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师专业_学前卫生学_课程建设的思索_孟清牧
关于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思考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渠道,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
而卫生学课程作为高职高专医学相关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与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健康理念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的培养。
而卫生学课程教学则可以通过讲解健康知识、分享生活技巧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发展积极的健康理念和价值观念,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实践教学卫生学课程教学注重实践操作,可以通过选取常见的卫生问题,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数据搜集和病例分析等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卫生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特别是在疫情控制和防控中,卫生学更是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加强互动式教学传统的卫生学教学多是讲授式课堂授课,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
因此,应该采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通过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方式让学生自由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注重针对性授课,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同时,互动式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理解、表达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
四、开设选修课程高职高专学生的个性差异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因此,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考虑为不同专业开设选修课程。
不同专业所接触的卫生问题不同,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实践卫生知识。
总之,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与改革可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
探索研究TAN SUO YAN JIU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薛钧仁沧州市沧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沧州海事学校) (河北省沧州市 061000)摘 要: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项必备的入门课程,但是从现在现有的教学状态来看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优质教师缺乏、课程定位失效、招生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所以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问题然后制定解决方案,实现学生高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学前卫生学1 引语《学前卫生学》主要学习的是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学习的就是如何教育学龄前儿童培养正确的学习意识和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学前卫生学这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这门课程的专业性,为培养专业性人才奠定基础[1]。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课程教学现状2.1 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计不合理当下中职院校应用的几版《学前卫生学》的内容而言,该课程主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大的板块:人体概述、幼儿的基本情况、学前保健制度、学前安全机构、常见儿童疾病及治疗方式、幼儿园环境标准、学前儿童心理问题。
所以现在有课程缺乏针对性的不足,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材的内容都比较落后,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脱节。
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教授知识都是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课程设计,所以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用性并不高。
导致学生以后遇到相关情况不知所措,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解决,所以导致这个课程的实用性较差。
2.2 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应试教育中,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这在某些落后的地区甚至是惟一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的缺点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不会主动输出,也不会自己分析。
而且教师将教材上的材料传达给学生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让学生不会对这些枯燥的知识产生真正的兴趣,觉得通过考试就可以。
“学前卫生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前卫生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考“学前卫生学”课程是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文章从课程目标的应用性、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以及多样性的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来探析“学前卫生学”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力求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应用价值。
标签: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应用型课程建设“学前卫生学”是研究解剖生理特点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综合性学科,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学前卫生学”作为健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幼教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同时,把“学前卫生学”建设成应用型课程也迫在眉睫。
一、应用性的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可以掌握必要的保育知识并学会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依据“学前卫生学”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应将学前儿童膳食卫生、学前儿童意外伤害方面的护理技术和意外事故的急救技术、幼儿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及身心发展的综合评估等作为主要的实训重点内容展开。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实训室的实际操作训练以及实训基地的实习,不仅容易掌握“学前卫生学”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幼儿所遇到的意外伤害和事故,了解必要的卫生保健的技能和技巧,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处理幼儿卫生保健方面的有关事务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
二、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学前卫生学”涵盖内容由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个体生长发育、学前儿童膳食卫生、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卫生、学前儿童常见疾病预防、学前儿童意外伤害与急救、学前儿童心理卫生、托幼机构保教活动卫生和幼儿园环境卫生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成,侧重于实践运用的综合性预防医学。
“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本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宗旨”的理念,着重对本课程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
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思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方面介绍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开展《学前卫生学》标准法教学的课程内容,指出课程标准化教学的教育现状存在专业意识不规范、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实践性等问题,并在制定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合理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
在许多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一门主干理论课程,它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特点紧密相关。
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组织、传递、整合和评价等方面,以及处理这些知识和理论的专门化能力上。
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职业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训练应当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
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是《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对各门学科教学作纲要性规定的指令性文件,其中包括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要点和范围,教学时间分配,教材教具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理念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指导、教学评估方面的综合反映。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应该怎样认识该门课程?在《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建设中存在什么问题新课程的启动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哪些新要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多年来高职院校开设《学前卫生学》的一些共性的情况进行总结,探讨其在课程标准建设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的认识《学前卫生学》课程始终以儿童保健为工作的中心,帮助幼儿师范的学生学校了解从身体上和心理上保护儿童健康发展。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黄琳闫开意韦唯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4期摘要:学前卫生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包括的知识广泛、内容丰富,当前的课程教学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通过反思当前的学前卫生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强化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考核方式等改进策略,以提升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发挥该学科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儿童营养和身心保健的一门理论知识丰富、重视实践运用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反思目前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而提升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技术应用型、具有高职业道德素养的未来学前教育人才。
一、对当前《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反思(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心理卫生、儿童营养卫生、幼儿常见疾病及预防、常用护理技术及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幼儿园卫生保健等内容。
课程的内容众多,涉及面广。
在学前卫生学的当前教学中,出现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培养的现象。
大量的理论教学,众多的抽象内容,会使学生觉得生涩难懂、枯燥乏味,同时,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训场所有限,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偶遇突发意外的卫生保健事件往往力不从心。
(二)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在学前卫生学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PPT、教学视频等)等讲授知识,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递信息,但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可能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另外,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过少。
一方面,实践教学课时几乎为零,学生缺乏幼儿园卫生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学校所能提供的操作器具和实践场所无法配合课堂教学,导致学生虽然卫生学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不足。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实践探讨
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实践探讨摘要: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而立德树人是教师应具备且需将其作为教育的核心原则而展开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即便是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其也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基于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章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引言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师资输出地,高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师资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应用型高校,理应从教学体系建设上凸显“应用”二字,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是核心环节。
国家信息化改革的号召对于深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师生素养,提供了一条更佳的师资培养之路。
一、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学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时,应该采取提高学前教育实践课程课时比例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实践训练活动。
传统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理论课程占据课时过多和实践课程课时过少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过程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
严格按照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划分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确保学前专业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时间的合理性。
此外,随着实践类课程教学课时占比的不断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技能锻炼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也深刻认识到了实践训练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的稳步提高二、应用“互联网+”分层引导“互联网+”生本课堂打造的根本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确立任务清单的“2+2+2+2”原则。
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验实训 课程的建设与思考进一步深化 学前卫生学 课程的改革
二、进一步深化《学前卫生学》 课程的改革
1、现状和问题
1、现状和问题
当前,《学前卫生学》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如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操 作过少等。这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无法满足幼儿园保育 工作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加强实践操作,增加互动讨 论等教学方式,探索《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策略。
3、教学方法和策略
3、教学方法和策略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情境教学、互动 教学、观察分析、互动讨论等。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模拟幼儿园保育场景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感受保育工作的实际需求;互动教学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学 习;观察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互动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沟 通能力和思辨能力。
2、建设思路和策略
创新实验实训课程模式:未来,《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验实训》课程可以采用 更多的创新模式,如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验实训》 课程的建设与思考——进一步 深化《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改
革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保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幼儿园保育工作 的质量和水平,许多幼教机构和学校纷纷开设了《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验实训》课 程,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 园保育工作实验实训》课程的建设进行探讨,并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学前 卫生学》课程的改革。
2、实验实训课程的作用
2、实验实训课程的作用
《幼儿园保育工作实验实训》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前卫生学》课程中的 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例如,学生在实验实训课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科学喂养、日常生活照顾、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实践 技能。此外,实验实训课程还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对幼师专业_学前卫生学_课程建设的思索_孟清牧
对幼师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索孟清牧(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安徽·宿州234101)【摘要】基于“学前卫生学”课程作为健全幼教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幼师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教学内容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及多方位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力求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实践评价【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3)06-0193-02“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的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综合性学科,亦可以界定为预防医学范畴。
该学科不仅为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学法等学科提供了内容支撑,而且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保健提供了知识积淀,更是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技能。
依据培养幼儿教师《纲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幼教工作者对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力度和水平。
因此,本课程作为健全幼教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幼师生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幼教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一、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内容决定着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
目前《学前卫生学》教材版本众多,但教材涵盖内容大致相似,主要由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个体发育及胚胎学、营养学、免疫与疾病卫生防治和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环境卫生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成,侧重于实践运用的综合性预防医学。
依据我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及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本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宗旨”的理念,着重于下面五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该部分内容贯穿于全书,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核心,为促进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起支撑和奠基作用;第二、营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个体合理膳食,并具有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膳食管理的能力;第三、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意外事故的急救知识及技能,以利于幼儿教师正确的日常护理和处理或急救突发的意外事件;第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形态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技能,以培养学生具有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科学评价的能力;第五、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及心理偏差的预防,能应用自如的进行教育环境的创设及把握教育过程中心理卫生的要求。
对幼师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索
病 ,以及幼儿发生意外状况 以后 的防护措施来进行了解 ,这样 避免考核过程 中单纯的成绩评价对学生的能力的遏制 。但是
就 能够保证学生 以后在面对幼儿受伤的时候 能够有条不紊地 在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时候 ,还需要关注知识 的评价 ,但是对于
来 进 行 防 治 。其 四 ,主 要 就 是对 幼儿 成 长 过 程 中 形 体 的指 标 来 知识 的评 价 不 能 够 仅 仅 用 考 试 的 形 式 ,可 以 将 知 识评 价 贯 穿
程 是 一 门较 为 综 合 性 的 学 科 。在 对 《学 前 卫 生 学 》进 行 学 习 以 训 练 场地 也 比较 少 ,这 样就 使 得 学 生 普 遍 反 映 ,对 于 该 课 程 的
后 ,学生 就 能够 了解 学 前 心 理 学 、学 前 教 育 学 等 ,并 且 能够 使 理 论 知识 掌握 比较 牢 固 ,但 是却 并 不 能 够 应 用 在 实 践过 程 中 ,
型人才定为 目标。
3课 程 差 别 性 的 思 索
1课程 时代性 的思 索
在传 统 的幼 师 专 业 的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学 习成
在 进 行 课程 设计 的 时候 ,首 先就 是要 注 重 课 程 的时 代 性 , 绩进 行评价 的时候 ,往往就是采用单纯成绩的考核方式 ,这样
得学生的 自我认知和 自我保健的能力增强,从而使得 学生在 对于一些简单 的意外事件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 。这就说
毕业 以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 进行本课程 的学 明 目前在 对 该 课 程 进 行 教 学 的时 候 ,并 没 有 注 重 实 用 性 的 教
习的时候 ,需要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培养全能型的应 用 学 ,这 样 就 对 学 生 的发 展 造 成 了阻 碍 。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的需求与评估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的需求与评估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的需求与评估论文摘要:目的评估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现行教学内容,为该课程设置及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自制KAP问卷采取整群抽样和自愿随机的方法分别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和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调查,并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访谈评估不同人群对《学前卫生学》教学内容的需求与态度。
结果3类人群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现行《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与与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其中,90.7%的学生、100%的幼师和87.7%的监护人认为从事学前教育者需要系统学习儿童保健知识,主要需求为日常护理与急救等技能。
接受访谈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学前卫生学》作为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应进行调整,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结论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学前教育专业应将《学前卫生学》作为必修课,教育内容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学生;儿童保健;健康教育;课程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
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
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代发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课程类型:理论课学时:68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学前卫生学》主要以脑科学、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等学科为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的一门学科。
课程主要围绕学前儿童保健工作重点,从理论到实践展开了论述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学前儿童,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该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学前卫生学》与学前教育专业后续开设的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以及各科教学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前卫生学》中的学前儿童生理特点为上述学科在生理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是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结构的要求及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制定的。
根据这些标准,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懂得对学前儿童进行营养管理、懂得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与预防及托幼园所的卫生与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将《学前卫生学》课程的内容定为下面五大模块:学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学前儿童的营养管理、学前儿童健康评价、学前儿童疾病的护理与预防、集体儿童的卫生与保健等五方面。
接着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每一模块下面选择了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以项目为载体,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提出相应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
最后根据拟定的这些内容、项目,再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在查找中发现《学前卫生学》(2004年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较符合我校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学前卫生方面的要求,与既定的五大模块内容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学前卫生学》为本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的资料,对教材进行调整、重组与补充,形成了《学前卫生学》课程标准。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卫生学教学策略探析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卫生学》教学策略探析孟清牧(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安徽·宿州234101)【摘要】《幼儿卫生学》课程是承担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构建健全的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文本价值在幼教活动中尤其突出。
本文以其为教学个案,立足于课堂教学,分别从教学态度的树立、教材贴近生活、形象教具的应用、语言的情感共鸣、建立反馈评价机制等五个步骤,探讨优化《幼儿卫生学》教学策略,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学习,学有所获,学会学习。
【关键词】优化教学策略幼儿卫生学【中图分类号】G63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2-0166-04《幼儿卫生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幼儿卫生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其它课程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及各科教学法等提供了生理学依据,是其它课程教学的必备先前学科知识;而且对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身卫生保健将受益终生。
近年来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文化课学习不太感兴趣的中专生,她们初中知识底子薄,学习兴趣淡漠,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初中《生物学》因不列入中考的考试范围,在有些农村学校,这门课程被淡化。
因此我在从事这门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中,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对优化该门课程的教学做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初步探索,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认真的教学态度,广博的知识修养熏陶学生热爱学习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教学的根本,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质量。
一个认真的教师,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教师,就应该时刻督促自己进取、勤奋、务实、科学、严谨,认真对待教学,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甚至是教师所说出的每一句话。
这样才能塑造自己的教学品格,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也才能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学生才能“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对师专院校《学前卫生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师专院校《学前卫生学》教学的若干思考
罗偲
【期刊名称】《黑河学刊》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然而,目前师专院校学前毕业生却频频出现重教轻保、保育能力极其缺乏的现象。
《学前卫生学》作为培养幼师保育能力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探究合理安排设置此课程以及如何科学地进行保教结合的教学,极具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132-133)
【作者】罗偲
【作者单位】广东茂名高州师范学院,广东茂名52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2
【相关文献】
1.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地方本科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
3.对幼师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索
4.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实训室思考与建设
5.高职院校"学前卫生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探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前卫生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作者: 秦铭
作者机构: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1
出版物刊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108-10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卫生学;教学改革
摘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关键是课程的衔接,要提高衔接背景下的中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依然需要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改革。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是幼儿师范教育推进此项工作的主要载体,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从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模式、方法与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学前卫生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综合设计的探讨,对促进中高职衔接后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质量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学前卫生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学前卫生学》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一、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与意义《学前卫生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其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为其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当前社会对幼儿教育人才的高标准要求。
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1.生命观教育: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和健康维护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观念,培养其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社会责任感:通过介绍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和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职业道德与规范:在讲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时,融入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4.环保意识与健康生活:结合环境污染对幼儿健康的影响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3.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实习实训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学前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
2.教师、学生与学生管理人员协同育人:邀请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课程教学和育人工作,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管理人员辅助的协同育人机制。
3.线上与线下融合: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学、答疑、讨论等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和互补优势。
2016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2016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学前卫生学二、课程性质:《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以幼儿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也是学习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发展的规律,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做到科学育儿、改进和优化儿童的抚育。
四、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原则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坚持与相关学科联系的原则(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本课程应做一定的书面作业,平时也可做一些课堂讨论的练习,对于书面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并就其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如,论点回答是否全面,语言表述、举例分析是否1恰当等等。
还可以组织做一些专题调查,将学前卫生学的知识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写一些专题调查报告。
总之,作业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五、课程总学时:本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总教学时数72学时。
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1、建议学时分配序号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践学时数1 第一章幼儿生理的特点 142 第二章幼儿心理卫生 103 第三章健康评价 64 第四章儿童营养 105 第五章小儿常见病 86 第六章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6病7 第七章常见护理技术及急救6术8 第八章健康教育 69 总复习 6合计学时数 66总计学时数 72 2、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2第一章幼儿生理的特点 [教学要求]1、掌握什么是运动系统及小孩运动系统的特点。
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在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作者:崔萌冯宇来源:《南北桥》2020年第05期【摘要】学前卫生学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性课程。
在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学前卫生学的教学成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本文结合学前卫生学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现状,对在此课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职业素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5.20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迅速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更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保护和帮助。
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让他们成为专业的人才,更好地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去,已经成为了幼儿师范学校的重要任务。
学前卫生学是传统的幼教专业“三学”之一,主要研究幼儿机体发育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提出相应的衛生要求和保育措施。
该课程涉及面广,具有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做到维护和增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现状(一)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设置不符学前卫生学课程综合了生物学、卫生学、营养学和护理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属于偏理科性质的知识范畴。
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具备的是文科背景,理科知识的储备较差,可能只在初、高中接触过生物学,而对卫生学的认识相对较肤浅,很多同学认为该门课程只是教授清洁卫生工作的相关知识,因而无法在思想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同时,学前卫生学涵盖面广,涉及到幼儿园日常保育工作、制度建设、环境创建等等方面,内容繁杂,知识点零星,细节要求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此课程存在畏难的心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学习氛围不佳。
关于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是学生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更新与拓展、方法创新改进、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质量保障等方面探讨了教学的相关问题。
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不足、评价制度不完善等。
未来发展方向应在理论与实践融合、内容更新、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改进。
可持续发展策略应关注教学质量和师资培训,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
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需继续被重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关键词】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内容更新与拓展、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质量保障、未来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策略、重要性再强调。
1. 引言1.1 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学前卫生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发展和保健知识,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掌握保健知识,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医学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前卫生学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卫生学课程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前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健康知识,掌握保健技能,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全民健康,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高专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更是培养医学人才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医学教育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幼师专业《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思索
孟清牧
(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
安徽·宿州
234101)
【摘要】基于“学前卫生学”课程作为健全幼教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幼师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教学内容设置与培
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及多方位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力求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
实践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3)06-0193-02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的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综合性学科,亦可以界定为预防医学范畴。
该学科不仅为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及教学法等学科提供了内容支撑,而且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保健提供了知识积淀,更是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技能。
依据培养幼儿教师《纲要》,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幼教工作者对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力度和水平。
因此,本课程作为健全幼教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幼师生道德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幼教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一、课程内容的适应性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的内容决定着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
目前《学前卫生学》教材版本众多,但教材涵盖内容大致相似,主要由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个体发育及胚胎学、营养学、免疫与疾病卫生防治和意外事故的预防与急救、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环境卫生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成,侧重于实践运用的综合性预防医学。
依据我国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及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本着“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宗旨”的理念,着重于下面五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第一、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该部分内容贯穿于全书,是全书的理论指导核心,为促进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起支撑和奠基作用;第二、营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个体合理膳食,并具有为托幼机构提供合理膳食管理的能力;第三、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意外事故的急救知识及技能,以利于幼儿教师正确的日常护理和处理或急救突发的意外事件;第四、学前儿童生长发
育形态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技能,以培养学生具有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科学评价的能力;第五、心理健康卫生保健及心理偏差的预防,能应用自如的进行教育环境的创设及把握教育过程中心理卫生的要求。
以上五个方面内容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幼儿卫生保健的技能,提升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促进和科学评估的能力。
目前,此课程建设以有限的教学课时数难以圆满完成课程目标任务。
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基本理论为框架,将“以生为本,知行合一”的理念作为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构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彰显课程内容的广博与深刻。
教学过程中应既重视传授知识,又特别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领会掌握蕴含在理论知识中的精髓,进而重视知识运用,强化技能培养,并内化为学生所应具有的素质。
对此,处理课程内容时应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丰富教学资源;第二、借助各种可利用的教学工具如模型、挂图、标本等,努力使课程中的抽象内容变成适合学生可接受的感性知识;第三,注重以学生乐学为先导,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拓展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实训、实习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于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将所的知识转变成应用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应用性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卫生保健的实践活动能力。
传统的教学多以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为主,着重追求课程本身的理论性,缺乏课程实践性,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够,学校所能提供的实训场所有限,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具体从事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卫生保健知识丰富,但运用能力有限,偶遇突发意外的卫生保健
*[收稿日期]2012-09-21
[作者简介]孟清牧(1963-),女,安徽省萧县人,安徽省宿州逸夫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省级专业带头人。
第16卷·第6期
2013年1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6,No.6Dec.2013
193
事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该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形成了阻碍瓶颈。
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为学前卫生学技能培养提供所必备的学前卫生学实训室或实训基地。
实训室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此课程提供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机会,并对重要的实验内容模拟、巩固。
依据教学内容及培养学生应具有的以上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应将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营养卫生学的合理膳食配制中的食物营养素数量的计算与鉴定、疾病卫生学方面的护理技术和意外事故的急救技术、幼儿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及身心发展的综合评估等作为主要的实训重点内容展开。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及实训室的实际操作训练,再加上实训基地的见习、实习,不仅容易掌握“学前卫生学”相应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地掌握、运用从事卫生保健的技能和技巧,为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卫生保健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支持,因此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相应实训室或实训基地。
三、课程考核的层次性
“学前卫生学”教学考核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变成真实的实践技能,是借助外力激发内力的手段,以更好的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
而传统的一卷定学生成绩的考试方法,难以真实考查出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学科水平。
为实现“学前卫生学”课程目标,应将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做必要的调整,从单一考试转到多层次考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巧,在此评价过程中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和真实性。
笔者认为应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方面进行,并两项评价按不同的评价方式记录到该学科的综合评价栏中。
(一)形成性评价
主要是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等进行评价。
主要形式有:
1.学科素养评价
即对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即学科素养的考核。
应是日常表现的积累,通过出缺勤,听课态度的专注与否、对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否、作业完成数量与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结合,给出一个评价等级,作为学科终结评价分数的一个辅助成绩。
2.知识能力评价
即知识能力素养的考核。
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灵活采用了以下考核评价办法:(1)是课堂提问。
提问可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强化记忆。
但教师提问尤其要讲技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讲述时随机进行,所提问题要体现启发性或重温性,并能加深对所学问题的延伸,使学生既温故知新,又能达到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的效果。
(2)是作业考查、章节测试。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认真度、作业的质量进行考查及通过分阶段章节测试,初步摸清学生对知识及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
(3)是能力应用测试。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检验其实际应用的能力。
如结合其它教学课程进行具体教学活动设计中卫生保健措施的正确运用能力的测试;另外还有应用能力强的教学内容,如膳食配制、食品的营养素分析可以通过学生对食谱的分析自我设计报告的形式来测试;意外事故的紧急救助可以通过叙述加模拟试验的形式来测试等。
该部分的测试是从较高层次检查学生技能技巧的能力发展,掌握知识灵活和运用的自主性,也检查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程度,是达到真正形成技能目标的测试。
(二)终结性评价
是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或一门课程两学期教学时间的每学期结束时的期终考试。
主要目的是全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评价方式上,形成性评价的学科素养评价应按等级打分,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记录到该门课程的综合评价栏中,而形成性评价的知识能力素养评价三项应按学分百分比打分,占综合评价的40%(具体比例为:课堂提问、作业测试、能力应用分别占10%、10%和20%)。
终结性评价亦按百分数打分,或百分制折算,占综合评价的60%。
通过以上评价手段,在学期结束时给出学生这门学科的综合评价,包含一个等级评价和一个分数评价。
这种评价手段更有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和掌握,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更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学前卫生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新教材的实用性,以期能更好的发挥本课程在培养幼教人才中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东红,王洁主编.幼儿卫生保健(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郦燕君主编.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第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英莉.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0(9).
[4]贲春明.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8).
2013年12月第16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