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面积_(三角形面积)学习评价
多边形面积计算 单元评价_教案教学设计
多边形面积计算单元评价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单元评价检测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学会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2、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加深对各种图形特征及其面积公式之间内在联系。
检测内容:一、填空。
(每空1分,共17分) 1、(1)如果小明向东走500米,可以记作+500米,那么-200米,表示向()走了()米。
(2)零下6摄氏度记作();比海拔-10米再低5米记()。
2、3平方米=()平方厘米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3、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
5、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3米,高20分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6、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16厘米,高5厘米。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三角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底是12分米,高是()。
8、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
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2厘米,三角形的高就是()厘米。
9、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底是()厘米;如果高是5厘米,它的底是()厘米。
二、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在0、-1、+9、10、-1.2、49中正数有()个。
a、2b、3c、4d、5 2、下面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比,甲()乙。
a大于b小于c相等d无法确定3、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说明这两个三角形()。
a形状相同b面积相同c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完全相同4、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原来平行四边形与现在长方形相比()。
a周长不变、面积不变b周长变了、面积不变c周长不变、面积变了d周长变了、面积变了5、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6倍,高缩小2倍,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多边形的面积测试卷试卷分析
《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利用所学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重点,通过这一试卷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本次单元测试,本班参考人数是46人,及格43人,不及格3人,平均分89、2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42分。
这一次的测试,从整体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利用所学方法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但大部分学生做题的灵活性不够,不能举一反三,有的题目换一个角度、换一种问法,学生就会出现错误。
比如:第一大题填空1、填空题的7小题:一个直角梯形上底和下底分别是7厘米和13厘米,两腰分别为6厘米和9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个别学生弄不清楚高到底是6厘米还是9厘米,因此就随便用一个数算出结果,因而出现错误。
而动脑筋的学生会思考高是垂直于上、下底的,一定是6厘米。
2、填空题的8和9小题,学生出错比较多,原因是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始终弄不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面积相等,高(或底)也相等的时候,到底是谁的底(或高)要多一些,因而做错。
第二大题选择1、选择题的2小题的第一个说法: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越大。
个别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其实,他们没全盘考虑,起决定作用的还有高呢,只有当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的情况下,底越长,它的面积才会越大。
2、选择题的7小题: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
其实,这一内容在四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已经接触过,但还是有学生答错题。
这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肯定不会变,只不过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底不变时,面积会随着高的变短也变小了。
第三大题,计算各图形的面积以及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还是有一些学生做错,有些是把数据弄错了,有些是计算出错。
数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数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有幸负责教授《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内容。
通过这个教学任务,我深刻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在初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上掌握得很好,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而另一些学生则对相关概念和方法认识不深,容易混淆和记忆错误。
这使得教学过程中,我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学习。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意识到示范运算和展示案例的重要性。
多边形面积计算涉及到复杂的图形计算和运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混乱和困惑。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计算过程中,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和示范运算,让学生了解到每个步骤和概念的具体应用,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另外,我还意识到多媒体教学工具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幻灯片、动画和视频等,来辅助我讲解和演示示范。
这些工具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和解释概念,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这些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计算方法和步骤,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我还注重课后作业和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在每次课后,我都会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相关计算题目,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解答。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困惑。
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教学任务,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知识点上的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我还将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边形的面积》主题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组间讨论结果
(30)
问题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或有价值的成果出现。
问题有了一些进展或有成果出现。
问题几乎没有进展也没有成果出现。
毫无结果
教师评语
在一些时间里都能对所讲内容做出适当的反应。
对所讲的内容没有反应。
任务的完成
(30)
任务总是按时完成。
任务大部分时候按时完成。
任务需要催促才能完成
任务不能很好完成。
小组间关系
(20)
关系融洽,小组成员很积极的参与组间讨论,探究,合作。
关系一般,小组成员能参组间讨论、探究、合作。
关系冷淡,小组成员很勉强的参与组间讨论、探究、合作。
《多边形的面积》主题单元学习评价量规
评价要素
主要指标
(权重)
A
B
C
D
自评
互评
教师评
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注意力
(10分)
在所有时间里都注意力集中。
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注意力集中。
在一些时间里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
(10分)
在所有时间里都能对所讲的内容做出适当的反应。
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对多讲的内容做出适当的反应。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评课稿《多边形面积》的教学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再次接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而后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又是建立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之上的。
从知识的体系来看,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应是本学期学习的面积公式的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体现在:后两种面积公式都是转化成已学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的,把新知转化成旧知、陌生转化成熟悉又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乃至是后续数学学习的一种思想方法。
本课教学中,曹老师大胆地对教材作了创造性的处理和运用,将原本的两节课融合到一节课之中解决。
纵观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1、尊重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数学,脱离了思维,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生机与活力。
曹老师在课中多次提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老师要听你的真实想法。
”这样,就充分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正确与否,老师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参与过程,课堂是一个讨论场和辩论场,教师也可从回答中洞察和明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尊重学生的直观认知。
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剪下后标上有关名称和数据贴到黑板上,便于学生感受公式的由来和知识的体系;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多次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演示剪、拼的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视觉的直观感知加深对知识实质的而理解;又如,通过剪拼演示,化解了思维难点即求有草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尊重知识的沿袭。
课首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学习的方法,它们都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面积的,然后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就马上迁移过来,把它通过平移后变成一个长方形,知道了长方形面积也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何要把它变成长方形,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格子便于数数和计算。
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又巧妙过渡,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把它一折为二,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面积是多少、三角形面积该如何计算?这里实质上也是沿袭着转化思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要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来推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反思博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反思博客
《多边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重在强化学生对“转化”方法的理解,我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学过的三种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
在复习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去重复学过的内容,而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联系与变化,初步学会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发展学生主动复习与交流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设计上要体现“复习相关知识、沟通知识联系、促进知识理解、提高解题(知识运用)能力”;在目标上要体现“理解推导过程、熟记计算公式、会用公式求面积、解决有关问题”;在教学策略上“体现学生主体性,做到‘三清’——清除遗忘死角、消除模糊认识、形成清晰体系”的要求。
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
预设: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有说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
师:我们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为了研究它的面积,转化以后怎样才能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呢?
生:把两个图形建立起联系,观察后,指图叙述。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谈话:请你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考察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的掌握情况)
2.你能想办法计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吗?
(考察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
3.同学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你能求出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吗?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
区县
学校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延庆县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多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学科
数学
学段
高
年级
五年级
教材
书名:实验教科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6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相对独立的探索并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并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打下基础。
多边形的面积学情分析方案
多边形的面积学情分析方案一、引言(200字)多边形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几何学和图形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是多边形研究中的一个基础问题,涉及到多边形的边长和顶点坐标,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学情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面积学情分析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400字)1.学生对多边形的认知水平有差异。
有的学生对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有较清晰的理解,能够正确辨认和命名多边形的种类;而有的学生对多边形的概念理解模糊,难以正确区分多边形和其他图形。
2.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不足。
许多学生在计算多边形的面积时存在困惑,常常无法准确选用合适的公式或方法,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3.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于复杂的多边形,学生在将问题空间化、运用几何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同时计算能力也显得不够熟练。
三、教学目标(150字)1.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多边形概念和命名方式,提高对多边形的认知水平。
2.提升学生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多边形问题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400字)1.教学内容:(1)多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多边形的概念,掌握多边形的命名方式和种类。
(2)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介绍各类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包括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等。
(3)复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多边形问题化简为简单的几何问题,通过分解和合并等方法计算复杂多边形的面积。
2.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示例法:通过给学生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应用场景。
《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1本节课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复习。
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紧密联系起来。
着重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了以下几点:一、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新课改强调“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既显得亲切自然,也为整理复习的开展创设新的情境。
二、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体验快乐。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聪明才智。
既可以是独立的讲解,也可以是同伴的合作,或者是互相的提问,答辩,质疑。
所以,我安排后进生,交流基础知识的回顾;让中等生进行复习整理提高;到实践与应用时,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辨论用多种方法合理解题。
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来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
三、突破难点重点,完成单元既定目标。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用组合图形,转化为己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解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
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我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这是不足的地方。
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展示汇报,从中小结,用哪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
第6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素养进阶结构化单元评价工具)五年级上册数学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4.培养数学思维:通过探索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5.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在小组合作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多边形面积的基本概念。多边形是由多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它的面积是图形内部的大小。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测量中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实际的多边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展示多边形面积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多边形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多边形的基本概念、面积计算公式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多边形面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多边形面积计算知识点及重难点简析
多边形面积计算知识点及重难点简析一、简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已知底和高来计算,公式为:面积=底×高÷2、另一种是通过已知三条边的长度,利用海伦公式计算,公式为:面积=√[p(p-a)(p-b)(p-c)],其中p为三角形周长的一半,a、b、c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
2.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是通过已知长和宽来计算,公式为:面积=长×宽。
二、复杂多边形的面积计算1.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已知上底、下底和高,公式为:面积=(上底+下底)×高÷22.菱形的面积计算:菱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已知对角线的长度,公式为:面积=(对角线1×对角线2)÷23.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四边形常见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直接计算和分割成三角形计算。
通过直接计算时,需要已知四边形的一些特定信息,例如边长和对角线的长度。
分割成三角形计算时,可以将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四个三角形,然后使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来计算。
三、重难点分析1.海伦公式的应用:海伦公式是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重要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计算过程中的运算符号,如开平方号的运用以及计算中是否使用正确的边长。
2.分割复杂图形的计算:对于复杂多边形,我们可以将其分割成若干个简单多边形,然后计算每个简单多边形的面积并相加,得到最终的结果。
但分割的方法可能存在多个选择,需要灵活运用分割方法,并注意计算过程中的边界条件。
3.对角线的计算:在计算菱形和四边形的面积时,需要已知对角线的长度。
对角线的长度可以通过使用勾股定理或余弦定理来计算,但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定理和计算式,并注意对角线的长度是否与其他已知条件相符。
总之,多边形面积计算是基础的几何学知识,掌握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能够计算出各种形状多边形的面积。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场景,并灵活运用。
《多边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省级作业设计大赛获奖作品(1)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人教版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87-88例1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3《三角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91-92例2 4《三角形的面积》第二课时5《梯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95-96例3 6《梯形的面积》第二课时7《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一课时P99例48《组合图形的面积》第二课时P100例59《整理和复习》P103整理和复习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内容分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四个部分。
它们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的。
这是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也是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把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来计算,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及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材培训心得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材培训心得5月8日网络研修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教材解读》,因为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但教师却较难把握,不易教学。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小学阶段“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结构,掌握各学段教学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能更好地进行对“多边形的面积”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就结合以下几点来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与体会:一、说单元教材1.编写特点(1)根据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促进教与学的迁移。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教材通过沟通这些图形的内在联系,以转化思想探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来的;梯形的面积计算也是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推导出来的。
(2)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经历自主探索的全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为了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面积计算方法的空间,教材注重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
各类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从而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3)加强对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
对每一个多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中,都加强了对图形之间量的变化的观察引导。
(4)通过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规则图形,这些大多无法分割成学过的图形。
为此,教材在解决问题编排中呈现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根据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合适的测量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测量标准去估计。
比如,前面我们学习的长度的估计,估计学校到家的路程,可以借助步长、单位时间走的距离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长度等,来进行估计。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及反思
《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及反思多边形的面积说课稿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掌握计算简单多边
形面积的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练和实例,培养学生计算多边形面积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
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 多边形的边长和高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通过引入实例,引发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思考,
激发研究兴趣。
2. 教学内容:
- 多边形的定义和分类:简单多边形、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介绍面积计算公式,如矩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
- 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步骤和要点:确定边长和高的方法,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 练和例题:通过多次练和解析例题,巩固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3. 拓展延伸: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4. 课堂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强调多边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和练习,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掌握了计算简单多边形面积的公式。
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多边形的分类和面积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练习和例题的设计,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加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多边形的面积_(组合图形)学习评价
第四节(组合图形)学习评价1.填表:2(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2.6厘米,高是1.2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和这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底是6厘米,高是()厘米。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梯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上底4分米,下底5分米,高是()分米。
3.选择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一个长方形,拉住对角变成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
a 没变b 变大c 变小(2)在一个平行四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a等于 b 小于 c 大于(3)求下面梯形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 (8+7)×7÷2b (9.4+7)×7÷2c (9.4+7)×8÷24.解决问题:(1)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玉米地,底大约是250米,高大约是65米,每公顷收玉米6500千克,这块地共收玉米多少千克?(2)如图,ABCD 是平行四边形,AEFC 是长方形。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96㎝²,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下图中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有部分重合,AD=8厘米,DC=5厘米,FB=3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4)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答案: 1.2.(3.(1)c (2)a (3)b4.(1)250×65=16250(平方米)=1.625(公顷) 6500×1.625=10562.5(千克) (2)96÷2=48(㎝²)(3)阴影部分的面积=三角形FCG-三角形BCE=三角形ADE-三角形BCE=四边形ABCD的面积三角形FCG面积=三角形ADE面积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四边形ABCD的面积四边形ABCD是一个梯形梯形ABCD的面积=(8-3+8)×5÷2=32.5(平方厘米)(4)方法不唯一:4.69。
《三角形面积》评课稿[5篇]
《三角形面积》评课稿[5篇]第一篇:《三角形面积》评课稿《三角形面积》评课稿4篇《三角形面积》评课稿1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在交流展示环节,特别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全员参与度和学习方式的自主度,小组成员利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优点:1、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有效度,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台下交流的井然有序,台上展示的淋漓尽致。
2、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
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还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小组合作的有效度。
3、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角形面积》评课稿2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里面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索、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强求方法的统一,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
教态自然、大方、亲切。
能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活动,会按规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用教具、多媒体设备熟练、规范,教学目标准确、全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把握深浅适度、简单明了。
重点突出充分,难点突破巧妙。
在情境中教学,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灵活多样,富有实效,针对学生差异和当堂反应,因材施教,因人施导,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培养能力,突出启发创新思维,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教学紧扣目标,教学效率高。
小学数学_《多边形的面积》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边形的面积》教材分析一、单元分析“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一)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二)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第五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将借助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推导都将借助前一图形面积计算,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
在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中,“转化”的数学思想得以充分渗透,这种数学思想也将为学生在六年级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编排特点其一,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其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数方格→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直接要求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推导。
其三,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形式多:应用问题、变式题、用间接条件求面积、画一画、分一分、思考题;探索:自己想办法求出图形的面积。
题目的选材贴近生活,与传统教材相比,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而且,操作性的习题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三角形面积教学反思1《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中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和谐小学吴凤琴。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两个:1.通过拼一拼,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第三代导学案的使用,我们一直处于探索中,边使用变改动,但都是根据学情来确定的。
这节的课教学设计我是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稍作了调整后进行的。
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对于温故知新中的做钝角三角形的高一题我看学生做对的有两三个人,就临时加了处理这道题的环节,平时只让学生对改更正,不作处理。
然后回顾了新课先知中本节课的难点,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然后看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接下来进行分层训练。
最后总结,教学反思《《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和谐小学吴凤琴》。
一节课下来,总结得失有如下几点: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由于预习较充分,学生都能用转化思想讲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虽然语言不是那么简练,这说明学生确实经过了思考,交流。
2、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自信,敢于质疑。
在在分层训练中,李嘉瑶写出并讲述了分层训练(二)中第1小题的思考过程后,本人认为她讲的非常精彩,可是当她讲完后随即就有同学质疑,周万里说她写的语言不够准确,应该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少写了拼成一次,宫浩真说应该用他的那种解法最好,于是我就对比了两种解法,让同学们评判,从中选出了最优解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教师本人的总结语言欠精炼。
在学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表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时,应该总结出它们是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我总结的比较啰嗦。
所以在教学中还要继续提炼语言的准确、精炼程度。
2、小组交流不太充分。
在探索面积公式时学生进行了交流,在分层训练时,没有让学生在互讲思考过程。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所谓的的大单元教学,就是在单元教学中不以单课时内容为单位,而是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下进行。
具体的讲就是在现有教材编排体系的前提下,立足于单元主题,深入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并依次整合现有课时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包含教学的目标、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学习方式、教学的学习结构、教学的学习评价等内容。
本文主要就教学(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任务)及学习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呈现。
学习目标的制定1.立足课标,提炼目标《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是图形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学的学习,学生需要达成的核心目标主要有两个。
其一:通过学生从已知图形面积探索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其二,通过面积公式的应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梳理内容,细化目标《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转化思想与推理能力。
首先,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其次,学生借助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最后,学生通过把组合图形或不规则图形转化成已知平面图形进行面积求解。
对于核心目标之二的空间观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又是这样做的。
首先,学生在探索出面积公式的基础之上,通过面积应用掌握面积公式。
其次,学生通过组合图形与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求解再次巩固面积公式的基础之上,发展空间观念。
最后,学生通过大任务及综合实践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于学情,精准目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决定了新授内容的起点。
对于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不同教材基本都放在五上年级,学生已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认识了三角形及梯形,同时也对面积和面积有了了解。
那么多于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到底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笔者从图形转换思想的认知和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认识两个方面入手设计测试题,选取了近230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次课我担任评课人员,听取了五年级某班多边形的面积课程。
经过评估,总体评价如下:
教学内容
多边形是研究几何面积的基础概念之一,本课程从简单的三角
形开始讲解,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出多边形面积的公式,并引导学生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整个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老师讲解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非常吸引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举例、板书等,丰富了教
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同时,老师注重学生的合作研究
和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
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掌握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改进意见
在本课程中,老师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研究困难问题上,老师可以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效果。
在知识点应用上,老师可以引入更多真实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知识跨度。
总之,此次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课程,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吸收了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综合素质,此次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程。
评语:优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三角形面积)学习评价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的底是7.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8厘米和5.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它的底是8分米,高是( )分米。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7厘米,底是3厘米,一个三角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分别相等,这个三角形的高是( )厘米。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腰长4.5厘米,用这样的4个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解决实际问题:
(1)如右图:已知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长的一半,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边长分别为3㎝和5㎝的两个正方形,拼在一起(如下图),求阴影部分面积。
答案: 1.(1)19 (2)22.4 (3)4.5 (4) 5.8 (5)24 (6)40.5
2.5.5×4.8÷2=13.2(平方厘米)
5
3.6×
4.6÷2=8.28(平方厘米)
12.5×9=112.5(平方厘米)
3.(1)25÷2×25÷2=156.25(平方厘米)(2)5×5+3×3=34(平方米)
3×(3+5)÷2=12(平方米)
5×5÷2=12.5(平方米)
34-12-12.5=9.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