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学说(中医基础普及班)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课件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脾如同国家主管后勤粮草的最高官员,饮食 五味靠它进行消化吸收,并运送到全身。是人的 后天之本,主管对食物和水液的运输和吸收转化 ,并把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 化”。脾脏还有提升中焦之气的作用。凡内脏脱 出(子宫脱出、疝气)多是脾气下陷所致。脾脏 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正常活动 。脾脏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的运行而不外溢, 就是“脾统血”的功能。
七、五脏与食物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Biblioteka Baidu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七、五脏与食物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课件

制 约 互 用
由于肾阴、肾阳是人体阴液、阳气的根本,因此, 肾阴、肾阳亏虚、往往会影响其他脏腑而产生相应的病 变。
肾阴虚——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阳事易兴, 遗精早泄,脉细数。 肾阳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酸腿软,阴部清冷, 性功能减退,脉无力而迟缓。
肝失滋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等 肾阴虚 心阴失养-心肾不交-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肺失滋养-肺肾阴虚-干咳无痰,潮热盗汗,咽干形瘦等
命并且具有生殖能力。从中不难发现肾中精气在生长发育
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生殖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无 论养生抗衰老,还是治病,均应以保养肾中精气为首务。
(2)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 元阴 促进人体的滋 肾阴 真阴 人体阴液之本 润、宁静,成 真水 形和制约阳热 肾中精气
生理效应 促进人体的温 元阳 肾阳 真阳 人体阳气之本 煦、气化、运 动、兴奋和制 真火 约阴寒
三、命门的功 能
(一)主生殖
(二)调节全身阴阳之枢纽
二、脾
(一)概述
1.脾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阴脏,阴中之至阴 脾 主运化、升清、统血 2.中医脾的组成 主体-脾 内系-胃、肌肉、四肢、口、涎、唇、意、思 外应-土、中、长夏、湿、黄、甘
(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概念: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

第三章-脏象学说 ppt课件

第三章-脏象学说  ppt课件

(1)心气充沛:
(2)血液充足: (3)脉管通畅:
ppt课件
7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四个方 面进行观察:
面色:正常则面色红润,滋润,有光泽;异常 则面色淡白无华,或是面色较暗,青紫等。 舌色:正常则淡红,滋润;异常则舌色淡白, 或青紫,有瘀斑等。 脉象:结代,艰涩等。 胸部的感觉:心悸心慌,胸闷心痛等。
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能通

过呼吸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 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之 精气构成。 ppt课件
15
主宣发和肃降:


① ② ③
宣发和肃降是指肺气的两种运动形式。宣发, 是肺气的向上、向外运动;肃降,是肺气向下、 向内运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有三个方面:

促进血液的生成: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 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

ppt课件
38
肾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水液代谢: 胃摄入——> 脾运化、转输 ——> 肺宣降布散到全身 ——> 脏 腑组织利用后 ——> 三焦下输于肾 ——> 肾气化转为 尿 液——>膀胱
呼出体内的浊气; 向上向外输布水谷精气和津液; 宣发卫气到体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将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清除呼吸道异物;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

一、脏腑(脏象)学说

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

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

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藏象类》)。“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作“藏象”。藏通“藏”。“藏象”今作“脏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就方法论而言,中医学以系统方法为主,朴素的元素分析方法和系统方法相结合,以解剖学为基础,通过分析活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认识人体内部的生理病理规律,以表知里,确定“象”与“脏”之间的关系,建立脏象的概念。以病理反证生理,重功能而轻形质,是脏象认识生命本质的重要特点。因此,脏象的本来含义是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其内容包括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实际上,脏象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病理概念,是生命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基于对脏象的这一认识,将脏象学说定义为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结果。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也在不断地分化与综合。如脏象原规定为生理病理的综合性概念,脏象学说则囊括了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中医基础理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膀胱主贮尿排尿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尿液。
膀胱主气化
膀胱还参与人体气化的调节,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03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的基本概念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 穿上下的通路。
02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 脉是分支。
03
经脉具有固定的路径,络脉则较为广泛,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可以起到传递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
03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 神等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的健康 状况。例如,舌象的变化可以反 映内脏的寒热虚实。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从 而推断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小肠主液
小肠还具有分泌清浊液的功能 ,帮助排泄废物和毒素。
肝与胆的功能
肝主疏泄
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 绪和生理功能,保持人体气机的通畅。
胆主贮存胆汁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肝主藏血
肝还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对人 体的血液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胆主决断
胆还与人的决断能力有关,对人的意识和行 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脏象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脏象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脏象学说概述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

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

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中医基础-脏象课件[专业荟萃]

中医基础-脏象课件[专业荟萃]

(2)脾胃功能活动在脉象上的反映。 无胃气则死。
专业知识
38
(三)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 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宜降则和 ❖ 胃主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
2.喜润恶燥
喜滋润而恶燥烈。
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阴 。
专业知识
饮食 胃
降 小肠 大肠 排出
39
三、小肠
(一)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受盛
3.肾主纳气
纳——受纳、固摄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
清气 下归

(肺)
(摄纳)
防止呼吸表浅
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 肾不纳气 呼多吸少,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专业知识
32
(三)生理特性
1.肾主闭藏
藏精
主水 ❖ 是对肾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纳气
固胎
❖ 治肾病以多补少泻为宜。养生学强调保养阴精。
清者 肾 尿 浊者 膀胱
排出
专业知识
30
2.肾主水液
“水脏”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
❖ 水液代谢
清者 浊者
❖ 肾阳
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
濡润滋养 排出体外
肾的气化作用
肺、脾、膀胱等脏腑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 肾阴和肾阳 肾之开阖(开则水液输出和排泄,阖则关闭 )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的含义和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的含义和理论
“脉诊”
❖ 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心力、心率、心律 血液充盈—— ①心血心阴与心气心阳制约协调;
②心有所主 脉道通利-------血府
❖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行血—输送营养物质。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水谷精微
胃、小肠、脾、肺、心
血 心的化赤作用
❖ 面、舌、脉象、胸部感觉 —心主血功能的状况
2. 脏腑分类及其区别
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
心、肝、脾、 生理 肺、肾之合称。 功能
功能 特点
“藏精气” 即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 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属实体性器官)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和 三焦之合称。
生理 功能
功能 特点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 胞之合称。
(3)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的关系
肺主宣发——升、外 肺主肃降——降、入 升降出入——相反相成
4.肺主行水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 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肺气的宣发 全身、皮毛 充养,润泽和护卫
(向上向外) 皮肤汗孔 水
排出体外(汗)
液 肺气的肃降 体内脏腑组织器官 充养和滋润
(向下向内) 下输于肾 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排出体外(尿)

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脏  象  PPT课件

其生理作用有二
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关系
心血(心主血脉) 养 主宰
医 11
心神
五脏藏神学说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
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别为五脏所藏, 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但主要还是 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二)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医 13
二、肺
“相傅之官” ★肺系统以及阴阳属性
(一)解剖形态
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 “华盖” 清虚之脏 娇脏
(二)生理功能
1.肺主气
2.肺朝百脉
3.肺主宣肃 4.肺主行水
5.肺主治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4
1.肺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诸气者,皆属于肺” (1)肺主呼吸之气(“司呼吸” ) 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 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之为呼吸。 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① 肺主呼吸的作用 呼浊吸清 吐故纳新 气的生成 升降出入 新陈代谢
2.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 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形成:古代解剖知识;生理病理现象观察;临床经验积累 主要是以外测内,以象定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肝郁梅核气:症见情志仰郁,咽中似有异 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嗳气胸闷。脉 弦数,舌苔白。此为肝失条达,上逆咽喉。 治宜开郁闷降逆,理气镇肝。以《千金要 方》的加味温胆汤治之: 法夏、茯苓、竹茹、枳实、郁金、川楝子 各10克,代赭石、白芍各15克,干草、陈 皮各5克,清水煎服。
• 痰结梅核气:症见咽硬痰阻,喉间微灼热而疼, 如有物堵塞,胸闷欲干嗌,时有泛恶。脉滑、舌 淡红苔滑润。此由思虑郁结,气机失宜,治宜理 气化痰,宜郁散结。予笔者自拟的加味半夏厚朴 汤:法夏、厚朴、射干、桔梗、苏子、炙甘草各 10克,茯苓12克,生姜3片,大枣3枚,清水煎服。 上述二方,治疗以愈为度。梅核气属于临床常见 的咽喉疾患,曾有:“肝郁痰凝梅核气,不宜浪 作慢咽医”之句。 咽喉病在内因外因作用下,声带及咽侧壁充血、 瘀血。长期充血,造成局部组织水肿,组织缺氧, 继而纤维变性,腺体萎缩,粘膜肥厚,息肉,结 节形成。因此治疗本病改善局部循环障碍是关键。
1 .主气
• 主呼吸之气
• 主一身之气
2 .通调水道
• 疏通、调节之意。通过宣发和肃降来实现。
• 宣发——津液的布散和腠理的开合,出汗、呼 气。
• 肃降——水液下输膀胱,保持小便通利,并助 大肠传化。
肺主通调水道的概念
• 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 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 《素问· 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 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 行。”。故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 上源”之说。
(二)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心在体合脉 • 心在窍为舌 • 心在志为喜——小喜利心,大喜伤心,惊 则气乱 • 心在液为汗

• 肺位于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为华盖。 《灵枢· 九针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 也。” • 《医贯· 内经十二官· 形景图说》说:“喉下 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 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 则虚。”

* *市中医院

卢 * *
脏象学说
• 中医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中心, 结合脏腑与形体、诸窍的关系,以及脏腑和 自然界关系的学说,称为脏象学说。 • 脏——通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 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脏象学说举例
• 肺藏于体内,是脏;而呼吸是其生理功能, 咳嗽、气喘则是其病理现象。可以说,呼 吸咳嗽和气喘,都是肺所表现于外的生理 功能和病理现象,也就是肺的脏象。 • 通过对象的观察,可以推测脏的状态。 • 历代中医都十分重视这种以表及里,以象 测脏的方法,故将以研究脏腑为中心的学 说,称为脏象学说。
• • • • • 1.脾主四肢 2.脾主肌肉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脾在志为思 5.脾在液为涎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 1.肝主疏泄
• 2.肝藏血
1.肝主疏泄
• 定义——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 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 ①调畅气机。病理:梅核气、膨胀、症积。
• ②调畅情志。 • ③促进消化。
3.主统血
•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 而不溢出于脉外的作用。实际上是气的固 摄作用。
脾不统血病理举例
• 脾不统血——临床出现肌衄、便血、尿血、 崩漏等。 • 临床举例,如: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 止血。方药: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9克 灶心黄土 60克
(二)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明· 李延《医学入门· 心》指出人的心有二: 一是藏于胸中的“血肉之心”;二是无具 体形态可言的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神明 之心”。至于“神明之心”为何物?居于 何处?没有回答。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辛夷》提出“脑为元 神之府” • 清代认为神藏于脑者更多,如:汪昂、王 清任等。
与心有关的几个概念
• • • • • 心神 心气 心血 心阴 心阳
心神
• 广义的心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 在表现,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如;人体的 征象、面色、眼神、言语、表情、活动势 态等。 • 狭义的心神——指心所主的神志,是指人 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气
• 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主要对心的 主血脉与心藏神功能起推动作用,也是心 神活动的动力。 • 心气旺盛,则推动血行有力,精神旺盛。 • 心气不足,则血行无力,,甚至出现血瘀, 同时精神萎软,易于疲劳。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如《医 贯· 形景图》说:“膈膜之下有胃, 盛受饮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 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在五属土, 在阴阳中属阴中至阴,是人体最 重要的脏器之一。
(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1.主运化
• 2.主升清 • 3.主统血
1.主运化
• 运化——运送消化之意。 • (1)运化水谷——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 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 三个阶段:①帮助胃肠将食物分解成精微 和糟粕两部分。②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 微。③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 • (2)运化水液——脾有吸收、输布水液。 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 ①面色;
• ②舌色; • ③脉象; • ④胸部的感觉。
心藏神的定义
• 心藏神主要是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的人体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的功能。
经典论述
明· 张介宾《类经· 脏象类》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 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有一理而应万 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 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
• 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共同生理特点

心居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 形如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 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 活动的作用,故《素问· 灵兰秘典论》称 其为“君主之官”。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有二:一是心主血脉,二是藏神。心开 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 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 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 小肠相为表里
心血
• 心血,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内含 营气与津液,主要有滋养心神的作用。 • 心血充足,则心神得到充分滋养,精神安 详而思维敏锐。 •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神虚弱,日间思想 难于集中,健忘,疲惫,思维能力低下, 夜间难于入眠,或入睡也梦扰纷纭。
心阴心阳
• 心的阴阳根于肾,对心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是通过心阴与心阳 的平衡,或偏盛或偏衰来体现的。 • 心阳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 用。 • 心阴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 热的功能。 • 心阴与心阳相反,相互制约,以达到心脏 阴阳的相对平衡。
病理状态
• 肺失肃降——水液不能下输膀胱,出现小 便不利,水肿等。 • 治法举例——提壶揭盖法。 • 肺失宣散——水液不能外达皮毛或腠理闭 塞,而出现无汗,皮肤水肿等。
3 .肺朝百脉,主治节
• 朝—— 聚会之意。
• 治节——治理调节。肺以通过治理调节气 血津液而起到治理调节全身的作用,其中 以治理气机为其关键。它是通过辅助心脏 来完成的。
心主血脉与心藏神这两种功能互 相影响
• 首先,心主血脉功能受心神主宰,例如人 准备跑步,血流心率加快,这种变化不是 运动的结果。同时,心神又必须得到心血 的濡养才能正常工作,如心血不足,心神 失养,则日间精神恍惚,思想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夜间难于入眠,或入睡也梦扰 不安等心神不宁与虚弱的表现。
心主藏神受到的挑战
• ④有助生殖。
• ⑤对胆的影响。
临床实用举例
• 梅核气的临床表现:初起自觉喉间灼热不适,如有痰液粘 着,以为咽喉发炎:继而喉间如有烧焦肉块塞住,欲吞不 下,欲吐不出,持续发作,缠绵不愈,于是患者出现焦虑 反应,甚而出现癌恐,四处求医。本病大都见于神经官能 症患者及更年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妇女。 梅核气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医学文献中已有记载。《金匮 要略》称之“喉间如有炙肉”;《赤水玄珠》则称之为 “梅核气”;而《医海酌蠡》则称之为“喉间异感症”。 本病常疑似为慢性咽炎,因为反复发作,喉壁常出现充血、 水肿,故有作慢性咽炎治疗数年而不愈的。中医耳鼻喉科 学认为本病多由郁怒忧思,七情所伤以致肝气郁结,痰涎 与气相搏,上逆咽喉而成。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有: “此痰气互阻之症”。尤在泾氏谓:“凝痰结气,阻塞咽 嗌,患此者,多缘思虑郁结所致”。故辨证宜疏肝理气, 散结化痰。常见的临床分型有:
2.肝藏血
• 定义——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 止出血的功能。 • 病理变化举例:肝火旺盛,灼伤脉络,迫 血妄行,临床上出现吐、衄血、咯血,或 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征象。 • 临床验证:临床所用的止血药,多归肝经, 也是这一理论在中药中的具体体现。
(二)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内经》
• 《灵枢· 大惑论》:“心者,神之舍也。” • 《素问· 宣明五气篇》:“心藏神。” • 《素问· 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 • 《灵枢· 邪客》:“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素问· 灵兰秘典论》
•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 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使道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脾运化水湿临床举例
• 方药: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山药 白扁豆 莲子肉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 • 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2.主升清
• 指脾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清,指水谷 精微。脾主升清的生理作用主要有两个方 面:一是通过脾的升清作用,将水谷精微 输于心、肺、头面等部位,营养人体,并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二是保持内脏 的正常位置,使内脏不至于下垂。
(一)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 1.心主血脉
• 2.心藏神(主神志)
心主血脉的定义
•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 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运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 首先,脉管必须通畅;
• 其次,血液必须充盈; • 第三,心气必须充沛。
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 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 1.主气、司呼吸
• 2 .通调水道 • 3 .肺朝百脉,主治节 • 4 .宣散卫气
• 肺气的运动主要表现为宣降两种形式:所 谓宣,即为宣发之意,是肺气向上向外的 运动,也就是升、散。所谓降,即肃降之 谓,是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 • 肺的任何生理功能都是通过肺腑的这两种 运动来完成的。
脏腑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 胱。 •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
• 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 • 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包括水谷精微及 糟粕)的内脏。
《素问· 五脏别论》
•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 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 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 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 不满,满而不实也。” • 五脏必须保持—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 六腑必须保持—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4 .宣散卫气
• 指肺通过其宣发运动,将卫气宣散至全身 的作用。
病理状态
• 肺气虚弱,无力宣发→在表之卫气不足, 临床上出现怕冷、出汗,容易感冒等。 → 补肺益气法→玉屏风散。 • 方药:黄芪18 白术6 防风6
(二)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 1· 肺在体合皮
• 2· 肺开窍于鼻 • 3· 肺在志为悲 • 4· 肺在液为涕
病理变化举例
• 脾不升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 胀、泄泻等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可见久泄 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症,临床上常用 补脾气、升清阳等方法治疗。
脾气下陷的代表方
•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 黄芪15 甘草5 人参10 当归10 橘皮6 升麻3 柴胡3 白术10 • 功效:益气升阳,调补脾胃。 • 主治: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 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 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及脱 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症属 中气虚陷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