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理论教案(五) 【六腑――小肠、大肠、胃】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六腑

第三章 六腑

2、主决断 (1)含义:
是指胆在精神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
用。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 兰秘典论》) (2)机理: 胆气通于心(胆经之经别通于心); 胆可影响肝之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
(3)意义:
生理:
胆气充足—决断正常—遇事判断准确,临危 不惧,勇敢果断
不与饮食水谷直接接触
二、 胃
(一)概述 1、位置:居膈下腹中,上接食管,下通小肠, 与脾以膜相连。 2、结构:呈屈曲状,又称胃脘,包括上脘(贲 门)、中脘(胃体)、下脘(幽门) 3、别称:“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 血之海” 3、经脉: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下焦:脐以下的部位,
解剖:包括部分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

功能:包括大肠、肾、膀胱、女子胞、肝、胆
气化三焦说—物质代谢的三阶段
上 中 下
焦如 雾—心肺对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输布 焦如 沤—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焦如 渎—代谢废物向外的清除
3、别称:决渎之官
4、经络: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
腹痛、泄泻
2、泌别清浊
(1)含义:是指小肠在将胃下降的食糜进
一步消化的同时,分为清浊两部分。
(2)体现: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亦吸 收水液,故称“小肠主液”

六腑PPT课件

六腑PPT课件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16年4月23日11时25分
中医基础理论
3)胆气不利,气机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4)胆汁滞留,郁而化热:
日久易形成砂石。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16年4月23日11时25分
中医基础理论
(二)胆主决断
1、含义: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 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2、生理 : 胆性刚直、果敢、与人的勇怯、胆 量有关。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3、病 理 胆气虚——胆小惊怯、睡眠不安。 胆热痰扰——惊悸而烦、急躁易怒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16年4月23日11时25分
中医基础理论
大肠小结
大肠
传导糟粕 排泄大便、主津
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16年4月23日11时25分
中医基础理论
膀胱
膀胱的概述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16年4月23日11时25分
中医基础理论
一、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藏与排泄胆汁 (二)胆主决断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2016年4月23日11时25分
中医基础理论
(一)贮藏与排泄胆汁
1、生理功能:
胆汁生成于肝而贮藏于胆

中医五脏六腑课件详解

中医五脏六腑课件详解

揭秘肝经
肝在中医经络系统中被称 为一条重要经脉,通过保 持能量顺畅,维持身体健 康。
脾脏 - 消化与能量
1
脾脏功能
脾脏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器官,负责转化食物为能量,维持身体运作。
2
脾脏的中医角度
中医认为脾脏与消化和免疫力有关,在饮食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调节对脾脏健康很重要。
3
脾经养生
脾脏在中医经络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养生保护脾脏,促进身体健康。
肾脏的中医角度
中医认为肾脏与身体的生长、繁衍和力量有关, 保护肾脏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六腑系统 - 消化与排泄
1 胆囊
2胃
胆囊是肝脏的附属器官,帮助肝脏分泌胆 汁,消化和吸收脂肪。
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负责将食物 分解,并将其送入小肠。
3 小肠
4 大肠
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吸收器官,负责 将营养物质吸收到血液中。
中医五脏六腑课件详解
探索中华文化传统中医学,了解五脏六腑对身体健康的关键作用,带您走进 神秘的中医世界。
五脏六腑简介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代表着身体的五个重要器官。六腑包括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三焦,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代表着身体的六个重要腔体。
心脏 - 爱与情感
心脏功能
大肠负责排出废物和吸收水分,帮助维持 水电解质平衡。

六腑教学课件

六腑教学课件
胆汁是肝之余气凝聚而成。由胆腑浓缩并加以贮藏。胆汁在肝 的疏泄作用下,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2.主决断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 作出决定的作用。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8/16202 1/8/162 021/8/1 6Aug- 2116-A ug-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8/162 021/8/1 62021/8/16Mo nday , August 16,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2 1/8/162 021/8/1 62021/8/16202 1/8/168 /16/202 1
(三)大肠的生理特性
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并不断地将其排出体外,故大肠必须保 持通降下行的生理特性。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 最。
五.膀胱
膀胱又称脬,主贮存、排泄尿液。 膀胱与肾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一)膀胱的解剖形态
膀胱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 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 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有尿道,开 口于前阴。

六腑PPT课件

六腑PPT课件

主受纳: 接受容纳饮食物。
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受纳是腐熟消化的前提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
21
2020/4/28
中医基础理论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水谷: 使饮食物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在脾的帮助下化生精微,初步吸收。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
22
2020/4/28
1)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 厌食、腹胀、腹泻。
2)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 发为黄疸 (身面目皆黄)。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
12
2020/4/28
中医基础理论
3)胆气不利,气机上逆: 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4)胆汁滞留,郁而化热: 日久易形成砂石。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
13
2020/4/28
-
24
2020/4/28
(三)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1、受纳失职:
纳呆厌食,胃脘胀闷。
2、腐熟无能: 食滞胃脘、胃脘疼痛,嗳腐食臭。
3、功能亢进: 消谷善饥、胃中嘈杂
制作: 民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
25
2020/4/28
二、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
(一)主通降
1、含义:是指胃气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PPT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PPT
(1)运化水谷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 用。 其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 这一过程称之为“化”。 其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这一过程称之为“运”—— 将水谷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散精”至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2)运化水湿 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和转输作用,防止其在体内停滞。 上输水液于肺;下输水液于肾
40
感谢聆听!
35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36
小肠
• 小肠 1.受盛化物 受盛 接受和贮盛 化物 消化
2.分清泌浊 清 氺谷精微 浊 食物残渣 尿液
“小肠主液”
37
大肠的生理功能
精神之所舍也”
•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
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
9
心藏神和五脏藏神的关系
中医学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 。 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 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
10
• 3.主汗液 汗是津液所化生,“血汗同源” “汗为心之液”

中兽医学课件:六腑

中兽医学课件:六腑

(一)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
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 作用。
水谷入口 →食道 → 胃 这一过程为受纳,也有主动摄入之意,故 又称“摄纳”。 胃主动的摄纳,依赖于胃气的作用。 胃有“水谷之海”、“太仓”、等称呼。
●腐熟
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为“食糜” 的过程。
胃受纳水谷,初步消化 水谷变为食糜 下传小肠 在脾运化作用下吸收精微 化生 气血、营养全身。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 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病理表现
受纳功能低下——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 腐熟功能低下 ———— 胃脘疼痛、嗳腐食臭、食滞之候。
•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 行的特性。
•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 以然者,水谷人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 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
• 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 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 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若 通和降的太过与不及,均属于病态。
• 另外,胆所藏的胆汁(精汁),亦属于精微物质, 同样也是神的物质基础,所以,胆亦与精神情志 等功能活动有关。《素问 灵台秘典论》说: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胆气虚 则怯,善太息,或数谋略而不能决断,这与六腑 有别,而与奇桓之腑的“脉舍神”,“脑为元神 之腑”等相似,故古人又将胆列入奇桓之腑。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

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其中五

脏六腑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模式的理论。本文将按照中医的习惯,首先介绍

五脏,接着介绍六腑,并对其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每个脏器具有独特的

功能和特点。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代谢。五脏之间密切相互联系,互为表里,通过一个相互协调的方式

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与五脏对应的另一部分,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每个腑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胆主疏泄

和排毒,胃主受纳和消化,小肠主吸收,大肠主排泄,膀胱主储存尿液,三焦主气化和代谢。六腑与五脏紧密合作,通过协调一系列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五脏六腑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通过经络

系统和气血运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医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

即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内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作用。例如,心与肺之间有密切的

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呼吸,两者共同维持了血液的循环和气的运行。

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保证气血的运行平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两者相互协作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石。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状况,中医师可以推断出人体内的疾病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中医可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小肠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小肠呈纡曲回环迭积之状,是一个中空的管状器官。

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

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故曰:“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医原》)。所谓“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小肠化物而泌别清浊,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精微赖脾之升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之通降而下传人大肠。小肠之升清降浊,实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按摩教案(修改中)

按摩教案(修改中)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三章 腧穴推拿
第一节 中医基础
一、中医学简介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天人相应的观念 2.辨证论治
三、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3.脏腑学说 4.气、血、津液 5.经络学说
自 然 界

五 化 五 气 五 方 五 季


五 味
五 色
(四)配合穴位:委中、后溪、人中 注意:腰背部面积较大,要根据具体情况有侧重点实施手法。
四、上肢部 1、主要穴位 1)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齿痛、口眼歪斜、咽喉肿痛 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闭经 2)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胸肋痛 3)后溪 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尽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4)腰痛穴 定位:手背,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横纹下一寸、一手两穴 主治:急性腰肌扭伤 5)落枕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 主治:落枕,手臂痛,胃痛
四、振动类手法
(一)振法 适用部位:头部,要背部 (二)抖法 适用部位:四肢
五、扣击类手法
(一)拍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肩部、下肢部 (二)击法 1.拳击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肩胛部、大腿部 2.侧击法 适用部位:腰背部、肩胛部、大腿部 3.指尖击法(梅花针法) 适用部位:头面部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六完)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六完)

段朝阳论“脏腑推拿按摩”(六完)

——如何实现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

编者按:在保定市“脏腑推拿疗法”入选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特根据多年来自己对此疗法的感悟,编写系列论述,意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推动其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因笔者知识浅薄,见解难免有误,不妥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通六腑调五脏,生化气血,强健人体气机升降枢纽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吸收精微。所以《素问·五藏别论》篇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六腑不通,不但会导致六腑生病,而且还会影响五脏。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脏与腑之间气化相通,脏行气于腑,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等。腑输精于脏,五脏主藏精气,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活动相配合。因此它们之间在病理上也是相关联的,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五脏不平,六腑闭塞;反之,六腑闭塞,五脏亦病。

中医学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脾主运化,就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这种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实际上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因此脾这种生理功能实际上包含了胃、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因此六腑的功

中医养生知识:五脏六腑的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五脏六腑的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知识:五脏六腑的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一直注重五脏六腑的保健,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本文将结合中医养生的理论,介绍五脏六腑的保健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调理五脏六腑来保持身体健康。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和作用

1.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要负责气血运行和蓄藏生精生血。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人体的腑脏,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废物。

2.五脏的作用

心主循环系统,负责血液循环和情感活动;肝主疏泄系统,负责气血运行和情绪调节;脾主消化吸收,负责运化水谷精微;肺主呼吸系统,负责呼吸和排泄废气;肾主生殖系统,负责生殖生长和蓄藏精气。

3.六腑的作用

胆主解毒,负责排泄胆汁和调节情绪;胃主消化,负责食物的储

存和初步消化;小肠主吸收,负责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运化;大肠主传导,负责排泄废物和吸收水分;膀胱主藏液,负责排泄尿液和调节水液;三焦主运化,负责气化水谷精微和输送水液。

二、五脏六腑的保健方法

1.调养心脏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适当的锻炼和放松技

巧来缓解压力。

(2)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如黄瓜、菠菜、葡萄等,有助于心脏健康。

(3)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对心脏健康有益,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方式。

2.调养肝脏

(1)保持情绪平和,远离情绪激动和烦躁的环境,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

类等,有助于肝脏健康。

(3)避免长时间熬夜,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肝脏排毒和修复。

六腑

六腑

六腑

脏器合称: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小儿推拿穴位名。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六腑

•组成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共同生理功能

传化物

•生理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

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

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

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

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常用推法。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称。
•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 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
满”。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3

•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 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 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 2. 主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 肾中精气,化生脊髓和脑髓
29
3.肾主纳气
(1)含Biblioteka Baidu: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2)机制:
肾的纳气作用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3)作用: 防止呼吸表浅,从而保证体内外的气体正常交换。 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呼吸不匀,呼多吸少,呼吸表浅, 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 阳相交,呼吸乃和”。
六腑 多为中空 传化物 泻而不藏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实而不能满 三焦
奇恒之腑 似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类脏
藏而不泻
5
(一) 五

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 ,但又各有其 专司,且与六腑及形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五个 特殊的功能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脏腑教案目标

脏腑教案目标

脏腑教案目标

教案标题:脏腑教案目标

教案目标:

1. 理解脏腑的概念和功能,包括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基本作用和相互关系。

2. 掌握脏腑与身体健康的关联,了解脏腑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3. 学会通过观察脏腑的外部表现,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状况。

4. 培养学生对脏腑保健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脏腑保健方法。

教学内容:

1. 介绍脏腑的概念和基本功能:通过图示或模型,向学生介绍五脏和六腑的名称、位置和主要功能,例如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水液等。

2. 讲解脏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或实例说明脏腑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如脏腑对情绪、消化、排泄等方面的影响。

3. 分析脏腑功能异常的外部表现: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外部表现,引导学生分析脏腑功能异常的可能状况,如面色苍白可能与心气不足相关。

4. 引导学生探索脏腑保健方法:介绍一些简单的脏腑保健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情绪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为学习脏腑做铺垫。

2. 知识讲解:使用图示或模型,向学生介绍脏腑的名称、位置和基本功能,让

学生对脏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知识拓展:通过案例分析或实例,讲解脏腑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脏腑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一些脏腑功能异常的外部表现,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可能的脏腑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脏腑知识进行简单总结,并强调脏腑保健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

六腑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盛)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由于六腑是主消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这就为人的精气神的来源提供了物资基础和起到了保障作用,所以它们在人体里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完成饮食物的接收、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与胃相接处为幽门,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接为阑门,与大肠相连,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小肠与心之间有经络相通,二者互相络属,故小肠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chéng化物:

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主泌xx

泌,即分泌(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别,即分别、区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教案《按摩理论教案

(五)【六腑——小肠、大肠、胃】》。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所以

“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

如果升降紊乱,清浊不分,就会出现呕吐、腹胀、泄泻之症。【大肠】大肠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褶皱状。

居于腹中,上接小肠,下连肛门。大肠的上段称为“回肠”,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回肠和结肠上段;下段称为“广肠”,包括乙状结肠和直肠,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便并排出的脏器。大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1、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食物残渣,吸收剩余水分之后,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排出体外,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2.吸收津液

大肠接受由小肠剩余水分之后,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吸收过量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胃】

位于膈下,腹腔上部,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贲门上接食道,幽门下接小肠,为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胃的生理功能

1.

胃主受纳水谷

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

“xx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2、胃主腐熟水谷: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

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ǎi

腐fǔ(嗳,从胃里出来的气体,也称打嗝)食臭等食滞胃中之症。

3、胃主通降

指胃气宜保持畅通、下降的运动趋势。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后形成粪便。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