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四(1)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 宰相胡惟庸乱政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D.削弱诸侯势力的需要解析:B 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丞相的导火线,故A项错误;材料“’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正确;朱元璋性格多疑,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地方问题在宋代已解决,故D项错误。

2••明代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始于()A. 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明神宗时B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

故选B项。

]3.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D.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解析:C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阁臣来自于翰林院,有的阁臣甚至是数朝元老;而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来源仍是沿袭隋唐的科举制,内阁并没有开辟入仕新途径,排除A。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B。

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政务;到明成祖时内阁正式成立,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地位不断提高,至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权压众臣,但其职能仍然是辅助皇帝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C正确。

六部作为执行机构,按不同职责根据皇帝旨意分理全国政务;张居正任首辅时,虽大权尽归内阁,但在形式上六部与内阁仍是独立的行政机构,排除Do4.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练习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

这表明A. 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B. 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 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D. 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答案】C2.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

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答案】D3.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

”这一规定A. 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B. 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C. 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D. 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答案】D4.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表明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D.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答案】C5.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A. 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了历史研究的结论B. 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C. 历史研究不会形成统一的结论D. 军机处的设置具有随意性【答案】A6.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一一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 政权发生更替B. 社会发生转型C. 国力对比变化D. 文化途径迥异【答案】B7.楚武王灭权(国)后,派人担任权县县尹,县尹向楚王直接负责,不世袭。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必修1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试题分析:从材料“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等信息可以分析的出材料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故选C。

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材料也为体现;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古代的政治体制与现行制度某些特点相似,并非指的制度相似;D项材料并未讨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2.某个同学在学习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后,奇怪的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和雅典会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专制’与‘文明’的明显差别?”你认为,老师的回答是()A. 地理环境不同B. 经济形势不同C. 人口数量差别D. 思想观念不同B本题考查比较中国专制制度和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和比较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和雅典会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专制与民主”的明显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二者的经济形式不同,古希腊是商品经济发达,中国是农业经济,故B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主要原因,不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的,排除。

故选B。

3.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 《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B. 《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 《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精选精练卷(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D.防止了官员腐败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试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试卷-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2.(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

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

”材料强调的是() A.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B.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C.宗法制在商代已经存在D.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3.(2016·重庆名校联盟联考)“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4.《礼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A.军功B.门第C.品德D.才学5.(2017·黄冈质检)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6.(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卷

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卷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

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答案】C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答案】B3.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答案】C4.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与都省相互制衡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答案】C5.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答案】D6.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答案】D7.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答案】A8.《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独家研发 错题组卷系统
志鸿优化 永远更新
高中总复习用书课件光盘
课堂教学流程 完美展示
全书优质试题 随意编辑
第一编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命题的高频区。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 现1—2道选择题。从历年试题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两汉时期 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 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政 治制度”。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 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另外,本部分试题对考 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延边质检)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C[古代中国的“天下”与近代“国家”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天下”并非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故B项错误;据材料“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可知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的“天下”并不是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故D项错误。

]2.(2017·合肥二模)《国语·鲁语上》曰:“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规定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主要表明“先王制诸侯”( ) A.以血缘关系为核心B.具有制度性保障C.以礼乐制度为基础D.提高了行政效率B[材料的意思是说天子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明确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

材料中没有反映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意思,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天子通过各种角度的规定来规范诸侯的活动,故B项正确;按照材料意思,礼乐制度是维护君臣关系的一种外在手段,不能视为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看不出来是否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3.《吕氏春秋·慎势》中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适(通‘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2019年高三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三高考历史专题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的观点认为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2.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

这反映出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答案】B3.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答案】C4.明世宗(嘉靖)时,霍韬上书说:“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

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

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

宰相(阁臣)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

”霍韬意在A.批评宦官专权B.任用宦官牵制内阁C.恢复宰相制度D.担忧内阁权力扩张【答案】A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6.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08月08日xx学校高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

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

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

A、根据题中可以看出认为宗法制在西周以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王国维提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故A选项错误;B、根据题中丁山提出“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在西周以前产生的,王国维提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体现了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故B选项正确;C、题中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因此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D、题中王国维提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但题中丁山并未提出此观点,故D选项错误;4.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四(1)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

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 )
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削弱诸侯势力的需要
解析:B 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丞相的导火线,故A项错误;材料“‘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正确;朱元璋性格多疑,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地方问题在宋代已解决,故D项错误。

2..明代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始于( )
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D.明神宗时
B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决策。

故选B项。

]
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值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解析:C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内阁的阁臣来自于翰林院,有的阁臣甚至是数朝元老;而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来源仍是沿袭隋唐的科举制,内阁并没有开辟入仕新途径,排除A。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排除B。

明太祖时殿阁大学士很少参与政务;到明成祖时内阁正式成立,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地位不断提高,至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权压众臣,但其职能仍然是辅助皇帝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C正确。

六部作为执行机构,按不同职责根据皇帝旨意分理全国政务;张居正任首辅时,虽大权尽归内阁,但在形式上六部与内阁仍是独立的行政机构,排除D。

4.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

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解析:C 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之后,内阁权力增大,但始终不能正式统率六部、行使权力时受到司礼监太监节制,C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不符合“与皇权矛盾重重”的信息,D项错误。

5.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B [由题干信息“阁臣与部臣平交,至严嵩时始阴挠部权……部权尽归内阁”可知,明中后期,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故B项正确。

]
6.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解析:C 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故C项正确,B项错误。

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在材料无体现,导致内阁大学士无事可为是制度变迁的原因,故D项错误。

7.“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内阁D.军机处
D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

“南书房”是清代官署名,A、B两项时间不符,排除;由“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该机构成员是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应是军机处,故,排除C项,选D项。

]
8..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

”与“它”相关的是(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解析:D 据材料中“清王朝”“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等信息可知这一机构是军机处,D 项正确。

9.1402年,刚从自己的侄子手里夺过皇位的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作出两个重大决定,一是把首都迁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二是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

”其中“正式建立了一个国事咨询机构”的影响是( )
A.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C.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D.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解析: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国事咨询机构”是指内阁。

明成祖设立内阁后,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选A。

B项是军机处的影响;明太祖时已经废除了丞相,C项错误;D项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材料无关。

10.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这样做的结果是( )
A.军机处变为行政机构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和六部
C.内阁的权力得到加强
D.推动皇帝更加专制独断
D [军机处的设置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废中书丞相制,选任文官兼殿阁大学士,备侍从顾问。

成祖简选翰林院大臣入值文渊阁,参预机要咨议,草拟制诰,但仍为兼职,不设专官。

殿阁大学士号为阁臣,受到礼重,但无权统属六部朝臣政务,只备皇帝顾问。

这种特殊的建置,使阁臣的作用可大可小,因人因事而不同。

明太祖、成祖亲驭军政,高度集权,阁臣只是处于侍从的地位。

洪熙以后,当皇帝锐意求治倚重阁臣,或怠于政事倚付阁臣时,阁臣权位渐重。

——蔡美彪等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永乐时期,阁臣设置成为常制,并明确阁臣的职责是“参预机务”,内阁开始成为明代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此时内阁的官秩仅五品,权位远逊于尚书。

地位权力的限制,使阁臣在政务决策中难以发挥大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1424)八月,仁宗以杨荣……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以此进一步提高了内阁的地位。

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地位远远高过部权。

宣德时,阁臣已获得票拟权,开始直接参预处理国家政事,阁权已相当于相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内阁的职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影响明代内阁权重的因素,并据此解释“宣德时……阁权已相当于相权”的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

第(1)问的背景从第一层概括,职责提取“参预机要咨议,草拟制诰”“只备皇帝顾问”“只是处于侍从的地位”等信息回答。

第(2)问因素,注意不同皇帝阁臣的不同地位。

解释需注意一方面内阁地位提升,但另一方面内侍机构的性质不变。

[答案] (1)背景:丞相制度被废除;设立了皇帝的顾问机构——殿阁大学士。

职责:备皇帝顾问,但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2)因素:皇帝的个人因素;阁臣品位的高低。

解释:内阁取得票拟权,参预国家政事,这说明内阁权力在不断扩大,但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部门,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因此,“阁权已相当于相权”,但始终不是相权的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