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3)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总结一下。


度数起点线 赤道(0°纬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作 90°
代 号 南纬(S)北纬(N)
半球划分 赤道把地球划分为南北两半球
(用表格对比纬度和经度)


本初子午线 10°经线
向东西各分作 180°
东经(E)西经(W)
20°W、160°的 E 和经线圈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 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 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 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 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等 分为两个半球,那么东半球和西半球是怎么划分的呢?
在国际上习惯用(3)20°W 和 160°E 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我们看 图 1:11 东、西半球的划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把 20°W 和 160°E 作为划分东 西半球的界线呢?同学们看,通过这样的划分,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通过,避免把非 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同学们看一看图,通过这样的划分,亚洲大部分在西 半球还是东半球?(东)北美洲在哪半球(西)好,刚才我们讲了纬度和经度。
(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度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学习新课」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活动一〗理解概念,构建知识 教师:要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我们首先要知道并理解几个概 念。 1.海拔、相对高度: 教师板画,学生了解。 2.等高(深)线及特点: (1)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模型并指图讲解,学生观察,初步认识等高 (深)线。 (2)借助地形模型并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原理。 (3)借助学案,学生完成绘图后小组讨论等高线的特点并上台展示发 现的特点。 学生自我发现,评价,教师适时补充和评点。 归纳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是闭合的;等高线是一条平滑的曲 线;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等;等高线不相交;一张等 高线地形图中只有一个等高距,等等。 承转:看来我们的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知你们的动手 能力又如何呢? 〖活动二〗构建模型,分组探究 (1)建模 材料:油性笔、玻璃片、等高线地形图 步骤:① 将等高线地形图平整的放在桌面上,在上面压好第一块 玻璃,然后在玻璃上描好200米的等高线;② 拿开绘好了的玻璃片,接 着盖好第二块玻璃,描好300米等高线;③ 重逢前面步骤,当绘完了 600米等高线后,把五块玻璃按照200米的在下、600米的在上的方法垒 好(与等高线地形图一致)。 (2)分组探究 ① A地的海拔是多少米?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② 甲、 乙两条登山路线爬坡较难的是哪条?为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探究,教师分组指导。 展示探究结果,教师予以点评。 归纳等高线的疏密程度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 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转承: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不但等高线有疏密之分,而且各个不同 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各异。 〖活动三〗借助模型,直观探究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部位的名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玻璃片、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等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3-4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教案(第1周3-4课时)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3课时)执教人:执教班级:七(1)(2)【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纬线和经线、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教学准备】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2001年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模糊不清)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展示手中地球仪)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讲述: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

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

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可能会回答经纬线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二、纬线和经线(板书)1、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提问: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2、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1.3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1.3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重点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难点
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
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1)甲地的位置在______(A、B),应该如何表述?
总结提升
表示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
用途
经纬网

↓↓
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经纬度

教学反思
3.探究:一艘轮船在30°S、105°E海上遇难,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你能描述出事地点的半球位置吗?位于北京的什么方向?
4.在课本图1.12“经纬网”(或右图)上,在度数的右侧用字母标注出东经、西经、南纬、北纬。并且随意在经纬线的交点上标出ABC三个地点,同桌交换后分别写出对方所标三个地点的经纬度。
(3)让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组号,说出自己好朋友的组号。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然后进行——“游戏定位”活动:
(1)“定位站人”,如图上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课设计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一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经过阅读各种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率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率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识方向。

过程与方法经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地图产生和蔼感,进而在此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课重点:比率尺的有关知识、方向的鉴别。

教课难点:1、地图上方向的鉴别。

2、比率尺大小的鉴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学图过程导入新课用一些生活实例引感师: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入新课,受使用过地图吗?比方你想去地图等。

让学生感地动物园观光需要找寻景点,请受地图的图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用途广的解世界热门地域的地点,需要泛,这样用参照什么地图?简单激发途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那么什么是地图?如安在地图上获得各样信息呢?下边我们就来商讨阅转读地图的方法吧!1、比率尺学(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注从头旧会图出示问题:知识知识的衔阅(1) 地图上的比率尺,表示图接读比率尺的观点地公式上距离比实质距离减小的程图(2)多媒体展现比率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指引点拨:重申:比率尺其实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

变换时注意单位的一致。

1 千米 =100 000 厘米(3)发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率尺的大小概括总结:比率尺是一个分式。

分子为 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率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率尺愈小。

度。

(2) 比率尺 =图上距离 / 实质距离经过学生练习:稳固三种形式的比率尺 的解说,能够相互变换。

找同学给大家 加深对照展现比率尺的三种形式的转例尺的理换解,让学生娴熟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初中地理《地图的阅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图的阅读》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猜谜语: 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打一常用地理工具(地图)教师引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被评为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一时戳中了多少颗久未远行的心。

今天,不妨让我们一起打开地图,开启一场别具风情的地图之旅。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图的阅读。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教学环节一】地图欣赏:多彩的地图世界——古代地图、不同用途的地图、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现代高科技地图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所以课堂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展现生活中多彩多样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地图用途之广,贴近生活的地理学习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渡:地图的种类有很多,如何选择和使用地图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呢,下面就来学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环节二】地图三要素之比例尺1.知概念展示比例尺定义幻灯片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2.学转换展示比例尺三种表示方法表格方法引领:1.演示文字式转换线段式2.讲解文字式变数字式教师点拨:千米变厘米在数字后加五个“零”学生练习:完成下面两个比例尺的转换学以致用:将三幅下面地图的比例尺转化成同一种表示方式,观察三福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如何?学生反馈:学生将三福地图转化成同一比例尺格式,发现三幅地图比例尺一样大。

3.算距离用尺子量算台北到高雄的距离,并计算两地位于亚洲 部,地处 洲和洲, 洋和 洋之间的“十 路口”。

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师点拨:(1)在学案上用直尺测量台北到高雄的图上距离。

(2)再根据比例尺算出两地实地距离。

7.2×40=288 千米4. 做对比: (1)对比北京市地图与中国地图图幅大小有什么区别? (2) 两幅图比例尺有什么区别? (3) 表示的范围大小有什么区别? (4) 两幅图表示内容详略有什么区别?知识结构知识结构 导学过程导学过程 看课件了解比在例学尺案上用直尺量关键结论关键结论1 、知概念2 、学转换3 、算距离概念和公式 算台北到高雄的图 上距离,计算实地距离4 、做对比演示并讲解转比换较方比例尺大小与 法 范围大小、内容详略 的关系比例尺大,范围字小,内容祥;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5.选地图:如果让你画我们校园平面图,你准备选择哪种比例尺?【教学环节三】地图上的方向设计意图:地图上的方向是本节学习的难点,尤其是经纬网定方向和指向标定方向,对于部分同学来讲极容易弄错,因此,在本节课上我采取微课展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微课演示,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各种方法如何运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老师的讲解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巩固,学生记忆深刻,降低了难度。

人教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教学课件

人教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教学课件

2:读右图,科技园区在学 校的什么方向。农业实验 区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 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 什么方向?农业实验区与 学校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多 少米?沿公路从学校到科 技园区大约有多少米?
3:利用航空照片的影像,根据要求编制地图。能够提高地 图质量和成图速度。观察下面的航空照片(A),看一看照 片中有哪些街道、建筑物以及其他明显事物,然后画出草 图。对照照片,看一看你画的草图与图片中的内容有什么 不同。并把B图补充完整。
比例尺大小的判断: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地图比例尺越大, 要表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 细。 反之,地图比例尺越小,要表示的范围 越大,要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活 动
1:阅读下面三段话,说说这三位同学分别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为什么? 我们班准备到郊外进行越野活动 ,事先需要设计好行动方案。 听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又发生了冲 突,我想知道这两个地方在哪里。 城市导游图
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
(6)利用剩下来的地形图和新的橡皮泥,重复步骤(4)。(7)把第二块橡皮泥叠放在 第一块上,使它的边缘和第一块上的纸环内圈吻合。(8)重复4到7步,直到把多有的橡 皮泥都叠放在一起。(9)找一个水盆,从底部开始,每隔1cm在盆边上做记号,把做好 的等高线模型放在盆中,往盆中注水,分别到达各个记号的深度,观察水面和等高线模 型间的关系,说一说为什么? 3: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着某一个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图上 ,沿着某个方向画一条直线,如下图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 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就 得到地形剖面图。按上面步骤,把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估计图中的C、D点海拔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理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形状和地球仪使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的形状和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构造及作用。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形状的理解。

5.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导学案(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教案(1)学1、正确描绘地球的形状,记着地球的一些基本数据什2、掌握纬线的特色么要点1、地球的形状2、纬线的特色我时间来主问题设计点拨学1.地球是一个。

它的均匀半径为千米,最大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平方千米新-课-标-第-一-网至 852.拨动地球仪,能够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叫。

分钟3.地轴与地球表面订交的两点叫自,它们分别是和。

主 4.在地球仪上,与南极和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

全部与赤道平行学的圆圈叫习5.赤道为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称为和,分别用和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90 度6.按规定,为低纬度地域,为中纬度地域,为高纬度地域7.读图,达成以下知识( 1)认识纬线/ 形状长度(能否相等)指示方向纬线( 2)纬线能够有__条( 3)在图中填出各纬线的度数( 4)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 5)南极点的纬度为,北极团点的纬度为(6)纬度从赤道队合往两极在渐渐作8.读图 1.8 南北半球的区分,回答以下问题(1)南北半球的区分界线是(2)能够有多少条纬线能将地球区分南、北两个半球?(大小相等)5至10分钟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和大小地球均匀半径:_____;最大周长_____;表面积_____纬线的形状是____;长度____;指示方向____纬线:赤道的纬度为____;赤道向北叫____,以____表示;赤道向南小结纲要叫____,以____表示思想北极和南极各为____度导图南北半球的分界线:_________纬度:摆列方向_____变化规律:往两极渐渐_____1、相关纬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全部纬线都是半圆B、全部纬线长度相等C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纬线指示南北方向我2、“北纬 45°”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来A、 45° E B 、45°S C 、45°N D、45° W用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A 、北回归线B 、赤道C 、南回归线D 、极圈4、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它的周围都朝向()A 、北方B 、南方C 、东方D 、西方课个我堂人来思评小价组课题§ 1.1 地球和地球仪导教案(2)学1、掌握经线的特色及经度的标度规律什2、记着东西半球的区分界线,弄清经纬线的差别么要点1、经线的特色2、东西半球的区分我时间来主问题设计点拨学1.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___,也叫____。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经纬网、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等内容。

本章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对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和地图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地图的能力,但对于地球的运动、经纬网等知识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

3.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2.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3.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理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PPT等教学工具。

3.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知识。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运动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构成和应用。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寻指定的地点,并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地图,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地标,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5.拓展(10分钟)介绍地图的类型和阅读方法。

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地图,探讨它们的阅读技巧。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教案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地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都非常重要,是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

课堂上所讲述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无一例外地最终要落实到地图上。

它把广阔的地理空间,编缩成人们可视的二维平面;它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人们某种需要的精美地理作品。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阔地区的地理事物呈现出来,才能援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广阔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才能逐渐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地理空间概念。

否则在教学中靠文字表达和口头讲解,只能形成一种机械的记忆,这种记忆既不简单理解,也不简单稳固。

所以,初中地理课本中第—章就要学习地图的根本知识。

2为了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理解、记忆地图的知识,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做了比拟充分的打算。

其中为了讲解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我就先把课本上的地图临时放在一边,其它从网上找到了一张汉中地区的地图,因为是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地区,我觉得学生会比拟感兴趣,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也学情分析1.运用已有的知识储藏,通过读图认识地球的三要素。

2.学生认知开展分析:通过读图分析,了解比例尺的大小与地理范围和地理事物的详略关系。

3.学生认知障碍点:在地图上能够精确区分方向。

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及如何推断其大小,理解如何在地图上区分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图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如何推断比例尺的大小,能够通过地图区分出方向。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地图的三要素在看似很吵闹的气氛中顺利结束了,通过这节课的教与学我课后进行了总结:一.在平常的教学安排中我们很少会考虑到乡土地理的应用,一般只是会利用课本上的图进行讲解,以本论本。

其实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适当参加一些乡土地理,会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利用乡土地理的有关内容安排课程,把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搬到课堂上,最后又学以致用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既让学生感到地理课的学习乐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援助他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初中初中一年级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三要素说课稿

初中初中一年级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三要素说课稿

地图三要素说课稿同文中学:涂恬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三要素,我的说课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图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同时地图也是地理课程中重要的基础知识。

教材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本章的第一、第二节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地球,第三节《地图》是从另一角度研究地球,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都为后面的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本节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力目标:通过绘图、计算、比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情感目标: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对地图产生亲近感,明确地图的工具价值,体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意义,为形成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建立心理需求地图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绘制而成,因此使用地图,在地图上获取信息时需要量算,对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初一的学生在这方面能力锻炼才刚刚开始,所以把重难点放在离比例尺知识的学习应用及地理事物之间空间位置关系的辨别上。

重点:①比例尺的计算和辨识方法②在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难点: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别及其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②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二、说教法、学法本课的教授中多采用探究法(精心设计活动:本节的知识重在实践,因此用活动把比例尺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读书指导法(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对于这节中较为容易的知识点,让学生讲解,老师在一旁只做辅助和提点,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媒体演示法(开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内容同时还利用地图册上丰富的素材和手边能搜集到的各种类型的地图,如常见的中国政区图、城市交通图、景区旅游图、建筑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采用的学习方法有:读图观察法、自学讨论法、对比法等四、说教学过程对这节内容我主要分三部分来处理:一、感知地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接触到地图,都有哪些地图,这些地图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便利?”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地图的类型,之后教师做补充并出示九江市交通旅游图、世博园区图、庐山风景区导游图等,作简单介绍,对地图有个感性认识,也体会学习地图的重要性。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28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1节 地球和地球仪》 精品教案28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 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 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 S、150W。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活动情景2:埃特纳火山海拔3340米,是“欧洲最高的活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喷发一次。上一次喷发发生在1998年7月23日,当时火山口的烟柱高达万米。埃特纳火山在“沉睡”了数年 后,今年10月27日凌晨突然发生猛烈喷发,后又在连续遭到5次地震波的 袭击后多次爆发,11月25日清晨它又喷发出炽热的岩浆和黑色浓烟,上图是它喷发时的经线和 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地图册
学法
指导
使学生能够掌握读图分析和探究
教 学过程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导入新课)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地图的基本要素新课标教案

地图的基本要素新课标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学情分析“地图”是《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第一部分内容。

第三节“地图”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三者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初步的地图知识体系。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地球相关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地形图的判读”和以后的读图用图奠定基础。

地图是地理课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传递工具,在生产、生活中地图有着极广泛的用途。

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形成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地理素质。

“地图的基本要素”(第一课时)着重学习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提高运用地图要素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地图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绘制而成,因此,在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时,需要量算,需要用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初步开始建构地理事物空间方位的概念。

初一学生刚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好奇心,肯动脑筋,思维活跃,也愿意尝试亲自动手实践。

比例尺的运算在小学曾经学过,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用词并不陌生。

但受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有的学生在地理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实际和教材呈现的内容,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图片的展示,给学生们“地图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初步印象,引起学生们关注地图;对比台湾岛卫星影像和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地图的特点,知道地图基本的三要素;然后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指导学生关注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思考分析如何运用这些基本要素获取地理信息,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同时在学习中,初步学习对比分析、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七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新2024秋季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并能运用这些要素在地图上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信息的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培养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地理空间观念。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包含多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如世界地图或城市地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纸上画的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我们如何从中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自己对地图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过程点评:•通过展示地图并提问,教师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地图阅读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过程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师行为:•逐一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展示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解释其意义及计算方法。

•方向:利用地图上的指向标或经纬网,讲解如何确定方向。

•图例:展示地图图例表,解释各种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注记:指出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说明其重要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跟随教师的引导,观察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标、图例和注记,尝试理解其含义。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和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掌握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为后续的阅读地图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图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教师行为:•设计几个与地图阅读相关的任务,如查找某地的地理位置、测量两地间的距离、描述某地的地形特征等。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地图完成任务,并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答案。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根据任务要求,在地图上查找信息、计算距离、描述地形等。

•小组内讨论交流,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并准备向全班展示。

过程点评:•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地图阅读的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学生在初中学段接触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程,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以及经纬网的构成。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经纬网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仪的概念,掌握经纬网的构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仪的概念3.经纬网的构成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地球图片等教具。

2.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问题。

3.准备PPT课件,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成、经纬网的介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地球仪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地球仪的概念,解释地球仪的作用。

同时,展示经纬网的构成,让学生初步了解经纬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触摸地球仪,观察经纬网的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学校新团初中姓名陈学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2)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
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
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第三节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