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医案:刘渡舟用白虎汤治疗阳明热厥案()

合集下载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8)◆第八讲试论白虎汤类的加减证治白虎汤类,指的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扬、竹叶石膏汤、白虎加苍术汤、玉女煎、化斑汤七个方剂而言。

这七个方剂,而以白虎汤为代表,其余六方,皆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成的。

一、白虎汤白虎汤是治阳明热证的主方。

阳明热证,是指阳明里热炽盛,但尚未敛结成为腑实,热在阳明气分而弥漫全身,充斥内外,表现为表里俱热的一种证候。

阳明热证与阳明腑实证比较,腑证可以说是有形之里实,而热证则是无形之里热。

因热证之身热来自于里,并非邪在经表,故也不同于阳明经证。

阳明里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故一身表里皆热,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热盛津伤,故口燥舌干,烦渴而喜冷饮;阳明热甚,气血沸腾,故脉洪大或浮滑而数。

以上所述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可以说是阳明热证的典型证候,也是阳明热证的辨证要点。

其中尤以烦渴和汗出而为使用本方主要之根据。

白虎汤是由石膏、知母、甘草(炙)、粳米四味药组成。

方中石膏大寒,善清阳明气分之热而不伤津;知母苦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助肺胃之阴;粳米、甘草滋养胃腑气液,以免中寒之弊。

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之功。

孙××,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其汗出情况,即一身未了,而又出一身,随拭随出,可以目见。

因思仲景所说“激滩汗出”证何其似也。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切其脉滑数,视其舌则见薄黄。

辨证:为阳明气分热证,迫津外渗所致。

治当清热生津,以防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6克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郑××,男,22 岁。

外感时邪,高热神糊,手足厥冷如冰,且时时索水喝,睡则呓语频作。

切其脉洪大任按,视其舌质绛而苔黄,问其二便,尚皆通顺,唯小便则色黄。

辨证:为阳明“热厥”之证,热邪有内闭之危。

治当辛寒重剂,以清阳明之热,佐以芳开,以杜邪传厥阴心包之路。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广犀角3克菖蒲3克连翘心3克郁金3克此方共服两剂,则热退厥回,病愈而安。

刘渡舟时方集锦——苍术白虎汤案

刘渡舟时方集锦——苍术白虎汤案

刘渡舟时方集锦——苍术白虎汤案湿温一秦×,男,32岁因尿血住某医院。

经西医治疗,尿血已愈,欲将出院,忽然发热,体温在39.6-40℃之间。

西医检查:心肺(-),肝脾不大,肥达氏反应(-),未查处疟原虫。

二便自调。

经注射各种抗菌素,高热仍持续不退,急邀先生出诊。

患者头痛身疼、发热而汗自出,又时发寒战,其状如疟。

口中干渴欲饮。

视其舌苔白黄厚腻,切其脉弦细而数。

发热每于日晡时分为高。

辨为湿温之邪横连膜原,又犯少阳、阳明两经。

方用:柴胡12g、黄芩9g、生石膏30g、知母10g、苍术10g、草果3g。

服一剂即热退,再剂则诸症皆愈。

[按语]湿温病,邪伏膜原。

膜原,始载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

对于膜原的位置,后世医家说法不一。

一般多认为是居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的位置。

病邪侵此,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在经络与胃交界的半表半里部位。

此证高热、汗出、口渴,似阳明热证;而发生的寒战、头身作痛、舌苔厚腻,又似湿遏少阳,横联膜原之象。

夫热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邪纠缠不清,进退于表里之间,故其邪甚为难解。

其脉弦属少阳,故用柴胡、黄芩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口渴、汗出为阳明,而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胸满、舌苔厚腻、日晡潮热为湿盛之证。

故取达原饮之苍术、草果苦温化湿,理气开结。

此证热连阳明而湿连太阴,必须治从少阳,少阳枢机一转,则热清湿化,表里之邪方解。

某生随诊在侧,问曰:师之方不为温病所载,而何所本耶?先生笑曰:此方乃“柴白合方”加苍术、草果而已,其源盖出于仲景之法,孰无所本耶?湿温二:湿温高热案曾治一患者,高热不退,午后为甚,住院治疗已一周多,曾服用三仁汤,银翘散等方药,并注射各种抗生素皆无效。

证见汗出多,但热不能随汗出而外越,扪其额头,其热不扬,伴见渴欲饮水,头痛且重,小便黄短。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从辨证角度分析,高热,汗出,口渴,脉滑数,白虎汤证俱;但发热以午后为甚,其热不场,且头重痛,小便黄短,舌苔腻,内有湿邪相挟为患。

白虎汤医案

白虎汤医案

白虎汤医案导读白虎汤治热在阳明气分,气分有热,则必伤津,故证见口渴引饮,大热汗出,脉洪大等证。

那么《伤寒论》此一类方药该如何应用?读完本文伤寒大家刘渡舟老先生的经验,你就会明白。

白虎汤治热在阳明气分,气分有热,则必伤津,故证见口渴引饮,大热汗出,脉洪大等证。

因其人大便不秘,故不叫腑实证,又不见头痛恶寒,所以也不称经表证,而叫阳明病热证为宜。

白虎汤若加人参,则叫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

例如:大烦渴而欲饮水数升,口燥渴而背微恶寒,或大汗烦渴而时时恶风等证。

竹叶石膏汤,是白虎汤的变方,治疗热病后期,形体赢瘦,虚烦少气,气逆欲吐,而不能饮食等证。

白虎汤【药物组成】知母六两石膏(碎)一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煎服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此方治疗热邪充斥表里,一身大热,汗出而口渴欲饮,心烦,甚或谵语,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或身发热而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舌燥苔黄,脉洪大充盈,或滑数任按。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医转侧,口不仁面垢,瞻语遗尿,发汗则瞻语甚,下之者客上生,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方义】石膏辛甘大寒,能清阳明气分之热,量大力专,故为主药;知母苦寒而润,滋肺肾之阴而生津液,又能助石膏而清火热之邪;炙甘草补中益气;粳米养胃以滋化源,且制知母、石膏之悍而保胃气于中。

【选注】柯韵伯:“白虎汤乃土中泻火而生津液之上剂也。

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性沉而主降,已备秋金之体; 色白通肺,质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

知母气寒主降,味辛能润,泄肺火而润肾燥,滋肺金生水之源。

甘草土中泻火,缓寒药之寒,用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连于胃。

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气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官,阴寒之品,无伤脾损胃之虑矣。

刘渡舟用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案例...

刘渡舟用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案例...

刘渡舟用白虎加人参汤临床案例...
李某,男,52岁。

患者有糖尿病史。

口燥渴多伙,饮水后复渴,有饮水不能解渴之势。

虽多饮但小便却黄,纳食减少,神疲体乏,大便正常。

脉大而软,舌质红无苔。

证属肺胃热盛,气阴两伤所致,治疗当以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生石膏40克知母10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人参10克花粉10克
上方服五剂后,口渴大减,体力与精神均有好转。

转用益胃阴法:沙参12克,玉竹12克,麦冬30克,天花粉10克,知母6克,太子参15克,甘草⑥克等,连用十余剂,证情逐渐稳定,遂改用丸药巩固疗效。

[解说]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之中兼能益气养阴,功用全在人参一物,能大补元气而生津止渴。

本方与白虎汤的主要区别在于津液匮竭,而又元气大伤,口中燥渴程度特别严重,《伤寒论》描述为:“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若只用白虎汤清热止渴不足以治其本,还必须加用人参益气生津方能达到治疗目的。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陈瑞春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9-18 15:47:26 / 个人分类:师承教育《伤寒论》中的白虎汤,药味简练,组方严密,是临床常用方剂。

凡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当其出现阳明气分热盛之症,皆可酌情运用。

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一、方义分析本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药组成。

方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润燥,甘草与粳米和胃协调诸药,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

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

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

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和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只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真无尚之良方也”。

郭可明以花粉易知母,因为知母甘寒性降,与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

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味甘而不伤胃。

以山药易粳米,粳米固中气、护脾胃,防止石膏性沉下降,作用不及淮山药,山药性平味甘,白色入肺,味甘归脾,汁液稠黏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脾、肺、肾三经之要药,滋阴养液之品。

郭可明认为,外感热病初期恶寒发热,表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可酌加薄荷、蝉蜕、连翘、银花、牛蒡子等药;咽痛红肿加牛蒡子、玄参;头痛剧烈加菊花、桑叶、丹皮,且须重用石膏;舌质深红,舌苔白黄微干,有入营之势,可加生地、玄参、丹皮;热势甚高,渐欲神昏者,可加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暑热内陷,热极生风,发现抽搐,可加入羚羊角、犀角、钩藤、蜈蚣、全蝎、石决明等以镇肝熄风;热人心包,昏蒙谵语,可加入莲子心、鲜生地、黄连、犀角、石菖蒲、郁金等,并选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清心开窍;痰盛者,加天竺黄、竹沥汁、胆南星等。

如热病后期津液耗伤,可加用鲜生地、鲜石斛、玄参、沙参、麦冬、玉竹等以滋阴养液。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虎汤,典型医案3头痛——刘含堂医案郑某某,男,46岁,商人。

2001年5月12日初诊。

3年前自觉头部前额疼痛,经本市某医院作头颅部X线拍片检查;提示额窦有慢性炎症改变。

几年来,多以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著。

现症:前额疼点固定,按之痛甚,每遇冷空气则疼痛顿减,口渴喜凉饮,易于汗出,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诊为头痛,辨证为阳明经热兼血瘀。

治宜清透阳明经热活血化瘀。

用白虎汤加味,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

水煎服。

服5剂,前额疼明显减轻,继以前药又服15剂,前额疼及其他所有症状均消失。

追访年余未复发。

《经方治病经验录》论:脉滑为内热,口渴喜凉饮,此是肺燥津伤。

易于汗出,此是内热外蒸。

白虎汤,泻肺胃之热燥也。

4癫痫——刘景琪医案张某,男,52岁,工人,1978年10月19日初诊癫痫已八年。

由于受惊和生气后引起,大发作每年数次,小发作每天十余次,八年来不能参加车间劳动,一直服苯妥英钠。

服中药已达二千余剂。

几乎每半年换一名中医大夫,已更换十余名,始终未能控制发作。

大发作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每次约四小时方能苏醒,醒后全身无力,需四、五日方能复原。

小发作每次持续一、二分钟,发作时嗳气,鼻唇抽动,咽部干,喘促而气急,嘴歪,口唇发紫,失去知觉。

近来胃脘憋闷,饭后腹胀,头昏,大便有时干燥。

苔薄白、脉上关上滑。

印象:心下痞。

辨证:脾胃升降失调。

治则:辛开苦降,祛风止痉。

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本枣3个地风30克年健30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

服六剂。

二诊:服药后心悸、胸闷消失,发作次数略减少。

近来自觉胃中发热,口渴喜冷饮。

苔黄白,脉两关滑而有力。

证属阳明燥热,治宜清热润燥。

处方:石膏45克知母18克炙甘草12克粳米18克地风30克年健30克防风21克钩藤30克服六剂,小发作完全停止。

又服十五剂临床治愈。

白虎汤治疗服用白虎汤身热更高案

白虎汤治疗服用白虎汤身热更高案

白虎汤治疗服用白虎汤身热更高案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

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

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

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

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

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梗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

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

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

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

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

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

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

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

仍以大锅煎汁冷饮。

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惟大便不行,用麻仁丸二钱,芒硝汤送下,一剂而瘥。

【按】白虎汤证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者,有由自身积热而起者,若前案所引是也。

有非直起于热,而由寒化热者,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若本案所言是也。

仲圣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是即由寒化热之明证。

本条之意若曰:“有患桂枝汤证者于此,医者认证不误,予以桂枝汤。

服汤已,应热退病除,但病者忽大汗出后,反大烦渴不解,脉且转为洪大。

是盖其人素有蕴热,因药引起,或药量过剂所致,但勿惧,可以白虎加人参汤一剂愈之。

其属有蕴热者可以顺便除之,其属药量过剂者,此即补救法也。

”本条即示桂枝汤证化为白虎汤证之一例。

人多以桂枝麻黄二汤齐称,我今且撇开麻黄,而以白虎合桂枝二汤并论之。

余曰桂枝汤为温和肠胃(若以其重要言,当曰胃肠)之方,白虎汤则为凉和肠胃之方。

刘渡舟经方医案(白虎加桂枝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白虎加桂枝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白虎加桂枝汤证)图:中药石膏(白虎)49、白虎加桂枝汤证(1)温疟案刘渡舟医案:张x x,女,32岁。

新产后才九日,即外出产房,因而感受风寒,起病突然,寒战振栗,继而身半以上汗出,烦热难忍,身半以下无汗,反觉寒冷彻骨。

日干渴能饮,其人面色红赤,左额头疼痛,但项背恶风。

脉浮大,舌质红绛,苔薄白。

合而观之,知其人素体阳热内盛,值新产之后,血气虚弱,风邪乘虚而入。

阳热内盛,因风邪诱发而壅聚于上,气不能下达,所以出现上热下寒,内热外寒的情况。

治疗必须内清其热,外解其风。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6克粳米一大撮桂枝6克白薇10克玉竹10克。

服药仅一剂,诸症霍然而愈。

【解说】《金匮要略-疟病篇》说:“温疟者,其脉如平,身但寒无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温疟证的产生机理是本有伏热在内,因感受时邪引发外出,尤在径认为是“邪气内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

药证与病机相合,所以一剂而愈。

(2)更年期综合征案刘渡舟医案:赵x x,女,50岁。

月经周期紊乱,近半个月来经量或多或少,近日又出现阵发性的肢体颤抖,周身疼痛不适,伴见面色潮红,烘热汗出,失眠,口苦,渴喜凉饮。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属于阴分不足,内热蕴于阳明而外盛肌表,治用白虎加桂枝汤清热滋阴,解肌以和营卫。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桂枝10克粳米10克炙甘草10克三剂。

服药后显效,身已不抖不痛,夜寐转佳,但仍喜凉饮,上方去桂枝,加生地,玄参,龙骨,牡蛎再进六剂后,诸症悉平。

【解说】白虎汤原可清阳明气分之热,加桂枝透邪外出,使其溃不成军、邪热势孤则愈。

本方之妙,在于石膏与桂枝相配。

综观《伤寒杂病论》仲景将石膏配桂枝主要用于二大方面:其一,内有水饮邪气,日久郁而化热,形成饮中挟热之势,用桂枝通阳化饮,配石膏以清饮中之郁热,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木防己汤证等;其二,寒邪外束,内有伏热,形成“寒包火”之势。

【经方观止】白虎汤

【经方观止】白虎汤

【经方观止】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

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千金翼》云:白通汤,非也。

注释:[1]里有寒:为里有热之误。

【功效配伍】白虎汤辛寒清热。

《黄帝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

”又曰:“热淫于内,苦以发之。

”本方重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清实热,知母苦甘寒质润清热养阴,二药合用,清阳明经邪热,且清热而不伤津,养阴而不恋邪;炙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和中养胃,并能防石膏、知母寒凉伤胃。

四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方名白虎汤者,明·吴崑《医方考》曰:“白虎,西方金神也。

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

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

”上四味药,水煮,待粳米熟透,药即煎成,去滓温服,一日服三次。

【方证论治辨析】白虎汤治阳明病,表里俱热证。

症见伤寒,脉浮滑,表里俱热。

伤寒,非太阳伤寒,乃指广义伤寒病,这里是指阳明病。

阳明病脉浮滑,为无形邪热弥漫表里,充斥内外。

脉浮为热盛于外,即所谓“表有热”,实际是里热蒸腾外达之象;脉滑为热炽于里,里热致气血沸涌之征。

如此表里俱热,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舌干燥,渴喜冷饮等症。

治宜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方用白虎汤。

【原文】三阳合病[1],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2],面垢[3],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4]。

(伤寒论:219)注释:[1]三阳合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2]口不仁:口中感觉木呆,食不知味。

[3]面垢:面部如蒙油垢状。

[4]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倒装句,应顺接在“谵语遗尿”句后。

白虎汤治疗外感邪入阳明医案

白虎汤治疗外感邪入阳明医案

白虎汤治疗外感邪入阳明医案
白虎汤为治疗阳明经热亢盛证的主方,以高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或洪大、舌苔黄燥等为主证。

方用石膏辛寒清热,知母寒润生津,炙甘草、粳米益气调中。

邢锡波认为,白虎汤的适应范围有4个特征:①发热而不恶寒;②口渴引饮;③心烦自汗;④脉洪大。

这4个特征在各种传染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可能出现。

如肠伤寒、乙型脑炎、猩红热、麻疹、白喉等。

不论何种疾病,只要出现上述症状,都可用白虎汤。

【案】外感邪入阳明
患者余某,女,55岁,2005年7月5日诊。

感冒后高热不退1周,虽经发汗解表,抗生素+激素静脉滴注,热退旋起,化验血象正常,在镇医院治疗无效,来本所就诊。

问其症状,言发热多汗,口渴不解,喜饮凉水,切其脉洪大而数,望其满面通红,舌红苔黄而少津,辨为外感邪入阳明,经热亢盛。

治以辛寒清热,予白虎汤。

生石膏60g,知母20g,粳米20g,炙甘草12g,天花粉20g。

水煎服。

2剂。

服1剂热退身凉,汗止渴减,2剂服完,诸证若失。

按:本证为外感邪入阳明,证见壮热汗出,大渴引饮,脉洪数,苔黄少津,为阳明经热亢盛所致,故投白虎汤2剂而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医案胃脘痛胃脘痛1年,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其痛使抵心胸,脘腹自觉有一股凉气窜动,有时则变为灼热之气由胃上冲咽喉纳少,腹胀满,少寐,尿黄,大便不燥,舌红绛,脉弦。

为厥阴郁勃之气上冲于胃,胃气被阻,不得通降。

拟寒热并用之法以调肝和胃。

黄连5川楝子10乌梅12白芍15生姜10川椒9当归15陈皮10枳壳10香附15郁金12。

5剂胃痛即止,气窜消失,纳增,腹满微胀,加焦三仙30厚朴10,3剂而安。

本例胃痛伴上冲之气时寒时热,为寒热错杂,脉弦为厥阴之气犯胃。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下痛热,饥而不欲食”,指出了肝热胃寒,阴阳错杂,与本例相符故以寒热并用之法,调厥阴肝气以和胃。

小结胸证胃脘痛,按之痛甚,痛处向外鼓起包,大如鸡卵。

滑软不硬,纳便正常,脉弦滑有力,苔白中带滑。

为痰热内凝,脉络瘀滞。

糖瓜蒌30黄连9半夏10,3剂。

大便下多量黄色粘液,痛止包消。

刘老认为:1、瓜蒌实在本方起主要作用,用量宜大,且先煎。

2、服药后大便泻下黄色粘液,乃痰涎下出之象。

3、本方可治急性胃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肺炎等属痰热凝结者。

兼少阳胸胁苦满,可合小柴胡汤。

火热痞(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下痞满,按之不痛,纳少,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舌红,苔白滑,脉沉弦小数。

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当泄热消痞。

大黄3黄连10,沸水泡片刻去滓饮。

3剂而愈。

水气痞心下痞塞,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尿少,便稀,日3-4次,肠鸣,少食,体胖,面部水肿,色青黄不泽,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苔带水,脉滑无力。

为脾胃之气不和,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

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

生姜12干姜3黄连6黄芩6党参9半夏10甘草6大枣12个茯苓20,8剂而愈。

本案病机为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

重用生姜辛散之力,健胃消化散饮。

临床凡见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痛或见面、肢水肿,小便不利,可用本方。

热厥证(白虎汤大柴胡汤)

热厥证(白虎汤大柴胡汤)

热厥证(白虎汤大柴胡汤)
热厥是什么证候呢?
我们在讲太阳病篇的“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的时候曾经提到过。

所谓热厥,是阳热邪气内伏,阳热邪气内闭、内郁,然后使阳气不能外达,于是乎表现了手脚发凉,一摸手脚是凉的,这就是身大寒,可是病人胸腹部灼热,舌红口渴,变干尿赤,反不欲近衣,这就提示了是个真热假寒证,这是个热邪内闭,热邪内伏,使阳气不能外达的一个证候,这种证候,在厥阴病篇把它叫做热厥。

对于热厥证的治疗,
* 如果热厥,里热没有成实的,用清法,用白虎汤,我们在讲阳明病篇的白虎汤适应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句话“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那就是热厥,里热没有成实的,我们用清法。

* 如果热厥,里热已经成实的,我们用那个方子来治疗呢?大柴胡汤是最好的。

因为,大柴胡汤不仅可以泻在里的实热,而且它还可以和枢机,畅气机,解决热邪内闭内郁而使阳气内郁不能外达的这种气机疏泄不利的问题。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176、219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注释: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

“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

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

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

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

“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

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

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原味伤寒论40:阳明里热证,白虎汤、栀子豉汤、承气汤辨别来用

原味伤寒论40:阳明里热证,白虎汤、栀子豉汤、承气汤辨别来用

原味伤寒论40:阳明里热证,白虎汤、栀子豉汤、承气汤辨别来用原味伤寒论,中医二羊原创,100天学习伤寒论。

二羊伤寒论笔记,每日一篇。

继续读伤寒论,今天学的条文中,有一则白虎汤条文困惑,不能理解。

暂时结合前后文来理解。

学习原文、归纳原文,不强求解释,不猜测为什么?我只试图提取原文意思和要点,看看伤寒论到底告诉我们什么?伤寒论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羊笔记:1、三阳合病,一发病就能见到太阳、少阳和阳明的病症,几乎同时出现,症状有腹满(阳明)身重(大柴胡汤),难以转侧(太阳表有湿),口不仁而面垢(少阳),谵语遗尿(阳明)。

这个时候不是仅仅的太阳病,之前有三阳并病用小柴胡汤。

这里是合病,比较急,一发病就见到三阳症。

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发汗会加重病情则谵语,如果用下法呢,又可能出现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亡阳症候。

2、如果是自汗出,这个时候要与太阳中风的汗自出和太阳无大热、自汗出的麻杏石甘汤症相鉴别。

这里的白虎汤热应该比较厉害而且是里热,汗是大汗。

3、二阳并病,太阳阳并快好又出现阳明里热证,太阳证解了才能用大承气汤汤治疗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张聿青医案》仲景方配伍规律之白虎汤

《张聿青医案》仲景方配伍规律之白虎汤

《张聿青医案》仲景方配伍规律之白虎汤展开全文白虎汤仲景以白虎汤治疗阳明经热证,所针对的病机是阳明燥热炽盛,充斥表里。

白虎者,西方金神也,司秋金之令。

夏日炎炎,至秋而衰,故虎啸风生,秋风送爽则炎热悉解。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最清阳明之热;知母苦寒质润,既佐石膏退热,又滋邪热既伤之阴;甘草、粳米顾护脾胃,使寒凉之品不致伤中。

本方亦可治疗里热炽盛之热厥,即在邪热极盛的情况下出现四肢厥冷之象,为邪热内盛,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肢的真热假寒证。

用本方清解里热,使阳气达于四肢而厥证自愈。

张聿青氏将此方用于气分热盛之温热病的治疗。

配伍规律:气营两燔――加犀角、羚羊角、银花、连翘。

气血两燔――加玄参、生地、麦冬(血热瘀滞或血热动血者加赤芍、丹皮)痰浊内蕴――合苇茎汤(芦根、桃仁或杏仁、苡仁、冬瓜子);痰鸣气逆者,再加枇杷叶、桑叶、竹茹。

肺热咳喘――加地骨皮、桑白皮。

热毒咽痛――加绿豆衣、生甘草、金银花。

白虎汤乃泄热保津之剂,用以治疗温病热在气分者。

温病一旦入于营分,则此辛凉重剂亦觉力量不足。

叶天士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

张氏循叶氏之法,用白虎汤加犀角或羚羊片来治疗此类气营两燔之证。

犀角咸寒,禀至高轻灵之性,能清解营血分之热毒。

近贤黄杰熙谓犀角为“清心肝血分之火的神品” 。

然如今犀角无从寻觅,临床上常用水牛角代之。

羚羊片咸寒,气营两清,善解肝热,温热病惊痫抽搐者用之尤宜。

犀、羚凉营,仍须透泄之品,使营分热邪转出气分而解,故配合银花、连翘辛凉质轻,轻清透泄,最宜宣通气机,促使营分之邪外达。

气血两燔之重证,有由气分传入血分者,亦有精血暗耗已久,气分之热方炽者。

如张氏所谓“冬暖阳气不藏,交春阳气更加发泄,肾水亏损,不能制伏阳气,以致内火亢盛,上蒸肺胃” ,此即“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意。

张氏以白虎汤合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清肺胃之热,益肾之水以制火” 。

此方即《温病条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方,又称加减玉女煎,正是吴鞠通所谓气血两治之“辛凉合甘寒法” ,为清气血两燔之正法。

白虎汤原方及病案例运用

白虎汤原方及病案例运用

白虎汤原方及病案例运用白虎汤【方药】知母六两(60克)石膏一斤(225克碎)(30克)甘草二两(炙)(30克)粳米六合(100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解说】本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

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I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主药石膏,辛甘大寒,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知母苦寒质润,一能助石膏清肺胃之热,二能润燥以滋阴;甘草、梗米,既能益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共为佐使。

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阳明热证的主方,在温病学范围是用治气分证的代表方,两类疾病均属里热证,对.石膏用量皆宜偏重,方能生效。

本方适应证一般以“四大力典型症状为依据,但在实际运用中又不必悉具,凡符合本证之病机者,皆可使用。

但在下列情况下不可妄投:一是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二是脉见浮细或沉;三是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四是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应予注恿。

【运用】一、三阳合病许叔微医案:有市人李九妻,患腹痛,身体重,不能转侧,小便遗失。

或作中湿治。

予日:非是也,三阳合病证。

仲景云:见阳明篇第十证。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不可汗,汗则谵语,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乃三投白虎汤而愈。

(《伤寒九十论·证三十五》)按语:三阳合病,治从阳明,惟宜清散,以顺接内外。

汗、下之均非本证所宜,临证谨记。

二、高热不退刘渡舟医案:孙某某,女,3岁。

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用白虎汤治疗阳明热厥案
论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仲师之言,简洁明了,本不用多言。

所以言者,此证型中蕴含着两个十分险要的关口。

其一,病势险。

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气不想接的热厥。

若不加及时救治,极容易发展成阴阳离绝、神消明灭的危局。

故曰病势险。

其二,病形险。

其证本阳而象阴,明明是阳明气分热证,却表现出手足厥冷,四逆之象。

医家如果辨证不清,仓促投以四逆散以散其气,或是四逆汤以助其热,都极易酿成事故,故曰病形险。

兹录刘老验案一则以备同道共赏:
吕某,男48岁,农民。

初秋外感,发热39.8℃,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旋退旋升。

后四五日,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

手足反变成厥冷。

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诊为:阳明热厥。

急疏白虎汤治之。

服药两剂,热退厥回,其病告愈。

刘老按:热厥的辨证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

方中石膏应因病因时而增损。

若其人“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则不可妄投。

否则易酿冰伏之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