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_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2、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重点难点】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预习案1、注音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粉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探究案(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配乐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2、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想一想①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②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③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④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⑤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二)合作交流,小组探究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1、第1段“公开”一词的含义?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第3段中“他信力”的表达效果?“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4.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品读讨论探究第6—9段: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投影展示4)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三)欣赏品味,犀利语言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一.驳论文文体知识:
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一般结构和形式:
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树靶子)
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
(打倒靶子)
二、读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正确读音、字义:
搽.()在诓.()骗诬.()miè( ) 脂.()粉脊.()梁诓骗:
怀古伤今:
玄虚: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2、学生画出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
第二部分:(3—5自然段)直接驳论证:
第三部分(6—8自然段)间接驳斥:
第四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1/2自然段,画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和错误依据。
五、揣摩语言,学习讽刺技巧
(4)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2、作业:用所学方法来反驳以下观点:(可选择)
中学生上网有百害无一利。
开卷有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1——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是驳论据。
三是驳论证。
【知识链接】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1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温故互查(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概.叹()省.悟()家谱.()搽.脂抹.粉()()miǎo茫() jǐ()梁 kuāng()骗前pū()后继 wū()蔑2.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作用。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B.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
C.只.希望着国联。
D.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3.下列各项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4.文中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D.表讽刺否定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1.这篇驳论文论敌的论点是什么?他们用的论据是?2.作者针对论敌错误观点而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二)问题研究1.“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一类的人们”指哪类人?2.这篇文章的批驳方法是属驳什么?3.本文的语言即有辛辣嘲讽,又有热烈的赞颂,找出文章中一两个例子加以剖析。
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是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传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导学案
一、引入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有一种声音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那就是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类似的论调,这时,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思考和探讨。
二、文化心态决定自信度
一个民族的自信度,往往源自自身的文化心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
古人云,“中华之民族,情感
异常。
最是意境美,人心美。
”“天下之民,莫若华夏,天下之语,莫若中文。
”中
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优美多姿。
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
三、文化苦衷和自信量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文化方面的苦衷。
传统文化的优美、深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心灵空虚、价值观异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也给了外界贬损中国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民族自己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损失。
但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逐步形成的人民幸福指数、文化自信度等指标,更加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和人们对未来的更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文化自信度的提升依然需要我们的共同奋斗和不断的进取心。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人在追求民族复兴和梦想实现的全过程中,要更加努力地不断提升自信度,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国际发展形势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上是我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一些思考和看法,与大家共勉。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人教版 (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_ __课时总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施教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_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层次差异、教材重难点等展开)教学设计:一、解题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设计意图及评价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湖北省广水市关庙镇中心中学 xxx学习目标:1、分析本文写作思路和反驳方法,了解驳论文的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3、体会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全班质疑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有关资料:回顾议论文(立论文和驳论文)的文体知识,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
2、查阅资料,弄清本文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在书中注音释词)。
二、导入新课,检查交流预习情况(5分钟)三、合作探究(共约31分钟)(一)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交流(9分钟),汇报交流(4分钟)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在原文中用“”画出敌论点,并在旁标注“敌论点”;在原文中用“()”括起敌论据,并在旁标注“敌论据”。
2、摆出的敌方论点是为批驳树立靶子。
作者为什么还要摆出敌论据,而且反复强调是“事实”?3、作者由敌论据得出了什么结论?在原文中找出答案,用“﹏﹏”画出。
4、小结提升,填空:驳论文要抓住对方谬误的突破口展开批驳。
文中作者以反驳敌方的为突破口,证明敌方的不能证明其,从而驳倒其论点,反驳有力。
这属于直接反驳中的。
5、深入探究,研读体味:本文批驳敌论时,针对“自信力”仿造了两个词“”、“”有力地嘲讽、揭露了。
(提示:明确这两句话中的“中国人”的所指对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仿词的修辞——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
(二)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然后小组合作交流(12分钟),全班汇报交流(4分钟)1、作者提出的正面论点是什么?在文中用双横线画出,并在旁标注“正面论点”。
2、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答法提示:指出其论证方法并概括其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二)【学习目标】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犀利、有力、讽刺等语言特点。
3.深入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感受鲁讯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熟读课文,思考:1.作者为什么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个反问句为标题?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鲁讯先生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新知探究:探究一:分析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并找出正面立论的观点。
探究二: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探究三: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综合提升:活动一:鲁讯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社会有何价值?【当堂检测】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1、选文是写的,篇名是,文章选自,这是一篇以反驳为主的文,反映的是1931年事变后学生爱国请愿的事。
2.在第①段中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写在下面。
(1)敌论点:。
(2)敌论据:。
【学习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1、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实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一、资料助读1、议论文:议论文包括一般性议论文,评论,杂文、跋等。
从论证方式来看,议论文又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阅读答题步骤:一、找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注意: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如《谈骨气》,是论题,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二、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
三、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
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
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四、分析文章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2、列提纲:(一)提出对方论点论据{(二)直接反驳(三){(四)结论:二、小测试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
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论点。
“说中国人……诬蔑”一句指出敌方论证时犯了的毛病。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3.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2(学生)一等奖
(2)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学习难点
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学 习 过 程
课堂笔记(学法指导)
一、树标导学
1.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对标实学
1.“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
1.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4.深度解读文章,体会作者感情
(1)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文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设计主备人:资阳市雁江区回龙乡初级中学胡加涛【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
这篇驳论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是驳论文中的典范。
上好这一课,就会使学生对立论和驳论这两种不同议论方式的文章有更清晰的了解,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就会更牢固,对指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鲁迅先生凭着爱国精神和敏锐的洞查力发出中国人自立自强的呐喊,写下了这篇文章。
学习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教育有很大的意义。
【学情分析】立论文的常识、阅读方法,初三学生尽管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由于受家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多数学生关注的是时髦、偶像、游戏等话题,在思想理念上“获取的多,奉献的少”。
因此,这篇文章不仅要教会学生议论文的写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高尚的民族自尊心,懂得自己与国家的未来是仅仅的联系在一起的。
借助本文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批驳语言。
3.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
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方法】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4.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教学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课型现代文精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形近字比较:6.易错词:7.阅读学案上的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对鲁迅的了解。
备习检测内容:1.解释词语的含义。
脊jĭ梁诓kuāng骗:用谎话骗人。
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
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前仆pū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2.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问题:学生对形近字易混淆。
对策:学生辨析后,教师纠正讲解。
问题:对鲁迅的常识常有误差认识不足。
复习备习检测。
导语: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出示文题、作者)教师: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听讲回答。
独立思考;多边会议;组间交流。
详见“备习”对应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驳论文知识||,写作背景||,积累字词||。
2.反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层次||。
3.揣摩关键词句含义||,体会语言特色||,总结写法特点||。
4.感受“中国脊梁”的传统美德||,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和层次||。
2.揣摩关键词句含义||,体会语言特色||,总结写法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自学导入从教材课前导语导入||。
资料链接:1.背景材料: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
2.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的方法有:(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状元宰相”
“地底下”
指的是那些高居官位、掌握话语权的统治阶层,他们往往缺乏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判断力。
指的是广大的民众,他们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和力量。
03
02
01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强调中国人并没有失去自信力,自信力仍然存在于中国的广大民众之中。作者通过驳斥“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观点,指出这一观点的错误和狭隘之处,并呼吁人们要看到中国民族中的脊梁,看到中国社会的根基和力量。同时,作者也强调了自信力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拥有自信力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丧文化定义
丧文化是指一种以自我贬低、自我放弃、自我放纵为特点的文化现象,常常表现为消极、颓废、沮丧的情绪和态度。
丧文化产生的原因
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导致部分年轻人感到焦虑、失落和无助,从而产生丧文化的倾向。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加速了丧文化的传播。
丧文化的影响
丧文化容易影响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同时,丧文化也会影响社会的积极氛围和价值观。
interrupted the first person\'s own
文章内容解析
开篇立论
作者开篇即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质疑,并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通过列举“信地”、“信物”、“信国联”三个事实,驳斥了“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的观点。
标题影响
这一标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忧患意识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忧虑,认为国人在面对西方列强时自信心不足,需要重新审视和培养民族自信心。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2 (新版)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三、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资料链接⑴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
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⑵杂文简介: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
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a、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b、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c、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d、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⑶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论点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2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一、驳论文知识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驳论:用正确的观点披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
2 、驳论方法:
(1)驳论点法:直接驳、间接驳。
(2)驳论据法。
(3)驳论证法。
3、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4、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摆敌论论点;打靶子→驳敌论论证;立观点→证明自己观点。
什么是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的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
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他是浙江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横眉冷对千夫指,
未敢翻身已碰头。
俯首甘为孺子牛。
破帽遮颜过闹市,躲进小楼成—统,
漏船载酒泛中流。
管它冬夏与春秋。
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三、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和他们的御用文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抗日的斗志,甘做亡国奴。
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号,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却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
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蒋介石有“三日亡国”的论调。
1、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ài ——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kuāng——哄骗。
搽chá——涂抹。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状元宰相——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全文分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
第二部分(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
第三部分(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
第四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
3、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对论点的?
(1)自夸“地大物博”→信“地”信“物”→不是自信他信力
(2)望“国联”→信他→也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自欺欺人→更不是自信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4、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明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
从来没相信过自己——他信力。
现在:求神拜佛——自欺力。
5、文中列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对方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6、作者正面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7、作者提出论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这些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
8、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9、“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10、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这是比喻的说法。
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10、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了信心的悲观论调的有理有据地批驳,明确指出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