(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陈帼眉)详细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复习笔记
14.1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

陈帼眉《教育心理学》1-3章资料整理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1,发展心理学1.发展心理学又称为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发生发展。

2.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

3.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人类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又可以分为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

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2,普通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1.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的科学。

2.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3.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3、如何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1,抓住学科特点2,明确基本概念,基本知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2,发展性原则1.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学前心理学陈国眉

学前心理学陈国眉




●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 法、产品分析法 1、谈话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和计划 直接询问儿童的看法、态度;或者让儿童 做一个简单的演示,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 样做,以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中分析其心 理特点。 2、问卷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以书面形 式将要收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问题,让被 试回答。常用的形势时将一个问题回答范 围的各种可能性都罗列在问卷上,让被试 选择,根据回答,分析结果。问卷的编制 和信度问题。



不具备功能意义的: 抓握反射: 达尔文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 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 莫罗反射 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



二、心理的发生 1、以条件反射的形成作为指标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 反射,最先建立的是“食物性条件反 射”,据前苏联心理学的研究证实,16--20天的新生儿就能够建立稳定的“食物 性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2、以感觉的出现作为指标
第二节 学习和研究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能够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为辩证唯物论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三)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二、实践意义: (一)为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二)为儿童医务、儿童文艺、儿童现教具 设计等应用领域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三)为父母亲提供教养孩子的心理学知识
第二节学前期各年龄阶段的 主要特征

一、人生第一年,婴儿期或 乳儿期 (0 ——1岁)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生来具有的、无需经 过学习训练就能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反应就是 无条件反射。 具有功能意义(生存意义)的: 无条件食物反射; 无条件防御反射; 无条件定向反射;

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

任务四
1959年,有人证实唐氏综合症归因于第21号常染色 体的易位或没有分离。得病的个体在第21对常染色体 上有三条染色体,这可能是生殖细胞减数分裂失败的 结果,目前尚无治疗唐氏综合症的方法。
母亲年龄
母亲的适宜年龄为 20-30岁 母亲年龄偏小:婴儿可能有神经缺陷,体重较轻(会导 致死亡),母亲得并发症的可能增加。 母亲年龄偏大:分娩时间延长,怀孕期生病可能较大; 母亲年龄越大,孩子得唐氏综合症的可能越大
学前心理学
主讲人: 宋红
2015.6.6
什么是学前心理学?
学前心理学: 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 科学。(《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幼发展特点和 规律的学科。(《幼儿心理学》-李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活动特 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儿 童是有他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 情的;如果是以我们的看法、想 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 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 情。”
教材章节
项目一 学前心理学概述 项目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项目三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 项目四 学前儿童的注意 项目五 学前儿童的记忆 项目六 学前儿童的想象 项目七 学前儿童的思维 项目八 学前儿童的语言 项目九 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 项目十 学前儿童的意志 项目十一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项目十二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项目十三 学前儿童的游戏
惊人的本能――无条件反射 心理的发生――条件反射的出现 认识世界的开始――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
中 最初的亲子依恋――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 1.视听觉迅速发展 2.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3.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4.1 复习笔记一、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的含义1.概念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2.个性心理的成分(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五种成分:①个性倾向性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②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③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④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

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应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⑤心理状态它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2)狭义的个性,只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或者只是指一个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并不是各种心理成分随便凑合而成的,它是各种心理活动有机组成的体系。

它的基本特征是:1.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机的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2.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体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的方式或方向,它影响着一个人经常出现的特点。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经常性地表现出某些比较固定的心理特点或品质,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不同时候都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

4.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各人对事物的反应都有自己的独特倾向性,这既由个性各结构成分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决定,也由个性各心理成分之间的不同结合而决定。

5.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是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选择性及对改变外部和内部(内心)世界具有能动性。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6.1复习笔记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1.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1)感觉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2)知觉是大脑对体内外多种刺激的综合反映,但在尚未与思维和言语结合之前,仍然属于一种低级心理机能。

2.感知觉能力出现的最早,发展的最快(1)新生儿出生后具有比较完备的感觉器官和成熟程度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

(2)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感知觉在儿童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3.感知觉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视区如果在童年时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如果是在成年之后出现问题,思维基本不受影响。

这说明,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1.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当代心理学在把人的认知过程视为一个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

2.婴儿时期的认知结构(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子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2)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控制系统的力量极其微弱,反应的方式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其认识方式只能是“感知—动作”方式,即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三)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2岁以后,儿童陆续出现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整个儿童期,感知觉在其认识活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1.感知觉与思维的关系思维活动受到感知觉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思维被区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全]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配套真题详解

[全]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配套真题详解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配套真题详解1皮亚杰认为,儿童获得守恒观念的标志是思维表现出()。

[统考2020年研]A.系统性B.逻辑性C.可逆性D.形象性【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获得守恒观念的标志是思维表现出可逆性,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23~6个月的婴儿经常对熟人微笑,而较少对陌生人微笑。

这表明其依恋处于()。

[统考2020年研]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B.目标调整的参与期C.特定依恋期D.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鲍尔比等人将依恋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特定依恋期和目标调整的参与期。

3~6个月的婴儿处在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3幼儿记忆发展的显著性特征是()。

[统考2020年研]A.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发展迅速B.有意记忆为主,无意记忆发展迅速C.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均发展迅速D.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均发展缓慢【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④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4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其角色采择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统考2020年研]A.社会信息阶段B.自我发展阶段C.相互性阶段D.社会和习俗阶段【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塞尔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表明,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不能认识到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阶段1:社会信息阶段(6~8岁),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式阶段(8~10岁),能考虑他人观点,但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3:相互性阶段(10~12岁),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阶段4:社会和习俗阶段(12~15岁),能利用社会标准和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简介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学科,具体关注学前儿童(3-6岁)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陈帼眉是中国学前心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帼眉的学术成就陈帼眉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学前心理学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

他长期致力于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儿童认知发展、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陈帼眉关注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了儿童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他提出了“过渡期思维”和“磨合思维”等概念,对于揭示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情绪管理方面,陈帼眉深入研究了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

他提出了“情感社交规则”和“情感温度”的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它们在儿童情绪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社交能力方面,陈帼眉关注儿童的人际交往和团体行为。

他研究了儿童的合作行为、争论和冲突解决能力等,提出了“社会行为策略”和“人际互动规则”等概念。

这些研究为学前教育教师提供了指导和推进学生社交能力发展的方法。

陈帼眉的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意义陈帼眉教授的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学前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

首先,陈帼眉的研究揭示了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根据他的研究,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他们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模仿。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情境,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其次,陈帼眉的研究强调了情绪管理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学前儿童是情绪表达的活跃阶段,但缺乏情绪调节的能力。

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提供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

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

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9.1 复习笔记一、想象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想象的发生1.想象产生的条件(1)想象的含义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2)想象产生的条件①条件a.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作为想象活动的对象,即加工材料;b.要有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

②关于两种条件的说明这两个条件,儿童出生时皆不具备。

a.稳定性的记忆表象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儿童虽然生而具有原始的感知和记忆形式(各种感觉、形状知觉和无意识的形象记忆等),可以获得某些客观事物的映象。

但这种映象往往很不稳定:一方面,这些映象基本上都是事物的具体表象,缺乏一定的概括性;另一方面,映象保持的时间很短,虽不一定是“稍纵即逝”,但也很难成为想象的加工材料。

大约到1.5~2岁左右,儿童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记忆表象。

b.内部智力动作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儿童最早出现的是以搜寻客观事物信息为主的感知动作。

随着手的灵活动作的出现和发展,才开始形成带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实物操作动作。

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些外显的实际智力动作可以逐渐“内化”——转化为隐蔽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智力动作。

外部智力动作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更非一蹴而就,大约也是在1.5~2岁,儿童运用内部智力动作加工旧表象的能力有所萌芽。

2.儿童想象的萌芽状态及其表现儿童最初的想象基本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极少。

例如,2岁的儿童在吃饼干的时候,会把咬过的饼干形状联想成月亮的形象。

儿童用塑料雪花片表示饼干喂布娃娃的游戏也反映了儿童原始的想象。

这种相似联想、象征性游戏,都是儿童想象的初期表现。

(二)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想象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两类: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儿童的想象与意识的表征功能密切相关。

(1)表征功能含义又称象征功能或符号功能,是指运用信号(实际物体、形象、语言、数学符号等)来象征或代替其他事物。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 复习笔记一、思维的发生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思维的发生1.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1)普通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①一般的心理学著作中定义的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②一般性的思维概念指的是逻辑思维,它是人类典型的思维形式,个体身上很晚才能完全形成,而且它的形成也非一蹴而就,有一个从无到有、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2)儿童心理学的思维概念由于儿童心理学是以个体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儿童心理学中的思维概念更广泛,包含思维的萌芽以及迈向逻辑思维途中的各种过渡形态。

2.思维发生的指标(1)思维与其他认识过程相比,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的间接性、概括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特征。

这是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

(2)将概括性、间接性和解决问题作为判断思维发生的指标。

3.思维的发生儿童最初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依靠动作实现的,最初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用动作“设计”成的。

1岁左右,儿童手的动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功能——运用工具和表达意愿。

这两种功能的出现为思维的萌芽提供了直接前提。

(1)表意性动作的间接性①表意性动作的含义表意性动作是指用动作表达意愿。

11~12个月的婴儿都会用手指向成人指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指向他们想去的地方。

②表意性动作包含着儿童对一系列关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目的是拿取物体或出门玩耍,而依靠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目的;成人有能力而且会帮助自己。

这时,手的动作已不仅仅是获得事物触觉信息的手段,也不仅仅是直接运用物体的工具,而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类似语言的符号,并使得心理反映具有了初步的间接性。

表意性动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能——利用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一种高于感知和记忆的认知能力。

(2)工具性动作的概括性①工具性动作的含义工具性动作指的是按照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功用来使用物体的动作。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7.1 复习笔记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严格地说,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动力特征来自它的基本功能。

(一)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注意使心理活动能够选择有一定意义的、合乎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信息,同时排除那些与当前活动无关的、甚至起干扰作用的刺激,使对认识对象的反映更加清晰。

2.监督和调节功能由于注意能从纷杂的内外刺激中区分出与当前活动有关的信息,所以人能及时觉察到外界情景、反映对象以及自身状态的变化,从而自觉调节心理活动和行为,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注意对人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它使人能随时觉察外界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注意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更是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注意使儿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更清晰、更丰富的信息感觉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注意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感知是认知的第一级通道,那么注意就相当于认识的第一道大门。

如果没有注意的选择和调控功能,儿童的感知便不会集中指向于某些特定事物,自然也不会获得清晰全面的认识。

2.注意是儿童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任何成功的活动都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知识经验的准备程度、相应能力的发展水平等。

此外,还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准备和坚持到底的品质。

注意在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这些方面的条件,活动前,注意可以“激活”儿童的意识,使之进入活动的准备状态,活动中,则可以保持“警觉”,使精力始终指向活动任务,加强与完成任务有关的行动的力量。

二、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注意的发生1.原始的注意行为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们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

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原始的注意行为。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 复习笔记一、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语言和意识1.人的意识的特点(1)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

(2)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能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的存在,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成为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2.意识的作用意识使人不但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不但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3.人类意识如何实现(1)从人类心理发展史来看,劳动和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

(2)从个体心理发展史来看,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即言语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1)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无意注意、无意记忆、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情感等。

儿童出生到掌握语言之前,只具备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①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受人的意识支配,如思维、想象、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意志、社会性情感等。

②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词为中介的,儿童掌握语言之后,高级心理机能才开始出现。

1~3岁的儿童语言开始真正形成,因此,儿童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在这阶段也都已开始陆续发生,高级心理机能也就开始产生。

(3)言语形成之后,儿童的心理活动不仅出现了新的品质,原有的低级机能也得到了改造。

言语的参加,使感知活动成为思维指导下的感知,使感知到的事物成为“可理解”的。

2.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学前儿童心理学(绪论、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绪论、第一章)
• 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 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五、其它
• 调查法 • 作品分析法
16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概述
【教学目的】 • 通过本章学习再次复习巩固人的心理的实质,
了解心理产生的条件、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等相关理论;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 • 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6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以及社会
性的发展
7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 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 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 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机制。
23
2.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 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
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如常 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你认为个体发展的“危机期”在那个年龄 段出现? 五、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24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的因素
•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 的儿童,我可以在自己设定的环境 里将他们培养成为任何类型的人。”
9
➢ 儿童医务工作方面 ➢ 儿童文艺工作方面
想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应该估计到读者年龄 的一切特征。不然,他写的书会成为儿童和成 年人都不需要的无着落的东西。
——高尔基《论主题》 ➢ 儿童社会工作方面 ➢ 如儿童广播电视工作、儿童期刊报纸工作、儿
童玩具设计工作、儿童服装设计工作、儿童食 品制作工作、动画制作工作、儿童游戏软件设 计者等。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汇总,推荐文档

《学前心理学》教案授课教师一、学科性质:学前教育专业课二、教材:陈帼眉编:《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三、课时:64课时四、参考书目: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B.C.穆欣娜著,陈帼眉、冯晓霞、史民德译:《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3、M.B.加梅佐、M.B.马秋欣娜、T.C.米哈里契克:《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5、武久著,李静译:《孩子思维与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6、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7、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学前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学习要求: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3、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类型;4、掌握并懂得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对象:0——6岁儿童心理的发展二、研究内容:1、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三、研究任务: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表现(知其然)2、揭示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机制(知其所以然)四、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2、实践意义第二节研究原则和方法一、研究类型:按研究时间分: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按研究范围分:整体研究(系统研究)分析研究(专题研究)按研究课题分: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因果研究按研究任务分: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二、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1、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2、结论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伦理性原则尊重、有益、公正三原则三、研究方法按普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1、哲学方法(指导思想)新生儿从几乎完全无能到人类心理逐渐完备的过程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只能揭示关系,不能揭示关系的性质不允许从“期待”出发,采用符合期待的结果不能出示与教育目的相违背的问题美国国家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保护人类被试行为规范回顾指南》,要求将实验对参与者可能产生的生理、心理伤害降到最小2、一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问卷、访问)实验法(实验室、自然实验)测验法作品分析法3、特殊方法(研究技术)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互补方能在效第二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学习要求:1、了解三岁以内婴幼儿的心理及动作发展特点;2、理解婴儿无条件反射的意义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3、掌握婴儿常见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掌握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掌握三到六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心理学念书笔记doc

学前心理学念书笔记doc

《学前心理学》念书笔记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觅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以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需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

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论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如果幼儿园幼儿。

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进程逐渐出现,是各类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一年都有新的发展。

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一生活范围扩大。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

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

2 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

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持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大体上能够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量的猜想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大体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能够在一按时间里掌握各类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有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

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流,而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熟悉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熟悉依托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熟悉活动往往依托动作和行动进行。

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得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万万不要因此以为是孩子笨,或是不理会你。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圣才出品】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儿童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1)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

(2)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经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1.认识过程方面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

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情绪发展过程方面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儿童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1)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2)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

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先学前儿童(1岁~3岁)身体的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1.身高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85厘米,3岁可达93厘米左右,比初生时增加了近1倍。

2.体重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3岁时体重约为初生时的4倍,重13公斤左右。

3.骨骼与肌肉(1)先学前儿童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

(2)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

(3)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还不能从事需要手指精细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动作。

4.内脏器官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有了一定的发展。

正常婴儿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3岁时,心率已降为每分钟100次,但与成人相比仍然很快,因此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分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各方面虽然仍很柔嫩,不耐劳,不宜进行过分剧烈的活动,但已能保证儿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仍在继续发展。

脑重不断增加(3岁已达1000克),神经纤维不断增长,突触联系不断加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与巩固程度也不断提高。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1.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1)儿童的各种内抑制都已相继发展,但抑制过程是很微弱的。

在清醒状态下兴奋过程占极大的优势。

(2)先学前儿童随着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神经过程不断得到锻炼,内抑制机能也就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内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有所增强。

(3)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就有了初步的改善。

儿童就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并开始按成人的指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在先学前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极不平衡的,抑制过程远远弱于兴奋过程,条件抑制也大大弱于非条件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成熟期:0—18岁学前时期: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一)个体心理的发生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技能的发育的科学。

1、儿童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前提。

2、心理是脑的机能,儿童生理解剖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依据(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

2、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四、教育性原则·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差异研究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以上几种类型都需要依靠推论统计来进行。

即:结论是根据研究的样本推导出的,因此,必须注意防止取样偏差,并且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四、根据不同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分为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一)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最基本方法。

(二)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1、开放式抽样2、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事件抽样)3、时间抽样:是定期在规定的时间单位内进行观察。

(三)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使儿童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参与性观察(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参加到儿童的活动中)。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一)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是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运用该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二)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优点: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应的不同。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优点: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四、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一)调查访问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1、调查法可以采取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书面调查的方式。

2、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3、调查访问必须有充分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缺点:比较费时间。

(二)问卷法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做出结论。

缺点:编制问卷表并不容易,题目的信度、效度要经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通过和幼儿的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例如:“绘人测验”。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一、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一)适应新生活(二)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

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四)开始认生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也表现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