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比较阅读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中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中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期中复习7 课内文言文模块一《桃花源记》【知识梳理】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
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
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复习练习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含答案】
专题测试卷七 文言文阅读(对比、课外)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一、文言文对比阅读(44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屋舍俨然(2)阡陌交通(3)或请重法以禁之(4)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问所从来,具答之B.民之所以为盗者C.上哂之曰D.或请重法以禁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4.桃花源是个美好的地方,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文中的话来说,是因为那里没有 和 。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地方的目的是什么?(4分)(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15分)[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B.委而去之去:离开C.多助之至至:到达D.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寡助之至D.亲戚畔之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本文论述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C.文章最后将“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突出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D.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能够体会到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说服力强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文正公①当乾隆中久居相位,颇为上所倚任。
尝有世家子任楚抚者②,岁暮赂以千金,公呼其仆入,正色告曰:“余承乏③政府,尚不需此,汝可归告汝主,赠诸故旧之贫者可也。
”有赀郎④昏夜叩门,公拒不见。
次早至政事堂,呼其人至,责曰:“昏夜叩门,贤者不为。
汝有何禀告,可众前言之。
”其人嗫嚅而退。
薨⑤时,上亲奠其宅,门闾湫隘⑥,去舆盖⑦然后入。
上归告近臣曰:“如刘统勋方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
”(节选自《啸亭杂录》,有删改)【注释】①刘文正公:刘统勋,谥号文正,清代名臣。
②世家子任楚抚者:任楚地巡抚的大家族的子弟。
③承乏:谦辞,指暂时担任某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对比阅读期中21课《与朱元思书》(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
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③梅花为寒所勒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设: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A.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①猿则百叫无绝B.②月景尤为清绝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C.②皆在朝日始出①梅花为寒所勒D.②歌吹为风2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23、甲、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
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初二下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1. 急阅读《童趣》,回答1~5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我能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②须喷以烟③鹤唳云端④鞭数十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揣摩:4.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我的概括: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我的看法: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我的积累:参考答案:1.①通“僵”,僵硬;②慢慢;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2.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3.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4.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②游山林丘壑③鞭庞然大物;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③癞虾蟆捕虫。
5. ①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合理即可);②(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答案
八年级下册文言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选自《五柳先生传》)(乙)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醉翁亭记》)1、解释加点字词。
①造.饮辄尽造:到、往②环堵.萧然堵:墙壁③翼然..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④得之心而寓.之酒寓:寄托2、翻译句子。
①因以为号焉因而就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②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3、用文中句子填空.①《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②《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环滁皆山也。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①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忘怀得失)②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表达与民同乐情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部编八下语文《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语文八年级下册能力训练(部编版)
《北冥有鱼》比较阅读(一)(2022春·陕西渭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鱼昆。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持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②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注释:①穷发:指不毛之地。
②斥鴳(chì yàn):一种小鸟,飞不到一尺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志.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绝.云气,负青天,( )④且.适南冥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怒而.飞而.彼且奚适也B.翼若垂天之.云穷发之.北C.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化而为.鸟不足为.外人道也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4.文中大鹏和斥鴳的形象,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1.记载离开穿透将要2.B 3.(1)这只鸟,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海。
(2)(它的)脊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示例:喜欢大鹏,大鹏硕大无比,有远大理想,而斥鴳胸无大志,目光短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练习题及答案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对比阅读项复习含答案(一)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卷石底以出()(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日光下澈()(4)以其境过清()..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好像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仿佛,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屋舍俨然(2)其岸势犬牙差互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美中不足B.心乐之乐此不疲C.以其境过清水尤清冽D.闻水声鸡犬相闻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_________,不再出去,_____(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_______,时隐时现。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桃花源记(节选)》《小石潭记(节选)》两篇选文从体式上说都是游记,都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是也有不同。
最新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汇总(含答案)
漳州立人学校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汇总《桃源源记》第一篇:【甲】《桃源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xún):确实。
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①并怡然自乐()②悉如外人()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第二篇:【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学射于周同。
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文言文对比阅读期中专项练习试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对比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①甫:刚。
1.小语在文言字词理解上比较薄弱,请你教她解释下列字词。
(1)阡陌交通..交通:(2)黄发垂髫..垂髫:(3)偶舍.骑步行舍:(4)而妇人汲井且浣.衣浣:2.下列是小语对这句古文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3.小语不太理解下列句子,请你帮她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4.小语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乙】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存在共同之处,请你根据文段帮她简要分析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下册(下)(原卷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下)(《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有佳肴》《大道之行》《马说》共20组)一、北冥有鱼(一)(2022·辽宁沈阳·八年级期中)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湖之鱼清·林纾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①,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②唾之,群鱼争喋③;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④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
鱼图食而并吞钩。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
然则名利之薮⑤,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⑥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选自《畏庐文集》)【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肆:店铺。
②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③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
④葑(fēng)草:水生植物。
⑤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⑥盛:多,频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争喋他物如故.故.曰: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B.其能脱钩而.逝者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C.必先投食.以引之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期中专项训练之文言文阅读一.试题(共27小题)1.【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②安事:何用。
③捐:花费。
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②其真无马邪其:③臣闻古之君人闻: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2.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专题06:文言文阅读
专题06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2)才.通人_____________(3)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5)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本文围绕“渔人的行踪”这一线索写了哪几件事?4.如何理解渔人“处处志之”却“不复得路”这一情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专题05文言文比较阅读-八年级语文下期中专题复习(浙江专用)
专题05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甲】桃花源记(节选)(东晋)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与元微之①书(唐)白居易仆去年②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③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注释:①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去年:指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已被贬为江州司马。
③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便要.还家:(2)绝境..:(3)周.于舍下:(4)不能殚.记: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4.两文作者都表达了对所描写景色的喜爱,但这份“喜爱”是完全一致的么?请结合两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1 文言文比较阅读(必刷真题)【部编版八下语文期中 期末专题复习(期中篇)】(解析版)
专题11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2022春·黑龙江齐齐哈尔·八年级克东县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氏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2)阡陌交通..(3)老人引.杨氏入山(3)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1 文言文比较阅读(复习指导)【部编版八下语文期中 期末专题复习(期中篇)】
专题11 文言文比较阅读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
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
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异中求同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 (2022秋·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春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文言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4分)桃花源记:晋太元中,。
后遂无问津者。
秦时妇人唐开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伪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
客僧惧逐,多权③窜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门山。
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
朗多赍⑤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
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
见僧惧愕,问云:“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
”妇人笑云:“宁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
佛须摈落⑨形骸,故尔。
”因问:“佛是何者?”僧具言之。
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复问:“宗旨如何?”僧为讲《金刚经》。
称善数四。
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⑩秦人,随蒙恬筑长城。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⑪逃窜至此。
初食草根,得以不死。
此来亦不知年岁,不复至人间。
”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涩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余日,暂辞,出人间求食。
及至代州,备粮更去,则迷不知其所矣。
【注释】①客僧:外来和尚。
②妖伪事起:兴妖作怪,蛊惑人心。
③权:权且,暂且。
④法朗:和尚法号。
⑤赍:携带。
⑥宁:难道。
⑦形骸:形体。
⑧事:侍奉,供奉。
⑨摈落:剃光头。
⑩自:本是。
⑪弊:压迫。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2分)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便要还家()(2)无论魏晋()(3)并衣草叶()(4)僧具言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不知有汉/ 汝乃何人B.寻病终/ 遂寻洞入C.皆出酒食/ 初食草根D.悉如外人/ 悉逐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相顾笑曰:“语甚有理。
”5.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2分)(1)《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源村和《秦时妇人》中人们来到雁荡山的原因各是什么?答:(2)说说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答:(二)晋太元中,。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分)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1-4题【甲】见渔人,。
,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安定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3)诚不可缺诚:(4)卒亡天下卒: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3.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四)【甲】自渴。
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
又北曲行圩-,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
,可列坐而庥4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参差披拂。
【注释】。
渴(he)地名,指袁家渴.。
箭小竹。
3麻(xiu),竹荫.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民桥其上((2)逾石而往有石泓()(3)北堕小谭()(4)卷石底以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B其侧皆诡石怪木安陵君其许寡人C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然卒入于渴D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五)阅读《核舟记》节选和《赤壁赋》节选,完成1~5题。
(共12分)甲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乙文: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2分)(1)峨冠:(2)不属:(3)比:(4)共适:(5)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
(2分)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2分)(六)【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注释】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
②蓬户瓮牖(yō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
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
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7分)(1)心乐之(2)水尤清冽(3)潭中鱼可百许头_(4)日光下澈(5)以其境过清_ (6)将何往而非病(7)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其心态却完全不同,请具体分析。
(七)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曰奉壹。
(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
祠西为悬瓮山,山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①祠,子产所谓汾神也。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
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②隐见,约十余步乃出流为溪。
浸水洄洑③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④,往来甚适。
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左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侧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
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予与二三子摄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选自清刘大槲《游晋祠记》)注释:①台骀(tái):传说中汾河的河神。
②沮洳(jùrù):低湿。
③浸水洄湫(huífú):水流盘旋的样子。
④罅(xià):缝隙。
1.解释下列加点词。
(2分)①蒙络摇缀②居人就泉凿二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
3.甲、乙两文的画线句子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水的清澈。
(2分)4.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甲、乙两文作者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分)八年级期中文言文复习答案:(一)1.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1处1分,共2分)2.(1)通“邀”,邀请。
(2)不要说,更不必说。
(3)穿(衣)(4)详细(每个1分,共4分)3.D(2分)4.(1)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人说啊。
”(2分)(2)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
”(2分)5.(选做一题)(1)前者是“避秦时乱”,后者是“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2分)(2)①都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②里面住着一群为避难而来的人;③无意间被外人发现;④结果是再寻而不得,极为神秘。
(至少答出两点,2分)[译文]唐朝开元年间,代州都督因为五台山客僧多,恐怕妖伪之事发生,就下令把没有度牒的和尚,全部赶走.客僧害怕被驱逐,大多暂时逃避到山谷中去.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纳人出进.法朗就多带干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流水,渡过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又走了二里,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穿着草叶,但容颜端庄秀丽.她看见和尚,害怕而又惊讶,就问和尚说:"你是什么人?"和尚说:"我是人啊!"女人笑着说:"难道有这样形骸的人吗?"和尚说:"我奉事佛,佛必须贬降形骸,所以这样."她又顺便问:"佛是干什么的?"法朗就详细地说给她听.女人们互相看了看,笑着说:"他的话很有道理."又问:"佛教的宗旨如何?"法朗就给她们讲解《金刚经》.她们听了再三再四称赞叫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随着蒙恬修筑长城.蒙恬多使用妇女,我们忍受不了那样的折磨,就逃避到这里.当初吃草根,得以不死.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于是她们就把法朗留下,用草根养活他.草根涩,根本不能吃.法朗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天,就暂时告辞出去,到人间去寻找粮食.等到他到了代州,准备好粮食再去时,却迷失了道路,不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了.(二)1.C(2分)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