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评价体系的思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评价体系的思考汇报人:2023-12-21•引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目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方法与实施步骤•实证分析与应用前景展望01引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研究问题: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如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如何将综合评价体系应用于实际教学实践中?010*******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实施等方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预期成果与贡献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综合评价体系,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贡献本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0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定义与特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以培养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特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通过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开始尝试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思考
育 的决 定》 明确要 求大 力推行 工学 结 合 、校企 合作 培养模
半年 6 . :校 均 规 模 为 3 0 69 9 9人 。2 0 0 5年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预 式 ,并规 定 高等 职业 院校学 生 实 习实 训 时 间不 少于 - 。
根搬 罔务 院 《 于 火力 发 展职 业 教 育 的 决定 》 的要 对进 一步 提 高教育 教学质 量作 出 明确 的要求 ,将成 为今 后 关
求 , “ 2 1 ,高等 职 业学 校 招 生 规模 占高 等 教育 招 高 职教育健 康有序 发展 的重要 保障 。 到 0 O年 生规 模 的一 半 以上 ,为社 会输 送 1 0 0多万 名 高 等 职业 学 1
尹 职 爱誊 i
v, . 0 f . 1 o
.
。期
N 1 / o 0LAON I G GHE N HI R VOCAT ONAL I
CHN I AL I C NST I
丁 E
J OURNA£
£■鲞盈 _ 瞄 誓■ 蕾盈■ 誓
高职 院校 “ 工学 结合" 人才培 养模 式实现 的思考
进入 2 1世 纪 后 ,我 国 的职 业 教 育 事 业蓬 勃发 展 ,职
比较 难 。
一
业 教育 模式 由传 统 的学 院式教 育模 式 向政 府 主 导下 的 就业
导 向型 模式 转变 。推进 “ 学 结合 、勤工 俭 学 ” 的人 才培 工 养 模式 ,已 经成 为 当前职 业 教 育 改革 与发 展 的突 出问 题 。
在 地方 政府 ,高 职院校 经费 的补 贴也 主要 以当地 政府 有相 关优 惠政策 。 的经 费补 贴 为 主 ,而 且 政 府 补 贴 程 度 也 随 着 各 省 ( 辖 直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长 ”则对 应于合 作企 业的特 定要 求。 目前 “ 单式 ”的人才培 养模式 正在逐 订 步 推广 ,这项工 作还 有许多 的事要 做 ,还 存在 着较多 的问题 需要解 决,需要
我 们不 断地进 行探 讨 。 落 脚 点之 四 :顶 岗 实 习 、三 方 共 赢 。顶 岗实 习 是指 学 生 在 校 内完 成
特 色 的表现离不 开 “ 工学结 合、校 企合 作 ” 以说 “ 。可 校企 合作 ”是高职 深化 专业建 设和教 学改革 的必然 选择 ,也是高职 院校 办学 的基本特 色 ,而 “ 工学 结合 ”则是高等 职业教 育人才 培养 的必然规 律 。离开 了工 学结合 、校企合 作 , 就没有 高等职 业教育 的地位 。要看 到 ,走 工学 结合 、校 企合作 之路 ,不仅 能 使高职 院校 的办学始 终贴近 工作实 际 、贴近职 业岗位 ,更重要 的是它 能使 高 职教育 与工作变 化 、岗位职 业变动 始终融 为一体 ,使高职 院校 培养 的人才更 加贴近 社会经 济 的需 求 ;走 工学结 合 、校 企合 作之路 ,不仅增 加 了学生的实 践锻炼 机会 ,提高动 手能 力,更重 要 的是能够 深化学 生对职 业角色 、职业选 择 、 业实践 的认识 , 分有利 于帮助 学生 开展学业 规划和职 业 生涯设计 , 职 十 也 非 常有利于 学生 毕业 后 的就业 ;走工 学结合 、校企合 作之 路,不仅 能使学 校 较好 地解决 实训 、实践条件 不足 的矛盾 ,更重 要的是它 能使 学校面 向社会 统 筹 教育资源 ,切 实加强 “ 双师型 ”教师 队伍 建设 ;走 工学 结合 、校 企合作 之 路 ,能拉近 学校和 学生 与企业之 间 的距离 ,能够更好 的实现 教育 为现代化 建 设服务 的 目的。 落脚 点之 二 :建 章 立 制 、 多元 投 入 。要 走 “ 学 结 合 、校 企 合 作 ” 工 之 路 ,不 能仅仅 只靠少数 人 ,要建立 和完善 管理机 构 ,健 全运行 机制 首先 学校决策 层面要 进行 “ 工学结 合、校 企合 作 ”工作 的思 考和筹划 。其 次 ,要 有专 门的管理机 构 ,不 能只 是极少 数人兼职 的 事,从管 理层面上 要保证 有一 批人来 落实各 项工作 ,并有专 门的经费作 为财 力物力保 证 。要 制定一 系列行 之有 效的管理 制度 ,例如 :专业建 设指 导委 员会章程 、校企合 作工 作委员会 章程 、学生顶 岗实 习管理办法 、校 外实训 基地 建设与 管理办法 、选派 教师 到 企业 参加实 践锻炼 的管理 办法 、 双师 素质 ”教师的认 定办法 、聘请 企业兼职 “ 教师 的管理 办法 ,企 业技 术人员 评聘教 师技术 职称等 办法 。同时 ,在实施 层 面上 也要充 分调动广 大教 职工 的积极性 ,修订 原来办 学模式 下的课 程体 系和 教 学评价体 系 , 建立起 有助 于推动 “ 工学结 合 、 校企 合作 ” 的评价 体系 , 新 并 包括 完善 的课程评 价制度 ,使 “ 工学结 合 、校 企合作 ”的成 效在新 的评价 体 系 中得 以充分 体现 。 落 脚 点之 三 :校 企 合 作 、 定 向培 养 。近年 来 不 少 高 职 院校 都 在 积 极 推 行的 “ 订单式 ”人才 培养模 式 ,这种 模式 是指企 业按 其发展规 模预测 人才 需求量 ,与学校 签订用 人协议 ,双方 共同制 订人才 培养计 划 , 同挑选 学生 , 共 并且部分 课程 由企业派 技术专 家讲授 ,教 学实 习也主要 由企业 承担 ,充 分利 用校企双 方 的有 利资源 共 同进 行人 才培养 ,实现 预定 的人才培 养 目标 ,并且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 职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探 析
胡 海 霞
( 赤峰 工 业 职业 技术 学 院 , 内 蒙古 赤 峰 摘 要 : 运 用 高职 教 育 工 学 结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不 仅 有 助 于提 高教 师 的 教 学 水 平 . 还 有 助 于 培 养 学生 的 创 新 能 力 、 思 维 能 力及 实践 能 力 , 从 而提 高 学 生的 学 习效 率 文 章 主要 从 加 强
、
二、 企 业 要 自觉 提高 校 企 合 作 能 力 企业 需 要 明确 地 认 识 到 人 才 对 企 业 发 展 所 具 有 的 重 要 作 用 ,参 与 高 职教 育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除 了可 以充 分 利 用 高 素 质 的 人 才 为 企业 创 造 出一 定 的价 值 , 同时 也 可 以抓 住 有 利 时 机 为 企 业 选 择 高 素质 、 高 水 平 的人 才 , 从 而 达 到 提 高 企 业 经 济 发 展 实 力 的 目的 。校 企 结 合 是 高 职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重 要 前 提 条 件 .学校 和企 业 是 工 学 结 合 的两 个 密 不 可 分 的 主 体 。因 此 , 企 业 应 充 分 认 识 到 从 工 学结 合 巾 获得 收益 的 同时 , 也 要 明 确认 识 对 高 职 教育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应 承 担 的 责 任 。企 业 需 要 做 到 以 下两 点 : 1 . 企 业 要 积 极 主 动 地 提 高参 与 高职 教 育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的 能 力。 企 业 在 发 展 过 程 中充 分 利 用 职 业 教 育 功 能 的 同时 , 要 积 极 主 动 地 承 担 为 国 家 和社 会 培 养 高 素 质 、高 水 平 及 高 质 量 人 才 的责 任 。 这 就 要求 企业 把 职 业 教 育 和 培 训 的任 务 放 在 十 分 重要的地位 . 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 , 制 订 适 合 培 养 高 校 应 用 型 人 才 的计 划 . 对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 从 而 实 现提 高职 工 技 能和 知 识 水 平 的 目的 。 2 . 企 业 需 采 用 和 高职 院校 合 作 办 学 的 方 法 . 建 立 健 全 教 育 和培 训 体 系 . 逐 步建 立 成 长 型和 学 习 型企 业 。 企 业 还 可 以在 技术服务 、 共 建专 业 、 课 程 开 发 及 实 训 基 地 的 应 用 等 多个 方 面 进 行 合 作 ,企 业 可 以选 择 专业 的技 术 人 员 参 与 高 职 院校 的教 学 改 革 或 为 学 生 讲 授 技 术 方 面 的实 践 课 , 增 长 学 生 的见 识 , 提 高学 生 的理 论 知 识 水 平 和 技 能 水平 。 同 时 企 业 也 可 以通 过 工 学 结 合 的方 式 利 用 高 校 的 人 力 资 源 和设 备 资 源 .为 企业 经 济 实力 的增 强 提 供 可 靠 的保 障 。 三、 提 高 高职 院校 “ 双师型” 教 师 队伍 的 建 设 水 平 高 职教 育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发 展 有 赖 于 建立 一 支 高 素质 、 高 水 平及 高质 量 的 “ 双师型” 队伍 。 “ 双师型” 教 学 队伍 的 建设 可 以从 以下 两 个方 面着 手 : 1 . 加 强 高职 院校 在 职 教 育 的 培 训 , 提 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 这 就要 求 高 职 院校 根 据 教 师 的 实 际 教 学 情 况 ,有 针 对 性 地 借 变, 必 须 夯 实 群众 基础 , 从理论走到实践 , 再 从 实 践 回到 理 论 . 构 建 符 合 我 国 国情 、 社情 、 民 情 的 社 会 工 作 理 论 知识 、 方 法 体 系、 实践体系。 总 之 ,新 疆 社 会 工 作 教 育 的 发 展 离 不 开 政 府 及 社 会 各 界 的重视 , 离 不 开 社 会 工 作人 孜 孜 不 倦 的追 求 , 离 不 开 社 会 工 作 实 务 工 作 的 有 序 开展 。
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口
人 才培养方案 ; 按照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 式 , 加大课程 改革力度 。 【 词】 工学结合 ; 才培养模 式 ; 关键 人 选择
【 中图分类号】 ( 1 ;8 7
【 文献标识码】 B
实训时 20 年 1 月 1 06 2 6日,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 养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 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 间要 求长 的专业 。 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这是高等职业 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0 7 3 , 20 年 月 温家宝总理在《 政府 工作报告》 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
(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 江苏
养模 式 的思 考
常州 23 0 ) 10 1
【 摘 要】 “ 工学结合’ ’ 的人才培养模 式是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 向。多年来 , 业院校在 办学实践 中创造 了许 职 多“ 工学结合’ , 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 ,订单式” “ 培养模式、工学交替” 式、2 1合作教 育模 式等 。实行“ “ 模 “+ ”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 式必须做 到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 的“ 血缘” 系, 关 为实施 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 式搭 筑平 台; 穿工学结合的教 育理念 , 贯 设计新的
化引入学院 ,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 同进行人才培养 使
的“ 全方 位 ” “ 天 候 ” “ 、全 、 全过 程 ” 作 , 能 真 正 实践 工 操 才
生、 培养和就业全过程, 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
产实践 ,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 的一种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
2 工学 交替 ” . “ 培养 模式 学生 在 校理 论 学 习 和在 企 业 生 产实 践 交 替 进行 。 理 的主要特 点是 在整个 培养 期 间根 据教 学 需要 ,安 排学 生 多次到企 业实 习 、 或顶 岗工作 , 企双 方共 同参 与人 才培 校 【 稿 日期】20— 02 收 08 1—9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3 2
当 作学 习 的 课 堂 。其 优 点 是 实 现 学 生 专 业 技 能 与 企 业 岗
步推进 我国高 职教育 “ 学 结合 ” 才 培养模式 建设 . 工 人
位要求 的“ 零距离 ” 对接 , 节省 了企业 的培训成本 , 提高 了
企 业 效 益 , 一 种 多 赢 策 略 。 其 缺 点 是 各 高 校 出 于成 本 是 但 以及 学 生 管 理 各 方 面 考 虑 , 面 推 行 “ 学 交 替 ” 有 一 全 工 还 定 难 度 。4产 学 研 结 合 模 式 : () 它是 将 生 产 、 学 、 研 结 合 教 科 起 来 培 养 人 才 , 论 教 学 以 学 校 为 主 , 能 培 训 和 实 践 教 理 技
业 协 作 , 职 学 生 在 职 业 院 校 接 受 必 要 的文 化 理 论 知 识 、 高 专 业 技 能 以 及 实 训 教 育 的 同 时 ,又 在 企 业 中 通 过 多种 实 习 方 式 形 成 技 术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的职 业 教 育 模 式 。 这 种 教 育 模 式 在 美 国 称 之 为 “ 作 教 育 ” 式 . 国称 之 合 模 英 为 “ 明治 教 育 ” 式 , 国称 之 为 “ 元 制 ” 式 , 罗 斯 三 模 德 双 模 俄 称之 为“ 学生产联合 体” 式 , 教 模 1 称之为 “ 学合作 ” 3本 产 模 式 。这 种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最 大 意 义 就 是 实 现 了 多 个 结 合。 第 一 : 现 了学 生 的学 习 与工 作 相 结 合 : 职 学 生 通 实 高
用 , 而 实 现 双 赢 。 方 面 高 职 院 校根 据企 业 的 需求 实行 从 一
订单 式培养 ,大大降低 了盲 目式培养 ,使培养更有 针对
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向全行 业推进 。
是企业厂商与高职学院结合。 校企双方本着资 源共享 、 优势互补, 服务学生、 服务社会的原则 , 去 开展工学结合 , 才能共创双赢。 事实上 , 通过学生的 “ 工”可使企业获得较高素质的操作工人完成的工 时和经济效益。学生则从 “ 里 ,熟悉了生产设 工” 备, 体验了现实生产 , 感受了企业文化 , 明确了学习 目的, 提高了实践能力 , 了 树立 较好的就业心态 , 养 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 为继续接受技能教育和今后 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劳动为 企业创造财富, 获得报酬享受劳动的快乐 , 培育了
项 目, 适用范围不广。 工学交替不适合技术含量高、 牵涉到有关企业 机密的岗位, 其局限 l 生 类似于订单式培养存在的问 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校企融合矛盾也会逐渐暴露 出来。 吸纳 12 - 届毕业生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会 明显减少, 无法批量接收; 自己无法接收, 也就意味 着为同行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 , 因此 企业对核心
瞄囵团圜适
0sa g i e
文 教育 化与 技术
高职 院校 的工学 结合 人才培 养模 式
赵 玉 冰
( 龙 江农 垦农 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黑
摘 要: 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在学习期 间, 既要在 学校接 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 , 又要在实训基 地进行 相应的职业技能训 练, 还要在行业所属 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 即将 学习与 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 式。 学生的工作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 即接 受企业的常规管理 , 又经过 学校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 即学生具有 双重身份 : 学生和职 员。 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 书。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 工学结合 1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近几年来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 企业缺 乏优秀的 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 , 已经严 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 这 个问题 已 经被很多 ^ 认识和关注。 学校的教育模式 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是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要求 , 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 是新形 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是加快高职教育发 展的根本出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 以适应现 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 建 立行业( 企业) 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 、 相互促进 、 互 利共赢的机制, 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摘要: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解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着力点要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要发挥校企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入贯彻“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找到互利共赢的切入点的方针,共同把校企合作做实做细,建立与企业行业密切的合作关系,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相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建设1、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遵循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以适应现代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为原则,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密切协作、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机制,以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在行业所属企业中完成一定的生产性作业。
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2、如何做好现行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基本上是学校“苦心经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广为寻找企业“订单”,寻找实训基地,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而行业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现在的工学结合都是个别行为,推行起来成本高、效率低。
密切工学结合,彰显办学优势——关于五年制高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产 过 程 中获 取 必 备 的 知 识 和 实 用 的 生 产 技 能 ,通 过变 更 岗位 和产 品种 类 及 复 杂程 度 , 培养 学生 的综 合 能 力 和智 慧 型技 能 。
1不 断 推 广 项 目化 教 学 . 极 营造 工 学 结 合 大环 境 . 积 五 年 制 高 职 项 目课程 的 开设 是 实行 教 学 过 程 与生 产 过 程
、
一
一
对 接 — —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主要 途 径 和结 合 点 。 它 能 紧 密 学 习 与工 作 过 程 , 近 学 校 与 企 业 环 境 , 化 理 论 与 实 贴 强 践 融 合 。我 校 五 年 制 高 职 项 目课 程 是 实 行 教 学过 程 与 生产 过 程 对 接 的有 机 结 合点 , 要 体 现 在 “ 结 合 ” , “ ” “ ” 主 三 上 即 工 与 学 目标 相 结 合 ,工 ” “ ” 境 、 式 相 结 合 ,工 ” “ ” 动 、 “ 与 学 环 模 “ 与 学 行 成 果 相 结 合 。“ ” “ ” 工 与 学 目标 相 结 合 , 校 开 设项 目课 程 的 目 我பைடு நூலகம் 标 是 紧 密 职 业 资 格标 准要 求 , 养 企 业 需 要 的 具 有 良好 知 识 、 培 能 力 、 度 . 能 适 应 企 业 生 产 过 程 的 “ 业 人 ” 与 企 业 发 展 态 并 企 . 目标 相 结 合 。 “ ” “ ” 境 、 式 相 结 合 , 校 项 目课 程 是 工 与 学 环 模 我 在 模 拟 、 真 和 真 实 的 企业 的 环 境 中采 用 “ 实 一 体 化 ” 践 仿 理 实 模 式 , 模 仿 企 业 实 际 生 产 与 工作 模 式 。 “ ” “ ” 动 、 是 工 与 学 行 成 果 相 结 合 。 校 项 目课 程 组 织 教 学 时 , 用 的 是 模 拟 、 真 和 我 采 仿 真实企业项 目, 任务要求和工作过程与企业紧密联系 , 目 其 项 课 程 学 习的 成 果 也 与 企业 的 工 作成 果 相 似 ,接 近 企 业 工 作 产 品和 要 求 。 项 目课 程 培 养 的 智 慧 型 技 能 比较 适 合 五 年 制 高 职 学 生 层 容 是 多 方 面 的 。在 工 作 中 , 强 与 工会 、 加 团委 、 治处 、 务 处 政 教 各 部 门 的 工 作沟 通 , 相 支 持 , 力 合 作 。各 部 门之 间 从 学 校 互 通 大 局 出 发 。 合 总 务 部 门 开 展 消 防 安 全 系列 活 动 , 倡 节 约 用 配 提 水 、 约用 电 , 护 公 物 , 究 卫 生 , 节 爱 讲 保护 环 境 。这 些 都 影 响 学 生 形 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 惯 和 社会 意识 。校 园环 境 从 教 育 的角 度 看 , 一 个 隐形 的 课 堂 , 一 种 文 化 载 体 , 园 建 筑 、 通 设 是 是 校 交 施 、绿 化 美 化 等 各种 各 样 的校 园物 质 文 化 都 影 响 着 学 生 在 学 校 的学 习 和 生 活 , 们 通 过 校 园会 得 到 许 多 方 面 的 信 息 , 获 他 会 得 更 多 的 生 活体 验 , 中感 受 到 校 园 的 人 文精 神 。 园环 境 又 从 校 像 一 面 镜 子 . 以反 射 出学 校 的风 貌 : 美 的环 境 能 促 使 学 生 可 优 更 加 热 爱 自己 的学 校 ;校 园 的物 质 文化 潜 移 默 化 影 响 着 师 生 员 工 的 精 神 风貌 、 美 情 趣 和 价 值 取 向 。因 此 , 园布 局 科 学 审 校 合 理 、 文 景 观美 观 大 方 , 陶 冶 学 生 的情 操 , 养 学 生 的 审 人 对 培 美情趣 . 使学生形成乐观 、 朗、 促 开 向上 、 发 进 取 的 良好 心 理 奋 素 质 有 着 重 大 作 用 , 现 了环 境 育 人 的 强 大 功能 。 体 学 校 后 勤 工 作 的 良好 开展 ,不 仅 能 为 教 学 和 师 生 生 活 上 提供物质保障 , 而且能发挥育人的强大作用。因此 , 要继续规 范与创新后 勤管理工作 , 立一支勤奋 、 实 、 洁 、 效 、 建 务 廉 高 开 拓 进 取 的 新 型后 勤工 作 团 队 。研 究 和探 索 在 管 理 中进 行 德 育 渗 透 , 德 育 工 作 与 后 勤工 作 有 机 融合 . 创 学 校 的新 局 面 。 将 开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有创新惹识” 的应用型 ^ 才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 要解放思想 ,深人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 当前我 国高 职 院校进 行 “ 工学 结合 ” 才 培养 践, 人 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 , 优化内外环境。 在 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虽然取得了明显效果 , 积累了 推行“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 才 要把学生个性化 大量经验, 发展还非常不平衡 , 但 仍有很多要解决 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重视 学生专业技 的问题 。 能培养, 叉要加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 既重视 31 .企业与学校的观 不—致 ,合作层次不到 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叉要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 位。 力: 既要培养技术专门人才, 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 由于 多数企 业不能 以 战略 眼光认 识发 展教 育 德。只有这样 ,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既 有 生存 的重要意义,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 与企业关系 能力, 又有发展潜力; % 既自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又能 不大 , 把支持教育、 校企合作当负担。 企业以实现利 更好 地服务于社 会 。 参考文献 润最大化为 目标,不愿意在教育上牺牲时间和利 1 1 益, 从而导致学生下企业实习进门难、 收费高、 动手 『余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核心竞 少, 企业和学校在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等多方面动 争力的培养路 径探索 l 育与职业 , 0 , ) f 臌 2 8( . 0 5 2 l 开展“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m漯河 发展 力机制不强,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合 1樊军浩等. 作。 职业技 术 学院学报 。O 6. 2 O () 3 附 谈校企合作 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继续 国家就立法明确企业承担教育的义务和责 『 顺东. 2 0 ,5. 任, 明确企业参与教育的具体内容、 形式、 时间等要 教育研 究 ,0 8() 求,明 确企业与高职院校联系合作的组织机构, 『陈解放. 明 4 ] “ 产学研结合” 工学结合” 与“ 解读 中国 确企业参与教育的监督 、 考核、 、 评价 管理规范等。 高教 研究 ,o 6 1) 2 o, 2. ( 形成全面支持教育、 适应教育发展的 运行机制。 高德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3 2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改进高职 人才培养评 与探 索『黑龙江教 育 ,0 0() J l 2 1,2. 作 者 简介 : 邢世 海(9 k 业 于黑龙 江矿 业 16 毕 估工作 当前 ,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 学院, 现工作于黑龙江科技学院, 主要从事土木工 研究与施 工管理 工作。 养i 估指标体系 , 平 制定标准的专家多数来自高职院 程专业 的教学 、 校, 没有来 自 企业的专家, 评估指标体系是以学校 责任编辑 : 王清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思考
涯 发 展潜 力 认 知 模 糊 ,职 业 生 涯 设 计 意 识 较 弱 , 由此 作 者
建议 应 该 进行 有 针对 性 的职 业 生涯 教 育 。 另 外 ,广 西 师 范 大 学 的李 冬 梅 、廖 利 华 ,天 津 大 学 职 业 技 术 教 育 学 院 的 韩 福 勇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的 张军 梅 , 西 南 师 范 大 学 的 姚 贵 平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黄 彩 萍 等 在 写硕 士 毕 业 论 文 时 , 都 对 中职 生 的 职 业 生 涯 规 划 问题 进 行 了 专 门的
通 过 “ 中教 、做 中 学 ” , 加 深 对 自 己所 学 专 业 的认 识 , 做 使 学 生 看 到学 校 中 学 习 的 理 论 与 工 作 之 间 的 联 系 ,从 而 提 高 学 习理 论 的 积极 性 。 工 学 结 合 的 本 质 是 教 育 通 过 企 业 来 实 现 与 社 会 需 求 的紧 密 结 合 。职 业 院 校 应 把 工 学 结 合 作 为 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 重 要 切 入 点 , 以 带 动 专 业 调 整 与 建 设 , 引导 课 程 设置 、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方 法 的 改 革 。总 之 ,推 进 工 学
之重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拒 绝 外 出 实 习 ,甚 至 要 求 退 学 以 及 家 长 反 对 学 生 外 出 实 习
等 现 象 , 可 以 说 , 职 教 学 生 流 失 率 的 急 剧 攀 升 ,原 因 多 出
i
、
工 学 结合 中存 在 的 问墨
于此 。 因此 ,职 业 院校 如 果 不 从 根 本 上 转 变 办 学 理 念 ,那 么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 只 会 永 远 停 留 在 文 件 中、 口号 上 、 论 文 里 ,而 无 法落 实到 实 际 中 ,甚 至走 样 变 味 。 工 学 结 合 要 求 企 业 参 与 , 就 一 定 要 关 注 投 入 产 出 的 力能 够 达 到 自己的职 业 发 展 目标 。 杨 秋 萍 的 《中职 学 生 职 业 生 涯 设 计 现 状 的 调 查 与 分 析 》 从 大 量 的 问 卷 调 查 中 发 现 学 生 在 专 业 选 择 上 存 在 较 大 的盲 目性 ,自我 职 业 生 涯 目标 追 求 存 在偏 颇 ,对 自我 职 业 生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探讨雷玉梅(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济源454650)摘要:工学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
推进工学结合机制创新。
搭建院校、学生、企业合作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衔接起来,实现学生角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对企业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借这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教育部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之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这是深化职业中,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
”因此,高职院校实施独具特色量的人力资源;对高职院校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可以充分利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用企业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一、更新观念。
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拓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职业性。
对高职学生来说,实施工学结合就意味着学生要以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学习,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实现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使自己的学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工学结合的主要模式收稿日期:2008-06-23工学结合是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是国际上合作教育作者简介:雷玉梅(1974-),女,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助的典型模式。
分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紧密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学生管理与评价机制
学生管理: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管理制度,确保学生遵守企业规 定和学校要求。
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校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和社会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提升高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 工培训等服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协助实践教学
起源与发展
起源:20世纪70 年代,德国“双 元制”职业教育 模式
发展历程:从德 国到美国、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 逐步推广
引入中国:20世 纪90年代,高等 职业教育开始引 入工学结合培养 模式
现状与趋势:目 前已经成为高等 职业教育的主流 模式,未来将继 续深化改革与发 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 式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方式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挑战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突出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
为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谋求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创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好局面。
[关键词]工学结合服务合作开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利用学校、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学校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和彰显特色的内在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保证。
一、正确认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前提目前,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和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特色的合作。
但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在合作深度与层次上离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目标相距甚远。
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模糊不清,认为只要校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企业实习,就算是实施了“工学结合”模式了。
其实,“工学结合”的本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而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开发,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因此,为使“工学结合”得以顺利实行,高职院校要做到“七个合一”:一是“生产、教学合一”,即把社会经济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教促产、以产养教,形成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
二是“做、学合一”,即把学生作为行动主体,将参加社会实际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其工作过程就是实训过程,工作内容就是学习内容。
对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习、 再 实 习的 人才培 养模 式 。 其 实质 是
学 校和 企业共 同承担 起对 学生 的培养 任务 。 二、 高职 院校 实践 工学结合 人才培
养 模 式 的 作 用 和 意 义 1 . 增 加 实践 锻 炼 机 会 . 强化 专 业 知 识 学习
升 了他 们 的工作 责任 心 和 自我判 断 能
三、 当前高职院 校工学结合 未能深
入 开 展 的 原 因
作相 结合 。促 使学 生熟 练 掌握 操作 技
能 学生 只有领 略了企 业以及 岗位的管
由于受诸 多主客观条件 的制 约 . 许
提 出“ 产教结合 、 工学 结合 ” 。2 0 0 5年 1 O
月2 8日, 《 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 展职业教
入地开展 . 具体归纳如下 : 1 . 理念 认识 不清 . 缺乏 顶 岗实 习期
间的 有 效 管 理
育 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 和课
堂为 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 学结合 、 校企合作 。根据《 国务 院关 于大
的技能型人才 。
2 . 优化 社会 资 源 . 促进 “ 双师 型” 师
力 。校企 合作 、 工学结合人 才培 养模式
能够深 化学生对 职业角色 、职 业选择 、
2 . 实践环 节薄弱 . 人 才培 养的 实 习
资源与教 学需要不 匹配
职业实践 的认识 . 帮助他们 开展学业 生
涯规划和 职业生涯设计 . 进一 步明确 学 习 目的 , 端正学 习态度 , 拓 宽就业 渠道 . 为有 针对性 地教 学 、 实践、 就 业选 择提
所谓工 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 . 是指 作 为培 养方 的 高职 院校 与作为 用 人方 的企 事业单位 . 针对社 会和市场 需求共 同制订 人才培养 方案 , 并在师资 、 技术 、
对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CAR E H I N E R OR ZO
对 高职 “ 学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工
焦 永 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一种类型,担 负着培养社会 主义生产 、 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 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 才 ,因此应用性和职 业性是 高职教育人 才培 养的根本出发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养 模式正是培 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一
是 “ 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 ,应该是 “ 社会需要什 么专 业就创造条件办什么专业” ,专业采用 “ 宜宽则宽 ,宜窄则窄,
宽 窄 并 举 ” 的 原 则 进 行设 置 。
、
开展 “ 工学 结合 ” 的意义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教 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 并将二者作 为互相制约 、相互促进的有机 整体 ,贯穿于高职教 育活动 的全过程。高职毕业生走 出校 门的首选工作是企 业~线 的技术性劳动 ,如果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脱离生产实际 ,就 不能直 接适应工作需要 。解决这一矛盾,就要 求高职院校在教 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企 业作 为学生技 能训练的基地 ,实施 “ 校 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毕业后零 距 离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 1工 学 结合 有 利 于 学 生 掌握 科 学技 术和 现 代化 生产 的操 作 . 要 求 ,保 持 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的先 进 性 。 在 当今 科 学 技 术 高 速 发 展的时代,生产工艺和操作要求更新很快 ,高职教育必须与之 相适应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的工作现 场获得大量新技术信息并可将其纳入教学过程 ,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 2 工 学结合有利 于对 学生进行 思想教 育和职业道德教 育。 . 因为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 中,可 以从企业挖掘到更多的 教育因素,师生们通过接触 实际 ,接触社会,了解我国 目前处 于经济转型期的特点 , 立竞争意识、仓新意识 、 树 0 服务意识 , 增 加建设祖国和发展经济的使 命感和责任感 。 5 工学结合 使高职教育直接 为企业生产服 务。在工学结合 . 过程中 ,高职院校可 以发挥其师资 、信息等方面的优势 ,与生 产实际紧密结合 , 解决企业生产 中的技术难题, 进行技术革新。 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正处转型 时期 ,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技术创新能 力,在工学结合过程 中,如果校 企双方能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则工学结合就可以激发和促进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使 工 学 结 合过 程成 为推 动 企 业技 术 进 步 和 生 产 发 展 的过 程 。 当然 ,开 展 工 学 结合 ,需 要 企 业 为教 学 提 供 工 作 场 所和生产实训条件 ,而学生通过 学习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 的技 术 性 劳 动 ,协 助 其 进 行 生 产或 建 设 ,并 产 生 一 定 的经 济 效 益 ,显然这是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赢。
关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实际 , 制定相应 的政策法规 , 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 人力资源中的法律责任, 明确培养适应市场需要 的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应尽 的职责, 加大工学结合的推
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力争 构建政府 引导、 企业参 与、 学校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模式 , 实现工学结合的人
才培养 目标 。 () 1构建 “ 作 化 ” 工 的课 程 体 系 。高 职 院校应 当 针对 企业 、 业 对 人 才 的 需 求 , 构 和 重 构 课 程 体 行 解
式, 一是以学校为主的半工半读 ; 二是以企业为主的 顶岗实习。这种模式虽然推行了许多年 , 也取得了
一
心学校把 自己粘住 , 心有余悸, 因此企业缺乏积极性
也 是正 常 的。
定 的经验 , 但从 整 体 上还 没 有 建立 起 相应 的运行
() 3 政府在工学结合 中的地位。政府在工学结
组 建起 来 。
3 实现工学结合培 养方案
针对工学结合中 目前存在的诸多 问题 , 高职 院
校应 该紧紧 围绕 “ 养 什么样 的人 ?“ 培 ”如何 培养人 ? ”
() 3 营造工学结合的外部环境 。政府部 门在工
学结 合 中扮演 重要 角 色 , 政府 部 门要 根据 人 才 培养
() 2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移位。工学结合的主
要载体 是企业 和行 业 , 管企 业 对 高职 院 校培 养 的 尽
人 才培 养质量 有许 多 不 满意 , 参 与人 才 的培 养好 但 像 是份外 的事 情 , 不关 己高 高挂 起 。工学 结 合学 事
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而企业却表现出异常淡漠 , 校企合作没有多少硬约束 , 校企只是 自由组合 , 好聚 好散。好多企业过多关注企业效益 , 工学结合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从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建设“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三方面阐述如何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
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19-02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服务区域经济。
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达到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呢?笔者认为,可通过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工学交替进行,需要大批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和实训指导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践。
现在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依托企业资源,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一)与合作企业进行人才共建,培养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实习是培养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双
师”素质最有效的方法,要求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和长效的合作机制。
学校可积极选送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进行短、中期锻炼,特别是要把刚毕业的、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合作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使他们熟悉企业生产实践中知识、技能、工艺流程,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以积累实践经验。
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大量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有助于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有助于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
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合作企业实际,发现科研课题,为企业的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通过以上模式的合作,可以对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培养其实践技能。
(二)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应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能娴熟并具备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协助学校开展实训工作。
也可让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兼职教师带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艺,可提升教学水平,使专业教师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促使他们按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此外,还应注重专业教师执业素质、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培训,从而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纪律严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一)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
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在深层次上开展紧密合作,让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
职业院校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具体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胜任未来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可组织教师定期下企业参加专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从而掌握某一职业(专业)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可考虑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与企业人员一起以任务为载体对专业课、实习实训进行系统设计与改革,形成工学结合课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开发和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课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
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将学生未来面临工作系统的内容和要求切实体现到课程中,变原来的“理论+实践”课程模式为“理实一体”课程模式。
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课业文本、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指导;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把工作过程作为学习过程的参照系,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
三、建设“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构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
教学条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
为适应工学结合课程“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应建设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标准化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是工学交替、学生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基地,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的基地,更是改革创新“产学结合”模式课程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基地,还是产、学、研结合进行科技开发,变消费性实习为生产性、效益性实训的基地。
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可从两方面来构建:
第一,建设具有职场氛围的理实一体专业教室。
按照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部进入理实一体化教学场的思路,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根据课程实施需要,新建、改建理论实践一体专业教室,
重点加强教学功能设计和职场氛围营造。
第二,引企入校共同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由企业投入先进设备,学校提供场地、人员等,在校内合作建设生产型教学车间,教学车间兼顾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双重功能。
一方面,可充分保障企业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学校可对实训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与企业沟通较为便利,从而使学生实训质量得到保证,职业技能得以强化。
(二)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掌握、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养成等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平台,也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之一。
校外实训基地应具备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功能,还应在教学改革、应用技术研究、就业指导、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多的功能。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选择企业管理水平高、设施先进、理念先进、具有一定规模、企业文化氛围好,并对职业教育比较热心的企事业单位,经过校企双方充分沟通与协商,签订长期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以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功能与标准是建成生产实习一体化基地,确保学生名副其实地顶替企业相应技术岗位的工作。
基地既是企业生产车间,又是全面培训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场所;既是学生顶岗实习基地、企业生产基地,又是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最后一学年学生可根据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工作,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使学校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为企业解决人才缺乏的后顾之忧,可以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互利。
【参考文献】
[1]于俊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09(5)
[2]庄小将.“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3)
[3]孙国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4]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责编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