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问题分析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问题分析
Vo . 5 12
To a t lN0 2 3 . 1
中学语文教材中大众文化开发的 问题分析
董 颖
( 西师范大 学 文 学 院, 西 桂 林 5 10 ) 广 广 404
摘要 : 大众文化 已经被广大 中学生认 可和接 受, 是在 中学语文课本 中缺席状 况严重。本文试 图分析 这一现 象, 但 以期寻 找适 当的途径 , 学、 科 合理地在 中学语文教材 中开发 大众文化资源 , 建造 生动活泼的语 文课 程。 关键词 : 大众文化 ; 中学语 文教材 ; 中学生
4 0
括正在 蓬勃发 展 的大众 文 化和 民间 文化 。 我 们看 到 , 新课 改 的背景 下 , 在 很多 教材 已经开
3 大众 文化 课 程 资 源 引 人 到 中学语 文 教材 中 , . 往往难 以操 作 和实施 。有 些语 文教 师 即使意 识到 大 众 文化 的重 要性 , 因没 有 寻找到 恰 当的方 法 , 以 也 难
处可见的海报 、 灯箱、 广告牌 、 公共汽车箱体上诱人 的商品推荐与商城呼唤 , 当然 , 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 时尚杂志 , 比皆是 的各种类 型 的专 卖店 , 比 这表 明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 , 科技的迅
收 稿 日期 :o 9 4 1 2 o —o — 0 作者简介 : 董 颖( 96 ) 女 , 17 一 ,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 士研究生。
在 第三部 分 的教 材 编 写建 议 中说 : 教 材 编写 应 充 “ 分体现时 代特点 和现代 意识 ”,教 材选 文要 具 有典 “ 范性 , 质兼美 , 有文 化 内涵 和时 代气 息 ” 文 富 。在 课
程资源 的开 发 和 利 用 部 分 又说 : 语 文 课 程 资 源包 “

《教育部审定版》语文教材中选取作品;

《教育部审定版》语文教材中选取作品;

《教育部审定版》语文教材中选取作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堪称经典的作品,自文学经典诞生之日起,它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就得以注定。

然而,身处世纪交替之际,社会转型呈现出多元化的时代特征,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不断传播与涌入,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经典作品距离时代发展逐渐遥远。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鲁迅作品一直处于被调整状态。

处于权威地位的人教版实验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将鲁迅作品篇数由“5”调整为“3”,取而代之的是梁实秋、金庸等新人的作品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另一面,与之相反的是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以其自身的大众、娱乐、消费性,加之通俗易懂,能较好地满足转型时期人们的阅读口味,从而继续占领了读者市场。

其实,分析经典遭遇尴尬、“鲁迅孤独”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因为长期以来,鲁迅作品往往被政治的符号所代表,作品自身的意蕴太过深刻与复杂,由此必然会导致对阅读对象选择。

即使是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他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文本与教参,受时代发展环境的限制,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观点。

笔者在这里建议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鲁迅作品时应该做到以下一点:一、规范选文语言鲁迅的文字由于年代原因,很多词语用法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

而近来主张鲁迅作品撤换的人们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以往的教材为了忠实原著,对鲁迅作品中的这些错误并没有修改,而是采用注释的方式弥补这一缺憾,造成这类文字一直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引发了不少教学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另外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我们用来替代的词语意思并不完全相同,也为教学带来了不便。

事实上,出于对作者的尊重,是不应该对原本作品随便改动,但这种既不影响文章价值,又能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改动,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这类字词,教材的选编者应该咨询鲁迅研究的相关专家,寻求专家们的意见。

对于修改后不影响表达效果的字词,应及时修正;对于现代汉语中找不到替代词语或者具有特别深意的词语,则不应该随意改动。

关于“将流行歌曲引入中学语文课程”的思考

关于“将流行歌曲引入中学语文课程”的思考
教 育理 论
关于 “ 将流行歌 曲引入 中学语文课程”的思考
毛 芳 都 ( 江 师 大人 文 学 院 3 5 0 ) 浙 24 1
摘 要 : 学校教 育 中的精 英文化 正遭遇 大众 文化的 强烈冲击和挑 战 ,流行歌 曲作为 中学校 园里最强 势的 大众文化 。对语 文课程影响越 来越广泛而深刻。流行歌 曲是 当下 中学生课余 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 。 正成为 隐性的语文课程资 源。流行歌 曲是有待 开掘 的语 文课程 资源富 矿 ,在新课程背景下 ,将之 引入 中学语文课程 ,是必要 的,而且是 可
余生 活 的主要 内容 。 流行 歌 曲作 为 中学 校 园里最 强 势 的流行 文 化 ,与语 文课 程 相 遇 自然不 可避 免 。
流 行 歌 曲 的 歌 词 作 为 学 生课 余 频 繁 接 触 的文 本 ,对 学 生 的 语文 学 习起 着潜 移默 化 的作 用 , 已成 为中 学生 耳 熟能详 的 主要 话 语符 号 。一 些优 秀 的歌 词所 蕴含 的人文 资源 和 语言 珍 品是 语文 学 习 的宝 贵资 源 。如2 0 年 高考 满分 作文 《 00 问世 间情 为何 物 》 ,作 者大 胆 引用 台湾 歌星 姜 育恒 演 唱 的 《 花三 弄 》主 题 曲的精 美 歌 梅 词 ,塑 造 了新型 四大美 女形 象 ,诠 释 了 “ ”字 的丰 富含 义 ,使 情 文 章 既有 时代 气 息 ,又 有 古 典 韵律 之 美 。2 0 年 高考 优 秀 作 文 01 《 句 话 ,一 辈子 》 ,题 目引 自周 华健 《 友 》 的歌 词 ,赞美 了 一 朋 朋友 之 间的 “ 一诺 千金 ”式 的诚 信 的可贵 。 作 为一 名高 中语 文 教师 ,本 人 在批 阅 学生 的作 文 时 ,常 常能 在字 里 行 间发现 流 行歌 曲的影 子 。 比如一 次 以亲情 话题 的作文 , 不 少 学 生 就 引用 了周 杰 伦 的歌 曲 《 爷 泡 的 茶 》和 《 爷 听妈 妈 的 话 》 。流行 歌词 中的倒 装 、移用 、省 略等 语法 修 辞现 象也 深深 地 影 响着 中学 生的书 面表 达 。 流 行歌 曲的娱乐 性 和商 业性 也 深深 影 响着 青 少年 的情 感 、态 度和 价 值观 。流 行 歌 曲被 喻为 “ 当代青 少 年 的心 理魔 杖 ”, 它所 表达 的思想 情感 ,所渗 透 的人 生观 、 价值 观 、爱情 观 等等 , 必然 会 影 响中学 生 的思 想 ,改造 着 他们 的精 神 世 界 。这必 将在 更深 更 高 的层 次上 影响语 文课 程 。 不 可否 认 ,流行 歌 曲正 日益扩 充着 语 文学 习 的外 延 ,流 行歌 曲正深 深地渗 入 中学语 文课 程 的方方 面面 。 作 为一 名 中学语 文 教师 ,面对 流 行歌 曲,我 想用 孙燕 姿 的歌 词 说 , “ 见你 是最美 丽 的意外 ”。 遇

论语文课堂文化的维度

论语文课堂文化的维度

论语文课堂文化的维度作者:毛承延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9期组成一个课堂最为重要的不是它的房子,也不是它的音响、录像等设备,而是一个因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而连接起来的师生人本群和以课本为主要范例的文本族,而由师生人本群和以课本为主要范例的文本族便构建了课堂教学的文化维度——物体的场与文化共振的场的交合。

对此,笔者从背景文化影响、课堂文化内涵、课堂文化表征等方面,试图澄清中学语文课堂文化维度的内涵、外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背景文化影响。

我们认为,人性的构成主要有三个维度——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

而这人性的多维度,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各种相互的人性文化关系。

从人伦的角度看,人性化是一个绵延不绝、一脉相沿的传承过程。

从生命成长的角度看,人性主要是文化塑造而成的,个人的生命感受往往与一个周遭环境的文化习俗、文化精神息息相通;人类的不完善性,主要源自于缺乏学习和知识,通过学习,人能够对事物变化的规律和潜藏的内质进行可能的解释,人能够凭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人类社会造福。

从文本创作的角度看,创作中的那种审美或审丑的多种文化选择,无疑折射出作者人性中血性与良心、怜悯与同情等最基本的品格。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今天多极并存、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已经在全球建立,但紧随平等的良性交往而来的,却是一连串社会现实或“文化问题”,如“文明的冲突”、“文化帝国主义”等等,它们正分割着每一个文化个体的肉体和心灵,因而排除任何强制的信息隔离与文化封锁,摒弃任何形式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极权,实行现代文化民主,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乃是势之必然、当务之急。

任何事物其本身都会凸现两面性、建设性和破坏性,市场化的原则如此,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概莫能外:在一部电脑终端机前,人们可以了解四面八方的种种信息,跟踪变化莫测的文化动态,思维驰骋于知识太空,但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迷恋资本与白领阶层的生活趣味,导致自己原有的生活风尚、审美情趣出现偏斜。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参考书目一、基本理论、原理1.《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钟启泉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5.《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高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6.《现代学科教育学论析》,钟启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尚风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教育信息理论》,孙绍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课堂教学社会学》,吴康宁等,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下),中央教科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2.《情境教育学》,傅道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1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15.《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深思》,郭晓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课程知识论》,李绍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霍力岩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加)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二、教学心理学1.《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美)morris.bigge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李洪玉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阅读发展心理学》,阎国利,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能力心理学》,李孝忠,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情感教学心理》,卢家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三、语文课程、教学1.《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区培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现代语文教育论》,魏国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语文教育观研究》,李杏保、陈钟梁,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6.《外语文教材评介》,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阅读教学论》,沈幍,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8.《日本生活作文研究》,方明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论》,徐大兰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语感论》,王尚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言语教学论》,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2.《语文教师课堂行为论析》,区培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区培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4.《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5.《中国写作学发展概论》,李道容,文心出版社,200216.《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祈寿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网络与教学》,张家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8.《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阎寒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9.《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李海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0.《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实践卷》郑桂华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四、教学经验、实验1.《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研究》,黄麟生、倪文锦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程红兵,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3.《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王丽,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教育家成长丛书”第一辑》,教育部师范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大夏书系之“新教育·深度语文”非常语文课堂》,王开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大夏书系之“新教育·深度语文”语文课》,铁皮鼓,华东师范大学,20069.《课改新课型》,郑金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能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美)戴维·拉齐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五、教育教学评价1.《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19982.《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二、三分册,(美)B.S.布卢姆等,华东师范大学,19873.《教育评价》,(美)B.S.布卢姆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分析》,田玉敏,中国展望出版社,19935.《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章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语文考试论》,倪文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六、教育科研方法1.《透视课堂》,(美)T.L.G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荣静娴、钱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学校教育研究方法》,郑金洲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教师行为研究——教师发现之旅》,(美)J.M.A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6.《教育研究法》,(美)尼斯比特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范良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教学实验论》,顾泠沅,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9.《案例教学指南》,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听课的变革》,林存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说课的变革》,郑金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怎样写案例》,胡兴宏等,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七、教师发展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邓友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傅道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课程与教师》,(日)佐藤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教育的智慧》,林崇德,开明出版社,19996.《反思性教学》,熊川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美)S.D.B,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教师技术行为》,傅道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9.《教师专业成长》,欧用生,台北,诗苑书苑,199610.《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汪缚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索》,鞠玉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田慧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教学勇气》,(美)帕克·帕默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学会教学》,(美)理查德·I.阿兰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备课的变革》,吴亚萍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周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大语文”1.《中国文化语言学》,申小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3.《语文的阐释》,申小龙,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4.《语文教育文化学》,曹明海等,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5.《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方法论导论》,朱红文等,中央党校,19946.《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教育文化学》,刁培萼,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社会语言学》,陈原,学林,19839.《教学篇章语言学》,刘辰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0.《汉字文化学简论》,刘志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411.《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吴格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认知语用学概论》,熊学亮,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3.《语感与语言能力》,王培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读解学引论》,蒋成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言语交际学>学习指导》,赵毅等,上海三联书店,200416.《大众文化传播与青少年成长》,区培民,中央广播电大,200117.《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中央教科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18.《美育论》,杜卫,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知性德育及其超越》,高德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吴安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理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3.《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等,上海辞书,200324.《教师一定要看的15部电影》,邓志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语文论文题目大全一、古典文学研究1. 论《诗经》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对后世文学的影响2.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3. 论先秦散文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4.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史学观与文学才华5. 汉乐府诗的民间性与现实关怀二、诗词鉴赏1. 唐代边塞诗的豪放与悲壮2.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及其艺术价值3.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历史意义4. 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豪放词风研究5. 论元好问诗歌的感伤情怀与艺术成就三、现当代文学探讨1. 论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2.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3. 沈从文小说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4. 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研究5. 从《围城》看钱钟书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四、文学理论与批评1. 朦胧诗派的美学特征及其在当代诗坛的地位2. 新写实小说的崛起与文学传统的继承3. 伤痕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比较研究4. 当代女性文学创作中的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5. 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机遇五、文化传承与创新1. 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创新2. 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3. 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运用4. 传统戏曲艺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5.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及其影响(注:本文仅为五分之一内容,以供参考。

)六、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1. 《红楼梦》与清朝中期的社会变迁探讨《红楼梦》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矛盾、家族兴衰以及女性地位的变化。

2. 《呐喊》与五四运动时期的觉醒意识分析《呐喊》中鲁迅如何通过小说展现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觉醒与探索。

3. 《边城》与民国时期湘西地区的社会风貌通过《边城》透视民国时期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矛盾。

4. 《平凡的世界》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变迁论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如何描绘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变化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5. 《三体》与21世纪初中国科幻文学的崛起探讨刘慈欣的《三体》如何开启了中国科幻文学的新纪元,以及它对现代科技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附件1、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大众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陈风华盐城市文峰中学2、普通中学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乔宗富盐城市第四中学3、小学高年级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张杰生盐城市第一小学4、小学数学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吉明峰盐城市实验小学5、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邹施凯东台市实验初中6、普通高中校园“乐学”文化建设的研究孟根荣东台市安丰中学7、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模式研究谢谦云江苏省东台中学8、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雷富平东台市实验小学9、农村小学寄宿学生人本化管理的研究周震宇东台市唐洋小学10、小班化教育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唐春涛大丰市第三小学11、中等职业学校实训管理科学化研究王端祥建湖县职教中心12、小班模式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吕书华射阳县第二中学13、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研究裴义蕾射阳明达幼儿园14、小学语文综合化学习的研究王永林射阳县实验小学15、海盐文化与建立开放、深厚、智慧的校园文化研究王立昌盐城市第二小学16、城市小学“学习型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卞恩鸿亭湖区迎宾路小学17、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严安明盐城解放路实验学校18、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研究陈俊滨海通榆中心小学19、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曹勇兵阜宁高等师范学校20、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陈明礼盐城师范学院附件2、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1、传承“坚苦自立”校训之实践研究朱庆辉东台市第一中学2、连环画创作与幼儿审美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王琳东师附小幼儿园3、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吴学录江苏省东台中学4、小学活动式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程晓琳东台市实验小学5、区域推进职教发展构建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实践研究辛维渤响水县职教中心6、构建小学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潘竹玲响水中心小学7、英语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尤金素响水县运河中学8、小学阅读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言意互转”的实践研究李建国盐城市第二小学9、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潘时杰盐都区中兴小学10、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能的实践与研究邹政华盐都区鞍湖小学1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教育机制研究徐正洲盐城市第二小学12、高等师范学校语文案例教学研究周梅香阜宁高等师范学校13、学校品牌与学校特色建设研究管建祥阜宁高等师范学校14、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朱文会阜宁高等师范学校15、盐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科研现状研究高卫东盐城市盐阜中学16、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孙正磊盐城市文峰中学17、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钱锦华盐城市文峰中学18、探究知识生长点构建高中数学知识网络的实践研究董秀珍盐城市文峰中学19、促进小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不断优化的实践与研究王咏梅盐城市实验小学20、小学阶段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周燕盐城市实验小学21、低年级“快乐写话”的实践与研究任晓静盐城市实验小学22、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与情意教育的研究吴军盐城市实验小学23、小学生课间交际引导策略的研究汤凤盐城市实验小学24、小学英语“描述型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邰霞盐城市第一小学25、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读写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徐敏盐城市第一小学26、小学生亲子读写的实践策略研究戴玉兰盐城市第一小学27、小学语文优化课外学习任务设计的研究左海电盐城市第一小学28、城镇小学书香校园构建模式的实践研究陈学琴建湖县森达实验学校29、小学数学课堂寻找预设与生成平衡的研究李浪滨海县实验小学3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左海露滨海县实验小学31、网络环境下职业学校德育研究邢美全盐南职业中学32、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教师课堂行为评价的研究陈华盐城市第四中学33、中职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柏琳盐城高级职业学校34、构建校长室、职能部门、教研组和年级工委多元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朱斌江苏省盐城中学35、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张祖润东台师范附小36、苏北地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李道富东台市安丰小学37、理性思维培养与中学生高尚人格形成的研究胥照芳东台中学38、体验性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沈晓梅东台师范附小39、小学班集体建设中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钱云霞东台市实验小学40、关于初中生多元发展性评价的研究顾加宏东台市第三中学41、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文化自觉的研究崔小春东台市三仓小学42、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校本课程开发案例的实践的研究魏国生东台职业教育中心43、小学诗意语文教学实践之研究沈海霞东台师范附小44、幼儿教育中教学具资源多元开发的研究王美珠东师附小幼儿园45、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吉云兰东台师范附小46、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黄惠忠射阳县教育局教研室47、股份制学校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的研究陆江春射阳县第二中学48、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方式的探讨与研究周永琴射阳县实验小学49、文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与研究刘德海射阳县盘湾中学50、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许永霞射阳县盘湾小学51、新课改下情感教育对初中英语教学影响的研究茆亚明射阳县第二中学52、留守幼儿的生存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孔凡梅射阳县幼儿园53、小学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董兴无射阳县小学54、小学生数学学习多元化评价的研究鲁燕射阳县小学55、生活语文实践与研究王凤宝射阳县射阳港学校56小学低年级作文启蒙训练的实践与研究汤其虎射阳外国语学校57、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有效运行模式的研究张大勇射阳县职业中学58、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薛峰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59、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与改革研究俞成标射阳县实验小学60、人本理念下初中精细化管理实践的个案研究徐寿亮射阳县外国语学校61、新课程下中学化学合作学习的研究江卫国射阳县第二中学62、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研究徐红奇射阳县洋马小学63、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研究陈克祥射阳县解放路小学64、农村小学寄宿生优化管理的研究李建华射阳县盘湾小学65、多媒体技术在职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陈福洲盐南职业中学66、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叶亮亮滨海县五汛第二小学67、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优化策略的研究刘剑划滨海县东坎小学68、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研究李如怀滨海县东坎小学69、“说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仁训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70、以“书香莲韵”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蔡青荣滨海县樊集中心小学71、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实践与探索梁加强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72、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现象与教育策略的研究陈涌滨海县界牌中学73、生命视野中小学生态课堂研究吴栋岭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74、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王开必建湖县冈西实验小学75、小学语文课堂生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曹成阜宁县实验小学76、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陆其红阜宁县东沟中学77、小学学科教学中导学方案应用的研究管洪才阜宁县杨集中心小学78、学校环境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董宏亮亭湖区伍佑中学79、城市小学“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聂德宏亭湖区迎宾路小学80、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实践与研究陈红芳大丰市第三小学。

大众语文问题的三次论争

大众语文问题的三次论争

大众语文问题的三次论争:一是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问题的讨论。

1934年底,《中学生》第49期的“卷头言”,刊载了《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吗?》一则短文,引出了一场有关的讨论。

参加这场讨论的有中学生、中学国文教师、《中学生》期刊的编者们。

该刊主编叶圣陶在《时势教育着我们》一文里概述了多数人的看法,即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是指文言文的写作以及所谓‘国学’知识而言”;“在一般常识方面,尤其是关心时事了解世界大势方面,现在的中学生比三十多年前的中学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从而指出了慨叹低落者和封建复古派的关联,以及如何衡量中学生国文程度的标尺问题。

抗战初期,时局动乱。

学校教育在风雨中飘摇,教学质量必然受到极大地负面影响。

1938年和1939年大学招生时,在许多中学生录不到一个生员,被录取的学生在入学统考中得分很低,近半数学校的毕业生都达不到33分。

于是又有人摇头慨叹“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国民党政府的考选委员会、教育部乃至蒋介石本人都持此说,于是舆论界哄然而起,又对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问题展开了一次讨论。

朱自清首先对低落说提出异议,连续发表文章分析当时国文教学的实际情况。

他在《国文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中学生国文程度》一文,指出“低落”论者的立论,“标准大致是文言——倒不是古文,而是应用的文言”,“但所谓应用的文言,‘应用’的日子大概不会很长久了”,“中等学校里现在已经无须教学生学习文言的写作”;另一方面,现在中学生“白话的写作已有了相当的样子,相当的底子”,“说话的能力增进了”,“比从前中学生会说话得多,而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他们“白话的写作也有很多毛病”,但是“只要中学生不必分心学习文言的写作,白话文写作的这些毛病,便可得功夫逐渐矫正起来”。

①二是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讨论。

1942年底,罗根译评阅高考文官考试(大学毕业生参加)的国文试卷后,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高校毕业生国文程度之低、写作水平之差感到十分吃惊。

大众文化: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从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说起

大众文化: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从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说起
元 文 化 , 注 当代 文化 生 活 , 习对 文 化 现象 的剖 关 学
韩寒 、 敬 明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其中所述
及 的 “ 元 文 化 ” 当代 文 化 ” 显 然 既包 括 主 流 文 多 “ , 化 、精 英 文 化 ,也 应 包 括 正在 蓬 勃 发 展 的大 众 文 化 。 见 , 程 标 准 已将 大 众 文化 定 性 为 一种 重 要 可 课 的语 文 课 程 资 源 。再 者 ,青少 年 学 生 作 为大 众 文 化 的 主要 消 费 群体 ,大 众 文 化实 际上 已成 为他 们 自主选 择 的 “ 二 课 程 ” 唱 流 行 歌 曲 , 时 尚杂 第 : 看 志 , 逐 明 星 , 网聊 天 玩 游 戏 , 韩 或 哈 日 , 追 上 哈 说 流 行 语 ,等等 。作 为 与大 众 文 化 一道 成 长起 来 的

些影 响 。
言情 类 、 侠 类 、 武 奇幻 类 , 以及 畅 销 类 杂 志和 书 籍 ,
课 外读 物 阅读调 查 表
而 对 传 统 、 雅 、 肃 、 学 性 和 思 想 性 高 的经 典 高 严 文
人 数 比
读 物 或 类型
选项
作 品 比较疏 远 。
二、 以开 放 的心态 接 纳大 众 文化
题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 , 生活化倾 向更加 明显了。 大众 文化 不 仅仅 是 学 生生 活 的外 在 环境 ,也是 学 尤其 值得 注 意 的是 ,部 分 省份 的作 文题 直接 对 接 生生 活 不可 或 缺 的一 部分 ,同 时也 是 一种 重要 的 上 了与 学生 生 活密 切相 关 的大众 文 化 。或 以 大众 语文 课 程 资源 。教 师 应将 学 生 的 目光 引 向广 阔 的 文化作为命题材料 , 如北京卷试题 引用《 隐形 的翅 社会生活, 让他们在读好课本 的同时 , 目光更多 将

杭州市第16届中小幼教学专题研究获奖(1)

杭州市第16届中小幼教学专题研究获奖(1)

范黎明 薇
杭州文澜中学(拱墅) 王 浦沿中学(滨江) 萧山五中(萧山)
胡奇龙 丁世贵
二等奖(11 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研究 探究教材意图实践课程理念 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开放性数学教学探索 对高中学生自编习题能力培养的探究 论问题的开放性与教学的开放性 4 明珠集团学校(下城) 上泗中学(西湖) 余杭中学(余杭) 衙前初中(萧山) 於潜中学(临安) 於潜中学(临安) 临安教研室(临安) 张佳宾 郑明月 厉雄文 闻国明 赵海飞 黄灵华 周邦祥 王林强
周秋敏 潘慧群 裘 卢 微 凌
胡素群
保俶塔实验学校(西湖) 牛晓敏 十五中(西湖区) 王梅平 旋
拱墅区教研室(拱墅区) 魏 临平三中(余杭) 临平三中(余杭) 余杭二高(余杭) 余杭二高(余杭) 中泰中学(余杭) 萧山中学(萧山) 朝晖初中(萧山)
赵惠娟 徐政军 汪国红 沈良妹 郑德悦 许永明 徐国芳 王红梅
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西湖) 张灵仙 浦沿中学(滨江) 余杭教研室(余杭) 新湾初中(萧山) 萧山二中(萧山) 萧山五中(萧山) 萧山二中(萧山) 昌化中学(临安) 严中新校区(建德) 姜家镇中(淳安) 郑俭安 钱燕瀛 黄亿华 黄萍萍 童桂香 楼海红 童裳胜 潘维真 徐明芳 徐道仁
三等奖(24 篇)
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 构建语文教材教学目标系统的设想——浙江省义务教育语文教 材个案研究 立足课堂,自主发展——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索 痛并快乐着——立足于高三冲刺阶段对平时语文教学的反思 关于语感特征与高中生语感培养策略的思考与实践 从"悦读"始,以"精读"成——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原因 分析及相应对策 亲近语言,触摸语言——谈阅读教学中语文意识的确立及语言 能力的培养 现代派作品的非传统解读 中职学校语文国家课程校内外拓展之我见——兼述语文校本课 程的开发 数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与研究 "读图时代"的语文课 基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有序构建 无限共享——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网络 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论古典诗词意境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专题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诗歌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行 初中学生写作心理流向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说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语文教育:决不能放弃心灵塑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由状态下写作训练方法的探索 与思考 中学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与思考 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杭州源清中学(直属) 杭州源清中学(直属) 二中分校(直属) 中策职校(直属) 三墩中学(西湖) 和睦中学(拱墅) 长河中学(滨江) 瓶窑一中(余杭) 南苑中学(余杭) 瓶窑中学(余杭) 萧山六中(萧山) 萧山二中(萧山) 夹灶初中(萧山) 萧山三中(萧山) 天目高级中学(临安) 於潜中学(临安) 永兴中学(富阳) 大慈岩初中(建德) 项红征 项红征 徐彩芳 单一星 廖忠祥 曹国荣 来芬琴 沃美红 姚永安 张建群 楼红维 孔鑫炎 李清平 李建华 陈拥炎 虞学兵 章林华 黄 群 杭州二中(直属) 杭七中(直属) 杭九中(直属) 浙大附中(直属) 浙大附中(直属) 陈 欢

什么是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流传、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包括音乐、电影、电视、娱乐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大众文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娱乐业蓬勃发展等原因,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文化娱乐。

随着技术进步和媒体广泛使用,大众文化开始普及,成为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20世纪50年代,电视媒体变得更加普及,可以同时传递音乐、新闻、体育等多种信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2.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是针对大众群体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娱乐性强:大众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娱乐为主,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 流行性强:大众文化具有广泛流行性,因为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 可塑性强:大众文化可以不断地变化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更新换代比较快。

- 财富效应强:大众文化是创造财富和经济收益的重要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可以弥合社会的差距,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面临着负面影响。

一些大众媒体和文化内容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4.在大众文化中如何保持自我意识?当我们接触大众文化时,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审视文化内容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意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方式来拓展视野,接触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

比如,可以选择阅读专业书籍、赏析高艺术、参与志愿活动等,让自己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

总之,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仅需要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更要对文化内容和形式保持批判性思维,提升自我意识,追求真正的文化精神。

中学生阅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生阅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学生阅读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学生阅读论文选题参考1、中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发展与培养2、阅读习惯的变迁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3、中学生阅读能力及其培养4、中学生阅读动机发展的研究5、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性评价研究6、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及其引导办法探讨7、流行歌曲对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8、浅析大众文化时代下的中学生阅读9、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0、“80后”写作与中学生阅读审美取向研究11、中学生阅读心理初探1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13、中学生阅读思维培育的思考与实践14、重庆市中学生阅读漫画书的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15、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需求——敬业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与分析16、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17、试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8、培养中学生阅读非智力因素的对策研究19、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0、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二、中学生阅读论文题目大全1、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中学生阅读心理障碍及矫正对策3、中学生阅读心理分析4、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探微5、试论中学生阅读目的之境界6、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元认知训练研究7、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8、中学生阅读问题研究9、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0、对中学生阅读热点的审视与反思11、关于中学生阅读指导的一点思考12、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的启示1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14、中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培养15、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教学探析16、家庭环境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投入、阅读兴趣的作用17、提高阅读品位重视习惯养成——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8、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教学策略19、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0、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三、热门中学生阅读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教师在提高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中的作用2、中学生名著读物的出版偏向——兼论从媒介素养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名著3、谈谈物理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4、浅谈指导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几点方法5、影响中学生阅读的心理因素浅析6、指导中学生阅读工作之我见7、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8、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9、中学生阅读素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10、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1、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2、论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3、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动机的激发14、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策略15、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16、图书馆对中学生阅读个性的塑造与张扬17、中学生阅读能力层级体系及评定系统18、谈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意义19、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0、引导·提升——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四、关于中学生阅读毕业论文题目1、中学生阅读理解元认知的发展研究2、中学生阅读动机与阅读时间、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3、中学生阅读指导教育论纲4、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验与思考5、中学生阅读效能与阅读时间、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6、背景音乐对中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7、中学生阅读分析及引导8、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9、中学生阅读推广探究10、对部分中学生阅读与购买书刊状况的调查11、中学生阅读视野的缺失与复归12、中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与培养13、文章标题在中学生阅读理解中的作用的实验14、影响中学生阅读的非智力因素研究15、撩开中学生阅读世界的神秘面纱——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16、中学生阅读倾向浅析17、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18、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误区及对策研究19、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20、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培养五、比较好写的中学生阅读论文题目1、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研究3、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4、如何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5、大众文化资源对中学生阅读的影响及其开发研究6、中学生阅读经典的意义及方法7、不同年级中学生阅读议论文过程的眼动研究8、对中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和分析9、北京中学生阅读状况调查10、中学生阅读规律浅析11、中学生阅读忧思录1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13、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探14、当前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及阅读素质的培养15、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6、中学生阅读中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17、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策略18、大中学生阅读元理解监控的眼动特征研究19、中学生阅读需要浅说20、中学生阅读现状解读及其应对策略。

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

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

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物质方面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同时,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发展,文化建设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大众文化在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普及,并逐渐的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主流,大众文化的出现对我国的教育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就如何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开展中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大众文化背景中学语文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04-02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大众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对我国的教育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大众文化本身具有的日常性、流行性、以及娱乐性等方面的特性,所以大众文化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如何在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

文章就大众文化对中学教学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调研,并针对如何在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能为提高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适时的参考。

1 大众文化对中学语文教学造成的影响分析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等高级文化不同,大众文化适应的层面特别的广,并不存在阶级性。

大众文化在我国的产生及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对我国的传统的文化格局造成了一定冲击的同时还对我国的教育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类型性、通俗性、依赖性、流行性、日常性、娱乐性和大众传媒性,使大众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的生活。

大众文化迅速的在我国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普及。

1.1 泛化现象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由于大众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商品性、通俗性和流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文学泛化的现象,致使当今的精神活动过于商业性和娱乐化,一方面降低了中学生对文学的追求热情,导致很多的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时无法真正的静下心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在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往往都是囫囵吞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大众文化属于一种新型的文化,势必会产生一些能够反映大众文化精神的文学作品,而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和日常性,势必会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侧面也增强了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提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任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篇)

语文任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篇)

语文任课教师工作总结范文转眼间,从____年____月份借调到一中已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

这一年来我坚决____领导,积极参加时事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形成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从教的水平,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对我很有帮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

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所以一年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

因此,继续学习成为我工作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这一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自感收获很多。

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以后的工作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经过一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特别是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提高,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不足,越做越好。

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频道【自我总结】,还有更多的精彩在后面等着你哦。

英语教师的工作自我总结英语教师的工作自我总结一、思想认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

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

大众文化与文学

大众文化与文学

大众文化与文学作者:俞珺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第02期当今社会,以流行音乐、影视、通俗小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大行其道。

在高中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展学生对大众文化和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开发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笔者在高二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大众文化与文学”。

“大众文化与文学”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不同,它是借助大众传媒传播,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服务于大众消费娱乐的文化形态,其产品主要包括商业影视、流行音乐、畅销书刊、广告、时尚等。

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的特点。

很多大众文化的作品都属于文学的范畴,如歌词属于抒情文学的范畴;电影剧本、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本、由小说改编的电视、网络文学属于叙事文学的范畴;广告文案也属于文学范畴。

大众文化的积极性使其作为教学资源成为一种可能。

大众文化的巨大数量是成为经典的基础。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一不是以广泛的创作为基础的。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曲考》开篇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可以预见,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诗歌的代表作;很多电视、电影剧本,也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叙事文学的经典。

正是由于大众文化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有着积极的作用,才使大众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资源成为可能。

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曾经说:“此前已有蔡志忠以漫画的形式再现《论语》等国学经典;邓丽君的《独上高楼》、《在水一方》歌词分别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和《诗经·蒹葭》;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歌词借用了李白的诗,还有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等也被谱成了很好听的流行歌曲。

”大众文化的消极性使其作为教学资源成为一种必要。

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探讨

基于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探讨
基 于大众文化背 景下 , 提 高 中学 语 文 教学 性和大 众传媒性 , 使 大 众 文 化 越 来 越 多 的 利 用 大 众 文 化丰 富 了语 文 教 学 的 内容 和 手 使语 文 教 学课 堂 更 加 生 动 、 精彩 , 在 提 的有 效 性 受 到 了 国家 和 政 府 前 所 未 有 的 关 介 入 到 中学 生 的 日常 学 习 和 生 活 当 中 。 大 段 , 报纸 、 期刊、 书 高 了 中学 语 文 教 学 质 量 的 同 时 也提 高 了学 注。 文 章 就 大 众 文 化 对 中 学 教 学 产 生 的 影 众 文化 主 要 是 以 大 众 媒 介 ( 籍等 ) 和 电子 媒 介 ( 电视、 广播 、 网络等) 为 主 生 的 学 习效 率 。 使学 生 能 够 更 加轻 松 、 便 捷 3 . 2 开拓 了学生 的视野 了 系统 的分 析 和 调 研 , 并 针 对 如 何 在 基 于 要 的传 播 媒 介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大众文 化作为 一种 文化 , 其 文 学 资 源 大 众文 化 背 景 下 , 提 高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的有 的 获 得 所 需 要 的 语 文 知 识 , 响 以 及 目前 我 国 中学 语 文教 学 的 现 状 进 行 效性提 出了几 点建议 , 力 求 能 为 提 高 我 国 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提 供适时的参考 。
CU 1 0
t i o n I n n o v a t l o n H e r a l d
科 教 论 坛
基 于 大 众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的探 讨
谢 智 ( 长沙 市南 雅中学 湖南长 沙 4 1 0 O1 4 ) 摘 要: 随 着我 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和 社会主 义各 项事业 的建设 , 我 国人 民的生活 水平在物 质方面取得 了较 大程度 的改 善。 同时 , 我田人 民 对精 神文化需求也 日趋 旺直, 我 国的文化建设也取得 了十分不错 的发展 , 文化建设 呈现繁 荣发展 的势 头, 大众文化在我 国取得 了飞速的发 展 和普及 , 并逐渐的成 为我 国文 化建设的发展 主流, 大众文化 的 出现 对我 国的教育领域 遣成 了一定的 冲击, 本文就如何 在大众文化 背景下 开展 中学语 文 的教 学工作 展开 了相关 的探讨 。 关键词 : 大众 文化 背景 中学语 文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0 5 ( b ) 一0 1 0 , 4 -0 2

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苻坚,字永固,雄之子也。

祖洪,从石季龙徙邺,家于永贵里。

年七岁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每待洪侧辄量洪举措取与不失机候公岁请师就家学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欣而许之。

性至孝,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豪,以图纬世之宜。

太原薛赞、略阳权翼见而惊曰:“非常人也!”及苻生嗣伪位,赞、翼说坚曰:“今主上昏虐,天下离心。

有德者昌,无德受殃,天之道也。

神器业重,不可令他人取之,愿君王行汤、武之事,以顺天人之心。

”坚深然之,纳为谋主。

生既残虐无度,臣僚亟以为言。

坚遂弑生,以位让其兄法。

法自以庶孽..,不敢当。

坚及母并虑众心未服,难居大位,群僚固请,乃从之。

以升平元年僭称大秦天王,诛生幸臣二十余人,赦其境内,改元曰永兴。

初,坚母以法长而贤,又得众心,惧终为变,至此,遣杀之。

坚性仁友,与法决于东堂,恸哭呕血,赠以本官。

于是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其高年不自存者,赐谷帛有差,其殊才异行者,令在所以闻。

其将张平以并州叛,坚率众讨之,以其建节将军邓羌为前锋,率骑五千据汾上。

坚至铜壁,平尽众拒战,为羌所败,平惧,乃降于坚。

坚赦其罪,署为右将军,徒其所部三千余户于长安。

坚自临晋登龙门,顾谓其群臣曰:“美哉山河之固!娄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国’,真不虚也。

”权翼、薛赞对曰:“吴起有言:‘在德不在险。

’深愿陛下追踪唐虞..,怀远以德,山河之固不足恃也。

”坚大悦。

是秋,大旱,坚减膳撤悬,金玉绮绣皆散之戎士,后宫悉去罗纨,衣不曳地。

网络热词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网络热词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网络热词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启示近年来,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B站,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新词、流行语的涌现。

这些热词既是大众文化的表现,也是社交网络上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热词对于其语文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1. 热词促进语言的多元化表达网络热词的出现,使得我们的语言不再单一、呆板。

并且,这些热词的使用多半是因为它们能更精准、更形象地表达出我们的情感和想法。

比如,“薅羊毛”、“装逼”、“佛系”等,它们都是对于某种情境和人物的生动刻画。

这些热词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同时也培养和促进了我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育中,老师可以结合网络热词来引导学生在概括、归纳、排比等方面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热词助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随着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文化正在受到挑战和冲击。

而一些热词则成为了文化的代表,并帮助人们弘扬和传播文化。

比如“996”工作制度,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职场生活的共识和表达。

而且,这些热词的使用往往可以激发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人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念。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一些热词,不仅是对于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形成对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3. 热词拓展知识和视野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热词往往涉及到领域的广泛。

比如,“区块链”、“互联网+”等,它们不仅代表了科技发展的前沿,更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新形态。

这些热词的涉及,可以拓展人们的知识和视野,让人们更加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中小学生,如果能够在语文教育中涉及这些热词,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科技和社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领悟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热词对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通过这些热词的引导和借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当然,在使用这些热词的时候,我们也要掌握好度的把握,不要形式化地追求其流行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者:何生波来源:《家长·下》2020年第05期摘要:初中语文教学关系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渗透和重视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本文正是由此出发,结合工作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素养等层面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重要性语文教学事关母语知识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其中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应是炎黄子孙必须了解、传承、创新和发扬的内容。

这无论是对于语文教学本身,还是学生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具体分析如下:一、民族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此,各国都极其重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也把繁荣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任务,一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持续地滋养亿万中华儿女的成长和发展;二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保证中华民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能够始终处于民族之林;三是凝聚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有效地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与培育民族精神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本身发展的需要印度文豪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消极影响,如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袭、知识大爆炸的冲击、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等,民族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影响呈现出日渐式微的状况。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考试目的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科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二、考试范围(一)考试目标1. 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教师专业发展观。

2. 了解中学语文教育的构成与运行规范,具有中学语文教育理念。

3. 能运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二)考试基本内容第一编语文教育第一章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第一节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四、建构主义视域内的语文教育第二节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育一、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背景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容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贡献四、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与局限五、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中的语文教育第三节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二、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想三、语文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解读第二章相关学科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第一节社会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宏观背景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三、语文教育的社会学特征四、学习社会学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心理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心理依据一、心理学与语文教育二、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育三、心理学方法与语文教育第三节教育学一语文教育理论的基源一、教育学及其发展二、教育学与语文学科理论的关系三、教育学对语文教育实践的影响四、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第三章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第一节语文教育理念及其变革一、语文教育理念的内涵二、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背景三、语文教育理念变革的内容第二节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一、传统的传话式语文教学观二、从传话式向对话式的转变第三节语文学习观念的变革一、以接受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二、以发现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三、接受与发现相统一的语文学习观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语文学习观第四节语文师生观念的变革一、传统语文师生观二、新型语文师生观三、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语文教师第五节语文评价观念的变革一、评价功能观的转变二、评价方式观的转变三、评价主体观的转变第六节语文教育理念的提出一、语文教育本体论二、语文教育主体论三、语文素养论第四章语文教育目标第一节语文教育目标的基本理论一、教育目标与语文教育目标二、语文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三、制定语文教育目标的依据四、语文教育目标的分类和描述第二节我国语文教育目标的历史回顾一、解放前语文教育目标的脉络二、解放后语文教育目标的发展三、21世纪语文教育目标的阐释第三节当代国外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取向一、注重实用与共享知识二、注重民族感情,立足“语言教育立场三、注重文学素养与信息交流技术四、注重共同文化基础上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五、注重多元目标与共同责任第五章语文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语文课程一、课程二、课程形态三、课程资源四、当代语文课程第二节语文课程资源一、教材一一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三、学生一一最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第三节语文学科课程一、语文学科课程的历史二、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三、语文学科课程的实施第四节语文活动课程一、我国语文活动课程的历史二、语文活动课程的特点三、语文活动课程的类型四、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第五节语文教育中的隐性课程一、校园文化中的语文隐性课程二、大众文化传播中的语文隐性课程第二编语文教学第六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及其特征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联系三、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第二节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与发展一、语文课程标准的产生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正与发展三、从语文课程标准到语文教学大纲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回归第三节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框架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第四节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一、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二、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三、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第七章语文教材第一节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功能一、语文教材概念的界定三、语文教材的功能第二节语文教材的编制一、语文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二、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三、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第三节语文教材的建设一、蒙学、经学与文选二、文白合编,单元组合三、“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第四节语文教材的使用一、理解编写理念和编写意图二、把握语文知识体系三、把握范文体系四、把握练习体系五、合理选择与使用教材第八章语文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语文知识与语文知识教学(一)语文知识的特点及其分类(二)语文知识教学二、语文陈述性知识教学(一)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本质(二)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方法三、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一)语文程序性知识与语文能力(二)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四、语文知识的建构(一)语文知识体系建构的意义(二)语文知识体系的静态建构(三)语文知识体系的动态建构第九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上)第一节阅读与语文阅读一、阅读的本质二、阅读的基本类型三、阅读与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节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最优化原则二、整体性原则三、学以致用原则第四节语文阅读心理一、语文阅读的心理过程二、语文阅读障碍三、语文阅读障碍的排除与阅读能力培养第十章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下)第一节语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一、单元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二、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三、单课时阅读教学流程的设计第二节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一、常用文体阅读教学的设计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设计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设计第三节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一、内容交叉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教师主导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三、师生互动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四、学生自主课型教学方法的设计第四节语文阅读技能训练一、朗读训练二、默读训练三、速读训练四、精读训练五、略读训练六、语感训练第十一章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一、作文教学中的“断层”二、“作文”与“写作”的滥用三、作文教学目标的含混四、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第二节作文教学的目标一、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二、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第三节作文教学的体系一、文体写作训练体系二、作文能力训练体系三、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第四节作文教学的设计一、制定作文计划二、展示作文要求三、开展作文指导四、进行作文评价第五节作文心理一、作文过程二、作文策略三、作文指导四、作文评价第六节作文能力一、作文能力的构成二、作文能力培养的一般原则三、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第十二章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口语与口语交际一、口语二、口语交际第二节口语交际教学一、语文教学视野中的口语交际教学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特征三、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四、口语交际教学与说话及听说教学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交际策略二、场景策略三、互动策略第四节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一、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基本形式第十三章语文综合性学习一、综合性学习与综合课程二、综合课程与语文学科三、语文本位的综合课程第二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及形式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形式第三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与评价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第四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师一、教师意识的觉醒二、教学途径与方式的转变三、教学原则的掌握第十四章语文教学艺术第一节教学艺术的本质及特点一、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三、教学艺术的特点第二节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一、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特点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艺术的原则三、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第三节营造语文教学氛围的艺术一、教学氛围及其作用二、教学氛围的维度指标三、积极教学氛围的营造第四节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艺术一、教学节奏二、语文教学节奏艺术三、把握语文教学节奏的条件第五节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科学基础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表现三、提高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途径第十五章语文教学技术第一节教学技术一、教学技术的概念二、教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三、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第二节语文教学技术的种类一、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二、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三、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第三节传统语文教学技术一、教学语言二、板书三、图示材料第四节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一、视觉媒体二、听觉媒体三、视听媒体四、视听综合训练媒体第五节信息化语文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语文远程教学第十六章语文教学评价第一节语文教学评价概述一、语文教学评价的内涵二、语文教学评价的特点三、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实施第二节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一、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二、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四、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五、自评和他评第三节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一、观察法二、问卷调查法三、日常检查法四、纸笔测验法五、表现评价法六、卷宗存档法第四节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一、识字和写字二、阅读三、作文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第十七章语文学法指导第一节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与目标一、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二、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第二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与方法一、语文学习常用方法指导二、识字写字学习指导三、阅读学习指导四、写作学习指导五、口语交际学习指导六、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第三节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与途径一、语文学法指导的原则二、语文学法指导的途径第三编语文教师第十八章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一、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指导思想、原则、要素二、语文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三、语文板书与练习作业设计四、语文教案设计第二节语文说课与评课一、说课的功能、特点与要求二、说课的类型与程序三、评课的意义、依据与内容四、评课的原则与类型第十九章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一、概念的辨析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第二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一、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二、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三、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重构与专业能力、情意的发展四、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第三节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提供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激发语文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安化电大站周激扬【内容提要】本文拟通过在对大众文化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然后探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大众文化资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素质。

【主题词】大众文化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研究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探讨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些办法,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将有所启迪。

一、对大众文化的有关探讨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目前有着多种理论探讨,桃江周国梁先生认为,在定义大众文化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几方面:第一,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第二,它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第三,它具有一种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理论争相对立的感性愉悦性;第四,它不是神圣而是日常的。

如此,可以对大众文化下一个简要的操作性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无疑属于大众文化。

在如何界定、区分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方面,有人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生产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产物,是商人们用工业化手段批量制作,推销迎合大众消遣口味的“快餐文化”。

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不等同于大众文化,只有进入到后工业时代,能够批量生产的,能够复制的,能够仿真的,能够走向市场的,这些才是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是要界定清楚的。

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经典文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大众文化它要以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利益,这是它唯一的诉求。

因此可以这样去界定:大众文化带给人快感形式的美感,更多是通过感官而得到的美感;而经典文化则带给人美感形式的快感,更多是诉诸心灵的美感。

上述特征规定了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大量信息、流行的和模式化的文体、类型化故事及日常氛围满足大量公众的愉悦需要。

使大量社会公众获得感性愉悦,让他们安于现状,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功能。

二、关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产生原因及特点(一)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作为现代社会特有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进行的;在中国,大众文化依附于社会现代转型的特点更为突出。

所以,中国社会在现代转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希望与激情,也包括曲折与困惑,都与大众文化同在。

中国大众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大众文化带来的是是非非,很难简单地断言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究竟是消极还是积极。

最初的大众文化来自于我们过去谓之“文化沙漠”的港台文化和外华文文化,其崛起来自港台流行歌曲通过地下渠道在大陆的流行,这和文革后的文化开放有着直接的联系。

社会认可流行歌曲的标志,是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报》在北京工厂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

1986年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1989年,卡拉OK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风摩了全国。

“校园民谣”流行于94年,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翻唱《红太阳》,构成了中国大众文化极为奇特的一页。

大众文化的参与者也以他们的巨额经济收益震惊着大众。

80年代以来,另一种类型的大众文化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那就是美国好莱坞影片的进口与发行。

可以说大众文化形态是90年代中国文化格局中最为壮观、最为庞大的一支。

从王朔小说、港台电视剧、大陆室内剧、古装剧、小品、综艺电视栏目、好莱坞电视、贺岁片到流行歌曲、体育直播,大众文化席卷而来。

各种以“百姓”、“大众”、“平民”标榜的文化艺术活动竞相出台,中央电视台壁垒森严的大门向百姓洞开一角――参与投票、打电话的观众有机会成为“幸运观众”,参加某节目录制,做现场观众,间或还有发言机会。

《实话实说》把这一形式推向极致。

昔日只有领袖和明星才有资格出现的电视荧屏也露出普通百姓的未经化妆的脸庞。

进入90年代大众审美观念发生三大变化。

第一,更重视文艺作品的休闲娱乐功能,至少要寓教于乐,不要求它的社会指向功能;第二,更强调作品的趣味性,要求轻松有趣排斥严肃的说教和沉重的思考;第三,更希望作品世俗化,对文化精英喜欢的纯文字、纯文艺敬而远之。

如果说上述大众文化类型是以它的娱乐性吸引了大众,那么,叙事性的大众文化则以它的造梦性扩大着自己的影响。

(二)我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及特点首先,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直接推动着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曾历经曲折,因此大众文化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我国大众文化发展起步虽迟,程度不高,但是其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

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效应,同时又兼具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作用,这使我国大众文化带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世俗性特点。

其三,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发生和发展,因其文化语境的复杂性获得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其快速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现。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处于不同发展层次上的两种文化形态,但在当前,主文化和俗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一方面主文化要摆脱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僵化宣传,赋予其生动具体的表现内容,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能够为主文化宣传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段和形式,并且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容。

主旋律影片、五个一工程等主文化内容,受到大众广泛欢迎,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容性和相关性,尽管这种相容是有限的,并不能相互替代,但它足以证明,大众文化并非处于主文化矛盾对立面的具有威胁地位的文化,这就为我们认识主文化之下,包括大众文化等种种文化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认识依据。

三、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为了解目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度,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大众文化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大众文化在以下三方面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使少年儿童接受了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但也存在青少年儿童对各种行为方式不加鉴别地随意模仿问题大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

在大众文化的构成元素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播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带有大众文化烙印。

他们吃“麦当劳”、“肯德鸡”,看数码宝贝、蜡笔小新,唱流行歌曲,追青春偶像。

调查中,在“追星”的问题上,被调查学生中34.4%明确表示喜欢。

在回答“喜欢追什么星”时,追影星、歌星者占42.1%。

46﹒5%的学生喜欢流行歌曲,22.3%的学生喜欢影视剧插曲,两者之和远远大于喜欢老师教的儿童歌曲的比例33.8%。

同时,16.3%的少年儿童经常用“酷”这个词。

他们的语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

衣食住行玩,时时处处可见大众文化的踪迹。

时尚文化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大众文化也在不断更新着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

由于大众文化良莠不齐,而少年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大众文化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当代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就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了少年儿童攀比心里严重,助长的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

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力形成的,少年儿童对大众文化的热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少年儿童缺少真正适合自身的文化,同时出反映出少年儿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对于大众文化追求有着盲目性。

(二)大众文化使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但也造成他们性格发展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调查显示,34.4%的少年儿童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娱乐交友。

大量的信息通过新闻、影视、书籍、广告等方式表现出来,不断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

这些信息使少年儿童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而且不同的信息从不同的方面锻炼着他们的思考和鉴别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打破“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

但由于信息的良莠并存,在孩子的成长中,难免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

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部分少年儿童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一些渲染色情、暴力、邪教或反反动的网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许多电影、电视制造商、发行商以赚钱为目的,部分节目充斥色情、暴力和低级越味,对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产生了非常好坏的影响,有的少年儿童刻意模仿电影、电视中他们崇拜的“英雄”,步入歧途甚至犯罪。

(三)大众文化在不断塑造少年儿童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造成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逐渐背离当今时代,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取向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向上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在不断的时代也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大众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在它的影响下,现在的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着新的时代所崇尚的方向发展。

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创造激情,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这些为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在少年儿童身上生根发芽。

大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培养他们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随着大众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的头脑中逐渐淡化。

传统文化中一些价值观念开始不被他们所认同,甚至与他们格格不入。

现想淡化、追求享乐、功利化意识等在一些少年儿童身上萌芽,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代沟”。

对传统的背离固然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没有被他们接受,而大众文化中极端的和消极的东西却使他们趋之若鹜。

这也是大众文化带来的难解课题。

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有效利用根据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及对当代中学生的深刻影响,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优化利用大众文化资源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的问题,中学阶段是接受大众文化影响最活跃的阶段,而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学科,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在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利用大众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上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其中两个核心的内容是教师对待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优化利用大众文化资源。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宽容地接纳大众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