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湖湖滨带近三十年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分析与评价
基于30年遥感监测的矿区生态环境变化——以南四湖周边矿区为例
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是一个时间过程, 开 采 塌 陷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是 一 个 累 积 的 过 程[25],在 短 时间内是无法发现其影响效应。本研究利用 1988— 2019 年 期 间 长 时 间 序 列 的 遥 感 数 据 ,基 于 RSEI 方 法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间接反映 出煤矿开采对南四湖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累计效 应,为评估煤矿开采对南四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 科学依据。
3. Tangshan Branch,CCTE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 It has abundant coal resources in Nansihu Lake area,and also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of mining history. Coal mining not only plays a supporting role in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Therefore,Landsat series remote sensing data(remote sensing 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upstream lake area from 1988 to 2019)were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oal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ansihu Lake area. Then 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classifier was applied to extract the water area of the upstream lake in Nansihu Lake from 1988 to 2019,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by 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y Index).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cor⁃ relation between water area changes of upstream lake area and coal mining from 1988 to 2019,but it has a significant rela⁃ tionship with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Coal mines withdraw from Nansihu Lake Nature Reserve orderly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lake area.
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估
湖滨带生态健康评估湖滨带是湖泊流域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过渡带,它具有拦截径流污染物的缓冲功能、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并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功能、稳定湖岸控制土壤侵蚀的护岸功能。
湖滨带是湖泊的一道保护屏障,因为在非生物生态因子的环境梯度以及地形和水文学过程的作用下,矿物质、营养物质、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必须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穿过湖滨带才能从流域进入湖泊水体。
生态退化的湖滨带往往造成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岸遭受侵蚀、水质恶化、景观美学价值降低、洪涝灾害频繁,甚至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湖滨带是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标志[1]。
然而,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涵义还未见明确阐述,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远远不足。
太湖是长江中下游著名五大淡水湖之一,属于我国重点控制的“三湖”之一。
近年来由于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太湖水质恶化,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严重,造成生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湖滨带的景观、渔业、农业以及产业,经济损失巨大[2-3]。
鉴于此,选择太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研究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对太湖湖滨带生态现状进行评价。
1太湖湖滨带现状太湖湖滨带的形状如图1,岸线总长405km[4],其中环湖大堤占岸线全长的73%。
根据2010年的测定,图1太湖湖滨带形状及采样点位设置Fig.1ThediagramoflittoralzoneofLakeTaihuandthelocationofsamplingsit es梅梁湾段长76.2km,竺山湾段长37.7km,西部沿岸段长34.5km,南部沿岸段长56.2km,东太湖段长69.8km,东部沿岸段长87.7km,贡湖段长43.2km。
健康的湖滨带是由陆向辐射带、水位变幅带和水向辐射带组成的[1]。
湖滨带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湖滨带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蒋丽佳;胡小贞;许秋瑾;宋菲菲【摘要】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is a natural protective barrier and the essential part of healthy lake ecosystem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 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including the attenuation of higher aquatic plants, the exalt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hytoplankton, the addition of tolerance type in zooplankton and benthic animals, the reduction of fish population and the falling in terrestrial biological diversity etc.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man-made interference, including large-scale reclaiming land from lak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rrier net aquiculture, the unreasonabl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the serious point source and area source pollution etc. For the above status and reasons of the lakeside zon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lake aquatic-terrestrial ecoto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湖滨带是湖泊的一道天然保护屏障,是健全的湖泊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结了中国湖滨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等水生植物衰减、水质富营养化、浮游藻类浓度增高、底栖动物耐污种类优势度增加、鱼类种群数量减少、陆地生物栖息地破坏等,并分析了退化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干扰,包括湖滨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围网养殖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的不合理修建、点面源的严重污染等,针对上述存在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对策及建议.【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1(028)005【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湖滨带;生态退化;对策【作者】蒋丽佳;胡小贞;许秋瑾;宋菲菲【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简称,是内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界面[1-2]。
太湖空间形态分析报告
太湖空间形态分析报告太湖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地处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周围的城市包括苏州和无锡等。
太湖素来以其宽广的水域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闻名,然而在近年来,太湖空间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太湖水体面积缩减。
近年来,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和草木腐殖质的大量产生,太湖的水位下降明显,导致水域面积减小。
这不仅影响了太湖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也使得湖泊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其次,太湖水质恶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太湖的水质逐渐变差。
大量的有机废物和有害物质排放到湖泊中,导致水质污染严重。
水中富营养化的现象增加了水中藻类的生长,进一步加剧了水质问题。
第三,太湖湖岸环境遭到破坏。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太湖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速度也在加快,大量的房屋、道路和工业设施建设导致湖岸环境遭到破坏。
修建的堤坝和码头等人工设施也改变了湖泊的原有形态,对湖泊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为了保护太湖的空间形态,采取以下措施非常必要。
首先,加强太湖水资源管理。
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保持太湖的水位稳定,从而保证水域面积不会继续缩减。
同时,对太湖水质进行严格监管,限制工业排放和农业污染,减少有机废物和有害物质的进入湖泊,恢复水质的健康状况。
其次,加强湖岸整治和保护。
推行可持续城市化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和利用太湖周边地区的土地资源,尽量减少对湖岸环境的破坏。
同时,加强湖岸带的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湖泊的原有景观和生态功能。
最后,加强太湖的跨区域合作和治理。
太湖涉及多个地区和行政单位,需要形成跨区域的合作机制,共同制定并实施相关的保护规划和政策。
同时,加强太湖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太湖的环境问题,保障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总之,太湖空间形态的分析表明,太湖正面临着水域面积缩减、水质恶化和湖岸环境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太湖的空间形态,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湖岸整治和保护,并加强跨区域合作和治理。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
#期
林泽新: 太湖流域水环境变化及缘由分析
..F
分别超过国家规划 #+++ 年水质目标的 ,%- 、 !" 达 # $ %&’( ) *, .++- 和 .%&- $ ! $ " 近 #$ 年太湖水质变化 太湖水质污染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 #+ 世纪 /+ 年代以来, /+ 年代初水质以 !、 " 类水为 主, 太湖水质级别下降了 . 0 # 个等级, 恶化趋势 #+++ 年水质以#类为主 $ 从 /+ 年代初期至今, 十分显著 $ 而同期太湖富营养化发展可分二个阶段: /+ 年代初期以中营养 0 中富营养为主, /+ 年代中期以中富营养为主 (图 .) 期间, 国家采取各项措施, 加大对太湖的治理力度, 太 $“九五” 湖流域省界水体水质恶化的状况有所缓解, 环湖河流和太湖湖区水质污染状况没有进一步扩 大$
表 ! !""" 年太湖流域耗用水统计 (!($ )*) 012& ! 31456 789:;)<4=89 =9 01=>; 31456:>5? =9 !"""(!($ )*)
项目 生活 工业 农业 小计 火电 合计 用水量 *% & ## %# & *+ !(! & %# !,$ & (( !(+ & $% #$% & $% 耗水量 !# & *$ " & $% +" & %# "! & +% , & %$ "" & !# 回归水量 #! & $% *# & -# *# & (( $+ & *+ "" & *+ !$- & ,#
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技术评估意见
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技术评估意见一、项目背景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是针对某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程。
该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和措施,修复和改善湖滨带的生态环境,提升湖滨带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二、项目目标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 1. 恢复和改善湖滨带的生态系统功能; 2. 保护和增加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 3. 改善湖滨带的景观品质和可持续利用。
三、技术评估3.1 环境评估在进行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包括湖泊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环境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湖滨带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2 生态修复技术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湿地建设、植被恢复、水质治理等。
以下是具体的修复技术:3.2.1 湿地建设湿地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湿地可以提高湖泊的水质和生态功能。
湿地建设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结合方式,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水体处理系统,对湖泊水质进行净化和改善。
3.2.2 植被恢复湖滨带植被的恢复对于生态修复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引种和培育当地适应性强的湖滨带植物,恢复湖滨带的植被覆盖度,增加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
3.2.3 水质治理湖泊水质是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
可以采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对湖泊水质进行治理,如采用生物滤池、曝气设备等手段,提高湖泊水质的净化效果。
3.3 项目实施方案根据对湖滨带的环境评估和修复技术的评估,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具体的修复措施、施工工艺、工程周期和预算等内容,以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
3.4 风险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风险评估应包括对环境风险、工程风险和社会风险的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确保项目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
四、项目效益湖滨带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将带来以下效益: 1. 提高湖泊水质,改善湖泊周边生态环境; 2. 增加湖滨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生态系统; 3. 提升湖滨带的景观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王佩;卢少勇;王殿武;许梦爽;甘树;金相灿【摘要】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TN含量在458~5211 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Top layer (0~10 cm) samples in the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 were collected.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OM), total nitrogen (T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were measured, and finally pollution assessment for top layer sediments was m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M levels in top layer sediments in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 ranged from 1.42% to 9.96%. The spatial change trend of OM content of the top layer sediment in the decrease order as follows: Eastern Taihu Lake, Zhushan Bay, Gonghu Bay, Meiliang Bay, South shore, East shore, and West shore. TN content of the top layer sediment had a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with OM, ranged from 458mg/kgto 5211mg/kg. The spatial change trend of TN in the decreaseorder as follows: Eastern Taihu Lake, Zhushan Bay, East shore, Gonghu Bay , South shore, Meiliang Bay and West shore. TP content of the top layer sediment ranged from 128.56mg/kgto 1392.16 mg/kg. The spatial change trend of TP in the decrease order as follows: Zhushan Bay, Meiliang Bay, Eastern Taihu Lake, South shore, Gonghu Bay, East shore and West shore. OM content and TN content had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correlation(r=0.903, P<0.01), but no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TP content (r=0.073, P<0.332) in the top layer sediment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and organic index,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ies of sediments in the whole lakeside zones still belonged to clean category. Except for Eastern Taihu Lake and Zhushan Bay seriously polluted by N, P and the other areas were mild-to-moderate pollution. The organic pollution of most areas was under lower pollution level except East shore.【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12(032)004【总页数】7页(P703-709)【关键词】太湖;湖滨带;总氮;总磷;有机质;评价【作者】王佩;卢少勇;王殿武;许梦爽;甘树;金相灿【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2底泥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底泥不仅可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情况、水动力状态,且在外界水动力因素制约下向上覆水体释放营养成分,影响湖泊水质和富营养化过程[1].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介于N30°55′42″~31°33′50″,E119°53′45″~120°36′15″ 之间,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2].内湖滨带是湖泊流域中水域与陆地相邻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地带,是湖泊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敏感的部分.内湖滨带在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及提升生态旅游品质等方面[3-4]均十分重要.近年来,由于滨湖地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入湖污染负荷增加,太湖水体和底泥中的污染物不断积累,湖泊富营养化有加重趋势[5].目前,针对太湖水体及底泥已有大量研究,如邓建才等[6]研究了太湖水体氮磷的空间分布;金相灿等[7]研究了太湖东北部底泥可溶性氮、磷的季节性变化;赵兴青等[8]采集了不同季节太湖梅梁湾和贡湖底泥柱样,研究了底泥营养盐含量的垂直变化;雷泽湘等[9]研究了水生植物氮磷与湖水和底泥氮磷含量的关系;张明礼等[10]研究了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但对太湖湖滨带底泥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太湖湖滨带不同分区底泥的分析,揭示太湖湖滨带底泥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营养评价,旨在系统全面的揭示太湖湖滨带底泥污染现状,为太湖富营养化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1 材料与方法1.1 样点的布设与采集本次全湖湖滨带大规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环太湖湖滨带底泥的污染现状.调查范围为环太湖防洪大堤内,水向辐射带 50~100m内的区域,平均水深1.4m.采样时间为2010年08月.用彼德森采泥器,采集表层底泥,泥厚 10cm.环太湖湖滨带共布50个点,湖滨带分区及点位布置见图1.图1 太湖湖滨带分区及底泥采样点位Fig.1 The regional classification and sampling sits in the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由太湖水专项湖滨带课题组绘制样品采后冷藏带回实验室,待底泥冷冻干燥后,去除样品中贝壳、杂草、沙粒等杂物,经研磨、过筛(100目)后,保存于密封袋中,置于冰箱待用.1.2 底泥测定项目与方法底泥主要测定项目包括 OM(重铬酸钾容量法)、TP(SMT法)、TN(全自动凯式定氮法) [11].1.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及其相关分析用 Excel2007与 SPSS16.0软件.2 结果与讨论2.1 OM分布特征OM 是底泥中重要的自然胶体之一,也是反映有机营养程度的重要标志[12].由图2可知,湖滨带各分区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间,各分区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东太湖OM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分别为:9.95%、2.85%和5.66%,均为各分区中最高,其它各区差异不大.图2 太湖湖滨带底泥有机质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of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底泥所含OM,一般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水生生物死亡残骸长期积累[13-14].东太湖周围多为出湖河流[15],因此受生活污水影响较小.东太湖湖滨底泥OM较高,可能与围网养殖及水生植物大量生长有关.2009年初虽完成了围网大规模缩减,2010年东太湖围网养殖面积约2600hm2[16],但杨再福等[17]认为,东太湖的围网养殖面积至少应控制在1000hm2以内,才能保证东太湖生态可持续发展,因此由围网养殖导致鱼蟹饵料及排泄物沉积;围网引起的湖面狭窄,吹程减小,风浪减弱等问题仍存在,再加上沼泽化加剧,1959~ 1997年东太湖沼泽化综合指数由1.47增至2.41[16],由此导致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的大量生长,2009年水生植物覆盖率达97%,为全湖水生植物发育最好的区域[18],大量水生植物残体沉积可能是导致东太湖比其他各区OM高的主要原因.2.2 TN、TP分布特征及分析由图3(a)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TN空间分布差异显著,TN含量在 458~5211mg/kg间.各分区TN含量平均值变化趋势: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根据 EPA制定的底泥分类标准,各区 TN平均值:梅梁湾和西部沿岸 TN<1000mg/kg,属轻度污染区;东太湖在2000mg/kg以上,属重度污染区;其他各区均在1000~2000mg/kg间,属中度污染区.从图4(a)可见,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0.903, P<0.01),说明OM在底泥中的富集是TN的主要来源,TN和OM的沉积具很高的协同性,它们主要通过水生植物残体的沉积过程进入底泥[19-20].因此东太湖底泥中 TN 也比其他各区高.图4 太湖湖滨带底泥TN、TP与OM回归分析Fig.4 Regressions of TN, TP to OM in sediments of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由图 3(b)可见太湖湖滨带底泥中 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间,各分区TP平均值变化趋势: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根据EPA制定的底泥分类标准,各分区TP平均值:梅梁湾在420~650mg/kg 间,属中度污染区;竺山湾大于 650mg/kg,属重度污染区;其他各区均小于420mg/kg,属轻度污染区.由图 4(b)可知,TP与 OM 之间弱相关(r=0.073,P<0.332),表明 TP主要并非由底泥中OM 的富集造成.根据对湖滨带底泥进行的磷形态分析及文献[20]可知,无机磷是太湖湖滨带底泥中磷的主要存在形式,外源输入是无机磷的重要来源.竺山湾和梅梁湾磷污染显著高于其它各区可能因为:两区位于太湖北部重工业污染区,湖滨区有多条入湖河流河口,形成较长的河口型湖滨带.根据课题组同期河流调查监测数据:竺山湾附近有太滆运河、漕桥、殷村等入湖河流,各河流水体中TP平均超过0.17mg/L,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河流底泥中 TP含量平均约800mg/kg,超过 EPA制定的底泥重度污染标准(650mg/kg),梅梁湾附近入湖河流武进、直湖等水体中TP平均浓度和底泥中TP平均含量分别为0.18mg/L和 412.06mg/kg;因此竺山湾受入湖河流污染较重;再加上竺山湾独特的地理环境,又处于下风向,为蓝藻堆积严重区,藻类死亡堆积,就全湖看,易形成厌氧环境,利于反硝化作用,故 N含量会降低,而P含量高,藻类沉积带来的N、P及OM多.3 太湖湖滨带底泥营养评价目前对浅水湖泊底泥的污染状况尚无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多用有机指数和有机氮评价法[21],只考虑了OM和有机氮,而忽略了P;有的参用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1992)制定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2-27],该标准根据底泥中污染物对底栖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进行分级,虽然后者考虑到磷,但此标准源于对海洋底泥的生态毒性分析.因此本文针对太湖湖滨带各区底泥 N、P、OM的分布特点,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指数评价法来评价太湖湖滨表层带底泥污染现状.以1960年太湖底泥中TN、TP实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背景值(即评价标准),由单项污染指数计算公式[28]:式中: Si 为单项评价指数或标准指数, Si大于 1表示含量超过评价标准值; Ci为评价因子i的实测值; Cs为评价因子 i的评价标准值 CSTN= 0.067%,CSTP=0.044%[29]. F为n项污染物污染指数平均值, Fmax为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太湖湖滨带各分区底泥氮磷污染评价及污染程度分级结果见表1和表2.表1 太湖湖滨带各分区底泥综合污染评价Table 1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assessment for the sediments in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注:评价标准参照国内外有关资料[30],结合太湖湖滨带底泥实际情况而定湖滨带分区 STN 等级STP 等级 FF 等级梅梁湾 1.28 2 0.92 1 1.19 2竺山湾 2.76 4 2.09 4 2.60 4西部沿岸 1.06 2 0.38 1 0.90 1南部沿岸 1.77 3 0.86 2 1.56 3东太湖 3.83 4 0.69 2 3.14 4东部沿岸 0.78 1 0.24 1 0.66 1贡湖 1.00 2 0.67 2 0.92 1表2 太湖湖滨带底泥综合污染程度分级Table 2 Standard and level of 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 sediments of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等级划分 STN STP FF 等级1 STN<1.0 STP<0.5 FF<1.0 清洁2 1.0≤STN≤1.5 0.5≤STP≤1.0 1.0≤FF≤1.5 轻度污染3 1.5≤STN≤2.0 1.0<STP≤1.5 1.5<FF≤2.0 中度污染4 STN>2.0 STP>1.5 FF>2.0 重度污染根据表1中综合污染指数,可得湖滨带其各分区底泥污染分布(图5).依据表 2,太湖湖滨带各分区底泥污染平均水平依次是东太湖>竺山湾>南部沿岸>梅梁湾>贡湖>西部沿岸>东部沿岸.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区,南部沿岸属中度污染区,梅梁湾属轻度污染区,贡湖、西部沿岸、东部沿岸属清洁区.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将选用的评价参数TN、TP综合成一个概括的指数值来表征底泥污染程度,其相对于单一指数法而言具优越性,是综合信息输出[31].综合污染指数法忽略了OM指标,所以本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25]对太湖湖滨带底泥污染现状进一步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完善.式中: OC为有机碳,%;ON为有机氮,%.太湖湖滨带各分区底泥有机污染评价结果见表3,太湖底泥有机指数评价标准见表4. 表3 太湖湖滨带各分区底泥有机污染评价Table 3 Organic pollution assessment for the sediments in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湖滨带分区OC(%) ON(%) OI 等级梅梁湾1.48 0.08 0.12 Ⅱ竺山湾1.84 0.18 0.32 Ⅲ西部沿岸1.09 0.07 0.07 Ⅱ南部沿岸1.60 0.11 0.18 Ⅱ东太湖2.63 0.24 0.64 Ⅳ东部沿岸0.86 0.07 0.06 Ⅱ贡湖1.52 0.06 0.09 Ⅱ表4 太湖底泥有机指数评价标准[32]Table 4 Assess standards of organic index in sediments of lakeside zones of Taihu Lake项目 OI<0.050.05≤OI<0.20 0.20≤OI<0.5 OI≥0.5类型清洁较清洁尚清洁有机污染等级Ⅰ Ⅱ Ⅲ Ⅳ由表 4各分区平均有机污染指数绘出有机污染分布图(图6).从图6可见各分区有机污染分布情况:东太湖>竺山湾>南部沿岸>梅梁湾>贡湖>西部沿岸>东部沿岸.根据表4的评价标准,东太湖属有机污染区,其它湖区除竺山湾属尚清洁湖区外,都属较清洁湖区.有机指数评价结果与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一致,均显示东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污染及有机污染属重污染区,但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东太湖湖滨区是各区中水质环境最好的区域,如2.1所述,东太湖水生植物越来越多,水生植物及藻类残体沉降是东太湖营养盐负荷的的主要来源.其次是竺山湾.其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外源输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业面源排放随入湖河流注入太湖,且受太湖东南风影响,污染物不易扩散,从而使藻类大量生长积聚,导致该区污染严重,蓝藻频生,因此,控制外源贡献仍是竺山湾污染控制的重要对象.4 结论4.1 太湖湖滨带底泥中 OM 为 1.42%~9.96%,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梅梁湾>东部沿岸>南部沿岸>贡湖>西部沿岸;TN 含量在458~ 5211mg/kg 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TP含量变化在 128.6~1392.16mg/kg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其空间分布与OM、TN不同,最大值出现在竺山湾,其原因可能竺山湾处于下风向,易于藻类堆积、形成底泥还原环境,从而使该区成为重污染区.4.2 太湖湖滨带底泥中TN含量与OM含量极显著正相关(r=0.903, P<0.01),TP 含量与OM之间弱相关(r=0.073, P<0.332).用污染指数法与有机指数评价法对太湖湖滨带表层底泥的分析表明,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N、P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参考文献:[1] 朱元容,张润宇,吴丰昌.滇池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1(6):978-983.[2] 张雷,郑丙辉,田自强.西太湖典型河口区湖滨带表层沉积物营养评价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29(5):4-7.[3] David Pearson. From wasteland to wetland [J]. Eco. Design,2000,8(2):12-14.[4]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 [J]. 地理科学进展, 1997,16(4):1-10.[5] 2008年太湖健康状况报告.[EB/ OL]. http://news.h2o-china.com/html/2010/04/.[6] 邓建才,陈桥,翟水晶,等.太湖水体中氮磷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 [J].环境科学, 2008,29(12):3382-3386.[7] 金相灿,姜霞,徐玉慧,等.太湖东北部沉积物可溶性氮、磷的季节性变化 [J]. 中国环境科学, 2006,26(4):409-413.[8] 赵兴青,杨柳燕,于振洋,等.太湖沉积物理化性质及营养盐的时空变化 [J]. 湖泊科学, 2007,19(6):698-704.[9] 雷泽湘,徐德兰,谢贻发,等.太湖水生植物氮磷与湖水和沉积物氮磷含量的关系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2):402-407.[10] 张明礼,杨浩,林振山,等.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与环境污染评价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31(5):852-857.[11]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22-26.[12] 余辉,张文斌,卢少勇,等.洪泽湖表层底质营养盐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评价 [J]. 环境科学, 2010,31(4):961-968.[13] 谭镇.广东城市湖泊沉积物营养盐垂直变化特征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 2005.[14] 李文朝.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J]. 中国环境科学,1997,17(5):418-421.[15] 陈雷,远野,卢少勇,等.环太湖主要河流入出湖口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01):294-299.[16] 秦惠平,焦锋.东太湖缩减围网后的水质分布特征探讨 [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36(5):51-55.[17] 杨再福,施炜刚,陈立侨,等.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对策 [J].中国环境科学, 2003,23(1):64-68.[18] 徐德兰,雷泽湘,韩宝平.大型水生植物对东太湖河湖交汇区矿质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J]. 中国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5):1644-1648.[19] 倪兆奎,李跃进,王圣瑞,等.太湖沉积物有机碳与氮的来源 [J].生态学报, 2011,31(16):4661-4670.[20] 袁旭音,陈骏,季峻峰,等.太湖沉积物和湖岸土壤的污染元素特征及环境变化效应 [J]. 沉积学报, 2002,20(3):427-434.[21] 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等.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30(4):493-490.[22] Calmano W Ahlf, Forstner U. Sediment quality assessment: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pproaches[C]. Calmano W Ahlf, Forstner U,eds. Sediment and Toxic Substances: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Ecotoxity . Berlin: Springer, 1995:1-36.[23] 吴明,邵学新,蒋科毅.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和底泥 N-P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评价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4):587-591.[24] Leivuori M, Niemisto L. Sedimentation of trace metals in the Gulf of Bothnia [J]. Chemosphere, 31(8):3839-3856.[25] 李任伟,李禾,李原,等.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氮和磷污染研究 [J]. 沉积学报, 2001,19(4):622-629.[26] 魏琳瑛,卜献卫.六横大岙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J]. 东海海洋,1991,17(1):66-71.[27] 方宇翘,裘祖楠,马梅芳,等.河流底泥污染类型标准的制定 [J].环境科学, 1989,10(1):27-30.[28] 岳维忠,黄小平,孙翠慈.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形态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J]. 海洋与湖沼, 2007,38(2):111-117.[29]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0] 范志杰.浅谈海洋沉积物标准的几个问题 [J]. 交通环保, 1999,20(1):21-25.[31] 丁静.太湖氮磷分布特征及其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D].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2010.[32] 隋桂荣.太湖表层沉积物中 OM-TN-TP的现状与评价 [J]. 湖泊科学, 1996,8(4):319-324.。
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对策
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对策杨再福;施炜刚;陈立侨;陈勇;周忠良【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03(023)001【摘要】分析了40多年来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随时间的推移,东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水体营养状态由中-富营养型向中-富-富营养型过渡,并接近富营养状态.淤积层厚度逐步上升,沼泽化趋势明显.藻类密度不断增加,种类不断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小型化趋势明显.20世纪50年代马来眼子菜为沉水植物的优势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扩展和湖底的沉积物迅速於积导致了沼泽化进程的加速.东太湖的渔业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84年网围养殖出现后,网围养殖经历了由粗放型到精养型和效益型的转变,从污染型向生态型方向发展.目前必须加强对东太湖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以维持东太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总页数】5页(P64-68)【作者】杨再福;施炜刚;陈立侨;陈勇;周忠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无锡淡水渔业中心,江苏,无锡,214081;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ine,USA;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相关文献】1.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J], 张巧显;柯兵;刘昕;刘国华;吴钢2.东太湖围网养鱼后生态环境的演变 [J], 杨清心;李文朝3.黄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与对策建议 [J], 王莺;李耀辉;孙旭映4.老虎口生态环境演变及治理对策 [J], 王玉道;马述宏5.钦州湾养殖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的初步探讨 [J], 韦蔓新;何本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30年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评价
近30年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评价作者:侯学会李新华隋学艳梁守真王猛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8年第02期摘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日益脆弱,制约了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四期Landsat数据为数据源,计算综合研究区绿度、湿度和干度三种信息的遥感生态指数,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三因子的权重,对黄河三角洲1987—2016年间的生态环境时空格局开展定性和定量评价。
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内陆向沿海,生态环境逐渐变差,且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区域占研究区陆地面积的47.20%~58.99%。
近3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又有波动,以1995年前后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本研究结论与已有成果比较一致,可以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遥感生态指数;Landsat 数据;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S127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8)02-0007-06Abstract Affected by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increasingly fragile, which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Based on four phrases Landsat data as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sources,we calculated a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 combining three indicators from remote-sensing components as greenness, wet and dryness, and determined their weights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1987 to 2016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RSEI. It was foun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atial pattern, which showed gradually deteriorating from inland to coastal areas,and the ratio of the “general” degree occupied 47.20%~58.99% of the total research area.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research area declined as a whole but fluctu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was relatively the best in 1995.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ing results,and it coul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Keywords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Landsat data;The Yellow River Delta;Ecological environment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和最年轻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综合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苏州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情况及综合效益分析
洁状况 , 满足 了国 民经济各 部门对湖
年) 达到防御不 同降雨典型 1 0 0年一
遇洪水标准 ” 。规划安排 东太湖疏浚 整治及吴淞江行 洪工程 、 太浦河后续
2 东太湖综合 整治工程主要任 务及 总体进展
作者简 介 : 戴锦明( 1 9 5 7 一) , 男, 苏州市水利局局长。
的 需要
并有进一步加 重趋 势 。整治前 , 由于
湖泊 的生态 系统受到极大 的破坏 , 湖
1 东太 湖综 合整治工程 实施的必要
性
泊生 物链 简化 、 破碎 , 蓝藻 “ 水华” 频
加快推 进东太湖综 合整治 , 对推 发 。因此 , 实施东太 湖行 洪供水通 道
工程 、 退 垦还 湖 ( 含堤 线调 整 ) 工程、
进 程加快 , 无法 正常 发来自 行洪 、 供 水 东太 湖是 太 湖主 要泄 洪通 道之
一
等 功能 , 因此 , 加 快实施 东太 湖综 合
整治工程迫在眉睫 。
1 . 1 保 护 和 改 善 东太 湖 水 生 态 环 境
的 需要
。
2 0 0 8年 2月 国务院在对《 太湖 流
闲、 旅游 、 度假 、 会展 等第三产业 。实
出 了积 极 贡献 。
防洪水 位 4 . 8 m估算 , 2 0 1 3年 9月国 家 防总将警 戒水位提高 至 3 . 8 m) , 约 比整治前的蓄洪容积增加 2 7 . 4 %。东 太 湖综合 整 治工程 对提 高流 域 防洪
能力 、确保 流域和地 区防洪安全 、 提 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 3 实现 区域经 济社会 可持 续发展
一
2 0世纪 8 0年代 ,东太 湖大部分 ( 约占7 0 %以上 )水域属地表水 Ⅱ类
关于“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一文的勘误
Corrigendum to “Changes in aquatic vegetation communities based on satellite ima
ges before and after pen aquaculture removal in East Lake Taihu,,(DOI: 10.18307/
J. Lake Sc迖湖泊科学),2021,33(4) : 1253
DOI 10. 18307/2021. 0428
© 2021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关于“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一文的勘误
由于作者的疏忽和编辑把关不严,杨井志“东太湖围网拆除前后水生植被群落遥感监测及变化”(DOI: 10.18307/2021.0228)中的前言部分述及的浮 游藻类指数(floating algM index, F")和后文提出的藻类指数(阳)使用了同一个缩略语皿/表述,容易造成读者 误解.由于附』在相关文献中已经广泛使用,本文提出的藻类指数应该改为^7(algae index, Al),对应的1.4节所有 段落、表2、图2部分的FAI均应该是AI.
2021.0228)
The corrigendum is for the following paper published by Yang Jingzhicheng et al " Changes in aquatic vegetation commu nities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s before and after pen aquaculture removal in East Lake Taihu" ( J. Lake Sci., 2021, 33(2): 507-517. DOI: 10.18307/2021.0228). Due to the carelessness of the authors and the editor, the FAI for algae index in Chpt. 1.4, Fig.2 and Tab.2 is misused, which should be presented as algae index (A7). The FAI was a common abbreviation for floating algae index as indicated in Preface and references, such a misuse could lead a misunderstanding for the readers.
关于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分析
环工10-2班詹雪 101324221关于太湖近年来水质变化的分析太湖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亦是整个太湖流域水调节与水生态系统的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流域需水量将持续增长, 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恶化, 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相当突出。
十一五规划以来, 提出了很多治理太湖水质污染的理论与方法( 包括引江济太工程、细菌改善局部水域水质技术等) , 太湖水质整体得到了一些改善。
2011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为Ⅳ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其中,西部沿岸区为Ⅴ类水质,五里湖、梅梁湖、东部沿岸区和湖心区均为Ⅳ类水质。
湖体总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营养状态无明显变化。
其中,五里湖、梅梁湖、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为轻度富营养状态,西部沿岸区为中度富营养状态。
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87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35.6%、56.3%和8.1%。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0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太湖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88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3.0%、33.0%、12.0%和12.0%。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石油类。
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
2009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
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湖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太湖环湖河流总体为轻度污染。
88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3%、33.0%、11.4%和19.3%。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
与上年相比,水质有所好转。
2008年太湖水质总体为劣Ⅴ类。
湖体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比例分别为14.3%、23.8%和61.9%。
湖滨带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存 在的主要 问题 , 包括 高等水生植物 衰减 、 水质富 营养化 、 游藻类浓度 增高 、 栖动物 耐污种 类优 势度增 加 、 浮 底 鱼类
种群数量减 少、 陆地生物栖息地破坏等 , 并分析 了退化原 因, 主要 是人 为 因素 的干扰 , 包括 湖滨 大规模 的围湖造 田 、 围网养殖的迅猛发展 、 水利工程 的不合理修 建 、 面源的严 重污染等 , 对上述 存在 的现状和原 因, 出了湖滨带 生 点 针 提
Ab t a t a e a u t — re t a c tn sa n t rlp o e t e b rira d t e e s n il a t fh at y l k c s se . T i p p r sr c :L k q ai t r sr le o o e i au a rt ci a r n h s e t r o e l a e e o y tms ce i v e ap h hs a e s mma ie h i r b e fC i a lk q a i—e r s ile oo e n l d n h t n ain o ih ra u t ln s h x h — u rz st e man p o l ms o h n e a u t t re t a c tn ,ic u i g t e at u t f g e q a i p a t ,t e e a a a c r e o h c t n o e c n e t t n o h tp a ko i ft o c n r i f y o ln tn,t e a d t n o l r n e tp n z o ln tn a d b n h c a i l ,t e r d c in o s o — o h ao p h d i o f oe a c ei o p a ko n e t i n mas h e u t f h p p i t y o i f u ain a d te f l n e e tilb oo ia ie st t . E oo i a e r d t n i man y c u e y ma — d n e fr n e,i cu lt n h al g i tr sr il gc ldv r i ec o i n a y c lgc ld g a a i s o i l a s d b n ma e i tr e c e n l— d n ag —c l r c ami g ln r m a e h a i e eo me to a irn ta u c h r ,t e u r a o a l a e o s r a c o — i g l re s ae e li n a d fo l k ,t e r p d d v lp n fb r e e q iu u e h n e s n b e w t rc n ev n y c n s u t n a d t e s ro s p i t o r e a d a e o r e p l to t . F r t e a o e sau n e s n ft e l k sd o e e oo i a t ei n h ei u on u c n r a s u c ol in ec r o s u o h b v t t s a d r a o so h a e i e z n c lg c l
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评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的开题报告
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评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评价及重金属赋存形态研究摘要:太湖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支流之一。
其入湖水系中,东、西氿湖是最为典型的湖泊。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太湖水环境遭受着严重破坏和污染。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进行评价,并针对其重金属污染问题,探究其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太湖;东、西氿湖;人类活动;重金属;赋存形态一、研究背景与目的太湖作为中国东南地区流域面积最大、水体容积最大、水域面积仅次于鄱阳湖的淡水湖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太湖水质持续恶化,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而太湖入湖水系中,东、西氿湖是最为典型的湖泊之一,其水质变化及重金属污染问题尤为明显。
因此,通过对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及赋存形态研究,对太湖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对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分析东、西氿湖水域内的土地利用、渔业生产、水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对人类活动对湖泊水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
(2)对太湖入湖水系东、西氿湖污染的重金属赋存形态进行研究。
通过采集东、西氿湖水体及沉积物样品,分析重金属在不同赋存形态下的含量及分布规律,并探究其赋存形态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和样品采集。
通过实地调查和现场采样,获取东、西氿湖的环境参数、水质指标、沉积物样品等基础数据,作为研究数据的基础。
(2)样品分析与测试。
对采集的东、西氿湖样品进行样品制备和测试分析,包括水质指标、重金属含量、赋存形态等方面的测试。
(3)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东、西氿湖的水质状况、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结论。
基于遥感监测的环太湖地区土地格局变化及太湖水质变化分析
基于遥感监测的环太湖地区土地格局变化及太湖水质变化分析摘要: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80~2005年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太湖水质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在1980-1990年间,环太湖地区土地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太湖水质开始受到人为干扰;1990-2005年间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以建设用地为主,太湖水质也急剧恶化,说明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较为厉害。
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关键词:遥感土地格局水质驱动力0 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人口和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使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发生很大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1-3]。
环太湖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具实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土地利用长期缺乏有效的调控,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伤害[4]。
太湖是我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泊,在我国水系中具有重要的环境、水文和生态意义。
但是太湖的水环境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问题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5]。
本文通过收集1980、1990和2005年的太湖地区卫星遥感资料及太湖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环太湖地区土地变化情况及其对太湖水质的影响,并揭示了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和自然因素这五个因素与土地利用结构和水质变化的关系,为以后的太湖治理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1.1 研究区概括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坦荡的太湖平原上,水面面积2338km2,流域面积36500 km2,湖泊平均水深为1.89m,最大水深2.6m,是典型的浅水湖泊[6]。
本研究的环太湖地区指位于太湖周边的江苏无锡、常州、苏州和嘉兴等地以及浙江的湖州等,面积为2.708×104km2,占国土面积的0.28%,总人口约2000万左右,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9%,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最近20几年,发展较为迅速。
东太湖调研报告
东太湖调研报告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东太湖调研报告东太湖生态园位于吴江东太湖大桥南堍,一期占地71万平方米,分为临水广场区、中央公园区和生态体验区等多个区域。
东太湖生态园的建设,为苏州市民增添了一个亲近太湖、休闲放松的新去处。
而且,从苏州古城区出发,沿着苏震桃公路一路向南,只要20多分钟就能到达目的地,非常方便。
东太湖生态园来到东太湖生态园,你会发现它是一座现代化的开放式生态休闲公园,绿化、广场、建筑、桥梁、廊亭、园路、木栈桥、儿童游乐场等设施应有尽有,占地面积约1200亩,园内设计结合东太湖水景及湖西岸山棱线等景观,营造出一个崭新风貌的滨水生态休闲公园。
生态园主要包括三大空间分区和五大景观序列,三大空间分区分别为生态体验区、中央公园区和临水广场区,提供了多元又丰富的休闲活动场所。
五大景观序列分别为:"一堤双景","三湖映照","五丘合碧","百花齐放"和"生生不息"。
太湖渔湾太湖渔湾是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依托原有太湖天然水系和太湖美食资源,以"品太湖水产,赏吴风水韵"为特色而推出的太湖第一美食旅游区,从太湖大闸蟹、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到太湖水八仙(莲藕、菱角、水芹、芡实、茭白、莼菜、荸荠、茨菰),取之不尽的太湖水产品是太湖渔湾船宴的主打特色。
太湖大学堂太湖大学堂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主持创办的教育基地,1998年由南怀瑾先生亲自选址七都庙港,2003年开工建设,2006年建成,占地212亩,主体建筑五幢,总建筑面积18862㎡。
南怀瑾先生自2006年开办太湖大学堂以来,此后便定居于此,直至2012年9月29日在太湖大学堂逝世。
先生以弘扬国学为己任,身体力行倡导深化基础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广泛社会影响。
遥感在东太湖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在东太湖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李冬田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遥感》
【年(卷),期】1989(000)002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应用多层次、多时相遥感图像研究东太湖水环境的演变的成果。
作者将多时相遥感图像与实时不位资料结合进行了湖盆的三维分析,并对径流流态、水质、水生植物以及围湖、港、闸等人类工程进行了动态解译。
认为东太湖水环境的恶化,是太湖地区洪水情势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太湖的退化还与水生植物迅速繁殖有关,并存在着富营养化的危险。
若不及时治理,预计公元2000-2010年间,因东茭湖将与太湖主体隔离,并趋于湮废;目前太湖的主要排洪工程-太浦河将失效。
根据此情势,本文提出了工程措施和生态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设想。
【总页数】7页(P8-14)
【作者】李冬田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3
【相关文献】
1.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李晓红
2.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张伟男
3.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张伟男
4.浅谈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滕清松
5.浅谈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滕清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太湖湖泊面积及网围养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东太湖湖泊面积及网围养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杨英宝;江南;殷立琼;胡斌【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05(017)002【摘要】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殖已是东太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问题,彻底查清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是采取一切治理措施的前提,遥感技术可真实反映湖区网围养殖情况,能避免人为的虚报、错报现象.本文利用六景TM图像和三期高精度航片,分析了东太湖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提出控制网围养殖盲目发展的对策.1984年以来,东太湖湖泊面积持续减小,20年内共减少了249.23 hm2;其中1994-2000年是湖泊消失的快速时期,消失的湖泊主要用于围垦养殖.1990年以来,网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几乎布满整个东太湖;1995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2003年的网围面积10647.02 hm2,比1995年增加了9401.29hm2,该时期内网围规模增加的年速率是1990-1995年的4倍.【总页数】6页(P133-138)【作者】杨英宝;江南;殷立琼;胡斌【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东太湖网围"轮种轮养"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J], 陆骞书;施炜纲;刘凯2.东太湖水体中嗅味物质分布及网围养殖对其影响 [J], 展永兴;吴心艺3.东太湖网围养蟹效应及养殖模式优化 [J], 何俊;谷孝鸿;刘国锋4.浅析东太湖网围养殖的发展与效益 [J], 游晰真5.淡水养殖高产高效模式之八:湖泊网围养殖优质蟹技术 [J], 宋长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3期2017年6月环境监控与预警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Vol.9,No.3June2017•环境子员警• D01:10. 3969/j. issn. 1674-6732. 2017. 03. 002东太湖湖滨带近三十年生态环境变化遥感分析与评价姜晟h2,卢刚3’4,陈成3’4,许志波h2(1.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2.江苏省太湖野外水质与蓝藻综合观测站,江苏苏州215164 ;3.江苏省测绘工程院,江苏南京210013 ;4.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技术与应用重点实 验室,江苏南京210013)摘要: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对东太湖湖滨带1984—2015年生态环境变化状况进行了解译与分析。
结果表明,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环境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水域湿地面积有一定上升,农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扩张约1倍;湿 地类别受水产养殖活动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
2010年后环保部门推动落实生态修复、航道疏浚和清淤工 程,有效改善了东太湖湖滨带的水生态状况。
关键词: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环境;遥感中图分类号:X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 -6732 (2017) 03 -0011- 04Analysis and Evaluatio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East Taihu Lakeside Zone by Remote Sensing Data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JIANG Sheng1 2,LU Gang3’4, CHEN Cheng3’4, XU Zhi-bo1 2(1. Jiangs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Nanjing, Jiangsu210036 , China;2. Taihu Water Quality and Cyanobacteri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Station in Jiangsu, Suzhou, Jiangsu215164,China;3. Jiangsu Mapping & Surveying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210013, China;4. Key Laboratory of Satellite Mapp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NASG, Nanjing, Jiangsu 210013, China)A 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of East Taihu lakeside zone from 1984 to 2015 based on five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Landsat series of satellites, and then discussed the change process and reasons of wet wetland, farm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fter that, it also got the data of area transforma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wet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ast Taihu lakeside zone chang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which was affected deeply by human activities. After 2010, ecological dredging and other restoration projects improved the natural wetland environment effectively.Key w ords:East Taihu;Lakeside zone;Ecological environment;Remote sensing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简称,是湖泊水生 生态系统与湖泊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非常重要 的生态过渡带[1]。
湖滨带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复杂的 生态系统之一,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具有明 显的边缘效应,是湖泊的天然保护屏障,失去湖滨带 的湖泊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界的损害[2]。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西部沿岸蓝藻水华 频发&4],东太湖相对水质较好并设有多个饮用水 水源地[54,湖滨带生态价值突出,在涵养水源、遏 制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
但是随 着太湖流域经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湖滨带的生态环境状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84],改善水环境的 功能被影响和削弱,因此有必要对其现状和变化过 程进行分析,并通过生态修复等措施加以保护[1°]。
1研究区与数据源将东太湖湖滨带作为主要研究区,具体包括北 至庙山、南至太浦河口、西至西山岛西沿、东至苏州 湾水域的沿岸3 km缓冲区范围及临近水域,总面收稿日期=2016 - 09 - 26 ;修订日期=2016 - 12 - 06基金项目: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621)作者筒介:姜晟(19S3 —),男,工程师,硕士,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积为 1 334.04 k m2。
所用数据源以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共5期 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表1),时相分别 为 1984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和 2015 年。
为达到规范化处理要求,将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统 —^转换至C G C S 2〇00贿球下Gauss Kruger投影坐 标系,对数据进行纠正、镶嵌与融合。
以正射校正 后的遥感影像为基础,参考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信 息和高分航空影像数据,对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 类型进行解译判读,分类体系以全国土地覆盖分类 体系为基础[11],在水域湿地类别中增加了滩地、围网养殖、水生植被3个二级类,见图1(a) (b)(c) (d)(e)。
利用外业调查工作底图,采用数字调绘系统及其他有效方式,对内业分类解译过程中无法 确定类别、边界或属性的区域开展实地踏勘和验 证,修正后的数据图层作为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环境 变化分析的依据。
表1L an d 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信息1时相文件名1984 年LT51190381984217HAJ00LT51190391984217HAJ001990 年LT51190381990201BJC002000 年LT51190382000261BJC002010 年LT51190382010144BJC002015 年LC81190382015142LGN00①1984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Landsat 5 TM数据;2015年数据为Landsat 8 OLI数据。
(a) 1984年〇) 1990年扣)2000年(d)2010年(e)2015年图例»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灌木林5乔木謹地=草地=湖泊胃水库/坑塘圓河流/运河/水渠]滩地_围网养殖»水生植被■水田口旱地■田坎»居住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采矿场»裸土图1 1984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东太湖湖滨带遥感解译结果2结果分析2.1湖滨带生态环境总体变化分析1984—2015年5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研究区即东太湖湖滨带水域湿地 面积最大,所占比例从1984年的66. 61%上升到 2000年的71. 78%,之后小幅回落到2015年的 70.17%,与30年前相比面积增加了 47. 58 k m2;农 田面积快速减少,由1984年占比第二的17. 63%下 降到2015年的4. 11%,累计减少180. 32k m2;与之对应,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明显,自1984年的6.59% 上升至2015年的14.42%,累计增加104.51 k m2,目前区域内面积比例已仅次于水域湿地,位列第 二;林地面积小幅增加,由1984年的9.07%上升到 2015年的9.69% ;草地面积最小,增幅略有增加,由1984年的0.02%上升到2015年的0.76%,据实地 踏勘得知其多为人工草坪和高尔夫球场;其他用地 面积比例和变化幅度均相对较小,1984年为 0.08% ,2015 年为 0. 84%。
1984—2015 年东太湖 湖滨带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转移矩阵见表3。
表21984—2015年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总量及比例1984 年1990 年2000 年2010 年2015 年面积/km2比例/%面积/km2比例/%面积/km2 比例/%面积/km2比例/%面积/km2比例/%林地120.959.07118.368.87116.53 8.74127.379.55129.219.69草地0.320.020.390.03 1.78 0.13 2.030. 1510.180.76水域湿地888.5566. 61889.3066. 66957.53 71.78935.9970. 16936.1370. 17农田235.1917.63197.3014.79122.79 9.2096.537.2454.87 4. 11建设用地87.90 6.59125.789.43130.66 9.79168.6612.64192.4114.42其他用地1. 130.082.910.22 4.74 0.363.460.2611.240.84表31984 —2015年东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转移矩阵km2生态类型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农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合计林地0.050.890.887.540.289.63草地0000.1300. 13水域湿地2. 180.97 6.0825.57 2.0736. 87农田12.638. 1580.4982.067.21190.54建设用地3.080.81 3.07 3.250.8811. 10其他用地00000.310.31合计17. 899.9884.4510.22115.6110.43248.57由表3可见,(1)发生变化的生态系统类型面 积为248. 57 k m2,约占区域总面积的18. 6% ;(2)农田转出面积,约为190. 54 k m2,其中 80.49 k m2转为水域湿地,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民为 了获取更好的经济收人,将农田开挖成鱼塘或蟹 塘从事水产养殖,另有82. 06 k m2转为建设用地,体现了苏南地区城镇化建设过程;(3)建设用地 转人面积最多,约115.61 k m2,其中大部分由农 田转人,另有少量系水域湿地和林地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