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理论教案(五) 【六腑――小肠、大肠、胃】

合集下载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 (5)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5).txt 第一节脏腑经脉初步知识脏腑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

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

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生理活动是以精、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基础的。

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处。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而六腑则提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

所以,心、肝、脾、肺、肾被称为脏,脏含有“藏”的意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被称为腑,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

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五脏归属阴,六腑归属阳。

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五脏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属阳,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

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归纳起来有循行到手的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也叫手足十二经。

另外经络系统中还有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

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

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

按摩理论教案(五) 【六腑——小肠、大肠、胃】

按摩理论教案(五)     【六腑——小肠、大肠、胃】

[按摩理论教案(五)【六腑——小肠、大肠、胃】]按摩理论教案(五)【六腑——小肠、大肠、胃】六腑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盛)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按摩理论教案(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由于六腑是主消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这就为人的精气神的来源提供了物资基础和起到了保障作用,所以它们在人体里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完成饮食物的接收、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

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chéng化物: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

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别清浊泌,即分泌(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

别,即分别、区别。

清,即精微物质。

浊,即代谢产物。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

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

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养生之道:学会用按摩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

养生之道:学会用按摩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

养生之道:学会用按摩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2.掌握常见按摩方法。

3.培养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和照顾意识。

二、教学内容1.按摩概述按摩是对人体皮肤、肌肉、筋骨和神经系统的一种物理刺激,通过手法的按摩及扭转、捏揉、按压等方法,改善身体的循环和代谢,加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加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2.五脏六腑的按摩方法(1)心脏:以心包经、厥阴经为主的按摩方法。

a.轻轻按摩胸骨上方心窝处,每次按摩时间不超过10分钟。

b.使用食指和中指,从颈部向下轻轻按摩胸骨中央。

c.按揉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腕部,增加心脏血液循环。

(2)肝脏:以肝经为主的按摩方法。

a.使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右侧肝脏下部,轻轻揉动。

b.轻量按压右侧腹部,能有助于稳定肝脏。

c.按摩右侧颈部,能够促进胆汁的流动,帮助肝脏排毒。

(3)肾脏:以肾经为主的按摩方法。

a.使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肾脏下部,轻轻揉动,能够促进肾脏血液循环。

b.按摩肾位下方的脊椎,能够帮助肾脏去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c.按摩足底肾经,能够促进肾脏的功能和代谢。

(4)胃:以胃经为主的按摩方法。

a.使用手掌,按摩腹部,从顺时针方向按摩。

b.按摩左侧颈部能够帮助胃的消化。

c.按摩三阴交穴位,能够促进身体的代谢。

(5)肺:以肺经为主的按摩方法。

a.使用食指和拇指,慢慢按压左侧胸部。

b.使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喉部,轻轻按摩,有助于通畅呼吸道。

c.按摩大肠经位于手臂外侧,有助于肺部排毒。

(6)脾:以脾经为主的按摩方法。

a.使用手掌,轻轻按摩腹部。

b.按摩躯干的三阳经穴位,能够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内脏功能。

c.使用食指和拇指,按摩脾经内膜穴位和足三里穴位,能够帮助调节脾脏和消化系统。

三、教学方法1.录制示范视频在课程之前,可以录制一个五脏六腑按摩的示范视频,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2.现场实操在课程中,可以安排现场实操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按摩,加深对按摩方法的理解和记忆。

按摩理论教案(七) 【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

按摩理论教案(七)       【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

[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脏为阴,腑为阳,一脏一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表里配合,构成脏腑之间的密切关系。

1.心与小肠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相合的一对脏腑。

在生理上,心火下温小肠,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及泌别清浊;小肠吸收精微,由脾散精于心化赤为血。

病理上,心火亢盛可下移小肠,导致小便短赤热痛等;反之,小肠有热可循经上炎于心,而致心烦、口舌生疮等。

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阴阳关系。

生理上,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排泄糟柏;而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又利于肺气的清肃下行。

病理上,肺气虚则气不下行,或肺失宣降津液不能下达,则导致大肠传导不利或津少肠燥,出现大便艰涩难排或大便干结;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可影响肺气肃降,表现为胸满、咳喘等。

3.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阴阳关系,两者在位置上相近,功能上相互配合,共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物质布散,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教案《按摩理论教案(七)【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脾与胃病变时相互影响,脾运化失职,可影响胃受纳、腐熟水谷;反之,胃失和降,亦可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导致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障碍。

4.肝与胆胆附于肝下,肝胆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阴阳关系。

胆汁源于肝,贮藏在胆,依赖肝疏泄作用的调节排泄,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胆汁排泄畅通,有利于肝疏泄功能的发挥。

肝胆对情志和精神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病理上,肝胆病变常相互影响。

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而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肝的疏泄,导致肝胆同病,肝胆湿热,肝胆火旺等。

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阴阳关系,两者在生理上对尿液的贮藏、排泄相互配合。

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达于下焦的水液经肾的气化,清者上升,浊者下降于膀胱为尿;贮藏于膀胱的尿液由膀胱开阖hé排泄。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五脏六腑的名称及功能;2. 能够简单描述五脏六腑的作用及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五脏:心、肝、脾、肺、肾;2. 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体内部有哪些重要器官。

2. 知识讲解(1)介绍五脏六腑的名称及位置,让学生了解每个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详细介绍每个器官的功能,如心为主管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肝为排毒调节代谢的中心器官等;(3)引导学生理解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如肺与大肠有着密切联系等。

3. 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和重要性。

如通过饮食、运动等方面改善自身身体状况,让学生明白保护自己的身体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

4. 总结归纳总结五脏六腑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并强调其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爱护自己的身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人体内部结构和五脏六腑的位置;2. 讲解法:详细介绍每个器官的功能及相互作用;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4. 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体内部有哪些重要器官,并理解保护自己身体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2.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问答的形式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3. 评估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2. 五脏六腑相关的书籍或资料。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保护自身健康的习惯。

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让他们更好地吸收知识。

按摩教案(二)

按摩教案(二)

按摩教案(二)第一篇:按摩教案(二)[按摩教案(二)]按摩教案(二)六、按摩时注意事项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同时,将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按摩教案(二)。

2、态度要和蔼,严肃细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争取患者合作。

3、患者与医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式要舒适而又便于操作。

4、按摩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按摩次数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6、患者在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

7、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

8、按摩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

第二部分五脏六腑一、导言我们按摩也好,刮痧也好,都是通过体表行为达到由表及里的防病治病的目的。

也就是通过体表行为给我们的体内器官五脏六腑活血通络,增强免疫功能,那么五脏六腑各指哪些器官呢?二、授课内容(一)五脏六腑”各指哪些器官?脏腑怎样划分呢?各脏腑有哪些功能呢?1、五脏六腑各有哪些器官五脏指:心、(心包)、肝、脾、肺、肾(心包:心包是包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具有保卫心脏并能反映心脏某些功能的作用。

)六腑指:小肠、三焦、胆、脾、大肠、膀胱(三焦:是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它们的统称为三焦。

三焦是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所形成的通道。

我们把头以下、隔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

隔与脐之间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

肚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三焦是最大的腔,它包括了五脏六腑。

)2、脏腑的区别(1)“脏”指脏器。

特点为实心有机构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化生(身体的一种组织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适应现象)和贮藏气血精津液。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活动的根本,所以内脏在人体里起着重要的作用。

(2)“腑”指容器腔。

特点是为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盛)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五脏六腑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脏六腑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脏六腑教案一、教案背景人体的五脏六腑是构成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五脏六腑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和发生疾病时的病理变化。

因此,本教案旨在通过探索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脏六腑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位置和功能;3. 理解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疾病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人体解剖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脏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它们。

2. 知识讲解(30分钟)(1)五脏的定义和分类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是指人体内部腹部腔腔中的主要脏器。

它们的名称源自于古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相关。

这些器官在人体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六腑的定义和分类人体的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是指位于胸腔或腹腔中的辅助脏器。

与五脏不同的是,六腑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结构,而是根据它们的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3)五脏六腑的位置和功能通过讲解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位置和主要功能,让学生对人体内的器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活动与练习(40分钟)(1)游戏:五脏六腑定位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人作为指导者,其他人面朝黑板背对指导者。

指导者模拟设计一个五脏或六腑,然后其他组员根据指导者的提示,猜测是哪个器官,并用手指指向相应的位置。

通过这个游戏,巩固学生对五脏六腑位置的认识。

(2)小组探究: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五脏或六腑,通过互相讨论和查找资料,了解该器官与其他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按摩理论教案:什么时候需要通过按摩对五脏六腑进行调理?

按摩理论教案:什么时候需要通过按摩对五脏六腑进行调理?

按摩理论教案:什么时候需要通过按摩对五脏六腑进行调理?按摩作为一种传统医疗方式,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时期。

按摩的原理是通过手部的按摩、推拿、揉捏等手法对人体的经络、穴位和组织进行刺激,改善气血流通,调节功能失衡,达到养生、治病的目的。

按摩可以全面调理人体五脏六腑,对于许多人群的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通过按摩对五脏六腑进行调理呢?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一、肝脏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代谢和调节物质的合成、分解、转运和存储,同时也负责气血的畅通、调节情绪等。

肝脏不仅仅只是肝脏本身有问题,还会引起全身的不适,如恶心、呕吐、头痛、疲劳等。

肝脏的功能失调往往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亚健康状态调整引起。

可以通过手法按摩“太冲”、“阴陵泉”、“肝俞”和“风池”,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并调节肝脏的健康状况。

二、心脏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它的功能主要是循环血液,维持人体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环境问题等,导致许多人存在着心理压力、情绪不稳定的问题,进而引起心脏的负担增加。

定期进行按摩对“内关”、“神门”和“膻中”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起到调节心脏的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心脏疾病的症状,减轻心脏负担。

三、脾脏脾脏是消化系统的核心部位,也是一定程度上负责身体的免疫系统。

脾脏对人体的肠胃消化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有着补肾益气的作用。

在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压力大的情况下,脾脏的免疫功能容易受到损伤,需要在适当的时段进行按摩。

通过按摩“三阴交”、“关元”和“太白穴”等穴位,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脾胃消化功能,加速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的协调。

四、肺脏肺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呼吸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人体吸入的氧气进行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肺脏不仅能够影响人体免疫系统,也能够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们容易感染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流感等,导致肺脏功能下降。

高中体育选修《按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按摩手法介绍》理论课表格式教案

高中体育选修《按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按摩手法介绍》理论课表格式教案

内 容 教 学 目 标 教学 流程1.按摩的作用2.按摩的注意事项3.按摩手法介绍1.理解按摩的作用 2.了解按摩的注意事项 3.学会一定的按摩手法学习内容 一、按摩的作用 按摩亦称推拿,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作用于机体,以提高身体机能、消除疲 劳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或抑制作用,通过神经反射 影响各器官的功能。

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起着不同的作用,叩打、重推起 兴奋作用;轻推、轻揉起抑制作用。

同一按摩手法由于运用的方式不同,对神经系 统有着不同的影响,手法缓急、用力轻重、时间长短的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

一 般地说,缓慢而轻、时间较长的手法,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则 起兴奋作用。

运用按摩手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 力,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运动后肌肉酸痛。

二、对皮肤的作用 按摩首先作用于皮肤, 使局部衰亡的上皮细胞得以清除, 皮肤的呼吸得到改善, 有利于汗腺和皮脂的分泌,以及汗液和皮脂的排出。

按摩可使皮肤内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开放,局部血 流量增加,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得到相应提高,改善皮肤的营养,使皮肤润泽而富 于弹性。

经常进行按摩,可促进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

三、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管放开,使局部的血液供应加强, 营养改善,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并可加速疲劳肌肉中乳酸的排除,有助于消除疲 劳。

采用适宜的手法按摩,在运动前可增强肌力;运动后可降低亢进的肌张力,减 轻以至消除肌肉酸痛。

经常进行按摩,能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和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这不仅对体育运 动有实际意义,而且能消除骨伤病人因固定太久对关节、韧带、肌腱的不良影响, 并能预防关节韧带因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

四、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以引起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大循环中的阻力,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影响 血液的从新分配,调整肌肉和内脏的血液流量,以适应肌肉紧张工作时的需要。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 - 简介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古称府,有库府的意思。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

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

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

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

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

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

《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②推拿部位名。

出《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

常用推法。

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

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

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

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六腑 - 穴位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见图。

约推100~500次。

主治:一切热证。

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鹅口疮,腮腺炎等。

六腑 - 正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

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

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教案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教案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

)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

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

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教案5:按摩的补泻作用

教案5:按摩的补泻作用

教案5:按摩的补泻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按摩的补泻作用为主题,通过讲解按摩的补泻作用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按摩的补泻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中职按摩专业的学生,共有30名学生。

学生基础较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按摩手法。

学生习惯良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能力较强,能够理解并运用按摩知识。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按摩的补泻作用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按摩的补泻作用的操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按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按摩的补泻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按摩的补泻作用的实际操作。

五、教学任务:1.讲解按摩的补泻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演示按摩的补泻作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按摩的补泻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演示法:演示按摩的补泻作用的操作方法。

3.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教学准备:1.教材:按摩专业教材。

2.活页教材:按摩的相关资料。

3.教学视频:按摩的补泻作用的操作演示视频。

4.教学器材:按摩床、按摩油等。

5.教学课件:按摩的补泻作用的PPT。

八、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分钟):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按摩知识,向学生提出有关按摩原理和按摩应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行为:思考教师的问题,回忆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

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行为:详细讲解按摩的补泻作用原理,阐述按摩补泻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按摩补泻的基本知识。

学生行为:认真听讲,理解并记忆按摩的补泻作用原理和方法,思考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设计目的: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按摩的补泻作用知识,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六完)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六完)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六完)——如何实现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编者按: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特根据多年来自己对此疗法的感悟,编写系列论述,意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

因笔者知识浅薄,见解难免有误,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通六腑调五脏,生化气血,强健人体气机升降枢纽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吸收精微。

所以《素问·五藏别论》篇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六腑不通,不但会导致六腑生病,而且还会影响五脏。

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

脏与腑之间气化相通,脏行气于腑,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

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

如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等。

腑输精于脏,五脏主藏精气,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活动相配合。

因此它们之间在病理上也是相关联的,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

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反之,六腑闭塞,五脏亦病。

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

脾主运化,就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这种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实际上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因此脾这种生理功能实际上包含了胃、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六腑的功能失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脾胃功能的失调。

脾胃是人体腹部的重要脏器,同属于消化系统,两者通过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六腑各穴位推拿规范

六腑各穴位推拿规范

六腑各穴位推拿规范明确了六腑各穴位位置之后,还应对其推拿方法进行规范。

1.胃经穴:【位置】位于拇指掌面第二节。

【术式】可推可刮。

拇指指腹平顺从上至下为推。

拇指屈曲,指端从上至下为刮。

【操作要点】推轻,刮重。

【功效】养胃和胃,清胃泻火,消胀化积化浊。

【适应症】①胃火所致之发热、胃脘灼热、便秘、口渴、牙龈肿痛。

②胃中腐浊上犯之口臭、嗳气、呕吐、昏闷、苔腻等。

③食积胃脘之腹胀、腹痛、厌食。

④肝胃不和之急躁、易怒,胁下闷胀。

【体会】胃经只清不补。

脾和胃同居中焦,二者紧密相连。

无论脏腑位置,生理功能,还是病理病机本来不能分开。

但传统中医理论对于中焦病症形成特殊的归类方式,即中焦病症实在阳明(胃)、热在阳明、逆在阳明。

虚在太阴(脾)、寒在太阴、陷在太阴。

所以,同样病症,属虚、寒、陷,则补脾而不补胃;属实、热、逆,则清胃而不补脾。

如果调理脾胃,或虚实、寒热、陷逆难于区分,则补脾与清胃同时运用。

推轻以养胃,刮重以消积。

2.胆经穴:【位置】位于食指第二、三指节。

【术式】可清可补。

清为从上往下推。

补为从下往上推。

【操作要点】清胆经用拇指端推刮,力度重。

补胆经用拇指指腹推,力度较轻。

【功效】清胆经疏肝利胆,清热退黄,助消化、解痉挛。

补胆经壮胆量,增勇敢,增进亲和力,促进决断。

【适应症】清胆经用于胁肋疼痛、腹胀腹痛、胆绞痛,黄疸、口苦、消化不良,大便色白,完谷不化。

补胆经用于夜啼、惊惕、怯场、口吃、语言不利等。

【体会】胆汁促进消化,清胆经畅气机、排胆汁,有益消化。

胆汁又为中清之汁,为勇怯、决断之基础。

如果郁怒、愤懑、心绪不宁,宜清胆经。

如果怯懦、怯场宜补胆经。

3.三焦经:【位置】位于中指第二三指节。

【术式】可推可掐。

从上至下推。

从下至上3掐。

【操作要点】推轻,掐重。

【功效】推三焦,调理三焦。

掐三焦,通泻三焦。

【适应症】推三焦从上至下遍历三焦,加强三焦协调和联系,有助于元气和津液运行与分布。

掐三焦从下至上,疏通为主,用于二便不通,关格,或上吐下泻,腹痛、腹胀,水肿等。

第23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第23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

第23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我们上一节为同学们介绍了胃气的两个含义,在《中医基础理论》已经介绍这两个含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那么再进一步强调一个中医的临床医生,无论治疗什么疾病,处方遣药要真正做到辨证精确,方药与辨证完全相符。

尽管是如此,还要记住给的药,施治的时候,要中病即止,恰到好处,千万不能过剂,过剂就容易损伤胃气。

所以临床医生,中医学强调在临床施治的时候,无论是补虚还是泻实,时时刻刻注意勿伤胃气,注意保护胃气,保护胃气的手段不仅仅是吃健脾益气的药物,它的重要思想是在注意处方遣药不要损伤了胃的阴阳平衡,这一点是至关重要。

我们在这里谈到胃气的含义,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它的实践意义在于此。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我们讲胃的生理特性,第一叫胃主通降,即通且降,它体现了六腑的特性。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一、保持通畅下降的这样的一个现象。

我们在前面讲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协调脾胃气机,讲脾主升清,都提到脾升胃降,已经提到。

就胃的气机升降的主要趋势而言它应该以下降为主,至于要表述它,大家要注意,如果仅仅说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把它绝对化,把这个降字理解为非常绝对的,这是错误的。

任何一个脏腑都是升降出入的统一体。

就气机运动来说,仅仅是它们在升降出入孰主孰次而言,这才叫做朴素的辩证法。

否则强调胃宜降则和就是胃只降不升,这就是西方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得再刻薄一点呢,就叫做形而上学,就是绝对化。

大家注意在这里面,在这里面讲到形而上了,形而上学了。

形而上学,大家注意,不是个贬义词,它渊源于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它讲的是用静止的观点,用机械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它所建立的那套逻辑体系,就是传统的形式逻辑。

把它这个逻辑思维,把它这样一个逻辑思想称之为形而上学。

有兴趣的同学请大家读一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解什么叫做形而上学。

在这里讲胃宜降则和的时候,举这样一个例子,旨在说明大家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不是绝对的,都是相比较而言,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

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胆胃胆胃是中医学中制造、贮存和运输胆汁的器官。

在中医理论中,胆胃与脾脏相互联系,共同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运作。

胆胃是人体消化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分泌胆汁、消化吸收食物等功能。

二、小肠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器官,被认为是“五脏六腑之长”。

在中医理论中,小肠起着吸收和运输食物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精微的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到人体进行营养供应。

三、大肠大肠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之一,它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等,将食物的残渣转变为粪便,以便排出体外。

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也被视为“水谷精微”的地方,与脾脏相互联系,起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四、膀胱膀胱是排泄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贮存尿液和控制排尿。

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与肾脏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排尿功能。

中医认为,膀胱是人体五脏六腑中最“阳”的器官。

五、三焦三焦是中医学中特有的概念,指代人体内的三个空腔:上焦、中焦和下焦。

上焦指胸腔,主要与心肺相连;中焦指腹腔,主要与脾胃相连;下焦指盆腔,主要与肝肾等器官相连。

在中医理论中,三焦起着通气、营卫运行等重要功能。

六、中医六腑的相互联系中医六腑在人体内紧密相连,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各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例如,胆胃和脾脏紧密联系,共同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膀胱和肾脏紧密联系,共同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进行。

总之,中医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它们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内重要的生理功能系统。

了解和掌握六腑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持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平衡,合理调配膳食结构,保持六腑的平衡和健康,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脏腑教案目标

脏腑教案目标

脏腑教案目标教案标题:脏腑教案目标教案目标:1. 理解脏腑的概念和功能,包括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基本作用和相互关系。

2. 掌握脏腑与身体健康的关联,了解脏腑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3. 学会通过观察脏腑的外部表现,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状况。

4. 培养学生对脏腑保健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脏腑保健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脏腑的概念和基本功能:通过图示或模型,向学生介绍五脏和六腑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功能,例如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液等。

2. 讲解脏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或实例说明脏腑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如脏腑对情绪、消化、排泄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脏腑功能异常的外部表现: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外部表现,引导学生分析脏腑功能异常的可能状况,如面色苍白可能与心气不足相关。

4. 引导学生探索脏腑保健方法:介绍一些简单的脏腑保健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情绪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为学习脏腑做铺垫。

2. 知识讲解:使用图示或模型,向学生介绍脏腑的名称、位置和基本功能,让学生对脏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知识拓展:通过案例分析或实例,讲解脏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脏腑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一些脏腑功能异常的外部表现,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可能的脏腑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脏腑知识进行简单总结,并强调脏腑保健的重要性。

6. 拓展活动:让学生自行搜索和整理一些脏腑保健方法,并与同学分享,促进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脏腑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反馈:通过讨论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脏腑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惑。

教学资源:1. 图示或模型:展示脏腑的位置和形态。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

《五脏六腑知识启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五脏六腑的基本概念、位置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结构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观念,认识到五脏六腑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4. 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五脏六腑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功能。

-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 如何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

2. 教学难点:- 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与人体生理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健康行为通联起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模型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五脏六腑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与健康的关系。

4. 实践活动法: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观察和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5 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者与人体健康相关的话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五脏六腑。

例如:“人体中有个器官,能储藏食物和水,还能进行消化和吸收,它是谁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对五脏六腑的探究。

第二阶段: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20 分钟)1. 五脏六腑的名称- 教师展示五脏六腑的图片或者模型,逐一介绍五脏六腑的名称,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胆、小肠、大肠、膀胱(六腑)。

- 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说出五脏六腑的名称,加深记忆。

2. 五脏六腑的位置- 结合图片或者人体模型,讲解五脏六腑在人体中的大致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肝脏位于右上腹部,胃位于腹腔上部等。

-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寻找五脏六腑的大致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 详细讲解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

- 心脏: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主神明,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六腑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盛)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由于六腑是主消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这就为人的精气神的来源提供了物资基础和起到了保障作用,所以它们在人体里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完成饮食物的接收、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

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chéng化物: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

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

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xx
泌,即分泌(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

别,即分别、区别。

清,即精微物质。

浊,即代谢产物。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

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

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教案《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

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

所以
“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
如果升降紊乱,清浊不分,就会出现呕吐、腹胀、泄泻之症。

【大肠】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褶皱状。

居于腹中,上接小肠,下连肛门。

大肠的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排出的脏器。

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1、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食物残渣,吸收剩余水分之后,形成粪便。

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2.吸收津液
大肠接受由小肠剩余水分之后,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吸收过量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胃】
位于膈下,腹腔上部,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

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

)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的生理功能
1.
胃主受纳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
“xx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2、胃主腐熟水谷: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
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ǎi
腐fǔ(嗳,从胃里出来的气体,也称打嗝)食臭等食滞胃中之症。

3、胃主通降
指胃气宜保持畅通、下降的运动趋势。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后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