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
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的空间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的空间解析【摘要】宏村位于皖南,为中国古村落的代表之一。
宏村聚落形态独特,居民建筑精妙,空间意境悠远,勾画出一幅迷人的宏村画卷。
本文从宏村的历史文化出发,通过对宏村建筑形态构成、街巷空间模式及独特的水系构成模式的研究,给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宏村;村落;建筑;街巷;水系;新农村建设一、前言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中国古村落由于受到东方哲学关于“物我为一”(道家)、“天人合一”(儒家)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表现出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居空间特点。
村落的形象就是它的街道(或街道拓展)形象,从外部很难看到其结构特征。
这一描述同样适合宏村,宏村的空间形象具有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整体感:那古树、街巷、水系、院宅都产生较强的透视体面,多向的,层层叠叠,有机和随机并置,每一部分都缺一不可。
当人置身其中,通过自身体验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它的空间构成和震颤力量,二、宏村建筑的形态构成(一)建筑单元构成宏村民居属于合院式民居,这里多山地,布局紧凑的天井式合院有利于节约耕地,适宜于在山地建造。
建筑的特点是“四水归堂”,占地小、结合山地、布局灵活。
南方气候炎热,雨季长,建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遮阳、隔热和通风;又因气候炎热,在夏季小天井有利于遮阳,防止阳光直接照射。
平面布局典型模式是: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内部开敞,正房多敞向天井的三合院模式。
与四合院相比,原四合院左右两侧的厢房在这里变成了厢廊,原四合院中的正房则变成了厅堂。
南向的是主要房间,东西向只是很次要的、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为楼梯间、储藏等性质。
(二)建筑的单元组合宏村的居民住宅内部合院单元的组合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方式:1.单个合院单元,一般出现在面积较小的宅基地;2.有两个以上基本合院单元串连成纵列;3.有两个基本合院单元并联成横列。
这些组合后的规整合院单元成为住宅中的主体部分,前院、厨房、杂物房等附属用房则因地制宜于宅基地的“边角地”,然后以围墙与外部街巷分隔。
游客视角下宏村社会记忆感知实证分析
游客视角下宏村社会记忆感知实证分析程豪【摘要】以宏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古村落社会记忆媒介的具体感知要素,并探讨其对游客后续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社会记忆的媒介感知中,空间与环境类包含3个维度,文字与图片类包含2个维度,主客互动类包含3个维度;游客对三大类媒介的感知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空间与环境感知、文字与图片感知、主客互动感知;对游客宏村社会记忆媒介的感知对其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游客对社会记忆的感知较为笼统,对物质化的社会记忆感知强于非物质社会记忆的感知.【期刊名称】《铜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4页(P22-25)【关键词】社会记忆;媒介感知;古村落;宏村【作者】程豪【作者单位】皖西学院,安徽六安23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古村落是一种独特的人居空间,其承载的旅游活动实质上是文化活动。
而文化则是地方的灵魂,其根植于地方的社会记忆之中[1]。
可以说,社会记忆是古村落旅游的填充物。
然而,伴随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日益凸显的旅游产品同质化、过度商业化、文化空心化、矛盾复杂化等问题[2]使得旅游者对古村落旅游乃至文化旅游的感知越来越弱化,由此而引发的社会记忆感知和重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对记忆的研究较早出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等领域[3,4],哈布瓦赫首次将“记忆”放置于社会学框架中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认为其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5],并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逐渐演化成社会记忆的概念[6]。
国内对此亦有关注,且同时注重对记忆媒介的探索[7-11]。
关于社会记忆和旅游方面,国外较多关注对战争、灾难等历史重大事件的社会记忆[12]与旅游要素的结合,而国内研究则侧重于对地方历史文化记忆与旅游开发间的关系探讨[1,12-19]。
总体来看,国内外文献以质性的理论研究为主,较少从记忆接受者的角度对社会记忆的感知进行实证探索。
浅谈山西榆次后沟古村的空间设计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分析r——以宏村为例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分析r——以宏村为例顾宗武【摘要】本文以具有典型性特征的黟县宏村古村落为例,分析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研究其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与人居环境适宜性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现代人居环境空间建设提供借鉴之处.【期刊名称】《低碳世界》【年(卷),期】2017(000)018【总页数】2页(P145-146)【关键词】古村落;空间形态;宏村【作者】顾宗武【作者单位】武大集致(合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徽州古村落大多位于山区,聚族而居,村落主要的姓氏往往只有一个或两个,故村落的布局以宗族为中心展开。
由于徽州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结构诸因素的特殊性和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使得徽州地区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乡村原貌格局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信息。
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于2000年11月30日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在我国“世界遗产”中没有村镇的空白,标志着徽州古落的规划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此而带动的将是一大批保存较为完好的徽州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1]。
2.1 徽州古村落的外部环境“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徽之四境东有大郭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2]。
”正如上文所述,徽州地区地形多为山地、丘陵,海拔高程与相对高差均较大,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因此徽州古村落大多位于山区,这是造成徽派建筑具有隐僻特色的重要原因。
徽州城内有水系众多,水运交通相当发达。
2.2 徽州古村落的村落布局受限于山水环境的徽州村落形状多样,但依民居集中程度仍可分为集居型和散居型[3]。
平面上徽州古村落大部分呈现集居型,集居型为团状或带状。
团状村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人口稠密的地区,内部往往有较为分明的方格状结构;带状村落通常多沿河溪或顺山麓、山坞带状衍生。
祠堂建筑出现,使村落中心有所转移或稳定下来,逐渐形成古村落的整体空间。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练案7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
解析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从文化生态的视角上看,需要从宏观、中观、微 观三个层面,实施系统性的保护与发展工程,保护传承传统村落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C项,只说“兼顾了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未涉及文化生态元素,不 符合题意。
4.(分析材料侧重点)两则材料都以沿黄传统村落为论述对象,但侧重点有 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练案7 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
(2023·山东聊城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文化空间是文化生存、发展与交流的场所,是特定空间、时 间和其中一种或多种文化的统一体。传统村落是承载中华传统文明与悠 久历史的重要载体,其文化空间是彰显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物质表现。在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传统村落在现代生活与文化影响下开展文化空 间更新与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但是,新建空间与设施往往趋于现代风格,缺 乏地域特色,缺乏对历史空间营建经验与智慧的继承。
解析 A项,“失去了地域特色,也缺少营建经验和智慧”错误,曲解文意,原文 为“新建空间与设施往往趋于现代风格,缺乏地域特色,缺乏对历史空间营 建经验与智慧的继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中引用的古语是古代村落选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B.材料一分析了“劣地有用”的思想,认为应从优势考量,展开具体功能空间 布局。 C.材料二认为,应从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的制 度保障体系。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沿黄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保护 举措。
从微观上讲,应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重视人 的地位,保护传统村落建筑以及周边的整体自然环境、人文等要素。能够 留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必然是一个环境优美、适宜生活,并且充分尊重居 民生存与生活权利的美好乡村。因此,传统村落的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 文化、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在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促进传统村落 “三生”空间结构的优化,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一个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 体的空间,为传统村落居民、外来游客营造出宜居、宜游的人居与旅游环 境。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7-19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美好乡村建设进程中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优化研究”(AHSKY2015D58)阶段性成果;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农作物秸秆非燃料化利用研究”(15YJA ZH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唐建兵(1975—),男,安徽怀远人,法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乡村旅游与社会和谐。
①资料经查阅《汪氏宏村一脉世系表》而知。
②单德启:《单德启建筑学术论文自选集———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宏村走上旅游发展道路数年来,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变,但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
显然,宏村当前人居环境如此之境,绝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元复杂因素媾和互动的结果。
优化宏村人居环境,就宏观层面言,要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及时制定制度、调适政策,使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紧跟旅游发展步伐;就微观层面而言,要秉持“生态立村、宜居利民”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多方协调、共同参与,从而推动宏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关键词:宏村;古村落;人居环境;优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6)03-0098-06第32卷第3期Vo l.32No .32016年9月Sep .2016安徽省黟县盆地北缘的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坐落于黄山西麓。
据宏村汪氏宗族谱载:宏村汪姓,系春秋战国时期山东鲁成公次子颖川侯的子孙;汪氏宗族几经流徙而至“雷岗之阳”①,初时建楼房4幢共计房屋13间,“取扩而成太乙像”,故定名曰“弘村”,后为避“弘历”帝讳而更名宏村。
宏村环境优美、生活恬静、村民安逸、民风淳朴。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风貌的重要资源。
在当今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古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古村落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古村落代表着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面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沉淀,这些村落呈现出独特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是保留传统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同时,古村落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保护古村落不仅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然而,古村落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村民离开古村落,导致村庄的人口减少,甚至出现村庄的荒废和老化现象。
其次,商业开发和旅游开发的浪潮使得一些古村落被过度开发,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此外,一些村庄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机制,导致文物的破坏和盗窃行为的出现。
第三部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为了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需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对古村落重要性的认识,严禁违法建设和破坏文物行为。
同时,要加强对古村落的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明确权责,划定保护范围。
同时,要发挥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将古村落开发成为旅游目的地,提高村民的收入。
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原貌,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村落的历史风貌。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古村落的经济支持和保护补贴,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最后,要注重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弘扬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增强村庄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结论: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和环境空间意境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和环境空间意境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摘要:传统村落是我国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保留和研究价值。
结合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独特气息和人文风俗特点,在传统村落里建设布局园林景观,体现出传统村落的独有风貌和特点,将传统村落打造得更具观赏性和人文性,不仅能为传统村落带来更多流量,改善村落居民经济生活条件,还能更好激发人们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保护传统村落环境与建筑当中,留住特色传统村落的根和魂。
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具有哪些特点,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环境空间意境又有哪些体现,本文将围绕传统村落以及其中的园林景观的建设和布局,对这两方面展开研究探讨。
关键词: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环境艺术;空间意境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不仅要体现出村落的传统特色,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审美价值,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让村民在休憩娱乐的同时,方便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起居。
因此,建设者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布局限制,能够使园林景观与村落环境充分融为一体,将园林景观的最好状态最大化呈现,不仅使传统村落园林景观的布局具有协调统一性和合理性,也能够体现出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环境空间意境。
1、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的特点1.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传统村落的建设形成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历史文明,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人居环境周围自然环境优美。
为不破坏周围优美、天然的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园林景观布局大多要考虑到村落自然环境的特点,结合周围天然的山水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天人合一、如诗如画的传统村落园林景观[1]。
比如背倚黄山余脉,云蒸霞蔚,有山有水,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安徽宏村,就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还有江西婺源李坑村,李坑村以其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和秀丽的自然景观独树一帜,吸引了大量游客造访,李坑村结合自己的地理和民俗特点,开发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看点,令人耳目一新,流连忘返。
传统村落文化展馆空间展示设计研究以高淳漆桥古村落为例
传统村落文化展馆空间展示设计研究以高淳漆桥古村落为例一、引言高淳漆桥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需要建立一个展馆来展示村落的历史、风貌、建筑、工艺和民俗等方面的特色。
本文以高淳漆桥古村落为例,对传统村落文化展馆空间展示设计进行研究。
二、古村落概况高淳漆桥古村落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有着500多年的历史。
村落内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漆桥、滴水洞、穿壁石等是其标志性建筑特色。
此外,古村落还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工艺,如漆器制作、蚕丝织造等。
三、展馆设计理念1.尊重历史:展馆设计应体现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尊重和保护,采用传统建筑元素和材料,还原村落的历史风貌。
2.互动体验:通过情景再现、互动展示等手段,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多层次展示:根据传统村落的特点,展馆应采用多层次的展示形式,分别展示村落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工艺技艺等方面的内容。
4.信息传递:在展馆中设置信息交流的空间,方便观众与展品和展示方式进行互动,也可以设置信息发布和解读的设施,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文献。
四、展馆空间布局1.入口区域:入口区域引导观众进入展馆,可以设置展馆的简介和村落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展板,引起观众的兴趣。
2.临时展示区:临时展示区设置在展馆的主要大厅,通过展柜、模型、图片等展示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工艺技艺等内容。
3.长廊展示区:设计一条仿古长廊作为展示区,设置陈列柜、展版等,介绍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迁。
4.体验区域:在展馆中设置一个体验区域,让观众可以亲自参与传统村落的工艺制作,如漆器制作、蚕丝织造等,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
5.走廊展示区:在展馆的走廊上设置展板,展示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五、展品选取和展示手段1.漆器展示:在展馆中设置一个专门的区域展示传统村落的漆器,如盒子、器皿等,通过展示漆器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程度,展现传统村落的工艺技艺。
(精)心得体会:古村落旅游地综合性系统保护与开发(最新)
(精)心得体会:古村落旅游地综合性系统保护与开发(最新)1 古村落概念界定古村落是指建村历史长久,保留近代以前所营造的相对完整的村落形态格局、相对完好的特色民居、相对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仍为村民居住生活的村庄聚落(可延伸至古镇),如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苗族村寨、江苏甪直古镇等,特别是各级历史文化古村镇的社区型文化遗产地,如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我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福建土楼、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日本的白川乡和五屹山历史村座,以及日益成为旅游热点的北京爨底下村、江南周庄古镇、藏羌碉楼与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等文化遗产旅游地。
古村落是一个群体、社区、宗族、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智慧结晶,是一个集乡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宗族、耕读等文化内涵于一体的人居空间。
古村落保护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古村落保护的紧迫性、时代意义、保护思路与理念以及规划与措施,包括保护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即古民居、村落选址原续性、建筑环境和布局的和谐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我国在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经验尚显欠缺,任重而道远。
基于此种现状,本文将古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复合因素的动态与发展的有机体系去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法,提出古村落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可行性政策策略,针对古村落及其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效应、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社区发展、社区增权、社区参与、主客关系、旅游原真性等基本课题展开论证。
本文主要运用旅游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等。
2 理论阐述2.1 古村落旅游地古村落是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独特文脉特征且延续至今的村落,是存在于中尺度地理空间上的一种特殊景观,是由历史遗留下来的民居、事象、艺术、环境、生产以及一种抽象的文化内涵、风格、古韵氛围等组成的综合景观体。
山西古村落的专题讲解
山西古村落的专题讲解古村落就是一种乡村聚落,是与农耕文明相伴而来的一种聚居形态。
绝大多数的乡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社区中,村落是乡村制度的基本存在形式。
村落包含了许多的建筑种类,如居住建筑、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商业建筑、文教建筑等。
这些建筑种类与乡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对应,是聚居的物质条件。
这些建筑在村落中形成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规定着村落的结构,使它成为功能完备的整体,满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乡民的生活需求,村落具备了人居环境全部性质的最小单元。
古村落的建筑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的重点是村落的整体、各种建筑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在长期的农耕文明进程中逐步形成的、遍布各地的古村落留住了历史的记忆,反映了文明的历程,讲述着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是人类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通过认知古村落,可以徜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领略华夏先祖的智慧人生。
让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中华民族的乡愁。
一、古村落的选址山西传统村落,就其选址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山地村落和平原村落。
这些村落是在交通相对便利、地势比较平坦、有利耕作、接近水源、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形成的聚落。
山西的村落,往往是由于家族聚居、人口繁衍而逐渐扩大的。
这种稳固的血缘关系,是聚落形成的基础。
山西境内的乡村,有大有小,大到上千或者几千户人家,小到几户人家。
村落规模的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般而言,距离城镇较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耕地较多的乡村,往往聚居人口较多,因而村落的规模较大。
而那些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的乡村,一般规模都比较小。
概括来讲,山西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择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择水而居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使然,所以山西的乡村聚落往往靠近河流、湖泊。
即便是在山区建设的乡村,也是在基岩裸露的山涧盆地附近进行建设,以便充分利用雨水或溪水。
据《山西古村镇》一书统计,山西目前保存较好的古镇古村,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汾河流域和沁水流域,符合人类择水而居的一般规律。
“绿美南粤”古村落规划案例——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
“绿美南粤”古村落规划案例——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发布时间:2022-05-06T08:46:58.915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8期作者:刘小锋[导读] 我国地大物博,传统古村落零星分布,占比较高。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背景下,古村落的修缮、保护、开发等问题也逐渐引发社会的热议,成为生态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以广东省为例,以客家文化、古驿道遗址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较多,但某些原因导致的古村落修缮不及时、商业落后、部分区域无人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此,2008年11月广东省正式实施《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支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选择比较典型的古村落规划案例——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进行古村落规划的详细探讨,以期为古村落规划提供相应的参考。
广东华鼎新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梅州 514000摘要:我国地大物博,传统古村落零星分布,占比较高。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背景下,古村落的修缮、保护、开发等问题也逐渐引发社会的热议,成为生态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以广东省为例,以客家文化、古驿道遗址等为代表的古村落较多,但某些原因导致的古村落修缮不及时、商业落后、部分区域无人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此,2008年11月广东省正式实施《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支持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选择比较典型的古村落规划案例——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进行古村落规划的详细探讨,以期为古村落规划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古村落;规划;玉水村;思路;策略古村落作为比较传统且分布广泛的人居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时代的变迁中呈现没落的趋势,而关于古村落的保护也具有现实紧迫性。
保护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护基础上的再发展,必须以生态发展观统筹古村落建设,实现古村落历史、艺术、建筑等价值的挖掘,以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与风土民俗的传承,真正为古村落新时期的发展注入活力。
而广东省考虑到区域古村落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大对古村落的规划建设,起到了示范引导作用。
参观古村落的心得体会
参观古村落的心得体会我非常高兴有机会参观古村落,并且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的见证。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珍贵价值。
首先,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古老的房屋结构精巧而巧妙,融合了传统的建筑技巧和文化元素。
木质结构和传统瓦片的应用,使得整个古村落呈现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我尤其喜欢古村落中的园林设计,在小巧的空间里巧妙地布置着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其次,古村落是传统生活方式的缩影。
在古村落里,我看到了传统的手工艺和劳作方式。
村民们坚守着传统的职业,如木匠、铁匠、织布工等。
他们在这里用双手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和实用的物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蕴含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如制陶、刺绣和编织,这些技艺的传承令人钦佩。
古村落还给人一种宁静与宜居的感觉。
远离喧嚣的城市,古村落宛如一方桃源,维持着传统的农耕文化。
古朴的民居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清澈的溪水流过村子,空气中弥漫着农田的气息。
在这里,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
尽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在古村落里,我感受到了不同凡响的宁静与自然之美。
最后,参观古村落也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里,我了解到很多关于祭祀、民俗和习俗的知识。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传统、祭祀祖先、崇敬自然是这里的共同信仰。
通过与村民交流,我了解到古村落中的许多习俗和传统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好运。
总的来说,参观古村落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这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我领悟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这些历史的瑰宝继续闪耀光芒,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其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我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更多古村落的美丽与故事。
古村落中的人居环境营造智慧———以陕西党家村为例
古村落中的人居环境营造智慧———以陕西党家村为例作者:李兰洁,李怡莹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1期李兰洁李怡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摘要院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重要结晶,大多古村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其中的人居环境营造智慧,既赋予了古村落超长的生命力,又体现了祖先的生活水平。
改善和修复古村落的人居环境,使古村落能够得到延续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研究古村落中的人居环境,要从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方面考虑,既要满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又要兼顾科学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人居环境;古村落;景观在全球概念化、统一化的大环境下,导致我国城市文化观念的异化和地域文化主体意识的淡化,使我国的城市形态趋同,风貌特色缺失,我国传统聚居形态的演进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人居环境建设历史,诸多宜居环境的营造做法见之于典籍,遍布于乡野,更形象的体现在古村落中。
因此,研究古村落中的人居环境,对当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关注的是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整个人类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城市某一方面的问题。
学科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古村落人居环境是当前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古村落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分析,以及古村落中的风水体系的重新评判和应用。
通过对我国传统历史人居环境智慧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身处这些乡村当中人的需求,这些智慧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智慧的核心意义。
只有真诚的立足于当下发展存在的问题,寻找历史的本土智慧,不断开拓视野,才能找到出路。
1 党家村的人居环境分析1.1 自然形成的聚落形态党家村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部,村落南北有塬,西北为腹,黄河支流泌水河绕村南而过,地理环境优美。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些村落,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构成了一幅鲜活而富有诗意的历史画卷。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背后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村落数量、密度、类型等指标的统计和可视化表达,揭示了村落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和集聚特征。
进一步地,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自然因素,到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再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村落分布的影响和作用。
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也为未来的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通过加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落社区建设等措施,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进行收集和整理,绘制出村落的空间分布图。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可以清晰地揭示出村落的空间集聚特征、分布密度以及地理空间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与村落空间分布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研究论文等,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文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村为例
关中渭北地区人居环境研究——以柏社村为例[摘要]陕西省三原县柏社村是中国典型的古代村镇人居环境之一的下沉式窑洞聚落,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是关中渭北地形气候环境中养育农民的典型范例。
本文从柏社村的择地选址、院落空间塑造、场所营造等方面来探究其人居环境的塑造过程,总结其传统人居智慧经验,并结合当前人居理念,得出当代村镇营建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人居环境柏社村择地选址院落空间场所背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独特风格所描写的正是传统的地坑窑洞,然而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正在快速的消逝,许多的村民早已弃窑建房,一些村民认为在当今社会若还住在地坑院里则代表贫穷与落后,于是一孔孔承载着历史的窑洞渐渐的被掩埋在黄土之下。
三原柏社村在中国是为数不多且拥有大规模地坑院的传统村落,因此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1.择地选址早期的柏社村村民因地制宜,在选择村址时“居高而襟水,地缓平而方正独立”,柏社村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台塬坡地之上,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属于渭河平原,东西分别有南北贯穿的浊峪河、清峪河,整个村子水平面高于河道。
黄土地区较为缺水,因此这两条河为柏社村的定居选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村外围农田与绿植环绕,以两条河水进行灌溉,利于居住与生产,为先民的生产生活保证了充足的水源。
此外,柏社村坐北朝南且被“门”字型山脉环绕,西边有高起的嵯峨山,东边有高起的黄土塬,虽东西交通被山塬所遮挡但这些地理条件为柏社村抵挡住了冬季的寒风,并提供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1.院落空间塑造柏社村的村落形态是基于地貌的基本格局,各个地坑院之间相互形成拓扑关系。
每户地坑院似乎都是沿着西北方向平行排布,被自然地貌所限定。
村子的绿植中乔木占了很大的比例,村子外围被高大的楸树限定边界,在村内同样也有各式各样的地坑院被不同大小的树木所围合。
融于自然的环境意境也是这里的独特风貌,地坑院低于地表,地上又被楸树林覆盖,整个柏社村被笼罩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之中。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公共艺术泛指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形态及艺术活动,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独特艺术形式,是一种地方公众共同参与并享有的具有在地性的文化艺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国家对乡村建设愈加重视,因其满足艺术的公共性和促进文化发展的双重特点,人们对公共艺术应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加强烈。
公共艺术以自由开放的空间来设计和制作具有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引入乡村建设中,有利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
同时,公共艺术建设也是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体现,以这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示新时代农村面貌,不仅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还能增强全村居民的凝聚力,使乡村文化更加多元化,从而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不断提升。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乡村经济建设的有效助推力,更是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以文化自信为本,突出艺术赋予乡村空间的特色。
在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规划时,重视本土地域特色,应选择部分与当地人文环境相关的设计理念,加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利用艺术的优势,用符号、图画、文字等艺术手法展示和推广乡村本土文化,真正反映当地居民的心声,引起村民与观赏者的共鸣,产生乡土认同感和文化参与感,进一步形成乡村文化自信。
当代乡村社会尽管经历过很多挑战和失败,却依然保留了很多具有鲜明人文特质的古老村落,这给“艺术乡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文化空间。
余村人文特色介绍
余村人文特色介绍余村位于中国浙江省德清县,是一座充满人文特色的古村落。
余村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余村的历史渊源、传统建筑、文化活动以及自然景观,以展现余村独特的人文特色。
1. 历史渊源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已有千年的历史。
传说在南宋绍兴时期,宰相张浚的祖先移居此地,将其命名为“余村”,以纪念他兄弟张廷乂和张廷玉中战亡的张余。
余村从此得名,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
2. 传统建筑余村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散布在村中的古宅、庭院和寺庙代表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余村的古民居。
这些古民居建筑大多以青砖和黑瓦为主,结构宏伟,巧妙地体现了传统建筑的对称美感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3. 文化活动余村为游客提供了多种文化活动,使游客能够深度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传统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品制作。
游客可以观赏到村民们表演的传统舞蹈、歌曲和戏曲,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情。
此外,游客还可以亲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如剪纸、绣花和编织等,体验当地手工艺的魅力。
4. 自然景观余村周围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
村落四周是茂密的竹林和绿化带,给人一种恬静宜人的感觉。
村中的小河蜿蜒流过,清澈见底,使整个村落更加宜人。
此外,余村还有一片美丽的湖泊,湖水碧绿如玉,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5. 文化传承余村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村中设立了许多文化遗址和纪念馆,展示了余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
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礼仪活动,努力传承和弘扬余村的文化精髓。
综上所述,余村作为一座充满人文特色的古村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活动以及自然景观而闻名。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欣赏自然景观,体验一抹真实的中国古老文化。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能够让你身心放松,感受到古老文化魅力的地方,那么余村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Ξ刘沛林(湖南邵阳师范专科学院)提 要 本文认为,中国聚落中的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着它独特的人居文化思想。
一是贴近自然、融于山水,有着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二是受“世外桃源”居住模式的影响,使追求恬淡、抒情风格的村居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三是注重血缘,聚族而居,因此礼制秩序和睦族之风表现明显。
以古村落为实例的“人居文化学”研究是对当前日益兴起的“人居环境学”研究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古村落 聚居空间 人居文化学 人居环境学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中国古村落由于受东方哲学关于“物我为一”(道家)、“天人合一”(儒家)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表现出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居空间特点。
著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提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应建成“山水城市”。
之后,吴良镛教授则极力倡导中国的“人居环境学”建设。
二者都不外乎要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聚居空间。
孕育于东方传统哲学的中国古村落,可否对当今的人居环境建设有所启迪呢?回答是肯定的。
本文从“人居文化学”的角度,谈谈中国古村落空间的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希冀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有所裨益。
1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古村落环境空间形成的理念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聚落遗址和古村落的环境空间的特点,得出的结论绝大多数都是依山傍水、靠近水源。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依山傍水,生产生活方便;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国传统聚落受中国早期的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影响,认为大地是一个有机的自然整体,人是自然的部分,人必须融于自然,与自然同生同息,大地山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所以,人类聚落的营造,首先考虑的是贴近自然,并“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1],建构一个充满生机的聚居空间体系。
皖南徽州的古村落,素以山水竞秀而称奇。
正如当时的诗人所描述的“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傍槛流”,“山禽佛席起,溪水入庭流”[2]。
黟县的屏山村,东、西两侧是山,村居沿着南北向的溪水弯曲有序地排列,构成典型的江南村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色。
黟县的宏村是一个以水出名的古村落。
通过筑坝抬高牛泉河的水位,引水入村,以九曲十八弯流经街巷和人家,成为天然自来水。
村中心开挖的一个月塘,如一面明镜,将周围的宗祠建筑映衬得格外引人注目。
村头的南湖,景色更胜,宏村因其独特的山水组景而被国外旅游者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村庄之一”。
此外,歙县的唐模村、潜口村,呈坎村(后两村于1988年始划入黄山市),黟县的西递村、碧山村,休宁的临溪村等等,充分体现出水的特色,实现了“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图1)。
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村落,是一种典型的依恋大地的人类聚落,是生土建筑的杰作。
有着与大地同生同息、融入自然的村落环境空间(图2)。
第13卷 第1期1998年3月 人 文 地 理HU M AN GEOGRAPHY V o l .13,N o.1 M ar .1998 Ξ本文写作,感谢吴传钧先生的指点和启发图1 以“山为骨架,不为血脉”的村落环境构成图2 融入自然的窑洞村落环境空间(陕西米脂县骥村古寨)2 “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古村落生活空间形成的意境追求 古村落在追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还追求一种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
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生活空间,就是一种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山深人不觉”的空间模式,即“世外桃源”模式。
之后,这种以文人士大夫生活方式为特点的“世外桃源”模式式逐渐渗入村居之中,使追求恬淡抒情风格的村居生活逐渐成为古村落生活空间的目的。
“世外桃源”意境模式的流传,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村落经济基础好,二是村落中的士大夫和文人占有一定的比重,因而懂得如何创造一个优雅宁静的村居生活空间。
531期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徽州古村落在这方面也是典型的例子。
徽商的兴盛,形成了当地杰出的“新安文化”。
徽商们早在宋代,便创造出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村落“水口园林”。
清代诗人方西畴在《新安竹技词》中对水口作过生动的描述:“故家乔木识便楠,水口浓郁写蔚监,更着红亭供眺听,行人错认百花潭”。
歙县唐模村“镜亭”内的一幅长联,最能反映徽州古村落的意境追求:“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3](图3)。
图3 “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古村落意境(歙县“丰南村图”,据程极悦摹本)3 “凡立宫室,宗庙为先”:古村落精神空间形成的礼制基础 古村落精神空间的形成是以礼制为前提的。
礼制以秩序化的集体为本,要求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守封建等级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礼制界线不可僭越。
礼制理论长期左右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成为稳定传统社会的无形法则,也成为左右中国传统聚居空间形成的礼制基础。
礼制制度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现实生活服从于礼制。
礼制空间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家族和祖宗至高无上的崇拜和绝对的服从。
历代王朝都大力提倡敬祖和孝道,这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
图4 古村落礼制与精神空间情形示意(据潘安) 中国的家族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春秋战国以前,实行的是世代享受俸禄的63人 文 地 理13卷世卿世禄制度,其特点是宗法组织与政权合二为一,家族的社会地位由政权地位决定;第二阶段为秦汉——隋唐时期,为强调门第高下为主的门阀制度,宗族组织与政权脱钩,由门第决定家族地位高低,强族大宗修谱牒之风大行;第三阶段为五代十国以后,租佃契约制和科举制兴起,强调敬宗收族,注重血缘关系,提倡“睦族宗”、修谱联宗、建祠以祀,致使聚族而居的生活更为普遍,睦族气氛也更为浓厚。
特别是宋代开始,文人地位提高,崇尚礼教文化之风更浓,聚族而居,数世同堂的现象非常普遍。
明清时期情形与宋代基本相同,以致“粤民聚族而居,大或万丁,小者千户”,“今者强宗大族,所在多有,山东、江西左右,以及闽广之间,其俗尤重聚居”。
[4]由于长期盛行聚族而居之风,因此,作为宗族社会象征的宗祠,成为村落的核心,一切其它建筑都以此为重心而布局,正如清代《宅谱指南・宗祠》中所言:“自古立于大宗子之处,族人阳宇四面围位,以便男妇共祀其先,切不可近神坛寺观”。
宗祠等建筑成为礼制空间的核心体,其他居住建筑为围合体,核心体与围合体的关系是社会伦理与家族秩序的象征(图4)。
几乎年以的中国古村落都遵循这一精神空间的组合原则。
[5]古村落聚族而居的精神空间,既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和有效的共享空间的原型,也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无形的锁链,应予以正确认识。
总之,中国古村落崇尚自然、追求和谐与稳定的聚居空间,表现出一种典型的东方式的人居思想与人居文化,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11宋代・郭熙《林泉高致》21引自清同治辛末年刊《黟县志・艺文志》31转引自程极悦《徽商和水口园林》,载《建筑学报》1987年第10期41转引自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三),《建筑师》(1995)第63期51参见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ANC IENT V I LLAGE :THE UN IQUE SPACE OFHU M AN SETT L E M ENT CUL TUREL iu PeilinAbstractA s a traditi onal hum an settlem en t sp ace ,the Ch inese ancien t village is no ted fo r itsow n un ique characteristics.F irstly ,it is clo se to natu re ,in harm ony w ith m oun tain s and w aters ,and it has the environm en t concep ti on of "tak ing m oun tain s as the fram e 2w o rd and w aters as the b lood lineage ";Secondly ,influenced by the settlem en t style of "the L and of Peech B lo ssom s ",it has gradually m ade it a dream fo r the inhab itan ts to p u rsue a tranqu il and lyrical village life ;T h irdly ,it attaches i m po rtance to con sangu in i 2ty and clan assem b lage ,thu s eviden tly disp lays etiquette o rder and goodclan ly traits .T he ancien t village is the ob ject of the study of Science of H um an Settlem en t Cu ltu re ,W h ich is an i m po rtan t supp lem en t to the increasingly rising study of Science of H um an Settlem en t Environm en t .731期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