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理论(2013年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料)宿州

合集下载

企业管理学--试卷以及答案

企业管理学--试卷以及答案

企业管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 分,每小题1.5分)2对决策的备选方案的理解错误的是:()A.决策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方案B.备选方案一般而言只是为了衬托主方案而存在C.备选方案也必须可行D.备选方案是决策不可缺少的部分3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波特五力模型分析B.资料查找法C.访问法D.pestle分析法4某厂厂长年初收到下属公司交来的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本公司2001年度计划产销M 产品10万件,固定成本总额30万元,计划实现利润10万元。

2001年实际产销M产品12万件,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售价与计划数一致,所以实现利润12万元”。

该厂本年度的实际利润()A.等于10万元B.等于12万元C.高于12万元D.低于12万元5以下哪项不是非确定决策的决策方法:()A.乐观准则B.悲观准则C.决策树法D.后悔值原则6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错误的是()A.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B.企业社会资本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媒体等C.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是企业与生俱来的D.社会资本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很难于用财务来衡量7对于企业外部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部分企业所面临外部环境基本是一致的B.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非企业所能控制的,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和C.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宏观外部环境D.企业把握好了外部环境便能在竞争中获取优势8对于企业的价值链说确的是:()A.这个概念是明茨伯格首先提出的B.价值链其实就是企业的信息链C.价值链分析把组织看作一系列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些过程既独立又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增值链条D.对于价值链的细分,划分得越细致越好9下列不属于成本领先战略的优势的是:()A.阻挡竞争对手的对抗B.偏离消费偏好C.形成强大的行业进入障碍D.形成对替代品的竞争优势10环境分析术方面的因素包括()A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出的机构和活动B在一个特定的公司中,关于什么时候机械设备需要被重置的决定C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产生的对新技术的需要D公司的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支持公司去控制这个市场二、判断题(共15分,每小题1.5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打"√",错误的打"×"。

党校研究报告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

党校研究报告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

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题:管理学原理第一章1、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2、什么是管理?(P6)答: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其包含四个关键点:第一,管理存在于正式组织。

第二、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

第三,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

第四,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1)其他人的活动,即被管理者的工作;2)其他人,即被管理者。

3、为什么说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P6)答:由于每个企业能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整个社会能用于社会生产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就要求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以可用的资源尽可能多地实现某种想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由于管理的必要性在于资源的有限性,所以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组织的目标能有效地实现。

每一个组织都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的问题,使组织的有限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简答:4、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的定义及逻辑关系?/为什么说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7-P10)答:管理成效是指管理活动的效果。

组织成效是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通过作用于被管理者的业务活动,而对组织的成效产生影响。

组织成效的高低,除了受管理成效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同时,各个组织的组织成效会影响(形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这种环境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目标的确定。

所以,在管理成效与组织成效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线性相关的关系,即高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能导致高的组织成效;反之,低的管理成效并不一定必然导致低的组织成效。

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在实践中的“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各自的不足和偏颇之处,从而正确评价管理者与组织成效的关系。

5、管理者的类别和技能结构。

(P14-P17)(1)类别: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2013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管理专业

2013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管理专业

2013安徽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题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的本质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3、“三个有利于”答: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4、民族区域自治答: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5、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6、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答: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答: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答: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简答题1、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3年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复习资料(手打版)

2013年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法学复习资料(手打版)

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构成。

2、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3、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4、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5、法的渊源是指特定法律共同体所承认的具有法的约束力或具有法律说服力并能够作为法律人的法律决定之大前提的规范或准则来源的那些资料。

6、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

7、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

8、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9、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规律文件及认可法律的活动。

10、执法又称法的执行,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

11、司法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12、宪法是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13、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省委党校企业管理研究参考答案(2)

省委党校企业管理研究参考答案(2)

1、对现代管理的几个必要认识:①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②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③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代表范畴。

2、企业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答: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和获取利润,依法设立和运营,以德生存和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基本内涵:①活动范围②活动宗旨③活动方式④行为规范⑤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

3、现代企业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答:现代企业,是指由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专职管理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

基本内涵:①两权分离②专职经理管理③多单位企业。

4、企业管理的概念及其内涵。

答:企业管理是指从市场需要出发,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以人为中心、以协调为本质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

内涵:①市场需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出发点②企业管理必须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求③企业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的⑤企业管理的本质任务是协调活动。

5、企业管理的性质答:企业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指挥、监督生产经营活动。

它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化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二重性。

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的要求来看,既要遵循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科学性要求,又要体现灵活协调的艺术性要求,这就是企业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6、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包括①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的性质。

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②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的性质。

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

7、学习企业管理二重性的意义:企业管理的二重性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根据企业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我们应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任何一种企业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出现总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也就是说,他是同生产力水平及其他有关情况相适应的。

现代管理基础理论(2013年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料汇总)宿州

现代管理基础理论(2013年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料汇总)宿州

现代管理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1、(P63)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任何社会劳动或者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要求,他要从有效组织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出发来发挥职能,采取措施。

所谓社会属性,是指管理既然是人类的一中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它又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并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因此必然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所制约。

2、(P68)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

3、(P70)协调的涵义:是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步调一致的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协调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和重要工作。

4、(P73)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次产业间及其内部各部门间生产规模的比例关系和投入产出的关系。

5、(P75)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购买力。

6、(P76)宏观决策,主要是指国家政府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研究并制定一个国家的,事关国民经济大局的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重大方针政策。

7、(P81)金融监督,是指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状况的监测、预警和督导。

其作用利于货币稳定,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8、(P81)物件监督,是指政府及有关只能部门依据物价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商品价格的形成、调整和执行进行的监督。

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宏观物价的基本稳定,有助于建立正常、良好市场调节秩序;有助于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

9、(P83)产业政策的涵义:是政府对资源在各产业间配置过程的干预,弥补和修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从对资源合理配置和加速产业结构高度化中获得经济增长收益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简答1、(P75)经济周期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这个阶段是指宏观经济由繁荣到萧条之间的过度阶段,这一阶段是经济处于全面下降的时期。

企业管理学试卷以及答案

企业管理学试卷以及答案

企业管理学试卷以及答案企业管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 分,每小题 1.5分)2对决策的备选方案的理解错误的是:()A.决策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方案B.备选方案一般而言只是为了衬托主方案而存在C.备选方案也必须可行D.备选方案是决策不可缺少的部分3对于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波特五力模型分析B.资料查找法C.访问法D.pestle分析法4某厂厂长年初收到下属公司交来的财务报表及分析报告,“本公司2001年度计划产销M 产品10万件,固定成本总额30万元,计划实现利润10万元。

2001年实际产销M产品12万件,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售价与计划数一致,所以实现利润12万元”。

该厂本年度的实际利润()A.等于10万元B.等于12万元C.高于12万元D.低于12万元5以下哪项不是非确定决策的决策方法:()A.乐观准则B.悲观准则C.决策树法D.后悔值原则6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错误的是()A.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B.企业社会资本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媒体等C.社会资本是无形的,是企业与生俱来的D.社会资本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很难于用财务来衡量7对于企业外部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部分企业所面临外部环境基本是一致的B.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非企业所能控制的,客观因素与力量的总和C.企业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宏观外部环境D.企业把握好了外部环境便能在竞争中获取优势8对于企业的价值链说确的是:()A.这个概念是明茨伯格首先提出的B.价值链其实就是企业的信息链C.价值链分析把组织看作一系列价值创造的过程,这些过程既独立又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增值链条D.对于价值链的细分,划分得越细致越好9下列不属于成本领先战略的优势的是:()A.阻挡竞争对手的对抗B.偏离消费偏好C.形成强大的行业进入障碍D.形成对替代品的竞争优势10环境分析术方面的因素包括()A创造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出的机构和活动B在一个特定的公司中,关于什么时候机械设备需要被重置的决定C公司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产生的对新技术的需要D公司的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支持公司去控制这个市场二、判断题(共15分,每小题 1.5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后的括号打"√",错误的打"×"。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目录(精品文档)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目录(精品文档)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目录(精品文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3(一)社会主义的本质3(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5(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6五、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7六、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9(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9(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0(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0(四)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11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2(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3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3(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13(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13九、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15(一)统一战线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宝15(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对象、性质和基本任务15十、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16(一)民族问题的性质与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6(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6十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17十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18(一)“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18(二)“一国两制”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18(三)“一国两制”构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18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19(一)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9(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23(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3(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25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28(一)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28(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0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32(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32(二)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3(三)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34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36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37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38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9八、认真贯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0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41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45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45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46四、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46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6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7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7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7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鲜明特色48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48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48十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48十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48十四、如何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48十五、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49十六、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49十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49 十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0十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50二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51二十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2二十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3二十三、我国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55二十四、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56二十五、现阶段分配不公问题原因何在57二十六、全面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59二十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9二十八、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60二十九、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0理论法学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122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122一、法治理念122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22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122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123第二章法的本体124第一节、法的概念和特征124第二节、法的要素125一、法律规则125二、法律原则126第三章法的存在127第一节、法的渊源127第二节、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128第三节、法的效力129第四节、法律责任130一、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点130二、法律责任的归责与免责130三、法律制裁130第四章法的运行131第一节、立法131第二节、法的实施132一、法的实施的概念132二、执法133三、司法133四、守法134应用法学第一章宪法学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136一、宪法的含义和分类136二、宪法的功能和作用137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138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38二、选举制度140三、国家结构形式140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1五、特别行政区制度141第三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42一、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142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42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143第二章行政法第一节、行政法概述144一、行政法的概念、特征和调整对象144二、行政法的渊源144三、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145四、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45五、行政法律关系145第二节、行政主体146一、行政主体概述146二、行政机关146三、依职权和受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146四、行政主体的职权与职责147第三节、行政公务人员147一、行政公务人员的概念、特征与范围147二、行政职务关系147三、行政公务行为148第四节、行政相对人148一、行政相对人的概念与特征148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48第五节、行政行为149第六节、行政立法152第七节、行政执法153第八节、几种常见的行政执法行为153一、行政许可153二、行政处罚157三、行政强制措施158四、行政强制执行158第九节、行政司法159一、行政司法的概念与特征159二、行政复议159第十节、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163第十一节、行政赔偿164第三章刑法学167一、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167二、犯罪与犯罪构成168三、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169四、未完成罪169五、刑罚及其刑种170六、刑法分则中的几种职务犯罪171 第四章民法学173一、民法的概念与基本原则173二、民事主体、我国对法人的分类174三、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176。

2013-2015年安徽大学考研初试真题 管理学原理

2013-2015年安徽大学考研初试真题 管理学原理

2013年安徽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管理学原理试题代码:822一、名词解释1、决策科学化2、公平公正道德观3、战术性计划4、柔性组织5、参谋职权6、组织间沟通二、选择题1、组织中的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2、某公司拟从基层选拔一批管理人员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假设公司委托你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你认为培训的重点应该是()A、总结基层工作的经验教训B、熟悉中层管理人员的奖惩制度C、认识管理职能的重点所在D、完成管理角色的转变3、在管理决策中,只要选择满意方案即可,无须苛求最优方案,对于这种观点,你认为以下哪种解释最有说服力()A、现实中不存在最优方案,只能寻求满意方案B、决策中还有充分的时间寻找最优方案C、管理者对最优方案无法达成共识D、最优方案常常由于代价太高而得不偿失4、在企业收购决策中,管理者必须全面分析拟购企业的目前状况及可能的发展余地,这时管理人员需要的技能主要是()A、诊断技能B、人际关系技能C、概念技能D、技术技能5、你正面临是否购买某种奖券的决策。

你知道每张奖券的售价以及该期共发行奖券的总数、奖项和奖金额。

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决策的类型是什么?加入何种信息以后,该决策将变成一个风险决策?()A、确定性决策,各类奖项的数量B、风险性决策,不需加其他信息C、不确定性决策,各类奖项的数量D、不确定性决策,可能购买奖券的人数6、对经常发生、原因明确的结构性问题,应制定明确的政策,规则和程序来解决。

在下述问题中,哪个属于政策层面的问题?()A、百货公司处理顾客退货问题,对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何种情况下不可以退货的规定B、某公司提出:“在未来5年内,公司将大大提高员工的素质。

”C、某公司为控制加班失控问题而指定的由原来负责审核、批准的规定D、某公司决定将出差人员住宿费标准由每日200元提高到每日300元7、下列几项职责中,哪一项通常不属于中层管理者的工作范围?()A、了解下级的工作感受B、亲口制定考勤制度C、掌握上级部门对自己的要求D、评价下级的工作表现并反馈给本人8、下列哪类企业最适合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A、纺织厂B、医院C、电视剧制作中心D、学校9、要做到有效倾听,下列不正确的是()A、领导者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B、对于力所能及的要求要大方许诺C、不要随意插话D、适时发问,鼓励对方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10、领导风格的类型主要分为专治、民主、放任三种,其中民主型领导方式的主要优点是()A、纪律严格、管理规范、奖罚分明B、组织成员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C、按规章管理,领导者不运用权力D、员工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11、属于决定组织结构外部因素的是()A、组织的管理人才B、组织改变其结构的能力C、组织战略D、竞争的性质12、高级工程师老马在一家研究所工作,该所拥有一流的研究设备,根据双因素理论你认为下列哪一种措施最能对老马的工作起到激励作用()A、让老马完成完整的产品设计而不是总重复做局部设计B、调整工资和福利C、配备性能更先进的个人电脑D、以上措施都起不到激励作用13、如果产品需要满足不同文化和传统的顾客的特殊需求,组织设计最好()A、产品部门化B、地域部门化C、矩阵制D、产品部门与地域部门化结合14、从期望理论中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A、目标效价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B、期望值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C、领导者要注意存在着负效价D、应优化组合目标效价和期望值概率15、依据控制的()控制可以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管理专业绝密复习提纲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管理专业绝密复习提纲

1.企业的目标:社会贡献、市场、利益与发展、成本、人员培训2.企业的责任:对员工、对社区、对生态环境、对国家、对消费者3.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a.加强教育、培养理念、提高意识b.建立评价体系c.加强研究工作、完善法律制度、企业发展4.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分工、弹性、效益、激励、动态、创新、可持续5.企业管理系统的特点: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可分性、层次性、独立性6.分工的好处:提高效率、减少损失、利于革新、利于管理7.企业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8.西方管理理论的四个阶段:传统、科学、行为、现代9.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运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

3.核心问题是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彻底变革。

10.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1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提高士气是生产率的关键、存在非正式组织12.马斯洛需要:生理、安全、感情、社会地位、自我实现13.现代管理阶段的学派:管理过程、经验、系统管理、决策理论、管理科学、权变理论14.决策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15.计划编制的程序:收集材料、任务分解、结构分析、综合平衡、下达计划16.组织的要素:共同的目标、人员与职责、协调关系、交流信息17.组织高效化标准:管理效率高,层次合理、信息准,利于决策、人员任用合理、目标和计划分解有保障18.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规模和发展阶段19.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与因人设职结合、权责对等、命令统一、有效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结合20.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21.扁平结构的特点:幅度大,层次少:信息传递快、信息准、下属主动积极22.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23.领导的作用、素养:指挥、协调、激励。

品德、知识、能力、心理24.激励方式:目标、参与、领导者、关心、公平、认同、奖励、惩罚25.国企改革历程:扩权让利78-84、利改税84-86、承包制90、现代企业91-9426.现代企业制度含义:企业制度的现实形式、若干具体制度构成(法人、产权、组织、管理)、法人制是基础、产权制是核心、公司制是主要形式27.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领导、人事、财会、破产)2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利于政企分开、利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利于国资保值增值、利于规范经营行为、利于走向国际市场29.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给企业家自主经营空间、从股东利益出发非私利、给投资者流动权利30.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31.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股东和懂事委托、董事和经理委托、四者制衡32.现代企业环境保证:完善市场体系(商品、金融、劳动力)、健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直接管理变宏观调控、管理企业变管理市场、)33.企业文化的内涵:1它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2.中心是人本文化3方式是软性管理4任务是增强凝聚34.企业文化的特点:民族、客观、独立、综合、历史35.企业文化结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观念层(观念决定其它层、制度是其它中介、物质层是体现36.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37.企业战略四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调作用38.企业战略特点:全局性、指导、长远、竞争、稳定、风险39.企业战略的层次: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40.企业战略的管理过程:分析、选择与评价、实施与控制41.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产品、推销、市场营销、社会营销42.选择目标市场的模式:单一市场集中化、有选择的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完全覆盖43.市场定位战略:特色、利益、用途、用户、竞争者、产品种类、质量44.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关)45.生产过程的特征:生产技术(离散型和连续型)、产销关系(分离、结合)、产品与工艺的标准化程度46.生产过程组织的客观要求: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适应性47.清洁生产的意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丰富发展企业管理思想48.生产能力的分类:设计、查定、有效的生产能力49.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固定资产的数量、有效工作时间、生产效率、技术工艺特征、生产与劳动组织50.提高质量的意义: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51.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检验20-40、统计质量管理50-60、全面质量管理60以后52.质量管理的内容:确定方针和目标、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控制和保证、进行质量改进53.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观点(TQC):持续改进、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全员性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全面、用户第一、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54.全面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内容:设计试制过程的、制造过程的、使用过程的55.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程序:组织策划、总体设计、体系建立、文件编制、实施运行56.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工作:质量教育、标准化、计量检定和质量监督、质量信息反馈、综合的机构、开质量管理展小组活动57.物流的分类: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58.物流管理:实体分销管理(PDM)、企业集成化管理(ILM)、供应链管理(SCM)59.企业物流合理化的作用: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资金周转、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占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60.财务管理的内容: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61.财务管理的目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务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62.企业筹资方式:协议方式、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发型商业本票、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租赁6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分析工作、规划、人员招聘、培训、职业生涯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绩效评价64.绩效考核的原则:客观公正、具体可衡量、反馈65.绩效考核的作用:为薪酬,调配提供依据、为培训提供方向、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利于自我提升66.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

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名词解释

安徽宿州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名词解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头筹兼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大法宝
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5.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与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7.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过渡时期
及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是逐步消灭私有制,确定公有制的历史时期,是新社会产生不可逾越的社会发展阶段。

2013年安徽大学企业管理管理学考研真题及其解析-育明教育

2013年安徽大学企业管理管理学考研真题及其解析-育明教育

2013年安徽大学企业管理管理学考研真题及其解析-育明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决策科学化2公平公正道德观3战术性计划4柔性组织5参谋职权6组织间沟通
二、辨析
1过分放权会减低组织成员工作热情
2管理对象是组织及各种资源
3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非正式组织以感情漏极为重要标准
4目标管理实现了科学技术为中西与以人为中心的统一
5组织选聘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才有外部资源
6管理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实践性
7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8决策是进行组织,人员排辈,领导与控制等工作基础
9高层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不是工作丰富化重点对象
10一般来说,集中控制使用与规模小的组织
三、简答题
1系统分析步骤
2企业社会责任一般体现在那些方面
3从那些方面考察计划性质
4什么事授权,有效授权要素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委党校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委党校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一、概念题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2、管理规律: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认识、把握和运用好管理规律,不仅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而且也是从管理必然王国走向管理自由王国的必由之路。

3、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

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结构。

4、管理机构:由主管部门管理的,负责企事业单位某方面工作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5、管理客体: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6、管理目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7、管理的人本观念: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

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8、管理的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9、管理的择优观念: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

10、管理的战略观念: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11、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宜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

12、决策: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13、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般性的方针,指出重点但不把管理者限定在具体目标或特定行政方案上的计划。

14、尊重激励:指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一、经济管理的性质和原则经济管理是指管理者或管理机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监督等各项实践活动的总称。

经济管理是人们进行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

经济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济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前者是指经济管理反映协作劳动、社会化生产和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性质;后者是指经济管理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性质。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

管理的二重性是由生产的二重性决定韵。

经济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经济管理的共性,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经济管理的个性,经济管理的二重属性是同一管理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的二重性原理,有助于我们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对外经济开放”的方针,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

经济管理的原则,是经济管理中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规范和标准。

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原则;物质利益原则;最佳效益的原则。

二、经济管理思想的演变(一)早期的经济管理思想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l9世纪末以前。

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尽管一些杰出的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孙武、司马迁、贾思勰等提出一些重要的管理星想,但都未能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

18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革命。

这期间及后期,一些著名的人物都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和经济人的观点;罗伯特.欧文提出了重视人的因素的观点;查尔斯.巴贝奇对作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按照对牛产率贡献大小来确定报酬的制度。

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二)古典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思想,产生于l9世纪末到l930年之间。

省委党校考试现代管理学试题

省委党校考试现代管理学试题

一、辨析题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过程中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错。

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管理,从最基本的意义来看,一是指挥劳动;二是监督劳动。

由于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因此,对生产过程进行的管理也就存在着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管理自然属性;一种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管理社会属性。

这就是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性质)。

它是马克思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由共同劳动的性质所产生,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

(二)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是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

因此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正比例关系。

错。

管理幅度是指管理幅度也称管理跨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员的人数。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一般说,组织机构中的层次越多,权力越集中,组织越严密,但也容易造成机构重叠,拉长了高层领导同基层的距离,不利于信息快速有效的传递。

因此,任何组织机构的层次也应是有限的、适当的。

在管理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

在企业管理机构的设计和建立中如何处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管理单位规模比较大、管理的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则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幅度应小一些,管理层次就多一些。

②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领导和下属的安全工作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强,安全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则管理幅度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可少一些。

③授权程度领导者善于将权力授予下属,而自己亲自处理的问题就相对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就可大一些,管理层次就可少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管理理论一、名词解释1、(P93)泰罗的“精神革命”,泰罗认为,工人和雇主双方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

为此要解决管理部门和工人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互相合作。

2、(P93)泰罗的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如有关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人士任免权等。

3、(P96)梅奥的“社会人”,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

因此,应该把职工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当做社会人来对待,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4、(P100)社会系统理论--巴纳德,“诱因”和“牺牲”:“诱因”,是指组织为了补偿个人牺牲而提供的各种刺激,其中包括物质(金钱等)、社会(威望、权力、参与决策等)。

“牺牲”,是指个人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提供服务、时间等。

5、(P103)系统管理理论—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系统:所谓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作为一个系统,应当具备以下六个特征:⑴集合性;⑵相关性;⑶目的性;⑷层次性;⑸整体性;⑹环境适应性。

6、(P107)“经济人”,也叫“组织人”、“理性人”。

管理科学理论的组织成员是“经济人”,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追求经济上的利益,会由于经济上的激励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努力工作,同时自己也达到满足。

7、(P108)规划论,是运筹学中发展较快、应用较广的一类方法。

规划论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确定了某项任务后,研究怎样精打细算,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一项任务;二是在已有一定量的人力、物力的情况下,研究怎样合理安排,发挥这些人力、物力的作用,完成最多的工作或者生产任务。

二、简答1、(P9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特征:①理论的研究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及电子计算机等都在管理理论研究是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②在这一阶段,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或某些其他方面的专家,而是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职业队伍。

参与这支队伍的有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

③各类专家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所形成的学派,不但在数量上说法不一,在名称上的叫法也有不同。

2、(P92)泰罗科学理论的三个基本出发点:⑴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⑵谋求去的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⑶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精神变革。

在工作中互相协作,共同努力。

3、(P93)差别工资制度内容:一是通过对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定额。

二是采用一种“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报酬制度。

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

三是工资的支付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这样既可以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又可以调动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4、(P93)法约尔管理理论要点:一、经营包括六种活动: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二、管理活动包括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5、(P96)梅奥等人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人际关系论的新观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利益的“经济人”。

(2)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在与通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士气”,来提高效率。

6、(P96)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需求是依次要求、依次满足的,是递级上升的。

当生理需要满足后,第二层安全需要就出现了,并要求满足。

这种需要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

以上五种需要,人们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往往是等级越低者越容易得到满足,等级越高者越不容易满足。

7、(P102)谈谈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的理由:西蒙等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当地的条件,既不可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较一切方案。

所以事实上人们不具备求得“最优化”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决策的准则不应是绝对的“最优化”,只能是“令人满意的”,最优化准则只存在于逻辑推理之中,没有实际价值。

8、五项修炼的基本内容: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9、(P115)制定企业经营目标的原则:⒈可行性原则⒉关键性原则⒊激励性原则⒋调节性原则。

10、(P120)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的涵义和内容: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工作是指企业各项生产经营业务中最基础的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

这些记录、数据、标准和制度是企业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基础,是完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和其他责任制度的必要条件。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工作、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定额工作、计量和检测工作、教育培训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三、论述1、(P93)联系实际谈谈法约尔一段管理理论的实际意义。

答:法约尔十分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

他根据自己长期的管理实践,归纳出十四项一般管理原则,其主要内容是:⑴劳动分工。

法约尔认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同时认为分工原则胡普遍的意义,不仅适用于技术工作,而且也适用于管理工作,适用于职能的专业化和权限的划分;⑵权力和责任。

权力与责任应当对等,有了责任就必须给予权力,否则这项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⑶纪律。

法约尔认为,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

没有纪律,企业就难以发展,纪律松驰是领导不力的结果,严明的纪律产生于良好的领导;⑷统一指挥。

法约尔认为,一个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每个职工在任何活动中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如果是双重或者是多重指挥,纪律就无法保证,秩序就混乱,权力和纪律就受到威胁;⑸统一领导。

为达到同一个目的,各种活动只能在一位领导和一项计划下进行,它是保证行动的统一,力量协调和集中努力方向的关键;⑹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在一个企业里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利益不能臵于整个企业的利益之上,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⑺人员的报酬。

法约尔认为,报酬必须公正,对有贡献的职工进行奖励,报酬的方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职工的热情;⑻集中。

法约尔认为集中是一种必然规律的现象,目的是尽可能地使用所有人员的才能。

企业的集权和分权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企业的规模、条件、管理的习惯、管理人员的素质、经理个人的个性、品德等因素来决定;⑼等级制度。

法约尔认为,从最高层领导到基层之间存在着一条等级链,它是执行权力的路线和信息传递的渠道;⑽秩序。

法约尔认为,在企业管理中,人和物都要有自己的位臵,即人在其位,物在其地,职位要适合职工的才能水平,使每个人都能够在发挥出自己最大能力的岗位上,有秩序地活动和排列;⑾公平。

法约尔把公平理解为亲切、友好和公正。

用这种态度对待职工,可以激励职工热忱地履行他们的职责;⑿人员的稳定。

法约尔认为,成功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人事不断变动,不利于工作的完成;⒀首创精神。

法约尔指出,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是企业力量的源泉,必须鼓励职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⒁人员的团结。

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

企业的领导人员应努力保持职工队伍的融洽和谐团结。

2、(P97)联系实际谈谈,亚当斯密公平理论的现实意义。

答:(1)亚当斯公平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2)公平理论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是他的投入对报酬同他了解的其他职工的投入对报酬的比率的一种函数;(3)公平理论认为,对一个职工的激励程度不仅受到自己所得报酬绝对额的影响,而且受到报酬的相对比较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觉付出的投入和所获得报酬的收支比率,既同其他人在这方面的手指比率做社会比较,又同自己过去这方面的收支比率作历史比较。

(4)如果一个职工对自己的工资报酬作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结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他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而怨愤不平,影响工作情绪。

3、(P100)试用巴纳德正式组织三要素理论,谈谈如何提高企业凝聚力?4、(P101)适应组织平衡理论,论述组织生存发展的条件。

答:(1)巴纳德提出了一个组织必须保证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的思想,并认为这是组织能否生存发展的条件。

①组织的对内平衡。

它是指通过把创造出来经济和非经济诱因有效地分配给各个成员,保持各个成员的“诱因”和“牺牲”的平衡,从而确保成员协作积极性的过程。

②组织的对外平衡。

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过程。

③组织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它们之间却是相辅相成的。

(2)西蒙接受并发展了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认为所谓组织平衡,就是当组织提供或分配给组织成员的诱因(物质的精神的报酬)等于或大于他对组织所作的贡献(劳动或资本)时,组织才能生存和发展。

否则,组织成员就会离开组织自寻出路,其结果将导致组织的瓦解。

所以,组织平衡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此,西蒙提出了他的“诱因——贡献平衡原理”。

这个原理的主要内容是:组织是由多数参与者组成的,人之所以愿意参与某一组织,是因为该组织对他提供了诱因。

作为对诱因的回报,他也要对组织有所贡献。

组织的参与者们所做出的贡献,就成为该组织对其参与者所提供诱因的来源。

只有在诱因大于贡献时,参与者才愿意继续参与,也只有在贡献的数量与种类足以维持诱因的需要时,组织才能持续发展,否则,组织就会萎缩以至于消亡。

除此之外,外界的各种支持对于组织的生存与平衡也是必不可少的。

动员外界团体来协助组织的扩充,并与所有支持该组织的外界团体和个人保持平衡关系,这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要素。

5、(课外)当前,我国企业发展受到哪些突出矛盾制约,基于这些矛盾,你认为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实现哪些最主要的目标?当前,突出矛盾的制约:⑴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深;⑵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综合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快速下降。

转型升级的三个目标:⑴通过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企业增长动力转型;⑵通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实现企业发展能力转型。

⑶通过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的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