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资料2 中国医药和阴阳五行的起源

合集下载

1.2.3阴阳、五行是先于中医存在的哲学概念

1.2.3阴阳、五行是先于中医存在的哲学概念

1.2.3阴阳、五行是先于中医存在的哲学概念在各类中医的书籍和医案中,乃至平时中医诊断和与病人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阴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字眼。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之紧密,已经到了脱离阴阳五行几乎就无法解释中医的地步了。

但事实上,阴阳五行的概念,应该是先于中医而存在的。

归根结底,阴阳五行是古人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知的抽象,不管是哲学概念的抽象还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最重要的一点是,阴阳、五行本身并不以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象而存在,而是一种对事物和规律的视角和总结。

阴阳的对立和统一以及相互衍化的理念,是对这个世界事物最完备和本源的解释,是对大自然规律的最完美的诠释。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第二个理论体系能如此的包容万物,能在一个理论体系里解释事物的存在、发展和演变。

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必也不是中医所独有的。

古人通过对世间万物的分类和互相之间的作用关系的分析研究,进而总结或者说抽象出一个较完善的能表达客观存在规律的理论框架。

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中医理论要存在和延续,势必需要一个知识框架来帮助发现、总结和记忆人体的存在以及人体内部的整个运动作用。

阴阳五行是古人对大自然本源探索最高阶的发现和总结,故而将本来从天地万物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即阴阳和五行的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框架,也就是很自然而然,且能真切体现“天人合一”理念的选择了。

可以说,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就是在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上,摆上了更多的对人体的认知和总结而成型的理论。

阴阳、五行从本质上,都只是一个哲学概念,一种认知世界的视角。

中医利用了阴阳五行的完备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自己,进而发展和总结出庞大的中医理论。

中医的发展和传承,离不开阴阳五行。

离开了阴阳五行,中医就失去了其理论的框架,失去了根骨,也就必然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离开了阴阳五行,中医也就失去了传承的土壤,脱离了中华文化的温室,也必定不能传承千年而不消亡。

在我看来,阴阳五行,更像是中医理论的速记法,是学习和应用的捷径,是古人费劲心里才总结出的一条康庄大道。

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产生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产生的?

阴阳五行的产生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始于夏商,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社会。

虽然它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广泛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

裴翁易文化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在意识的各个领域,深深嵌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你不理解阴阳五行的图式,你就很难理解中国的文化”。

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重要意义。

4800多年前的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伏羲氏遂则其文以画先天八卦。

其文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据《辞源》:"大禹治水,理龟负文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其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按《汉书〃五行志》言,《周书·洪范篇》载: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皆写于洛书......。

"据《协纪》记载“六经论五行者,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大禹谟》曰:水火木金土,谷维修其源,起于河图洛书数。

盖河图之一六,水也。

二七,火也。

三八,木也。

四九,金也。

五十,土也。

在图则左旋而相生,在书则右旋而相克也......由此看来,阴阳五行是到夏禹治水时已经产生了。

自伏羲氏画八卦至夏禹为时2200多年。

到了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对五行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一种可以战胜及抑制另一种。

其内容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战国时期,遵循五行相生的理论,五行共存。

所谓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学风水关于五行的起源,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中原五时气候和生化特征的抽象。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2021·天津部分区高二期中)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类曾经饱受疫病的折磨。

人类改变了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状态的发现是()A.牛痘接种法B.巴氏消毒法C.青霉素D.青蒿素2.(2021·浙江台州高三月考)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北美大陆。

伴随这些外来移民而至的还有致病的微生物,天花、麻疹、鼠疫等传染病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

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A.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B.全球化背景下防控疫情需加强国际协作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D.各国应对传染性疾病应该选择各自为政3.(2021·四川成都二模)19世纪中后期,为遏制天花蔓延,英国政府强制国民接种天花疫苗,有效降低了天花的危害,但不少议员与民众强烈反对以健康福利为由干涉自由。

20世纪初,在天花威胁逐渐减小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实施“真诚反对”者免除接种义务的政策,取消了强制接种制度。

这一过程反映出英国()A.疫病防治成效有限B.自由主义影响具有复杂性C.政府权力极度膨胀D.福利政策遭到大规模抵制4.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

”“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

”西汉后期,出现了疫病,“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这表明秦汉时期()A.疫病防治手段多样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疫病发生较为频繁D.采取了隔离救治的方法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6.(2022·浙江桐庐中学高二模拟)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

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

这说明古罗马()A.人民愚昧无知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D.宗教观念决定了医疗技术水平7.《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释、道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诸多说法。

五行之说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

《尚书·洪范》还指出了五行的特点及其所对应的五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一些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出现了“五行之官”的说法。

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蔡墨对魏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

一日失职,则死及之。

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若泯弃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

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

社樱五祀,是尊是奉。

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仅把五行看做化育万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

他说:“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其神谓之五帝。

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

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

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撷项配水,黄帝配土。

”(《孔子家语》)季康子问孔子为何要以太吴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释说:“五行用事先起于木。

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

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转承也。

”他的意思是说,东方是万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东方,配以木德。

此后则以五行之生相转承。

如此一来,就把历史演进、社会变化、朝代更迭与五行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

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

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中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推崇。

其独特的观念体系,即阴阳五行理论,成为了中医独特的认识和分析临床问题的方法。

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阴阳五行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应用的技术和方法。

下面将围绕阴阳五行的概念和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阴阳五行概念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和复杂。

阴阳是基本哲学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的“两性论”,即一切存在都是由他和她、阳和阴等两方面的力量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后来,阴阳的概念逐渐传入医学,并成为了中医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阴阳可以理解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阴阳等。

阴和阳的对立和统一是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动力。

在人体中,阳表示温热、活动、升动、外向的显性活动;阴表示寒凉、安静、下降、内向的隐性活动。

人体经常处于阴阳交替的状态,阴阳失衡便会导致疾病。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最为复杂、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互为因果,形成了自然、人体和疾病的一个系统。

在应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时,选择合适的药物、穴位等疗法必须考虑五行的关系。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中药的观念体系在中医中,阴阳五行的概念是贯穿中医理论的主线。

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药物的生产、加工、配方和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阴阳五行理论的一部分,中药的制剂方法、配方、药物的性味、功能都与五行理论有关。

1.药物的性质和作用中药分为寒、凉、温、热、平五味,每味药的作用也不同,相互间也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寒药能够散寒清热解毒,凉药多用于治疗内热及热毒病证;温药能够温中补阳;热药多用于驱寒;平药多用于调和阴阳失衡等病症。

在中医药的疗效评估过程中也必须考虑五行的因素,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2.脏腑经络的关系中医的另一个核心理论是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阴阳五行来源于易经。

易卜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根据易经发现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作岀发展变化过程的预测。

易医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

所以有医易同道,不通易无以成大医之说。

1 阴阳原理什么是阴阳?阴阳就是冷热,阴阳学就是冷热学。

冷热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易经有言:天生阳地生阴,大地才有阴阳。

有太阳的光热,地球上才有冷热存在。

冷热互相作用,使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而产生生命。

物质不变,生命永远不能产生。

阴阳生命学认为生命产生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冷热力作用,物质是基础。

大地物质变化产生生命的主要作用力是太阳热力。

故阴阳生命学以阳为主。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冷力和热力对生命的产生和生存起着缺一不可的决定作用。

中医的阴阳就是指使生命产生生存的生命力。

阴阳生命力像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物质变化,生命产生生存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

阴阳力越大,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大,速度越快;阴阳力越小,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小,速度越慢。

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煞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认识了自然的冷热,就认识了自然和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认识了一个人的内阴阳,就认识了这个人的体质,疾病和生死。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对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和总结自然规律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代。

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它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系统的学说。

1. 太极图和阴阳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代。

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总结,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

因此,阴阳学说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一。

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开始倡导“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了太极图的概念。

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的重要表现形式,做为一种线条颜色的图形,它充分表达了阴阳相生、相互转化的思想。

太极图像一个生命在不断的盘旋中永不停息,在生死的边缘颠簸,引领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太极图的表现形式使阴阳学说更为形象、贴近人们的生活。

2. 五行学说的确立五行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至东汉时代初期发展到比较成熟。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代表着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五种基本属性和特征。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得以确立,是因为它完美地融合了阴阳学说的思想,同时吸收了服色、音乐、时间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五行学说对于中国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科学方面,五行学说成为了古代中国人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医学方面,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结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3. 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李时中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经典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人体健康与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而宋代的张自熙则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详细地描述了地理形态和性质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明清时代,陆王中、杨士雷等学者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推出了“气数”学说,进一步扩展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一、引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文将围绕阴阳五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内涵和影响。

二、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变迁的历史时期。

人们开始思考自然、人类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而五行理论起源于《尚书》和《礼记》等古代典籍。

三、阴阳五行的内涵1. 阴阳理论阴阳是阴阳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宇宙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基本要素。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阴阳互为根源,相生相克,在交融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2.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和作用。

每一种物质都具有特定的性质,相互之间相生相克。

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哲学,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阴阳五行的作用阴阳五行理论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影响自然观阴阳五行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动态变化和内在联系。

这对后来的农业、医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影响人文观阴阳五行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观,还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文观。

人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具有相似的规律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3. 影响社会伦理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中。

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阴阳五行的变化来指导社会生活,如选择时机、布局家居等。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五、结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资源,它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

它为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阴阳五行的渊源和中医

阴阳五行的渊源和中医

阴阳五行的渊源和中医阴阳五行,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学说,产生的时间也有先后。

范文澜先生认为:原始阴阳学说产生于原始社会,而原始的五行学说产生于夏代初年。

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生活中是没有文字,据传说是以结绳记事的。

当时居住东方的民族称为夷族。

太皞hao是其中的一个部落的著名酋长,太皞hao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实际是很有本领的意思)。

他的后裔相传伏義八卦。

伏羲可能是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太皞hao是那个时代的一员。

伏羲八卦的初期大概是一种记事的符号。

八卦的最基本结构是阴爻,阳爻,八卦的卦形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这八个卦形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同一属性的若干事物,如乾卦为天、父,王、金,坤卦为地、母、布、釜等,,这就比远古结绳记事进了一步。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象形文字开始形成了,八卦就逐渐地失去了记事的内容,从而就只剩了阳爻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事物和现象;阴爻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事物和现象。

随着时间的转移,阴阳就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在阴阳两种对抗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阴阳、刚柔、动静、进退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交感,是事物之间运动变化的原因之所在。

这样阴阳就成了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用阴阳概念来认识字宙,解释宇宙万物,就是早期阴阳学说的基本精神。

殷周时期的《易经》已初步概括了这种思想。

直到公元前552-479年,教育家孔子整理出易、书、、礼、乐、春秋六种教本,其弟子和诸子百家撰作《易传》、《易经》、《易传》总称为《周易》。

《易传》发挥了《易经》的阴阳学说,肯定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山川草兽,以及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走向反面。

《易经》还着重探讨了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切运动来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

如《易经·系辞》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就是说,昼夜明暗的交替,春夏秋冬的循环,一切变化都是由於阴(柔,月、寒),,,阳(刚、日、暑)的相互推移,方才形成的。

传统医药简介

传统医药简介

传统医药简介一、传统医药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与文明的国家,早在几千年前,祖先们就开始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医疗知识与经验。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学典籍记录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传统医药理论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不仅是因为其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是因为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

二、传统医药的理论基础1. 阴阳五行学说传统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上。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之分,阴阳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形成动态平衡,而疾病产生则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五行学说则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应,通过五行的调节和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内经》医学《黄帝内经》是传统医药理论的重要依据,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容,总结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内经深刻阐述了人体与宇宙的关系,提出了“玄、真、胜、贤、博、简”六经理论和“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四术疗法,成为了中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医药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草药、动植物提取物等天然药物,通过药物的化学成分调节体内阴阳五行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药方独特,药物组合灵活,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2. 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传统医药中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针灸通过在人体特定经络穴位刺激,调节气血循环,温化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而推拿则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促进气血畅通,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3. 养生保健传统医药强调“治未病”,注重养生保健。

通过饮食调理、起居调节、运动锻炼等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保持身心健康。

四、传统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医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在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病以及体弱多病患者中,传统医药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

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阴阳五行理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学说,自秦汉时期开始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本文将从概念、阴阳五行与中医药文化、阴阳五行在中药配伍和食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概念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学说,以阴阳和五行为基本哲学分类和数理范畴,包括阴、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其中阴阳以太极图形式体现,意义有宇宙、生命、万物之变化,其相互作用反映了万物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

五行则是对宇宙、自然界、人体内脏与组织器官等的分类和划分。

将其运用于中医药文化领域则有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理论中,阴阳五行理论具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理论是利用中药进行治疗,中医药文化对传统中药有深刻的认识。

传统中药归结为五种味道:苦、辛、甘、酸、咸。

而五味则与五行有所关联,例如苦属火,辛属金,甘属土,酸属木,咸属水。

药品性质和功效与五行相联系,进而与阴阳程度有所联系。

对传统中药演变、配伍、应用等都有所总结。

中医药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治病方面,根据病症、证候,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可以通过五行与阴阳关系的正确应用解决疾病的问题。

在某些场合下,中医药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阴阳、五行进行组配方子、治疗方案、针灸、按摩、甚至是饮食方法等,使患者的体质与环境尽可能匹配。

例如,针灸的灸法中,通过灸热的灸药(同阴阳)或对应五行而使人体内的气血湿热得以疏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三、阴阳五行在中药配伍和食疗中的应用中药在调治人体失调问题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配伍均衡和四气调和应该说是中药的基本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出发点都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

配伍均衡理论,指中药的组配需尽可能取得阴阳均衡,即以应方的治疗目标和所处病症中监测得到的患者状态为依据,选对药品和搭配药品的比例,匹配阴阳,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中医五行阴阳的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阴阳的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阴阳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五行阴阳理论被视为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阴阳概念早在古代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就有存在,而在中医学中,它被用来解释和理解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阴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它代表了宇宙的两种相对而又互补的力量。

阴阳之间的平衡和谐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由此,阴阳也被引入中医理论中,用于描述人体内部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状态。

在中医学中,阴阳被解释为相对的、互补的两个方面。

阴是相对阴暗、内敛、向内运动的力量,它表征着人体内的寒凉、湿润、静止等特性;而阳则是相对明亮、外放、向外运动的力量,它代表着人体内的热燥、干燥、活跃等属性。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源自古代中国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并与阴阳相互关联。

中医学家将五行运用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研究中,理解人体的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这五个元素代表着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人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五行与阴阳之间的关系被整合到中医理论框架中。

五行本身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属性,与阴阳的概念相呼应。

木、火、土属于阴中有阳,金、水属于阳中有阴。

比如,木属阳木,火属阳火,土属于阴土,金属于阴金,水属于阳水。

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生化和功能特征,对应着人体内不同脏腑和经络的生理活动。

中医学中常用的阴阳五行术语有很多,比如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等等。

在诊断疾病时,中医师会通过观察患者的肌肤、目光、舌质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阴虚阳亢、阴寒阳热等病理情况,中医师会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等手段来恢复阴阳平衡。

阴阳五行的理论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的药物选择和配伍,以及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

中国医学史(重要资料)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

阴阳五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灵魂一.阴阳五行源于古代先贤对自然界的观察和高度概括阴阳的概念,在原始社会里已经有了。

远古人生活在地球上,随时受到自然条件变化的威胁。

要生存,必须了解和适应所处自然条件的变化,因为阳光与人们的生存休戚相关,因此,最早认识自然便从看到太阳光的多少开始。

最初阴阳仅指阳光的向背,有太阳为阳,无太阳为阴。

又因阳光照射在地面上,就有光明、温暖,并使万物生长、欣荣,因而把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特性都视为阳;而没有阳光,地球就黑暗、寒冷、万物凋零、荒凉,人们难于活动和觅食,从而把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特性,都视为阴。

形成了以阴和阳作为对一切事物一分为二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哲学概念。

此后,伏羲集先贤们缜密观察和高度概括的成果,推演出了阴阳八卦图,可以说它是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

在八卦图里,用一长横,表示太阳光与地球相接代表“阳”;两个短横表示阳光与地球断开,代表“阴”,并按北半球中国地域,阳光每年四季和一天昼夜以及月光一月照射的渐变过程和季节变化等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成了八卦图。

八卦图可以说是古代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

看起来似乎很玄妙,也确有人用于算命、看风水。

也许就因为这样,反伪院士给它扣上了“集封建迷信之大成的‘玄学’”帽子。

其实它本身并不玄,只不过是真实地反映了宇宙天体运行和季节变化的关系而已。

我们先看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

八卦是各用三条阴阳符号组成、按方位排列的八组图形(见图1)从图可以看出:最内圈的八条阴阳符号,表示太阳一年之中对北半球中国地域的影响。

冬至以后,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来,阳光由弱到强,符号由阴变阳,到夏至最强;夏至以后,太阳向南半球移去,太阳光渐弱,符号由阳变阴,到冬至最弱。

中圈为太阳光一天中的变化。

太阳从东方升起后为阳,直到去西方落下后变为阴。

外圈的东、西、南、北正四方,代表季节的温、热、凉、寒的变化;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偏方为一月内陆面月光的有无。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许多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基本概念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易经》中,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天地变化的需要。

《易经》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长期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部哲学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阴阳学说。

后来,阴阳五行学说逐渐形成并深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阴阳二元对立,它描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和相互转化。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种基本属性,具有相互依存、转化运动、内外关系的特点。

阴阳二元对立与统一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基本运行规律。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属性和运动规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通过生克关系的相互作用来维持平衡,并推动世界的运行。

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还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学、农学和占卜等领域。

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在天文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星象的演变和天体的运行规律。

在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指导农作物的种植和农业生产的节气调控。

在占卜学中,阴阳五行学说被用来预测吉凶祸福和指导人们的决策。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贯穿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创作和建筑设计中,还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描绘阴阳五行的变化来理解世界和解释万物。

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智者和学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中医阴阳五行的本源——五行十节历法

中医阴阳五行的本源——五行十节历法

中医阴阳五行的本源——五行十节历法摘要:中医阴阳五行根源在远古五行十节历法。

五行十节历或在黄帝时期、夏朝、商朝都有应用,在彝族、羌族、苗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研究中可找到应用依据。

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不应该归到哲学之下,应还原其远古大文历法本源。

找到中医阴阳五行的根源,厘清中医阴阳五行与道德、政治领域阴阳五行的同根异用,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西方哲学、科学思想占据制高点的语境下,中医基础理论以何种方式被今人解读,是当代中医人面临的问题。

遍捡当代中医基础理论书籍、辞典,几乎无一例外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气、阴阳、五行归到“哲学思想”。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迫切地将中国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理论体系套进“哲学”中?而西方哲学家却清醒地注意到,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讨论中国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领。

阴阳消长、五行生勉的思想,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

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体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骨架,在阴阳、五行这两个词语之上衍生出来的学说、理念充斥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中华文明的传统语境之下,阴阳五行作为文化体系的基本概念而无处不在。

直到晚清赢弱,文化思想界部分学者为引进西方科学和民主,将阴阳五行置于鄙视批判、践踏抛弃的境地。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词汇的中医理论受到严重冲击。

中医不科学、废除中医、废医存药、阴阳五行是伪说等甚嚣尘上。

当代学者对阴阳五行的研究从容理性、平和客观。

采用“二重证据法”(即出土文物证据结合传世文献)对阴阳五行进行探源、归类、分析。

本文拟从中医阴阳五行溯源的角度,提供一个远占历法切入点。

一、阴阳五行概览阴阳五行是一体阴阳五行还是分畛(zhěn,界限)阴阳、五行,文献纷杂无从定论,既有阴阳五行一体的学说,也有阴阳、五行互不相关、各自独立发挥的分珍说。

1.阴阳五行一体论阴阳和五行一体,共存互用、相互指代,呈现在《管子》诸篇和邹衍及其传人的学说中,邹衍被称为“阴阳家”,而“阴阳家”实为“阴阳五行家”的简称。

中国传统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医学的渊源

中国传统医学的渊源中国传统医学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几千年的历史中,它源远流长,历经了多个时期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自然观察、实践经验,形成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医学思想和实践。

第一篇:中国传统医学的渊源一、中华医学起源中华医学源于古老的部落巫医医术,在部落生存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发掘山林草木、听从天象气候,通过体验性药物和治疗实践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这些知识和实践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部落巫医医术,其中参杂了不少神话故事,但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生存状态和相应的医疗水平。

二、医学经典的形成在周朝,中医药的学问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医学上进一步推广巫医医术。

当时,国内有许多流行的医书,其中最重要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难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内科学经典,包含五十余篇,主要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诊断、治疗等内容。

被誉为中医之源,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难经,则是简述了古代的外科学和伤科学,说明了显微手术、麻醉、切口缝合等许多高精尖外科技术在数千年前已出现。

除此之外,还有《素问》、《伤寒杂病论》、《脉经》等重要医学经典的编纂,为中华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各家学派的形成到了汉代,中医药的图书化程度越来越高,并逐渐形成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此外,也有一些知名学派出现,其中以张仲景创立的“伤寒论派”最引人注目。

该学派主张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掌握整个病程,全面分析,切实抓住疾病的病因、症状、相关体征等要素,医生可以制定更为精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此复杂的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有不同种类的医学知识、文化因素、治疗方法和经验,不同思想上的学派士派也随之出现,这些都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世界传播在唐代,中国传统医学逐渐向世界传播,与东亚和南亚的医学传统相融合,成为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完备的医学技术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问题是:怎样把那奇数的五行哲学拿来嵌合在这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偶数哲学系统中呢?先拿五行来和阴阳相配,这很简单,如素问说的:“水为阴,火为阳。”再拿五行来和四方配合,如素问说:“东方木也”“南方火也”“西方金也”“北方水也”。最后只剩一个土作为中央,也就是观察者自身所站的地位。
其次再把五行拿来和四时一配,那就显得很有一点牵强。除了木配春季、火配夏季、金配秋季、水配冬季之外,剩下一个土没有配合的季节,因此便发生两种不同的配法:一种是配在四时的末端,把每季最后的十八天取出来和土配合。如素问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一种是硬挤在夏秋的中间,名叫是夏。如素问说:“脾主长夏”。因此就很显出牵强配合的痕迹来了。
二 五行学说的起源
黄帝以后,经过高阳、高辛、唐尧、虞舜以至夏后氏族的禹,他首先提出水、火、金、木、土、谷,认为这六件事情(六府)应当修治。后世五行相剋的说法,就是按照这个次序排列的。不过这里比五行多举出一个重要农作物——谷。但榖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也可以说是土的附属品。
到了禹的儿子名启的手上,他便正式提出五行的口号来。当他出兵到甘水旁边去和有扈氏作战的时候,他在阵地上宣誓的讲演辞里,举出有扈氏族应当受到严厉惩罚的罪名,仅仅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八个大字。(孔传解释三正为天地人之正道)意思是说:有扈氏族不接受五行哲学的世界观,就算违反了自然环境和人类机体调和统一的发展规律。不管他们当时是否真地单是为了这个思想改造问题就会打仗,不过启既然把它提出来作为敌人唯一的罪状和自己出兵的口号,也足见当时对于五行哲学的重视程度了。
到了夏桀的时代,有一个在有莘氏族中当过农民又转业当炊事员的人——伊尹,他由饮食卫生进而研究医药学术。他又曾经在夏桀和成汤之间往来过很多次。所以他对于夏后氏族历代相传逐渐发展的五行学说,也一定接受了不少。后来他帮助商殷氏族把夏后氏族打败之后,据说他总结了神农以来无数医家的治疗经验,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方剂学专书,名叫“汤液经法”。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中国医药和阴阳五行的起源
刘衡如
一 中国医药的起源
中国医术的起源是很早的,例如说到鍼灸学开端的“石鍼”和“砭石”,就要上推到新石器时代。现在专就药物疗法来说,也得从神农氏开始。但是传说有一个炎帝神农氏——甚至是人身牛首,他一个人尝遍了很多种草木,在一天当中中了七十次毒,就创造了药物疗法。这种对于帝王的个人英雄主义崇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即使有这样一个人,他真地要亲自跑到各处去遍尝百草的话,那末,除了能够辨别药物的气味和服后的简单反应以外,药物的真正疗效是很难确实知道的。例如一般退热的药品,能够使高热病人的体温显著地下降,然而对于正常温度的人,就完全没有使其体温降低的作用。所以古人对於药效的发现,固然要靠平时不断地留心观察,但是尤其主要的,恐怕还是在已经生了病而要和疾病作斗争的时候大胆尝试出来的结果。炎帝一个人不可能把很多的病都患过。因此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照我们的理解,神农氏应当解释为一个很会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他们看见人口逐渐增多,专从渔猎畜牧的生产方式,去获得各种动物来过生活,是很难长久地维持下去。於是转过念头向植物方面来发展。经过氏族中无数劳动人民的长期努力,创造了名叫“耒”和“耜”等等木质农业生产工具,就把生产方式提高了一步,由畜牧生产上升到农业生产,因而他们的生活也比其他各氏族过得好,各氏族都很羡慕和崇拜他们,便把他们这个氏族叫做“神农氏”。这个氏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品种的植物,了解了各种植物——附带地也了解了一些矿物和动物的特殊性能,以及服用后对于人体所发生的影响,尤其是中毒的现象,例如呕吐或泄泻。以后遇着生病想吐吐不出或大便想解解不出的时候,就用这些植物来做催吐剂或通便剂,这便初步地奠定了中国医药学术的基础。后人把这多数人经过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总结和记录下来,成为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书,就名叫“神农本草经”(成书大概在西汉末年)。所以我们把一个氏族长期努力的结果(当然还有后人的增补),归功于一个人短期的成绩,这是很不合理的。同样,传说中的天皇氏地皇氏弟兄,都各一万八千岁,如果照上面的说法,理解为一个氏族的寿命,这是讲得通的;如果依照旧说,理解为一个人会活那样长的岁数,那就荒谬透顶了。
后来西方另外有一个氏族,沿着黄河下来。从他们氏族的名称——有熊氏来看,就意味着他们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以前叫阪泉的地方,和神农氏族接触,作了三次战,才把神农氏族打败赶走而占有他们的地方。像这样的事情,过去康藏少数民族地区游牧的牛场瓦(瓦是藏文“者”的译音)把务农的庄房瓦打败赶走是很常见的。有熊氏族在神农氏族原来住的地方新兴起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需要,他们不得不把神农氏族遗留下来的药物疗法加以进一步的研究,这就是关于他们的首长黄帝和岐伯诸人广泛地讨论医学的传说的根源。不过他们十分尊重自己氏族固有的医学遗产,所以着重地讨论了鍼灸学和脉诊学,西汉末年写定的灵枢素问两部书,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发展出来的。
三 阴阳学说的起源
到了殷纣的时代,西夷有一个岐周氏族,他们观察宇宙事物的现象,采用的哲学系统是阴阳八卦。据说他们这套哲学是继承远古包牺氏族的文化遗产。当他们的首长西伯昌被殷纣囚在羑里的时候,他闷极无聊便把这套哲学着实下了一番研究工夫,所以后来把这门学说称为“周易”。这套哲学是自发的原始辩证法,它用阴阳这两个相反相成的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易系辞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是按几何的方式发展开来(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五行的循环运动是有区别的。这套哲学后来便广泛地应用到医学上来了。
曲礼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孔颖达正义用“择其父子相承至三世者”来解释之外,还举出另外一种说法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鍼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服诀又云天子脉诀,若不习此三世之书,不得服其药。”这种说法虽然拿来解释曲礼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看出中国古来的医学,相传有这三种派别。拿后世流传的书来说:灵枢属于黄帝鍼灸一派,本经属于神农本草一派,难经属于素女服诀一派;拿后世传习的人来说:华元化属於黄帝鍼灸一派,张仲景属於神农本草一派,秦越人属于素女脉诀一派。不过这三种派别,不用说后来彼此渗透很难严格划分,就是最初也仅仅能够看得出明显对立的两派。因为鍼灸和脉诀就是紧密联系不容易分开的,素问一书就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所 以我认为鍼灸和脉诀这雨派都是有熊氏族的文化遗产,后来逐渐发展以后,才比较显明地分成两个派别。
又如五行配五藏,循着经络而接触到五藏使它们发病的风叫五风。但是根据灵枢经从四面八方都有风吹来,而且各有各的名字,显然又是两个不同系统的说法。因此素问里就提出这个问题。如说:“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这又是一个企图勉强牵合的痕迹。
配合中最引起纠纷的问题,是拿五行所生的五气——寒暑燥溼风,来和四时相配。在素问里明明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欬,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样就把五气中的燥气剩下来了,所以前人不得已就有燥不为病之说。但是在临床上燥病却是有的,并且还有凉燥温燥的不同——所谓胜气复气。因此喻嘉言就说素问里所有秋伤于湿的溼字,都是燥字写错了的,并且还说在夏秋中问脱掉长夏伤于湿的一段。他写了一篇秋燥论,同时还创制了一个有名的清燥救肺汤。沈目南和臭鞠通继续加以补充。唐立三表扬喻氏说:“更悟出秋燥一门,指破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可谓千古只眼。”但是后人也有批评喻氏多事的,也有认为喻氏悖经的。造成这样的纠纷,就是因为大家都明白:四时属于阴阳哲学系统,五气属于五行哲学系统,两个系统的说法根本上是有出入的。所以素问里的溼字,也不是燥字的误写,实在是勉强配合的结果。不把这点弄清楚,读素问是很有问题的。
四 阴阳五行两个学说的接触
岐周氏族把商殷氏族打败以后,岐周氏族的首长武王,因为自己只懂得本氏族的哲学系统——阴阳,而不懂夏、殷两氏族辗转传来的哲学系统——主要是五行。於是他就很虚心地去拜访商殷氏族遗留下来的知识份子箕子。箕子没有保守思想,便一五一十地向他们完全说了。现在流传下来的“洪范”,就是他当时讲演的大纲。洪范九畴开始就讲五行,列举水、火、木、金、土(后世说它们自己的生数,就是按照这个次序排列的。),并且具体说明各个的性质:水是润下,火是炎上,木是曲直(可以施工使它或曲或直),金是从革(可以加工改变它的形态),土是稼穑(土可以播种和收成)。接着更进一步说明:润下的可以作出咸味来,炎上的可以作出苦味来,曲直的可以作出酸味来,从革的可以作出辛味来,稼穑的可以作出甘味来。在这里可以注意的是,从启开始就去掉六府的穀,剩下的五 种既不叫做府,又不叫做事或物,偏偏把它们叫做行。这就说明他们所说的五行,不是各个孤立和死板固定的东西,而是几种认识事物的基本范畴,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就反映出客观事物质量互变的辩证规律。只可惜箕子当时的详细说明,没有被完全记录下来。
原来这套哲学的根源,还是先民观察自然现象归纳出来的简单规律。易系辞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又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他们观察自然界,首先见着天地是再大没有的东西,日月是再明显没有的东西,一年四季的气候,有很大的变化。对于我们中国和其他住在北温带的居民来说,天体、地球、太阳、月亮它们位置的相对变化,是构成昼夜和季节的基本原因;而昼夜和季节又是光线变化和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光线和温度的变化,对於世界上一切事物——无论动、植、矿物都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人类的生活,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关系更加密切。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全篇的话,都是说明人体保健预防和阴阳四时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里就不详细引证。至于在治疗方面,如素问云:“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審逆从……故病未已,新病复起。”所以阴阳四时的说法,便很广泛地应用到医学上面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