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交流定稿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我个人很喜欢其中团队磨课的篇章,选定一篇课文后,先由执教老师基于个人经验进行第一稿教学设计。
专家带领磨课团队对其进行点评和修改,然后完成基于团队协作的第二稿教学设计,这第二次讲课的过程中,专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会带着具体的任务去听课,各司其职,量化测试指标,形成教学反思,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样研磨的基础上,执教教师经过修改,最终出台基于实践反思的第三版教学设计。
这个过程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参加组内公开课的点点滴滴。
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一次次研磨过来的。
由此可见,好课真的是磨出来的。
在阅读本书第一章第三节——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的时候,对于夏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我有这样的收获。
首先,我明确了什么是语文课堂中的“言意兼得”。
经过再次阅读和思考,我明确了言意兼得就是语言文字和课文思想内容都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
其次,这次磨课的过程不但让夏老师受益匪浅,而且让我们这些读者也获益良多。
比如高年级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应该充分利用,让它产生高效,跟第二课时要对称起来,这一点是我在备课时经常疏忽的地方。
在团队研磨的第二稿中,我还对细节描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细节描写的对象是比较细小的,描写手法是比较细腻的,但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点染环境气氛,发展故事情节,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在围绕本课应该教什么进行讨论的时候,专家给出的看法是一堂课上完如果师生只能总结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认识体会,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课文”。
如果师生能非常清楚地总结这堂课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有什么体会或者进步,那么基本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这就是说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文本的内容,而不顾及内容的表达形式教学时,“言”“意”就不可兼得,语文课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导语:《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201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忠豪。
本书主要讲述了,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下面是橙子为您准备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1 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宝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
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
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
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
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书心得体会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一】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进行语言训练首先要确定训练点。
所谓语言训练点,是指被用来进行较为充分的语言训练的部分课文内容,也就是供学生训练用的句子。
字、词、句、节均可成为训练点。
选择语言训练点除了应根据年段特点有所侧重外,还应注意哪些哪些问题?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整体理解课文每个语言训练环节都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必须为学生最终理解课文中心起一定的作用。
这势必要求从整体感知课文来着眼选择语言训练点,否则就有可能会不恰当的将部分内容的训练功能放大,从而将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割裂开进行。
一篇文章各部分文字都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每个部分都有适当的定位列次而构成一篇圆满文字。
课文各部分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也应在文章中统摄下结合部分课文内容在中心下的位列来确定的。
例如《李时珍》一文中,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1、“完善”一词,为什么换成完整行不行?2、为什么说旧的药物书不完善,它有哪些主要缺点?3、你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本草纲目》是部完善的药物书?(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每种都有图。
)4、李时珍为什么能编出这样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从小立志为穷人治病;随父学医,边学边研究药物,亲自采药,虚心学习。
)这个训练点设计由“完善”一次入手,扩展到句、到节,再辐射到全篇课文,由点到面,紧扣编写《本草纲目》这一中心,把课文的部分和整篇的内在联系融为一体。
二、语言训练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来源于对大量语言现象的规律性总结。
由于语言知识与语言密不可分,所以语言训练必然涉及到语言知识。
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语言训练点时应考虑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通过训练使学生对蕴藏于课文中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知识有些感性认识,经过迁移内化,能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范文1翻开这本并不厚重的书籍,便掉进了吴老师清简的智慧旋涡,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自古以来都知道大道至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将一篇课文由薄读到厚,读到作者可能都没想到的想法,并将这些读到的东西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致使语文教学繁琐枯燥。
读完这本书之后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达到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达到的: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达到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
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
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例如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虽然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长,但我主要让学生紧扣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展开教学,从而化抽象为具象,从而体会时间的珍贵。
这样把原本内容较长的文章给简单化,学生很容易领悟文章的内容及其主旨。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这样一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简单精致多了。
当然,读完这本书有收获也有不足,例如怎样在在课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怎样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一本书,一架桥梁,引渡着一次相知,一次从迷茫无措到星光灿烂,北辰而现的喜不自胜的顿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4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是xx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忠豪,本书主要讲述了,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 临近开学,很多任务都集中在一起需要处理,但还是还是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这是给自己下达的命令。
我们的课堂该多么得精彩呀!我们的学生该多么的受益呀!但是,诸多的原因不能如愿,不过,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能完成一些内容。
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
各年段的课程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风向标,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学生需要并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不过要想让老师们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直接与老师们的个人水平有关,与老师们的备课深度有关,与老师们的教学态度也有关。
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和实践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在实践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这本书中的其他几个章节也在触动着我的灵魂,比如“理解与并重的阅读教学”、“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和习作教学设计”等,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语文老
师都有必要再重读这本书,希望我们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悟出一些语文教学的真谛。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
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的更新理念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终究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体会一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一语文课要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的语文老师的认识在理论上都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
然而,虽然我们的老师们认可了这一理念,但真的走进实际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感觉新走的有时还是老路子,不少老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解读讨论上;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长进。
这样的语文课基本就可以认定是在“教课文”。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这样的教学说再见,对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还是一件难事。
今年,我们教研组推荐阅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
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围绕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告诉了我们怎样来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
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②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实际上,在这四类问题中,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或许是当下老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面对课文制定教学目标时,老师们常常是拿捏不准,想想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读文本时发现课文中字词句短篇,还有人文教育等,一个都舍不得丢弃。
于是教学设计时往往安排许多训练点,一会儿人文教育,一会儿知识点堆积训练......弄的课堂臃肿、繁冗,教学难有实效。
常常还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下课铃就响了,总是感叹:“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反思自己,面对诸多问题,可谓是混沌一片!关于这一方面,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际的内容参考。
吴忠豪教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语文基础知识:拼音、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子,标点符号,简单的修辞,常用的文体等;(2)语文学习方法:理解词语句子,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达顺序,各种文体的阅读,除了读的方法,还有写的方法和听说的方法等;(3)学习习惯:预习,使用工具书,积累摘录词句,质疑提问,收集资料,细心观察生活,收听广播电视,看书读报等。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
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
暑假拜读了吴忠豪的《从教语文到教课文》一书,可以说这本书浅显易懂,以课例研究为主,学者和专家们共同研究,每一个课例都会经过反复磨课,反复评课,反复研讨等方式,最终给我们呈现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设计。
,从中收益颇丰,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际,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来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在专家们的研讨中,我接触了很多理念,学会了很多方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是以“理解”为价值取向的,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这种价值取向正被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窄化了阅读教学所应当承担的任务。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由一篇篇课文组成,因此每篇课文教学不仅承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
所以“‘理解’和‘运用’并重”,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回想自己的教学是以“理解”和“运用”这两方面为培养目标的吗?很茫然,要说“理解”,可以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甚至已经把课文都理解得“支离破碎”了。
说到“运用”,还真的是做得少,有时可能会让学生组词、写句子、写一段话等,但是真的达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效果了吗?不见得。
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
这一定位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言语能力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去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使得两者并重呢?第一,对“理解”和“运用”两者的内涵要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看来,“理解”当然是指读得懂,培养相应的阅读能力,而“运用”主要是指语言学习,包括基于一定目的地语言输出(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语言输入(文本语言的积累内化)两个方面。
精选《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一次相遇,喜上眉梢
和这本书初次相遇,单看书名便已满目欢喜,因为知道这不仅仅是本著作,更是吴中豪先生的几十年来的珍贵经验总结,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个个精彩案例的鲜活演绎。
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满心期待,一饱眼福。
一读倾心,喜上心头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扼要
在我一边赞叹一边翻阅这本书时,扑心而来的便是他在教学中清简智慧的运用,尤其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清楚教学目标的主次,哪些是学生在课堂上非要到达的目标,哪些是对课堂学习意义不大可有可无的目标。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标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到达的:①认识课文的生字,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词语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处,激发学生了解网络的兴趣。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想到达种种理想的效果,其结果是全面撒网并为全面开花,也就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内容要简单精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上应以减法为主。
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
这样既能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省时高效。
当然,读完这本书有收获也有缺乏,例如怎样在在课堂中设置问题,通过问题设置怎样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一次相知,喜不自胜。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以前,我总觉得语文教育教学的因素很多,很多课堂资源堆积、重叠,很显臃肿,教材钻进去就出不来,往往有品不完的内容,提不完的问题,理不完的知识点,说不完的话语,想面面俱到,却如蜻蜓点水,一面也没落到实处。
有幸听了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汪潮教授关于《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讲座,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抓住本质的,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有所得,正所谓“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汪潮教授从“教情节?教语言?教教材?用教材教?教课文?教语文?”这一系列的疑问出发,辨析了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提出了语文应该是本质的、素养的、本色的、给力的、素色的、课程的观点。
当汪教授提到当前的语文教学花样多,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到少,教学侧重点难体现等教学现象时,提出教师在把握住教学的整体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应该让课堂教学内容围绕语言的学习为主,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舍弃一些可以舍弃的东西,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要体现一种素色、素面、素读、素本的“素文化”;又从实例入手,抓住“本色语文是简约灵气的”,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课才是简约的,从中穿插了做为简约语文要做到教学理念简朴,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要,教学流程简化,教学方法简练(简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就应该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词味、句味、文味、读味、品味、书写味,滋味、意味、趣味、情味和韵味。
汪潮教授的观
点给予了我一次大脑的洗礼,真正感觉到自己离能上语文课这一平台有很大距离,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我们还有多远——我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滨江小学赵容吴忠豪教授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中这样说道:我们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多元的教学任务,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往往头绪多,内容杂。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外加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等等,这就导致阅读教学内容取舍的困难。
于是一些聪明的老师像觅宝似的先将课文里的知识点、训练点都挖掘出来,然后想方设法将众多的内容巧妙地串起来,在课堂上潇洒走一回。
这是许多优质公开课被喝彩的秘诀之一,其实,从学生学语文的角度看,这样的课上不上是一样的。
因此,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乃至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书中有一个课例《李时珍夜宿古寺》,在专家的指导下,做了颠覆性的修改,三易其稿,去掉了目标一:抓关键词体会人物精神品质,也去掉了目标二: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最后,把“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专家组是这样说的:语文课堂要有减法思维,能抓住一两点做足文章就了不起了,做到“一课一得”。
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叙事中穿插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又侧面表现了人物生活的艰苦,烘托了人物品质。
因此,本课的功能定位在例文,承担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交代时间、烘托人物品质的方法。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台湾老师和一位大陆老师同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吴教授认为: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台湾老师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
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站在三尺讲台,我总会和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师益友,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
在前段时间,有幸获得名师工作室赠与的书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书虽厚,捧在手里如获珍宝。
说是珍宝,一点不为过。
从教20年,自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勤勤肯肯不断专研教材,总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学会知识,培养能力,学以致用,通过拜读见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后,我更明确了自己该努力的方向,同时行了正确的放学理,也从众多的教学实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语文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的认同的,课文只量是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如叶老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例子“来教字生学语文。
回头看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入的误区:语文课何然变成了思品课、科学课、欣赏课老师通过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就“课文学“课文”,收获的是这一课的思想内容及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只是在“教课文,关注更想内的理解,忽路了语文方法技能的习得,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不大。
我们常说“投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方法透,技能形成。
细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新课标明确招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运用”成为课标中的关键词,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
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里新审视语文课,它应是一座平台,“课文"则是一个例子.学生借这个“例子”,这座“平台”进行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实践活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遵循学生的言语发展规律,依据语文学习理论中的同化理论,我们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经历语文积累的内化和语言实践的外化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阅读教学策略
故土之情 ,同时原句读 起来更有 节奏感。
教师总结道 : “ 一 个 意 思 有 不 同 的 表 达 方 式, 如 果 表 达 的形 式 新 颖 特 别 , 效 果 就 会
课文 内容 。 教师设计 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
更好。 希望 同学们在平时的习作 中也要斟
认 知心理及兴趣 , 并 由易到难 、 层次分 明
词酌句 , 写出精彩的句 子。 ” 又如语文 s 版 语文第八册课 文《 桂 林 山水 》 一课 描写 了
桂林 山水的特点 , 课文在表达方式上很有 特点 , 教师可以将教学 重点 放在学 习课文
教 学语 文 s版语文四年级 下册 《 麻雀》 第
二课 时 , 课文第二 自然段对从树上掉下来 的小麻雀进行 了细致 的描 写 : “ 风猛 烈地
一
雀 的神态来写的。” 有的学生说 : “ 课文是
抓 住 小 麻 雀 的 外形 来 描 写 。 ” 还 有 的学 生
更好 , 理由是 : 把“ 故乡 的山, 故 乡的水 ” 放 在句首突 出故 乡 的山和水 在陈嘉庚 心 中
的 位 置 是 多 么 的重 要 , 表达 了一 种 浓 浓 的
、
将原文句子 和下面的句子 作 比较 : “ 在他
看来 , 故乡的山 , 故乡的水 , 一切都是那么 亲切。 ” 教 师先让学生 自由朗读两个句子 , 思考 :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 哪
一
“ 第二 自然段 是 怎样 描写 这 只小麻 雀 的 呢?请同学们 自由朗读课文 , 画出表现小
些收获 , 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课 中把握语
文学习能力 。那 么过读书思考后
各抒 己见 , 有 的学生说 : “ 课文是抓住小麻
2023年读书随笔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
读书随笔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有感我们完成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gao境地。
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一书,我粗浅地从“以学定教〞的角度来思考这一观念转变。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表达在“以生为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以学生开展的需求来确定教学。
高效的语文课堂就是高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而以学定教则是语文课堂走向高效的起点。
“以学定教〞是指依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最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教育理念可以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中获得源泉,陶行知在要求“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的时候同样也是在倡导以学定教。
如何在教学中寻觅“以学定教〞的最正确起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进行把握:一、抓好“教〞“学〞起始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了解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
〞看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好不好,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其有效性是建立在课堂的教学起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的。
1、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起点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增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促进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开展。
对教学目标确实定要从各个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等综合因素考虑,以最终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段不同,单元主题要求不同,孩子的层次不同,即便是相同的课文,出现在不同学段、不同版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肯定不会相同。
例如古诗(春晓)被人教版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春晓村居〕)一课中,教学目标是: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里寻芳终得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焦村中心小学常江霞从教以来,不断追随语文教学时代发展的前沿,努力学习不断钻研,保持活水有源,教学思想在课堂上闪现。
这期间越来越觉得不断思考和学习新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发展成长必不可少的步骤。
然而百花齐放,百家之言,该采撷哪支,总是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
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以课本为本位单纯教授语文课文的做法已不能完全发挥语文更大的功效。
然而语文教学要想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具体该如何转,从哪些方面下手,具体如何操作,没有具体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参考,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
直到读了吴中豪教授的《从教语文到教课文》这本书才有种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新的感知和体验。
吴忠豪教授这本书汇集12个研究课例,聚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书中把这些问题大致分成了四类:1、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2、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3、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4、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给了我们这些迷惘求索的教师们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性建议。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给出了一个指导性十六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就是“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加以体现,不仅需要我们有教学思想的转变,更需要我们有教学智慧的积累。
只有我们的语文课能够真正做到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以课文为载体,抓住语用点追寻“言”、“意”兼得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才可能是高效的。
怎样才算真正脱离阅读教学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彻底和它们说再见,从而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语文课堂要切实实现学生“一课一得”。
一、“一课一得”之我见“一课一得”,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只取其中一个训练点,重点落实。
学生在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扎实地学习一个训练点,真正习得一个方法,而且能有效运用。
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贪多求全,只取一点,重点落实。
最终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连点成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螺旋上升。
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只要每一节语文课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一课一得”,积羽成舟、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定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正确处理“一课一得”与“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的关系语文课堂要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需要大智慧——懂得合理取舍。
现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来组织教材。
教师拿到教材时就应当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分清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再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设计。
不能寄希望于面面俱到、四面出击,企图一次性把全部知识都灌输给学生。
“一课一得”应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力争抓住突破问题的牛鼻子,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
“一课一得”中“得”和确定要与全文的中心相联系,“取”与“舍”一定要与本单元本课的特点相结合。
在确立“一课一得”的时候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吃准学段目标《课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准绳,教师尤其要把握住学段目标;2、吃准教材特点关注教材编写意图,关注文本独特的地方,重点目标才能成立;3、吃准学生实际“一课一得”应因人而异、因班而异;4、正确处理理解感悟和表达运用的关系把表达运用的训练渗透到理解感悟的环节中,用理解感悟来促进表达和运用,做到内容和形式如“水中盐,蜜中花,性存体匿,无痕有味”。
三、例谈”一课一得”的实施语文承载的东西太多,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的内容可以涵盖字、词、句、段、篇到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文本内涵以及拓展训练等,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
而应该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有所选择。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文章讲述了李时珍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住破庙,啃干粮,喝泉水,以及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的经过,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是了解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语言,动作的描写,这是所有写人文章都有的共性的东西,并不是这篇课文独有的,况且对四年学生来说对话描写,动作描写都已经很熟悉了,重复训练的意义不大。
这篇课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了景物描写,因此,将“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为了达成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即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揭示语言特色,领悟写景作用—创设情境,迁移运用。
在最后的“迁移运用”环节,我们按顺序设置了“根据情境选择恰当的景物描写”、“根据情境补充恰当的景物描写”、“自己创设一个情景并加上恰当的景物描写”三种类型的梯度训练。
“一课一得”就这样在细微处体现出来。
又如吴海荣老师执教的《小抄写员》一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心理描写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精心选取人物心理活动描写为语言训练点,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会表达。
第一次仿写:叙利奥要求替父亲抄写签条,父亲心理很高兴(生气、难过)他想:————。
让学生明白有心理活动描写,才能将人物的品质展现出来。
第二次仿写:出示句子后让学生体会叙利奥纠结、矛盾的心理。
通过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白心理活动描写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两者结合让文字表达更加具体、细腻,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叙利奥的心情,然后进行仿写: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惫不堪。
一次在复习功课时,又睡着了。
父亲见了————(语言、神态、动作)父亲见了心想:——————。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三次仿写:父亲那白发苍苍的头俯在叙利奥头发的小脑袋上面,看着那笔尖在动。
过去的一切事情,父亲全明白了。
——————。
让学生通过仿写,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次仿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仿写训练落实的很到位。
再如,《月光曲》这篇课文是高段的文章,这一课所在的单元导语写道:“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在执教这一课的时候,我们要扣紧“联想”,先画出第九段描写联想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有无联想的区别;然后通过例文进一步深入了解联想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练习给《荷花》片段适当增加联想部分,在实践中学习运用。
教会学生联想,这就是《月光曲》一课应该实现的“一得”。
《牛和鹅》这篇课文,整篇文章可以设定教的内容非常的多。
动作描写细致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语言描写细腻传神。
语言材料太丰富,要在一节课中都有所体现,很难有效。
我围绕核心目标将重点放在了“理解课文,学习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心情”的指导上。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说说重点写得是哪一部分?怕鹅这一部分。
然后让学生重点聚焦怕鹅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怕鹅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害怕写具体的?在此设计了三个层面的表达训练:1、让学生找出描写怕鹅的句子,体会作者怕鹅心理程度的变化,从内容上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
然后出示第一句和第二句,从哪个字能体会到作者怕鹅?通过替换动词,有感情朗读,体会到准确使用动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心情。
然后创设情境,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
2、通过比较,如果去掉后面的具体心理活动的句子,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到心理活动描写可以把人物的心理表达的更具体。
3、语言描写的指导就比较具体,分出了层次:首先让学生比较这句话中语言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哪个句子表达的更强烈;然后通过语言描写中加上提示语和不加提示语有什么不同表达效果;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通过表达实践进一步落实目标中“多种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心情”这一重点。
前面一步步的铺垫,最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训练。
如何将人物心情写具体?让学生明白通过准确的动词,具体的心理活动描写和丰富的语言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将人物的心理写具体。
最后再针对全篇课文进行内容、学法的总结。
通过学习吴忠豪老师的这本书我明白了,语文课文所融合的知识是丰富的,教师不能什么都舍不得放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教了,但是什么都没有教会。
学生也只是感性的接受被动的理解,其结果是水中望月,语用的基本功能丧失,并无真有所获。
“一课一得”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勇于舍弃,有所失必有所得。
只要在语文教学中紧抓训练点,寻求突破。
或者简单得说,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者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是真正的行之有效的。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对教材的规划做出课堂教学路线图,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的语用突破重难点都应有详细的论证和案例,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教学目标有机的实现知识由点到面的聚合,这需要科学设计合理取舍,坚持语用理念,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效果。
向过去以教师完成课本任务为目的和重量不重质的分析式教学方式告别。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认真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我们就能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以上是我读了吴忠豪教授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后的一些肤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