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

合集下载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初探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教学初探

[摘要]以往的阅读教学,注重“教课文”,导致教学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为此,统编教材设置阅读策略单元,引导阅读教学从“教课文”向“教阅读”转变。

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阅读策略的学习,同时也是“教阅读”的一个尝试。

教学预测阅读策略单元时,教师应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这一单元的作用及特点,在课堂上采取元认知、技术性、整体性、沉浸式教学策略,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预测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策略;预测策略;教阅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25-0017-03一、从两个追问谈起2006年,赵镜中教授以台湾小语会理事长的身份,参加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并担任评委。

在点评优课时,他发出了“教课文”还是“教阅读”的追问。

“教课文”与“教阅读”的主要区别在下面几点。

一是阅读数量的不同。

“教课文”即教教材单篇文本,“教阅读”是教整本书的阅读。

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

“教课文”教的是一个个知识点,比如,字词的掌握、句段的赏析、文章中心的感悟等;“教阅读”更多的是教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如作者的谋篇布局、故事人物的人生历程、文章的言语智慧等。

三是教学方法的不同。

“教课文”注重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氛围讲究“动”,追求快节奏;“教阅读”注重学生自己的浸润感悟,课堂氛围外显为“静”,追求慢节奏、深感悟。

四是教学的目标不同。

“教课文”教的是能力,属于技术层面,教的是“线”;“教阅读”教的是方法,是素养的综合发展,教的是“面”。

五是教学评价的不同。

“教课文”重点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对文本思想与情感的理解;“教阅读”重点评价学生阅读的兴趣,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的情况。

再联想到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追问。

他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我们恐怕还认识不足。

也谈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也谈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也谈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作者:刘国辉来源:《内蒙古教育·基础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4期最近在很多报刊上看到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做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这一提法实际是走入新课程以后,所强调的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是针对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制约,把语文教学等同于“课堂教学”和“课本教学”的做法提出来的。

尤其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曾一度认为只要“课文”教得好、学得好,学生就会在考试中得一个理想的分数。

这种封闭而狭隘的教学行为,把富有灵性的语文课局限于刻板的操练之中。

这样,即使学生暂时取得考试的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得到提高的。

因此,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语文教学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思想。

语文教材只是落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和“凭借”,“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标语)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那么,就阅读教学而言,如何认识“教课文”和“教阅读”呢?总的来说,我认为二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区别:(1)“教课文”,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上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灌输知识为本位的;“教阅读”,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在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和方法的启迪。

(2)“教课文”,指的是只要掌握了教材规定的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或修辞手法、写作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思想感情就算完成任务;“教阅读”,强调的是语文课要教的东西,不只是选文本身,而是包括通过对选文这个“例子”的学习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教课文”,要求对每篇课文进行精雕细刻,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信息无一遗漏,因此,教学费时多,效率低,造成知识与能力的重复;“教阅读”指的是要针对整册教材、整个单元或一篇课文,要统筹兼顾,注意课文的重组和相互之间的带动,避免知识和能力的重复,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

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性回归

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性回归

龙源期刊网 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理性回归作者:晁艳秋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20年第02期新课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呈现崭新局面,“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教课文”变为“教语文”,这是教师崭新的教学觉醒。

如何才能达成这样的教学意图,需要更多的教师在实践中展开创新探索。

根据文本类型做好教学设计、依托语言文字关注表达形式、通过比较分析渗透读写方法,这都是从“教语文”的角度展开的教学实践,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全新空气,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提供更多教学参考。

一、根据文本类型做好教学设计“教语文”需要从几个角度展开实践推进,梳理文本类型,精选教学内容,定位教学目标,教师要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向,以促进语文教学的理性回归。

1.精选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有探究意识,对文本内容进行文体性研究,以校准教学设计方向。

语文教材根据主题、体裁等标准进行单元划分,体现出鲜明的类型特点,教师对此需要有清醒认知,结合文本体裁特点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自然建立体裁认知,这是最为基本的教学追求。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篇幅比较长,教师从散文角度展开阅读设置:这篇课文有几处典型的描写,值得我们鉴赏体验。

散文的主旨是贯穿全文,找出写作线索,解析作者情感维度。

学生根据教师意图展开针对性阅读学习,很快就有信息反馈。

有学生找到描写“清国留学生”片段,从反语角度体验作者情感。

也有学生找出散文的明线和暗线,逐渐理顺文本主旨。

教师刻意选择文本的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学习,给学生界定学习范围,学生阅读学习顺利展开,学习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2.定位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教师在目标设计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围绕学生确定目标选择。

不同文体有不同目标追求,教师针对文本体裁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体现鲜明的专业特点。

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文本情感丰富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画家与牧童》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这节课,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轻轻松松阅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平等与学生对话,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体现了教“语文”的新理念,散发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

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

这节课抓住了“体会着名”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坚持在文本阅读中积累语言。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体会戴嵩的着名入手,老师问学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戴嵩很着名?”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到重点词语和句子细细体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重点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比如:在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着名”“争着购买”、“花大价钱”“绝妙之作”等词,在读中又体会到“一会儿……一会儿……”“一……就……”这样的关联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等等。

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

2.积累的形式多样化。

除了朗读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积累方式外。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学中不断变换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语言。

赵镜中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赵镜中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将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分为“课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样的区分对习惯于教材教学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语文教学不是透过课文来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吗?为什么还要区分“教课文”和“教阅读”呢?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采集意义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作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

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然而让我们忧心的是,在现行的语文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否真的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还是为了考试,只是让孩子熟练、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技能,这对真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并无帮助(这可从台湾参加2006年全球阅读素养调查的结果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目前课堂里所进行的课文教学模式:现行一般课堂中语文教学主要着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练习,所实行的多半是拆解式、分部式的学习,重点在学生能熟记这些语文知识、技能。

课堂上课文教学的固定流程与内容大致为:(1)课前预习生字难词的形、音、义;(2)概览课文;(3)生字新词教学(笔顺笔画、词义解释、组词造句练习);(4)课文深究(分为内容深究和形式深究,一般多以教师提问讨论方式进行;(5)习作指导(出版公司配合教材课文出版的学生练习本);(6)仿作练习(结合写作教学)。

这一套行之多年,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仍进行的课文教学模式,是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

这些理论认为,阅读虽然是一种整体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可以分解成许多更小的技能(如认字、识词、句式掌握、篇章组织、理解等等)。

当把这些分项的技能拆开来,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每一项的分技能是可教的,也是可学的,而所有这些分项技能的相加总和即等于阅读能力。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通用5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读书心得1开学以来认真地阅读了吴忠豪教授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老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老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的。

3、如何围绕目的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的的习作教学设计。

“语文课要和课文内容分析^p 说再见。

”这个理论对于老师来还是容易承受的,但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而语文课终究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的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才能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

反之,假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可以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才能方面承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老师是在“教语文”。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十六字方针“吃准目的,夯实根底,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要和内容分析^p 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表达,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

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才能打下根底。

二是训练语文才能的增长点,因为语文才能是学生开展之基。

语文才能就是指“听、说、读、写”的才能。

从阅读教学转向教学阅读

从阅读教学转向教学阅读

从阅读教学转向教学阅读
作者: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1年第11期
本期专题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伟
主持人语
阅读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被忽视的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我们热衷于读懂、读深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却从不过问如何才能读懂、读深。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是像文艺理论家那样研究文本,而是凭借课文和利用课文,即通过学习课文获得阅读理解的策略,并使用这些策略来解读类似的文章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诚然,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很重要,但这只是基础和前提。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摸到入门的门径,掌握打开殿堂的鑰匙——阅读策略。

基于此,我们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习得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是用课文教。

用课文教,就是以课文为例,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迁移贯通。

以课文学习为桥梁、为渡船,承载学生通往对岸的“文化丛林”。

为此,我们约请了对阅读策略有些研究的专家和对阅读策略教学有些探索的名师以专题的形式讨论“阅读策略”。

应该说,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本期专题讨论的一大特色。

这些思考和尝试还是初步的,但无疑是走在通往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正道上。

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着力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101ppt

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着力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101ppt

三、怎样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2.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 受的多元;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重视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 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 语文教学……
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着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品质
山西省教科院 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崔云宏
引子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央电视台针对电 脑普及导致中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这一 “危机”,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 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旨在让人感悟汉字的 深厚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向全社会倡 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 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这是全国第 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竞赛电视节目,全 国共32支代表队参赛。
“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案例:《太阳》 ——老师A: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 关系 ——老师B: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一、为什么要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1.读懂一篇篇课文是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教会了课文,并不等于就教会了语文
一、为什么要由“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二、“教课文”与“教语文”的不同
“教课文”之主要特征
◎多以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 ◎多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读,繁琐讲解分析结构 教学过程 ◎课堂表现——多致力于引导学生感悟教师的 感悟 ◎教学结果——教学结果单打一,得意而忘言, 知识、能力难以得到迁移。
案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起:观看有关“父母爱孩子”的相关图片 ◎承: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转:观看有关战争的图片,呼唤和平! ◎合:你们能为和平做些什么?让我们一齐大 声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跟视频唱《让 世界充满爱》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故土之情 ,同时原句读 起来更有 节奏感。
教师总结道 : “ 一 个 意 思 有 不 同 的 表 达 方 式, 如 果 表 达 的形 式 新 颖 特 别 , 效 果 就 会
课文 内容 。 教师设计 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
更好。 希望 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 中也要斟
认 知心理及兴趣 , 并 由易到难 、 层次分 明
词酌句 , 写出精彩的句 子。 ” 又如语文 s 版 语文第八册课 文《 桂 林 山水 》 一课 描写 了
桂林 山水的特点 , 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很有 特点 , 教师可以将教学 重点 放在学 习课文
教 学语 文 s版语文四年级 下册 《 麻雀》 第
二课 时 , 课文第二 自然段对从树上掉下来 的小麻雀进行 了细致 的描 写 : “ 风猛 烈地

雀 的神态来写的。” 有的学生说 : “ 课文是
抓 住 小 麻 雀 的 外形 来 描 写 。 ” 还 有 的学 生
更好 , 理由是 : 把“ 故乡 的山, 故 乡的水 ” 放 在句首突 出故 乡 的山和水 在陈嘉庚 心 中
的 位 置 是 多 么 的重 要 , 表达 了一 种 浓 浓 的

将原文句子 和下面的句子 作 比较 : “ 在他
看来 , 故乡的山 , 故乡的水 , 一切都是那么 亲切。 ” 教 师先让学生 自由朗读两个句子 , 思考 :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 哪

“ 第二 自然段 是 怎样 描写 这 只小麻 雀 的 呢?请同学们 自由朗读课文 , 画出表现小
些收获 , 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课 中把握语
文学习能力 。那 么过读书思考后
各抒 己见 , 有 的学生说 : “ 课文是抓住小麻

以教材为例,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以教材为例,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典" 从而更好地去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统 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 &快乐读书吧' 板块" 寓意 深远$ 教师可以通过 &快乐读书吧'" 增加更多的优 秀传统文化素材" 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例如" 学生在学完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等课文后" 多姿多彩的神 话世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 &快乐 读书吧'"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宽度$ )山海经* )中国神话传说* 等承载着我们祖先对世界的探索和想 象" 这些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统编版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在语 文课堂实际操作中" 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统编版教材 的编写意图" 仔细备课" 了解每个单元的知识点" 把 握机会" 把传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
在串联阅读中传承文化$ 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 也可以说只是个引子" 教 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范文" 学会阅读更多同类的经
总之"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 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语文教师应深刻理解教 材的编写意图" 在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阅读能力和理 解能力的同时" 挖掘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结合 点" 当小学生传统文化基因的唤醒人" 让优秀传统文 化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泉州开 发区校区 责任编辑 庄严

!"#$%"&'()*+#,
介绍 了 一 个 充 满 温 情 的 感 人 故 事, ,,敬 爱 的 周 总 理 和 边疆人民共同欢庆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 学 习该课时" 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精彩的表达方法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 知道泼水节这一傣族重 要的节日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再如"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 )京剧趣谈* 一文" 作者徐城北 用通俗幽默的语言" 介绍了我国京剧艺术中的 &马鞭' 和 &亮相' 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该文不仅介绍了有 关京剧的知识" 还流露出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爱和对 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对这样的课文进行赏读" 可以让 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有利于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

听课体会: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在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和启示。

首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意味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点。

传统的“教课文”往往侧重于教授篇章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意义和结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远远重要于课文本身。

因此,教师要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也意味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课文”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讲述、学生听讲,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较低。

而在“教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此外,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也需要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教课文”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单向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而在“教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意见反馈。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总的来说,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需要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这种转变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智慧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如何实现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读:语感、默读 。写:注重围绕一个意思写完整、写具体。 2、渗透篇章写法 3、语言积累和语言要素训练 高段:提炼文本深意,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体会揣摩文章表达
三、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是实现转身的关键
目标制定常犯错误: 其一是“多而杂”碎片化。 其二是“大而空”。
要有目标意识: 课堂上要种什么,课下学生一定要收获什么
要立体看教材,可否把教材当成是一个可以 开发的资源包,我们可以删减,可以增,可 以整合,可以重组,可以去挖掘教材中的全 息元素。读写之道,让教材立体又系统,这 是我们自己要干的活。取舍要有道,取舍要 有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该舍,什么该得 ?一定要有能力想清楚.
依据课程观思想,从语文素养,语言学习和 能力发展角度去仔细梳理训练系列.
语文教学内容该选择什么教?
工具性
人文性
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独有的, 反映 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共 同承担的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审美教育

多元文化
语文知识
语文方法
《将相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重点 ·感受蔺相如的智勇双全和宽 阔胸襟; ·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 爱国之心。
选择教学内容。 2、准确区分文本所承载的本体内容和非本
体内容,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
什么是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
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什么是“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
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 ”。
五个角度?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苏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苏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从教课文到教语文_苏版新课标尽管我们都明白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但我们仍旧会陷入“教课文”的误区,且常常不知不觉。

亦如《三个忠告》的寓言故事,国王明明明白这“三个忠告”,却偏偏会不由自主地违抗“三个忠告”。

由此可见,“明白”是一回事,而“做到”却是另一回事。

千万不要以为“明白了”,就一定会“做到了”。

对此,盛新凤老师有清醒的认识:把《三个忠告》这篇课文当作一个“用件”,“利用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并在训练中提升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教材中的课文按照其功能,列出了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对“用件”是如此界定的:“在这种类型里,学生事实上不是去学文,而要紧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而言,的确如此:“检查预习,教学生字词;借助课文,教学生说清故情况节、体会八哥的说话艺术、写出国王的惭愧心理、辩论八哥的是非形象;点明寓意的现实意义,给学生一个学语文的忠告。

”这些差不多上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所展开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而不蛮缠于学生差不多明白了的故事内容或寓意上。

因此,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的生长。

能够说,如此的语文课,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

因为这篇《三个忠告》的“课文”仅仅是“教语文”的一个凭借,一个“用件”而已。

如此的教学是源于盛新凤老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认识和功能定位。

事实上,一篇课文往往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也自然具有多方面的教学功能,而最为重要的是“定位”。

《三个忠告》这篇课文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五年级的小学生多读几遍已然能明白,不必要教;从语言文字的学习上来看,学生也能凭借文中的拼音或者凭借已有的语文体会能自己读明白,不需要教。

那么,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这篇课文怎么说还能够教些什么呢?教到什么程度呢?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
作者:顾婧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2019年第08期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加快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色彩过重,为语文考试而服务,不够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和传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

本文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金字塔》教学案例为切入点,浅谈了“教课文”走向“教阅读”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字塔》;教阅读;小学语文
近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包括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缺乏联系、不够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课文现象严重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达到以读促教的目的,阅读教学水平亟待提升。

基于这种现状,如何创新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成为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难题。

一、潜心钻研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部编语文教材相较于以往版本的教材,在单元设置、文本内容、文体引入中有了很大变化,其中,非连续性文本首次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目前的阅读水平和学习情况,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部编五年级下册《金字塔》这节课前,首先教师要对其中的两篇课文《金字塔夕照》与《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篇课文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描写呈现了金字塔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由此产生的感情及情绪变化。

第二篇课文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设计、精湛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是一篇非连续性本文。

本节课的阅读教学目标为:①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连续性本文的文体形式;②掌握课文内容,能够自主体会金字塔工程的精巧与宏伟,掌握作者描写书法;③挖掘两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综合学习从语言文字中感悟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会作者的万千思绪。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考虑学生没有接触过非连续性本文,因此制定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方案,侧重于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篇章联系、语段联系、图文联系,将这些联系点串联到一起,更加精准地提取本文信息和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逐渐深入阅读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急功近利,要求学生在初次阅读课文后就能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会给学生带来阅读压力,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分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深入阅读,由浅及深地读懂课文。

首先,鼓励学生在第一次阅读中了解大概内容,尝試提取重要信息。

教师提问:“同学们,本节课有两篇课文,现在大家自行阅读一遍这两篇课文,说出你发现了哪些金字塔的重要信息。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初读,教会学生使用在文章、图片中进行特殊标记或者写下关键词的方法来提取阅读文本信息。

其次,引导学生比较两篇课文,促使学生自觉发现本文特点。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两篇课文都是围绕金字塔进行写作的,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的探究欲望被调动起来,将两篇课文联系到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探索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独特之处,提高了学习有效性。

最后,适当示范指导,教会阅读方法。

学生在联系两篇课文进行阅读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会对比分析、阅读方法不适用等,这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问题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把握学生学习方向,提高阅读学习水平。

三、尊重差异,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每一个小学生都是独立学习的个体,有自身的学习特征和兴趣爱好,在阅读教学中的反应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别,如果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就会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无法充分发挥出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降低教学质量。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策略教会学生阅读学习的适用方法,让全班学生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相应的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生阅读学习《金字塔》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按照学生学习水平、语文综合能力等将学生科学恰当地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有哪些能够相互印证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小组在讨论后提出:“第二篇课文中描述金字塔石块间是没有黏着物的,这就与第一篇课文中所说的‘金字塔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结合而成,是人间一大奇迹’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通过这个相互印证的信息,我们组员想到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勤劳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在地理、数学、天文等方面有着全面研究,所以才能够综合起来这些研究成果设计出伟大的金字塔,同时,我们组员根据石块的运输难度,猜想古埃及人的造船技术肯定更加精湛、领先,用船将金字塔的石块运输到了建筑地。

”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密切关注,肯定学生的小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探究性学习信心,实现“教阅读”的目的。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教课文”到“教阅读”模式的转变,创新教学方法,主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兴趣、语言素养进行培养,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巧莉.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40):40.
[2]郑桂琴.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40):60.
[3]张存兰.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9(38):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