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族中承袭佐领

合集下载

清朝爵位划分及世袭制度

清朝爵位划分及世袭制度

大清爵位及世袭制度大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爵位制度宗室爵位▪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功臣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宗室男子爵位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1、和硕亲王。

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

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

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宗室女子爵位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4、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6、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宗室女子额驸待遇: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世爵即异姓功臣爵位世爵等级1、公爵2、侯爵3、伯爵(上三者超品)4、子爵(正一品)5、男爵(正二品)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7、骑都尉(正四品)8、云骑尉(正五品)9、恩骑尉(正七品)晋爵方式除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

清朝禁卫体系

清朝禁卫体系
满族有传统的家奴制度,满清将以往降附、俘虏的外族民众和本 族内部的世代家奴,组建成内务府三旗,安臵在皇城内。内务府三旗
主要从事以往朝代由宦官执掌的职能,兼掌内廷禁地一部分门户的宿 卫。
八旗在京师星罗棋布地驻防,构成皇宫与京师守卫力量的基础。 清朝皇宫与京师守卫的模式是:
皇宫侍卫专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拔,设领侍卫内大臣统领,掌管皇 帝身边的侍从和守卫;由各旗子弟组建的诸营骁骑营、护军营、前锋 营协作承担宿卫、清跸、宫门启闭和皇城夜巡之职;内务府三旗也选 拔兵丁编为本府前锋、护军、骁骑三营,分掌内廷与御苑的守卫。步 军营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巡捕营掌管北京城区外围的治安。
御前侍卫。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以外的侍卫亲军中的侍卫,一概称 为大门上侍卫,或三旗侍卫。汉侍卫只能在大门上侍卫中供职;如果 才勇出众,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耀是提拔为乾清门侍卫。但是嘉庆年间, 一位名叫杨芳的汉侍卫,被嘉庆皇帝特授国什哈辖,这是汉侍卫前所 未有的荣耀。3.扈驾中的侍卫
皇帝在宫中往来时,御驾的前方,有前引大臣 10 人,由内大臣、 散秩大臣及御前侍卫充当;驾后,有后扈文武官署都还保留在原处。清廷在接纳 大批明朝降臣的同时,暂时沿用了明朝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 甲,专供康熙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遗留下来的文武官制,继续设 立军事最高机构五军都督府,设立锦衣卫和在京诸卫,如神武左卫、 金吾左卫、金吾右卫、腾骧右卫、龙骧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等等。 继续沿用明制的另一目的是向全国民众表示,满清王朝对于被李自成 所灭亡的明朝是尊重的。
乾隆天字三号"孔纯"刀。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 皇帝前往太和殿举行大朝会时,由两名前引侍卫自乾清门后左门导引 御驾至太和殿后,由御前大臣担任的后扈大臣随驾自内廷而出。在太 和殿前,前引大臣 10 人早已候立于殿阶下,御驾来到时,前引大臣分 成两翼引导皇帝进殿。从两旁趋(趋是指小步疾行以示恭敬)至宝座前, 待皇帝登上宝座后,再移向北侧,东西相对而立。后扈大臣也已经站 立于此。豹尾班的侍卫站立于宝座后面,左右排开,向南而立。

蒙古旗籍满洲家族研究

蒙古旗籍满洲家族研究

蒙古旗籍满洲家族研究作者:岳铭志刘天胜张爽来源:《理论观察》2021年第02期关键词:八旗蒙古;八旗制度;满洲家族;满洲民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112 — 04“满洲乃国家之根本”〔1〕,被历代清帝奉为圭臬。

不仅编立的满洲佐领远远多于蒙古佐领与汉军佐领,同时满洲子弟在入仕、挑甲、科举、任职等诸多方面具有优先资格。

满洲子弟,有佛满洲及伊彻满洲之分别。

所谓佛满洲,乃满文fo manju的转译,“天命、天聪年来归之辽金、完颜、栋鄂等国人为旧满洲”〔2〕。

伊彻满洲,是满语词组ice manju的转译,大致为“康熙十年后所收之墨尔根之索伦及绝北打牲各部”〔2〕。

满洲成员虽然大部分隶于满洲旗分,然而在“汉军蒙古旗分内有满洲姓氏”〔3〕存在。

关于八旗汉军内部的满洲子弟,笔者已具专文①,不再赘述。

因此,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对编隶于八旗蒙古的满洲家族进行相应的研究,以期分析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对于隶籍在八旗蒙古的满洲家族,其主要的参考依据为乾隆朝所修纂完毕的《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该书是清代官方对“满洲人”组成范围的钦定“法典”之一。

笔者遍查此官方谱书,发现这些满洲家族的归顺时间有“国初来归”、“天聪年间来归”、“康熙年间自科尔沁撤回”、“来归年分无考”四个时间段。

笔者特以表格形式开列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这些隶属于八旗蒙古的满洲家族共有10姓,计20位传主。

其归附的时间,大多为“国初来归”。

所谓“国初来归”,指的是在天命天聪年间,清朝开国创业之时投诚来归。

通过考证可知,这些“国初来归”之人,有一些是清太祖统治时期前来归附。

例如甘笃,“闻太祖招徕贤才,归附者云集,乃率子弟来归”〔4〕。

而“康熙年间自科尔沁撤回”之人,当为“康熙年间从科尔沁地方将部分瓜尔佳氏撤出”〔5〕,这些人丁为科尔沁王公台吉所管辖之锡伯、达斡尔部民,大多被编入八旗满洲,其中瓜尔佳氏人丁被编入八旗蒙古。

八旗户籍制度初探

八旗户籍制度初探

八旗户籍制度初探清初,“按行军旗色,以定户籍”。

“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军民合一制是八旗户籍制度最初的形式,也是最终的形式。

若论旗籍问题,人系于户,户系于佐领,佐领系于固山(旗),表面上很简单,实际上内中错综复杂,问题就出在这户籍既统兵、又统人之上。

清军入关、旗人麇集京畿,分划八旗满洲、蒙古、汉军驻地以拱卫京师,旗人以此定籍也形成了。

清晚期,驻京远郊密云县的八旗蒙古,在其户口册内一律填写“籍贯:密云,住所:满城”(旗人的聚居区域),清世宗胤稹说“京师乃其乡土”即是此意。

基于此,派八旗兵驻守全国要镇的称“驻防”或“出差”,外任旗员来京的称“归旗”或“回京”。

兵种,诸如护军、骁骑、火器各营,也还各有另外一种兵籍来加以约束。

如城内护军,即不管如何钻营也不能派往圆明园护军营当差。

至若旗下奴仆通过开户手续,便可得到独立或半独立的户籍地位,但定例对其中的一部分人必须另记档案,合八旗编制之外的民人入旗者统称之为“另记档案人”。

这种做法,也就是为了控制着一种特设的册籍,来对他们加以区别对待。

本来旗下奴仆,同样有奴籍,分别登记于各正户之户下。

就人身依附关系的不同程度而言,它与一般人不同。

正因为它具有旗籍与奴籍的双重束缚关系,他们若要反抗或逃亡也就加上了一层障碍和困难。

所谓户籍:以丁立籍,叫《丁册》;以户立籍,叫《佐领户口册》。

以此详细记录其生子生女、成丁成户等事。

旗人如在此类册籍中被除名,并不等于失去自己的旗籍。

例如乾隆间被分遣到东北种地的一家一人,在册籍中虽除名了,而他们的旗籍俱在,即使数量有限,也是如此。

通常一官一兵被革退,旗籍尚在;相反,旗籍被削除了,户丁籍自然也就消失了。

乾隆年间大量汉军的出旗为民;偷挖人参重犯被发配两广、云贵的边远烟瘴地区等,削销旗籍,即是其例。

据此可见,旗籍无疑是一种法权的表现形式,它的集中表现是户丁册籍。

满族统治者,从来重视旗籍问题。

时过境迁,其制从弛到严,又从严到弛。

不管严也好,弛也好,皆与清代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息息相关,均是由各个时期旗政上的需要而定。

词臣久任:清中期中枢权力格局特点探析(1735—1861)

词臣久任:清中期中枢权力格局特点探析(1735—1861)

2024年第2期(总第343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3清史研究词臣久任:清中期中枢权力格局特点探析(1735 1861)刘文鹏ꎬ杨菊丽摘㊀要:清代康雍乾时期ꎬ由于学习汉文化的需要ꎬ几代皇帝非常重视对具有文学艺术才能之词臣的选拔ꎬ由此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词臣群体ꎮ这些词臣和皇帝关系密切ꎬ跻身高层ꎬ并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中一种持续稳定的政治力量ꎬ甚至领衔中枢ꎬ对清朝军政要务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ꎬ成为清代中后期中枢政治格局的一大特点ꎮ关键词:清中期ꎻ词臣ꎻ中枢机构ꎻ权力格局中图分类号:K24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2-0166-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清代军机处议复档研究 (22JJD77059)ꎮ作者简介:刘文鹏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杨菊丽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ꎮ㊀㊀所谓词臣ꎬ就是中国古代精于文学艺术㊁诗词歌赋ꎬ或擅长书法㊁绘画艺术的大臣ꎮ这些人借助文艺才能ꎬ获得皇帝的特殊赏识ꎬ从而被重用ꎬ可以在官场上晋升高职ꎮ这种现象自唐宋以来一直存在ꎬ在清代特别突出ꎮ尤其是在军机处创设并成为清朝的政治中枢后ꎬ词臣在军机处中一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政治力量ꎮ一方面有些出身词臣的军机大臣任职时间长达十几年㊁二十几年ꎬ甚至超过三十年ꎻ另一方面军机处中词臣的递补非常及时ꎬ一旦一个词臣出缺ꎬ必定会有另外一个词臣被选拔进入军机处ꎮ乾隆时期还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选拔词臣进入中枢的培训机制ꎮ由此ꎬ这些擅长文学艺术的词臣ꎬ由于靠近清朝政治权力核心ꎬ借帝王眷顾ꎬ跻身大僚之列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ꎮ词臣久任中枢成为清朝中后期的一个突出特点ꎮ词臣专长ꎬ或书法ꎬ或绘画ꎬ或辞藻ꎬ各有所长ꎬ但书法是他们的一个基本的㊁共通的技能ꎮ可以说ꎬ在一定程度上ꎬ书法是一个人能否成为词臣的基本门槛ꎮ故本文对词臣的探讨多以其书法造诣为例ꎮ学界对清代词臣的研究多从艺术史角度展开ꎬ对他们与政治的关系虽有一些成果ꎬ但明显不足ꎬ特别是对词臣与清朝长时段内中枢政治变革的关系缺少深入探究ꎮ本文拟在总结清代词臣群体特点的基础上ꎬ对词臣久任中枢的问题做出具体剖析ꎬ以进一步管窥清代中枢政治的权力运行机制ꎮ㊀㊀一㊁康熙以降词臣群体的形成清代词臣群体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ꎮ康熙帝年幼继位ꎬ十分倾慕汉文化ꎬ勤奋好学ꎬ甚至到咯血的地步[1]234ꎮ他设置南书房ꎬ让诸多文学侍从入值内廷ꎬ教授皇帝儒家经典㊁诗词书画等ꎮ (康熙)十六年(1677)ꎬ圣祖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ꎬ设南书房ꎮ («清史稿»卷二六七«张英传»)这应该是清代 词臣 正式出现的开始ꎮ当时ꎬ康熙帝选中张英㊁高士奇二人ꎬ不但入值南书房ꎬ食内廷供奉ꎬ而且赐第西安门内ꎬ词臣入居禁城自此始ꎬ也是词臣进入清代政治生活的开端ꎮ他们负责给皇帝做一些诗书词画方面的辅导ꎮ康熙帝所到之处ꎬ此二人常形影不离ꎮ除张英㊁高士奇外ꎬ当时的饱学名宿㊁艺术大家很多都曾入值南书房ꎬ精通诗文者有王士祯㊁查慎行㊁朱彝尊等ꎬ书法名家有沈荃㊁何焯等ꎬ而科举及第的新秀如徐乾学㊁王鸿绪等人也位列其中ꎬ可谓名家荟萃ꎮ这些人学问优长ꎬ在书画艺术和鉴赏方面661声誉卓著ꎬ对皇帝影响至深ꎮ以高士奇为例ꎬ他不但精通诗书ꎬ博闻强识ꎬ而且在当时还是书画鉴赏大师ꎬ和梁清标㊁安岐共同组成著名的 三家村 ꎬ在书画收藏和鉴赏上具有很高的地位ꎮ高士奇自康熙十年入侍内廷ꎬ与皇帝前后相伴二十余年ꎮ十七年ꎬ康熙帝曾表达出对高士奇学问的敬佩之情ꎬ曾言: 得士奇ꎬ始知学问门径ꎮ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ꎬ一览即知其时代ꎬ心以为异ꎬ未几ꎬ朕亦能之ꎮ士奇无战阵功ꎬ而朕待之厚ꎬ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ꎮ («清史稿»卷二七一«高士奇传»)高士奇没有军功ꎬ而皇帝却对他特别优厚ꎬ即使高士奇犯了很多错误被屡屡弹劾ꎬ康熙帝每次都不吝保护ꎬ这也造成高士奇等人一时间借机弄权㊁影响朝政的状况ꎮ 康熙中谕旨ꎬ皆其拟进ꎬ故高江村之权势赫奕一时ꎮ [2]375二十八年ꎬ高士奇被劾结党营私㊁招权纳贿ꎬ康熙帝不得已将其革职ꎬ令其休致回籍ꎮ五年后ꎬ康熙帝又趁修纂«明史»之机ꎬ再次令高士奇入值南书房ꎬ很快擢升礼部侍郎ꎮ三年后高士奇以回家养母为名致仕ꎮ四十二年ꎬ康熙帝南巡ꎬ令高士奇到淮安接驾ꎬ然后让他陪驾到杭州ꎬ并随皇帝回銮京师ꎮ期间ꎬ高士奇 屡入对ꎬ赐予优渥 ꎮ同年ꎬ高士奇病逝ꎮ康熙帝专赐谥 文恪 («清史稿»卷二七一«高士奇传»)ꎮ可见ꎬ康熙帝与这位词臣相交之深ꎮ军机处产生以后ꎬ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制发生变化ꎬ军机处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ꎬ也成为词臣进行政治角逐的战场ꎮ乾隆时期ꎬ词臣益发受到皇帝倚重ꎬ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张照ꎮ张照是康熙四十八年进士ꎬ后入值南书房ꎮ张照是著名的藏书家㊁书法家㊁戏曲家ꎬ他在乾隆时期根据内府所藏书画作品ꎬ主持编纂了«石渠宝笈»(44卷)㊁«秘殿珠林»(24卷)ꎬ并在音律㊁戏曲方面均有建树ꎮ张照 敏于学ꎬ富文藻ꎬ尤工书 («清史稿»卷三ʻ四«张照传»)ꎬ早年学董其昌书法ꎬ中年以后结合颜真卿㊁苏轼㊁黄庭坚㊁米芾㊁赵孟頫之作ꎬ锐意创新ꎮ其楷书字体平正圆润ꎬ是清代 馆阁体 代表ꎬ草书则浑朴雄健ꎬ气势贯通ꎮ雍正㊁乾隆两代皇帝的书法颇受张照之益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均收录张照诸多作品ꎮ但张照为官能力平平ꎮ乾隆元年ꎬ他因教唆人参劾鄂尔泰ꎬ被革职逮治ꎬ下狱治罪ꎬ后以 怀私挟诈㊁扰乱军机 论死ꎮ但乾隆帝仅将其革职ꎬ很快便又令其在武英殿修书(«清高宗实录»卷二六)ꎮ次年ꎬ乾隆帝任命张照为内阁学士㊁南书房大臣ꎬ不久再次升任刑部尚书ꎮ乾隆十年ꎬ张照去世ꎬ乾隆帝赐谥 文敏 ꎬ加太子太保衔ꎮ后来虽又发现张照在狱中时曾写下过对皇帝的怨望不满之词ꎬ但乾隆帝对他仍极力保全ꎬ不予追究ꎮ其原因在于ꎬ乾隆帝极其推崇张照的书法ꎬ在他看来ꎬ 照虽不醇ꎬ而资学明敏ꎬ书法精工ꎬ为海内所共推ꎬ瑕瑜不掩ꎬ其文采风流不当泯没也 («清史稿»卷三ʻ四«张照传»)ꎮ对于张照的书法成就ꎬ乾隆皇帝也曾专门作诗论曰: 书有米之雄ꎬ而无米之略ꎮ复有董之整ꎬ而无董之弱ꎮ義之后一人ꎬ舍照谁能若ꎮ即今现其迹ꎬ宛心人成于昨ꎮ精神贯注深ꎬ非人所可学 [3]468把张照视作 義之后一人 ꎬ可见乾隆帝对张照的钦佩之情ꎮ三十多年后ꎬ乾隆帝仍把张照列为 五词臣 之首ꎬ表现出对这位词臣的尊崇与怀念ꎮ在词臣群体中ꎬ也不乏父子同朝㊁叔侄相继的事例ꎮ其中包括张英㊁张廷玉父子ꎬ先后都官至内阁大学士ꎮ蒋廷锡㊁蒋溥父子ꎬ戴均元㊁戴衢亨叔侄ꎬ都曾长期任职内阁和军机处ꎮ尤其是董邦达㊁董诰父子ꎬ更是凭借书法绘画艺术ꎬ见信于乾隆帝ꎮ董邦达是雍正十一年的进士ꎬ以书画闻名于世ꎮ乾隆初期ꎬ董邦达逐渐获得皇帝赏识ꎬ于乾隆十二年入值南书房ꎬ此后官位一路飙升ꎬ先后任内阁学士ꎬ历户㊁工㊁吏各部侍郎㊁左都御史ꎬ最后官至工部尚书㊁礼部尚书ꎮ乾隆三十四年ꎬ董邦达以老病乞解任ꎬ乾隆帝谕曰: 邦达年逾七十ꎬ衰病乞休ꎬ自合引年之例ꎮ惟邦达移家京师ꎬ不能即还里ꎮ礼部事不繁ꎬ给假安心调治ꎬ不必解任ꎮ («清史稿»卷三ʻ五«董邦达传»)可见董邦达受眷顾之隆ꎮ至于董诰ꎬ从艺术史角度来看ꎬ其书法绘画水平虽不及董邦达ꎬ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远迈其父ꎮ董诰是乾隆二十八年进士ꎬ此时董邦达已任工部尚书ꎮ此后ꎬ董诰也因为擅长绘画ꎬ成为乾隆帝的文学侍从ꎬ渐升迁至内阁学士ꎮ乾隆四十四年ꎬ董诰被任命为军机大臣ꎮ乾隆五十二年ꎬ加太子少保ꎬ擢户部尚书ꎮ至此ꎬ董诰从考中进士ꎬ用了24年的时间ꎬ在761官位方面就超越了其父董邦达ꎮ但对董诰来说ꎬ这仅仅是他任枢臣的开始ꎮ直到嘉庆二十三年ꎬ除中间有一年多丁忧外ꎬ董诰一直任职于军机处ꎬ时间达37年之久ꎮ其先后任东阁大学士㊁文华殿大学士ꎬ并晋封太子太保ꎮ嘉庆二十三年ꎬ董诰被允准退休ꎬ且享受全俸ꎮ不久董诰去世ꎬ皇帝令 赠太傅ꎬ上亲奠ꎬ入祀贤良祠ꎬ赐金治丧ꎬ御制诗挽之 («清史稿»卷三四ʻ«董诰传»)ꎬ死后也算哀荣备至ꎮ乾隆四十四年ꎬ乾隆帝作«怀旧诗»ꎬ称赞他执政期间的 五阁臣 五督臣 五功臣 五词臣 ꎮ其中ꎬ 五词臣 就是指张照㊁梁诗正㊁汪由敦㊁钱陈群㊁沈德潜五人ꎮ他们对乾隆皇帝学习文学艺术影响极大ꎬ皇帝曾这样评价沈德潜: 朕于沈德潜ꎬ以诗始ꎬ以诗终ꎮ («清史稿»卷三ʻ五«沈德潜传»)除 五词臣 外ꎬ乾隆身边的词臣还有励宗万㊁于敏中等很多人ꎮ和康熙帝一样ꎬ乾隆帝周围也有一个比较庞大的词臣群体ꎬ他列出的 五词臣 只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ꎬ是对他影响最大或者使他受益最多的几个人ꎮ而且ꎬ清朝的词臣不限于汉人ꎬ位列其中者也不乏满族大臣ꎮ如雍正时期的莽鹄立ꎬ精通绘画ꎬ特别是西洋绘画技巧[4]ꎮ史载: 莽鹄立精绘事ꎬ令恭绘圣祖御容ꎮ («清史稿»卷二九一«莽鹄立传»)但汉族词臣在有清一代数量居多ꎮ㊀㊀二㊁康雍乾时期宫廷文艺风气的转变:词臣何以受重用?㊀㊀虽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ꎬ但清朝皇帝始终保持着对汉文化的尊崇ꎮ词臣在清代政治生活中的活跃ꎬ与康雍乾几代帝王对书画诗词等文学艺术的酷爱分不开ꎮ而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自汉唐至明清ꎬ虽形式各异ꎬ但始终人才辈出ꎮ同时ꎬ又派系众多ꎬ各有所宗ꎮ以书法为例ꎬ明清交替之际ꎬ以王铎㊁傅山㊁张瑞等人为代表的个性书派风行一时ꎬ他们怪诞不羁ꎬ个性彰显ꎬ多擅长行书㊁草书ꎬ看似以丑㊁怪为美ꎬ肆意挥洒ꎬ实则笔力刚劲有力ꎬ临故而创新ꎬ张扬而不失法度ꎮ而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一派的行楷ꎬ则雍容圆润㊁中规中矩ꎬ更受清帝青睐ꎮ董其昌是明朝后期著名书画大家ꎬ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ꎬ他的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晚明以降影响极著ꎮ在书法方面ꎬ董其昌一直学宗宋代米芾ꎬ集宋元诸家之长ꎬ以行草书和楷书ꎬ尤其是小楷见长ꎮ其结构字体源于二王ꎬ古劲藏锋ꎬ似拙实巧ꎬ领一时风骚ꎮ在当时虽有临邑邢侗㊁顺天米万钟㊁晋江张瑞图与之齐名ꎬ甚至有 南董北米 之说ꎬ但«明史»纂修者认为 然三人者ꎬ不逮其昌远甚 ꎬ每有 尺素短札ꎬ流布人间ꎬ争购宝之 («明史»卷二八八«文苑传四»)ꎮ董其昌的书法以清秀淡雅自成一家ꎬ在古代书法史上打破了元代以降赵孟頫 雪松体 的长期主导地位ꎬ对后世影响尤巨ꎮ在绘画方面ꎬ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ꎮ他的画风崇尚 古雅秀润 ꎬ在当时的画坛别具一格ꎬ重塑并引领了当时南方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方向ꎬ成为此后三百年间中国画的主流和正宗ꎮ在禅宗思想影响下ꎬ他以禅喻画ꎬ积毕生之力撰写«画禅室随笔»ꎬ提出著名的 南北宗论 ꎬ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ꎬ成为近三百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ꎮ清初 四王 之首的王时敏ꎬ即 少时亲炙ꎬ得其真传 («清史稿»卷五ʻ四«王时敏传»)ꎮ王鉴与王时敏同宗同龄ꎬ一起 砥砺画学 ꎮ王原祁为王时敏之孙ꎬ得时敏亲授ꎮ王翚则亦曾随王时敏学习二十余年ꎮ与 四王 同时代㊁位列八大山人之一的明朝宗室朱耷ꎬ山水画亦师法董其昌ꎬ描摹宋元笔法ꎮ而且ꎬ 四王 的绘画思想与笔法尤为康雍乾诸帝所推崇ꎬ由此造就清代宫廷学院画派之盛ꎮ曾入侍内廷㊁为康熙帝指导翰墨的沈荃ꎬ其书法师宗同乡董其昌ꎮ康熙帝曾自言: 朕少年好学如此ꎬ更耽好笔墨ꎬ有翰林沈荃学明时董其昌字体ꎬ曾教我书法ꎮ [5]故对董其昌的书法ꎬ康熙帝亦佩服之至ꎬ 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ꎬ其高秀圆润之致ꎬ流行于楮墨间ꎬ非诸家所能及也 [6]ꎮ康熙帝在书法方面远宗二王ꎬ近师华亭ꎮ而他对董其昌一系的推崇ꎬ使朝臣中董字风行ꎬ 圣祖酷爱董书ꎬ臣下模仿ꎬ遂成风气 [7]70ꎮ在这一背景下ꎬ康熙帝的书画倾向也直接影响他的诸位皇子ꎬ胤礽㊁胤祉㊁胤禛等在书法方面无不带有浓重的董书之风ꎮ这其中ꎬ又以胤禛书法出类拔萃ꎬ最受圣祖喜爱ꎬ 圣祖最喜世宗宸翰ꎬ每命书扇ꎬ岁书进百余柄 [8]369ꎮ虽然胤禛在此之外ꎬ又博取诸家ꎬ书法风格更加多861变ꎬ但终究无法摆脱董氏之风的影响ꎮ董字盛行ꎬ一直贯穿康雍时期ꎬ直到张照的出现ꎬ清朝宫廷书法风格才为之一变ꎮ张照突破了康熙以来清朝宫廷书法一味崇董的风气ꎬ更多的是回归元明时期盛行的赵孟頫书法路线ꎮ启功先生在论及张照书法时曾言: 有清八法ꎬ康㊁雍时初尚董派ꎬ乃沿晚明物论也ꎮ张照崛兴ꎬ以颜米植基ꎬ泽以赵董ꎬ遂成乾隆一朝官样书风ꎮ [9]174与康熙㊁雍正一样ꎬ乾隆帝也酷爱书法ꎬ但在张照的影响下ꎬ他的书法与其父其祖风格已有很大不同ꎮ而且ꎬ乾隆帝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绝不局限于书法一项ꎬ凡绘画㊁诗文等皆其所好ꎮ更重要的是他还以宫廷收藏的书画珍品为基础ꎬ先后多次编纂大型的文艺批评典籍ꎮ乾隆八年ꎬ在张照㊁梁诗正等诸多词臣的协助下ꎬ乾隆帝将内府收藏的书画珍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理ꎬ次年完成著录㊁汇编ꎬ取名为«秘殿珠林»ꎮ乾隆十年ꎬ编成«石渠宝笈»ꎬ著录2600余件书画作品ꎬ 一一胪载ꎬ纤悉必详 ꎬ 兼收众美ꎬ定著一编 [10]ꎮ乾隆五十八年ꎬ完成«石渠宝笈»续编ꎬ嘉庆时期完成«石渠宝笈»三编ꎮ这些著录共有225册ꎬ收录历代书画作品1万余件ꎮ收藏之丰富ꎬ品质之珍贵ꎬ即使是曾专门开设画院的宋徽宗也难与其相比ꎬ集大成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成就ꎮ康雍乾几代皇帝对文学㊁书画艺术的嗜好ꎬ以及他们对传统文艺精品的整理ꎬ使清朝在百余年间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学风气ꎬ词臣满朝ꎬ盛极一时ꎮ康熙帝曾命将敖汉千叶莲移种避暑山庄ꎬ命蒋廷锡绘图ꎮ 时内廷翰林题诗者张廷玉㊁励廷仪㊁张照㊁陈邦彦㊁王图炳㊁汪应铨㊁薄海ꎮ纯庙谓:七词臣题咏ꎮ [11]354其场景可谓群星荟萃ꎮ乾隆时期入值军机处的汉族大臣ꎬ除陈大受㊁袁守侗等个别人外ꎬ几乎都参与过乾隆帝书画鉴赏ꎬ词臣更是占据相当大的比重ꎮ汪由敦是乾隆时期 五词臣 之一ꎬ乾隆帝对他的书法诗文非常欣赏ꎬ书法 力追晋唐大家ꎬ兼工蒙隶 («国朝书人辑略»卷四)ꎮ蒋溥擅长诗文书画ꎬ常为宫中节庆作诗作序ꎬ 工花卉ꎬ得其家法ꎬ随意布置自多生趣ꎬ供奉内廷ꎬ画幅岁时经进 [12]ꎬ所呈画作常蒙御题ꎮ刘纶年少隽颖ꎬ擅作古文辞ꎬ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第一ꎬ乾隆十二年ꎬ扈跸木兰ꎬ刘纶奏«秋郊大猎»«哨鹿»二赋ꎬ受乾隆青睐ꎬ刘纶遂继张廷玉后负责记录整理乾隆即兴创作的诗文ꎮ于敏中出自儒学望族金坛于家ꎬ是乾隆三年的状元ꎬ 以文翰受高宗知 («清史稿»卷三一九«于敏中传»)ꎬ同时ꎬ他凭借超群的记忆力更得圣眷ꎬ接任刘纶记录乾隆帝的诗作ꎮ«啸亭杂录»中记载 上朗诵后公为之起草ꎬ而无一字之误 [13]207ꎮ梁国治是乾隆十三年状元ꎬ工诗文ꎬ善书法ꎬ 于唐人楷法真有得力 ꎬ入值军机后乾隆命他掌管诗本(«国朝书人辑略»卷五)ꎮ董诰善绘画ꎬ 秉承家学ꎬ山水绝伦ꎬ早入宋元堂奥 [14]ꎮ其父董邦达 山水取法元人ꎬ善用枯笔勾勒ꎬ皴多逸致ꎬ近又参之董巨ꎬ天姿既高ꎬ而好古复笃ꎬ自然超轶ꎬ为今上所深赏 [15]ꎮ裘曰修㊁董诰㊁王杰㊁沈初㊁那彦成等人还参与了«石渠宝笈»的初编或续编ꎮ可见ꎬ在康雍乾几代皇帝一百余年间ꎬ形成了一种崇尚书画文学艺术的一以贯之的风气ꎬ这一风气虽然中间有着从师宗董其昌到回归赵孟頫的变化ꎬ但并不影响清朝宫廷进行大规模艺术作品整理和艺术批评典籍修纂工作的展开ꎮ这种浓厚的文艺风气也必然造就词臣群体的发达ꎮ然而ꎬ对清朝皇帝ꎬ特别是乾隆帝来说ꎬ培养大批词臣并非仅仅出于文艺嗜好ꎮ词臣成为皇帝选拔枢臣的重要人才来源ꎬ一些词臣亦借助书画才艺ꎬ转而成为为皇帝所倚重㊁掌握清朝军国机要的中枢重臣ꎮ㊀㊀三、词臣久任中枢格局的形成所谓 中枢 ꎬ即掌握一个政权核心决策权的机构ꎮ秦汉以来ꎬ历代王朝的中枢机构先后有丞相㊁尚书㊁中书门下省㊁内阁等ꎮ对清代而言ꎬ清初的中枢机构先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为主ꎬ雍正时期ꎬ军机处成立后ꎬ国家机要事务逐渐转移汇集到军机处ꎬ直至清末ꎬ军机处一直为清朝中枢机构ꎮ所谓词臣久任中枢ꎬ指的就是词臣长期㊁稳定地出任军机大臣的现象ꎮ这是清朝中后期中枢权力格局的一个鲜明特点ꎮ1.军机大臣的身份分析从 人 的角度研究一种制度的变革ꎬ可以使961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一种 活 的制度史ꎬ军机处制度的研究即如此ꎮ民国以来ꎬ史学界从两个方面研究军机处:一是关于军机处的成立时间①ꎮ二是为什么要设置军机处?设置军机处的政治意义何在?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ꎬ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强化皇权专制ꎬ抗衡满洲贵族ꎬ或消除其他制约皇权的因素ꎬ即将军机处视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②ꎮ这一主流观点在学术界已经具有很高共识ꎬ写入从中学到大学的历史教材ꎬ即 军机处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ꎬ 标志着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从此到了高度发展的阶段 ③ꎮ这已成为清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叙事中的一种标志性话语ꎮ第二种观点ꎬ以中国台湾学者庄吉发为代表ꎬ他在«清代奏折制度»一书中提出ꎬ军需房的设立是适应办理西北军需的需要ꎬ不应过多强调独裁政治的背景及其发展ꎮ第三种观点ꎬ则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ꎬ即军机处的产生是为了保证皇权行使的有效性ꎬ而不是强化独裁ꎬ主要代表学者有白彬菊㊁高翔④ꎮ另一位对军机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郭成康ꎬ他认为庄吉发将军机处的产生归结于西北战争这种偶然性难以成立ꎬ也不同于白彬菊㊁高翔认为军机处淡化君主独裁㊁使之更加合理化运转的观点ꎬ他将军机处的产生重新拉回到君主专制政治必然性的轨道上来ꎬ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强化对18世纪清朝政治中枢权力运转的描述ꎮ然而ꎬ历史发展的主导者毕竟是人ꎮ在将军机处视为一个权力机构进行整体性制度研究的同时ꎬ还要深入军机处内部ꎬ对军机大臣这一群体在不同时期所担任的不同角色进行微观分析ꎬ才能更好地理解清代军机处的运行状况ꎮ林文仁在«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以军机处汉大臣群体为中心的探讨(1861 1884)»中ꎬ关注晚清时期围绕军机处中汉军机大臣职位争夺而展开的政治斗争ꎬ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ꎮ笔者曾对雍正以降军机大臣的身份做过统计如下:雍正朝军机大臣中担任过侍卫系统官职者有8人ꎬ以此身份入值者有6人ꎬ概因天子近御ꎬ易得信任ꎮ乾隆时期共任用了51位军机大臣(包括训政时期ꎬ下同)ꎬ满蒙大臣共33人ꎬ其中任过侍卫系统官职的达22人ꎮ因身兼御前大臣㊁军机大臣的和珅专政擅权ꎬ嘉庆帝自亲政以来ꎬ 军机大臣及御前大臣彼此不令相兼 ꎬ例如嘉庆十八年正月ꎬ松筠被任命为御前大臣后ꎬ即退出军机处ꎮ但因满蒙枢臣担任内大臣㊁领侍卫大臣是常事ꎬ嘉庆朝20位军机大臣(包括嘉庆帝召任未至的卢荫溥ꎬ下同)中有仍有6人担任过侍卫系统官职ꎮ道光朝军机大臣共21人ꎬ其中10人是满蒙枢臣ꎬ任过侍卫系统官职者竟有8人ꎮ从属籍角度来看ꎬ雍正朝已知的21位军机大臣中ꎬ除张廷玉等4名汉人ꎬ阿齐图㊁特古忒不详外ꎬ其余马尔赛等15人均属旗人ꎬ占绝大部分ꎬ其中满洲旗人13名㊁蒙古旗人2名ꎮ再辨旗色ꎬ有12人都属 上三旗 马尔赛等11人系正黄㊁071①②③④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非常激烈ꎬ有雍正四年说㊁七年说㊁八年说等三种说法ꎮ持 四年说 的论著主要包括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幼狮学报»1959年)㊁俞炳坤«军机处初设时间新证(上) 兼与七年说和八年说商榷»(«历史档案»1991年第3期)ꎮ持 七年说 的最早可追溯到清人王昶所著«军机处题名记»和刘锦藻所著«清朝续文献通考»ꎬ后世学者则有钱实甫«清代的军机处»(«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㊁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清史论丛»第五辑)㊁南炳文«军机处设立时间考辨»(«清史研究集»第四辑)㊁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学术月刊»1981年第10期)㊁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㊁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ꎮ持 八年说 者有刘子扬«清代的军机处»(«历史档案»1981年第2期)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及其性质 兼与钱实甫同志商榷»(«历史教学»1963年第4期)ꎬ李鹏年㊁朱先华等编著«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ꎬ赵志强«军机处成立时间考订»(«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等ꎮ代表性研究包括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㊁刘子扬«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及其性质 兼与钱实甫同志商榷»㊁冯元魁«军机处与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等ꎮ参见戴逸主编:«简明清史»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ꎻ郑天挺主编:«清史»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ꎮ白彬菊(BeatriceS.Bartlett)ꎬMonarchsandMinis ̄ters:TheGrandCouncilinMid-Ch ingChinaꎬ1723 1820.此书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ꎬ201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 1820)»ꎻ高翔:«也论军机处㊁内阁和专制皇权 对传统说法之质疑ꎬ兼析奏折制度之源起»ꎬ«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ꎮ镶黄旗满洲人ꎬ班第系镶黄旗蒙古人ꎻ另外3人中ꎬ常德不详ꎬ鄂尔泰为镶蓝旗满洲人ꎬ纳延泰于乾隆十二年被抬入正白旗蒙古旗分ꎬ之前属籍不明ꎮ雍正朝已知军机大臣中ꎬ旗人尤其是 上三旗 中的正黄㊁镶黄二旗ꎬ占多数ꎮ乾隆时期任用的51位军机大臣中有34名旗人㊁17名汉人ꎮ旗人中ꎬ满洲29人㊁蒙古4人㊁汉军旗1人ꎮ入值时属于上三旗的有23人ꎬ另有阿桂㊁和珅在入值后被抬入上三旗ꎮ嘉庆朝共任用20位军机大臣ꎬ除成亲王永瑆外ꎬ有12名旗人㊁7名汉人ꎮ旗人中ꎬ满洲10人㊁蒙古2人ꎬ其中上三旗有8人ꎮ道光朝共任用21位军机大臣ꎬ11名旗人㊁10名汉人ꎬ平分秋色ꎮ旗人中ꎬ满洲7人㊁汉军旗1人㊁蒙古3人ꎬ其中上三旗只有5人ꎮ从这些统计数据来看ꎬ在清朝的军机大臣中ꎬ满人占据主导地位ꎮ但另一方面ꎬ汉人的比重有着逐渐增加的趋势ꎮ到道光时期ꎬ在军机大臣中ꎬ汉人几乎与旗人相埒ꎮ而在汉人军机大臣中ꎬ必然有一二位词臣出身者ꎬ前后相继ꎬ从未间断ꎮ2.词臣久任中枢现象分析军机处成立后ꎬ词臣久任中枢现象愈发明显和突出ꎮ军机处的成立及其渐趋制度化ꎬ改变了皇帝上谕的草拟程序ꎬ由内阁转移到军机处ꎬ为词臣久任中枢提供了条件ꎮ军机处里一定是内阁大学士领衔ꎬ而且在满洲大臣之外ꎬ一定有一位词臣当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ꎬ在军机处主要充当负责给皇帝起草诏谕的角色ꎮ张廷玉作为军机处的创办者之一ꎬ他本人就是桐城派领袖ꎬ是一个典型的词臣ꎮ若按照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来算ꎬ到乾隆十五年致仕回籍ꎬ张廷玉任军机大臣长达21年ꎮ中间虽有两年不设军机处ꎬ但张廷玉仍任总理事务大臣ꎮ张廷玉在军机大臣任上所获殊荣最多ꎬ是清代唯一享受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ꎮ乾隆十年ꎬ鄂尔泰去世ꎬ张廷玉也已年高ꎬ乾隆帝命刑部尚书汪由敦在军机处行走ꎮ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ꎬ也是江南才子ꎬ文声名满天下ꎬ雍正时已获重用ꎮ乾隆二十三年ꎬ汪由敦去世ꎬ上亲临赐奠ꎬ赠太子太师ꎬ谥 文端 ꎬ可见荣誉之高ꎮ汪由敦去世后ꎬ乾隆选调刘纶入值军机ꎮ刘纶是江苏人ꎬ自幼好学善文ꎬ乾隆元年以廪生举博学鸿词ꎬ考试第一ꎬ后入值南书房ꎮ十五年即以礼部侍郎身份进入军机处ꎬ也是一个词臣ꎮ二十年ꎬ因故被罢值军机ꎮ汪由敦去世后ꎬ他再次被调入军机处ꎬ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去世ꎬ在军机处任职的两段时间共有21年ꎮ他死后ꎬ乾隆帝 命皇子临其丧ꎬ赠太子太傅ꎬ祀贤良祠ꎬ谥文定 («清史稿»卷三ʻ二«刘伦传»)ꎮ汪由敦㊁刘纶才学高ꎬ品质好ꎬ辅佐皇帝兢兢业业ꎬ被赞为有 古大臣 风之人ꎮ而就在刘纶第二次入值军机处两年后ꎬ另一名年轻的后备力量也被选中ꎬ他就是于敏中ꎮ于敏中是江苏金坛人ꎮ乾隆三年一甲一名进士ꎬ授翰林院修撰ꎬ 以文翰受高宗知 ꎮ十五年ꎬ入值上书房ꎬ累迁内阁学士ꎮ二十五年ꎬ以兵部侍郎身份被命为军机大臣ꎮ于敏中才思敏捷ꎬ承旨颇得上意ꎮ三十八年ꎬ晋文华殿大学士ꎮ四十四年ꎬ于敏中去世ꎬ乾隆帝 优诏赐恤ꎬ祭葬如例ꎬ祀贤良祠 ꎮ于敏中任军机大臣时间亦达21年之久ꎮ以上从张廷玉㊁汪由敦㊁刘纶ꎬ到于敏中ꎬ四人都是汉人中的文学之士ꎬ供职军机处均超过20年ꎮ而此后和珅㊁董诰的沿袭则使这一惯例变得更加典型ꎮ和珅于乾隆四十一年入值军机ꎬ虽然他是满人ꎬ也没有进士头衔ꎬ仅以侍卫进入仕途ꎬ但和珅善诗画辞赋ꎬ书法出众ꎮ其在咸安宫学读书时ꎬ已经能够模仿乾隆的字迹ꎬ以假乱真ꎮ他在军机处时ꎬ常给乾隆帝代笔书法与诗词ꎮ因此ꎬ和珅也在很大程度上具备词臣的特点ꎮ嘉庆四年初ꎬ和珅死ꎬ其在军机处的时间已达到24年ꎬ超过张廷玉㊁汪由敦㊁刘纶㊁于敏中四人ꎬ开创了一个新纪录ꎮ当和珅权势熏天之际ꎬ另一位词臣也在军机处逐渐发达起来ꎬ那就是董诰ꎮ董诰是在于敏中去世的同年同月入值军机ꎬ可见皇帝让他接替于敏中词臣地位的用意非常明显ꎮ董诰继续刷新词臣久任中枢的纪录ꎬ并成为清代任职时间最长的军机大臣ꎮ董诰于嘉庆二十三年以年老致仕ꎬ中间除了有近两年丁忧去职外ꎬ从未离开军机处ꎬ时间超过38年ꎮ嘉庆二年闰六月ꎬ董诰因丁忧去职ꎬ离开军机处ꎮ这次去职ꎬ虽名丁忧ꎬ但背后有和珅对董诰的171。

《满洲正黄旗佐领详表》

《满洲正黄旗佐领详表》

《满洲正黄旗佐领详表》《满洲正黄旗佐领详表》满洲正黄旗清代⼋旗之⼀,建於明万历⼆⼗九年,上三旗。

兵丁⼈⼝最多,⾄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少总⼈⼝约15万⼈。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三、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个半、朝鲜⼆、番⼦⼀、满洲七⼗。

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参领所属⼗九佐领:佐 领族属编⽴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佐领姓⽒⼈丁来源第⼀佐领满洲康熙12年世管佐领图海马佳⽒马佳第⼆佐领满洲世管佐领诺敏马佳⽒马佳第三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赛弼、张屯马佳⽒萨哈第四佐领满洲世管佐领朔尔岱马佳⽒萨哈第五佐领满洲世管佐领罗思汉马佳⽒萨哈第六佐领满洲顺治8年世管佐领古苏⽠尔佳⽒苏完第七佐领满洲康熙23年勋旧佐领马哈达⽠尔佳⽒苏完第⼋佐领满洲世管佐领和拖觉尔察⽒长⽩⼭第九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雅拜觉尔察⽒长⽩⼭第⼗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觉尔察⽒长⽩⼭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喀开伊尔根觉罗⽒巴尔达第⼗⼆佐领满洲世管佐领富德伊尔根觉罗⽒巴尔达第⼗三佐领蒙古国初勋旧佐领迈图/代寿博尔济吉特⽒锡喇穆楞第⼗四佐领蒙古勋旧佐领⾊楞博尔济吉特⽒锡喇穆楞第⼗五佐领蒙古康熙23年勋旧佐领和善博尔济吉特⽒锡喇穆楞第⼗六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彭库⾥富察⽒沙济第⼗七佐领满洲康熙8年世管佐领胡什布富察⽒沙济第⼗⼋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阿⽊储库富察⽒沙济第⼗九佐领满洲世管佐领阔海富察⽒沙济正黄旗满洲都统第⼆参领所属⼗七佐领:佐 领族属编⽴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佐领姓⽒⼈丁来源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胡什屯扎库塔⽒噶哈⾥璧汉鄂⾥第⼆佐领满洲国初族中承袭舒沙兰扎库塔⽒⽡尔喀第三佐领满洲康熙34年世管佐领哈⼭扎库塔⽒⽡尔喀第四佐领满洲勋旧佐领叶布受舒穆鲁⽒库尔喀珲春第五佐领满洲勋旧佐领巴尔布舒穆鲁⽒库尔喀珲春第六佐领满洲康熙23年勋旧佐领海寿舒穆鲁⽒库尔喀珲春第七佐领满洲国初勋旧佐领楞格⾥舒穆鲁⽒库尔喀珲春第⼋佐领满洲康熙32年世管佐领阿尔拜待考库尔喀珲春第九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倭赫舒穆鲁⽒库尔喀第⼗佐领宗室国初勋旧佐领艾⾳布宗室赫图阿喇第⼗⼀佐领宗室国初勋旧佐领胡什禄宗室赫图阿喇第⼗⼆佐领觉罗康熙11年勋旧佐领敖塔觉罗赫图阿喇第⼗三佐领觉罗国初勋旧佐领吴默纳觉罗赫图阿喇第⼗四佐领蒙古康熙21年勋旧佐领巴图博尔济吉特⽒乌鲁特第⼗五佐领蒙古康熙40年公中佐领通保 16佐领余丁第⼗六佐领满洲康熙39年公中佐领胡什塔吉当阿佐领余丁第⼗七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巴⾳柱完颜⽒鄂尔浑第⼗⼋佐领番⼦乾隆41年公中佐领书⾂⼤⼩⾦川注:第⼗⼋佐领,暂列于此。

八旗汉军勋旧佐领家族概述

八旗汉军勋旧佐领家族概述

八旗汉军勋旧佐领家族概述八旗汉军世家在有清一代有很多家族,但是这些家族的地位却是不同的,其中尤以勋旧佐领家族门第最高。

清代对汉人归附,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情况。

入关之前归附的,很多被定为“旧汉人”,这些人中主要又数尚(尚可喜)、耿(耿精忠)、石(石廷柱,本苏完瓜尔佳氏)、李(李永芳)、佟(佟养正,本佟佳氏)、祖(祖大寿)、蔡(蔡毓荣)、王(王世选)等“八大家”为最。

再到入关后,这些汉人,基本上形成了以“五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义王孙可望)、“三公”(海澄公黄梧、续顺公沈志祥、承恩公白文选)、“五侯”(靖海侯施琅、同安侯郑芝龙/海澄公郑克爽、顺勤侯马得功、靖逆侯张勇、顺义侯田雄)的局面,这些人世爵等级高,会被提出当典型。

但是再考虑作为维系门第的纽带“婚姻关系”,那么其实又回到以入关前的“旧汉人”尤其是辽东各家族的互相通婚为主,间接的维系了较长的门第繁荣。

所以放宽到这两层的关系,同时结合一些变化,比如三藩之乱等事情,到康、雍年间,扩大范围对各汉军勋旧家族分类,那么应该是这样:第一等:佟、石、李第二等:尚、耿、祖第三等:蔡、王、沈、田、马其中第一等,佟、石、李三家,都是被定为勋旧佐领家族的。

也是雍正朝八旗改革,搞佐领“三分法”之后第一批被定为勋旧佐领家族的,可见其地位之牢固。

雍正朝,佟氏(镶黄一、正蓝二至二、正蓝四)、石氏(正白一、一)、李氏(正蓝一至一)总共有十五个佐领被定为勋旧佐领。

第二等的尚、耿、祖三家情况又类似,属于于旧有私兵家族的“ 勋旧” 佐领。

比如耿氏,康熙二十二年耿精忠被杀之后,其属下两个佐领拨给了镶红旗,但几个弟弟保全下来,于康熙二十年又在正黄旗汉军设了五个勋旧佐领世袭,但到了乾隆年间又剥夺了三个勋旧佐领,剩两个。

再比如尚氏,也是类似情况,康熙二十二年平定三藩后,于镶黄旗汉军也赏了五个勋旧佐领,额驸尚之隆占仨,尚之孝家一,其余各方互管一。

雍正之前,佐领其实就是二分法,世袭和非世袭两种。

《满洲正白旗佐领详表》

《满洲正白旗佐领详表》

《满洲正⽩旗佐领详表》《满洲正⽩旗佐领详表》满洲正⽩旗清代⼋旗之⼀。

建于明万历⼆⼗九年,上三旗之⼀,顺治初,多尔衮将⾃⼰所领上正⽩旗纳⼊上三旗,遂成定制。

⾄清末,下辖86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总⼈⼝约13万⼈。

《光绪会典事例》:佐领成分,宗室⼆、觉罗四、新满洲四、蒙古⼆、满洲七⼗四。

正⽩旗满洲都统第⼀参领所属⼗七佐领(《清朝会典》作⼗⼋):佐 领族属编⽴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主要姓⽒⼈丁来源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达⾳布他塔拉⽒查昆⽊第⼆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阿密达他塔拉⽒查昆⽊第三佐领满洲康熙9年世管佐领阿密达他塔拉⽒查昆⽊第四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托波他塔拉⽒查昆⽊第五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古尔哈他塔拉⽒查昆⽊第六佐领满洲国初勋旧佐领⽯尔泰董鄂⽒董鄂第七佐领满洲康熙23年勋旧佐领鄂尔多董鄂⽒董鄂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吴理堪⽠尔佳⽒哈达之裴德⾥第九佐领满洲康熙6年世管佐领昂阿巴⽠尔佳⽒哈达之裴德⾥第⼗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随赫图⽠尔佳⽒哈达之裴德⾥第⼗⼀佐领满洲康熙23年公中佐领佛伦舒穆鲁⽒对亲佐领⼈丁第⼗⼆佐领满洲康熙元年公中佐领布尔吉岱精奇⾥⽒索伦第⼗三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喀克笃礼那⽊都鲁⽒那⽊都鲁绥分第⼗四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迈⾊那⽊都鲁⽒那⽊都鲁绥分第⼗五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康果礼那⽊都鲁⽒那⽊都鲁绥分第⼗六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朱克舒那⽊都鲁⽒⽡尔喀浑春第⼗七佐领满洲康熙13年公中佐领桑格富察⽒本旗滋⽣余丁第⼗⼋佐领满洲待考正⽩旗满洲都统第⼆参领所属⼗七佐领:佐 领族属编⽴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主要姓⽒⼈丁来源第⼀佐领满洲世管佐领硕岱/德尔德喜塔喇、纳喇⽒叶赫佛克顺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苏纳叶赫纳喇⽒叶赫虎⼉哈第三佐领满洲康熙5年世管佐领查克丹叶赫纳喇⽒叶赫虎⼉哈第四佐领满洲天聪9年世管佐领阿什达尔汉叶赫纳喇⽒叶赫第五佐领满洲世管佐领多奇纳叶赫纳喇⽒叶赫第六佐领满洲康熙23年族中承袭⽩尔肯叶赫纳喇⽒叶赫第七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刚阿塔叶赫纳喇⽒叶赫第⼋佐领满洲康熙11年世管佐领舒书叶赫纳喇⽒叶赫第九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迈图佟佳⽒保柱佐领⼈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尤德赫格济勒⽒雅兰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西翰巴什克待考绥分第⼗⼆佐领满洲康熙7年世管佐领马赉待考绥分第⼗三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马克图待考绥分第⼗四佐领宗室康熙11年世管佐领萨克查喜塔喇/觉罗⽒ 15佐领⼈丁第⼗五佐领宗室国初公中佐领满都护第⼗六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穆尔泰伊尔根觉罗⽒胡讷赫第⼗七佐领觉罗国初勋旧佐领觉罗微准觉罗⽒觉罗⼗佐领正⽩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七佐领:佐 领族属编⽴年代佐领性质开创佐领⼈主要姓⽒⼈丁来源第⼀佐领满洲康熙34年公中佐领安布禄满洲诸姓 10佐领余丁第⼆佐领满洲勋旧佐领温达佟佳⽒雅尔虎第三佐领满洲国初勋旧佐领胡什他佟佳⽒雅尔虎第四佐领满洲勋旧佐领万布佟佳⽒雅尔虎第五佐领满洲国初勋旧佐领浑塔佟佳⽒雅尔虎第六佐领满洲康熙23年勋旧佐领希佛佟佳⽒雅尔虎第七佐领满洲国初勋旧佐领准塔佟佳⽒雅尔虎第⼋佐领满洲勋旧佐领⼏图喀佟佳⽒雅尔虎第九佐领觉罗国初勋旧佐领⾊勒觉罗⽒赫图阿喇第⼗佐领觉罗康熙11年勋旧佐领计哈利觉罗⽒赫图阿喇第⼗⼀佐领满洲公中佐领鄂尔多董鄂⽒本旗余丁第⼗⼆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沙璧图他塔拉⽒查昆⽊第⼗三佐领满洲康熙23年互管佐领喀囊阿/努三费莫/李佳⽒查昆⽊第⼗四佐领满洲康熙22年公中佐领五⼗费莫、李佳⽒查昆⽊第⼗五佐领满洲国初世管佐领噶⼘喇扎库塔⽒萨出库第⼗六佐领满洲康熙23年世管佐领松长扎库塔⽒萨出库第⼗七佐领觉罗康熙23年世管佐领勒都浑觉罗⽒赫图阿喇注:扈喇虎⼦扈尔汉(达尔汉辖)赐姓觉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1期 (总第66期)
满语研究
MANCHU STUDIES
№1.2018 (General№.66)
论清代族中承袭佐领
关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世袭之别。可世袭佐领包括勋旧、优异世管、世管、轮管、族中承袭
五种,不可世袭佐领即公中佐领。世袭佐领中的族中承袭佐领原本是公中佐领,但在拣放过程中逐渐由某一
.117·
lan halame bo§oro niru“优异世管佐领”,是为5分法。【2 J6分法则是将佐领分为可世袭的勋旧、优异世 管、世管、轮管、族袭,以及不可世袭的公中,合计6种。
公中佐领无世袭权,出缺以旗员拣放。《清朝通典》称:“公中佐领……有缺则以本旗不兼部务之大 臣、世爵及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内简选除授焉。”心1《上谕八旗》亦称:“管公中佐领之人特以其能事,教佐 领下人,是以拣选,令其管理。”【3 o即拣选时不考虑出身,以个人才能为标准。不过细审文义,以上两说 并未排除父子兄弟相继管理公中佐领的可能性。因此,在现实中仍会出现公中佐领长期由某一家族把 持的现象。本文考察的族袭佐领,其前身为“照朱琳例拣放之佐领”,即属于此种典型。朱琳佐领为正 蓝旗蒙古右参领第四佐领,《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其承袭情况如下:
有于从龙之时有旗下袭管之公中佐领亦有外姓接管佐领者或因本族之人及本家佐领下人丁不敷将旗下壮丁合编佐领袭管者亦有由外姓本旗所管内滋生管理者至于伊等之家所管次数核对家谱自三次以上至十一次不等内有本家接连管理亦有外姓之人间次管理其编放佐领缘由不一所管佐领次数多寡亦异但从前办理佐领时全行作为无根源公中佐领然蒙皇上施恩皆赏给得分
该佐领编设之初,以众多家族拼凑而成,没有固定由某一家族承袭。从第四任开始由讷尔德家族 管理,至朱琳一代已经管理五人次。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初七日,八旗王大臣奏补镶黄旗蒙古朱琳 佐领员缺时提到:
如照从前奏,作为世袭佐领,初编佐领时已经别姓管过三次;如作为公中佐领则自诺尔德至朱林管 过五次,并未列别姓之名。查八旗似此等佐领俱未作为世袭,请将朱琳作为公中佐领。若竞不将诺尔 德子孙列名,情殊可悯。请嗣后此佐领缺出,将诺尔德诸孙内酌量拣选一二人,与应放佐领旗员一并带
右参领第四佐领,原系叶赫、查哈拉同翁牛特、科尔沁、克西腾、阿霸垓等人户,于天聪八年编为牛 录,初令查哈拉管理。查哈拉故,以富拉他管理。富拉他故,以吴逊太管理。吴逊太缘事革退,以讷尔 德管理。讷尔德故,以其弟索礼管理。索礼故,以其子桑阿礼管理。桑阿礼因病辞退,以其弟之子赛音 达礼管理。赛音达礼故,以其子竹林④管理。续以竹林之侄辅显管理。续以特屯泰管理。续以特屯泰 之侄张仙保管理。谨案:此原系无根源佐领,乾隆四十三年作为族中承袭佐领。H。21=”o
领引见。② 清高宗考虑到朱琳家族已经管理多次,不应取消管理权,故同意了八旗王大臣的建议:“此佐领仍
作为公中佐领,缺出时,应将伊等子孙拣选,并旗员内应放之人一并带领引见。”④相比只以特定家族成 员继承的世袭佐领,以及在八旗官员中普遍拣选补放的公中佐领,这种佐领兼顾管理佐领的家族和旗 员,变相获得了有限的继承权。但当时尚无专名,故文献中有“照朱琳佐领例拣放之佐领”这一累赘的 说法。
据档案,此类佐领出缺时,八旗王大臣都要在奏折中明确提示“照朱琳佐领拣放”。如乾隆十一年 (1746年)九月,钦派查办八旗公中佐领事件王大臣拣放镶蓝旗汉军第一参领第三佐领时奏称:“查李 彤标所管之佐领既有墨勒根侍卫李国翰管辖之人,自伊子海尔图一连接管五辈,臣等将此佐领与珠林 佐领相对情节相同,应请照依珠林佐领之例定例给与房分。”@
收稿日期:2018一03—28 作者简介:关康(1984一),男(满族),北京入,助理编辑,主要从事清代满文文献、八旗制度研究。 ①目前,国内外对族袭佐领尚无专门研究。仅陈佳华、傅克东在《清代前期的佐领》(《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 1期)一文提出,这种佐领“是在处理佐领继承的问题时产生的”,来源于公中佐领,但有“族权”界限,可称为“小公中”。 另有学者提出该种佐领为“八旗世管佐领之一。凡初由兄弟一同带来人丁编立及族人合编的佐领,或无根由佐领经一家 管过五世以上者,其佐领员缺均于族人中通行拣选世管,谓之族中承袭佐领”(参见“中华文史网”hltp://www.historychi. na.ne∥qsbk/bqzd/388964.shtml)。实际上,“世管佐领”是一种专门的世袭佐领,与族中承袭佐领有本质区别,且根据档 案,族中承袭佐领的认定与“初由兄弟一同带来人丁编立”无关。 ②《上谕八旗》(满文版),雍正五年(1717年)八月二十七日,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③如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满文《正黄旗汉军肆拾贰个佐领缘由册》列举勋旧、世管、轮管、公中四类,汉文版则 有福住礼、世代承袭、互相管理、三姓、头登者合、流水、公缺、公中等名目,但实为不同译名,种类仍为四种。参见承志: 《八旗二,L,④根源匕二,p分颊c二一)L、【》,《柬洋史研究》,第六十五卷第一号。
一、族袭佐领的前身
我们在考察族袭佐领之前,应对八旗佐领的分类有基本了解。有清一代,佐领分类有一个从简单 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入关前有内外牛录的区别,前者由汗、王公直接管理,后者由旗统辖。…入关后逐 渐出现了4分法,即在fujuri nim“勋旧”、jaJan halame bo§oro nim“世管”、siden i nilll“公中”的3分法② 之上加入teodenjehe niru“轮管佐领”(又称互管佐领)而形成的4分法。③《清朝通典》增enculebuhe ja.
家族长期管理,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方获得世袭权,或为“族中承袭佐领”。这种新型佐领的出现,无疑
是清代八旗佐领承袭制度的高度完善,再次说明世袭权对于八旗佐领的重要性。
关键词:族中承袭佐领;八旗;世袭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一7873(2018)01—0117—08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学士阿桂奏准将禁旅和驻防八旗内长期由单个家族管理的sekiyen a妯 siden i nillJ“无根源公中佐领”改为muknn i dorgi sira朋nim“族中承袭佐领”,亦称“族中袭替佐领”“族 内承袭佐领”“族中承管佐领”(本文简称“族袭佐领”),并授予世袭权。此次对佐领类型调整的意义不 仅在于形成了一种新型佐领,更标志着佐领承袭制度的最终完善,亦凸显了世袭权对于八旗佐领的重 要意义。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