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生命》章节,详细内容为《荷叶母亲》一文。
该文以荷叶为喻,生动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母亲的一个关爱自己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揭示课题:通过学生分享,导入本课《荷叶母亲》。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生字词,分析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母爱的体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生字词:荷叶、母亲、保护、依靠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 母爱伟大:关爱、付出、无私、奉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亲情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浅论“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作者:王治雨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课文”和“语文”,在很多人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认为“课文”就等于“语文”。
然而,“课文”与“语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两者内涵却大有不同,因此“教课文”与“教语文”亦有甚大差别。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应能着力把握它们的关系,同时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师是在“教语文”而不仅仅是“教课文”,学生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是“学课文”。
关键词:“教语文”;“教课文”;语文教学1前言笔者儿时上语文课时,每节课都是老师带着同学们将课文进行挖掘解剖,分析得具体深刻,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掌握得滚瓜烂熟,甚至今天依然耳熟能详。
但我们不禁要问:“我学到了什么?”就那些一篇篇课文吗?这就是语文课吗?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语文课依然是这样上的,语文教师们不知疲倦的“教课文”,而非真正的“教语文”。
2概念辨析“课文”,字典解释说:“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
”反映在我们课本中就是指那每册的二三十个篇目,它是实施课程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
“语文”,在字典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学’或‘语言和文字’的简称;“语文”又是一门学科,一门自幼儿园至大学都必须学习的母语课程。
所谓“教课文”,就是指将课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着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就课论课,授予学生特定的知识,培养学生特定的语文能力。
至于“教语文”,用叶圣陶的话讲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课文”与“教语文”的联系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
阅读教学的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
”所以,课文是语文课的载体,语文不能脱离了课文而存在,否则语文课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诚然,教课文也是在教语文,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小学语文课文:教生字词汇优先还是课文优先?
小学语文课文:教生字词汇优先还是课文优先?学好汉字是学习语文的首要前提,而认识汉字只是其中的基础,将单个汉字组成词语,通过词语搭配组成一句话,最后可以用多句话描述一个事件或人物,从而完成一篇简单的作文。
今天面试网聊聊小学课文教生字词汇优先还是课文优先呢?一、小学语文具备的能力:语文重点在于三项能力,一是阅读能力,二是写作能力,三是口述能力。
其实也就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着落在小学生身上,那么循序渐进的则是,让学生实现:字、词、句、段、文章的理解力升迁。
而三种能力顺序相同,只不过能看懂跟能写出来、说出来,先不说写的好不好,显然是两个难度层级,体现的是从输入能力到输出能力的升级。
通俗些说,能写的必然能看懂,能看懂的不见得能写出来,所以以写促练是个好方法。
小孩子无论是身体,还是在心理方面在小学变化是非常大的,所以绝对不可能只教生字词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大致分这几步走:课题导入、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语段聚焦、拓展延伸、课后作业,整体感知目标是整篇课文的内容梳理,语段聚焦目标是掌握重点语段的描写方法,如拟人、比喻,文本结构,如总分总等,拓展延伸则是对语段聚焦的迁移,小练笔等。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双性结构:人文性,即对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实用性,即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通俗点说,小学语文不单单是生字词的教学,还有阅读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
我觉得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就挺让我记忆深刻的,做好自己坚守本分,发挥自己的才识,多去教育学生,好多学生的品格都是从小学学来的,毕竟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个启蒙专家。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这个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也就是授人与渔,如果能够让学生通过语文,对中国的文化产生认同和兴趣,那将是第二有价值的事情。
二、按阶段来看,而不是一味地认为生字词优先还是课文优先儿童从不识字到识字,从认识有限的几个字,到认识成百上千字,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这种巨大的飞跃基本上要在小学一、二年级完成。
教真语文,真教语文,实实在在教好语文
教真语文,真教语文,实实在在教好语文要记住,我们不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用什么来教,用教材来教,用课文来教;不是解读课文,不是分析课文,更不是肢解课文,而是用教材来教语文。
什么叫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
语文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以课本里面的一篇篇课文为例来教会孩子说话,教会孩子写话。
一、课,为学生而上老师始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发言的学生,或者说话有困难的学生、智力有障碍的学生,要对他们给予厚爱,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说,鼓励他们说。
培养出很好的学生固然好,更好的就是把不好的学生也培养好——这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需要的。
教育就是转变人,就是雕塑人,就是影响人。
教育就是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
二、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陈钟梁先生说过四句话: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就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目光要准,眼睛要毒,心地要善,嘴巴要甜。
语文老师目光要准,要看清这个学生有没有前途,这个学生为什么读得那么好,那个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缺点,这个学生哪里有问题,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眼睛要毒,意思就是能看到文章背后的东西。
语文教师心地要善良,要爱学生,用现在的话就是说要爱生。
这个爱生是出自内心的,不是放在嘴上说的。
骗孩子、捉弄孩子、忽悠孩子,那不是爱。
发自内心的爱是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儿孙,打心底喜欢他。
批评学生可以,是为了他好,不能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不是爱。
嘴巴要甜,会表扬孩子。
表扬得他心花怒放,让他欲罢不能,让他有动力,让他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今天一个小孩一开始打哈欠,后来我表扬了他几次,他一直举手。
三、语文老师要自己会说、会读做老师,不会写论文,但是教学反思、评课我都会写,自己教学当中的点点滴滴我都会写。
我接触过许许多多老师,走了许许多多课堂,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读书的原因是老师不会读,老师不懂怎样读、怎么示范、怎么规范、怎么要求。
于永正老师说全国90%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原因就在老师。
课文不能像播音员那么读,不能像录音磁带那么读,读好课文至少需要三个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完整版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画家与牧童》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这节课,老师带着孩子们认认真真习字品词,轻轻松松阅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结构,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平等与学生对话,既注重语言训练,又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好地体现了教“语文”的新理念,散发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
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
这节课抓住了“体会着名”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坚持在文本阅读中积累语言。
本课的阅读教学从体会戴嵩的着名入手,老师问学生“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戴嵩很着名?”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到重点词语和句子细细体会。
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重点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比如:在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着名”“争着购买”、“花大价钱”“绝妙之作”等词,在读中又体会到“一会儿……一会儿……”“一……就……”这样的关联词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等等。
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
2.积累的形式多样化。
除了朗读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积累方式外。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教学中不断变换了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语言。
小学送教上门上门语文教案
小学送教上门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认读;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回答相关问题;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互动、练习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中的生字词,包括拼音、笔画、结构等,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认读;2. 课文理解: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回答相关问题;3. 语文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2.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和认读;2. 互动法: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和认读;3. 课文理解: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4. 语文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互动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对生字词的测试,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认读掌握情况;3.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作业布置1. 生字词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正确书写和认读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2. 课文复习: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备下一节课的提问。
八、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2. 互动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3.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完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四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学习目标: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学生交流)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可以说历年来都有争议。
人教社新初语第一册干脆省去了以往老教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送教上门语文教案
送教上门语文教案教案标题:送教上门语文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句子。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句子。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中华语文》。
2.录音机。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导入前一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和总结。
步骤二:学习新课(20分钟)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准备听第二遍课文。
3.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进行逐句解释。
4.学生个别发言,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指导和纠正。
步骤三:理解课文(15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课文的主题和要点。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步骤四:拓展阅读(1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拓展问题,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步骤五:课堂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完成课本配套练习。
2.学生互相检查答案,教师进行讲解和澄清。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激励。
步骤六:课堂小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小结,鼓励学生并指出不足之处。
板书设计:送教上门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句子。
2.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准确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赵镜中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将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分为“课文教学”和“阅读教学”,这样的区分对习惯于教材教学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语文教学不是透过课文来教学生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吗?为什么还要区分“教课文”和“教阅读”呢?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采集意义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作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策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更重要。
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然而让我们忧心的是,在现行的语文课堂中的课文教学,是否真的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还是为了考试,只是让孩子熟练、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技能,这对真正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并无帮助(这可从台湾参加2006年全球阅读素养调查的结果得到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目前课堂里所进行的课文教学模式:现行一般课堂中语文教学主要着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练习,所实行的多半是拆解式、分部式的学习,重点在学生能熟记这些语文知识、技能。
课堂上课文教学的固定流程与内容大致为:(1)课前预习生字难词的形、音、义;(2)概览课文;(3)生字新词教学(笔顺笔画、词义解释、组词造句练习);(4)课文深究(分为内容深究和形式深究,一般多以教师提问讨论方式进行;(5)习作指导(出版公司配合教材课文出版的学生练习本);(6)仿作练习(结合写作教学)。
这一套行之多年,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仍进行的课文教学模式,是架构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阅读工学理论之上的。
这些理论认为,阅读虽然是一种整体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可以分解成许多更小的技能(如认字、识词、句式掌握、篇章组织、理解等等)。
当把这些分项的技能拆开来,一个一个教给学生后,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观点的假设是:每一项的分技能是可教的,也是可学的,而所有这些分项技能的相加总和即等于阅读能力。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通用6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1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
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
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
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
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
这样把原本内容较长的文章给简单化,学生很容易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主旨。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简单精致多了。
语文阅读方法从诵读课文到读通课文
语文阅读方法从诵读课文到读通课文一、在通读课文中结合审题解题“题好一半文”说的是写文章时命题立意的重要;“以题统文”说的是读文如能以题意提挈则事半功倍。
两者都说明了题目对文章的举足轻重。
郭沫若同志曾根据《说文》,解释“题”的本义为“额”,由于头上最重要的部位是“题(额)”与“目”,所以就把文章的标识称作“题”或“题目”。
教师应当以审题、解题为契机,引导学生从初读课文中探究,强化初读的目标意识。
如一位教师教《捞铁牛》时,初读后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捞”,然后启发大家思考:围绕“捞”字,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归结为:(1)谁捞?(怀丙和尚)(2)什么时候捞?(宋朝)(3)在什么地方捞?(顺天府)(4)为什么捞?(修浮桥)(5)怎样捞?(利用水的浮力)(6)捞的结果怎样?(把铁牛捞上来了)然后,教师让大家初读全文。
初读的任务是找出几句话把这6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怀丙和尚是宋朝人,他在顺天府这个地方为了修浮桥,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大家变换语序,“还可以有哪几种说法?”(如先说“为什么捞”,或先说“在什么地方捞”等等)训练变换语序、灵活表达的能力。
这样,把初读课文与审题解题密切结合起来,可充分剖析课题对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妙,初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接近课文大意、结构和写作特点,也同时强化了学生对初读课文的兴趣。
二、在通读课文中结合字词教学在初读课文时进行部分字词教学是一项突出任务。
如何使字词教学真正融合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之中,既做到密切联系阅读理解活动,又适当集中,为读课文打基础,是初读设计的难点所在。
把生字新词分类渗透于初读活动之中,是效果较好的可行策略。
如《手影游戏》一课共有十个生字:兔、鸭、英、凤、影、戏、嘎、叫、蹦、追。
一位教师将十个生字,分批进行教学:1.引入新课,出示课题时教“影”、“戏”2.观察插图时间:图上的手影有哪些小动物?教“兔”、“鸭”。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教课文和教语文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非常有幸的聆听了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邓水平老师的讲学,感触特别深的是有关怎样上语文课的一些观点。
他指出了:教课文,就是把文本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教语文,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还特别指出了语文课的弊病:重意轻言(喧宾夺主,比例失衡)贪多求全(追求教过,却没教会)
说来容易
任重道远
消极语言变成积极语言——语言实践(缺乏课堂上有指导的创设语境的循序渐进的语言训练)邓老师的讲学让我受益匪浅,起码给我们指明了教学语文的方向,目标,教什么和怎么教,邓老师的讲学如果能结合案例实践指导我们学习,那将会有更大的收获,等待下次的培训。
“文章”“选文”与“课文”辨析一兼论“教课文”与“教语文”问题
“文章”“选文”与“课文”辨析一兼论“教课文”与“教语文”问题作者:鲍道宏来源:《基础教育》 2012年第3期鲍道宏(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25)摘要:“文章”、“选文”与“课文”是几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古代社会,教育科学化程度有限,从一般的“文章”中,遴选文质兼美的一部分作为“教育内容”,一开始虽也有“教育”的考虑,但多从文章学角度出发。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其文章选择标准,从一般的“文章学”标准逐渐向“教育学”标准演变。
伴随着现代儿童心理学、学习理论与教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由于语文科课程实践与研究本身不断完善,用作学校语文教育的“选文”又不断朝着现代教育学意义的“课文”演变。
在这一背景下,用“教课文”来概括“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难以成立的。
关键词:语文教育;单元教学;教课文;课文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1005-2232(2012)03-0030-06最近有学者撰文,期盼小学“语文课的美丽转身”[1]。
拜读全文,为学者忧思小学语文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同时也大体同意作者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观点。
[2]但是,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概念不严谨,甚至概念误用等问题非常突出,这些理论问题如不能得到纠正,不但不利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将给语文教学实践带来混乱。
以下,我们从“文章”、“选文”与“课文”几个概念辨析入手,探讨“教课文”与“教语文”提法存在的理论问题,并进而指出:“语文课的美丽转身”的根本应该是加强语文课程基本理论建设,加强语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否则,这种“期盼”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悲天悯人情怀而已。
一、“文章”与“选文”辨析“文章”与“选文”是语文教育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文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篇幅不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3]。
从文章学角度看,用“文章”表示成篇的书面语言,大约始于西汉。
从2024秋一年级教材看语文教学的变与不变
从2024秋一年级教材看语文教学的变与不变新学期伊始,许多语文老师都把目光投向了一年级语文教材。
我也不例外,经常关注各位名师对2024版教材的解读,在他们的见解中不断汲取营养。
这些学习过程让我对2024版教材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启发。
2024版教材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更新上,更是对教学理念的一次深刻转型。
这些变化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引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一、从“背字词”到“用语言”:语文学习的回归2024版教材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把语文学习拉回到了语言的实际运用上。
这一点在一年级的教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用一个生动有趣的小猴子的冒险,既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又巧妙地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贪多嚼不烂。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记住生字词,还会设计情境让他们复述故事,或者换个角色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这样,孩子们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仅记住了词语,还能体会到语言的趣味和表达的力量。
与旧教材相比,2024版教材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了让孩子在生活中“说出来、用起来”的设计。
语文的根本,是让孩子们把语言变成自己的工具,用它来表达、沟通、思考。
这种方式更自然,更符合语言学习的本质。
二、从“知识讲授”到“能力培养”:让学生动起来2024版教材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能力培养。
它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比如,《影子》这篇课文,通过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他们去观察、描述和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会带着孩子们走到阳光下,看看自己的影子是怎样的,和同学们的影子有何不同。
然后回到教室,把看到的、想到的讲出来、写下来。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影子有了直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而是让孩子们参与进来,他们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了用语言表达。
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
精读课文讲堂教课的一般步骤第一课时一、前言导入,揭题怀疑导语、板书课题、读题、课题怀疑,引起思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诵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频频拼读,注意读准字音;(2)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3)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4)同座沟通检查。
(低年段可分步概要求,要求一项做一项,一步一步落实)2、学生自学(依据课文内容留8—— 10 分钟),教师巡视指导,认识学情。
三、沟通分享自学状况1、教课“生字词”:( 1)指名带读,合时正音;哪些字词的读音需要提示同学们注意( 2)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进一步稳固。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仔细听,实时正音。
思虑: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四、作业1、写生字新词(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指导难字的书写);2、熟读课文。
(也可依据课文长短讲读一段后再造作业)第二课时一、复旧知,引入新1、听写生字;2、上,我初了文,知道了文的主要内容,本学。
二、精文,品析1、出示思虑并指名:( 1)自由文,思虑:你哪部分内容最感趣,哪个段落你感觉最深(最能打你),什么你哪部分内容写得最好,幸亏哪里⋯⋯(依据教课目及后要求思虑)(2)找出有关段落,划出有关句子,圈出要点,一,品一品,并用短或关在文旁写下你的感觉。
(3)和同座沟通你的感觉和领会。
2、学生自学(依据文内容留 5—— 8 分),教巡,认识学情,指。
3、全班沟通,品析。
1、通自学篇文,你有什么感觉,和同学分享一下。
什么会有种感觉从哪儿看出来的,把个句子同学听一听。
(出示要点段落的文原文,指朗,相机板文章脉或要点句)2、把你的理解和感觉文,有感情地一。
(指朗)*分享沟通基本步:(生)同学看到第 x 自然段的第 x 句(或某个) --- 句——领会和感觉;( )着你的领会和感觉个句子 ---来点一下,他得怎么 ---教(学生)范——学生自己、指名展现、。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简简单单教语文——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
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
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
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
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素养、能够让孩子沉浸在学习快乐中的语文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的梦想,也是这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
在着过过程中我不断摸索和努力,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度让我产生困惑。
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一直停留在“怎么教”----太过于注重教学方式,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没有有效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导致我在付出了很多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我在观看完《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后的一些感触。
1、正确区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明确教什么。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
吴忠豪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
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
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
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在讲座中我深刻的感悟到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即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利用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充实本体性教学内容,做到真正从“非本体”到“本体”的有效转变。
2、由“教什么”决定“怎么教”。
听了吴教授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四条路径,我深受启发,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路。
①从“理解”到“运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进行说话练习,用表达去促进理解。
使学生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有所获。
②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而不是领着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然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而忽视“教语文”,导致对语文教学的
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适当地添加了其他非语文的人文教育因素,从而背离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③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教会”是以老师为主导,在我们在讲解、示范完后,问学生你们会了吗,如果学生说会了,那就算是教会了;“学会”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听完老师的讲解或看了老师的示范后,学会了做类似的题目。
这就是教师教材,包括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因。
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原因不在于教材或教师,而在于学生自身对知识加工消化的好坏。
目前我们已经将观念提升到“学会”这一步,并提倡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但怎么让学生达到“会学”将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会学即是掌握学习方法后去主动探索知识,重在吸收和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对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未来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和一生的成就。
④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不可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
语文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重视课内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就变得狭窄。
所以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