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鸡尾山危岩体形成与崩塌成因分析

合集下载

2009年6_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

2009年6_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

43 4
J ournal of Eng 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karst effect and the underg round m in ing activities. T he triggering factor is the failure o f a re lative ly sm a ll key rock block in front of the m a in landslide body. T he key block had been funct ioned as a barrier or shear key to m ake the m a in landslide body stab le. There w ill be a b ig attribut ion if such case can be studied further. It can prov ide the significan t experience on dealing w ith this kind o f landslide and how to provide advice on early w arning and rem ed-i ation pro ject on sim ilar cases in south w estern China under such comp lex geolog ical setting. K ey w ord s Jiw eishan Landslide, C ruc ial m ass block, Undergrohanism, F ailure precursor, L im estone, Sha le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 P1 q) : 主要为深灰色、灰色 中厚层状含沥青质灰岩, 含泥质灰岩和炭质、钙质页

武隆大滑坡

武隆大滑坡

武隆大滑坡分析专业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1/3/31摘要:2010的重庆武隆大滑坡造成了87人被埋,其中10人死亡,64人失踪。

此次通过最近所学的内容对武隆滑坡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探究滑坡成因的主要原因,以后能多加注意。

关键词:滑坡软弱面结构面正文1滑坡事故回顾及背景介绍2010年6月5日下午,重庆市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发生特大滑坡,造成10人死亡,64人失踪。

铁矿乡位于武隆县境西南,幅员面积62.7平方公里,距县城70余公里。

娄山余脉盘旋于全境,南高北低,沟谷峭壁,奇山异石到外可见。

最高峰猫鼻梁海拔1839.1米,最低处海拔在600米左右,属典型的山区立体地形。

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滑坡。

2 事故原因分析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图。

下图是事故发生绘制出的鸡尾山地质情况图。

从图中,我们不难发现鸡尾山顶形成了一个顺坡,而且顶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滑坡体。

之所以以前没有形成滑坡全是由于在坡下方有一个坚硬岩体,这个岩体起了挡板的作用。

但是这次的滑体岩层长2150米,宽470米,体积达到700万立方米。

滑坡体下方还有软弱层。

在工程地质上,软弱夹层是控制岩体稳定的极端重要的依据。

尽管无法确定此次的软弱夹层到底是软岩夹层,碎屑夹层,碎块夹层还是泥化夹层,但是软弱夹层的均会在岩层分界面上形成滑动面。

坝基岩体内如有软弱夹层,会影响坝基岩体的抗滑稳定性。

河谷谷坡或道路边坡岩体内存在软弱夹层,往往会导致斜坡崩滑失稳。

软弱夹层的厚度,层面的起伏差和粗糙度,对其力学性能影响较大。

这次的滑坡事件,软弱夹层也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当软弱层经过很多的挤压后,发生滑动,相当于产生了润滑作用。

所以当地表下坚硬的岩体承受不住滑动层的剪力断裂后,顺坡的滑动层在重力下下滑,滑动距离大约1.5公里。

这么大的岩层冲下来,瞬间形成巨大能量,在几平方米的表面积内,就可以形成几万吨的冲击力,下方又是道路与矿区,造成了此次重大的损失。

3.此次事故给我们的启示针对滑坡,主要的措施是“及早发现,防治为主”。

武隆羊角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研究

武隆羊角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研究

武隆羊角危岩体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研究
邓兵;梁德明;蔡玲玲;金枭豪
【期刊名称】《能源技术与管理》
【年(卷),期】2016(041)001
【摘要】重庆市武隆县羊角危岩乌江下游左岸,岩壁陡峭,裂隙发育.近年来部分岩体裂隙变形加大,并有继续发展之势.通过野外现场精细调查,查明危岩区内猴子碥至观音洞一带的中小型危岩31处,还有庆口危岩、大巷危岩、堡上危岩等特大型-大型危岩11处.考虑危岩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危岩体形态特征,得出区域内危岩崩塌的形成机制,进而得出其主要的破坏模式.
【总页数】3页(P7-8,46)
【作者】邓兵;梁德明;蔡玲玲;金枭豪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13;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
【相关文献】
1.链子崖危岩体的变形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破坏方式预测及稳定性初步评价 [J], 徐开祥
2.武隆县羊角场镇厚层灰岩山体大型危岩体破坏模式及成因机制研究 [J], 王磊;李
滨;冯振;高杨;朱赛楠
3.小金县魏家山危岩体形成机制与破坏模式分析 [J], 彭欢
4.三峡库区危岩体劣化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J], 王恒; 蒋先念; 李树建; 贾智丹
5.基于颗粒流模型的深裂隙危岩体在不同工况下破坏模式研究 [J], 陈雨爽;张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 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  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

3、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地形因素如坡度、坡高、岩土体的起伏等对 滑坡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气候因素如降雨、风化等也会对滑坡产生影响。
参考内容二
引言
斜倾厚层岩质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滑动速度快、破坏 力强的特点。在山区、丘陵地区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中,斜倾厚层岩质滑坡经常发 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研究斜倾厚层岩质滑坡的滑动 机制,
研究方法
为了深入探讨斜倾厚层岩质滑坡的视向滑动机制,本次演示采用了以下研究 方法:
1、实地调查:通过收集和整理斜倾厚层岩质滑坡的案例资料,对发生滑动 的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和测量,了解滑坡体的形态特征、地质构造、滑动带 等基本情况。
2、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斜倾厚层岩质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的研 究成果和进展,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 究 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
01 引言
03 研究案例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机制分析
引言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是指发生在山区斜坡上的厚层岩土体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 自然灾害。这类滑坡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和不可预知性,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 来严重威胁。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作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次重大山体滑坡事件,
谢谢观看
研究案例
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该滑坡发生于2022年5月,造成了大量的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鸡尾山滑坡现场的详细调查和勘查,我们获取了大量的 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该滑坡属于典型的斜倾厚层山体 滑坡,
其滑动过程包括变形、蠕变和滑动三个阶段。同时,我们发现该滑坡的滑动 面呈弧形,与常见的平面滑动和曲面滑动有所不同。

重庆市武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重庆市武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重庆市武隆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何太蓉;杨达源
【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22)1
【摘要】在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了武隆县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

武隆县地质灾害点多,分布面广,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危岩是武隆县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岩石地层的软硬相间、坡体结构的不稳定、山地地形和有效临空面的发育以及暴雨和人为活动的诱发是武隆县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成因。

在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方面,其措施主要有编制灾害预
测报告、加强监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检查等。

【总页数】4页(P62-65)
【关键词】地质灾害;有效临空面;岩石地层;暴雨;崩塌;滑坡;危岩;武隆县;重庆;资金
投入
【作者】何太蓉;杨达源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P694
【相关文献】
1.山地城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J], 王昕亚;胡蓉
2.重庆市江北区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J], 冯伟
3.重庆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 [J], 韦开行;楚宪法
4.重庆市巫山县城北门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工程防治方案研究 [J], 欧正东
5.贵州省赤水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研究及防治对策建议 [J], 胡丽;李军;林德洪;汤浪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南山区“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的形成条件与失稳机理研究

西南山区“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的形成条件与失稳机理研究

西南山区“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的形成条件与失稳机理研究2009年6月5日下午3时许,我国重庆武隆铁矿乡鸡尾山发生了体积约500万m3的特大型滑坡,死亡74人,同时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

在我国的西南山区(如重庆、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普遍存在与武隆鸡尾山滑坡、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类似地质条件和坡体结构的山体。

就在武隆铁矿乡附近,都还存在多处与类似鸡尾山的地质、地形条件和采矿活动的山体。

这类山体的成灾模式在“表面”上主要表现为“危岩体侧向陡崖方崩落”,但实际上却存在大型滑坡的潜在隐患。

这类“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具有:识别难度大、隐蔽性强;成因机理复杂、存在较大争议;成灾模式奇特、减灾防灾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

本文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对“关键块体”控制型滑坡的形成条件与失稳机理进行了研究。

为此,对滑源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并从滑源区各个特征部位采集样品进行了多种岩土物理、力学及测龄试验;还针对滑坡堆积区布置了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基本了解了堆积区的分布特征。

另外,还进行了滑坡稳定性的三维物理模拟和三维极限平衡分析。

其中物理模拟模型长约2.9m、宽约1.6m、高约1.9~3.5m,模型体积约12m~3,由约6500块模拟岩块组成,总重超过200吨。

本文主要得到如下的研究成果:(1)鸡尾山滑坡是一个具有流变变形特征的滑坡。

在破坏之前,其“分离界面”已经清晰:东侧为高度超过200m的陡崖临空面;南部发育着4.1~13.9万年前的T0裂缝;西侧发育着2.6~5.3万年前的T1裂缝;北侧为岩体十分破碎的岩溶发育带;陡崖中部有一相对平缓的、潜在滑面的斜坡地带。

(2)两组陡倾、正交节理将鸡尾山岩体切割成无数个六面体状的巨大块体,山体呈“架空结构”的积木块体状,离散性好,山体整体稳定性降低。

(3)岩溶在很大程度促成了滑坡的形成:①受岩溶的影响,带内的岩体十分破碎,为长期蠕滑变形提供了类似“临空面”的可挤压空间。

重庆武隆鸡尾山山体滑塌特征及思索

重庆武隆鸡尾山山体滑塌特征及思索
张 树 军 , 周 志 东
( 中国人 民武装警察部队 水电第 三总队 , 四川 成都 摘 603 ) 10 6 要: 重庆鸡尾 山山体滑塌是一起大灾难 , 其发生的特征、 原因和教训值 得思索 。根据参加抢 险和调研所 收集 的资料 , 对
产生 滑塌 的特征 、 因等进行 了思考 , 原 提出 了肤浅的观点。 关键词 : 重庆武隆鸡尾山 ; 山体滑塌 ; 特征 ; 原因 ; 思考 中图分类号 :V 2 T 5 T 4 T 2 ;V 4;V1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1 14 2 1 增 10 4 -3 10 - 8 (0 0) -150 2
灾难发生后 , 政府 、 地方群众 、 武警及其他单 位 投入 了很 大力 量 进 行 抢 险救 灾 , 力 把 灾 难 的 尽
损 失降低 到最 低程 度 。
发育有危岩体群 , 据调查 : 单个危 岩体 方量约 2 O 5 万 m 。本次崩解 的危岩体 主要沿两个方 向 0 崩滑 :1 顺层滑动崩塌 , () 堆积于铁 匠沟至枇杷沟 线, 顺铁 矿沟 长度 约 180m, 积约 5 7 面 0万 m , 总方 量约 56万 m , 9 。 山体 滑 塌为 二叠 系栖 霞组 和
大于 30m; 坡 中部 地 层 为 二 迭 系 下 统 梁 山组 0 斜 ( , P。 岩性 为粘 土岩 , ) 偶夹 泥 质胶 结 的石 英 砂 岩 、 粉砂岩, 顶部 为 黑色 页岩 夹煤线 及 黄铁矿 ; 斜坡 下
部 为志 留系 中统 罗惹 坪组 ( ) 岩 性为 黄绿 色 页 S , 岩 夹 中薄层 粉砂 岩 , 度大 于 5 0 m。 厚 0 鸡尾 山斜 坡 上部 茅 口组 、 霞 组 厚 层 灰 岩 中 栖
塞体体积( , 59000m ; 为堰塞体坝 m ) 为 6 0 高 ( , 3 最 高值 ) m)取 5m( 。 经计算 : B :14 6 D I .7 。

崩塌块体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探讨

崩塌块体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探讨

8 。 塌块 体母 岩 为 灰 白色灰 岩 , 于 山脊 西 侧下 7。崩 位 方呈 带状沿 山脊方 向分 布 , 体单 体 体 积为 3 5 4 块 . 6 2 7 3 , 计 1 分 布 点 , 体 积 约 12 9 7 5 9 . 6m3 共 6处 总 9 . 3

3 6线汉 源 县顺 河 乡 境 内猴 子 岩 处 发 生 山体 垮 塌 , 0
如 图 1所 示 。
综上 所 述 , 鞍 山崩 塌 块 体 主要 为 产 状较 陡 的 马 中厚层 状灰 岩 , 自身 重 力 作 用 下 向 临空 方 向沿 节 在 理 裂 隙面压 致 拉裂后 , 生 “ 多 米 诺 骨牌 式 ” 塌 发 类 崩
后 形成 脱离 母 岩 的块 体 , 阶 段受 植 被 阻拦 以及 地 现
wat ron t ura eoflm e t ne e he s f c i s o
马鞍 山崩 塌块 体所 分 布 的斜 坡 上 陡下缓 , 地形 较 陡地 段基 岩 为 硬性 的灰 岩 ( 。 , 形 较 缓地 段 T J) 地
基 岩 为仅零 星 出露 的岩溶 角砾 岩 ( ) T 。岩 溶 角砾
等 , 地形 起伏 变 化 大 , 荷 强 烈 , 已脱 离 基 岩母 其 卸 均
崩 塌 块 体 概 况 及 危 害 等级
马鞍 山崩 塌块体 , 位于九龙坡 区华岩镇 中梁 村二
收 稿 日期 :0 10 -5 2 1-31 修 回 日期 :0 10 -3 2 1-41
体, 可能 造成 的直 接 经济损 失 在 5 0万 元左 右 , 严 0 较
d fe e c s o a h rn . if r n e fwe t e i g
Ke r s o k albo k; o n -i e c an ra to ywo d :r c fl lc d mio l ;h i e c in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Ⅳ珏£CHANISM ANALYSIS ON THE JI、VEISHAN RoCKFALL DISASTER HAPPENED IN WULONG,CHONGQING,JUNE 5,2009
LIU Chuanzheng (China lnstRutefor Geo—Enmronmem Monitoring,&沉愕100081) Abstract The Jiweishan event happened at June 5,2009 in Wulong county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of China.
万方数据
大气降雨作用一般是时间缓慢的、规模小型的。采 矿作用产生的“悬板张拉效应”则是相对剧烈、快速 和具有“激发性”的。
(5)山体高陡临空是产生崩塌的重要地形条 件,具备自由空间才能使高位势能转化为动能并形 成强烈冲击作用。
3成因分析
3.1因素分析
(1)山体结构上南北向和东西向破裂面的存在 容易使山体向临空方向拉开,形成孤立危岩体。西 侧为拉开断裂边界,北侧为挤压剪切边界。在危岩 体形成过程中,西部边界为追踪近南北向原生裂隙 拉裂,逐渐成为自由边界。北部“楔形区”西边界是 迁就近东西向和南北向裂隙与岩溶化脆弱带形成 的,滑后显示的“黄泥巴壁”是岩溶孔隙、岩溶管道 或洞穴内黄泥沉淀、浸染现象,说明软层阻隔面以上 大气降雨产生地表水向下排泄强烈,岩溶作用活跃。
to overcome a friction force from its bottom and a resistant shearing force on its front end.The Jiweishan rockfall disaster is induced by iron ore mined out area and the apparent direction sliding force together.It is a process in chain reaction that consists of“rockmass cracks~creep sliding along weak layer~bursting rockfall~debris impact —come into being disaster”.The dynamical source of the event is explained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decision
2基本事实
鸡尾山山体变形已具有较长的历史。1960年 代发现张开裂缝,1998年危岩裂缝最大宽度达2m, 2001年以来多次发生小规模崩塌,新增裂缝最长 500m,并有多处纵向裂缝。2005年7月18日,鸡尾 山发生山体崩塌1.1x104m3。2009年6月2日滑源 区前缘发生局部崩塌,6月4日同一位置再次发生 崩塌,并向中下部岩体转移,崩塌范围扩大。6月5 日下午15时许,长约720m、宽约140m、厚约60m, 总体积约480×104m3的危岩体沿下伏软弱层产生 快速滑动破坏,在跃下前缘约70m高的陡坎后迅速 解体撒开,沿途发生高速冲击、刨蚀和铲刮作用,碎 屑流堆积长度达2.2kin。整个过程历时约1分钟。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0/18(3)一0297—08
重庆武隆鸡尾山危岩体形成与崩塌成因分析
刘传正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摘要鸡尾山事件是一次巨型滑移式岩体崩塌(体积大于lOOxl04m3),也是一次特大型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超过30 人)。鸡尾山层状石灰岩地质结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裂隙组合以及软弱夹层的存在是山体开裂滑移的物质结构基础。长 期的降雨渗流和岩溶作用使软层强度弱化、裂隙带扩大是层状山体易于拉开的前提。类比分析认为,鸡尾山地形上高旋临 空、山下铁矿大面积采空形成的“悬板张拉效应”是山体拉裂形成大规模危岩体的主要原因。视滑力分析计算得出,层状岩体 向外的视滑力是逐渐克服危岩体底面摩擦力和前缘抗剪力.使危岩体蠕滑发展成崩塌的主要驱动力。鸡尾山崩塌灾害是铁 矿采空和视滑力共同主导作用下的一个“山体拉裂一弱面蠕滑~剪出崩塌一碎屑流冲击一灾难形成”的链式反应过程。文章 为应急管理决策解释了此次事件的动力来源问题,也为类似事件应急响应技术支撑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 关键词鸡尾山崩塌铁矿开采软弱界面脆弱带视滑力分析 中圈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and a simple method in technical support for similar problems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Jiweishan rockfall,Iron ore mining,Weak interface,Fragile zone,Sliding force analysis in apparent direction
鉴于重庆武隆“6.5”鸡尾山山体崩塌灾害事件 重大,政府、社会和新闻舆论非常关心这次事件的引 发原因或成因机理,科学解答这个问题就成为工程 地质界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因此,作者基于现有 的事实材料,提出鸡尾山危岩体的形成与发生崩塌 的动力来源,对“6.5”鸡尾山崩塌灾害进行成因分 析研判,以求强化对政府应急管理决策的快速技术 支撑,回应社会舆论的关注,增强防灾减灾应用服务 的针对性和直接性。
1引 言
2009年6月5 13 15时许,重庆市武隆县铁矿 乡鸡尾山发生大规模山体崩塌,掩埋了12户民房以 及山下400m外的铁矿矿井人口,造成10人死亡, 64人失踪(含矿井内27名矿工),8人受伤的特大 型地质灾害,也是一次巨型滑移式崩塌地质事件。 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应对和分析论证过程中,有关专 家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山崩的地表地质环境 条件是基本清楚的L1。J。
(4)岩溶、大气降雨逐渐弱化损伤岩体的完整 性和坚固性,使原生构造裂隙缓慢扩大。岩溶作用 主要发生在二叠系茅口组(P。m),也即发生崩塌的 主体岩层内(图1)。在北部“楔形区”西侧,岩溶作 用使原生裂隙扩展,沿裂隙形成串珠状落水洞、岩溶 管道和溶蚀槽,类似“邮票边界”的排孔。这种裂隙 化、岩溶化岩体具备“架空结构”特征,形成岩体强 度脆弱带,其抗剪性显著降低,就像“邮票的边界” 容易被剪断或撕裂。采矿主巷道方向(2450)平行 于岩层外倾方向。长期断续的采矿作用及大面积采 空区的存在改变了上部山体的应力状态,造成山顶 拉应力集中,山体开裂变形逐渐增大,追踪近南北向 裂隙逐渐拉开成为西侧的自由边界。单纯的岩溶、
(3)向东临空的陡崖走向近南北,是沿南北向 裂隙逐渐崩塌后退的产物。对于岩层倾向3450、走 向N75。E的裂隙化层状岩体,3600/00~75。之间的 75。倾向范围是指向山体外的,这是山体开裂,特别 是产生顺层滑移的基本空间几何条件,是持续降雨、 岩溶、采矿乃至地震能够引发或加剧开裂滑动作用 的地质基础。否则,山体的基本破坏模式将是倾倒 式崩塌,而非顺层的滑移式崩塌。
根据许强等发表的技术报告和专家组报告,可 以提炼出鸡尾山崩塌危岩体的基本地质事实¨。J。 崩塌体发生于单斜构造二叠纪地层中,岩层产状 345。/_21 o。山体陡崖临空面走向为南北,倾向东。 岩体内主要发育两组陡倾破裂面,一组为近南北向,
另一组为近东西向。崩塌体西侧壁主要追踪近南北 向破裂面发育,向北到“楔形区”段后,边界产状转 为N35。E/SE/__70 0【川(专家组报告为N21 oE/SE /_70。1 3 J)。崩塌体的底滑面为炭质和沥青质页岩 软弱夹层,厚约30cm。山体蠕动滑移的底界面(滑 床)显示出磨光现象,触摸之可使手变黑,可见一组 清晰的滑动擦痕(图1)。
图l Fig.1
鸡尾山滑源区地层分布(据许强等,2009) The stratums distribution in Jiweishan rockfalls source.(after Xu Qiang,eL a1.2009)
石灰岩体除经受岩层面、两组陡倾破裂面切割 外,长期强烈的降雨渗流和岩溶作用沿陡倾破裂面 形成了溶蚀裂缝、岩溶管道和落水洞等,山体的完整 性进一步遭到破坏。长期断续的鸡尾山铁矿开采始 于1924年,开采层位二叠系梁山组(P,1)中的铁矿 层厚度约1.2m,采空区顶板与危岩体底界面的垂直 距离约150m(图2)。1960年代至此次崩塌灾害发 生前的采矿活动主要位于滑源区北东侧下方。2004
It is a mega sliding rockfall(volume is larger than lOOxl04 m3),and an oversize geological disaster(the number of missing and death is greater than 30 in Chinese rule)。It is a basic condition in substance and structure that Jiweis— han rockmass is of layered limestone,weak interlayers and fissures approximately in SN and EW direction.Raining seepage and karstification in a long period may decrease strength of weak layers in the bottom of the rockmass and enlarge fissures in the mountaintop,SO that layered rocknmss is pulled out easily.Based analogical analysis,Jiweis— han dangerous rockmass may be result from pull cracks in the mountaintop produced by“cantilever plate eff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