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doc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1、中毒、污染现场控制(1)出现重大食物中毒或毒物外泄引发中毒,应立即送医院救治病人。
(2)封存所有可疑物品,保存可疑物样品(如食物、饮水、空气、病人呕吐排泄物)以备进行化验分析以确定中毒物质。
对明确受污染的食品、饮料、饮水等应就地销毁。
对毒物外泄,应及时采取措施阻断外泄,并对外泄毒物进行清除。
(3)出现大范围有毒气体外泄事件.应及时汇同公安、武警、交通、环保等部门封锁现场、撤出所有人员,并通知下风向地区及紧邻地区人群做好防范或撤离工作。
2、疫源地控制当出现鼠疫、霍乱、SARS病等重大传染病时,应对疫源地进行专门处置。
疫点封锁及消毒:疫点是指小的疫源地。
通常指与病人同一门栋出入或与病家有密切关系;若为平房,则病人所在住所及附近住所为疫点。
对疫点要立即通知医务和防疫人员外,严格限制人员进入,一般情况下封锁区外人员禁止进入封锁区。
同时保障封锁区人员的生活供给。
穿隔离服、戴手套、口罩、胶鞋.出来时在封锁线边缘设置的消毒换干净鞋,并进行手消毒清洗。
定期反复进行空气、地面、墙体、物体消毒。
还须在封锁区内实行灭鼠、灭蝇、灭蚤工作。
(二)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防护措施1、当发现食物中毒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
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数。
(3)催吐。
用手指压迫咽喉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应尽快将中毒病人送往医院救治。
(6)不要轻易给病人服用止泻药,以免贻误病情。
2、当发现传染病人的措施。
(1)早期发现。
患者是许多传染病的主要传染原,早期发现不仅有利于患者本身的及时诊治和康复,而且可以防止其病原体继续传播。
(2)早期隔离治疗。
隔离是将患者在传染期内置于不再传染健康人群的医疗监护环境,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便于管理和消毒,同时有利于患者的治疗、休息和康复,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
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和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可采取住院、家庭和临时病房隔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
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
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⑴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⑵事故灾害。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间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危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4.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响应。
⑴Ⅰ级响应: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危机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急性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超出省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跨省级行政区域、跨国界的安全生产事故。
⑵Ⅱ级响应:造成10人至29人死亡(含失踪),或者危及10人至29人生命安全,或者50至99人急性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至1亿元的安全生产事故;超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跨市级行政区域的安全生产事故。
⑶Ⅲ级响应:造成3至9人死亡,或者危及3至9人生命安全,或者30至49人急性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安全生产事故;超出县(区)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市级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
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学校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中心小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校园安全,我们制定了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在校园内突然发生的影响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的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故、化学品泄漏等。
三、报告的目的和意义中心小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四、报告的流程和要求1. 发现事件:任何师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向学校指定联系人报告,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
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信息,如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类型等;伤亡人数与情况;事件原因的初步判断等相关信息。
报告时应尽量提供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3. 报告方式:报告可以采取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确保及时有效。
4. 报告时限: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报告应在10分钟内完成,以确保学校能够及时做出处理和应对措施。
5. 报告对象:报告对象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保安人员等相关人员,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沟通。
五、事件回应及处理1. 学校领导在收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与应对,制定具体措施并迅速行动。
2. 保证师生的安全是首要任务,学校应采取紧急疏散、隔离、急救等措施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
3. 学校应通知家长及时了解情况,并告知处理进展和安全措施。
六、事件报备及监督1. 学校在处理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将事件详细情况报备到相关部门,如教育主管部门、卫生部门等。
2. 相关部门将对学校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学校要全程配合,保证报备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七、事件总结与改进1. 学校应对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总结与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试题.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试题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2分,计W分,X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指征病例:在一起暴发或者聚集性疫情中引起研究者注意的第一个病例。
3.艾滋病的窗口期: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到血液中产生足够量的、能用检测方法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间的这段时期4.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5.聚集性病例:2例或以上病例或疑似病例在短期内集中发生在某单位(如车间、家庭、学校、医院等),病例之间有明确的流行病学联系。
二、单选题(30题,每题1分,计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2.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对人的生命危协程度(C )\发病率死亡率C,病死率罹患率3.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断其流行强度(A)人散发R暴发C流行D,大流行4.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
这种抽样方法为(B )K分层抽样B .系统抽样C .整群抽样D .简单抽样5.疫源地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有(D)A煮沸消毒法B.消毒液浸泡法C.环氧乙烷简易熏蒸法D.以上都是6.临床试验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控制(B)K选择偏倚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回忆偏倚7.潜伏期的意义,以下描述错误的有:(DXA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B.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为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或有关规定予以留验或检疫;C.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可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评价疫源地的消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培训材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培训材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而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社会稳定,需要采取卫生应急措施来防控的突发事件。
这类事件的发生不可预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培训目的本次培训旨在提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帮助参与培训的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防控知识,并倡导大家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中。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见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种多样,例如流行病的爆发、食品安全事件、自然灾害导致的健康风险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1.传染性疾病爆发:如流感、非典型肺炎等;2.食品安全事件:如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3.自然灾害导致的健康风险:如地震、洪水、暴风雨等;4.恶劣环境下的卫生问题:如污染的空气或水源、恶劣的卫生条件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控措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应急防控措施来控制和减轻其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急防控措施:1.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发布及时准确的情况通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预防意识;2.强化卫生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3.限制公众聚集活动: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传播风险;4.确保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提供适时的医疗服务和支援;5.实施应急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保证及时用药和疫苗接种;6.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态,评估防控效果;7.强化国际协作与信息共享: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责任与义务每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防控工作。
以下是我们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措施;2.遵守相关防控措施和政府发布的指导,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3.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佩戴口罩等;4.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传播科学有效的信息;5.帮助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校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的主题班会简报
学校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的主题班会简报主题:学校应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引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特定时期和范围内,由于特殊原因突然发生并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故等。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明确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处理措施和自己的责任。
二、理论知识:1.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
2.应急处理的重要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减少人员死亡、受伤和传播范围。
3.学校应急处理措施:学校应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组成应急处理团队,进行应急演练等。
三、学校应急处理措施:1.预防措施:-定期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减少病媒生物滋生。
-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
2.应急响应措施:-快速反应:及时通知学生和教职员工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和应急措施。
-人员疏散: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疏散到安全地点,避免人群聚集。
-个人防护:教育学生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并提供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3.应急处置措施:-组织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应急演练,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协调资源: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络机制,确保及时获得支持和资源。
-及时报告: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报告和信息发布,避免谣言传播。
四、个人责任:作为学生,我们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应该:1.遵守学校规定:遵守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配合学校的应急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3.关注官方发布信息: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并避免传播谣言。
五、结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学校和个人都是一次重大考验,只有通过学校应急处理措施的实施和个人的自我防护,才能有效地减少伤害和传播范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第一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上突发事件分级:灾难、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
特别重大事件(Ⅰ级)(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发地人民政府请求给予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或邻国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1)一次事件伤亡到50-9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含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Ⅲ级)(1)一次事件伤亡30-4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含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IV级)(1)一次事件伤亡10-2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docx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
主要职责如下: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培训手册二〇一七年五月八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一)传染病、鼠疫:发现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霍乱:发现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炭疽:发生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甲肝戊肝: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伤寒(副伤寒):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例及以上死亡。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例及以上死亡。
、麻疹: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风疹: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例及以上死亡。
、登革热: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例(高发地区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例及以上。
、钩端螺旋体病: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例及以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例及以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引言二、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和学生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制定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
其目的在于建立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三、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步骤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1)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需要包括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等级划分、应对措施、责任人和应急领导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内容。
(2)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学校应建立与当地卫生部门和疾控中心的紧密联系,及时获得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1)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检查和排查。
在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前,学校需对师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排查患病者或感染者,以及有关的接触者。
(2)封控疫情区域和进行紧急消杀。
一旦发现疫情,学校应密切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区域的封控工作,并立即组织消杀工作,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3)落实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隔离和治疗工作。
对于已经感染或怀疑感染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学校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将其隔离并进行医疗救治。
3.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康复(1)及时启动学校的紧急响应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师生撤离到安全区域,并指定专人负责组织救援和指导。
(2)做好受伤或感染人员的救治和转移工作。
学校应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及时救治和转移受伤或感染的人员,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治疗。
(3)开展心理疏导和康复工作。
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为受伤学生、家属和教职员工提供心理援助和康复服务。
四、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完善和应用1. 完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教育机构应定期召开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会议,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完善和更新预案内容,以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开学第一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安全教育教案
开学第一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安全教育教案一、教案背景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安全教育,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和健康,制定本教案。
二、教育目标1. 使学生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见类型、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增强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意识,并积累相关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3. 提高学生个人卫生惯,培养良好的卫生意识和生活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了解和意识;2. 学生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基础知识讲解- 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解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具和设备。
3. 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培训- 教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应急处理知识;- 指导学生研究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护措施。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观察学生在模拟演练中的表现,并记录评价;2. 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的掌握情况;3.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案手册2. 模拟演练场地和设备3. 防护用具和设备七、教学时间安排1. 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1课时2. 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2课时3. 应急处理知识与技能培训:2课时八、教学总结通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安全教育教案,学生将深入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并具备相应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身的防护能力和生存能力。
同时,也为学校师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保护自己和他人提供了重要保障。
九、教育教案的执行教案执行由学校负责,需要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并严格按照教案的内容和时间安排进行组织实施。
突发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一、引言校园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校园内突发的一系列与公共健康相关的紧急情况,如传染病爆发、大面积中毒、自然灾害等。
这些事件可能引发人员伤亡、公共秩序混乱甚至社会恐慌。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制定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二、组建应急处理预案工作小组在校园内组建一个由多个部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应急处理预案工作小组。
该小组的职责是负责制定和完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各级人员能够及时响应并采取适当措施。
三、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1.建立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通过与各级卫生部门建立联系,定期获取有关疾病疫情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并及时通报校园内各个单位。
2.明确校园内各个单位的预警人员和联系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可以快速传递到每个单位,并做好预警信息的记录和整理。
四、事件响应流程1.事件发生之初,由预警人员立即启动应急反应机制,通知预案工作小组和相关单位。
2.预案工作小组立即召开会议,进一步确认事件情况,并根据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确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3.相应单位按照预案工作小组的指示,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各个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确保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5.密切关注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及时发布事件最新进展,以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五、人员安全和疏散1.在发生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后,首要任务是确保人员的安全。
各个单位要按照预案规定,迅速组织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并做好伤员的救护工作。
2.针对不同性质的事件,要制定相应的疏散路线和疏散方案,并在预案中加以详细说明和图示。
3.校园内要设置预警和疏散标志,确保人员能够迅速辨别并采取相应行动。
同时,要组织定期演练疏散演练,提高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六、信息发布和媒体沟通1.校园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个单位要设立信息发布中心,专门负责向媒体和公众发布相关信息。
2.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发布,并指定专人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协调,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谣言和误解。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卡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卡
一、突发事件基本情况
(一)突发事件发生时间及地点
2024年5月10日上午,XXX学校礼堂。
(二)突发事件性质
学生在礼堂发生突发性脑溢血,全身麻木,伴有大量出血。
(三)突发事件发现者
学校辅导员李发现该学生突发性脑溢血,立即发出紧急求助信号,并
通知学校相关人员处理,随后紧急送往XXX医院抢救。
二、突发事件的管理及处理
(一)学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及处理
(二)护理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学校紧急送往指定医疗机构救治,医院立即对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作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护理人员给予学生全方位护理,给予了必要的
药物疗法及有效的抢救治疗。
三、事件的原因与防范措施
(一)事件原因
通过初步调查,学生受伤的原因是因为出现突发性的高血压,导致脑
血管阻塞,从而引发脑溢血。
(二)防范措施
1、定期组织开展学校全体学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学生身体状况异常。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严重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以保障师生的安全和健康。
二、应急预案制定1.形成应急处理团队根据学校规模和特点,成立应急处理团队,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团队应包括学校领导、保卫处、卫生保健中心、学生工作部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人员。
2.明确事件等级根据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对事件进行分类划分,明确事件等级,以便根据不同等级的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
三、应急响应措施1.信息发布与传播及时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的最新情况,准确掌握事件的发展趋势。
根据事件等级,制定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策略,确保师生及时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
2.学校封闭管理在发生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可以采取封闭管理措施,暂停课程教学、停止集体活动,并向外界发布相关通知,保障师生的安全。
3.卫生防护措施加强学校的卫生防护工作,增加卫生消毒频次,提供相关卫生用品,教育师生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疾病传播。
四、危机应对与心理疏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给师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恐慌。
学校应当加强对师生的心理疏导,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帮助师生度过难关。
五、应急演练与总结为了检验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学校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及时总结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应急处理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结语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师生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希望学校各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共同维护好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4)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各级人民政府和卫 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 定,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立系 统、规范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理工作制 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需要开展卫生应急 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及时、有 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5)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突发公共事件卫 生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 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和卫生应急处理的科研和培训, 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理提供先进、完备的 科技保障。地方和军队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包括 卫生、科技、教育等各行业和机构要通力合作、 资源共享,有效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 作。要组织、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卫 生应急处理工作。
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人以上、49人以下,其 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 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 事件。
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其 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 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 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 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 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 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 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 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 人以下。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的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的事件应急预案前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由生物、化学、物理等因素引起的危及公共健康的异常事件。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保障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和健康。
应急流程第一步: 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卫生、教育、后勤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明确各职责和工作分工。
第二步: 应急事件的报告和确定如果发现学校出现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向学校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由领导小组进行判断和确定。
第三步:采取措施控制病情扩大应急领导小组须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如校园暂时封闭,设立隔离区和相应的检测点等。
同时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协助控制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
对接触过病患者的人员进行必要的隔离和医学观察。
第四步:支援帮助当学校所处疫情风险较高时,应及时请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支援,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加强防控。
需要向所属部门或社团提出求援申请。
第五步:应急疏散如果学校疫情严重、风险大,需要对部分患者进行疏散或送往医院治疗。
同时,针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做好医学观察,有症状人员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第六步:应急结束当疫情得到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应急领导小组也应及时宣布结束,并做好后续的工作。
学校要对整个应急工作形成总结,及时反思和修正应急预案,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预案要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应具备以下要求:明确预案编制目的预案中应明确编制目的、范围、类型、适用条件以及主要工作内容,明确相应的应急级别。
在采取控制措施时应遵从学生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原则,同时保护教职工的安全。
明确职责分工在预案中应明确各职责单位的职责分工,各单位应明确其应急职责、应急操作程序、资源保障情况和人员配备情况。
同时加强应急保障力量的建设,确保应急设备设施的完好。
明确责任制度预案中应明确领导和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大力强化指挥保障机制和责任制度,建立联合应急管理体制。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的事件应急预案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的事件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的事件应急预案篇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我校师生员工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为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特制定本预案:一、健全领导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学校校长为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成立以校长徐玉兰为组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副组长为孟菊根,组员是沈利君、龚秋月、余金辉、周瑞。
组长徐玉兰职责:负责召集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安排并领导协调处理落实本预案所有相关工作。
负责指挥现场抢救、处置,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报警,接待上级来人及应对新闻媒体。
副组长孟菊根职责:分工负责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处理突发安全事故,完成事故处理的各项任务。
协助组织、指挥现场抢救、处置、报警,负责处理好事件全过程的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组员职责:具体负责学校各年级、各部门突发安全事故的处理、监控、报告等事宜,并保证领导小组指令的畅通。
高效有序做好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落实、检查、处理等,把安全事故的危害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具体落实到个人为:周瑞:协助做好在医院接受治疗师生的服务工作。
余金辉:负责安排好其他学生,接待学生家长及其他到场群众,维持现场秩序。
龚秋月:协助组织现场抢救、文字材料处理等工作。
沈利君:负责联系抢救车辆、器具,安排运送患病师生到医院救治,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二、学校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测网络,指定专门的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以下简称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为董铜铃。
疫情报告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具有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的组成:校领导、疫情报告人、班主任组成的疫情监测报告网络。
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每天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全校学生的晨检工作。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一、背景公共卫生事件指在一定地区和时期,由于某种原因而突然发生并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系统造成意外危害的突发性事件。
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极易造成教育教学秩序的混乱,带来学校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刻不容缓。
二、应急预案的目的1.减轻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师生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2.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安全稳定,维护校园安全。
3.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的安全、完好并防止对学校形象的负面影响。
三、应急预案的内容应急预案应包括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和应急结束五个阶段。
1.预警阶段中小学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卫生布防中心、卫生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发布的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2.应急准备阶段学校应按照实际情况,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学生日常卫生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学生体温检测、流感和其他传染病的监测,随时汇报相关情况。
同时,学校应做好应急物资的准备,包括口罩、消毒液、测体温仪等。
3.应急响应阶段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应立即启动预案进行应急响应。
具体措施包括:(1)教育师生及时报告身体不适并协助保护好自己的卫生。
(2)迅速有效地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应急疏散,并加强学校医疗卫生力量。
(3)开展清洁消毒工作,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学校环境的清洁、卫生。
4.应急处理阶段中小学校应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会商会议,随时上报本校应急情况,并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校园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知识,让社会舆论充分了解学校的应对情况,维护学校良好形象。
在治疗工作中充分利用学校的医护、心理援助等资源开展救援和防疫工作。
5.应急结束阶段当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学校应对校园环境继续进行消毒处理和监测,对普及卫生防范知识进行加强,对相关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并存档,积累经验,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指挥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培训资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资料一、概念及特征(一)概念。
公共卫生:指与社会公众健康利益直接相关或有着密切联系的一切卫生问题,它涉及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学习及休闲娱乐等有关环境的质量及疾病的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二)特征。
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转归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公共属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急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有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
3.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既可以是对社会造成的即时性严重危害,也可以是从发展趋势看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的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甚至全社会都要动员起来参与这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涉及多系统、多部门、政策性很强,因此,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才能最终恰当应对,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类,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直接导致的即时性危害,间接危害,一般为事件的继发性损害或危害,例如: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
二、出台背景大家知道,03年的非典疫情,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从03年的非典防治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我国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不够健全,在应急处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信息不准、反应不快、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一方面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把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一些制度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根据行政应急的特点,设定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措施,既为解决防治非典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而且为今后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样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按照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4大类。
(一)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某种传染病暴发,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波及范围广,发病率大大超过常年水平。
如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一定时间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多例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调查处置的深入,许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逐步明确,比如2003年我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旧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事发时无法明确病因,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病原被确定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造成的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例如,20世纪80年代上海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累及30余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暴发。
(四)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事件、核辐射事件、生物恐怖事件等。
例如,1995年发生在日本东京地铁站的沙林毒气事件,导致5000余人中毒,12人死亡。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一)突发性突发事件往往是突如其来,一般不易预测,如果不及时应对,事态会迅速扩大和升级,造成更大的危害。
(二)公共性公共性是突发事件和个体事件的本质区别,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会对公众的正常生活,甚至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造成严重威胁,所影响或涉及的主体不是特定的个体,具有社会群体性,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必须通过公权力介入、动用社会资源才能解决,应对突发事件是政府的权利和义务。
(三)危害性严重危害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突发事件对正常社会秩序、生命财产,或公共安全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的威胁或巨大的破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有突发事件的共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四)国际性随着经济、文化、物资交流日益频繁和快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带来了食源性疾病、传染病疫情的全球化传播,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传播距离快速扩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性的特征日益凸显。
比如甲型H1N1流感,短短的几周时间就蔓延到世界各地。
(五)复杂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繁多、原因复杂,有的直接造成人身伤害,有的是潜在的威胁或间接危害,有的持续时间较长,有的是因其他突发事件引发。
容易引发连锁反应,一旦发生,后果不确定,影响波及范围迅速扩展到非事件发生地,极易由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社会问题,引起事态升级,突出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
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于2002年11月出现在广东,2003年8月5日就蔓延至29个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影响、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近年来,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频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
我国同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但也有一些自身特点:(一)传染病类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多数,新发传染病的危害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员往来和贸易愈加频繁,也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范围显著扩大,2012年1~6月,原卫生部共收到全国(未含港澳台)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57起,报告病例25 351例,死亡111人。
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件数、病例数和死亡数较2011年1~6月均有所上升,以传染病事件为主。
我国各种新发传染病危害十分严重,如2003年的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2005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等。
资料显示,全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大多数新发传染病都已经在我国发现。
今后,我国发现和输入新发传染病的可能性增大。
(二)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原卫生部公布,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74起,中毒6685人,死亡146人。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是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死亡原因,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因素包括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剧毒鼠药及甲醇等,其中以亚硝酸盐为主。
(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增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学品生产、使用和消费的大国,危险化学品众多,农药产量居世界前列,职业危害因素显著增加,危险品泄漏、农药中毒明显增多。
职业病病例报告居高不下,原卫生部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报告职业病27 420例。
其中肺尘埃沉着病24 206例,急性职业中毒601例,慢性职业中毒1040例,其他职业病1573例。
重大职业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2012年全国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96起,中毒601例,死亡20例。
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同时中毒10例以上或死亡5例以下)16起,中毒185例,死亡20例。
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氯乙烷和氯气,病死率最高的是硫化氢中毒。
(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相当比重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场所,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幼托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各种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据近年统计,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做好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内容。
(五)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日益增大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均可能衍生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人身安全和健康受损,尤其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各种事故灾害不仅使经济受损巨大,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例如,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5·12”汶川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遇难69 227人,受伤374 643人,失踪17 923人。
五、学校及托幼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一)预防为主在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本书以下均简称“学校”)广泛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管理及应急水平,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监测,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措施,争取早发现、早报告风险源并及时进行整治。
(二)统一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领导机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准备、信息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辖区内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应急处置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快速反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形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发生突发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饮用水供应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规避因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
(四)预防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1.预防伤害开展校园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防踩踏培训、消防培训等,普及避险知识,提高师生紧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减少意外伤害。
2.预防传染病学校应严格落实晨检、因病缺课登记报告、传染病报告、预防接种证查验、通风消毒、停课等制度,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应根据自身职责做好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的指导,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减少公共卫生风险演变成事件的可能性。
3.预防食物中毒集中供餐学校应加强食堂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等关键环节的控制,消除餐饮环节的风险隐患,同时完善对校园内商店的食品安全管理,防止伪劣食品流入校园。
4.预防环境因素公共卫生风险①加强采暖管理,防止出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②与气象、环境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在高热等极端气候、严重雾霾污染等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及时采取降温供暖、减少户外活动、停课放假等措施,减少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5.预防设施设备不健全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对于因各种原因未达标的学校基本设施,如教学楼缺少应急疏散通道、饮用水供应不足,教室采光、照明等不达标,要因地制宜尽快改进和完善。
同时,学校还应普及公共卫生风险知识、养成良好习惯、上好健康教育课普及风险知识、开展校园防范公共卫生风险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防病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防范各类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增加学生的防病能力。
(五)做好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的应对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对发现的公共卫生风险,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事件,造成严重危害。
对于能够消除的公共卫生风险,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消除或降低风险,如提高疫苗的接种率降低传染病暴发风险;对于一时无法消除的风险,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应列出改建或完善计划,逐步实施;对于无法避免和预防的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如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等,应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的应对准备,加强演练培训,降低此类突发事件产生的公共卫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