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词反义转化与同形异义词反义并存现象探源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
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反义同词”是指同一个词形下的多个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相反或相对义位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它是“反训”的基础。
“反义同词”虽然是多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marry”具有“嫁”和“娶”两种相反义,德语中的“einmal”具有“过去”和“曾经”两种相反义,法语中的“hote”具有“主”和“客”两种相反义。
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本文就其生成机制对其认知成因进行多角度探索分析,以期能廓清这一特殊现象的认知本质。
标签:反义同词认知机制《现代汉语词典》前人多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同一性、两面性的哲学角度、词源反向引申的语言学本体角度、语言的模糊性角度、语用变迁及矛盾修辞角度等方面对反义同词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
因为“反义同词”在语言使用中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有的学者也从语境角度探索反义同词现象,他们认为消除“反义同词”的歧义应该考虑到语言、文化、情景、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要想探索“反义同词”的生成机制还需要从它的认知思维规律、心理感知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种特殊的多义词现象。
在探索“反义同词”的认知生成机制前,需要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原理。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开始成形,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外国的认知科学。
根据John Searle的观点,早期的认知科学是大脑的计算理论,是用来研究人类大脑中的语言的,认知与思维、心理、智能、推理、认识密切相关。
桂诗春认为:“‘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Lakoff和Johnson认为,认知包括心智运作、心智结构、意义、概念系统、推理、语言等各方面内容,认知与感知动觉系统相联系。
Chomsky(1957)的《句法结构》标志着认知在语言学领域的诞生,但是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却与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完全相反。
浅析英语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
浅析英语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明显区别在于二者的起源、词源学说及词义的相关原则。
他们当中有的可通过区分其特征加以辨别,但仍有一些词汇无法用上述方法识别。
英语学习者要掌握其特殊的语义特征,将二者熟练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之中。
标签:同形异义词多义词英语学习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是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诸多困难。
其中之一便是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的区分。
多义词即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
例如,hand的词义多达五个:He was walking with a book in his hand.(手);The hand of the clock goes around…(指针);He is a good hand at games.(有某种经验的人);He writes a good hand.(字迹,手迹);The sculpture of Lei Feng shows a master hand.(手艺,技能)。
而同形异义词则是指那些形状相同、但各词义却相差甚远、毫无关联的词。
以bear为例,She cannot bear children.可作出两种解释:第一,She has no ability to give birth to children;第二,She cannot tolerate children。
由于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都是形同而义不同,所以学习者难以区别。
(一)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起源1.多义词的起源。
多义词产生的第一种方式是辐射。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词义作为核心词义派生出许多新的词义。
换言之,多义词的产生就是一个单词意义结构的不断发展和扩张。
当一个单词刚出现时,只被赋予一个词义,即原始词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不断发展,该单词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词义,即派生词义。
例如,neck的核心词义是that part of man or animal joining the head to the body,即脖子,下列词义都是从这一词义派生而来:①that part of the garment,即衣领;②the neck of an animal used as food,即动物颈肉;③the narrowest part of anything,即细长部分,颈部。
语言词汇中的聚合关系探析
语言词汇中的聚合关系探析[摘要]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为例,探讨了词汇中的聚合关系,包括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同形异义词、一词多义、词汇语义群等。
分析表明词汇间的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助于语言的学习,为学习外语的学生提供扩大词汇量,提高写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词汇聚合关系外语学习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与人类的思维密切相关。
“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搭配运用,人们可以说出和写出无数的话语和篇章”。
孙汝建指出“语言里的词与词,并不是互不关联的一盘散沙,而是相互之间在内容、形式、构造、功能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的一个整体,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使词汇成分形成网络,构成系统。
”本文将简单介绍词汇、词汇学的定义,重点分析词汇体系语义结构中的聚合关系,并以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词汇十分丰富的语言为例进行说明。
一、词汇和词汇学关于词汇是什么,语言学界有不同的界定。
如孙汝建认为:“语言中所有的词构成所谓语言的词汇”,“词汇是许多词的集合体”,“词汇是一种语言词的总汇”等等。
范先钢指出:“词汇又称语汇,是某一特定范围内语素、词和固定短语的总汇。
特定范围可以是一种语言、一种方言,如汉语的词汇、现代汉语的词汇;也可以是一个人、一部著作,如鲁迅的词汇、《红楼梦》的词汇。
”“词汇学”(lexicology)这个词来源于法语“lexicologie”,意思是“关于词的科学”。
Jackson et al.指出,词汇学的研究与形态学、语义学、词源学、和词典编纂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语义学的联系更为紧密。
因此,现代词汇学又进一步分为狭义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
词汇语义学主要研究词的语义问题以及整个词汇体系的语义结构。
在研究词汇的语义结构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包括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大类。
本文我们将探讨词汇间的聚合关系。
二、聚合关系(paradigmatic)词汇的实际存在状态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按一定的共同点联系起来,分成类、群、组等。
浅析语言学中的同词反义现象
浅析语言学中的同词反义现象同词反义,是指在同一个词的多个意思中,存在截然相反的两个意思,它属于一词多义中最特殊的一类,在英汉语言系统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而在这些一词反义的词语中,所发生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
一,同词反义发生的条件1,这个词语本身带有反义,如:在汉语的“看病”这个词,本身就具有一正一反的意思,可以说是为病人看病,也可以说是自己去看病,这样,同一个词就表示了相反的动作。
还有比如“风流”,在句子:风流,还看今朝中。
风流是具有杰出功绩的意思,具有褒义;在句子:他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人中。
风流意思则为贬义,讽刺的意思。
在英语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如单词“marry ”,既可以表示嫁,也可以表示娶,表示相反的动作。
例如:John is goingto marryJane和J a ne marrie d John。
这两句就表现出“marry”这个单词的同词反义现象。
2,在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正反两义,例如“惨”字,本来的意思是悲惨或凄惨的意思,“霸道”为蛮横不讲理的意思,而在以下语境中,则表示出相反的意思。
A:川菜好吃吗?B:好吃惨了!这里的“惨”表示非常好的意思。
A:这位厨师厨艺怎样?B:真霸道!这里“霸道”也不再是蛮横的意思,反而是出于一种对厨师的赞扬,具有褒义。
英语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单词“terrif ic”意思为可怕的,但在口语中,可以表示极好的。
例如:A terrif ic earthq uaketook place in Japan.在这里是可怕的意思。
但在口语中,J ane:I will help you。
Jack:Terrif ic!在这里,就表示极好的意思。
这些情况,一般汉语则出现在方言中,而英语则出现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这都是语言发展所带来的正常现象。
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的基本特征
一词多义和同形(同音)异义的基本特征
,能体现出逻辑性。
词义多变的含义
词义多变指的是一个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即一词多义。
这种现象会导致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出现歧义,如果未能清楚表达出来的话,可能会造成沟通的不良影响。
同时,文字也有可能是“同形异义”的,也就是说一个词本身形态相同,但含义不同,也可能带来误解。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基本特征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具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它们可以是同义词、反义词或是
其它更专业的表达方式,比如同义的动词、形容词等。
而同形异义指的是一个词的形态是一致的,但其语义不同,最典型的就是多音字,也就是拼音相同,但意义也各不相同的词。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在使用语言时易产生混淆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在实际使用时会给许多用语带来不便,会导致歧义,使得
表达混淆。
比如有某个名词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若未能清楚表达该词带来的具体涵义,就有可能发生误会;此外,如果拼写错误或者重音错误,一个词的意义也可能完全改变。
使用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时需要确保准确性
对于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要想让沟通更加顺畅,我们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要使用恰当的话语确保记者的表达准确性和可被理解性,同时也应注意在日常问答中可能出现的词语重叠等情况。
此外,在正式文本中可以在括号中进行解释,让读者能够清楚了解具体的概念。
试论英语多义词与同形异义词的识别
定。
林 承璋 (978 ) 19 : 指出 , 2 同形 异义词是 指两 个或两 个 以上的
3 同形 异 义 词 的重 新 解 读 ( o o y s r n rrt ) ) H m nm e t pee 。 ie d
多义词 (oye 即一 个词 具有 多种 意义 , plsm) 而且 意 义之
在历史上 由于形式的偶然相同而产 生的同形异 义词 , 由于使 用者 的心 理作 用 , 成为 现代英 语 中的 多义 词。如 e ( 而 a 耳 r
词具有相同的形 式 不同 的意义。它 是指两 个或两 个 以上不
就派生 出了“ 书法” “ 、雇员 ” “ 、 指针 ” “ 、 鼓掌 ” 等十五种与 之
相关 的引 申意义 。
5 连锁 ( oct a o ) ) C nae t n 。连锁是指 一个词可能在其它意 ni 义上失去它原始意义的意义转换 过程 , 即一个词所产 生的意 义与其 原始意 义无关 。( 承璋 ,9 7 8 ) cet 最初是 林 19 :1 如 ha r e
2 不同社会 领域 中词具 有特殊 专业 意义 ( pc lao ) S eii tn azi i asca ml u 。如律师们所 说的 ato n i ie ) o l i c in往往是 l a a- i el c g
i , t n 而士兵们所 说的 at n可能就是 m layat n了。 o ci o it c o ir i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词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词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反义同词现象研究背景:《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较为权威的汉语词典之一,每一版都代表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
在第6版中,我们发现出现了反义同词的情况。
即一个词语同时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这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些词语可能表达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反义同词进行研究,探究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
研究内容:1. 反义同词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反义同词进行分类,分析不同的语境下这些词语具体的含义。
2. 反义同词的产生原因探讨反义同词的产生原因,是因为语言演变的结果还是因为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导致的。
3. 反义同词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研究反义同词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包括对于语言理解的挑战和在社交交往中的应用。
4. 对未来汉语词典编纂的启示从反义同词这一现象出发,对未来汉语词典编纂的规范与改进提出建议。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探究反义同词的定义、分类、产生原因等相关问题。
2. 实证方法:选择几组反义同词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不同的语境下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和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
3. 专家访谈法:通过专家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反义同词的认识和看法,提取有效信息。
预期成果:1. 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反义同词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探究产生原因和对人们语言使用的影响。
2. 提出未来汉语词典编纂的建议和启示,为汉语词典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为语言学领域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
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
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标签: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①(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
“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
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
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
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
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
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
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
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 ③的“(内心)牵挂”之义。
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为“挂”,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义。
浅析英语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区别
浅析英语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区别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英语中的同形异义词(homonym)和多义词(polysem)通过分析它们的定义和起源,讨论英语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和不足。
关键词:同形异义词多义词区别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区别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困难。
由于它们形同义不同,所以难以区别。
虽然在英语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区别上可以遵循一些规律, 但它们并不准确。
本文从英语同形异义词与多义词的定义、起源和区别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定义同形异义词被定义为具有相同形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同形异义词即语音形式相同,但义项之间没有明显联系的词。
(束定芳, 2000: 56) 如:英语中的post1指“邮件”和post2指“标桩”,它们是同形异义词。
多义词指有一个以上的意义,且有不同种类语义成分的词。
多义词被定义为一个词有多种意义, 而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
如: letter可用作具有以下任何意义的名词: a.文字,字;字母。
b.信,函件;证书,许可证。
c.文学;学问;文化修养。
二、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起源同形异义词的起源: 语音发展的集中( converging sound- development)。
有些词在语言发展的初期,发音、拼写和意义都不同, 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在“元音大转变”(great vowel shift)之后偶然合成同形异义词。
如 yard(庭院)来自古英语的geard,yard(码)来自古英语的gerd。
外来词的影响( foreign influence)。
由于从外语中吸收词汇,导致很多外来词碰巧与英语中的一些词在发音和拼写上一致,造成了很多同形异义词。
如fair(市场)来自拉丁语的feria,而fair (非常)则来自古英语的faeger,fair(舞会)来自于古法语的baler。
词语缩略的结果( the abbreviation of words)。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司章 成 ( 理 工 学 院文 学 院 陕 西 汉 中 73 0) 陕西 20 0
摘要 :在 古汉语 词汇 中存在一 种 “ 义同词 ”现 象,即一 个词 反 然 而关 于 “ 反训 ”, 古代 训 诂 界 对此 是众 说 纷纭 ,莫 衷 一 的义群 中包含有 两相反的义项 。这在古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 言 是 。近 代 以来 ,语 言 学 界对 这 个 问题 也 依 然争 论 不休 ,态 度 不 现 象。它的产生 ,是 由诸 多因素造成的 ,既有客观词汇本身的 因素又 归结起 来 ,他 们主 要争 论 的焦 点在 于 “ 训 ”的定名及 性质 反 有人们主观 的朴素辩证 思维因素 。两者相辅相承 、相互影响。处于对 问题上 。一 种观 点认 为 , “ 反训 ”这个 名称 有 问题 ,根本就 不 能 立 统 一 的状 态之 中。 成 立 。因为 ,训诂 是解 释古 字 古音的 一种 手段 。那 种基 于相 反的 关 键 字 :反 义 同词 ;反 训 ;存 在 形 式 ;形成 原 因 原 则去解 释 古语 的,才 可 以称 为 反训 。而现在 出现 的这 种现象 , 演变 ,所 以不 能称之 为 “ 反训 ” 。 L 2 J【 J 在 古汉语 词汇 的实 际语用 中 ,存在着 一 种 “ 正反两 义 , 同词 这 一派 以齐 佩珞 、何 九 盈 、陆 宗 达 、王 宁 、 郭锡 良等 学者 为代 兼有 ”的语言现 象 。 表 。另 一派则 赞成使 用 “ 反训 ”。认为 “ 反训 ”既 是训诂 的基 本 如 : 乱 ”,本 义 是 “ “ 乱丝 ”。后 引 申为 “ 乱 、动 乱 、祸 原理之 一 ,又 是训诂 的 一种方 法 。 这 一派 以郗 政 民、张 凡、林 紊 乱 ”等义 。请看 菁 、刘 庆谔 等学 者为代 表 。与此 同 时,争 论 的焦点还 有它 的性质 A . “ 视 其 辙 乱 , 望 其 旗 靡 , 故 逐 之 。 ” ( 《 刿 论 问题 。一种观 点认 为它 应 为一种特 殊 的词汇 现象 ,另 一种则 认为 1 吾 曹 战 》) 它 应属 于语 义 学研 究 的范畴 。我 就根 据 以上 既定 的事 实 ,把这 A .“ 2 应之 以治 则吉 ,应 之 以乱则凶 。 ” (《 苟子 ・ 天论 》 ) 种现 象看 为一 种客 观存 在 的特 殊 的语言 现象 ,并加 以讨 论 ,试 图 中,用 的就是这 个意思 。但在 , 得 出一些 结论来指 导我们 更好地 学 习古代汉 语有关 知识 。 A .“ 能而乱 四方。 ” (《 3 其 尚书・ 顾命 》 ) 中,用 的 却是 它 的相 反义— — “治理 ”。此所 谓 《 尔雅 ・ 释 我 们 暂且把 这种 现象 称之 为 “ 反义 同词 ”现象 。为此 称 呼, 诂 》 : “ ,治 也。 ”又 如 “ ”,本 义是 “ 乱 逐 追赶 ”,后 引 申为 是 因为我 认为使 用 “ 反训 ”这 个称 呼实为 不妥 。 “ 反训 ”是训诂 “ 驱逐 、赶 走 ”。在A . 中 “ 1例 故逐之 ”为这个 意 思,但在 , 学上 的术语 ,是 用 反义 来 解 释 词义 的一 种 方式 ,一种 手 段 。而 A .“ 4 误逐世 间乐 ,颇穷 理乱情 。” ( 白 《 李 赠江 夏韦太 守 “ 反义 同 词 ”则 为一 种即成 的 、客观 存在 的语 言现象 。手段 不全 良宰》 )中 “ ”使 用 的是 “ 逐 追求 ”之 义。 等 于现 象 ,前者不 能概 括后 者 ,二者 不能混 淆 。另外 ,历代 研究 这一 语 言 现象 古 就 有 之 ,最 早 注 意 到它 的是 东 晋 的郭 璞 。 “ 反训 ”时。只是 着 眼于研 究它 的本质 ,而 研究 所采用 的方 法 、 他在 《 尔雅 ・ 释诂 》中有 言 : “ 以徂 为存 ,犹 以乱 为治 , 以曩 为 手段 不尽 相 同,不 是都 在 同一 语境 ( 言系 统 )中,采 用共 时层 语 向, 以故 为今 ,此 皆诂训 义有 反复 旁通 者 ,美恶 不嫌 同名 。 ”… 面 来研究 的 。这导 致研 究不科 学 ,有扩 大化 的倾 向。一 些在 历时 这种现 象 ,在训 诂学界 上 的就叫 做 “ 反训 ”。此 后 ,历 代学 者 都 层面 上 曾交 替使 用 ,且具 有相 反 义 的词 ,也划 归到 到 “ 反义 同 有关注 这一 现象 的。入 清 以后 ,训诂学 进入 了黄 金 时代 ,成 就 也 词 ”之 中。如 “ ”在元 代之 前被 尊为神 物 ,用于 占 h “ 凤 龟 。 麟 是最大 ,远胜 过前 朝 。学者段 玉裁 、王 念孙 、俞樾 等人 对此 均有 龟龙 ,谓 之 四灵 ” (《 礼记 ・ 运 》 ) 。但 到 了元 代 以后 ,却逐 礼 所 提及 。王念 孙在 《 雅疏 证》 云: “ 广 敛为欲 ,而 又为 与 ;乞 、 渐 成 了辱 骂用语 。 “ 缩头 乌龟 ”说 的如此 。还 有一种 情况 ,是修 丐为求 ,而又 为与 ;贷 为借 ,而又 为与 ;禀 为受 ,而义 为与 :义 辞 上 的反 语用法 ,很 多也归 到 “ 义同词 ” 门下。 反 有相 反而 实相 因者 , 皆此 类也 。 ”又云 : “ 一字 两训 而反 复旁 凡 下面 我就 把它 们放 在 同一语 境中 ,在共 时层 面下 ,来谈 谈有 通 者 ,若 乱之 为治 , 故之 为 今 ,扰 为 为 安 ,臭 之 为 香 ,可 不 悉 关 “ 反义 同词 ”的存在 形式 。 数。” (《 尔雅 疏证 》卷 三下 ) 。他 明确提 出 “ 训 ”是 “ 一 反 字 ( )词义 本身有 两可性 ,且两 可处于对 立相 反状态 一 意思 是说 词义本 身就 含 有是 与否的 两可状 态 ,人们 从不 同的 两训 ,反复 旁痛 ”。肯定 “ 反训 ”在古汉 语 中是 普遍存 在的 。
多义词、同形或同音异义词分析
多义词、同形或同音异义词分析
傅爱娟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11(000)033
【摘要】一、多义词的特点rn1.从历时角度看rn多义词的几个义项中,有一项是基本意义(primarymean—ing),它是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间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一个词之所以会产生多种意义,是因为人们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从词的基本意义引申出与基本意义有联系的其他意义,这样便使一个词具有几个义项。
如“短”的基本意义是长度不够,
【总页数】1页(PI0020-I0020)
【作者】傅爱娟
【作者单位】吉安市吉州区曲濑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3
【相关文献】
1.同音异义词或同形异义词在英文中的巧妙运用 [J], 朱莉
2.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及其语用功能研究 [J], 王洪渊
3.阅读小说要注意同形同音异义词 [J], 露西;
4.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分合 [J], 孙银新
5.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分合 [J], 孙银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古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古汉语词汇摘要:在古汉语词汇中存在一种“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的叉群中包含有两相反的义项。
这在古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词汇本身的因素又有人们主观的朴素辩证思维因素。
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影响。
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
关键字:反义同词;反训;存在形式;形成原因在古汉语词汇的实际语用中,存在着一种“正反两义,同词兼有”的语言现象。
如:“乱”,本义是“乱丝”。
后引申为“紊乱、动乱、祸乱”等义。
请看A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A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A3.“其能而乱四方。
”(《尚书・顾命》)中,用的却是它的相反义――“治理”。
此所谓《尔雅・释诂》:“乱,治也。
”又如“逐”,本义是“追赶”,后引申为“驱逐、赶走”。
在A1.例中“故逐之”为这个意思,但在,A4.“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逐”使用的是“追求”之义。
这一语言现象古就有之,最早注意到它的是东晋的郭璞。
他在《尔雅・释诂》中有言:“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者,美恶不嫌同名。
这种现象,在训诂学界上的就叫做“反训”。
此后,历代学者都有关注这一现象的。
入清以后,训诂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成就也是最大,远胜过前朝。
学者段玉裁、王念孙、俞樾等人对此均有所提及。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
”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
”(《尔雅疏证》卷三下)。
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
肯定“反训”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辨析
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辨析周丽敏;寇芸【摘要】本文通过对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定义、显著性特征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说明,运用例证法,定性分析有效区分同音同形异叉词和多义词的途径和标准,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凭借词源和语义关联性对词汇进行推断,才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对词汇范畴进行分类.【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同音同形异义词;多义词;区分标准【作者】周丽敏;寇芸【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公外部山西忻州 034000;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3·外语研究·引言词汇作为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言语交流的基础。
目前,在公开发行的英语词典里囊括了成千上万个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这已经演化为一个普遍的语言现象。
那么,如何有效地区分这些词汇的范畴成为英语语言学习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现有的多样的区分标准使得不同词典对于同一词条的划分结果具有多样性。
此外,词汇的变革演变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共同影响着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之间的辨析。
从前人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标准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争议,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
其中,Lyons John 在他发表的Structural Semantics(1963)一书中指出,词性在区分同音同形异义词和多义词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在随后的Semantics(1977)一书中,他进一步将其发展为系统化的标准,即只有具有相同词性和句法分布的词汇才能够被视为多义词[2]。
反之,即为同音同形异义词。
依据著名的相关性理论,Leech Geoffrey提出词汇的相关性体现在两个维度,即历史和心理学方面[3]。
如果多样的语义可以被追溯到同一个起源并且语言的使用者凭借直觉认为它们归属于同一个词条,那么即为同一个多义词的不同语义。
蒋冀骋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字隶变:从篆书演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现代文字的起点,文字研究者把这种演变称为隶变。
隶变彻底地去除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使汉字几乎完全丧失了象形性,从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使原本“厥意可得而说”的汉字造字之意变得不可说解。
结束了汉字的古文字阶段,使汉字进入到更为定型的今文字阶段,主要表现在同化和分化。
同化:即小篆中的不同部件在隶书中被归并为同一形体。
分化:即小篆中同一字或同一部件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字或不同的部件。
讹变:是由于人们误解字形或为了书写的方便而产生的字形变化。
简化:人们受到简易律的制约,要求汉字的形体简单易写的演变趋向。
主要表现在图形线条化、符号化,简省部分构件,以较少的笔画改写部分构件或整个字形。
简化是汉字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主要趋向。
繁化:是人们在区别律的制约之下,认读的人希望汉字的形体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便辨认理解。
主要表现在增加笔画,增加构件。
古今字:又叫分别字或区别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比如华和花,州和洲。
通假字:古人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放着本字不用,临时借用的字叫假借字,简称借字。
如畔和叛,蚤和早。
异体字:是指形体相异,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如岩嚴,泪淚。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笔画繁简不同的两种写法。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如复複众眾。
俗字:指那些不见于《说文》,不能施于高文大典,不合于六书标准,民间所惯用的浅近字体。
第二章词汇常用词:主要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其核心就是基本词。
常用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它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
同义复词:两个词根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说明。
如宫室、焚烧。
偏义复词:一个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合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汉语中的反义同词现象探究
汉语中的反义同词现象探究“反义同词”,指共时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普遍存在。
本文对汉语中的反义同词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对产生该现象的诸多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解决语言实践中的理解问题提供参考。
标签:反义同词汉语成因一、引言黑格尔曾说:“德语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有相反的意义,以至于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到语言的思辨精神。
”(黑格尔,1974) 德语字典里那些具有相反意义的词汇证明,德语本身是一门较为高级的近代语言,拥有着丰富的逻辑词汇及思维乐趣。
相较而言,“中国语言的成就,据说还简直没有,或很少达到这种地步”(黑格尔,1974)。
纵观中国语言史,黑格尔的“据说”是站不住脚的。
“反义同词”现象不仅在德语中普遍存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也普遍存在。
自汉代起,经传训诂大师孔安国、郑玄及清代和近现代学者钱大昕、胡朴安等就已对古文献中的“反义同词”现象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在现代语言研究中,有关该现象的论文和参考资料还不多见,只有小部分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探讨,如杨明(1995)例举了共时平面上的反义同词现象,并对其演变规律作了归纳总结;师璐(200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语言的体验性特征为基点,运用认知语法的意象理论探寻同词反义的认知理据;姜淑珍(2009)从词源的角度考察反义同词的历时演变。
研究同词反义现象对语言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对写作、某些语言表演艺术(如相声)和翻译工作,很有实际意义。
“反义同词”,指共时同一个词具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义。
该现象在古汉语中及现代汉语中绝非个别的、偶然的,而是比较普遍、比较广泛的一种语言现象。
我国训诂学家将这种现象叫做“反复旁通”或“相反为训”。
钱冠连(2002)把这样的词称为“两端词”,把这种现象称为“一词两端”现象。
随着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不断加深,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地更新和增多,而各种语言的词汇却是有限的。
浅析英语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
教 渣 研 究
嘘 =划 = … … … 一 ,
, 析 英 语 芝
和凛
西安科技大学 外语 系 高庆强
【 摘 要】 多义词 和 同形异 义词的 明显 区别在 于二者 的起 源 、词源 学说及 词 义的相 关原则 。他们 当中有的可 通过 区分其特征 加 以辨 别 ,但 仍有 一些词 汇无 法用上述方 法识 别0英语 学 习者要 掌握其 特殊 的语 义特征 ,将 二者熟练 地运用到 日常生 活及 文 学作 品之 中。
c e tr 词 义 连 锁 变 化 的 一 个 典 型 例 子 。 最 初 它 是 h ae ̄
so s m se h n . 手 艺 ,技 能 )。 而 同 形 异 义 词 h w atr a d ( a
则是指 那些 形状相 同、但 各词 义却 相差 甚远 、毫无 关联 的词 。 以b a为 例 ,S e a n t e r hlrn er h n o b a・ i e . c c d 可
词 义 在 辐 射 变 化 中 ,派 生 词 义 与 原 始 词 义 密 切
表示 :
性 ,对 学生 的学 习有 较大 的吸 引力 。课 堂板 书也一 样 ,若是 模式 固定 ,对课本 依葫 芦画瓢 ,就会 使学
对多义词义项演化与并存问题的一点思考
对多义词义项演化与并存问题的一点思考
徐小婷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3
【摘要】多义词是一种重要的词义类聚现象.历时上义项的分化和融合,义项的增多和减少的综合演化过程造成义项的并存.同时,基于联想的心理机制使得多义词义项共时并存.而在运用中义项并存即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的修辞作用.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徐小婷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2
【相关文献】
1.汉英词典多义词义项认知处理与问题综述 [J], 李娟
2.兼类词词性与多义词义项关系试说——《现汉》第5版"V+N"式双字词词性标注问题解读 [J], 周荐
3.认知视角下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多义词义项划分问题初探 [J], 史妮君
4.关于多义词义项的划分问题 [J], 杨桦
5.多义词义项划分与排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胡春涛;盛培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5卷
第1 期
理
工
高
教
研
究
Vo . 5 No 1 12 . Fe r a y 2 0 b u r 0 6
20 0 6年 2月
J u n lo e h o o y Co lg d c t n o r a f T c n l g le e E u a i o
日本 将 “ k sta该 最 后 通牒 。 管 日本 首 相 当时 是 出 于什 “a l amoin , 果却遭到了美 国代表的强烈反 对。 mo u as” 不 tbe t ”结 o 双方为
么 心 理使用 的“ k sta 这个 词 . mo uas ” 日本 记 者把 它 翻译 成 了 此争论不 休 . 最后 才弄 明 白, 此都 赞同该项 提议 , 彼 问题 在于
比较 语 言 学 的方 法 , 讨 词 义 的 反 义 转 化 与 并 存 现 象 及根 源 . 歧 义 : 据牛津英汉 双解词 典 ,h mey 有 三个义项 , 英国 探 根 “o l” 在 还 根 据 模 糊语 言学 的理 论 探 讨 真 实 语 境 中 的 言 语 动 机 。
一
英 语 中 。 思 是 “i l adpan , “as go et hn f 意 s mpe n l ” 或 cui n tiko i n o
“ 视 ”“ 略 ” 无 、忽 —— 尽 管 这 个 词 还 有 另 一 个 绝 然 相 反 的 含 义 “a l” tbe一词在 英国英语 和美 国英语 中所产生 的歧义 :s b t “u mi
— —
“ 考虑” 而这引起 的直接后 果就是 众所周 知的 美军对广 frd csin ( , o i us ”提交 以便讨论 ) “ oto eidf i l” 搁置 s o ;p sp n ei t y ( n ne
当他 讲 到 “ a e n o l f e ee 时 , I nsema yh mey a shr ” 有些 c c 语 中, 多义词 的反义转化 与同形异 义词 的反义并存 都绝 不是 场 源学 、 词 认知语言学 的角度 , 采用 人顿 时脸露愠 色 , 的人 甚至愤 然离席 , 有 因为 h mey产生 的 o l
, 撒 ; h mey 和 tbe , 就 是 , 语 意 义 向 其 反 义 转 化 , 及 同 形 异 义 词 的 反 义 并 存 。 “ 去 灰 尘 ” 也 可 以 是 “ 上 粉 ”关 于 “ o l” “a l”也 词 以 拂 可 是 . 共 时 语 言 学研 究 的 角 度 来 看 , 论 是 在 汉 语 还是 在 英 分别有个有趣 的故事 查尔斯 ・狄更斯曾应邀在美 国主持一 从 无
实 际指 导 意 义 。
长期 以来 , 义学家 们对 于词 语 的意义关 系—— 一词 多 下 , 意思 可 能是 “er l。h ril, a s gfa (可怕 语 其 tri e or e cu i e r” “ b b n 恐怖 的 ” , 可能 是“ o d ru” “ )也 w n efl( 棒极 了” “ 。 非常好 ” 。 ) 义、 同形 异 义 、 义 、 义 、 下 义 等 尤 其 关 注 , 而 , 近 反 上 然 在词 语 意 的 , “u t ,h mey ,tbe 也有类似用法 “ ut可以是 d s” 义发展的过程 中. 一个 熟视无 睹的现象却 被许 多人忽略 了, 那 另外 ,d s”“ o l”“a l”
多义 词 反义 转 化 与 同形 异 义 词 反 义 并 存 现 象探 源
武汉理工大学 王 爱 军
摘 要 : 采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 从词汇学、 词源学、 认知语言学的角 度探讨词义的反义转化与并存现象及根源; 根据
关联 理 论 分 析 模 糊 语 言 可 能 带 来 的 歧 义 . 图 揭 示 该 研 究 的 必要 性 及 在 语 言 教 学 、 际 能 力 的 培 养 、 文化 理 解 中 的 试 交 跨
然而 . 在现实生活 中. 人们 却广泛使 用着那些具有对 立含 语 中, 我们会发现“it oi ” “r i lw” r le ,ci s a 之类 的词组 , op c s 可是 ,
底, 德意法西斯 已经 投降 . 军 向 日本政 府发 出最 后通牒 , 盟 督 在座 的美国人却误 解 了他的本意 。至于“a l” tbe 的故 事则发生
促 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此. 日本首相 召开 了记者招 待会 . 声称 在 16 94年英 美 之 间 的 一 次裁 军 会 议 上。英 国代 表提 出要
不仅在词汇层 次上 . 在句子和语 篇层次上的例子也不少 汉语 中“ 你做 的好 事儿 ” 看 可能是批 评对 方做 了坏 事 ; 闻英 新
岛与长崎两岛的原 子弹轰炸 。这里姑且不谈 这个故事 的真实 提议 ) 。 性, 跨文化交 际中, 反义并存 词语 的误解 与误释所导致 的严重 后果确实发人深省 。
、
反义转化与反义并存现 象
h meo e a o ” (朴 素的 , o rf l th me , “ e 家常 的; 令人思家 的, 令人
有 在家之感 的” ; 美 国英语 中, 是“o e pe hi fa )在 却 (f o l.te p re
美 国 作 家 彼得 ・ 珀 ( ee ab (9 4 在 其 书 《 字 游 trsn t trcieo o d o kn ” “ 人 或 其 容 貌 不 吸 法 P trF r ) 1 7 ) 文 ue )o tat rg o —lo ig ( 指 a v 戏 》 讲 述 了一 个 发 生 于 二 战 末 期 的 真 实 故 事 。1 4 中 9 5年 7月 引人 的, 不漂亮的” 。 ) 很显然 . 狄更 斯的意思是 “ 亲切的”可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