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与用典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沁园春雪的修辞手法

沁园春雪的修辞手法

沁园春雪的修辞手法
1、夸张手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通过夸张手法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

2、比喻和对偶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

3、引用(用典)和对偶手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扩展资料: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作者词风的雄健、大气。

作为领袖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

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

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

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

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课堂)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课堂)

+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夸张
+ 7.上邪,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汉乐府《上邪》夸张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 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10.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
山园小梅 拟人
+ 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 反复 + 12.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有些拟声词也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 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10、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 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 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 的修辞手法。
双关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这是作者摹仿民歌体写的恋歌。它写的是一位沉浸 在初恋中的少女微妙复杂的心理:她爱上了一位小伙子, 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 疑虑,既欢喜,又担忧。“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 语,“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 借代 )
( 白描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修辞手法

(二)比拟
作用:1.促使读者产生联想,将事物人格化, 富有情趣,生动形象。 2.突出作者的情感。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 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 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 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一)比喻
作用: 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 为有形。 2.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 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 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 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 之快。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 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该诗后两句在形容洞庭湖景色时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答:比喻 “白银盘”比喻皎皎月辉下的洞庭湖水,突出其澄 澈空明;“青螺”比喻皓月银辉之下愈显清翠的洞庭 山。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 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光华之 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 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审美情调, 体现了清静闲适的情怀。

沁园春雪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沁园春雪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沁园春雪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1、夸张手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通过夸张手法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世界。

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

2、比喻和对偶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

3、引用(用典)和对偶手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引用:青青子衿;呦呦鹿鸣;用典:周公吐哺比喻: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两个条件。

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

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

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

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

鉴赏诗词手法:15种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古典诗歌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缩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高三复习-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有哪些

高三复习-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有哪些

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有哪些
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如比喻、拟人、夸张、反诘、比拟、对偶等,不同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也是不同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修辞手法的作用不同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

修辞手法都可以达到提高文章感染力,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从而让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比喻可以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生动性;比如排比可以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的情感。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

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9、设问:正面问,自问自答。

作用:起到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10、反复: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

11、层递:三项或三项以上,不受语言格式的限制,而在内容上有等次性,或递升,或递降。

作用:层层推进,逻辑性强。

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南北朝时期文坛上的重要现象就是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如果一篇文章四点具备,就是成熟的骈文了。

从文字上看,汉语的单字单音宜于从声形方面形成均衡相侔。

汉语词性灵活,亦容易配成对偶。

至于对偶为何在南朝特兴,盖因对偶本为回环之美,不似散体单行有直贯之势,而南朝士人以柔靡为尚,故以风行,“俪采百字之偶,价争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遂成风尚。

再看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隶事。

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但南朝骈文作者以用事繁密为尚,则有矜博耀学、显示才华的心理。

如著名的梁武帝与沈约、刘峻数典争胜的故事。

此时大编类书,亦由此种心理驱使,而又推波助澜。

关于声律,是指骈文每联上下两句在声调上要相对,而不能相同。

这当然首先基于汉语有四声之分。

从陆机、范晔以来,已都体会到声有高下低昂之分。

所以齐梁声律说未开之前,行文亦多有声调相对者。

齐梁四声说发明以后,平仄之分在理论上也尚未总结出来,但他们还是自发地以平声对上去入三声,只能说是一种实践中的体会,感觉到平仄相对会使文章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

骈文不要求两句之间每字声调都平仄相对,只要求重音部分(如尾字、第二、第四字等)声调相对。

虚字可以不对。

最后是辞藻。

藻绘之美自建安就已开其端,西晋以来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又推进了一大步。

刘宋时期可视为南朝骈文形成期。

此时骈文四特征都已具备。

对偶,俪采百字之偶;用事,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辞藻,铺锦列绣,错彩镂金;声律,别宫商,识清浊。

此期骈文优秀作者为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颜之骈文有《陶征士诔》,范晔《后汉书》的论赞全是骈文。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一、诗歌写作手法高考诗歌鉴赏常用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为此,现将诗歌鉴赏中20种常用表现手法进行简洁盘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

1.对比(对照)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
导语: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短歌行
中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对偶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引用: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用典:周公吐哺
比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对偶 :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
、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法叫引用。
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
用典:
用典是汉语词语
,意思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
,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以心揆事,以事配辞--论六朝骈文对偶与用典的双向互动

以心揆事,以事配辞--论六朝骈文对偶与用典的双向互动
— 94—
陈果:以心揆事,以事配辞
语言文学
了当时骈文的最高水平,所选文章也大都短小精 悍,便于分析整理;其次,收录由晋至隋作家 36 人,文体 18类,所选作家与文体都具有一定广泛 性,展现了此时段骈文创作的整体风貌;再次,相 比于李兆洛 《骈 体 文 钞 》等 其 他 代 表 性 选 本 骈 散 兼顾的情况,《六朝文薭》骈文的文体风格更为纯 正。综上原因,笔 者 不 避 繁 琐,对 《六 朝 文 薭 》所
总句数 136 132 62 41 24 27 47 32 22 62 54 96 56 18 18
对偶句数① 120 98 56 22 22 14 36 22 20 40 38 60 44 16 10
用典句数② 88 26 25 18 14 2 15 8 8 29 28 20 14 8 8
对偶句中的用典数 82 24 22 18 14 1 15 8 8 29 26 18 12 8 6
同样是由客观需要到刻意追求的过程,古人 对典故的运用与对偶有着类似的发展轨迹:先秦 两汉散文旁征博引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但这种 用典多是运用较长文段、较为完整地引述古事或 古语;魏晋以后方式变化为多浓缩古事古语于只 言片语,用典数量逐渐增多,征引范围不断扩大,
用典手法也有出新。 骈者,二马并驾也。作为骈文首要特征,对偶
从一种修辞方式上升为一种文体组织形式。对偶 与用典的同句并用在汉代诗赋中已能见到,而在 六朝隶事之风盛行之下,用典与对偶走到时代的 交 汇 点 上,共 同 成 为 六 朝 骈 文 突 出 的 形 式 特 征。 纵观大到骈文史专著,小至分析骈文特点的单篇 论文,多为阐述对偶、用典、藻饰、声律这些形式特 征各自的形成以及对于骈文产生的作用,很少就 这些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作以讨论,那么对偶与 用典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六朝骈 文对偶与用典并非各行其道,二者之间的搭配组 合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声雁响渔秋落彩虹青舸钟闾川山披 断阵穷舟水霞彻销雀舰鸣阎泽原绣 衡惊彭唱共与区雨黄迷鼎扑盱旷闼 阳寒蠡晚长孤明霁龙津食地其其 俯 之 之 天鹜 之 之 骇盈 雕 浦 滨 一齐 轴 家 瞩视 甍 色飞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觉 宇 宙 之 无 穷
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 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 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 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 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 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 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 之景”。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四)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 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 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 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躬童路家王紫孟腾高千胜十襜宇棨都 逢子出君将电学蛟朋里友旬帷文戟督 胜何名作军青士起满逢如休暂新遥阎 饯知区宰之霜之凤座迎云假驻州临公 武 词 之 之 库 宗 懿 雅 范 望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列桂穷鹤下飞上层得临访俨烟潦序时 冈殿岛汀临阁出台仙帝风骖光水属维 峦兰屿凫无流重耸人子景騑凝尽三九 之宫之渚地丹霄翠之之于于而而秋月 旧长崇上暮寒 体 萦 馆洲阿路山潭 势 回 紫清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汎然④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 语益 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 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 腹稿。
宾 主 尽 东 南 之 美
台 隍 枕 夷 夏 之 交
俊 采 星 驰
雄 州 雾 列
徐 孺 下 陈 蕃 之 榻
人 杰 地 灵
龙 光 射 牛 斗 之 墟
物 华 天 宝
控 蛮 荆 而 引 瓯 越
襟 三 江 而 带 五 湖
地 接 衡 庐
星 分 翼 轸
洪 都 新 府
豫 章 故 郡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扣“洪府”, 地势雄伟、物产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 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潦水尽而寒潭清 赏析
(三)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 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 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
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
天 高 地 迥
极 娱 游 于 暇 日
穷 睇 眄 于 中 天
四 光 邺 气 美 照 水 凌 具 临 朱 彭 川 华 泽 之 二 之 樽 难 笔 并
睢 园 绿 竹
纤 歌 凝 而 白 云 遏
爽 籁 发 而 清 风 生
逸 兴 遄 飞
遥 襟 俯 畅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奉 宣 室 以 何 年
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王勃 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他七岁时就能做文章世,十 四岁时,就能即席赋诗。人 目为神童。王勃诗多抒发个 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 之作,工于五律、五绝,风 格清新自然,初步实践了其 诗歌革新的主张。王勃与杨 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 “初唐四杰”。王勃虽然只 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 多,曾撰《汉书指瑕》10卷, 《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 10卷,《舟中纂序》5卷, 《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 佚失。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三)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 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 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 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 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二)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 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 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 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 写法,是文章中写景最突出的特点,体现了作者立 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 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临 别 赠 言
梓 泽 丘 墟
兰 亭 已 矣
盛 筵 难 再
胜鸣 地呼 不 常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滕王高阁临江渚 画栋朝飞南浦云 闲云潭影日悠悠 阁中帝子今何在
佩玉鸣鸾罢歌舞 珠帘暮卷西山雨 物换星移几度秋 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第一段: 珍异、
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 呼”“云尔”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 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 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
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
句对”,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 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 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 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 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 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 的一大特点。
怀 帝 阍 而 不 见
尽 是 他 乡 之 客
萍 水 相 逢
谁 悲 失 路 之 人
关 山 难 越天 柱 高 而 北 辰 远来自地 势 极 而 南 溟 深
指 吴 会 于 云 间
望 长 安 于 日 下
识 盈 虚 之 有 数
兴 尽 悲 来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不 坠 青 云 之 志
穷 且 益 坚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一)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 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 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天柱高而北辰远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注释】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 能)。 ③勃:指王勃。 ④汎(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 (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睡醒。
继续 返回
滕王阁位于赣江东岸,
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 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 大名楼。滕王阁是公元 653 年,唐高祖李渊第 22 子、唐 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 任洪州都督时所建。贞观十 三年(公元 639 年)六月李 元婴受封为滕王,后迁洪洲 (南昌)任都督,据说唯一 的建树就是在公元 653 年于 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 此楼便是“滕王阁”.滕王阁 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 达 28 次之多,世所罕见。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孟 尝 高 洁
桑 榆 非 晚
东 隅 已 逝
扶 摇 可 接
北 海 虽 赊
处 涸 辙 以 犹 欢
酌 贪 泉 而 觉 爽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奏 流 水 以 何 惭
钟 期 既 遇
抚 凌 云 而 自 惜
杨 意 不 逢
喜 托 龙 门
今 晨 捧 袂
叨 陪 鲤 对
他 日 趋 庭
接 孟 氏 之 芳 邻
(二)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 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 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鉴 赏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赏析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 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 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 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 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 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 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 可贵。
宁 移 白 首 之 心
老 当 益 壮
达 人 知 命
所 赖 君 子 安 贫
岂 乏 明 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