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
对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中几个实验的改进
分碎玻 璃 。 使反应 前 后 的质量 不等 , 导致实验失败 ; ③气球易
破。 会有 白烟 冒出 , 导致实验失
败
3 对“ 酒精 与水 混合体 积 改变” 置 的改进 装
证 明分子 间有 间隔时 , lO l 与 lO l 用 Om 水 O m 酒精 混合 后, 总体积小于 2 O l 0 r 。若用 量筒来做此 实验 , a 存在 如下缺 点 : 在量筒中混合不好振荡 、 ① 搅拌 ; 现象不明显 。 ②
塞 、 根 长 2 e 的 导 管 、 根 长 一 5m 一
5 m的橡胶 管、 e 一个弹 簧夹 。如 图
5所 示 组 装 。 3 2 使 用 方 法 .
图5
2 对“ 验 物 质 导 电性 装 试 置” 的改进
图 2
在锥 形瓶 中装入 半瓶水 , 然后 用漏斗沿锥形瓶壁加 入酒 精 ( 用红
九年级化学 上 ( 教 版 ) “ 人 中 白磷 燃 烧 前 后质 量 的测 定” 实验反应装 置如 图 1 所示 。 学生在实验 时 . 主要存在
料板边缘 5 m左右 , e 以方便 伸入 溶液 中; 把塑 料板 的表 ②
面、 电池盒和的底面擦干净 , 然后用 5 2胶水把 电池盒和灯 0
裂, 水多时氧气少 , 不易燃烧 。改进方法如下 。
把一 张纸揉成 一团再压成饼形 ( .e 0 5 m厚 ) 放入集气瓶
塑 料 板 1块 ( 0m × 0 m)3 小 灯 泡 1个 ; 池 盒 2 2 e 2 e ;V 电
个; 灯座 1 ; 棒 2根 ; 个 碳 导线 ;0 52胶水 1 。 瓶
墨水把酒 精染成红色 以便 观察现 象 ) 酒精加 到锥 形瓶 口 , ,
用单孔橡 皮塞 塞紧 , 这时酒精会上升到 n处 , 用弹簧夹夹 紧 橡胶管 , 形成一个 密 闭的装 置。可 b 。 液 处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及延伸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改进及延伸为了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93页设计了“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
在尊重原实验设计的教学意图、保留原实验设计的教学功能的前提下,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一、教科书中实验的不足之处利用教科书上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虽然实验现象明显,但实验装置的组装比较麻烦,需要将小气球、玻璃管、单孔橡皮塞、锥形瓶、细沙等多种实验用品准确有序地连接起来,操作很不方便。
尤其是用热的玻璃管末端点燃红磷时,既要准确接触红磷,又要让橡皮塞及时封闭锥形瓶瓶口,还要防止玻璃棒末端捣坏锥形瓶底部。
图1二、对教科书中实验装置的改进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实验创新中的“替换法”(通过更换不同性能的材料优化实验装置或实验方法,从而产生更好的实验效果[1]),并利用食品包装玻璃瓶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1.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托盘天平没有画出)。
图2主要实验用品是带有铁质瓶盖的120 mL的“老干妈香辣酱”玻璃包装瓶。
此类玻璃包装瓶国家标准对其耐压要求为-1至+2个标准大气压,抗热震性要求是耐急冷温差42 ℃[2]。
因此实验中只要气体体积膨胀不超过瓶子容积的3倍,一般不会爆瓶。
笔者使用这种玻璃包装瓶已做此实验近20次,至今完好无损。
2.改进后的实验操作取一个120 mL的“老干妈香辣酱”玻璃包装瓶(净含量是200 g)洗干净,晾干,备用。
旋下铁质瓶盖,倒立在桌面上,并在瓶盖中间放置黄豆粒大小的红磷(或白磷),然后将倒立的玻璃瓶旋紧在瓶盖上。
将此玻璃瓶倒立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并用砝码平衡,记下第一次的称量值。
从托盘天平上取下倒立的玻璃瓶,用手拿着(玻璃瓶仍要倒立),让酒精灯外焰对着红磷(或白磷)加热。
由于铁的导热性能好,因此稍微加热磷就能燃烧起来,同时伴随浓厚的白烟。
等到玻璃瓶冷却后,再将其倒立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进行第二次称量,发现称量值没有改变,从而说明“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改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新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改进发表时间:2010-08-11T16:43:56.340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张正勇[导读] “酒精灯的使用”,都安排了“将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和洒精灯燃烧的火焰中1—2S的实验”。
目的是要测出三层火焰中哪层温度最高。
重庆市巴县中学:张正勇1、教材第12页“活动与探究”和第21页“酒精灯的使用”,都安排了“将一根火柴平放在蜡烛和洒精灯燃烧的火焰中1—2S的实验”。
目的是要测出三层火焰中哪层温度最高。
按教材中叙述方法进行实验,由于时间难于控制,导至现象不明显,甚至失败。
改进思路:让被加热的物质不离开火焰进行观察。
具体方法为:取一根光亮的细铁丝,平放在三层火焰中,此时可以观察到外焰部份被烧红,内焰、焰心部份不变红;然后再把细铁丝慢慢向上移动至外焰,可看到细铁丝全部被烧红。
可重复上下移动观察,效果很好,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2、教材第34页〔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演示,原文是“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燃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改进思路:让极少量的硫在玻璃管中燃烧。
具体方法是:用一根长度适当的玻璃管,在硫粉里戳一下,让少量硫粉进入管中,然后加热管中硫粉,直至燃烧,观察现象;然后再将其伸进盛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比较异同。
如此实验,药品用量少、污染小。
由于玻璃管透明,比燃烧匙易于观察,现象非常明显。
3、教材第35页〔实验2-4〕编入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
在第41页活动与探究也安排了此实验。
原文如下:把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如此实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火柴燃尽时伸入,铁丝不燃烧(晚了);伸入过早火柴消耗大量氧气(效果不好);火柴燃烧后的黑色残余物落入瓶底,干扰观察铁丝燃烧产物的色态。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改进说课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塞紧管口,再将U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轻推注射器,将注射器中的浓氨水注入管中,观察实验
现象。
七、实验效果
15 秒 钟 后 , 可 看 到滤纸条上的酚酞 溶液自下而上逐渐 变红。
八、实验效果评价
(4)装置设计环保,多余的氨气被试管口棉花团中的水 吸收,防止空气污染。
(5)改进后的装置适合学生随堂实验或实验室分组实验,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次亲自动手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将 被动的“等待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学科素养。
原装置
改进后的装置
四、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注射器、 浓氨水、无色酚酞溶液、软胶塞、
滤纸氨气,在相对封闭的 U型管中由近及远扩散,从而使滤纸条上的酚 酞溶液自下而上逐渐变红。
六、实验过程
(1)用剪刀剪一条1.0cmX6.0cm滤纸条,用滴管吸取无色酚 酞溶液将滤纸条润湿,将滤纸条粘贴在U型管的中上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实验说课题目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改进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三 单元课题一的内容,该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 也是学生将微观知识形象化的重要事实。通过本实验,能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抽象思维意识,想象到氨分子 的存在和运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消耗的药品量过多(烧 杯中加入5 mL 浓氨水), 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不仅 污染空气也影响到学生听课。
(2 ) 实 验 过 程 所 需 时 间 较 长,从开始到可观察到实 验现象约需要3~4分钟。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实验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实验对氨分⼦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名称:氨分⼦的扩散⼆、实验仪器及试剂试管、玻璃⽚、镊⼦、滤纸、剪⼑、浓氨⽔、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操作过程1.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滤纸条(防⽌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上的浓氨⽔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圆点,然后⽤镊⼦把滤纸条放⼊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上滴1-2滴浓氨⽔。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的玻璃⽚上,稍静⽚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圆点。
4.⽤镊⼦取出滤纸条,在空⽓中放置⽚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圆点逐渐消失。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1.此装置简单、操作⽅便,现象明显、⽤时短。
2.增加了对⽐实验,充分体现了分⼦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量⼩。
“氨分⼦扩散”探究实验的绿⾊化设计⼀、实验⽬的1、学⽣通过对氨分⼦扩散实验探究得出分⼦具有运动的性质。
2、对该实验改进后,新设计的“氨分⼦扩散”实验污染性⼩,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让学⽣从宏观现象⼊⼿,体验实验探究的独特⽅法和乐趣。
⼆、实验⽤品⼀次性透明塑料⽔杯,青霉素钠针剂瓶(带塞),⽩棉布和细铁丝做的“⼩树”,眼药⽔瓶,浓氨⽔,酚酞试液。
三、实验说明教材中有关“氨分⼦扩散”的探究实验存在⼀下不⾜:1、要把浓氨⽔倒⼊⼩烧杯中,致使在实验时较多的氨⽓扩散到空⽓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的健康。
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烧杯为50ml的⼩烧杯,且要⽤1000ml⼤烧杯才能罩住两个⼩烧杯,空间较⼤。
由于⼤烧杯的数量有限,购买的代价较⼤。
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量较⼤。
为了改进不⾜,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了重新设计(如下图)。
四、实验操作1、先在⼀棵“⼩树”上滴蒸馏⽔,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
此时“⼩树”不变⾊(说明酚酞与蒸馏⽔不变⾊)。
然后⽤眼药⽔瓶对着“⼩树”喷浓氨⽔,此时,“⼩树”开“红花”(氨⽔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体现学习中类⽐的化学研究⽅法。
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实验设计与改进
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实验设计与改进答案:初中化学实验中的实验设计应该尽量简单、直观,并且能有
效展现化学原理。
实验过程要安全可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化学
概念。
改进实验设计可以尝试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关键是确保实验原理清晰,实验步
骤简单易行,以确保学生可以正确操作。
改进实验设计时,可以考虑
增加实验的实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背后的化学原理。
同时,
也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实验,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一步讨论:
在设计初中化学实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应该简单明了,避免复杂的步骤和装置,以免学生无法理解或操作。
实验内容应直接围绕化学原理展开,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改进实验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实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
例如,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
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
在实验中感受到化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理解化学原理。
教师在设计和改进实验时,需要注重实验的安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
最新-九年级化学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多种改进方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多种改进方法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白磷水下燃烧”实验。
通氧气前,热水中的白磷只熔化而未燃烧,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即可看到白磷燃烧发出火光。
这一实验很好地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白磷)、温度(热水)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存在的问题(1)如果直接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则白磷会四处游动并形成许多小液珠而散开,实验时需不断“追寻”白磷,操作起来不太方便。
(2)按《教参》介绍的方法是先向烧杯中放一硬纸圈,再将白磷放进硬纸圈内。
实际实验时,纸圈首先浮在水面上,等润湿后才会沉入水底,通氧气时由于纸圈密度不大,有时也会游动。
(3)还可能有少量白磷被“吹”到水面上而燃烧。
2、改进方法一将烧杯换成离心试管(如图2)。
由于离心试管底部面积很小,很容易将导管放在白磷上方,“固定”住白磷。
此改进可解决通氧气(或空气)时白磷四处游动的弊端,而且可多次通气体,每次都能看到明显的火光现象。
注意应缓缓通入气体。
3、改进方法二用内径比导管内径略小的螺母(一般为铁合金)代替硬纸圈,放白磷的量大约占螺母容积的一半以上即可,不宜太多。
这既能缩短实验的时间,还能更好地起到“固定”白磷的作用,亦可多次操作,现象明显。
4、改进方法三用集气瓶(有空气)迅速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可观察到扣住的瞬间,白磷立即剧烈燃烧、火光很大,随即集气瓶充满了白色的烟。
此实验需注意:一是取白磷块儿不宜过大,过大反应太剧烈,存在危险;二是水温低时,可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盖白磷,而水温高时一定要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否则反应过于剧烈,存在危险。
5、改进方法四将白磷切成绿豆粒大小的小块儿,用充满氧气(或约一半氧气一半空气)的试管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白磷燃烧现象也很明显。
需注意的是:如果试管中仅有空气,则往往只能看到试管中充满白烟的现象。
论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论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摘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奇妙实验现象的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激发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口头描述、学生想象的方式开展初中化学实验,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本文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开展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希望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引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奇妙实验现象的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激发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对一些“环节”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功效[1]。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实验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初中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教师对实验教学准备、组织等工作不够重视,多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开展,缺乏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教学较为枯燥,在教师主导下,学生思维难以得到有效锻炼。
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单纯注重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过程与方法,而忽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操作评价、反思总结等内容。
例如,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向学生强调如何安装实验装置及具体要求,却未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强调学生该如何验证结论,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教材中有许多小实验,如锅炉房煤球燃烧、电池结构、水垢清除等,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
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将二者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为单纯的理论说教,导致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不利于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不佳[2]。
(二)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升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开展实验教学主要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这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参与的机会。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篇一:化学试验教学反思通过对我校九年级化学试验中同学试验能力的分析,探索了当前九年级化学试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试验教学的功能、试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等举行了反思。
1.试验设计能力差。
从试验设计分析来看,部分同学试验整体设计意识差。
多数同学在设计试验步骤时,对仪器、药品的合理使用,试验步骤的先后挨次,以及试验报告的完整性也存在显然不足。
这些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才修改完成。
2.基本仪器、药品的使用技能差。
在试验考查详细动手操作时,九年级同学对于那些常用的仪器药品的试验操作,如液体的量取、药品的取用、气体的收集、试纸的使用、滴管的使用等都有不足之处。
3.缺乏探索性试验技巧。
试验教学中,设计性和试验往往是最薄弱的。
对于同学设计的试验计划,老师生怕同学在试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同学亲手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试验计划提供应同学,并对试剂的用量、试验步骤、注重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这就抑制了同学的制造性思维,从而失去了培养同学制造性、开辟性思维的最佳场所和机会。
4.没有引导同学将试验与生活相结合。
为培养同学的化学思维能力,应该引导同学方泛地开展对平常家庭生活中的现象举行观看。
新教材提供了许多家庭小试验,如石墨导电、生成炭黑、清洗餐具等,可以让同学在家动手验证所学学问,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举行分析,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
而有些老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激发同学爱好的教学机会。
5、缺乏组织同学举行科学探索试验的教学技巧。
长久以来,老师包办同学试验设计计划,觉得试验技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同学只要能动手操作就可以了,而不注意培养同学顺当完成化学试验所需要的观看、设计、数据处理等技能,这就势必会影响同学解决试验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二、改进今后试验教学的主意:1、重视培养同学把握基本的化学试验学问与科学素质的能力。
通过试验教学,培养同学的观看、思维、分析、创新、配合学习能力。
关于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建议
但教材 中的有 些实验在实施过程 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的效 果 , : 所 以, 教 师应该不断地反思实验教学 过程 的不足 , 及时总结实践经 :
些 改进方法 和补充建议 。
一
四、 趣味实验巧延伸
一
课本上对氨分 子运动实验虽然现象明显 , 但趣味性不足。 设计
验 。下面就 笔者在教学实践 中的积累 , 谈谈 本人在实验教 学中 的 : 将 四根 1 5 c m左右 的细铁丝 , 下端拧 在一起 , 插在 大橡皮 塞上 , 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的学科 ,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 : 就是违背“ 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但如果增设用铁粉和盐酸反应
学 习兴趣 , 帮助他们形成化学 概念 , 巩 固化学知识 , 获得化学实验 ・ 的对 比实验 , 就会成功获得理想的“ 浅绿色” 。 如果实验室没有铁 粉
技能, 培养学 生实事求是 、 严肃认真 的科学 态度具有重要 的意义 ,: 也可以用暖宝宝的成分来 代替 ,但要注意说 明暖宝宝 中的其他成 在培养 学生 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 分。 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到实验的本质现象 , 才能水到渠成 得 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的重要一环 。 : 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否则 , 不利于学生严谨认 真科学态度的培养 。
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材料或废 弃物作为实验药 品完成课本上 的 : 验, 根本无法观察铁钉生 锈的一个缓慢过程 , 硬 生生将探 究内容变
实验 , 不仅节省药品, 降低实验成本, 而且可操作性强。 提高课堂实 为强行灌输和说教, 使学生缺乏体验和感受。 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
效 的同时 , 也使 学生真正领悟到 : 学 习化学知识技 能的过程 , 也是 : 础和情感基础 , 将这个实验计划调整至同一 章第 一节金属的性质 。
九年级化学燃烧实验------改进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
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设计临澧县新安中学江姿一、实验或器材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
一个设计合理的演示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又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燃烧条件的探究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教材的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操作不安全,且污染环境,不利于教学,为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图一图二实验设计存在以下问题:1.铜片放在烧杯上通过热水的蒸气传热,传热效果较差,白磷需要较长时间才开始燃烧。
2.白磷燃烧后,因为铜片传热快,加上白磷燃烧的火心溅落,会引起另一边的红磷也燃烧。
3.向水中白磷通氧气,白磷会在水里到处“乱跑”并易形成碎末,实验时需要不断追寻,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实验现象也不太明显,有时部分白磷会浮于水面而发生燃烧甚至飞溅,白磷易燃且有剧毒,存在安全隐患。
4.白磷燃烧产生的浓烟污染环境。
总之该实验不能体现绿色化学实验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我对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图三图四1.我将图一中的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如图三)。
2.我将图二中的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如图四)。
四、实验器材烧杯(2个)试管(3个)单孔塞(2个)塞子(1个)气球(2个)玻璃导管(2个)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图三:在相同的温度下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此温度也就是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
图四:水中的白磷开始不燃烧但是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六、实验过程1. 将红磷和白磷分别放在两支试管中,塞上单孔塞,玻璃导管上各系一只气球,然后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2. 将氧气收集在大试管中,然后将大试管直接罩在水中的白磷上,观察现象。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几个实验的改进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几个实验的改进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410006)肖利辉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本着实验应该易操作、更直观、更安全的宗旨,对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倾倒CO2、CO的性质、燃烧条件探究、面粉爆炸等几个实验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化学实验改进探究装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持续探究的动力。
因此实验的设置应遵循易操作、更直观、更安全的宗旨,以促进探究活动中有关目标的达成。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深入地分析和认真地研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对其中的几个探究实验作出了如下改进,在教学中效果很好。
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实验2-1(如下图改进前),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里的氧气,使集气瓶内气压减少,引起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由于装置的气密性、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的速率、导管内原来没有水而冷却后有残留水等问题导致实验误差甚至实验失败。
白烟扩散到空气中还会引起大气污染。
对此,我在教学中发挥集体智慧,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改进了该实验装置,形成了如下图(改进后)所示的实验装置:仪器药品:水槽、试管、橡胶塞、烧杯、试管夹、白磷、热水。
实验操作及现象:在水槽中加入适量水,试管上做好刻度后往试管中放入一团白磷,用橡皮塞塞紧,在烧杯中加入热水。
将装有白磷的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白磷燃烧,看到试管中充满大量的白烟,燃烧完全并稍微冷却后,将试管如图倒立于水槽中,并在水下取下橡皮塞,试管迅速冷却,但由于气压差,试管内液面上升,约占原空间的1/5。
实验改进评价: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和操作都较原来实验简便,而且去掉了装置连接而引起气密性不好的影响因素,误差较小,现象明显更易于观察,反应停止后冷却时间也较为短暂,无大气污染。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改进论文
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改进摘要: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化学现象、化学概念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组织并做好每一个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做实验,更应改进实验教学、探索实验方法、完善实验理论关键词: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改进一、二氧化碳制取的改进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可补充下面的实验:(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硫在氧气里燃烧的改进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做,具体是: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块锌片、一块石灰石和一片树叶。
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熄灭后振荡,一会儿,就可以看见锌和石灰石表明有少量气泡冒出,树叶发黄。
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既验证了氧气的性质,又知道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消除了实验中产生so2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8篇
化学实验教学反思8篇化学实验教学反思篇1通过对我校九年级化学实验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分析,探究了当前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等进行了反思。
1.实验设计能力差。
从实验设计分析来看,部分学生实验整体设计意识差。
多数学生在设计实验步骤时,对仪器、药品的合理使用,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整性也存在明显不足。
这些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才修改完成。
2.基本仪器、药品的使用技能差。
在实验考查具体动手操作时,九年级学生对于那些常用的仪器药品的实验操作,如液体的量取、药品的取用、气体的收集、试纸的使用、滴管的使用等都有不足之处。
3.缺乏探究性实验技巧。
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和实验往往是最薄弱的。
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生怕学生在实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学生亲自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的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最佳场所和机会。
4.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引导学生方泛地开展对平时家庭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
新教材提供了许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导电、生成炭黑、清洗餐具等,可以让学生在家动手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课堂上结合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有些教师却不能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失去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机会。
5、缺乏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技巧。
长期以来,教师包办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觉得实验技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学生只要能动手操作就可以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所需要的观察、设计、数据处理等技能,这就势必会影响学生解决实验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二、改进今后实验教学的想法:1、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知识与科学素养的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创新、协作学习能力。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改进后的实验有何优点
《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设计洪江市实验中学蒋生友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初三学生接触化学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化学学科知识的积累尚处于起步阶段,像对十四、五岁这样一个年龄层次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2、“燃烧条件”实验探究中: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猜想、实验的设计、实验的动手、结论的分析、实验的反思与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1、原实验处于一个敞开的环境中,反应中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扩散到空气中,从而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2、向水中的白磷吹氧气时,白磷常被气吹的到处游动,使得燃烧现象不明显,还可能把液态的磷吹到水面上在水面燃烧,影响实验效果。
三、实验创新及重点改进之处1、本实验是实验创新中常见的实验,实验创新就是要求把现象不明显的实验能更明显的演示出来,把复杂的实验变得更简单。
本实验创新之处是用试管装白磷,使白磷在密闭环境中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扩散到空气中而污染空气。
2、本实验重点改进的是针对向水中吹空气或者氧气,白磷到外乱跑的问题。
在大烧杯里再放入一个小烧杯,将一小块白磷放于小烧杯中,然后用一支大试管竖直向下插入小烧杯中,这样就可以解决白磷随着气流游动的问题。
四、实验器材1、仪器:大烧杯、小烧杯、试管、大试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火柴、橡胶塞、坩埚钳、镊子2、药品:红磷、白磷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六、实验过程1、加热烧杯中的水至沸腾2、分别取两支试管,一支装白磷(白磷表面的水用滤纸吸干),另一红磷白磷支装红磷,分别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
3、将两支试管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4、将一小块白磷放入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注一定的水,然后放入大烧杯,将小烧杯浸没其中。
5、取一支装有氧气的大试管,竖直向下插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6、比较三处磷的燃烧情况,分析总结燃烧的条件。
7、整理仪器和桌面。
七、实验效果实验现像明显,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所需仪器均为实验室常见仪器,便于操作。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例题解析:蜡烛燃烧实验改进
蜡烛燃烧实验改进1860年圣诞节期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连续举办科普讲座,其间还做了不少与蜡烛燃烧有关的实验,精彩的实验吸引了很多少年儿童。
在我们今天的化学课本上,仍有几个与蜡烛燃烧有关的化学实验,如果对其进行巧妙改进,可使操作更简便,实验现象更明显。
一、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生实验。
但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去做,成功率低,而且难以重复。
主要原因是吹灭蜡烛时,气流将白烟分散,稀少而又飘荡的白烟,当然不易被点燃。
我的改进方法是:选一个稍粗一些的蜡烛,点燃;待其充分燃烧后,用60 mL的集气瓶将蜡烛罩灭;因为蜡烛不是吹灭的,所以产生的白烟集中且量大。
接下来,向上提起集气瓶,同时将燃着的火柴靠近上端的白烟(见下图),此时不仅点燃了白烟,远离火柴的蜡烛也被引燃了。
另外,蜡烛的熄灭还可以采用石棉切割火焰、铜线圈罩住火焰等方法,这样产生的白烟也容易被引燃。
二、检验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为了检验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课本上是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
这样设计,烧杯内壁附着的石灰水不多,能与石灰水反应的二氧化碳也不多,因此石灰水的浑浊不明显。
另外,烧杯内壁上的石灰水在受热时也会变浑浊(因为温度升高,固体氢氧化钙会析出,第九单元学习),据此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信度不高。
我的改进方法是:取一个透明度好的20 mL注射器(保留金属针头),吸取约5 mL的石灰水;然后将注射器针头对着蜡烛火焰的稍上方,轻轻拉动注射器活塞,以抽取燃烧生成的气体(抽入5~7mL即可)。
接下来,竖起注射器(针头向上),轻轻振荡其中的石灰水,石灰水立刻变浑浊。
该实验充分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
【想想做做】检验其他物质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否采用该方法呢?请你在家长指导下,利用该方法检验家中燃气燃烧是否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2020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A.A B.B C.C D.D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改进实验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一、实验名称:氨分子的扩散二、实验仪器及试剂试管、玻璃片、镊子、滤纸、剪刀、浓氨水、酚酞溶液。
三、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操作过程1.将滤纸剪成稍宽于试管直径的滤纸条(防止滤纸条从试管中掉下来与玻璃片上的浓氨水接触),在滤纸条上均匀的滴加4-5个酚酞溶液的小圆点,然后用镊子把滤纸条放入试管的中部。
2.在玻璃片上滴1-2滴浓氨水。
3.将试管倒放在滴有浓氨水的玻璃片上,稍静片刻,会观察到滤纸条由下到上依次、逐渐出现红色圆点。
4.用镊子取出滤纸条,在空气中放置片刻,会看到滤纸条上的红色圆点逐渐消失。
五、实验改进的意义1.此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用时短。
2.增加了对比实验,充分体现了分子运动的性质。
3.实验药品用量小。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一、实验目的1、学生通过对氨分子扩散实验探究得出分子具有运动的性质。
2、对该实验改进后,新设计的“氨分子扩散”实验污染性小,现象明显,趣味性强。
让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体验实验探究的独特方法和乐趣。
二、实验用品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青霉素钠针剂瓶(带塞),白棉布和细铁丝做的“小树”,眼药水瓶,浓氨水,酚酞试液。
三、实验说明教材中有关“氨分子扩散”的探究实验存在一下不足:1、要把浓氨水倒入小烧杯中,致使在实验时较多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师生的健康。
2、农村学校实验室中常见的最小烧杯为50ml的小烧杯,且要用1000ml大烧杯才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空间较大。
由于大烧杯的数量有限,购买的代价较大。
3、实验耗时较长、试剂用量较大。
为了改进不足,笔者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如下图)。
四、实验操作1、先在一棵“小树”上滴蒸馏水,再滴上酚酞试液,观察。
此时“小树”不变色(说明酚酞与蒸馏水不变色)。
然后用眼药水瓶对着“小树”喷浓氨水,此时,“小树”开“红花”(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体现学习中类比的化学研究方法。
2、移走第一棵红色的“小树”,拿出两棵“小树”,分别滴上酚酞试液,用塑料水杯罩住其中的一棵和装浓氨水试剂瓶(瓶塞已取下),观察现象。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
初中化学创新实验初中化学实验创新与改进案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此实验是九年级化学上册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分组实验,主要证明氧气的化学性质。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加上经验不足,很难取得预期实验效果。
现将教材中的作法及创新改进做如下阐述:一、教材做法与不足:1、教材做法:a、把细铁丝打磨光亮。
b、把细铁丝的一端绕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c、点燃火柴,待火柴燃尽时迅速伸入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有水或细沙)2、问题原因:在教学与分组试验中发现,这个实验学生做起来经常会失败,我究其原因,是由于火柴燃烧的不同程度、伸入的快慢,都对铁丝燃烧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情况,我对本实验做了改进。
二、实验创新方法:在本试验中,我用无水乙醇取代火柴,取得良好效果。
1、把细铁丝的一端绕成螺旋状,另一端用坩埚钳夹住。
2、用小烧杯盛一定量的无水酒精,待用。
(如果实验室没有无水乙醇,可以用普通的酒精和少量脱脂棉)3、把酒精灯和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的水的集气瓶放在较近的位置,并点燃酒精灯。
4、用坩埚钳夹住细铁丝的一端并将有螺旋状的一端伸入到无水乙醇中,利用无水酒精的表面张力,使细铁丝有螺旋状的一端蘸满无水乙醇。
(把少量的脱脂棉塞在螺旋状铁丝的下端)取出后,马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到充满氧气且瓶底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具体现象见图) 三、实验创新的优点:本实验操作简单,容易成功,实验效果明显。
即可以避免火柴梗燃烧程度对铁丝燃烧的影响,适合开展学生实验,又做到无污染,并节约了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
逊让乡中心学校刘文梅
化学实验是通过现场演示或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清晰地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过程、生成物及生成物生成条件等的特殊的教学形式,简单、易于操作且安全的实验方法,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有效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避免实验环境的污染。
一、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a.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
教科书上的方法:取一根火柴梗,把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一秒钟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分被烧焦的情况。
该实验的缺点是把火柴梗放入火焰的时间不好把握,有时火柴着了,有时中间和两端都变黑了,不易比较,且易烫伤手。
改进方法:取一段稍长的细铁丝或细铜丝,拉紧后平放在火焰上,比较铁丝或铜丝在火焰的不同部分变红的时间长短,从而很直观地推断出火焰不同部分的温度高低。
该方法直观、安全、易操作。
b.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主要是观察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教科书上的方法:把烧杯倒罩在蜡烛的火焰上,但是烧
杯内壁生成的水雾在蜡烛火焰的烘烤下转瞬即逝,观察生成效果不明显,而且生成的二氧化碳在烧杯转过来的瞬间也随着热气流飘走,用澄清的石灰水验证时现象不明显。
实验效果不好。
实验改进方法:用带支管的大试管代替烧杯,就会看见大量水珠产生,说明水是蜡烛燃烧的产物之一。
在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时,烧杯口盖上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该实验方法效果明显,直观形象。
二、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改进
a.烧杯内水回流到集气瓶中直观形象性的改进
该实验加热红磷产生大量白色烟雾状气体并伴有刺激性气味,严重污染实验室环境,不宜分组大量进行实验,只能做演示实验,但后排学生不易看清实验效果。
因此,进行演示方法并凸出效果是该实验的关键。
改进方法:在集气瓶中提前注入无色透明的清水,而将烧杯中的水中滴入红墨水染成红色或其他鲜艳的颜色,这样实验效果明显、环保,后排的同学也能看到烧杯内的红色的水回流到集气瓶中,并且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到了原空气体1。
积的
5
b. 课本上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是在无隔离状态下点燃红磷,再伸进集气瓶中,此实验的缺点是既污染环境,又对实验的精确性产生影响。
改进方法:将盛红磷的燃烧匙事先放入集气瓶中,塞紧橡胶塞,夹紧止水夹,改酒精灯点燃为用凸透镜聚焦阳光点燃,由于在密闭容器内点燃了红磷,红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不会排放到空气中去,而且集气瓶中的空气也不会排出,所以该方法既环保又精确。
c.用白磷代替红磷
用白磷代替红磷,把白磷装入燃烧匙内,加热燃烧匙柄,或把集气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由于白磷的着火点低,白磷就会受热燃烧,不需在瓶外点燃,在密闭的容器中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与红磷燃烧的实验效果一样,但此实验不污染空气,且精确度高。
d.实验装置的改进
在水槽中加入少量的水,将烧杯倒置其中并用橡皮筋作为水位标记,把直柄弯曲成“v”形并盛有红磷的燃烧匙提前放入烧杯中,再用凸透镜聚焦点燃,可看到烧杯中充满大量的白烟且迅速溶解于水中,随着温度下降,烧杯中的水位慢
1处。
还可在烧杯内壁观察到白慢上升,最后水位上升至约
5
色附着物,说明有白色的五氧化二磷生成。
改进好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和操作都比原来实验简便,且装置密闭性好,实验效果明显,生成现象明显,易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