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一、公共治理的概念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合作解决公共事务的过程和实践。
它不仅仅指政府及其机构的行为,还包括社会组织、市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公共治理是一个基于协作、合作和共享的过程,旨在通过多元化参与来解决公共问题。
二、公共治理的特点1. 多元化参与: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复杂性: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可以独立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解决。
3. 透明度:公共治理注重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4. 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公共治理追求更为灵活和适应性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注重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民意。
5. 治理目标多元化:公共治理旨在实现社会公正、思想多元、社区和谐、环境可持续等多种目标。
三、公共治理的模式1.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在公共事务的解决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各界会参与其中,但具体实施还是由政府来完成。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政治体制相对集中的国家。
2. 社区自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居民自己来管理社区事务,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 合作治理模式:政府、市民、社会团体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解决公共问题,政府在其中起到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这种模式更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问题的综合解决。
四、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1. 政府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由原先强调政府职能的管理理论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高效地管理公共事务。
2.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度和程度决定了公共事务的治理效果。
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区合作、社区规范等。
3. 合作理论:合作理论认为,为了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监督的过程,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下面将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详细分析。
公共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效率、经济性和满足公众需求的原则。
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能性,强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社会各方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强调民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公共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公共组织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人力资源管理、预算与财务管理等。
公共组织管理涉及公共机构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内部流程等方面,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
政策制定与执行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公共机构的人员招聘、培训、激励、评价等方面,旨在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效能。
预算与财务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旨在保障公共财政的稳定和合理使用。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与促进。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帮助实践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实证和验证的基础,帮助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促进是公共管理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然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脱离理论的问题。
一些理论缺乏具体操作性和实践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一些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和基础,过于片面和局部,不能很好地推进公共管理的发展。
其次,公共管理的实践不同于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门类和领域的公共管理实践存在差异。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治理创新成为了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一、治理创新的理论治理创新是一种基于创新理念和策略的管理方式,旨在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治理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治理理论。
网络治理是一种基于多元利益相关者合作的治理模式,强调各方参与、协商与合作,以解决公共问题。
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其次是公众参与理论。
公众参与是治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增加公民对政策决策的参与度,提高治理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公众参与理论强调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共同责任,通过广泛收集民众意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是创新治理理论。
创新治理是指通过引入新的制度安排、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实现公共治理的方式和效果的提升。
创新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不断创新,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此外,还有政策网络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为治理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为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创新提供了科学支持。
二、治理创新的实践治理创新的实践需要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进行。
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首先是电子政务的应用。
电子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政府服务和决策全面电子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政府机构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和分发信息,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和满意度。
其次是智慧城市的建设。
智慧城市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实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度智能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环保、教育等公共服务,创建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包 以 2 0世纪 7 O年代 以来 , 方 国家 对 于 政 府 行 物”, 括公 共事 务 的处理 和公 共 产 品 的供 给 , 西
为 的认识 经历 着一 个 由统 治 向治 理 的转 变 过 程 。 最终达 到利益 的调 和 。
治理理 论不 仅指 导 着 西 方 国家具 体 的管 理 活 动 ,
6 8
张江涛 , 袁青峰 : 公共治理 : 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效 。 因此 , 理 理 论 寄 希 望 于 市 民社 会 的作 力 时 , 护性 的 反 向运 动 必 然 会 发生 。这种 保 护 ” 治 保
用 , 非 营利性组 织的参 与实 现社 会合 作 , 通过 避免 性 的反 向运动起 源 于社 会 的 “自我保 护 ” 治理 理 ,
一
会 所提 出的定 义应 该 算 是 其 中 比较权 威 的 , 它认
定 的作用 。但 作 为 一 个 自发运 作 的机 制 , 场 市
为 :治理 是各种公 共 的或私 人 的个 人 和机构 管理 机制 带有利 益性 和排 他 性 竞 争 的特 点 , 能 有 效 “ 不 其共 同事 物的诸 多方式 的总 和 。它是 使相 互 冲 突 解 决外 部 性 、 共 物 品和 垄 断 等 问 题 , 于 公 益 公 对 的或 不 同的利益 得 以调 和并且 采取 联 合行 动 的持 性 、 排他 性 的公 共 事 务 就会 出 现 “ 场 失 灵 ” 非 市 。
江 苏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n l f in s do&T lv inU i ri 2 1 . o.1 o ra a g uRa i oJ e io nv sy 0 0 5V 1 es e t 2
6 7
公 共 治 理 : 论 与 实 践 的 冲 突 理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指的是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运用管理方法、实践、理念和政策等手段,有序地维护和实施社会共同利益的理论,它的核心宗旨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公共治理是指社会成员形成整体利益时,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所采用的体系性政策、管理方法和实践,旨在发挥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建立有序的社会公共管理机构。
公共治理理论专注于构建公众参与和共同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促进政府治理和公众参与,最终实现民主治理、公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政治目标。
首先,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的有效全局性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它特别强调政府要在全局水平实现有效管理,通过参与、联合和协调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形成一种互助互惠、团结共享的全局治理。
它重要的内容包括政府参与、公众参与、民主性、科学性、安全性、合作性和协调性。
其次,政府是公众治理的主体,它要设计、实施、检查和监督公共政策,有效地开展整体治理。
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经济行为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提高公共治理的效率。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的实践可追溯到从政府到普罗大众的两大领域。
首先,全面政府改革成为当今治理的热门话题,政府改革可以在政府运营和管理流程以及组织内部构建等方面得到充分实施。
改革旨在多部门协同,改进政府实施情况,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事务公开、参与式政府和效率政府等政府改革目标,实现社会有序管理和共享经济社会利益。
另外,将公众作为主体把握治理准则,把以敏锐的眼光看到公共问题,以及用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的进程,有效地发挥政府治理和公众参与的动力,逐步建立公共治理体制,使政府更好地实现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公共治理理论是指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中,通过协调、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共同解决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公共决策、公共管理、公共参与和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首先,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
传统上,政府是解决公共事务的主要机构,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社会则是政府和市场的补充和监督。
而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政府、市场和社会被视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市场也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配置机制,社会也不再是唯一的监督力量。
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成为公共治理的核心。
其次,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
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种主体都应当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中来,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这就要求政府应当主动开放决策空间,市场应当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社会应当广泛参与公共事务。
在这种多元参与的基础上,公共决策才能更加民主、科学和有效,公共事务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再次,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
公共服务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
政府应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应当提供优质公共产品,社会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服务。
而在公共服务中,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它要求每个公民都应当为公共利益负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
在公共治理中,制度是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的重要保障。
而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制度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公共治理理论提出,要不断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公共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互动、多元参与和民主决策、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和创新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构成了现代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
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过程,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式公共治理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共建共治共享。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加强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例如,通过设立社区议事会、居民委员会等机构,促进政府与市民的密切联系;通过居民投票、舆论监督等方式,实现公众对政府决策的监督和参与。
二、推动平等参与。
中国式公共治理注重平等参与,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例如,通过制定公平竞争的规则,确保各方在公共事务中有公平的发言权和参与权;通过设立专门的审批和监督机构,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
三、加强法治保障。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通过公正、透明和可预期的法律制度,确保公共事务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例如,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加强法律监督和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强调问题导向。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问题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民意、发布信息等方式,了解市民的需求和诉求,并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通过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公众的问题和困难。
五、倡导系统创新。
中国式公共治理倡导系统创新,通过改革和创新,提高治理效能。
例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式公共治理强调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治理经验。
例如,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开展国际智库交流与合作,促进理论创新和经验分享。
总之,中国式公共治理的探索思路和实践路径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管理中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组织和实施社会管理活动的过程,而治理创新则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效能和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复杂性的增加,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
因此,研究治理创新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文献学者对于公共管理的不同角度的研究。
弗里德里希·华贝尔(Friedrich Hayek)提出的“各类知识分散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和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提高效率。
此外,当代公共管理理论家奥斯本(David Osborne)和盖特纳(Ted Gaebler)的《发现政府》一书中提出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理念也对治理创新的理论构建有重要影响。
二、治理创新的实践领域治理创新的实践领域广泛,涉及经济、教育、环境、医疗等多个领域。
以经济领域为例,中国近年来大力推动“互联网+”战略,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这种市场与政府的合作模式改变了以往行政化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在教育领域,Finland的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Finland在20世纪90年代对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革,重视学生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应试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引领了全球教育改革的潮流。
三、治理创新的挑战与应对治理创新虽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受传统管理思维和制度路径依赖的影响,推动治理创新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其次,治理创新需要政府具备领导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治理创新可能带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需要在这方面作出积极的应对和措施。
此外,治理创新的成功还需要公共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公共治理理念和治理经验
公共治理理念和治理经验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市民社会、市场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公共事务的过程。
它是一种参与性的决策和行动方式,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治理的理念是基于对民主、社会正义和公共参与的重视。
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中,决策主要由政府或官僚机构独自制定,而公共治理强调公众参与,通过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参与:公共治理鼓励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过程,包括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组织、企业、专家和公众。
这种参与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丰富决策过程,减少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可能。
2.透明公开:公共治理强调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相关信息应该向公众公开,公众可以对政策进行监督和评估。
透明公开可以增加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防止权力滥用。
3.合作协调:公共治理强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但他们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找到共同点,并制定共同的行动计划。
合作协调可以减少冲突和局部利益,实现集体利益。
4.反馈和学习:公共治理强调决策过程的反馈和学习。
政策实施后应该进行评估,了解其影响和结果,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可以不断改进决策和行动。
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应用。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公共治理案例:1.荷兰的水资源管理:荷兰面临海平面上升和内陆水位上升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与社会组织、专家、企业和公众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水资源管理策略。
这种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确保了政策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2.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城市国家,通过多元参与、透明公开和合作协调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城市规划和发展。
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合作,共同决策和实施城市规划,确保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3.瑞典的教育政策:瑞典的教育政策强调公众参与和教育决策的透明公开。
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的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目的。
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
公共服务的供给治理是政府管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一、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的理论研究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的理论研究是由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服务供给理论等相关学科构成的。
其中,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应向着实现个人福利最大化的方向进行;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应具有参与性、协商性和协同性等特点;公共管理理论则主张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具有效率、公正、透明等特点;服务供给理论则认为公共服务的优异供给应当重在满足公民的实际需求。
综合这些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公共服务供给应首先满足公民的实际需求。
同时,应该具有高效、公正和透明的特点,且需要在市场和政府的协同作用下进行。
此外,服务供给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变化,需继续探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新方法。
二、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的实践研究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研究是指政府及相关机构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而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1. 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政府应根据公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供给计划。
同时,应该重视多元化和市场化的供给机制。
比如,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可以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和发挥市场的作用,以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2. 推进政府公开透明化。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民随时随地掌握公共服务资源、优质服务供给的情况和政府的服务质量、效率等方面的信息。
这不仅可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还可以有效推进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质量。
3.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服务评价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
独立
依赖关系伙伴相化互;依赖
价格
权威结管构理网系络统信化 化任; 。
冲突解决与 讨价还价/ 规则与命令 外交手段 协调方式 法庭
文化
竞争
服从
互惠
讨论
•你理解的“治理”或“公共治理”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治理的价值或现实意义是什么? •什么在阻碍公共治理的实现?
1、3 治理的目标与实质
• 善治——“一种有效率的公共服务,一种独立的 司法体制以及履行合同的法律框架;对公共资金 进行负责的管理;一个独立的、代议制的立法机 构负责公共审计机关;所有层次的政府都要遵守 法律、尊重人权;多元化的制度结构以及出版自 由。”
统治者
管理者
调解者
通过恐吓、威胁 以及逼迫来进 行领导
将对手变成替罪 羊
用谎言和宣传手 段对异类采取 反人类的做法
凭借暴力手段统 治或者消灭异 类
基于“我们”这个独有 的、有局限性的概念 进行经营
根据他或她所在的组织 自己的利益来界定目 标
不能或者不愿意处理超 越自己职权的问题或 争端,不能或者不愿 意超越自己的职权做 决策
• 来福特维奇把善治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系统意 义的、政治意义的和行政管理意义的。——这是 一个“政治——行政”的治理框架。
1、3 治理的目标与实质
• 治理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最大 的特点就在于强调政府和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共同 治理。它不仅关注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 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公共部门,而且重视公共政 策与社会资本的相互连接,强调非市场力量的凝 聚(如公民和非营利部门的参与)。可以说,治理 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是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 以社会资本的力量来应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公私 合作的结构和过程,其目标在于提高公共管理的 水平及公共服务的质量。——这是一个“社会— —政治”的治理框架。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公共治理理论是指研究公共问题引起的社会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的一系列理论体系。
公共管理实践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公共治理理论,解决社会问题并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行动方式。
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旨在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公共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多元利益平衡、社会参与、协商妥协等核心观点。
多元利益平衡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以达到最大公约数。
社会参与强调公众参与决策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回应公众需求,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协商妥协则是指在利益分歧较大的情况下,政府与公众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二、公共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不对称、决策过程不透明、权力滥用等。
信息不对称指政府掌握了大量资源和信息,却不愿意共享给公众。
决策过程不透明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乏对公众的全面沟通和解释,导致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
权力滥用则是指公共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滥用职权,违背公平正义。
三、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共治理理论需要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公众提供有关政策和决策的信息,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其次,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参与,如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确保公众的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此外,政府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管理者行为的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
四、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为例,可以看到公共治理理论与公共管理实践的对接。
中国的城市环境治理长期以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决策不透明等问题。
然而,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开始注重公众参与,鼓励公众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向政府反映环境问题。
政府也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向公众公开环境数据和治理计划。
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旨在研究和提升政府机构运作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治理理论与实践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政府的各种管理和决策过程,以及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与重要性治理理论最早起源于公共行政学和政治学领域,通过对政府机构的運作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治理理论以在公共部门中建立合作、参与和协商的机制为核心,是一种促进公共决策透明度、效率和参与度的方法。
治理理论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能够提供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政府机构能够更好地与市民、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各界进行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治理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政府机构的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
二、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治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其应用效果和局限性。
以下是两个具体的案例研究。
第一个案例是以公共参与为核心的治理实践。
在某个地区,政府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
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往往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决策困难等问题。
基于治理理论,政府决定通过开展公共参与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们组织了相关的专家咨询会议,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环境治理决策。
通过公众意见收集和协商等方式,政府最终制定了一个可行的治理方案,实现了公众的参与和决策的民主化。
第二个案例是以多层次治理为核心的治理实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府面临着跨国问题的管理挑战。
在某个国家,政府决定以多边机制为基础,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展跨国问题的协调与治理。
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协商机制和签署相关协议等方式,政府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跨国问题,提升了国际合作的水平。
三、治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挑战尽管治理理论与实践在公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是协调各种资源和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管理行为。
它作为一门学科,包括公共决策、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服务提供等应用领域。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了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组织、指挥和推进的一种管理行为。
公共管理包括政府公共管理和非政府公共管理两个领域,政府公共管理包括行政管理、立法管理等;非政府公共管理包括公共组织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1.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重要分支。
它认为,公共事务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更是多方参与的事务,应该倡导多元参与、自治与共治共生,而不是传统政府集中的掌控与管理。
其主要观点是将政府力量和市场机制与社会组织、公民等力量相结合,以达成社会效益和多方利益协调。
2.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领域的管理需要运用先进的商业管理方法,以提高效率、优化管理。
其核心思想是市场化导向、竞争性管理、结果为导向和公众参与,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效性和效率。
3. 公共价值理论公共价值理论认为,公共管理是实现公众利益和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共管理的方式,可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合法化和效率化,进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与效果。
三、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1. 美国国立公园管理局美国国立公园管理局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佼佼者之一,负责各国公园以及州立公园的管理和运营。
其管理方式包括资源整合协调、公民参与与关怀、自然保护和环境教育等。
2. 中国城市污染治理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城市环保政策,以促进城市绿化和清洁。
这些政策的实施需上下联动,涉及到行政管理、市场机制、公民意识等多个方面,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
3. 香港战“疫”2020年全球疫情流行,香港以其快速而有效的应对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在公共行政领域中,治理体现为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形式。
公共治理不同于政府治理。
公共治理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政府治道变革的范围,在尝试理解“公共”一词的时候,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政府与公共是同一个概念。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公共事务的治理所牵涉的已不再是传统的政府事务的领域了,需要更多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
一、公共治理的兴起治理理论的发端及其在全球范围的流行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
伴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公民社会的勃兴,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迁,政府财政危机与政府失灵成为治理思想萌发和兴起的直接原因。
(一)全球化为治理理论产生推波助澜全球化一词起源于经济领域,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胆段,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配置,市场机制成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全球经济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人们活动的疆域超越了国家界线,跨国公司成为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要素,催生了权力主体多中心多元化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成长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国家变得力不从心。
为了对全球经济进行调控,依赖任何一个单一国家的力量都是行不通的,多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通力合作的治理模式呼之欲出。
由此,政府主导一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传统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广泛而巨大的冲击。
全球化首先打破了传统的权力中心统治格局,即打破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垄断,为治理的兴起提供权力合法性的可能。
自国家产生以来,代表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全球化直接导致公共事务管理的部分权限由政府转向非政府组织,如国际非政府组织、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公民络等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非政府组织同政府分享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全球化对国家和政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绝对导地位提出的挑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
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全球公共利益、促进全球公正与公平,同时尊重各国主权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等。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代表性和参与度不平衡,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纠错机制等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平衡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国的作用和贡献。
在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方面,全球公共治理需要彰显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
同时,摒弃过度的市场化、赢家通吃的零和竞争思维,建立以人类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范式。
二、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全球经济、全球环境等方面。
在全球安全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同的安全认知和应对手段。
在全球经济方面,需要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性,建立公正合理的贸易体系,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在全球环境方面,需要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推动各国共同实现低碳经济和碳中和,遏制环境污染,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这些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有效推动跨国治理。
三、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公共治理的问题在全球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言权不足、影响力不仅、既得利益受损等多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平等、合理地反映各国利益。
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争取更多代表权和发言权。
加强南南合作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论全球公共治理是国际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所必须采取的治理模式。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公共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总结
公共治理创新实践与经验总结公共治理是指通过政府部门、市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等多种力量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满足公民需求的过程。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公共治理也呈现出繁复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作为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才能更好地服务公民,推动社会发展。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和情况,探讨公共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一、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的平衡公共治理中,政府主导与市民参与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政府主导的作用在于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监管市场秩序,制定和实施行政法规,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
而市民参与则强调了公众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尤其是让弱势群体和公众利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和表达。
因此,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应该将社会组织和市场的力量整合进来,协调各方利益,提升治理效果。
二、制度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制度创新是公共治理中的关键环节,而实现制度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所需要的一种思维模式,在公共治理领域也同样适用。
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发掘问题解决中的潜在机会和问题,开发新的解决方案和社会创新,使公共治理的制度更加完善、公正、透明、高效。
三、数据治理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数据治理和信息共享是现代公共治理的新特点和重要环节。
政府和市民社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数据和信息技术,发挥信息的价值,推动公共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可以通过增强数据共享、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系统以及增强信息安全等举措,加强公共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同时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和诉求。
四、公民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公民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升是现代公共治理的关键环节,它将有效提高市民对公共利益和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认可,增强市民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推动公共治理的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公众讲座、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市民的意识和理念,提高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信任,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环境。
公共参与法理论与社会公共治理实践
公共参与法理论与社会公共治理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共参与法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理论框架。
公共参与法理论强调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利和责任,通过民众的参与,实现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实践中,公共参与法理论起到了引导公职人员行政决策和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公共参与法理论强调了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公开性。
在过去,公共决策往往由少数人或有权人士进行,而广大民众往往被排除在外。
公共参与法理论通过强调公共事务的开放和透明,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
这样一来,公共决策的结果不仅具有合法性,还能更好地代表民众的意愿和利益,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公共参与法理论强调了公共事务管理的多元化和合作性。
在社会公共治理中,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各方的意见和诉求可能存在差异。
公共参与法理论提出了多元参与的概念,鼓励各方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通过多方参与,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诉求,还可以避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发生。
这种多元参与的做法不仅能够提高公共决策的质量,还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此外,公共参与法理论强调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性。
在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各方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行为,确保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公共参与法理论强调了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监督权和维权权利,通过法律的支撑,确保参与者的尊严和权益得到保障。
这种法制化的做法对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预防了滥用权力和腐败的发生。
然而,公共参与法理论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公共参与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使得民众有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目前,我国在公共参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度和实践上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其次,公共参与需要保障参与者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确保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世纪之交的新浪潮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二.公共治理实践的展开:民主管理的新愿景三.公共治理范式的传播:中国公共管理的新世纪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一)公共管理的崭新范式:公共治理理论的勃兴1.从20世纪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到21世纪的公共治理新浪潮(1)1887年W·威尔逊发表《行政研究》,开始了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公共行政新浪潮。
其结果,通过“政治和行政二分”,一方面,针对立法权偏重的“国会政府”格局,健全了以总统制和文官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也让现代行政学研究从政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
(2)1989年世界银行发布“治理危机”报告,开始了21世纪全球性的公共治理新浪潮。
其现状,Google英文检索:governance达385,000,000条;百度中文检索:治理有12,700,000条(06/3/5)。
表现出全球性的治理热潮和中文世界治理的兴起。
2.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治理的内涵的根本性改变(1)西文世界governance的简要考察governance源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操舵”,意指控制、操纵、统治,分别以governance 指与其相应的方式,以government指与其相应的机构。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框架下,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排他的,统治的方式是集中的、垄断的。
虽然现代政治实现了竞争性和多元化的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现代政府管理依然遵循陈旧的单一、集权和垄断的方式。
美国学者V.Ostrom从1960年代起,批判了单中心、集权化的官僚行政管理,并以复合共和制为基础,论证了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
1990年代,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导致遍及世界的从公司、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的治理浪潮。
Governance的内涵就此发生了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的根本转变。
(2)中文世界“治理”的简要考察上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把治和理分别使用。
治,用作统治、整治、秩序化、安定之义。
中古后,双音节词渐兴,治与理合用为治理,意即通过统治和管理使社会秩序化而安定。
如张居正《答耿楚侗书》:“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
可见,中文“治理”和西文governance 的传统含义大致相同。
2000年俞可平等介绍和研究治理问题,“治理”的词义才发生从政府“单一统治”而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的变化。
(3)治道、管制、管治、治理,还是共治:关于governance汉语译名的讨论目前,governance的中文对译情况有些混乱,前后有“治道”、“管制”、“管治”和“治理”等几种译名。
较早有刘军宁、毛寿龙的“治道”之译,这个对译与governance偏于方法的字面意义相合,但除了在有形上传统的政治学界有人使用外,未能在应用主导的行政学界得到推广。
同期有城市规划管理学界受港台同行的影响,对governance使用“管制”的中译。
但“管制”一词在大陆被用作仅比“专政”轻一级的严酷监管之义,与governance的新义截然相反,造成极大的误会。
后来又将“管制”调整为“管治”。
governance最普泛使用的对译是“治理”,但由于“治理”往往与政府单方面管理相混,比如常见的“政府治理”就是如此,我们认为“治理”的对译不能从这种含混中区隔出governance的崭新内涵。
建议以governance多元互动共同治理的内涵为准,用“共治”这个中文词来对译governance。
3.政治民主分权和行政垄断集权:现代行政的根本困境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基本完成现代国家宪政制度的建设,实现了政治控制的分权化和政治选举的竞争化。
但是,在行政执行和管理上,却走向一个相反的道路:行政的单一集权和排他垄断。
尽管W.威尔逊出于行政效率的提升和行政执行的稳定将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推动了行政管理以及行政学的独立发展,在政党分肥和国会偏重的格局中通过文官制度和总统制度的建设提升了行政权,从而平衡了三权分立体制,但威尔逊力图避免的德法传统的行政集权模式对美国民主宪政政体的侵害,从前门被抛弃之后,又从后门钻了进来。
以至于1948年沃尔多有“行政国家”之叹,1971年奥斯特罗姆有“威尔逊范式”之讥。
现代行政的根本困境:垄断集权的行政方式和民主分权的政治制度的分歧,由此尖锐地展示出来。
4.共和宪政与公共治理:公共管理的范式创新公共治理新范式是在接续着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扬弃了集权垄断的官僚弊病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的。
公共管理的关键词从government偏重管理机构,到 governance偏重管理方法,实现了管理重心的转移和突破。
公共治理范式没有在先建立制度性构架的艰难烦琐的立法争吵中耗费时间,而是以逐渐成熟强大起来的公民社会为基础,以公民组织增强公共责任和参与公共管理的方式为契机,在地方公共事务中与政府方式和市场方式形成协调互动,完成了公共管理范式的革新。
Public governance以其“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治理结构和互动治理方式,成为超越和替代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元管理范式和public management的二元管理范式的新一代多元管理范式,以解决行政垄断集权与政治民主分权的深刻矛盾,实现行政和管理的民主化。
(二)公共管理方式的运用与探索:从政府集中管理到社会共同治理1.一元范式:从“政府垄断”的一元结构到“政府失灵”和“市场化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范式是政府垄断的集权式管理,政府是唯一的法定的权威管理主体。
从控制社会暴力来看,政府的这种排他性是需要的,否则社会将会因为陷入丛林式的暴力对抗而瓦解。
但是,将政府对暴力的排他式垄断扩张为对其他社会管理方式的垄断,并将这种垄断式的管理捆绑在暴力上使之成为全面的强制性管理,就使政府成为令人窒息的“利维坦”。
单一垄断管理的政府可能做好事,如“福利政府”的社会保障;但垄断的政府也会做坏事,如柬埔寨波尔布特政权所为;并且专权的政府做好事,也会因其无限制的方式导致巨额财政赤字,造成运转不可持续的“政府失灵”,如北欧福利政府。
于是,垄断政府的失败使其开始放权搞活,一元范式要寻求突破,探索第二条道路——市场化方式。
2.二元范式:从“政府-市场”的二元结构到“市场失灵”和“第三条道路”干预型和福利型政府的失效,导致西方国家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来拯救政府,构成“政府-市场”型二元模式。
政府范围和作用缩减,让出原来的垄断领域,从全能型变成有限效能型;政府瘦身让政府也感到好处——运转更灵活了。
市场化方式为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的确起到明显作用。
“政府-市场”二元结构中政府和市场各有边界和定位,各自发挥功能取长补短,形成平衡格局。
但这种平衡格局在市场的强势逻辑下很容易被打破。
市场的威力开始被神化,正如政府的威力曾经被神化一样。
市场有效的逻辑被偷换为市场全能的逻辑。
市场化手段变成政府的目标。
政府再造,造出一个“企业化政府”。
政府按公司方式操作,为利润服务,赔本的买卖不做,只同有钱人打交道,见穷人就躲。
公正毁弃,效率雷鸣。
“政府-市场”二元结构结果倒退为市场的一元构成。
市场能力极化的同时就折射出市场的失效。
私有化的公共交通公司因压低成本省掉安全保障而事故频发;市场运作的公立医院将付不起医疗费的病患拒之门外,导致公共医疗状况和医患关系严重恶化……市场方式失效了。
3.三元范式:从市民社会的多元结构到“社会失灵”和“政府-公民社会-市场”的多元共治 (1)社会自主治理和治理失灵的诊断二元结构的不稳定性将导致一元模式复位,但也引出“第三种因素”。
政府失灵找市场,市场失灵找什么?再找政府?显然将落入循环陷阱。
但也可走第三条道路——从公民社会寻找出路。
公民社会是复杂的多元的,公民社会自主治理的方式,有时是有效的,有时又效果较差,或者因为争执不休难有共识,或者因为权威不够难以实施,因而社会自主治理也往往失灵。
“社会失灵”还有别的路吗?对此,关键不在找出路,而在找出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社会失灵的总病根。
我们发现,单一化既是上述管理模式的总特征也是导致它们失灵的总病根。
很明显,面对现代多元社会越来越复杂的公共事务,采用单一化的方式实施公共管理,都是难以奏效的。
因而,救治这种单一化管理失灵的基本方式,就是祛除单一化的管理方式,走向多元社会的多元共治。
(2)“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这个“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就是整合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多种元素实现多元互动协调共治。
这个多元共治的模式,是结合了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又避免其自主治理在解决公共事务上的不足;整合了“政府-市场”型新公共管理的合理内容,又注入公民社会治理的民主内涵;并利用制度分析理论国家-市场-社会的分析框架,吸收各种民主行政民主管理的思想和罗兹、萨拉蒙的网络治理理论,使之综合系统化而形成的。
这个共治系统通过共同参与、多元互动、有机协调,既避免单一方式的局限,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政府的权威,市场的灵活,社会的共识有机合成,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治理。
(三)公共管理理论的概括与创新:从官僚制行政到民主制行政1.公共管理理论的概括和演进(1)政府专权的传统行政管理理论:霍布斯-威尔逊-韦伯范式和威权主义(一元论范式) (2)政府和市场协调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撒切尔-里根-奥斯本企业型政府范式和自由主义(二元论范式)(3)政府-公民社会-市场互动的多中心治理理论:麦迪逊-托克维尔-奥斯特罗姆范式和联邦/共和主义(三元论范式)2.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代表1)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理论1973年《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批判官僚制行政理论,倡导民主制行政理论,1984《美国地方政府》:“治理原则”、“都市区治理”“自主治理”、“治理模式”、“地方治理体系”等。
1991《美国联邦主义的意蕴:建立一个自主治理的社会》:“多中心体制”。
他们所在的印第安纳大学公共政策中心成为公共治理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策源地。
2)帕特南的公民社会治理理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讲座教授,代表作:《使民主运转起来》(1992)、《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会资本的衰减》(2000),强调公民社会对民主的基础作用3)萨拉蒙的第三部门治理理论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专家,代表作《全球公民社会》(1999)4)斯托克的地方治理理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地方治理专家,代表作:《英国地方治理的新政治》 2000;《英国地方治理的新管理》 20005)罗西瑙的全球社会治理理论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学家,全球治理专家,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1992)。
3.公共治理理论的相关理论(1)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理论(2)多元民主、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3)公民社会、共同愿景和社群主义理论(4)公共领域、第三部门和社会资本理论二、公共治理实践的展开:民主管理的新愿景(一)公共治理是人类管理领域的范式革命:国际间治理模式的全面拓展1.从领域上展现为:从公司治理到社区治理、城市治理、地方治理、再到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