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题含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
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
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 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 445 年一前 396 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 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
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中国古代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编
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21)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3.(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5.(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6题)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高考45题——《历史上的改革回眸》试题分析
一、近三年全国卷改革类试题举要
(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
1.海南卷(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如何根据材料?)。(4分)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3分)
【免费阅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练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题
题1 (立意:从文明的交流融合视角审视明治维新)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对近代日本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年)
(1)结合日本历史,说明福泽谕吉为什么提出“汲取欧洲文明”的主张,明治维新中有哪些“汲取欧洲文明”的做法?试举两例。
(2)材料认为“汲取欧洲文明”的理想途径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题2 (立意:从近代化模式多样性审视中、俄近代化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历史争鸣·回顾戊戌》
材料二 1860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1)据材料一,指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国1861年改革遵循的“西方模式”的含义?如何理解“俄罗斯特殊性之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
(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一块在高考中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重大改革:王莽改革
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社会矛盾加剧”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题,从材料中的“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分析改革的弊端说明原因。
2020年高考历史选考题强化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
选考题强化专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0分)
1.材料当年,努尔哈赤以“遗甲十三副”起家,创造了一个相当大的汗国。它实
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分成八个旗,每一个旗自有旗主。旗主对下有完全的统治权,对上向努尔哈赤效忠。雍正从即位的时候起,便对八旗制度进行了改革:颁布“上谕”,禁止下五旗(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各旗旗主对担任政府官吏的旗员勒索。他又把都察院的满洲人御史调派到八旗去,每旗二人,稽查一切。
从此,各旗的内部行政,在实际上被中央直接管理。下五旗的半独立主权,名存实亡。各旗彼此之间,也不许发生横的关系。这一旗的旗员与包衣(相当于农奴集团长官),不许到别一旗旗主那里去当差。上三旗的旗员包衣,更绝对不许“在诸王门下行走”。
——摘编自黎东方《细说清朝》等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旗务改革的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雍正帝的旗务改革。
2.材料西魏立国于关陇一隅之地,地理环境、人力、物力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
都不能与东魏和南朝萧梁抗衡。苏绰是西魏改革的谋主,他制定的“六条诏书”成为西魏北周的治国纲领和施政方针。令诸州郡县长官,“每至岁首,必戒敕部民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对那些游手怠惰、不勤农事者,则加以惩罚。
认为古今帝王“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提出“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罢黜冗官及扰乱细民之污吏,实行官吏考察制度,对各级官吏“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起于居家,至于乡党,访其所以,观其所由”。要求地方官在征收赋役时,应“斟酌贫富,差次先后”,差发徭役应防止“贫弱者或重徭而远戍,富者或轻使而近防”的弊端。在“六条诏书”的指导下,西魏北周政治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因而转弱为强,最终灭掉北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选修内容中的必考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一
1.(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2.(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高中历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D.商鞅对变法法令的严格执行
3.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
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雅重门族”B.“剃发蓄辫”
C.“班赐冠服”D.“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5.为扭转北宋中期“寇盗充斥,劫掠公行”,而宋募兵却“大率势力怯弱,与贼不敌”的局面,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6.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7.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8.1910年1月,各省请愿代表向清廷提交请愿书,要求“速开国会”,清廷发布上谕委婉拒绝。同年5月和10月,地方代表再次请愿表达同样诉求,遭清廷遣散。请愿活动的失败()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观题系列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观题系列训练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材料三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哪些措施具有“政治革命”的性质。分析梭伦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指出梭伦改革的主要影响。(3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
很少。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
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
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选修专题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选修专题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15分)(2014·潍坊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初期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尽地力”,并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实行“平籴法”,设“常平仓”,以平衡粮食价格。
材料二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二篇;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凡六篇。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相似的内容。(9分)
(2)据材料二,分析李悝作《法经》的意图。(6分)
2.(15分)(2014·贵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及试题和答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核心考点】
1·梭伦改革前背景
雅典国家的形成和政治体制;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解决危机两次尝试(僭主政治和《德拉古法典》);萨拉米岛危机等。
2·梭伦改革措施
颁布“解负令”;鼓励发展工商业;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组建民众法庭等。3·梭伦改革的历史影响
促进雅典国家形成,奠定民主政治基础;改革的局限性;改革的性质和特点等。
【考点梳理】
一·梭伦改革前背景
1·雅典国家形成和政治体制
(1)雅典国家在公元前8世纪初才开始产生。提修斯以不侵犯贵族的私有财产为前提,动员贵族放弃司法审判权,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国家形成初期实行王政,它实际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共和国。
(2)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贵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掌握各项具体权力。
2·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1)贵族在政治上把持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平民在政治上虽然享有公民权,实际上无法真正参与国家政权,受到贵族的压迫。
(2)贵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财产,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剥削平民,平民在经济上处境恶化,为还债被迫为债主耕种土地的平民成为“六一汉”,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者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随着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尽管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然遭受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他们逐渐与平民站地一起。
卷0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原卷版)
卷0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
(2022·全国乙)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二、——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2021·全国甲)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高考历史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6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频考点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某某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热点题型】
题型一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例1、(2015·某某文综,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X睢、蔡泽、苏秦、X 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提分秘籍】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
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由时代背景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
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
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
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9分)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
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3.材料: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确定(汉)宣帝继位。这是保证西汉社会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卒。宣帝始亲政事,“励精为治”,号为“中兴”君王。汉宣帝时期是西汉盛世的继续,实
行武帝末年以来罢兵力农、“思富养民”的政策。宣帝于本始元年至神爵四年(公元前73~前58年),曾七次下诏征召人材。又先后诏令安置流民、减免田赋、减低盐价和赈济灾民,还一再派遣使者或丞相、御史的属官,到各地查处执法不公、擅兴徭赋、出入人罪的不法官吏,考查地方官治绩。被称为“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汉宣帝“励精为治”的变革举措。(8分)
(2)根据材料,分析指出汉宣帝变革举措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4.材料:汉光武帝首先妥善安置功臣减小改革的阻力,然后命令后族、
宫戚“不得封侯与政”,重申“阿附藩王之法”收捕诸王宾客;重视人才选拔,沿用察举制,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平息了叛乱。汉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穷治楚王刘英;建武6年裁并了400多县约占三分之一,吏职减损,十置其一;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至乃十存一焉。中央兵减至2500人,废郡国都尉都试制度;改变王莽时期机构乱置的做法,加强原有秘书机要机构尚书台的事权,削弱了宰相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权势,君主集权因此而强化。经过汉光武帝和汉明帝长达几十年的改革,东汉初年的政治、经济大为改观,史称“光武中兴”。
摘自翦伯赞《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初年改革的作用。(6分
5.材料: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颍、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輾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鞅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
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
1.(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2.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2分);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2分) ;平籴法。(共6分,每点2分)(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2分)
3.参考答案:
(1)举措:推行和平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继承“休养生息”政策;重用人才;整顿吏治。(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2)影响:促进了汉朝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缓和了国内民族矛盾;形成“宣帝中兴"局面。(7分)
4.参考答案
(1)协调各方利益,打击外戚、藩王等;精兵简政、裁撤机构、冗员;削弱宰相三公的权力,增加尚书台的决策权;重视选拔人才,沿用察举制;丈量土地,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小农制经济和打5.参考答案
(1)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严酷的刑法;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宽省刑罚,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