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合集下载

地理中图版必修1精品: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理中图版必修1精品: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 分 云层和较 大颗粒的 尘埃 空气分子 或微小尘 埃 颗粒较大 的尘埃、 雾粒、小 水滴
光线类 型
作用特点
实例
反射
夏季多云 各种波 无选择性, 的白天气 长同样 云层越厚, 温不会太 被反射 反射越强 高 波长较 晴朗的天 向四面八 短的蓝 空呈蔚蓝 方散射 紫色光 色 各种波 长同样 被散射
多 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_______ ;高纬度地
区相反。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 2 - 1 -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据图分析:
(1)根据电磁波的波长,太阳光可分为哪几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 方面? (3)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如何选择性吸收的?
异这样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温度很高;夜间, 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很快。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目标定位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
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 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提示:(1)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2)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吸收作用。
(3)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
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 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
较长的红外线。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归纳篇一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高三地理必修1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三地理必修1章节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 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大气的热力作用
命题角度 此考点涉及的知识主要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对流层中气温的垂直变化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试 题往往以大气的热力作用图为切入点。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难度较小。
(2015·高考广东卷)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 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2015·高考上海卷)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 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据此,回答(1)~(2)题。 (1) 两 个 大 陆 板 块 碰 撞 的 地 区 , 一 般 出 现 的 地 壳 运 动 现 象 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2)2 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 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 A 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 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 B 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 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 C 错;黄河沿岸农业 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 D 错。 [答案] (1)D (2)B
三、大气受热过程 1.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怎样实现的?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有什么影响? 4.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上界――穿过大气(被削弱)-到达地表-地表反射、吸收-转化为热能和化学能-大气升温2.削弱作用:(1)反射云层和尘埃为反射面,云层愈厚,反射越强。

(2)散射空气分子和小尘埃改变光为多个方向,蓝光易散射,散射具有选择性。

日出前、日落后天还亮是散射的原因。

(3)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最强,吸收最弱。

3.保温作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热量向外辐射,其中大气逆辐射又把一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的过低。

地表均温15ºC。

削弱作用使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保温作用使夜间温度不至于过低。

有云的白天不热(反射作用),有云的晚上不冷(保温)4.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使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向下为低压。

水平方向高压大于低压,垂直方向越往下气压越高。

5.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引起地表冷热不均,产生高低压之后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后形成风。

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

近地面风受地面摩擦力影响。

6.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7.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热力)副热带高气压带(动力)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极地高压带(热力)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8.风带: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北)-西南风中纬西风(南)-西北风极地东风(北)-东北风极地东风(南)-东南风9.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冬季,60ºN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上,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蒙古高压),同时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神低压、在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2)夏季:30ºN附近,副热带高压带上,亚欧大陆上形成亚州低压(印度低压),同时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10.季风:(1)东南季风:(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_第二章_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其次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地壳物质的组成及循环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

元素结合成矿物;有用的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和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岩石:一种或多种固态矿物按肯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①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

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和砾岩。

③变质岩: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板岩(页岩变质形成)、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来)、石英岩(砂岩变质而来)。

2、地壳物质的循环包括岩浆和岩石之间的转化和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推断方法:“三进一出”的是岩浆,岩浆只能指向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改变的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用板块运动来说明地壳运动)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课本37页图2-10)A :冷却凝固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2、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推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方法一:岩层弯曲特点:背斜上拱,向斜下弯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岩浆活动和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简洁,不用太关注)三、人类活动及地表形态(参照P42)2.3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43页图)层而递减运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留意记实例)汲取: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汲取红外线,臭氧汲取紫外线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散射:具有肯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高一寒假地理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一寒假地理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一寒假地理复习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分解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方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堆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蜕变岩:由蜕变作用构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构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发生,这一进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留意岩石转换进程中〔箭头〕作用的称号。

推进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外部放射性物质衰变发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2.2地球外表形状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蜕变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腐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状1 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全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称号与散布〕。

〔2〕板块处于不时运动之中,板块外部比拟动摇,板块接壤处地壳生动,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构成裂谷或陆地,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构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构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构成庞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地域接壤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外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2 地质结构与结构地貌〔1〕地质结构:由于地壳运动惹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罕见的地质结构及结构地貌褶皱岩层形状未腐蚀的地表形状〔普通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消费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腐蚀成谷地储油气结构建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不易被腐蚀,反而成为山岭贮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

知识点解读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和形成原因1、图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 :太阳辐射 A1:太阳辐射 A2:(大气)吸收B :地面辐射 B1:地面辐射 B2:(大气)吸收 C1:大气逆辐射 C2:大气辐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分析某地白天气温的高低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蓝紫光易被散射)。

思考:A.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B.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温室效应):⑴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⑵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强;故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全球变暖思考: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B.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C.沙漠地区(晴天)为什么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D.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E.高处不胜寒----因为地面辐射到达的少3.全球的热量平衡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4.气温的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值。

高中地理必修1 第2章---第1讲 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1  第2章---第1讲 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随 堂 检 测 · 紧 练 兵
课 时 知 能 训 练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菜 单
随 堂 检 测 · 紧 练 兵
课 时 知 能 训 练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
菜 单
(1)A (2)D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菜 单
随 堂 检 测 · 紧 练 兵
课 时 知 能 训 练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菜 单
(2011·上海高考)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
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随 堂 检 测 · 紧 练 兵
课 时 知 能 训 练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课 时 知 能 训 练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菜 单
随 堂 检 测 · 紧 练 兵
课 时 知 能 训 练
X ·地理
自 主 落 实 · 固 基 础 考 点 突 破 · 提 知 能 典 例 探 究 · 明 考 向 菜 单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

知识点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高中自然地理必修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自然地理必修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自然地理必修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高中自然地理必修-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归纳提升讲义湘教版-优秀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归纳提升讲义湘教版-优秀

热带 草原 气候
南北纬10°至 南北回归线之 间
主要分布于非洲中 部大部分地区,澳 大利亚大陆北部和 东部,南美巴西等
处于赤道低压带和 信风带交替控制地 区,干湿季节交替 明显
热带 沙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 南北纬30°之 间的大陆内部 和西岸
主要分布于非洲北 部大沙漠区、亚洲 阿拉伯半岛和澳大 利亚大沙漠区
冬季受西北季风 水量一般在800
控制
mm~1 500 mm
夏季受东南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
控制
季寒冷干燥,年降
冬季受西北季风 水量一般在400
控制
mm~800 mm
【对点演练 1】 读世界某区域“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
()
A.极地东风带 B.盛行西风带
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温和多雨,年降 水量一般在300 mm~1 000 mm
热带草 原气候
南北纬 10°~ 20°
全年高温,一年可 干季受信风带控
分干湿两季,年降 制,湿季时受赤 道低气压带控制 水量一般在750
mm~1 000 mm
(3)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专题一 气温和降水特点
1.太阳辐射制约下的气温特点
温度带
温度特点
大致纬度分布
热带
最冷月气温在15 ℃以上
南北纬0°~23.5°
亚热带 最冷月气温在0 ℃~15 ℃之间 南北纬23.5°~40°
温带 最冷月在0 ℃以下,最热月在 20 ℃以上
南北纬40°~60°
亚寒带 最热月在10 ℃~15 ℃之间 南北纬60°~70°
专题三 分析气候的特点及成因(加试) 1.气候资料的判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
动和能量交换
【】为了帮助考生们了解高中学习信息,查字典地理网分享了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供您参考!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
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
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

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

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
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以上就是查字典地理网的编辑为各位学生带来的高一地理
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希望给各位考生带来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