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设计批评主体的价值
设计批评的意义与作用
设计批评的意义与作用
1 设计批评的意义
设计批评是设计领域里的一种常见的评价性活动,它主要以明知
的方式辅助设计者发现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偏差及失败。
设计批评的
出现改变了设计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模式,将更多的关注点朝着探索设
计价值的方向发展,以挖掘出设计中完成程度最高的价值,从而达到
改良和优化设计的目的。
2 作用
设计批评对于设计者而言,其最大作用就是促进设计思维的提升。
当设计者意识到自己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并正确地理解究其根
本的原因时,他们不仅针对以往的错误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而且
能将先前的设计方向作为参考,从而有效地避免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推动了设计的稳定和质量的改善。
设计批评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使其意识
到不同产品设计之间差异性的存在,以及它们在设计哲学及神话、思想、情绪及概念等方面的组合,从而帮助他们掌握和理解设计方法及
其理论,最终实现设计的完美表现。
3 结论
设计批评是设计者建立在反思体系之上的思维逻辑路径,使设计
者能够看到设计中还存在的潜在可能性,探索出新的设计概念,甚至
能够从设计中创造出全新的思维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设计批评的意义和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真正使设计理论走向深入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
设计批判提升创作的重要性
设计批判提升创作的重要性设计批判是指对设计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通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来提升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设计领域,设计批判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原则,提高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探讨设计批判对创作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有效地进行设计批判。
一、设计批判的重要性1. 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设计批判可以帮助设计师发现和解决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设计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设计师可以深入了解设计的目的、受众需求和市场环境,从而提出更好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案,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
2. 增强设计师的创造力:设计批判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对设计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设计师可以发现新的设计灵感和创意,拓宽设计思路,从而创造出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3. 加强设计师的专业素养:设计批判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
通过对设计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设计师可以深入了解设计原则、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和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设计挑战和问题。
4. 促进设计师的职业发展:设计批判可以提升设计师的职业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的设计师更容易受到雇主和客户的认可和青睐,能够获得更多的设计项目和机会,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成长。
二、有效进行设计批判的方法1. 深入了解设计背景和目的:在进行设计批判之前,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设计作品的背景和目的。
这包括设计的目标、受众需求、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信息,设计师才能更准确地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设计批判需要设计师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设计师需要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评估设计的效果和可行性,从而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3. 借鉴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师可以向他人寻求意见和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评价设计作品。
浅析对设计批评的理解及认识
浅析对设计批评的理解及认识设计批评的存在,首先是需要批评者具有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文化批评是社会兴衰的一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威廉.莫里斯当年受水晶宫的刺激,引发了他对早期工业机械生产中,粗糙的非人性的显示社会指责,引发了“工艺美术”运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贯彻实施,对于设计实践也在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通过各种领域的扩展,我国的设计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不同的问题的出现催生出了设计批评这样的一个概念。
设计批评关注的是整个设计的领域,它分为设计思想、设计实践、设计对象和设计意图等,着力于让设计者养成独立的设计思维和敏捷的创新精神。
设计批评教育是可以通过设计提供附加值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内省,对教育的环境非常重要。
批评者的责任是对社会大众的文化审美导引,批评活动对社会文化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由于设计职业的社会化性质,设计师和作品往往需要与社会许多环节多次磨和,因此,设计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泛泛的大众化的议论,而且必须介入学理性的讨论。
一、对设计批评标准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批评”有三种解释:一是评论,评判;二是对书籍、文章加以批注点评:三是指出缺点错误并提出意见。
我们讲的设计批评也称为设计评论或者是设计评判,它既是对对设计历史与设计实践的描述也是诠释与判断。
我们提高审美素养的基础就是设计批评,它本身存在的价值也可以通过设计批评得以剖析,以便于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设计作品一经问世便进入流通领域或消费市场,它的价值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再由设计者所决定,而是由消费的接受者,特别是设计评论者所决定。
在设计价值的创造方面,批评可以达到不逊于创造的境界。
创造性的设计批评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批评任务的最后实现,批评家对新价值的发掘、论证、判断还需大众的认可。
一旦大众接受了这样的批评,承认了这些批评观点,并在观赏或使用该设计作品时实际体悟、具体求证,将批评的再创造附丽于设计作品,进而产生新的审美愉悦或新的应用功能,设计批评的价值才最终实现。
简要论述设计批评的社会意义
简要论述设计批评的社会意义
设计批评的社会意义在于促进和提高设计的品质和价值,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首先,设计批评可以帮助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识别和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设计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批评家可以指出设计中的瑕疵、不足和不合理之处,从而促使设计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这种批评的作用类似于一个监督者,能够保证设计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水平。
其次,设计批评有助于引导和推动设计的创新和进步。
通过对设计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批评家可以发现新的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和热情。
批评家的观点和建议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推动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设计批评还可以提高公众对设计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设计作品的评价和讨论,批评家可以向公众介绍设计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和应用领域,帮助公众了解和欣赏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批评可以让公众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设计作品,提高对设计的审美水平和品味。
最后,设计批评可以推动设计和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对设计作品的评价和讨论,批评家可以引发公众对设计的讨论和思考,形成社会对设计问题的关注和关注度。
这种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设计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设计更好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和期待。
综上所述,设计批评的社会意义在于提高设计的品质和价值,推
动设计的创新和进步,提高公众对设计的认知和理解,促进设计和社会的互动和交流。
设计批评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设计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设计批评——精选推荐
设计批评一。
设计批评的价值1)学科价值设计批评、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这三门学科具有同一性。
设计理论研究设计的原理、范畴及设计的本质等,而对于具体的设计作品、设计师和设计流派的研究,则属于以设计理论为指导的设计批评和设计史的领域。
我们无法想象一种脱离设计批评和设计史的设计理论,无法想象一种脱离设计理论和设计史的设计批评,也无法想象一种脱离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的设计史。
这三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蕴涵、相互借鉴和相互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2)社会价值A.受众接受(传播)B.话语自由(交流)“不可否认,不一致可能导致冲突,甚至导致暴力;我认为这的确很糟糕,因为我憎恶暴力。
然而不一致也可能导致讨论,导致辩论——导致互相批评——我认为这是首要的。
我认为,当刀剑之战开始被词语之战所支持有时甚至所取代时,便向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迈出了最大的一步”——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3)设计批评的功能:1,说明的功能;2,解释的功能;3,选择和判断的功能;4,导向与教育的功能4)设计批评当前“缺席”的原因1,设计理论贫乏2,设计本身的特点3,设计行业发展落后1.批评一词的词源批评一词在希腊语中是“Krinein”,意思是文学的评判、筛选、区别和鉴定,并成为各种语言中批评一词的原型,英语的Criticism,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Critiea,法语的Critique,德语的Kritik都由此演变而来。
英语的Critic(批评家)一词与Crisis(危机,决定性时刻,转折点)一词存在着词源上的密切联系,而批评家的工作都是围绕着critical moment(关键时刻)及某个critical act(重大的行动)开展的。
批字作为动词有八解,本义是用手打人。
据《左传·庄公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82年,宋国的一位大夫在门前遇见自己的政敌,“[宋万]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
正向————捧————吹嘘负向————棒————批判评论“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金牛本寂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批判“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从设计批评审视设计价值
从设计批评审视设计价值摘要:对设计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决定了价值的高低,判断尺度的把握对于审视设计价值的可控具有很大的作用,继而从设计价值的观察,还原设计本来的初衷。
关键词:设计批评;设计价值;判断;标准设计批评来源于设计活动,我们把设计作品的使用者与评价者对作品在功能、形式、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综合判断和评价定义,并在这些判断付诸各种媒介将其表达出来的整个行为过程成为设计批评。
设计的存在对之设计的价值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评判,但对于设计价值,用设计批评的角度去审视会显得更加理性与严肃。
批评就是通过反思当前设计价值的归属,对设计的存在能有清楚的解释,重新思考我们当下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一设计批评的要义将20世纪称为“设计批评的时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导致20世纪成为设计思想、设计批评最活跃的时期;而文学与艺术学科的发展对设计艺术学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设计艺术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和最具活力的艺术创造之一,被赋予了解释和分析人类文化的重要责任。
因此,设计批评已经从简单的功能或形式争论转变为更加复杂、对其他学科有更大启发价值的文化论争。
在这个意义上,不仅20世纪已经成为设计批评的黄金时代,21世纪将成为设计批评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时代。
设计批评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即使无法解决,最起码也能起到倡导的作用。
因此,设计批评学还要对已经出现的设计批评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和总结,进而不断完善设计批评的形式,实现设计批评的研究积累案例。
从某种意义来说,批评就是评价、判断,是一种在思想中组织世界的行为。
判断可分为规范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类型。
规范判断基本上是一种逻辑判断,价值判断则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判断。
批评是要揭示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因此,批评与价值判断不可分割,正是在批评中,客体的价值对象性才表现为价值。
二设计价值的判断(1)设计价值构成设计价值组成,主要反映在组成设计活动的启动过程中,同时也是也创造价值、价值的表现、价值时代性的积累或增塑的过程。
设计批评实践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设计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对设计作品的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在设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设计批评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设计批评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设计批评的定义与作用设计批评是指对设计作品进行客观、公正、深入的评论和分析,旨在提高设计质量、促进设计创新、提升设计审美水平。
设计批评具有以下作用:1. 提高设计质量:通过对设计作品的批评,可以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促使设计师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
2. 促进设计创新:设计批评可以激发设计师的灵感,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
3. 提升设计审美水平:设计批评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设计的审美能力,使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4. 传播设计理念:设计批评可以传播优秀的设计理念,推动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设计批评的原则与方法1. 客观公正:设计批评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2. 深入分析:设计批评应深入挖掘设计作品的内涵,分析其优点与不足。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批评应结合设计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批评的准确性。
4. 举例说明:设计批评应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使批评更具说服力。
5. 持续关注:设计批评应持续关注设计作品的演变,对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跟踪和评价。
三、设计批评实践心得1. 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在设计批评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对设计作品进行准确、深入的评价。
2. 关注细节:在设计批评过程中,我学会了关注设计作品的细节,从细节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 学会倾听:设计批评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
在交流中,我学会了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审视设计作品。
4. 培养批判性思维:设计批评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5. 不断学习:设计批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设计理论、技术和方法。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和分析中国当代设计领域中的批评现象及其影响。
设计批评作为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设计实践的发展、提升设计理论的深度、优化设计教育的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设计批评的概念出发,梳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主要特点,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设计批评的定义和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当代设计领域中的位置和作用。
接着,通过历史回顾的方式,梳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受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挖掘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如批评主体的多元化、批评视角的创新性、批评方法的科学性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当代设计批评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批评标准的模糊性、批评实践的片面性、批评环境的复杂性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设计批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制约了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还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设计批评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未来设计批评的预测和展望,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设计批评的理论基础设计批评作为一种针对设计现象和设计作品的深入分析和评价活动,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理论。
这些理论基础为设计批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设计批评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
设计批评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美学理论。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形态以及美感经验的学科,它为设计批评提供了评判设计作品美丑、优劣的标准。
在设计批评中,美学理论可以帮助批评者分析设计作品中的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等方面,从而评价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设计概论设计批评的知识点
设计概论设计批评的知识点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作品进行评论和评价的一种专业活动,它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还能为其他人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视觉感受。
在设计概论中,设计批评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以下将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一、设计批评的定义和目的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评论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发表意见和建议,向设计师提供一种改善设计的方向,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质量和实用性。
设计批评旨在促进设计领域的发展,推动设计作品的创新进程。
二、设计批评的要素设计批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外观表现:批评者应针对设计作品的外观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如色彩搭配、形状造型等。
同时,还应该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进行概括,如给人的印象、情感表达等。
2. 创新性与独特性:设计批评需要评估作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这包括设计师在作品中的新颖构思、独特的设计理念等方面的突破。
批评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来进行评估和判断。
3. 功能与实用性:设计作品的功能和实用性是其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
设计批评需要关注作品所承载的功能是否合理,并对其实用性进行评估。
批评者需要理解作品的使用场景、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从而提供有价值的评价意见。
4. 材料与工艺:设计作品所采用的材料和工艺对作品的质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设计批评应对材料的选择、使用和工艺处理进行评估,并提供改进建议。
是否符合环保要求、材料是否与设计主题相符等都是评审的重点。
5. 文化和艺术内涵:设计作品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是设计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
批评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提供对设计作品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设计批评的方法和技巧设计批评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设计批评方法和技巧:1. 描述法:通过详细描述设计作品的特点、构造和外观表现,以客观地介绍作品的各个方面。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提供评价的依据。
设计批评的意义与作用
设计批评的意义与作用一、推动设计进步设计批评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设计作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批评的反馈和建议,设计师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得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进步。
二、促进设计创新设计批评可以激发设计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从新的角度审视设计问题。
通过对不同设计观点的交流和辨析,设计师可以寻找到更加优秀的设计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创意的突破和创新。
三、加强设计交流设计批评是设计师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设计师们可以分享彼此的设计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借鉴。
在批评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论,促进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
四、提升设计水平设计批评可以帮助设计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通过接受他人的评价和评判,设计师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设计水平和潜力,及时发现并解决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五、丰富设计理论设计批评能够促进设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设计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设计师们可以深入研究和分析设计的本质、原则和规律,为设计理论提供新的思考和观点,推动设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六、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设计批评可以通过检验和评估的方式,帮助设计师们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
通过批评的指导和引导,设计师能够意识到自己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优化,从而提高设计作品的品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设计批评对于设计师、设计作品以及设计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可以推动设计进步、促进设计创新,而且可以加强设计交流、提升设计水平、丰富设计理论并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
因此,设计批评应该被视为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并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
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的一种活动,旨在促进设计的进步和提高。
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设计批评也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然而,设计批评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设计批评的主体多为专业设计师和评论家,缺乏广泛的参与和民主化的声音。
由于设计批评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一般大众很难参与其中。
这导致设计批评往往只是在圈内进行,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和受益。
其次,设计批评往往偏向于使用专业术语和理论,难以为大众所理解。
设计批评的语言常常是专业化的,使用了大量的行业术语和理论概念。
这使得普通大众很难理解和参与其中,从而造成了设计批评与大众的脱节。
再次,设计批评往往缺乏客观性和统一的标准。
设计本身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对设计作品的评价也是主观的。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标准,造成了设计批评结果的不一致性。
此外,设计批评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参与,设计批评往往容易被扭曲和误导。
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论和恶意的指责可能会对设计师和设计作品造成不公平的评价和影响,甚至导致负面的结果。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和挑战,设计批评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设计批评促进了设计的创新和改进,帮助设计师意识到他们的不足之处。
它还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实际案例和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和设计师成长和发展。
为了改进设计批评的现状,有几点建议。
首先,需要加强设计批评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化。
设计批评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设计师和评论家,也应该对大众开放。
可以通过开设设计批评的线上和线下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设计批评应该使用更加贴近大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要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和理论,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设计进行描述和评价。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参与其中。
再次,设计批评需要建立更加客观和统一的评价标准。
可以通过制定一套公认的设计评价指标和方法,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当代设计批判》的思考
对《当代设计批判》的思考
《当代设计批判》是一本关于当代设计研究的著名著作,它探究了当代设计既探索又强调审美、理论以及创新的不同维度。
书中涉及了设计作为文化与社会行为的研究,突出了当今设计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设计如何影响和改变社会结构。
书中的著作旨在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设计,而不仅仅是从产品的功能角度来看待。
它认为,设计不仅是产品的美学形式,而且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它具有我们的价值观、信念和思想,可以表达我们的意图,引导我们的行为。
因此,《当代设计批判》对于人们了解当今设计背后的深层文化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它强调了设计的社会意义,让人们能够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设计,理解它的背后的故事以及它的价值及功能。
关于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的思考
祝帅: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
112 Fashion China
学术交流 | Academic Exchange
刻薄的批评,甚至会引起作者的不满。这方面,美术 史界里面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巫鸿的《中国古代艺 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这本著作写出来以后,一个 叫作贝格利的白人学者发表了一篇尖锐的书评。原作 者巫鸿感到这个书评说得太过火了,是他所不能接受 的。后来国内学术界的李零把巫鸿和贝格利之间的争 论称作“学术科索沃”。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不能有人身攻击,更不能触犯法律的底线。这是批评 成立的第三个前提。
在批评的过程中,被批评的人,即批评对象, 是否接受批评,是否需要回应批评,则因时因地而 异。如果对方的批评水平不是很高,或者所说出的不 是什么新问题,那么他不过是皇帝新装里的小孩,把 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说出来了,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不回 应也是一种姿态。但如果对方提出的问题是有建设性 的,而且文风是容易被批评者接受的,这个时候被批 评的人可以选择写一篇回应的文章,来表示自己的感 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某些方面做出修改。 80年代的学术刊物上,就有一种常见的文体叫作“与 某某同志商榷”,这都是学术界常见的。
文学批评领域因为走了专业化的道路,所以作 为实务的批评越来越多地向作为理论的批评方向发 展,甚至出现了新的学科“文学批评理论”。批评理 论就是关于文学批评所使用的一些范式和框架的学 说。所以一些专业的文学批评文章,往往体现为一种 理论的形态,而不是我们所设想的报纸上的点评、读 者来信。文学批评界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行业协会, 有自己专门的文学批评类的期刊,批评类的杂志,比 如《文艺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等。同时,也有很 多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专门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的研 究。所以文学领域的文学批评,基本上都被这种学院 派的理论批评所垄断了。这是文学批评走在整个批评
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一、引言- 主体性批判的概述- 主体性批判的意义与价值- 主体性批判的研究目的和方法二、主体性批判的概念与内涵- 主体性批判的定义、起源、发展与演变- 主体性批判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主体性批判的两大基本观点:自觉与变革三、主体性批判的价值与意义- 主体性批判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体性批判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主体性批判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四、主体性批判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主体性批判的发展现状分析- 主体性批判发展中的挑战分析与建议- 未来主体性批判研究的展望与方向五、结论- 总结与回顾主体性批判的意义与限度-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批判的前景与发展- 个人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未来的研究思考第一章引言主体性批判是一种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特点的理论方法,对于研究和理解人类自身以及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内涵和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深入探究这一理论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当代社会,主体性批判不仅成为一种理论研究方法,更是一种思想观念,旨在挖掘个体内在的潜能和理性,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意义和规律,并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从主体性批判的概念、内涵和意义等方面入手,旨在对主体性批判的研究方法和具体实践进行解析和探讨,帮助理解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同时也为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基础和思路。
第二章主体性批判的概念与内涵主体性批判起源于20世纪,它是一种揭示人类理性与主体性的理论方法。
主体性批判最早的源头就是存在主义哲学,该思想强调个体自由、主观体验与情感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深入,主体性批判在一些学科领域也逐渐被接受和应用,例如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主体性批判理论的重要特点是提倡主体性和主观性,对于主体性能力的开发、主体性自我认同的提高和主体性实践的拓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主体性批判的定义、起源、发展与演变主体性批判,顾名思义,是一种揭示主体性的理论批判方法。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
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到现代艺术的创新,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的现状和挑战。
首先,回顾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的历史背景。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设计的概念普遍被认为是简单的“美工”工作,缺乏专业的批评和研究。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接触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这使得设计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
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设计教育迅速发展,一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开始探索中国当代设计的批评研究。
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的学术体系初具雏形,并开始追求独立性和创新性。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的现状。
目前,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设计理念和视野,使得中国的设计批评研究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与国际设计社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例如,有学者在研究中国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开展了创新性的产品设计,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同时,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设计研究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开设设计批评研究的课程和项目,但整体的学术研究仍相对不足。
另外,一些著名的设计批评家和学者在中国社会尚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关注,这限制了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展望未来,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设计行业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加强交流和合作,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为设计批评研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代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研究文学批评主体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问题,自然,对于它的追求和确认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观念的彰显。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学批评“方法论热”的出现、文学的自主性观念的确立,尤其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曾经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关注,并表现出在当代视域中的较为积极的建构倾向。
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而言,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却呈现出一种颇为严重的缺失局面。
在当下,我们需要在确立根本性的价值立场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建设。
无疑,这是当代文学批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表现为一种当代视域中的文学批评理论观念的创新发展。
一、文学批评的主体性及其价值指向应该说,主体性是文学批评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品格,也是一种应有的价值诉求。
那么,从普泛意义上来说,文学批评的主体性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毋庸置疑,在当代视域中,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必须先从关注和明确人的主体性问题开始。
换言之,讨论文学批评的主体性是与对人的主体性这一哲学问题的明确认知密切相关的。
因而,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对主体性问题、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检视与判断。
我们明白,在人类的精神发展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主体性原则在西方哲学中的确立本身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思想现象。
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
”确实,我们注意到,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也肇始于古希腊思想。
其时,普罗泰戈拉对“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的确认和强调,宣告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出场”;而苏格拉底则用德尔菲神庙墙上铭刻的“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根本性地扭转了古希腊哲学的方向,在他那里,“认识你自己”具有了主体性原则的初步萌芽。
当然,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发端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在这个阶段,笛卡尔是个中坚人物,他是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的奠基者。
到了康德这里,主体性原则得以真正确立。
设计价值的批判标准
设计价值的批判标准设计的价值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和科学,其价值取向也因人而异。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批判性的标准来评价设计的价值,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设计作品。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设计价值的批判标准,并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首先,设计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其功能性和实用性上。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在评价设计作品时,我们可以从用户体验、功能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一个设计作品如果能够在实际使用中带来便利和舒适,那么它就具有很高的设计价值。
其次,设计的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其美学和审美价值上。
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其美学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在评价设计作品时,我们可以从色彩搭配、形式美感、结构美学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一个设计作品如果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那么它就具有很高的设计价值。
此外,设计的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其创新性和前瞻性上。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引领潮流,推动时代的发展。
在评价设计作品时,我们可以从设计理念、技术创新、材料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一个设计作品如果能够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那么它就具有很高的设计价值。
最后,设计的价值还应该体现在其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上。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在评价设计作品时,我们可以从环保性、社会责任感、文化传承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一个设计作品如果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那么它就具有很高的设计价值。
综上所述,设计价值的批判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功能性和实用性、美学和审美价值、创新性和前瞻性、社会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进行评判。
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能够在这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表现,才能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设计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当代设计批评主体的价值
作者:李冠林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1期
摘要:设计批评的主体界定需要考量的主要因素是批评的主体具有的核心价值,批评的主体能否为设计行业与设计活动提供有效的且具有建设性理论的贡献,是确定设计批评主体的重要衡量标准。
本文提出对传统意义上划分的个人见解,试图通过讨论将设计批评的主体限定为设计价值衡量的主体,即批评家、设计师和设计师兼研究者。
通过对三者的分析归纳出设计主体应具备的基本价值。
关键词:设计批评;批评主体;设计价值
国内学者黄厚石在其著作《设计批评》中借鉴整理出了设计批评主体划分,另见李丛芹先生著作《设计批评论纲》中也论述了设计批评的主体划分,略有不同,前者论述了设计批评的主体特征为设计师、批评家、艺术家、公众、官方与客户六大类。
后者则在其分类上没有囊括艺术家,进一步分类为公众、设计研究者、设计师、设计师兼研究者、官方与市场。
这种划分的方式是有文学批评领域的借鉴依据的。
综合前人的论述,笔者认为,我们依据当代国际设计的规律,设计价值的时代标准和设计批评的基本发展状态来看,设计批评的主体应该更多的关注设计真正价值的评价与认知。
也就是说,在分析设计批评主体的过程中,应该删选对设计活动能够真正起到积极价值评价的主体,并对这一主体存在的价值加以分析。
1 设计批评主体的价值分析
从广义上来看,无疑能够对设计活动和设计作品提供客观评价的主体都应该归类为设计批评的范畴,但是批评本身的意义应该更多的是促进设计行业的发展,为设计本身提供不同的有价值的思考角度。
如果批评本身作为一个行业或者专项的研究领域,那么未来的设计批评,似乎更应该向理性的专业方向上发展,如此一来,设计批评的主体更应该在其狭义的范畴内进行划分,并且设计批评主体的价值体现也会日益明显和重要。
“价值的表征主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在这一哲学范畴下的设计价值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人造物及其属性,应广泛联系主体人和其他有关范畴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生活、和谐、道德、人性、伦理等多个方面。
”[1]从对设计价值考量的角度来看,公众、艺术家、官方与市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设计的发展,但是作为评价设计的主体而言,存在着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市场”本身涵盖了多种因素和行业人群的评价机制,仅仅产生评价并不是批评。
笔者认为,如果市场不能够通过理性的判断与价值分析评价设计产品,那么作为批评而言,市场所产生的客观评价结果并不能称之为批评,可参考的有价值的信息十分有限。
其二,作为艺术家,官方和市场的角度分析,三者因为并非设计活动的全程参与者,其评价往往存在对设计理解的基础性的错误观念,并且不具备设计批评家对于设计作品理论上的准确切入点。
如上文提到的,仅仅是产生“评价”并不能算作“批评”,在批评过程中如果不能基于对设
计活动中的生活、道德、人性、伦理、实用性以及技术层面的逻辑出发,评价的合理性和评价的价值就很值得商榷,也就是说,这样的评价最终对设计产生的是正向引导还是负面引导需要进一步考量。
第三,能够作为设计批评主体的部分必须符合批评本身的含义,并且对设计活动具有较为完整的了解与知识体系,这样才可能保证批评的有效价值和合理性,如果仅仅作为设计“评价”的主体则不需要这些知识,评价的主体则可以更为广泛,任何消费者和任何客户都有权利进行对设计的评价,而不见得有能力对设计提出合理的有效的“批评”。
“批评”与“评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专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一般来说,设计评论是对一件具体设计作品的描述、分析、鉴赏和评价,而设计批评则更加注重对一系列设计作品或设计的某种整体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价和判断,这种判断通常以公认的批评标准为基础,并对如何得出评价结果做出解释。
[2]从这一论点来看,上述四者,并不具备设计批评的基础性经验。
2 设计批评主体的构成及价值
(1)批评家。
批评家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角色,古今中外的批评家不论基于任何一种形态的批评之上,都会受到种种的非议,很多人认为批评家只会纸上谈兵,即使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学批评、电影批评和美术批评也难逃这一质疑。
但是,他们的分析为读者构筑一个理解艺术家作品的契机,这一契机建立在批评原则的谨慎态度之上的分析,从美学、艺术或者哲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解读。
笔者认为,虽然设计与绘画有着明显的不同点,更关注实用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设计作品同样具有其美学、艺术和哲学上的重要价值。
设计师往往不擅于通过语言阐述这些内容,或者更愿意从作品本身出发产生批评,批评家的存在就显得更有价值。
笔者认为,虽然批评家容易被市场影响并且不能够完全的按照设计师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其具有的专业理论能力正好补充了设计师理论上的不足。
(2)设计师,设计师作为批评的主体,显然有着其身份的充分合理性,设计师的主体类似于蒂博代在其著作《六说文学批评》中的“作家”和“大师”。
设计师是设计作品的创造者和亲历者,有着价值认同上的先天批评优势。
但是设计作品批评的主体,也有着其先天的缺陷,这一缺陷在于设计师更多地着眼于设计创造的过程,如技术、机构、构成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倾向。
与批评家的逻辑不同,设计师更多的关心设计作品本身的价值体现,如功能性和审美特点。
在批评的过程中,设计师不擅于建构完整的分析理论,设计师扮演的批评家逻辑,往往又是对职业批评(批评家),公众批评的批评。
[3]其存在的积极价值则是对立于设计批评的某种观点之上,从而产生讨论,这样的讨论丰富了批评家缺乏实践意义的理论探索,补充了批评家的批评,构筑了批评的对话。
(3)设计师兼研究者。
在批评的对话中,是关系平等的作家与批评家两种声音的交汇,这种“交汇”不是各自独立的作家和批评家走到一起来“对话”,而是由“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即一个即从事创造又从事研究的新主体来进行的。
这个新主体的批评既能规避作家批评的主观随意,又能纠正专家批评的僵化教条,是一种簇新的类型。
学者刘晓南称其为“第四种批评”。
[3]我们从上述的文学批评的观点上不难对应在设计批评上,即无论是批评家的批评还是设计师的批评,都存在者片面的客观性问题。
第四种批评的主体则变为了批评家与设计师二者的化合
物。
这一逻辑是十分成熟的,要求批评者既要有批评家的理论高度与思考深度,也要兼具设计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客观价值的认同。
3 结论
在关注设计批评的主体价值的实现之中,设计批评的主体应该有所选择,这一选择的标准则建立在能否对设计行业和设计活动起到客观且积极权威的理论前提之下。
笔者认为,符合设计批评主体的基本构成应分为批评家、设计师和最终的设计师兼研究者。
这三者综合构成了设计批评的主体,也是对设计批评未来发展的积极衡量,三者之外的对于设计产生影响的构成因素,并不能在批评体系中起到合理且具有实践高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设计价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3.
[2] 黄厚石.设计批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38.
[3] 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22-223.
作者简介:李冠林(1985—),男,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