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在介绍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研究背景部分详细分析了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需求。
在培养模式构建部分,探讨了如何结合新工科理念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实践经验分享部分分享了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展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效果。
在成效评估部分对该培养模式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未来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与研究、研究背景、实践经验分享、案例分析、成效评估、结论。
1. 引言1.1 引言电子信息类专业一直是高校工科类专业中的热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因此急需构建新型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对研究背景、培养模式构建、实践经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成效评估进行探讨,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展现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用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正文2.1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型工科人才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优秀工程师,各高校开始探索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
。
拓 宽 学 科基 础
、
凝 练 专 业主 干
自
、
灵 活 专业 适应
23 %
,
、
注
结合 工程专 业认 证 的 标 准
3
,
课 程设 置 中 数 学与
20 3
.
然科 学 的 比 例 为
,
工程 及专
20 %
培 养学 生 创 新 素 质 与 创 新 能 力 等 多 种
途径 培 养学 生 的 创 新 思维 和 实 践 能力
1
、
优 化制 定
“
国 际 接轨
、
、
适 应 行业 发 展
、
”
的 专 业 人 才 培 养方 案 与 课程 体 系
1
调研 了 清华 大 学
电 子 科技 大学
浙江大学等近
0
所 电 子 信 息 类 专 业 培 养方 案
、
、
现 代 通信 和 网 路
、
、
计算 机
新 型 元器 件 产业 高 端发 展
。
同 时 加 快培 育 物 联 网
、
绿 色 照 明 应 用 电 子 等新 兴产 业 东南 大学 电 子科 学与 技术 专业 建 设始终坚 持 为 国 家
,
区 域 经 济发 展服务 的原 则
为 江苏 省乃 至 全 国 输 送 了 大 批优 秀 专 业人 才
构建
层次 实践平 台
以
;
学 科 竞 赛 为 抓手
培养创 新素 质 与 创 新能力 等
种途 径 开 展 了 创 新 人 才 培
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项目汇总表
二等
车得福
庄正宁
李军
王栋
8
18
西安交通大学
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二等
杨瑞英
王芳
王敏
曹扬波
阎小强
5
19
西安交通大学
诊断学考核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二等
刘原
和平
陈银霞
王玉环
马肖容
10
20
西安交通大学
通识教育架构下品牌论坛的塑造与实践
二等
黎荔
徐忠锋
王宏波
锁志海
14
21
西北工业大学
特等
王小力
徐忠锋
张孝林
李宏荣
田蓬勃
苏亚凤
刘丹东
李普选
7
3
西安交通大学
在国际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紧密跟踪学科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特等
刘进军
王兆安
裴云庆
卓放
杨旭
王跃
雷万钧
何英杰
李兴文
刘晓娟
8
4
西安交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多模式培养以及多种形式学位论文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特等
何茂刚
陈花玲
张俊峰
别朝红
郑玮华
田新民
尚春阳
张金玉
郭军杰
14
67
长安大学
产学研互动,强化社会实践,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一等
吴群琪
陈引社
夏明学
左庆乐
张志俊
樊根耀
黄丽萍
12
68
长安大学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及技术支持系统研究与实践
一等
以EDA为基础的培养电子信息类的创新人才相关体系的构建
以EDA为基础的培养电子信息类的创新人才相关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创新意识的提高,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日益向创新能力培养上发展,eda工具在电子信息类学科中为建立一种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这一体系能够提高课程的质量,能够有效塑造新一代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eda工具;课程质量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开始有了新的标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对高效人才的共同要求,也是培养的目标。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新兴的学科,其发展速度也是有目共睹的,电子技术开始跨入大规模的集成电路的领域,对于电子信息课程来说,它的本质并无变化,因此利用eda 工具来提高信息类教学质量以及培养该领域创新人才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大学里的教学过程要结合各个地区的经济建设特色,探索并实践该高新技术,强化教学的创新。
1 为学生创新能力而设计的教学系统1.1 利用eda 工具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求电子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基础学科,来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利用eda 来实现基础课的综合连结,实现全校把电子信息类作为基础课统一的标准,各个层次上设置一定选修课,甚至进行跨专业的选课。
按照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方向的选课,提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快速培养,另外,一些新设课程板块也是目前较为常见又实用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对融合型专业的选修课,更需要综合分析,组织利用电子信息的有关知识,以满足不同的专业对于知识结构的不同要求,根据学科的整合加之计算机信息等技术的运用,能够从根本上使电子信息类的大学课程体系得到整合,最终不断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这一环节,根据相应课程增加设计程序,促使学生从实践转到培养计划,从传统知识学习方法转到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1.2 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的改革改革需要以创新思维为准则,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启发式教育和讨论式教育等教学方法采用专题讨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等课堂形式,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为契机,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
[ 关键词 ] 电子信 息专业类
分类培养
人才培养模 式 资源整合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4 ) 0 3 — 0 0 5 3 — 0 3
一
[ 中图分类号 ] J N O 一 4 : G 6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南 京信 息工 程大学 的前 身是 有 “ 中国气象 人才 摇 篮” 美 誉 的南京气象 学院 , 以大气科学 为核心 , 以信 息科 学 与技术 、 环境 科学 与工程为重 点 , 以多 学科协 调发 展
经 验和 成效 , 借 我校 电子信息专 业类 为江 苏省 高校 “ 十
二五” 重 点建设 专业 的契机 , 在建设 过程 中 , 以高素养 、 高技 能和复合 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为 目标 , 通过资源 整 合、 优 化与共享 , 以学 生为本 , 按工程 型 、 创新 型 、 创业 型 进行分 类培养 , 发展学 生个性 特质 ; 按气象特 色发展 , 培 养具有 气象特色 的电子信 息专业类人才 , 以满足气象行 业 和 区域 经济发 展对具 有集 成优 势 、个性 特质人 才 的 需求 。
、
电子信息专业类协 同建设构想
( 一) 确定 核心 专业 , 以核心 专业 建设 为 龙头 , 实现
专业 间融合 互补
为学科 体系 。我校 电子信息类本科现有 电子 信息工 程 、
电子科 学与技术 、 信息 工程 、 通信工程 四个专 业 , 通过 十 余年 的建设 , 在人才培养 方面 , 具有 明显 的学 科 、 行业 和 区域优 势 , 毕业生 已成 为区域经济和气象行 业发展 的重 要推 动力量 。但在人才 培养过程 中, 也存在 着 明显 的不 足, 主要表现为 : 人才 培养模式单一 , 难 以满 足 区域经 济 和气象 行业对不 同类 型人才的需求 ; 物质 资源与人力 资 源 分配相 互独立 , 难 以避 免重 复建设 现象 , 造成 资源 浪 费, 等 等。 这些 问题 的存在 , 使得我校所 培养 的人 才不 具 有集成 优势和个性特 质 , 难以更好地适应气 象行业 和区 域经济 发展 的需要 。 为 了充分 发挥 我校 电子信 息类 专业建 设所 积 累的
电子科技大学金融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
电子科技大学金融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学院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of UESTC)招生专业名称:金融学(“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目标:既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又通晓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金融科技精英专业简介:以“‘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为载体,划依托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通过跨学院协同、跨学科交叉、跨专业融合、“新工科+新商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战略必争产业为导向,以计算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支撑,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掌握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既通晓“互联网+”核心技术和知识,又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复合型精英人才,打造以行业精英为主体,学术精英与创业精英相互融合的“精英人才生态圈”。
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金融学专业毕业证书,同时获得“经济学和工学”或“经济学和理学”两个学士学位。
根据个人意愿,第二学位可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物联网工程(工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工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理学)中的任意一个专业。
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四年,双学士学位(经济学+工学/理学)专业特色:金融学专业的培养定位是掌握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核心技术,具备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将来能够在商业银行从事金融科技产品研发和风险管理,或在证券基金行业从事智能投研和量化交易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
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以智能信息获取和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以移动互联和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以公司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交易策略设计为核心的金融专业知识,以及贯穿全学习过程的专项工程研发实践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
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作者:白瑞戴瑞锋来源:《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第10期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要下大气力组建交叉学科群”。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就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毕业后“对口就业”,这种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的原因就基于此。
在近年的本科招生中,不少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学科或专业交叉培养,本文将选取部分在我省招生的院校,为考生和家长详细介绍两个院校联合培养专业和同一个院校两个专业联合培养这两种方式。
汇聚两所院校的优势合办,考生可以分享两所顶级高校优秀的教育资源,感受两校浓郁的校园文化,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视野。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
光电子技术科学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两校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培養理工复合型人才的条件。
本专业以光电子技术科学为主线,交叉物理科学、材料科学、光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其他学科。
主要培养在光电子技术领域和光电信息技术及工程领域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宽厚专业知识以及娴熟实验能力的高科技创新人才,能从事光电子科学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光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管理工作。
浙江大学2008年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
45
信息学院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光学工程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郑晓东刘向东刘旭毛小兰闻春敖
46
信息学院
光学工程博士专题课程改革探索
刘旭戴道锌李明宇
47
建工学院
开展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丁元新金伟良毛一平姜秀英俞亚南
48
建工学院
建筑专题化设计
王竹徐雷华晨余健张三明
19
生科学院
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生物化学大实验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金勇丰史锋李霁章骥丁鸣
20
生科学院
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蒋德安翁晓燕郑绍建周启发朱诚
21
生科学院
现代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王君晖韩凝边红武潘建伟
22
生科学院
生物学实验及其数据处理冯源自光23机械与能源学院
工业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建设
材料与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郑津洋郑水英蔡娥陈志平单岩
33
材料与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杨国成吴嘉叶向群金伟光窦梅
34
材料与化工学院
生化反应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
关怡新林建平岑沛霖
35
材料与化工学院
大学生过程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改革
窦梅南碎飞杨国成
36
电气学院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唐任仲王正肖余式汪陈晓明
24
机械与能源学院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与知识共享平台
谭建荣陈芨熙薛安克顾新建蔡铭
25
机械与能源学院
面向国际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
唐任仲陈惠玲朱玲顾大强魏燕定等
电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摘要: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电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国矿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按照“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了“优化基础、提升能力、激发创新”的教学理念。
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1],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完善机制为保障,通过课程体系与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来源于实践,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2]。
近年来,中心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自2012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综合改革。
围绕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构建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了电气工程专业系列课程群建设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群建设。
切实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融合,探索和实践了理论与实践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并行、验证与创新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2. 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的“2+2”人才培养模式。
第六届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传承与创新并举,态度与能力并重,构建高职现代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徐盈群、冯建新、沈弥雷、陈玲俐、陈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
推荐国家
73
IT特长生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黄崇本、程光华、史晓燕、吕新荣、朱晓鸣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金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教育学
74
以剧目为载体 以基地为保障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舞台艺术人才
周旭、余永海、张新宇、张露芳、卢纯福
浙江工业大学
文学
推荐国家
30
国际经济与贸易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程惠芳、吴向明、杜群阳、张祎、姚利民
浙江工业大学
经济学
推荐国家
31
以"体系、平台、模式"构建为重点的地方本科院校基础物理教学改革
隋成华、徐志君、魏高尧、林国成
浙江工业大学
理学
32
RPT--现代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薛安克、王建中、侯平智、罗志增、彭东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工学
推荐国家
39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孙玲玲、王光义、严义、潘松、张亚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工学
推荐国家
40
在开放教学模式下实现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探讨与实践
丁东澜、沃健、戴文战、陈畴镛、丁正中
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王昆欣、韩永良、严一平、卢静怡、傅凌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教育学
推荐国家
70
高职会计教育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陈强、谢国珍、徐丽、马菁、胡建钧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t n e gn e n ,s v r e s u s wh c h u d b ov d i h r c s i g o eo m f t e p r o n ltan n i n i e r g e e a k y is e ih s o l e s l e n t e p o e sn fr f r o h e s n e r i i g o i l
第 3期
夏哲雷 ,肖丙刚 ,王秀敏 , 许
华: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人才培养 的研究
信 息类 专业 人才 培养 模式 。紧密依 靠企 业 行业 专家
和 专业 指导 委员 会 进行 社 会 需 求 分 析 , 跟踪 毕 业 生
课外实践活动 , 提升学生 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调查 , 时修 订人 才培 养 方案 , 及 使人 才 培养 方案 与 时 俱 进 , 合应 用 型创新 人才 的要 求 。 符
Absr c t a t:On t e b ss o n l zn h u r n e c i g st ai n o o si n n e a in le e to i n o ma h a i fa a y i g t e c re tta h n iu to fd me tc a d it r t a lcr n c if r - n o
我 院还将 “ 于视 觉 感 知 的视 频 编 码 去 噪 预处 基
理研究” 国家 自然 基金项 目与 “ 字视 音 频 技术 ” 数 课
程 建设 相 结合 , 建设 了省 财 政 实 验 室 数 字 媒 体 处理
规文件和质检书籍等为主要 内容的综合文献 资源 , 已向浙江省高校师生开放 ; 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培 将
肖丙 刚 (9 9), , 士, 17 一 男 博 副教授 , 主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 , - i :gio j .d .n Ema bxa@cl eu c l u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电子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电子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摘要]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利用学校优势学科和优质资源,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大类实行优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探索具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电子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法、科研能力提升、个性化成长与人文素质教育等诸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创新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7-0090-03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
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已成为行业急需,电子信息学科高级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建校五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类优秀人才。
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成立“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2009年成立英才实验学院,集中力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英才实验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注重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基础知识厚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全球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大学建立了以单一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国家生产力落后、行业专门人才匮乏时期,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传统的“专才型”人才因为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创造能力等,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促进人全面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1]电子科技大学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
编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来源
起止日期
部 门
主持人
1
优化校际间食品类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市教委
2007.10-2009.10
校办
曹小红
1. 食品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
食工学院
张泽生
2. 生物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生物学院
王敏
3 以商科教育体系为依托的食品、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建设的研究
包印学院
黄利强
轻工产业链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教务处
王凤玲
轻工机械类专业对接产业链,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学院
李占勇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及反馈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教务处
孟少英
3
《食品技术与工程》课程群双语教0
食工学院
赵征
4
理学院
衣守志
7
凝练特色,强化交融,构建材料化工类优势学科群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市教委
2007.10-2009.9
材料学院
卢秀萍
8
面向国际化的机械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市教委
2007.10-2009.12
机械学院
薛 强
9
面向滨海新区,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市教委
2007.10-2009.10
工科类高等学校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市教委
2007.10-2009.3
实验室管理处
刘雁红
5
发挥学科优势全方位改革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天津市教委
2007.10-2009.10
基于学科优势如何构建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学科优势探讨如何构建电子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技术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电子技术领域的知识有着很短的更新换代周期。
只有构建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技能人才。
以电子学科的优势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优良的人才培养体系,希望能为电子专业的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经济电子技术电子专业创新意识在现代社会,光电子技术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只有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摒弃传统的培养体系,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体系,通过一定的有效途径才能在电子技术领域内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而促进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在校期间获取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便是教科书。
当然,教科书也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
是否能够选取比较合适的教科书,关系着教学任务能否正常完成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达标。
由于电子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比较短,因此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工艺和器件也在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更换。
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及时地删除已经过时的同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与此同时做好新知识的增添,设计出应用型和综合型的课程。
可以适当地删减课时,实现课程小型化,多类化以及现代化。
保证课程在内容上的基础性、实践性以及先进性。
增加有助于培养能力的课程,如自学科、讨论课、实验课、设计课、实践课,等等。
这样做可以实现课程的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好铺垫工作。
我们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1.要保证内容的基础性。
电子专业中具有入门性质的课程就是电子技术的基课。
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获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此同时提高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进一步学习的启蒙准备。
因此,要保证教科书在内容上的概念性,原理性,同时还应该涉及一些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2.要保证课本内容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相符合。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
管理与标准化/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韦艳芳(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537000)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越来越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资源,人才的积累和释放对每个企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企业需要拥抱新的创新人才思维和创新技术,实现以 人才战略驱动的业务创新。
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专业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一批专业理 论知识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同时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意方法、创造技术、创业能力的“四创”型人才 成为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文章首先分析当前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其次探索新 工科理念下“四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思路3关键词:新工科;电子信息;“四创型”人才;应用型科研1引言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人才的培养 离不幵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与产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撑的,因此工程教育的改革如果滞后,就会拖产业发展的后腿。
那么如何在科技快速发展过 程中让教育跟随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满足新经济发展下的人才供应需求呢,“新工科”应运而生。
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高校,找准地方高校自身的办学 特色和服务对象,高校面向未来布局“新工科”建设,对电子信息类“四创型”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四创型”人才的意义科技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 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的竞争离不 开产业创新和科技的竞争,科技和创新竞争的核心是 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因 此在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地方人文经济、文化产业发展对实践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也曰趋旺盛。
沈工大教发[2010]13号
沈工大教发[2010]13号关于公布200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及自编教材立项项目的通知各教学单位: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辽教办发[2009]90号)的文件精神,按照《沈阳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沈工大校发[2007]181号)和《沈阳工业大学自编教材的管理规定》(沈工大校发[2007]218)的要求,学校开展了2009年沈阳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和自编教材规划立项的申报工作。
全校申报教改立项项目二百三十余项,申报自编教材规划五十三部。
经专家论证,报请主管校长批准,2009年沈阳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一百六十一项,其中资助立项项目六十六项,一般立项项目九十五项;自编教材规划立项二十六部,其中重点立项八部,一般立项一十八部。
学校将对资助项目拨发启动经费,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继续给予资助。
学院要为立项项目研究与实施提供支持与保障,确保项目取得成果。
附件:1、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一览表(重点资助和一般资助)2、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立项项目一览表3、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自编教材规划立项项目一览表沈阳工业大学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附件1: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一览表- 3 -- 4 -- 5 -- 6 -- 7 -附件2: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立项项目一览表-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附件3: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自编教材规划立项项目一览表主题词: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改革通知党政办公室 2010年3月10日印发共印6份- 15 -。
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本科院校)
83 绥化学院 84 哈尔滨商业大学 85 哈尔滨商业大学 86 哈尔滨商业大学 87 哈尔滨商业大学 88 哈尔滨商业大学 89 哈尔滨体育学院 90 哈尔滨金融学院 91 齐齐哈尔医学院 92 齐齐哈尔医学院 93 黑龙江工程学院 94 黑龙江工程学院 95 黑龙江工程学院 96 黑河学院 97 黑龙江大学 98 黑龙江大学 99 黑龙江大学 100 黑龙江大学 101 黑龙江大学 102 黑龙江大学 103 黑龙江大学
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获奖名单(本科院校)
序号
推荐单位
1 黑龙江大学
2 黑龙江大学
3 黑龙江大学
4 黑龙江大学
5 黑龙江大学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7 哈尔滨工业大学
8 哈尔滨工业大学
9 哈尔滨工业大学
10 哈尔滨工业大学
11 哈尔滨工业大学
12 哈尔滨工业大学
13 哈尔滨工业大学
14 哈尔滨工业大学
动物学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黑龙江省俄语教育教学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留学生预科汉语速成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民健身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与实践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协同操作策略研究 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索——“45341”高效能大学教学模式研 基于ERP实验平台构建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多层次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区域高校联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华经典诵写讲”人文素质教学体系的探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园校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赵文阁 刘鹏 于东 陈辉 高智晟 赵秋野 吴哲 杨家胜 张艳杰 穆馨 戴云 李国慧 刘辰洁 张晓涛 程书秋 王韶峰 朱立新 李真真 张元锋 李伟 胡菊华 尹占军 梁巍 单丹丹 杨晓红 温恒福 姜君 杨丽 陈云奔 王威 苗雨君 张月武 李喜云 杨蕙璇 徐 丽 荆涛 田景芝 万树峰 郑永杰 赵云鹏 杨敬民 尹传兰 姜丽华 潘国宏 潘晓彦 张金学 张宝歌 李旭中 梁中贤 周传胜 臧慧微 吴媛媛 程亚恒 张颖 刘丽丽 魏巍巍 王磊 樊千 程宇 吕广仁 毕伟林 许淑琴 乔志和 张国发 崔玉波 郑志秀 苏连江 王晖 程利 姜珊珊 韩妍容 蔡东霞 庄严 杨艳丽 王鹏 陈秀敏 孙立鹏 赵晓玲 郑凤霞 王斌 林超然 周显波 王向荣 才娟 陈香玉 孙晓红 孙剑明 刘任重 孙振宝 张博 项义军 张金萍 王福友 赵国军 徐铁岩 高勇 张春玲 张莉 章刘成 庞海峰 邱泽国 刘晓峰 张林 李燕 梁运吉 李新海 张凤元 朱志强 阚军常 刘石 徐金庆 李克良 赵福春 柳欣 荣红霞 姚旭 迟艳琴 刘吉成 崔光成 弓箭 白丽 孙要武 杨立群 张春娣 张晓杰 李强 李敏 张洪田 张庆久 郭秀颖 吴彪 王云龙 齐晓杰 安永东 臧杰 纪峻岭 张金柱 叶树江 赵雪梅 刘柏森 吴彪 李丹 宋立权 曲兆东 焦青亮 郭威 王琦 祁颖 朱桂凤 张丽梅 王歌雅 杨震 申建平 王春梅 石悦 唐孝敏 张显 生玉秋 张龙 曹重光 张丽梅 段光达 张毅 陈凯 王振 张伟 吴华洋 陆铭 李兴禹 李林林 惠丽 方伟林 徐辉 吴玲 张浩宇 吴金秋 葛遵峰 郑远见 李海东 吕兴群
浅谈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思想 是 : 向工程 为 主 、 化 基 础 、 出创新 精 神 和创 面 强 突 电子 信 息学 科 是 当今 世 界 发 展 最快 的学 科 之 一 . 新 能力 、 加强 实践 、 宽专 业 、 拓 提高 素 质 。 因此 . 工科 属 于技 术科 学范 畴 。 含众 多 的子学 科 和相 关学 科 。 理 包 如
期望 产生 了 明显 的距 离
形势 和就 业市 场格 局 的变化 .对 人才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在专 业 课 程体 系 的研 究 方 面 .鉴 于计 算 机科 学 和 求 。 大学 毕业 生不仅 要懂 得专 业知识 . 还要懂 得 经济和 管理 知识 . 不仅 要具 有科 技研 发 能力 。 要具 有组 织 和 还 技术 的快 速发展 .美 国电器 与 电子 工程 协会 下 属 的计 尤其 是要具 有 开拓 精神 和创 新 能力 。可见 , 算 机 学 会 I E C ( h ntue fEet cla d 管理 能力 . E E— S T e Is ttd o l r a n i ci
一
机科 学 与技术 ” 内涵 和外 延 已经 与这 l 的 0年来 由于信 现 代 社会 市 场经 济及 经 济全 球 化 的发 展 .各 行各 息科 学技 术 高速 发展 所导 致 的社 会 对 ” 计算 机 人 才” 的 业 的结构 性调 整和 重组 .社 会多 样化 特 征带 来 的就业
方 院校信 息专 业人 才培 养模 式的 理论模 型 和研 究假设 。
【 关键词】 :地方院校 , 人才培养模式 , 电子信息专业
到 了 重要 的作用 。 与此相应 。 中国计算 机学 会教 育专业 随着 计 算 机 和 通 信 技术 近 十 年 来 的 蓬勃 发 展 . 国 委 员会 和全 国高 等学校 计算 机 教育研 究 会 给予 了密切 家的进一 步 改革开 放 , 国开始进 入 信息 化社会 。 中 以信 关 注 , 1 9 于 9 3年推 出了基 于 中国 国情 的 《 算 机 学科 计 息 化带 动工业 化 , 面建 设 小康 社会 , 全 已经 成为 我们 的 教 学计 划 1 9 ) 即 9 9 3 ( 3教程 ) 又于 2 0 , 0 1年 , 清 华大 在 基本 国策 和全 国人 民共 同奋 斗 的宏 伟 目标 。在 这样 的 学 出版社 的 大力支 持下 , 出 了《 推 中国计算 机科 学 与技
“双万计划”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与实践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作者简介:宋建华(1978—),男,黑龙江五常人,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机电工程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智能图像处理。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电子信息类新工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FJJKCG20-315);闽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万计划’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G201920)为了加快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于2019年4月启动了“双万计划”[1]。
“双万计划”的推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和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本科专业的精品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闽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简称“物信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2019年初已顺利通过中华工程教育认证学会的IEET 认证[2],并已纳入“双万计划”中的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建设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学院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改造和升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努力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成为优秀的产业需求人才。
一、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一)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结合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人文社会五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案[3],形成规范、健全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所建立的“一体五翼”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在保留本学科特色的核心课程基础上,拓展专业课与通识课,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技术课程适当增列,同时设置6个学分让学生去修读哲经法管史教艺等人文类课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际能力,建立工程职业道德概念以及终身学习的工作态度。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实验室项目支持下,我校有效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了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
一、建设思路与定位根据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举措,结合国家提出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大决策和重庆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们确立了“注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综合学科背景融合和系统思维培养,注重工程能力训练和科研思维启迪,注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引导,强化实验实训体系的开放性和适应性,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四注重、三强化” 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同时,充分发挥我校信息科学技术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网络化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高校网络控制与智能仪器仪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综合优势,大胆实践,探索实验实训教学的新模式,组建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从产品构思、原理设计、生产制造、测试检验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生命全过程的工程教育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需要的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环境改造、设备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新的建设思路。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其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理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我们将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为:以学生为本,努力把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体系科学,实训教材系统,实训设备完善,实训装备精良,队伍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开放式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2卷)第5期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10,V ol.12,No.5103.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覃庆国杨亚培蒋宁田伟霞谢辉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610054][摘要] 对致力于建设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必须自觉、主动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
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体现电子信息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合力等措施,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学科; 电子信息; 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 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0)05-0103-04对照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培养出的拔尖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等 [1]。
电子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依托学科优势,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课内外、校内外共同发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一、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均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内容。
虽然,二者存在着建设目标与侧重点不同、内涵要素不同、建设成果的标准不同等诸多差异,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大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等等,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2]在实践中,二者都涉及到队伍、基地、条件、制度等建设,二者结合可以资源共享。
为此,学校坚持将专业建设融入学科发展,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专业优势,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优秀的平台与基地。
(一)专业建设规划融入学科发展,形成与学科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布局,首先要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国防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其次要与学校的学科布局与发展相适应,要避免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以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布局。
2002年以来,学校依托电子信息优势学科先后增设了网络工程等14个社会急需的专业,在该领域形成优势专业群;先后增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5个与电子信息相关的新专业,与优势专业群实现互补;此外,还增设了电子商务等3个文管类专业,实现了理工管文协调发展。
目前学校以电子信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已经形成,如下表所示。
表1 我校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统计表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总量专业个数 2 2 2 9 22 7 44 所占比例 4.5% 4.5% 4.5% 20.5% 50.0% 15.9%100%其中,理学、工学门类中21个电子信息类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7.7%。
[收稿日期] 2010 − 06 − 22[基金项目] 四川省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P09099);电子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L08023701ZJX0819)[作者简介] 覃庆国(1973 − )男,高级工程师,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杨亚培(1962 − )男,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DOI:10.14071/j.1008-81052010.05.019教育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2卷)第5期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10,V ol.12,No.5104.(二)学科优势及时转化为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依托重点学科提升特色专业水平。
学校在将专业建设融入学科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学科带头人是当然的专业建设负责人。
目前,学校的23个国家、四川省特色专业和国防紧缺学科专业的负责人均为学科或学术带头人。
在他们的统一调配下,重点学科所拥有的一流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大量的高级别研究项目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等优质资源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学科与专业的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有力地提升了特色专业的办学实力与水平,部分特色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位居国内同类专业前列。
依托学科方向形成特色专业方向。
学校重点学科所形成的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学科方向,既是我校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也是我校专业方向生长的源泉。
按照“将学科最新动态引入教材→利用学科最新成果开设新课程→开设系列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新的专业方向”的思路和做法,目前,学校有7个电子信息类专业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设置了21个专业方向。
依托优势学科办出传统专业特色。
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传统专业如果不能办出自身特色,在与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比较中不能具有比较优势,则其必然会处于下风。
而利用学校电子信息学科和信息技术手段来改造非电子信息类传统专业,是这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内涵,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大力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比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形成非电子信息类专业也“带电”的特色。
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7门电子信息类课程,其中,4门必修课占该专业必修课总学时的10.1%。
二、利用学科建设成果改革课程体系,体现电子信息特色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又是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重点和难点”[3],是高校教学成败的关键。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教学改革都是一次“课程改革运动”。
(一)构建电子信息类“3+6+X”核心课程体系,夯实基础理论高校在课程发展中应优先发展基础课程。
因为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只有那些拥有基础科学知识,加强基础理论训练的人,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为此学校实施“3+6+X”课程建设工程,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电子信息类核心课程体系。
“3”指数学、物理、英语3个公共基础系列课;“6”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和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6门电子信息类学科基础课;“X”指各专业2~3门核心专业课程。
对这些课程,学校坚持“精品化”战略,在经费和政策倾斜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融合,由学术带头人任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建设负责人。
在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坚持充分将科研方法、体验与已有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将科研训练贯穿教学过程,既丰富了课程建设的资源,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思维,推进其精品化建设。
目前,所有“3+6”课程和超过50%的“X”均已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是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创新之根,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言,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学校依据学科专业布局和特点,按照“层次+模块”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各模块既有明确的功能和层次的区分,又要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使实践教学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逐渐递进。
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到各个模块。
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又包含若干教学环节、教学场所和教学目标,如下图所示[4]。
其中,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必修数学实验、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基础、集成电路应用实验、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基础工程训练、电工电气实训、电装实习、生产实习等。
强化实验平台建设,实现实验设备升级换代。
实验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
我校集中资金重点建设一批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突出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紧跟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前沿,与国内外著名IT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自2001年以来,学校共投入上亿元经费新建和改造了100多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建立了近百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学校所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面向优秀本科生开放,成为高年级本科生进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地。
教育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2卷)第5期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10,V ol.12,No.5105.图1 电子科技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图坚持用科研成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学校在本科实验教学工作中按照新技术引进→教学实验项目改造→本科生实验教学应用的思路,不断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实验转化,近年来,先后资助了近百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丰富了本科教学实验的内容,提升了本科教学实验的水平。
在开设创新性、探索性实验和跨专业选修实验方案时,尤其注重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形成适应学科特点及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的实验方案体系,供学生选做,同时鼓励学生自选课题做实验。
近三年,科研骨干开发了146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三、发挥科研优势,校内外、课内外整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合力“整合正式教育过程和非正式教育过程,整合教学、研究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5],使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拔尖人才,是美国研究性大学重构本科教育体系,构建整合教育的主要举措。
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互动,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合力。
(一)发挥科研优势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学通过开放办学,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
”学校一是坚持“引进来”,把行业界的著名专家、研究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承担相应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把各行业研究的前沿问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等带进学校,使在校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之中,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二是立足走出去,建立产学联盟,我校是广东省、教育部和科技部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八所签约高校之一,在广东发起和参与了两个“产学研战略联盟”。
三是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
利用我校微波领域的优势,与美的集团合作,既为他们开发家用微波产品和工业微波产品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使一大批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本领域的科研实践,有的已在其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