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道之行也(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 (1)
大道之行也
教学内容
教科书178页~179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义和用法。
2.着重点放在诵读课文上。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对课文略作讲解。
2.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
2.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财富。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汇。
2.熟读成诵。
◆难点
“大同”的思想意义。
◆疑点
“大道”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古今中外有关“理想社会”的描述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同时做到疏通文章大意。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步骤
板书设计1.行文思路
2.字词
大道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
有分有归大同
教法探讨
1.这是一篇名文,应该烂熟于心,诵读要放在教学的首位。
2.对学生诵读要进行具体要求,分阶段进行。
3.提醒学生思考本文的大同社会与《桃花源记》的世外桃园有何相似之处,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4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强盛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名文,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都能背诵,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
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所以应该让学生首先听读,然后在明确了朗读节奏后朗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理解完课文后,能抓住重点词并背诵出来。
其次,学生已经进入八年级了,对一些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掌握到,而且也懂得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以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
而对文章的“大道”“大同”这些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不宜讲得太深,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初涉理想社会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前一个亲和子都用作动词,指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户,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兴,发生)3.理清文章,把握脉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1
《大道之行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新还珠格格》齐唱《礼运大同篇》部分。
(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介绍《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全书包括《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课文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四、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3、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4、帮你归纳。
①词语积累(音):与(jǔ)通“举”睦(mù) 矜(guān)通“鳏”长(zh ǎng) 分(fèn) 恶(wù)②词语积累:a.通假字:与:(举)推荐矜:(鳏)老而无妻的人b.词类活用: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的人亲:以……为亲,奉养;子:以……为子,抚养(意动用法)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明确: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 (新版)
24.大道之行也精彩开篇词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曾说:“大同世界即所谓‘天下为公’。
”他提出的“天下为公”和“平等、自由、博爱”的学说,即是“大同学说”。
借此颠覆了清潮统治,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
在此基础上,他科学地创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民主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源于什么?源于儒家经典《礼记》。
走近《礼记》,你一定会被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所震撼。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品味本文气势强盛的语言特点。
3.领悟世人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天下为.公(w éi) 选贤与.能(j ǔ) 讲信修睦.(m ù) 矜.(gu ān) 男有分.(f 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 ù) 2.听老师范读,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大声读课文,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
①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 ③外户.而不闭(古义:大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3)一词多义为⎩⎪⎨⎪⎧①天下为公(动词,是)②不必为己(介词,为了)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孩子终:终老,终其天年。
有所养:得到供养的地方。
所,……的地方。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者,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进而感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以下是出guo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三、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指导朗读。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篇)
2024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选篇)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
3、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特征及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同社会的真正可取之处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大同”的社会特征及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口述《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同学们背诵描写桃花源环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
那么究竟《礼记》中的理想社会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作品介绍 2分钟,教师简介《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共49篇。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补充四书五经的知识)三、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5分钟1、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将不懂的字词划出来)2、听课文录音,听准字音四、正音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全文 10分钟1、结合投影读字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也()2、解释重点字词(投影)3、请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小组讨论,并对其解释作出分析评价。
4、参考译文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 大道之行也_的详细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家还记得世外桃源那美丽、快乐、奇趣的世界吗?一起来背诵“复前行……并怡然自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下面我们一起感受。
板书课题并解释大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里指治理社会的最高标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课 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这是我们的先祖们探究不辍的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第二层:阐述大同 (推己及人 充满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第三层:总结全文 外户不闭 和平安定
教学反思
24 大道之行也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
学习
内容
第五单元(章)第24课:大道之行也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
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
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
当堂成诵。
时间
分配
导课 3 分、自学 15 分、交流展示 15 分、小结 2 分、巩固 5 分
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
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
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
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
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
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
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
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
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知识积累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3、检查预习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 mù)
矜寡孤独(guān)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门闩(shuān)
二、合作探究
1、读课文并进行朗读指导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通假字:
选贤与能:选贤与能,与(jǔ),通“举”,
选举选举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实词解释:
新课导入:
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
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
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
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
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
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
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
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
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
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
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
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
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
—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
记》中的大同社会。
自学指
导
1、再读课文,正确划分节奏
如;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大道之行也:用提顿
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
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
读,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
字有统领作用,如“故
人不独--”中,“人”统
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
终--”中,“使”统领以
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
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
大道之行也,行:施行
天下为公,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
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讲信修睦。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故:因
此
不独①亲其②亲:①亲:以……为亲,动词;②亲:亲人。
不独①子其②子:①子:以……为子,动词;②子:孩子,
幼有所长长:抚养
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女有归归: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
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
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因此乱:造反
翻译下列语句。
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
⑵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
⑶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
三、课堂小结
略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实虚词
古今异义
故:因此
幼有所长长:抚养
男有分:fèn职分,女有
归归:归宿
词类活用
不独①亲其②亲:①亲:
以……为亲,动词;②亲:
亲人。
不独①子其②子:①子:
以……为子,动词;②子:
孩子,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