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_ppt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PPT 图文

《寡人之于国也》PPT 图文

2.探寻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 合理。 孟子是在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应邀来到魏国的。 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 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 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 国?”(《史记·魏世家》)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 子来魏的目的。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从反 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性,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 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 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 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
3.一词多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之 ②填然鼓之(助词,无实义) ③五亩之宅(助词,的)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动词,施加)
(2)加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加大)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
①谷不可胜食也(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6)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 ①数罟不入洿池(密,与疏相对) ②数口之家(几) (7)数 ③范增数目项王(副词,屡次) ④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⑤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计算)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PPT课件
CONTENTS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跨文化对比研究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 要时期,以诸侯国互相争 霸、兼并战争频繁为特点。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 偶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练、生动, 富有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表达了主人公对 国家的尽心尽力,突出了 其爱国情怀。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东,移其粟于河内”:通 过具体事实说明主人公的 治国措施和成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阐述了主人公的 政治理想,即实现天下太 平、百姓安居乐业。
艺术手法鉴赏
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排比、对偶、反复 等,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 口,易于记忆和传播。
03
思想观念探讨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体现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
02 03
孟子思想体系
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君主应以仁爱 之心治理天下;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恢复人的善性。
孟子的贡献
孟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他的思 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一书简介
发点和落脚点。
孟子认为,君主应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制

8《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

8《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

《孟子》
■ 四书之一(《论语》 《孟子》《中庸》《大 学》),是一部由孟子 及其弟子编写记录其言 行的书。全书共七篇, 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 典著作。
孟子的思想
■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反对不义战争(春秋无义战) ■ 人性善论
时代背景
■ 孟子在梁惠王35年应邀到达魏国。魏国在 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后期 遭遇一连串失败,畏秦之甚,将首都由安 邑迁至大梁。孟子到来,梁惠王曾表示: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 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 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 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不王者,未之 有——王道之 成
孟子阐述了7条如何致王道的措施, 你认为孟子心中的王道究竟是什么?
■ 以民为本,保民教民,实行仁政是统一 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 施行仁政,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 以使天下归心。
最后一段旨在说明?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君王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
■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 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 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之后 的最大儒学大师,后世常以“孔孟”并 称,元文宗封孟子为“亚圣”,曾游历 各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晚年退而著 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提出问题(1) 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2-4)
梁惠王——邻国之 君 五十步笑百步(设喻)
数量不同, 实质相同
解决问题(5-7) 王道(施行 仁政)
天下之民至
写作特点
■ 结构严谨 ■ 善用比喻(设喻说理) ■ 对比论证 ■ 气势充沛(长于论辩,表现在语言上是

寡人之于国也_ppt_讲课实用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_ppt_讲课实用分析
13
必先苦其心志, •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2、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 •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不可与有为也 不可与有言;自弃者, • 5、自暴者, •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而后可以有为 。” • 7、孟子曰:“人有不为也, • 8、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29
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 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 一天下。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打鼓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前一个食,名词作动词,吃 动作名,战争
(8)请以战喻 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去的人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0)谨庠序之教 形作动,认真从事 (11)则移其民于河东,
41
• 3、曰:“不 可。直不百 步耳,是亦 走也。” • 4、曰:“王 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 于邻国也。
• 直:只是。
• 耳:罢了,语气 •

• •
助词 是:这。 无:通“毋”, 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42
• 翻译第三、四段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 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 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2、孟子对曰: • • “王好战,请以 • 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 • 曳兵而走,或百 • 步而后止,或五 • • 十步而后止。以 • 五十步笑百步, • 则何如?” •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28张PPT)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 他三项的是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3.兰舟催发。――宋·柳永《雨霖铃》
4.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5.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6.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7.发其志士之悲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8.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
孟 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约前372~前289 )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 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 孟 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 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 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而三次搬家。孟子自小便受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 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 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 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 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 。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44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44张PPT)
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 责任。
2、 孟子的辩论艺术: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手法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 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 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 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 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 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 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衣(yì)帛(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莩( piǎo )
结合课下注释, 解释重点文言字 词。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 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 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 曰:‘非我也,岁也。’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 下之民至焉。”
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 结文言现象。
通假、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莩”通“殍”
(5)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为……办丧事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课件(共48张PPT)
然而不王( )者 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申:反复陈述;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饥矣;谨 • 孝:尊敬父母 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认为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
•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 政”并无本质区别。
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义,颁白者 置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食:第一个为动词,吃;
” (《孟子·离娄下》)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 ,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不负戴于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 颁:通“斑”
路矣。
• 负:背着东西; • 戴:顶着东西
• 七十者衣 帛食肉,
黎民不饥
不寒,然 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黎民:老百姓
• 然:这样
• 而:表转折,却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一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教学课件

链接文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的文学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 言运用等。
链接哲学领域
探讨《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等,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链接社会学领域
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 等,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创新性应用和实践探索
古代农业社会
本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古代农业社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 响大,因此百姓生活困苦。同时,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百姓 的生死福祸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倡“仁爱”、“礼义廉耻” 等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测验内容可以包括《寡人之于 国也》文章中的重点词汇、语 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方面 。
通过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 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 现和解决问题,为后续教学提 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师点评与引导
教师点评
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准确把握 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在讨论中,大家积极发言、分 享观点,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教师引导
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治国理念和救灾措施,我们可以 进一步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治理效果,我们可以深入探讨 各种治理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条件。希望同学们能够 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养。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结构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9张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29张
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
(1)弃甲曳( yè )兵 (2)涂( tú,同“途”)有饿莩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 zhì )之畜( xù ) (4) 数( cù )罟( gǔ )不入wū( 洿 )池 (5) 无( wú,通毋 )失其时 (6) 谨庠( xiáng )序之教 (7) 颁( 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tì( 悌 )之义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 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 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探究
4、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 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 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尽心下》)的论点,敢 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 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 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 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 圣,《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 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 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问题探究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较他国国君尽心,自 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 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 目的在于增兵,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 呢?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ppt课件完整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01
全文围绕“寡人之于国也”这一主题展开,通过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02
文章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思想。
善于运用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03
关注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和
建议
4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公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在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差 异。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仁”和“礼”,提倡 “为政以德”,注重个人 修养和品德教育。
孟子
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性善论”和“仁 政”,强调天赋人权和民 本思想。
荀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性恶论”和“礼法 并举”,强调后天教育和 法律规范的重要性。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希望各国君主 能够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民本理念。
孟子及其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提倡“仁政”、“王道”,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
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1 2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让他们就课 程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孟府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
孟 子 墓 碑
时代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 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 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盂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 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 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 吾国?”(引自《史记· 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 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 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请:请允许我。 喻:打比方。 填然:击鼓声。 鼓:击鼓,名→动。 之:音节助词。 曳(yè):拖着。 兵:兵器。 而:修饰连词。 走:逃跑。 或:有的人。 以:凭借。
翻译第三、四段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王如 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直:只是。 耳:罢了,语气 助词 是:这。 无:通“毋”, 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五十只 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 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孟子仁政具体内容
措施
不违农时, 谷
效果
——————,——不可胜食也。养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 ——————,——不可胜食也。丧死 斧斤以时入山, 材木 ——————,——不可胜用也。无憾
于:对于。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 河内:黄河西部 凶:荒年,年成不好 察:观察 无如:不如,比不上 加:更
翻译第二段:

孟子对曰:“王 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 而走,或百步而 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 如?”
写作特色
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 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 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 内在联系。 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 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 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 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 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 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
“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 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 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 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 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 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 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 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 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 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 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 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 民为国本的思想。
孟子名 轲 ,字子舆 战国 时期邹国人,儒 家学派代表人,后人 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 并尊称他为 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 著作。
昔孟母,择邻处;
童 年
子不学,断机杼。
孟 子 名 轲 , 邹 人( 今 山东 邹 县 ), 三 岁 时 父 亲 逝 世 ,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母 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 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 习环境而三次搬家。孟子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 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 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 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材 。
南宋朱熹将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 书”。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 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a、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
有不下”。
b、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 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 所吸引,于是决定 离开邹国到孔子的 家乡鲁国深造,其 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 过学习,孟子认为 孔子是有人类以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 想。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 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 治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 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 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膝国,膝国 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 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 思想。遗憾的是,膝国是个小国,时 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 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 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 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比喻

施仁政 除虐政(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文结构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① 于国尽心 移民移粟 邻国之君 不尽心
梁惠王
民不加多 提出疑问
民不加少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十步笑百步 ②③④ 王道之始 斯天下之民至焉。⑤⑥⑦ 王道之成
设喻 分析 原因 解 决 问 题
君王的态度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王道之始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
/show/svO38vWKHOr8n uEy.html
翻译第一段:

梁惠王曰:“寡人 之于国也,尽心焉 耳矣。河内凶,则 移其民于河东,移 其粟于河内。河东 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也?”


仁政思想之现代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 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 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 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 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移其粟( sù)于河内
王好(hào)战
弃甲曳( yâ)兵 衣( yì)帛( bó) 数(cù)罟( ɡǔ)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 xù ) 庠( xiánɡ )序 申之以孝悌( tì ) 然而不王( wànɡ )者 饿殍( piǎo )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 大夫。”《孟子尽心下》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 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打鼓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
语言现象总结: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1、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2)动词活用作名词 (3)形容词作动词 (4)使动用法 (5)意动用法
翻译第六段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树:名→动,栽种; 之:音节助词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以:介词,凭借 衣:yì ,穿,名→动 帛:丝织品; 豚:小猪; 彘:大猪; 之:代词,复指; 畜:动词,喂养 无:通“毋”,不要 失:错过; 食:吃
c、“仁政”思想:“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孟子》——乱世的哲思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 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 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 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 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