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
关于孔子与孟子的生平介绍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
早年时,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鲁国担任过官职,后来带领着一些弟子云游列国,整整十四年。
之后回到鲁国,开设私人讲学,打破了当时教学垄断制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晚年,孔子开始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整理成为《论语》。
孔子被后世尊奉为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家学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列国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反对道家和墨家。
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杰出的宗师。
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向列国君王游说儒家仁政的思想。
但最终无人采用,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述讲学。
著有七篇《孟子》传世,南宋时期《孟子》称为四书五经之一。
死后,后世人称他为“亚圣”。
孔子和孟子分别代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别被称为“孔圣”和“亚圣”,两个并称“孔孟”,因此儒家学派又被称为“孔孟之道”。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
其后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
孟子认为,君王和国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人民。
所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老百姓的地位,比国家和君主更为重要。
他认为,国君当政,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则国家就不会强盛。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
是孟子对于义利观的核心思想。
他对于“义”和“利”假设了一个鲜明的冲突和矛盾,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
但是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完全否定利的价值。
只是把义的价值置于在利的上面。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那么关于孔子和孟子生平都有哪些经历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孔子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扬者,被后世人称为“亚圣”。
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汇编而成。
《孟子》一书约创作于公元前250年至150年,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据称,《孟子》一书是“四书五经”中部头最大的一部,约有三万五千多字,共计286章。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现仅存七篇十四卷。
孟子主要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学成后,他像孔子一样,游说当时的列国,他主要到过梁、齐、宋、鲁等国。
在游说中,他试图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实现他的“仁政”的政治理论。
他在齐国当了一段时间的齐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图,却没有被齐宣王采用。
孟子回到家乡,聚众讲学,成书立说。
一开始,《孟子》一书并没有被列入“经书”的行列。
直到五代时期,后蜀的孟昶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孟子》也在其中,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经书的开始。
宋朝时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经。
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时,当时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编入“四书”的行列,从此,《孟子》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孟子》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了,相当于现在的教科书。
孔子生平主要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
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时,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
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孔子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过着清贫的生活。
三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
母亲颜氏就带着他离开出生地尼山,来到阙里。
生活拮据的他,做过许多工作来补贴家用。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孔子孟子简介之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史海秘闻历史小百科】孔子和孟子:经常有人说,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其实不然,两人相去百年,相通而又相别。
那么孔子和孟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孟子的简介之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
孟子是子思(孔子之孙孔伋)的弟子,而子思受业于曾子。
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所以也说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孔子与孟子相隔百余年,当然也就没有师生之谊了,但在儒家传统中,他们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的思想_孟子的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分别是我国古代的圣人和亚圣,孔子与孟子的思想都是以仁为核心。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孟子的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不过孔子与孟子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
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在提倡王道主义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则,就是名贵君轻论。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核心是讲得民心者得天下。
为了说明民贵君轻的合理性,还借助了天的力量。
“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名受之”《万章上》这就是说,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天意的真正意义在于民意。
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法定的治国思想,实际上,儒家思想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其关心的问题是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就是人之所以有理义,之所以有道德之学”。
孔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孔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孔子-春秋时期;孟子-战国时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传》《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孟子,中国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孔子、孟子、老子
1.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2009安徽卷)(代词,作宾语,那里; 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2.B. 非曰能之,愿学焉(2009江西卷)(代词, 它) 3.A.遂家焉 乃实告焉(2008山东卷) (兼词,于之;代词,他) 4.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 胶(2007浙江卷)(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 于“然”;兼词,“于之”) 5.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2010浙江卷) (语气助词;兼词,于之)
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 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 家吗?”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析】这是孔子在说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今天“二 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 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第六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音zhì ,同“智”;乐,古音yà o,喜爱的意 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 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 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 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面对利字当头的梁惠王,孟子怎样游说自己的观点 呢?(也就是说说有什么艺术特色)
02第二章 孔孟儒学思想
孟子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1. 孟子旗帜鲜明地继承了尧、舜、禹、汤、文、 武、周公、孔子的“道统”, 使春秋末年孔子 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战国时代,有了一个立场 坚定而且充满激情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2. 孟子力挽狂澜,与当时各种流行的与儒家思想 相违背的“异端”“邪说”进行辩论,挽救了 儒学衰微的趋势。
西汉时置“五经博士”:易、诗、书、礼、春秋
东汉“五经”加《论语》、《孝经》合称“七经”
唐代科举“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孝经》、《尔雅》称“十 二经” 。
宋以后将《孟子》提升为经,则有“十三经”之
称。
南宋朱熹又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
•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此为 依据。
• “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天聪 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 “伪古文尚书”25篇 问题。
《礼》
• “三礼” :《仪礼》、《礼记》、《周礼》 • 《仪礼》:古代冠、婚、丧、祭、射、
乡、朝、聘等礼仪的记录。 • 《礼记》:关于《礼》的讨论。 • 《周礼》:周代的官制。
第二章 孔孟儒学思想
第一节 孔子、孟子及其 他先秦儒家人物
第二节 早期儒家经典及 其意义
第三节 先秦儒家的基本 思想和原理
第四节 儒家思想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第一节 孔子、孟子及其他 先秦儒家人物
Confucius
(circa 551-479 BC)
孔子
摩西
索伦
美国最高法院东门楣上的孔子雕像
On the eastern pediment of the Supreme Court building,there is a sculpture entitled “Justice the Guardian of Liberty” by Hermon A. McNeil, which was intended to be a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of three of the Eastern civilizations from which our laws were derived, personified by the figures of three great lawgivers: Moses, Confucius, and Solon (surrounded by several allegorical figures representing a variety of legal themes).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其中,孔子和孟子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的思想与影响孔子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孔子的思想以家庭和社会伦理为基础,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贤明的领导能力,而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也应该建立在道德准则之上。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的观点,即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能力来进行教学。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以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体制中。
此外,孔子对中国礼仪和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举止,使社会更加有序和稳定。
孔子在教育中注重礼仪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素养,学生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孔子的思想影响深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孟子的思想与影响孟子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
他主张人应该遵循天理,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修养。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观点,认为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关心民生,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他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主张劳动与收入之间的公平分配。
孟子的政治观点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强调人应该尽己之力去改变社会不公和不义。
他提倡个人和社会的主动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释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四大圣贤60句经典名言读背(有翻译)一、孔子经典语录1、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5、君子,俞于义。
小人,俞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
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6、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不仁义的人虽然富有和尊贵,但对于我来说,他们轻得如天边的浮云一样。
10、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1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译文】不怕别人不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12、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关于孔子的故事发奋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但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
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_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_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孔子和孟子的励志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
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别说了,我听明白了。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孔子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鲜亦仁!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朝闻道,夕死可矣.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5.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7.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18.德不孤,必有邻.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2.君子周急不继富.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3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3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36.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4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
儒家三圣--孔子(至圣)、孟子(亚圣)、荀子(后圣)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比较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具备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孔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学生在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因此,孟子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教育方法比较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传授和学习经典文化、注重礼仪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讲授礼仪来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孟子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三、学生角色比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应该虚心接受教导,并遵循教师的指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权威,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孟子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来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通过经典文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德;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孟子和孔子本质有什么区别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们都推崇“仁政”思想,但在本质上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下面是为你搜集孟子和孔子有什么区别,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和孔子本质区别首先是两人的性格上。
孔子幼年家里贫穷,他的满腹才华,基本都是靠自学。
他向长者请教学问的时候,都是彬彬有礼,这也就塑造了他敦厚的性格。
他教育学生,总是不厌其烦。
甚至连性格暴躁的子路也被他感化,心甘情愿拜他为师。
而孟子则不同,孟子的性格较刚烈,愤世嫉俗。
这也可能是孟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和孔子有所不同。
孔子时期还是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尚未完全崩坏,而到了孟子的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互相攻伐,早已把礼乐全部抛到了脑后。
孟子自视为救国救民的济世能人,他看到诸侯交战,百姓饿殍遍野,其愤怒之情不愈言表,才有了“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话。
其次,两人对“仁义”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的“仁义”思想是建立在周朝的基础上,他提出的“仁”,还只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而到了孟子,他“仁”的定义更加形象化了,对“仁”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第三,从施政角度来说,孔子比较偏向于“复古”。
他提倡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他对礼乐的看法就是不僭越,所以他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说法。
而孟子则比较激进,在他看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施行暴政的君王总是一语中的,表现了他朗朗正气。
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
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
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游列国
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 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 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大致是从鲁国出发,走 了卫国、宋国、齐国、 郑国、晋国、陈国、蔡 国、楚国、等地。(现 今大致路线曲阜——濮 阳——长垣——商丘— —夏邑——淮阳——周 口——上蔡——罗山—) 然后原路返回 。
回到鲁国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儿子孔 鲤去世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 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 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 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 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 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 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 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 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 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 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 于此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 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和孔子一 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 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 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 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 “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 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 这几篇便相继失佚了。 。
出仕修经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 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 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 《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 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 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 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 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 日,鲁国大治。
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 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 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 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孔子路过匡城(今河南睢县)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 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 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 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 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 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 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59岁的孔子 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 困在半道,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 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 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 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 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 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 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前488年),孔 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 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亓官 氏去世了。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 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 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68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 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14 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 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 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 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孟子以“兼济天下” 为己任,倡导自省 精神,以身作则, 言行中也处处体现 出这种自律。“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 屈”。
世中 界华 的的 孔孔 孟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9月在巴 黎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 美国加州议会已经把孔子诞辰日9 月28日定为加州的教师节。 政协委员、国内知名大学教授提议 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中国儒学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被作为全人类伦理的“金规则”,即 所谓“伦理底线”。
驾鹤西归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 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 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 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 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 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 讲到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 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 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 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 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不少弟 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 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 受到人们的奉祀。
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 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 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 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 贫的生活。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 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 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 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 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步入仕途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 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 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 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 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 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到30岁时,已有些名 气,所以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 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 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 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 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 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 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 买卖和屠杀的本领。母亲又想:“这 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 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 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 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 里定居下来了。
离开鲁国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 弱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 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 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十三年(公 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 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 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 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 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 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 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 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 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 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 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 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 “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 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 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 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 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 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 《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鲁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 国 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 内 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 乱
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 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 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 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 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