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选举研究的两种进路(一)

合集下载

村委会选举研究:历史与前沿

村委会选举研究:历史与前沿

村委会选举研究:韩国明朱历史与前沿侃摘要:作为村民自治的基础与核心元素,村委会选举的变化与进展备受关注,并形成了丰富 的研究成果。

以中国知网1985—2015年收录的5283篇村委会选举相关论文为研究样本,对样本 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主要围绕党的领导与村 委会选举、村委会选举规程、宗族势力与村委会选举、妇女和农民工与村委会选举、村委会选举 与乡村治理这五大主题展开,在研究演化路径上经历了萌芽阶段、试行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 段。

在综合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变化规律和现阶段中央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可以预测,村民代表会议、新农村政治建设、乡村关系等影响村委会选举与发展的主题将是未来村委会选举领域的研究热点。

当前村委会选举研究还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对国家法律、政策的变化比较敏感,但对农村实际 情况的变化、法律和政策实施后的实际情况反映相对滞后,二是某种程度上处于学科和领域的孤 立状态,对国内“三农”问题其他研究领域的成果未能充分吸收。

关键词:村委会选举;村民自治;大数据;共词分析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农民合作社成员参与村委会选举研究冶(项目编 号院14BZZ023)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5-0047-11从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到90年代的普遍推 行,村民自治逐步从村民自发走向规范化和制度 化,并日渐内化为数亿农民不可剥夺和转让的民主 权利。

村委会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基础与核心元素,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 果。

基于研究的需要,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村 委会选举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但均为在数量相对较 少的文献基础上展开的定性述评,在把握村委会选 举研究的全貌方面存在不足。

而对村委会选举研究 的全景式回顾,能更好地找到研究的理论焦点,明晰研究的演化路径,了解该领域研究的全貌,把握 其研究动态,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选举中出现的问题
一、选民的素质有待提高 二、选民参选的积极性不高 三、贿选现象严重 四、宗派影响十分严重。 五、乡镇干部干涉操纵选举。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六、妇女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参与状况并不乐观
对策与建议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一)必须进一步加大换届选举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一要对选民进行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 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 二要对选民进行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 之知法、懂法,引导他们依法维护权益,履行义务,行使 权利; 三要对选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诚实守信, 引导其明辨是非;
对策与建议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三)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选举。 乡镇干部应转变观念,充分相信群众,在选举中找准 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强有 力的指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选举横加干涉。特别 是在候选人的提名上,应该由村直接提名,不能搞政府建 议名单,更不能搞内定候选人。选举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 定的原则和程序依法操作。法律上未作规定的具体问题, 由村民代表讨论决定,不能个人说了算。
对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议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四)保证妇女与农民工选举与被选举的的权利
1、改变村民性别歧视的观念,强调男女平等
2、政府制定相关的硬性规定 3、妇女应该积极争取当家作主的权利 4、选举可以在农民工返乡时进行选举(比如春节前后)
五、投票选举
对农村基层选举制度的探析
投票选举是任何一种选举制度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 选民行使选举权利的主要方式。
村民选举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投票形式有召开选举大会 和设立投票站两种,但都必须由有选举权利的村民过半数 投票,选举才有效。

村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村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村民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它是广大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方式。

村民自治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部分组成。

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諸多问题,对此提出解决路径:严格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制度;为村民选举提供物质保证,提高参与意识;加大教育培训宣传,增强民主法制观念;理顺乡镇政府与村两委在民主选举中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的监督机制。

标签: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解决路径村民自治是实现广大农民当家做主、依法行使自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民主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关键性环节,对于村民参与民主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贿选现象;选举程序不正当;村民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淡薄;宗族势力的影响;村两委与乡镇政府关系不畅通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村民自治意义重大。

本文即从上述逻辑展开,促进村民自治的探讨。

一、民主选举是村民当家做主的保障“村民自治”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部分构成,其中民主选举是基础和前提,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选举是指在同级候选人中选择上级领导者的行为,它具有“自上而下”和“公平投票”的性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选举;民主即是多数人的统治,也可以称之为人民的统治。

在我国,民主选举以少数服从多数为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遵循“选民登记—公布条件—报名—资格审查—初步选举—正式选举”的选举程序;以投票表决为主要形式;以直接选举为主来选择村干部。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保障人民权利的来源,实现主权在民,为候选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平台,同时也给选民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权利。

民主选举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选结果的权威性,也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我国村民自治经过多年的发展,民主选举得到了落实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民主选举的开展。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探析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探析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探析一、依法治理与选举制度在农村民主选举中,依法治理是落实选举制度的重要前提。

在一些地方,由于各种原因,选举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法治保障,导致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违法违规现象。

一些地方存在着选举工作不公开、不透明、不公平的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选举干扰和操纵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选举结果失去了公正性和民主性,严重影响了选举制度的实施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对农村民主选举的法治建设。

要加强对选举制度的立法工作,完善选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选举的程序和原则,为选举提供更加明确的法治保障。

加强选举监督和法律责任的落实,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的选举行为,要依法进行惩处,以起到震慑作用。

要加强对选举的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通过法治手段来推动选举的公平公正。

二、选举程序与民主参与农村民主选举的程序规范和民主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选举的公正和民主性。

由于一些地方的基层政治制度建设不够健全,选举程序过于简单粗糙,导致选举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受到了质疑。

由于一些原因,农村民众对于选举的民主参与程度并不高,导致选举往往变成了少数人的游戏。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选举程序的规范化和公开化。

要对选举程序进行严格规范,明确选举的程序和要求,确保选举的公正进行。

要加强对选举程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于选举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使得选举真正成为农村居民共同参与的民主活动。

要加强对选举的监督和评价,引导各方共同推动选举的规范和公开进行。

在农村民主选举中,选举管理是保障选举公正和民主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一些地方的选举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导致选举管理不力,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选举管理存在权力过于集中、程序不够规范、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使得选举管理的专业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动选举管理体制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要优化选举管理机构设置,建立健全选举管理的体制机制,明确各级选举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力,确保选举管理的公正和专业进行。

驻村书记如何开展村级民主选举工作

驻村书记如何开展村级民主选举工作

驻村书记如何开展村级民主选举工作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建设和推进,为保障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驻村书记在开展村级民主选举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驻村书记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治理和发展。

一、宣传教育阶段在开展村级民主选举工作之前,驻村书记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民主选举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村民普及选举相关法律法规、选举程序以及选民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驻村书记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选举制度进行解读,引导村民积极参与选举活动。

二、选举组织方案的制定制定选举组织方案是村级民主选举工作的重要一环。

驻村书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选举方案。

方案中应明确选举的时间、地点、程序,以及选举的职务和选拔标准等具体内容。

同时,还需要指定选举组织机构的成员和职责分工,确保选举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三、选民登记与候选人提名阶段在选民登记与候选人提名阶段,驻村书记需要依法履行相应职责。

首先,驻村书记应积极推动选民登记工作,确保选民名单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上门登记、公示等方式,广泛征集选民姓名和身份信息,并对登记结果进行公示和核对。

其次,驻村书记要积极推动候选人提名工作,鼓励具备条件和能力的村民积极参选,并确保提名程序的公开和透明。

四、选举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选举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阶段,驻村书记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选举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首先,要确保选举活动的公平公正。

驻村书记应当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干扰和操纵,保证选举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其次,要加强选举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驻村书记可以邀请独立监察组织或相关部门参与选举过程的监督,确保选举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此外,驻村书记还应提前做好选举现场的布置工作,确保选举活动的秩序和安全。

五、选举结果的公示与运用选举结果的公示与运用是村级民主选举工作的最后一步。

驻村书记应当把选举结果及时公布给全村村民,并接受选民和候选人的监督和评议。

村选举方案

村选举方案

村选举方案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城市相比,农村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基层治理难题。

村选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应该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公正、规范的村选举方案,以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

一、调整选举方式目前我国村选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推举制”,即由村委会或村代表会推举候选人;另一种是“直选制”,即由村民直接选举候选人。

目前大多数农村采用“推举制”,但这种方式容易被“五老”等势力控制,导致选举不公。

因此应当逐步推进“直选制”,让村民直接参与选举,使选举更加公正和公开。

二、优化选举程序选举程序的优化是推行“直选制”的前提条件。

首先,应该设定选举时间,选民应提前收到选举通知并在选举日到达投票站投票。

其次,应建立选民名册,确保每个选民只有一张选票,避免重复投票。

最后,应设置投票箱和投票站,确保选举过程公开透明,村民可以参与监督。

三、严格选拔标准村选举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平的原则,因此在落实选举方案时,应建立合理的候选人选拔标准。

要求候选人必须是村民的代表、遵守宪法和法律、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能够履行职责,同时要防止选举中的“钦定”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选举监督加强选举监督也是保证选举公正性的重要举措。

要落实选举监督的责任,村委会应当加强对选举程序的监督和检查,选民代表会应当对选举结果进行审核和组织村民开展公开监督。

以上为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村选举方案的几个重要方面。

通过改进选举方式、优化选举程序、严格选拔标准和加强选举监督,可以有效地提高村民的参与度,保证选举的公正性。

同时,村选举方案也应该不断完善,以适应多变化的社会和环境。

村级换届选举的程序解析

村级换届选举的程序解析

村级换届选举的程序政府发布改选文件--成立改选委员会--选举村民代表--推荐支部候选人员(党员推荐,组织推荐,自荐--支部初选(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政审(乡镇--终选(党员参加--支部成立,书记任村委会改选委员会主任--推荐村委候选人员(村民代表会议推荐,村民联名推荐等--初选--政审-终选(村民全体会议--村委成立。

村委会的选举,是由一系列环节构成,就一个村的实际操作看,一般经过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

根据《选举办法》的规定,村委会的选举应当成立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选举委员会领导、组织和主持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5-9人单数组成,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推选产生。

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由乡镇街道指导各村结合实际进行选择。

推选村民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由村基层党组织主持,村民委员会予以配合;如遇“两委”班子不健全或其他特殊情况,乡镇街道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领导小组可以派人主持。

村民选举委员会产生后,有内部推选产生主任一名,负责主持村民选举委员会工作。

村民选举委员会在乡镇街道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履行《选举办法》规定的各项职责。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立后,应以公告形式告知全体选民。

第二步,选民登记。

村民选举委员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确定选民资格的认定标准,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村民是否认定为选民,要按照《选举办法》的有关规定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年满18周岁,具有选民资格的村民都应进行登记(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民登记按以下程序进行:(1公布选举日和选民登记日。

选民登记开始前,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发布公告,公布本届村委会选举的选举日和选民登记日,明确选民登记的起止时间和登记办法,要求选民互相转告,以便及时进行登记。

(2确定和培训选民登记员。

村民选举委员会可从本村具有选民资格的村民中,挑选一些懂法律、有文化、工作认真、熟悉本村情况的人担任登记员。

遭遇修路事件的村庄选举双重选择的集体行动

遭遇修路事件的村庄选举双重选择的集体行动

Village Election Encountered in a Road Construction Event——A Collective Action with Dual Decision
Making
作者: 刘玉照[1]
作者机构: [1]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社会
页码: 93-109页
主题词: 基层选举;公共物品;双重选择的集体行动
摘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对现实中比较复杂的集体行动的解释要依赖于一个比较严格的前提假设,任何集体行动都可以还原为一定数量的同质个体在某一时刻的一次性选择,即这一理论忽略了在一个复杂的集体行动过程中集体选择的不可还原性,以及可拆解的多个集体选择
的“交互性关联”.本文以河北某村基层选举与修路事件为个案,探讨了具有不同目标的集体选择叠加在同一群体的一次集体行动中时,集体行动的结果和逻辑所发生的变化,并试图以此逻辑为基础对广大农村基层选举中出现的经济精英入主村委会的现象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

乡村选举调研报告

乡村选举调研报告

乡村选举调研报告乡村选举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中国乡村发展的加速和乡村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乡村选举作为基层民主的基石,也日益被重视。

为了解乡村选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对不同地区的乡村选举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选民的参与情况、候选人的条件和选举程序的公正性等问题。

访谈对象包括基层干部、选民和候选人,通过他们的经验和观点进一步了解乡村选举的实际运作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参与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乡村选举的参与人数明显增加,选民对乡村选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参选人数也有所上升。

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乡村,选民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可能与选民对选举制度的了解不够、缺乏信任感以及参与成本较高等因素有关。

2. 候选人条件调研显示,乡村选举的候选人条件设置较为宽松,一些地区仅要求年满18周岁和有固定住所即可参选。

这一方面促进了选举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候选人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

3. 选举程序公正性调研发现,乡村选举的程序基本符合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选民名单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选举过程中的舞弊行为、选举结果的公正可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此外,一些选民对选举结果的公正性仍持怀疑态度,认为选举结果可能受到权势干预。

四、问题分析1. 参与度不高问题分析参与度不高主要与选民对选举意义的认知不足,以及选民参与的成本较高有关。

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乡村,提高选民参与度的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便利的选举方式,并鼓励公平竞争,使选民有更多的参与动力。

2. 候选人素质参差不齐问题分析候选人条件设置宽松可能会导致候选人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为了提高候选人的素质,可以加强候选人培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法律知识,并鼓励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参选。

3. 选举程序公正性问题分析在选举程序方面,应加强选民名单的管理和更新,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并加强选举过程的监督和公示,提高选民对选举结果的信任度。

农村选举调研报告

农村选举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村选举调研报告农村选举调研报告摘要:农村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农村居民参与政治、维护自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选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引言农村选举作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体现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农村选举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农村选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农村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农村居民和相关干部的交流,了解其对农村选举的认知、参与度以及对现行制度的评价。

同时,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以获取更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农村选举存在的问题:(1)选举程序不规范:部分选举中,程序不规范,存在“只选不举”的情况,选举结果不被认可。

(2)候选人质量不高:有些地方,候选人的政治素质和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职务。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选民的意识和能力较低:部分选民对选举的认识不足,容易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

(4)权力滥用问题:一些干部在选举过程中滥用职权,干扰甚至操纵选举结果。

2. 农村选举的合理性和重要性:(1)农村选举是农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能够保障其合法权益和提升政治参与度。

(2)农村选举有利于增加基层干部的代表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稳定。

(3)农村选举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决策的科学性,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改进建议1. 加强培训和宣传:加大对农村选民的培训力度,提高选民的意识和能力,让选民充分了解选举的程序和意义。

对干部和候选人进行政治素质的培训,提高其管理和决策能力。

2. 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规范选举程序,明确选举的参与主体和权力分配,加强监督机制的建立,防止权力滥用和选举舞弊。

农村选举正确的操作方法

农村选举正确的操作方法

农村选举正确的操作方法
1. 全村民众参与:确保所有村民都有机会和权利参与选举,不论其社会地位、性别、年龄或其他身份。

2. 透明公正:选举程序应当公开透明,确保选举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杜绝以权谋私、拉票行贿等不正当手段。

3. 候选人资格审查:对参选的村委会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件。

4. 独立监督:设置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监督选举过程,保障选举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5. 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候选人名单、选举日期、投票地点等相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和不公平竞争。

6. 确保选民自由:杜绝任何形式的恐吓、威胁或胁迫行为,确保选民行使投票权的自由和权利。

7. 投票安全:确保投票现场安全,防止任何形式的暴力、恶意干预或操纵投票行为。

8. 宣布选举结果:在选举结束后及时公布选举结果,并接受群众监督。

如有异议,应及时处理并提供合理解释。

以上是农村选举的正确操作方法,以确保选举的公开、公平和合法性,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村委会管理和决策体制。

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差异化后果

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差异化后果

村民选举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差异化后果作者:武中哲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摘要:农村基层选举作为一种“嵌入型”民主制度的乡村实践,在不同的乡村组织中呈现不同的实践模式。

这些差别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不同类型村庄的村民在选举过程中不同的投票动机,以及由此产生的带有群体属性的不同选举行为。

村民的选举动机和选举行为受到乡村组织因素的影响,由此导致现有村民选举制度对于不同的乡村组织的治理和振兴产生不同的效果。

农村基层选举有效功能的发挥需要以乡村组织的“公共性”的存在为条件,作为“公共性”构成要素的村民生活共同体和福利共同体的形成是乡村稳定的基础,也是基层选举赖以摆脱贿选和乱选的基本条件。

基层选举不能完全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其制度的优化和完善需要有乡村组织公共福利和良好乡风的培育作为切实的保障。

关键词:基层选举;投票动机;制度实践;公共性中图分类号:C912.82;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0-0071-08一、问题导向与案例选择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是农村社会的一个大的制度变革,也是乡村治理和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这种民主制度在实践当中产生了什么效果?这始终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就学术研究而言,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积极论”者,认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推动让农民意识到了自身的政治权利,通过选举也培养了农民参与政治的能力,能改善和影响村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另一种是“消极论”者,认为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政治行为,也无法改善农村的政治和治理环境,更不用说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可以看出,消极论者并非是对基层选举制度的彻底否定,而更多地是对选举过程中所发生的诸如贿选、家族势力介入、暴力参选等选举手段的担忧。

近年来对于农村基层选举的研究,也多涉及到这些方面。

例如,有学者从资源竞争的角度分析当前一些地区的村委会选举中发生的各种违规行为以及严重的暴力冲突事件郎晓娟、邢熙、郑风田:《农村选举中的资源竞争与制度供给》,《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浅析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路径创新

浅析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路径创新

浅析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路径创新作者:余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19期摘要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前提,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保障。

随着新农村建设发展,民主选举的新矛盾也随之而来,表现在乡镇干部过多干涉选举,选举程序不规范,贿选问题涉及主体及手段日益复杂等问题。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利益阶层日益复杂的农村促进基层民主选举有序进行,落实基层民主是当下研究民主选举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路径创新作者简介:余培,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7.085一、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历史沿革中国的传统村落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乡村治理依靠的是礼治与法治的混合,千百年来依靠宗族和乡绅根据村规民约管理公共事务,调解民事纠纷。

农村村民自治的探索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慢慢摸索形成。

(一)村民选举的初创时期1982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农村工作纪要》中提出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运动的终结造成了农村“权利真空”,以往的农村管理体制再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局面。

因此,有的乡村自发组织起来选举村里能人管理乡村事务。

这就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萌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村自主创造了管理公共事务的自治组织。

村民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管理村内的公共事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村民自治开始在全国大部分农村试行。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肯定了村民自治的现实意义。

(二)村民选举的改革时期1988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开始实行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截止1989年,我国在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推行村民自治制度。

1990年,民政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设立了以直接选举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村民委员会成员。

探究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探究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对科学知识的社会性质的揭示
批判进路认为科学知识并非中立的,而是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它强调科学家在构建理论、解释数据和形成结论时所采用的方法和价值观念的社会性。
批判进路的主要观点
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批判进路认为科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使用受到特定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布劳的研究
布劳通过对科学界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揭示了科学知识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发现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受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与社会利益和权力关系密切相关。
巴恩的案例研究
批判进路的实证案例分析
两种进路的综合分析
05
实证主义进路
实证主义进路的定义
实证主义进路强调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关注科学知识的逻辑和实证证据,认为科学知识是中立的、价值无涉的。
强化两种进路的互补性
混合方法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将更加重要,研究者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学习,提高混合方法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发展混合方法研究
结论与讨论
06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科学社会研究存在两种进路:一种是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另一种是以科学家的社会特征为研究对象。
第一种进路关注科学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而第二种进路关注科学家的社会特征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2023-10-27
《探究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
目录
contents
引言科学社会研究的两种进路概述科学社会研究的传统进路科学社会研究的批判进路两种进路的综合分析结论与讨论
引言
01
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科学的社会研究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进路:一种是以科学知识为研究对象,另一种则以科学活动为研究对象

村级选举中形成的_两委_关系对立及出路

村级选举中形成的_两委_关系对立及出路

收稿日期 2004-08-16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宗族与村民自治的互动关系研究”(02BSH 010)作者简介 董江爱(1965—),女,山西夏县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和基层民主研究。

¹ “两票制”是先由全体村民投信任票确定村党支部候选人,再由党员投选举票产生农村党支部的选人机制;“两推一选”是分别召开村民会议和党员会议对原支部成员进行评议并推荐新一届党支部候选人,再由党员大会差额选举的党支部选人机制。

º “一肩挑”就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一人兼任,党支部成员和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

第44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月V ol.44 N o.1Journal of Huazho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05村级选举中形成的“两委”关系对立及出路董江爱(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 本文通过对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观摩和调查,反映出中国农村村级选举中形成的“两委”关系对立的现状,分析了村级选举中出现“两委”关系对立的原因,说明了国家政权机构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冲突是形成“两委”关系对立的主要原因,而“两票制”或“两推一选”只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对村民自治的应急措施,治标不治本,只有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一肩挑”才是解决“两委”矛盾的根本途径。

并针对以往学者怀疑和否定“一肩挑”的观点,论证了“一肩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实现“一肩挑”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村级选举;两委关系;对立中图分类号 D6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2005)01-0054-06 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党对农村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正常运行,威胁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此“两委”关系问题就成了中国村级治理的关键问题。

农村选举调研报告

农村选举调研报告

农村选举调研报告农村选举调研报告一、研究目的和背景近年来,中国农村选举制度逐渐完善,农村居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农村选举的情况,分析选举对农村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农村居民和选举组织者进行了调查。

三、调研结果(一)农村居民对选举的参与情况1.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选举的参与度逐年提高,近80%的受访居民表示会积极参与选举活动。

2.投票意愿:大部分农村居民表示会投票,但有部分居民存在不了解选举内容和候选人的情况,影响了投票的积极性。

3.参选意愿:调查发现,仅约30%的受访居民表示愿意参选,其中多数是年轻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

(二)选举对农村治理的影响1.民主意识提升:农村选举制度的实施促使农村居民增强了民主意识,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2.治理效果改善:选举产生的村务管理机构更加民主、公正,为农村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民主监督和服务。

3.矛盾解决:选举机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平台,有效化解了一些矛盾和纠纷。

四、问题与建议(一)问题1.宣传薄弱:部分农村居民对选举制度和程序了解不足,宣传工作亟待加强。

2.选举公平性:部分选举组织者因地方势力干预而导致选举不够公平公正,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

3.选举参与度不高:部分居民对选举持观望态度,不积极参与选举活动。

(二)建议1.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农村居民宣传选举制度和程序,提高居民的选举参与意识。

2.加强监督机制:建立选举监督委员会,对选举过程进行监督,严惩选举违规行为。

3.提供培训支持:对农村居民和选举组织者进行培训,提高其选举理论和实践能力。

4.优化选举运作:简化选举程序,减少选举成本,提高选举效率。

五、结论农村选举是农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改善农村治理效果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选举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选举也成为了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

农村基层选举是指通过选举方式,选出可信任的、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从而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然而,当前的农村选举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通过对某乡镇农村选举情况的实地调研,撰写了以下调研报告,旨在为农村选举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选举方式与程序存在不足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选举方式与程序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选举的基础不足,部分村民对于候选人不了解,因此造成有些优秀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其次,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举方式由居委会主办,直接决定了候选人的竞选结果,缺乏透明公开,有可能导致选举不公,影响农村治理效果。

二、选举中缺乏参与性在实地调研中,我发现村民对于农村选举有一定的不参与甚至缺乏基本的选民意识。

因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动员,提高村民对选举的参与性和认知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村民会议、候选人演讲、海报、公示栏等形式,提高村民参与选举的意识,激活民主选举制度的积极性。

三、选民投票率偏低在实地调研中,我发现选民投票率普遍偏低。

从已经实施了乡村选举的地区来看,选民的投票率大多只有50%到60%左右,很少超过70%。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村民对候选人的了解不够全面,并且缺乏参与农村治理的意识。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改进选举程序等方式,提高村民对选举的认识,扩大选民基础,提高选民的行使投票权的积极性。

四、选举后升迁停滞在实地调研中,我还发现选举成功升迁机会比例不高,部分人才一旦成为村委会成员,升迁的机会比较少,面临升迁停滞的局面。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既会影响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士气,也会影响到机构的稳定运作。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进任职制度,并形成一个相对透明的升迁机制,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选举结果质量参差不齐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选举结果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选民责任心不够强,对工作照顾不够细致。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探析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探析

农村民主选举问题探析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村民主选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村民主选举作为目前农村基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形式,是促进基层民主建设和民生改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对农村民主选举进行合理探析呢?本文将会从民主选举的定义、现实困境以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农村民主选举的定义民主选举是指候选人向选民许诺要努力争取选民的利益,结合本人执政经验、政治纲领、思想品质等来争取选票,从而获得一个议席或一个官职的选举方式。

农村民主选举是指在农村基层政治组织中针对不同职位和职务所进行的选举,如基层村委会、村民代表等。

二、现实困境1、畏难情绪:在选举过程中,一些合适的人员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被排挤,如年龄、家庭背景等,从而导致一些不那么合适但不易与人发生矛盾的人参与选举;同时,个别选举者畏难情绪也会阻碍选举进程。

2、不公正操作:存在强势村支书、传媒干扰,以及重选、改写质疑等一系列不公正操作,从而导致选举非常动荡。

3、乱象丛生:农村地区条件和人口结构比较复杂,加之选举纪律不严、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导致乱象丛生,如选举贿赂、野蛮拉票等。

三、解决问题的路径1、加强宣传:针对农村民主选举,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对选举的认知水平,同时开展各种多形式、多维度的宣传活动,加深民众对选举的认知和意识。

2、考核机制的建立:制定出基层选举考核办法,考核具体工作实施情况。

监督各个职能部门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监管职责。

3、依法管理:依法规范基层选举,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应对选举进行有效和严格的监督,尽量避免不公正操作和乱象丛生的情况。

4、投资农村:多资源项目,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促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投资,缓解农村发展的瓶颈。

总之,农村民主选举是重要的民主化建设方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庄选举研究的两种进路(一)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村庄选举研究中政策研究和学理研究的同与不同,概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村委会选举田野调查的现状,认为当前的村委会选举研究不仅需要拓展政策研究的内容,而且需要有更加深入的学理研究为政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村庄选举的政策研究与学理由研究因此需要有更多相互对话和勾通的努力。

关键词:村庄选举学理研究政策研究选举观察1989年开始试行,1998年正式颁布实施的《村民委员组织法》是我国第一部涉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法律。

依《村委会组织法》进行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当前涉及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社会效果最好的政治性活动。

村委会选举深刻改变了乡村治理状况,也深刻反映了当前处于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性质。

村委会选举对乡村治理状况的改变,出现了对乡村治理进行政策研究的需要。

村委会选举凸现出乡村社会性质的机遇,则使村庄选举成为眺望转型期乡土中国的窗口,也就成为关注乡村社会性质的学理性研究的有效凭借。

这样一来,在对村庄选举的研究中,可以有两种相当不同的研究进路,一是通过观察村委会选举来讨论村民自治政策后果,并由此前引到村民自治制度安排、乡村关系状况等政策研究的方面;二是通过观察村委会选举,发现构成村委会选举的村庄基础,通过对选举凸现出来的村庄性质的讨论,进一步讨论建构关于村庄社会性质的学理体系。

一、村庄选举的政策研究村庄选举的政策研究是自《村委会组织法》1989年开始试行,全国范围的村委会选举普遍展开后的主要研究进路,也是当前村庄选举研究的主流,按照与村庄选举关联性的前后,大致可以分为村庄选举的政策研究和村庄选举政策后果的研究两个部分。

关于村委会选举的政策研究,影响最大也最为完备的,当属《中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制度》和《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这些著作依据试行的《村委会组织法》中关于村委会选举的有关规定,从选举组织和机构的建立、选举动员和选民登记的进行、选举方式的确定、候选人的产生、选举投票等方面,细致讨论了村委会选举中的相关规程,并对这些规程的合理性及改进办法作了讨论。

关于村委会选举的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委会候选人的提名和投票方式上,正是这两个方面,最终是由实践作了回答。

在候选人提名方式上,吉林梨树人发明了“海选”的提名办法,2]即在提名候选人时,由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按差额原则依初步提名票的多少确定正式候选人,这充分体现出民主原则的彻底性、选举过程的公正性和选民参与的广泛性及对选民民主意志的尊重。

在投票方式上,为了真正做到直接、秘密、无记名投票,福建省在村委会选举中推行设立“秘密写票处”的办法,让村民在选举时,有一个自由写票的地点,从而解决了村庄范围内大家相互熟悉,在公开场合写票多有顾虑的问题。

1998年修定试行的《村委会组织法》时,充分吸收了吉林梨树“海选”提名的做法和福建设立秘密写票处的经验,在正式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的第10条明确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选举时设立秘密写票处”等条款。

•关于村委会选举政策后果的研究是当前村庄选举研究的主流,也是围绕《村委会组织法》展开政策争论的关键。

村委会选举及以村委会选举为核心和基础的村民自治在当前乡村治理体制中有两个重要的政策后果,一是乡村关系,二是村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归结起来是乡村关系,即经由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是否会忠实执行乡政安排的政务,失去了村级组织这一条腿之后,乡镇政权还能够有效完成诸如收粮派款、计划生育等国家任务吗?构成自1989年《村组法》试行以来乡村指导关系得以顺利的理由,大致与三方面原因有关,一是相对宽松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使乡村之间的对立并不突出;二是试行法的效力不足,乡村指导关系往往被领导关系所替代,村委会选举在相当多的地方流于形式;三是人民公社遗留下来的政治意识,使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干部,都认可乡村关系为上级与下级关系。

但进入1990年代后期,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加乏力,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国家与农村关系较为紧张。

在相对紧张的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背后和市场经济本身逐渐深入农村社会的背景下,农民的政治意识发生逆转,借助日渐正规的村委会选举,村民开始懂得利用《村委会组织法》赋予自己的民主权利,试图通过选举将能为自己带来利
益、首先是能保护自己利益的村干部选上来,从而改变在乡村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村级组织的状况。

村委会选举的民主化本身,又构成了对村支部选举的压力和村委会在权力上对村支部的合法性优势,这种情况下,村委会选举的政策后果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当前理论界关注村委会选举的政策后果的另外一维,是在民主化的背景下对村委会选举的关注,这方面有对立的两种意见,赞成的意见认为村委会选举作为最基层的民主,将构成自下而上民主的基础,一方面,村委会选举可以培养村民的民主素质,提高村民的民主能力,3]一方面,村委会选举可以在民主规则和程序上为较高层次的民主提供范例,4]再一方面,•村委会选举不仅构成了对党支部选举的压力,而且必然构成乡镇长选举、县市长选举乃至更大规模选举的压力,5]所有这些,不仅构成了村委会选举这一最基本和基层的民主向上扩展的可能,而且为第三次农村包围城市提供了可能。

反对的意见也来自多方面,一是有人认为村委会选举本身就很虚假,全国大部分村委会选举都流于形式,如此何来村委会选举对更高层次民主的推进?二是认为村委会选举是社会民主的部分,与政治民主根本不同,不能将社会民主与政治民主混为一谈,与此相近的一种观点认为村委会选举是微观民主,与宏观民主有着本质的不同。

三是认为以村委会选举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本身就是与当前政治民主化、行政专业化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是群众专政的延续,完全谈不上什么民主,更不用说可以对自下而上的民主发展产生什么作用。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