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所得税司拟文者解读新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合集下载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产损失的情况,而在面对资产损失时,减少税负成为了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规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促进企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本文将对该管理办法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对企业的影响和意义。

一、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适用范围《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

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都可以享受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

二、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条件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享受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条件如下:1. 损失应属于符合税法规定的可扣除范围内。

在确定资产损失是否可以扣除之前,企业必须确保该损失在税法规定的可扣除范围内。

例如,因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可以扣除,但因违法违规行为导致的损失则不能享受扣除。

2. 损失应经会计核算确认。

企业在享受扣除前,必须通过会计核算确认资产损失的金额和性质。

这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确保资产损失的准确计量和记录。

3. 损失应属于实际遭受的、无法转嫁的损失。

企业所申报的资产损失必须是由其自身直接遭受的、无法通过转嫁给其他相关方的损失。

这既强调了损失的真实性,也防止了企业为谋求税收优惠而虚构或夸大损失金额。

三、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程序在享受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过程中,企业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操作:1. 提交申请。

企业首先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申请,说明损失的性质、金额、遭受的原因等相关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2. 税务机关核实和审批。

税务机关接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中所述的损失进行核实和审批,确保损失符合扣除条件,并评估损失金额的合理性。

审批通过后,企业将获得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格。

3. 扣除和报告。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近年来,我国企业经济环境变化多端,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资产损失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税务部门制定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本文将就该管理办法的内容、影响以及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办法的内容《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企业资产损失在计算所得税时可以进行税前扣除的规定。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资产损失的范围:该管理办法明确了资产损失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各类资产损失。

2. 税前扣除的条件:企业在进行税前扣除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资产已经拥有使用权、资产确实发生了损失等。

3. 扣除期限和方式:该管理办法对企业资产损失的扣除期限和方式也有明确规定。

企业应在所得税纳税申报期内将资产损失申报并扣除,可以采取一次性扣除或者分年度扣除。

二、管理办法的影响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该管理办法的出台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税收负担。

通过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企业可以减少实际缴纳的税款数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企业经营中难免会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资产损失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将资产损失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扣除,企业可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经济补偿,降低了企业因资产损失而面临的风险。

此外,该管理办法的实施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资本积累和创新发展。

通过对资产损失的扣除,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关注。

首先,管理办法的具体操作细则需要进一步明确。

目前,《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还只是一个总体性的规定,具体的操作细则还需要税务部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以确保该管理办法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其次,资产损失的认定和确认也是一个难题。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一、总则为规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行为,依据国家税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依法纳税的企业。

三、资产损失范围资产损失指企业资产在经营活动中因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非经营管理因素造成的实际损失。

具体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一)生产设备因故意、故障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实际价值损失。

(二)原材料在储存、加工等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天灾等因素造成的实际损失。

(三)商品在运输、储存、销售等过程中因意外事故、天灾等因素造成的实际价值损失。

(四)土地、建筑等不动产在使用、维修、改建等过程中因故意、故障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实际价值损失。

(五)其他因意外事故、天灾等因素造成的实际损失。

四、扣除前提条件企业申请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须符合以下条件:(一)资产损失应属于非正常经营损失,并有权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资产损失未被保险公司理赔的部分。

(三)未从其他任何途径获得赔偿或补偿。

(四)已依法报备、备案并及时缴纳有关税款。

(五)已依法进行会计核算。

五、计算方式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金额,应按照以下计算方法确定:税前扣除金额 = 实际损失额 - 已获得赔偿金额 - 其他任何获得的赔偿或补偿金额六、申请程序企业申请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应按以下程序进行:(一)企业应在产生损失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备、备案,并取得出具有权威性证明材料的相关机构的证明。

(二)企业应按照国家税务部门的相关规定填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并说明扣除项目及金额。

(三)税务部门应核实企业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并依据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核算。

七、监督与管理(一)税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申请的审核、核实及管理。

(二)对企业虚假、夸大损失以及其他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税务部门应严肃查处,并依法予以处罚。

八、附则本办法解释权归国家税务总局所有。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如因实施本办法需要修改的,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发布。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资产损失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而对于这些资产损失,能否在所得税税前进行扣除,以及如何扣除,对于企业的税负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规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行为,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国家出台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企业资产损失。

企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存款损失,坏账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被盗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那么,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原则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真实、合法、合理。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这里强调的是实际发生,意味着企业不能虚构或者预估资产损失来进行税前扣除。

同时,还需要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这是为了保证财务处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具体的扣除申报过程中,企业需要按照规定准备相关的证据材料。

比如,对于现金损失,企业应提供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现金保管人对于短缺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等证据。

对于存货损失,要提供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等。

资产损失的分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按照资产损失的性质,可以分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

实际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法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资产,但符合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

企业资产损失的申报方式也有所不同。

企业可以采取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方式。

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

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新规解析

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新规解析
外资只经历了短短的4年时间。
三、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审批制改为申报备案制
1、新办法的核心内容:审批制――申报备案制
即纳税人的资产损失由纳税人按税法的规定进行申报备案 即可税前扣队,无需审批。
由原来的自行申报扣除和审批扣除改为清单申报和专项 申报扣除。其中:清单申报的范围大致与原规定的允许企业 自行计算扣除的范围相同,而专项申报则大致与原规定的须 经税务机关审批的范围相同。
2、申报制对纳税人的要求:
如实申报责任,否则面临虚假申报的偷税处罚风险。
三、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纳税人要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 保存完整的报损资料以备税务检查或评估。
3、税务机关
程序性管理 符合性审核 损失扣除评估管理
申报备案扣除制度:明晰了税企业责任、降低税务征管风 险、提高了执法效率,加大了企业责任、对企业财务核算和 内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法定资产损失包括的范围
1、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3年的债权--
21条
2、三年以年的应收款且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
的--32条 3、1年以上单笔金额较小的应收款项且会计上已
作为损失处理――24条 4、关联单位之间的借款、担保形成的债权损失
――45条 5、未到期尚未摊余的无形资产损失--38条
实际资产扣失: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资产过程中 发生的合理损失。
法定资产损失: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资产, 但符合57 号文和25号公告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
三、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各项申报的范围
1、清单申报的范围:
1.1第9条清单申报的例举事项 1.2总分机构,其分支机构发生损失由总 机构进行汇总时,其分支机构上报给总机构的 损失总机构要进行清单申报。 2、专项申报的范围 2.1清单申报以外的损失都要进行专项申报; 2.2以前年度未扣除损失均要进行专项申报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25号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三条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第五条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六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

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遭受资产损失,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中国税务部门制定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本文将对该管理办法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对企业的影响和应用。

一、背景和意义资产损失的发生对企业而言是一种风险,但也是无法避免的。

过去,企业遭受的资产损失在计算所得税时无法享受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这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其抗风险能力,税务部门出台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旨在为企业提供更大的减税利好,缓解经营压力。

二、适用范围《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所有制形式。

不同类型的企业应当按照办法的规定进行申报和核算,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审核和审批。

三、资产损失的界定和确认资产损失的界定和确认是《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办法的规定,资产损失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灾害事故、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财物损失。

在确认资产损失时,企业应当按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计算和确认,并保留相关的证据材料。

四、税前扣除政策《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提供了详细的政策规定。

根据办法的规定,企业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将资产损失进行扣除,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具体的扣除比例和限额视企业的情况而异,并需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申报和核算。

五、申报和审核程序为了确保《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税务部门规定了相应的申报和审核程序。

企业在遭受资产损失后,应按照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提交申报材料,并在申报材料中详细说明资产损失的发生原因、计算方法和核算依据。

税务部门将进行审核,并进行核准或者打回处理。

六、对企业的影响和应用《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实施对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一、引言现代企业经营中,资产的损失无疑是一项不可避免的风险。

然而,企业在面对资产损失时,是否能在纳税前扣除相关费用,将直接影响其税负和经营效益。

为了规范企业在税前扣除资产损失所得税的管理,保障税收征管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我国税务部门相继出台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所有在我国境内注册登记的企业,不论其所有制性质和经济类型。

三、税前扣除条件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将符合以下条件的资产损失进行税前扣除:1. 资产损失是因合法经营活动而产生的,且具备真实性和合理性;2. 资产损失已经经过核实,并通过财务报告等方式予以确认;3. 资产损失未通过保险索赔、其他第三方补偿或者其他形式进行补偿。

四、扣除金额与期限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企业可以将资产损失的实际金额进行税前扣除,但扣除金额不得超过企业当期纳税所得额的50%。

对于较大的资产损失,企业可以在未来年度继续以该资产损失进行扣除,直至扣除完毕,但总扣除期限不得超过5年。

五、申报与审批程序企业在申请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时,应按照税务部门相关规定,填写申请表格并提交给当地税务机关。

税务机关将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核,核实资产损失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如果审核通过,企业将获得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资格,并在后续纳税申报中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六、政策宣导与培训为了确保《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有效落实,税务部门将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导和培训。

通过开展宣讲会、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企业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与遵守,进一步增强纳税人的税法意识和合规意识。

七、监督与惩处措施为了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税务部门将建立健全的监督与惩处机制。

对于违反《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企业,将依法进行调查和处罚。

同时,税务部门也倡导社会各界积极举报涉嫌违法违规行为,共同维护税收秩序的正常运行。

企业所得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所得税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发文标题: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发文文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发文部门:国家税务总局发文时间: 2011-3-31编辑时间: 2011-4-12实施时间: 2011-1-1失效时间:法规类型:企业所得税所属行业:所有行业所属区域:中国阅读人次: 191评论人次: 0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分享到:发文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三条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第五条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六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

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

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25号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分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三条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第五条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六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

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解读国税发[2009]88号: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解读国税发[2009]88号: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解读国税发[2009]88号: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福州市国税局直属分局税政科杨魁(仅供参考)2009年4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主要是对企业资产损失定义、应收账款损失、贷款损失、股权投资损失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继而2009年5月4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称“新办法”),在(财税[2009]57号文的基础上延伸了资产损失可能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全面系统阐述了企业资产损失申请扣除的条件和所需要提供的证据,作为企业申请资产损失扣除的指导文件,该文件的下发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办法中资产税前扣除的范围更为明确原《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5年第13号)(以下称“原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财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纳税所得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存货、投资(包括委托贷款、委托理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和其他资产。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中规定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等货币资产,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对比分析:《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将适用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涉及到的资产范围做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较(国家税务总局令2005年第13号)有了一定的增减变化:首先国税发[2009]88号文提出了以“资产"代替“财产"的说法,资产包括的范围明显比财产宽泛,也就是说该通知包括的内容与原政策相比是有所延伸的。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题 难 以 准 确 把握 。 本 文试 图对 比老 办 法 对 新 办 法进 行 解 读 。
关键词 : 资产损 失; 所得税 ; 税前扣除
中图分类号 : 1. F80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 85 (020 — 16— 2 10 — 482 1)3 02 0 完善 , 主要有以下几点 : 2 1 对资产损失税前 扣除范 围重新进行 了定义 , . 扩大 了适 用
者控制的 、 用于经营管理 活动 的资产 , 除了 “ 删 与取 得应税 收 入有关” 的概念 , 再强调 与收入有 关 , 不 也就 是说未 使用 的资 产、 不产生应税 收入 的资产发 生的损 失也可 以扣 除。在 资产 定义的列举中也新增了各类 垫款 、 企业 之间往来款项 、 形资 无 产三种 。新办法第 五 十条规定 , 本公告 没有 涉及 的资产 损 凡 失事项 , 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 施条例等 法律 、 法规规 定 的, 也可 以向税务机关 申报扣除 。 22 提 出了两类资产损失的划分概念 . 新办法第三条规定 , 予在企 业所得 税税 前扣 除 的资产 准
简称老办法 ) 对资产损 失税 前扣 除制度进 行 了重大改 革 , , 新 办法 自2 1 年 1 1日起施行 。 01 月
老办法将 资产定 义为企 业拥有 或者 控制 的 、 用于 经营 管
理活动且 与取 得应 税 收入 有关 的 资产 。但 在实 际 操作 过 程
中, 这一定义使得税 企双方 就与免 税收入 相关 的资产 损失 是
及会计处理 、 法律法 规 以及 经济领 域 中的各项 业务 活 动。因 此, 实践 中不少税 收执 法人 员和财 务人 员对政 策条款 和 问题
由此 可知 , 新办法以企业 是否处 置或转让 资产 为标 准 , 将

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一)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以下简称25号公告),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刊邀请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相关人士从公告的制定原则和背景出发,对其进行全面解析。

因篇幅所限,本刊将分两期刊登,敬请读者关注!2009年4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对企业资产损失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政策进行了明确。

由于该文件是一个实体性文件,只解决了主要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标准、条件问题,没有涉及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程序、证据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因此,在损失具体认定过程中,税企双方经常出现争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简称88号文)。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情况,结合当前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又对88号文进行了修订、完善,发布了新的《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作为《企业所得税法》和财税[2009]57号文的重要配套政策,25号公告内容十分丰富。

它不仅涉及税收征管制度,还涉及会计处理、法律政策及经济领域各项业务活动,因此,实践中不少财务人员觉得政策条款和问题难以准确把握。

实际上只要了解25号公告关于资产损失认定所蕴含的税收原理,对条款的理解,就会很容易。

一、税前扣除的原则(一)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业务的发生和现金(货币)结算(收付)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即存在现金流动与经营活动的分离。

由此而产生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是以资产处置、转让过程中的现金收付与否作为资产损失确认的依据,称为收付实现制;另一个是以取得收款凭证或权利作为资产损失确认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第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发文标题: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发文文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发文部门:发文时间:2011-3-31编辑时间:2011-4-17实施时间:2011-1-1失效时间:法规类型:所属行业:所属区域:阅读人次:2089评论人次:2页面功能:【字体:】【】【】 ? 分享到:发文内容: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根据《》(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三条?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第五条?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六条?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

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发文标题: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发文文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发文部门:国家税务总局 发文时间:2011-3-31 编辑时间:2011-4-17 实施时间:2011-1-1 失效时间:法规类型:企业所得税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所属区域: 中国阅读人次:2089 评论人次:2 页面功能:【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分享到: 发文内容: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三条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

第五条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六条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资产损失的情况。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税务部门制定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本文将对该管理办法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述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旨在规定企业在计算所得税前可扣除的资产损失范围、条件以及相关审核程序等问题,以确保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税收的合规性。

二、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类型根据现行税法规定,企业在计算所得税前可以扣除的资产损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固定资产损失:当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损坏、报废、毁损等情况,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进行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根据损失程度、修复或报废方式等因素而定。

2. 存货损失: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存货的毁损、干燥、变质等情况,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办法进行扣除。

一般情况下,扣除标准为存货的结转价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额。

3. 坏账损失: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出现无法收回或难以收回的情况时,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办法进行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根据坏账的发生原因、性质以及努力追收情况等因素而定。

4. 其他资产损失:一些非固定资产或非存货的损失,如无形资产的毁损或侵权导致的损失等,也可以根据税法规定进行扣除。

具体扣除标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税务部门的审核判断而定。

三、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的程序为保证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合规性和准确性,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程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准备:企业需要准备相关的资产损失证明材料,如固定资产的鉴定报告、存货损失的记录、坏账的确认证明等。

这些材料是税务部门审核的重要依据。

2. 申报与核对:企业在申报所得税时,需要明确列示资产损失的扣除金额,并提交相关的凭证材料。

税务部门会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对,确保扣除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3. 风险把控:税务部门将对企业的资产损失扣除行为进行风险把控,通过抽查、核对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申报符合税法规定,并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行为。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解读

固定资产 报废损失
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变质损失=帐面净值-残值-责任人赔偿
证据材料
1、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 2、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 3、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 4、涉及责任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的说明; 5、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
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 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证明等;
2、特殊情况
(3)债务人因承担法律责任,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 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的,出具法院裁定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4)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或仲
裁的,经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债务人和担保
人均无资产可执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的,
出具人民法院裁定文书
2、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
特 殊
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
情 况
项报告。
3、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
过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
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
并出具专项报告。
六、存货损失的确认
存货盘亏损失=盘亏金额-扣除责任人赔偿金额
上报
主管税 务机关
申报
分支机构 资产损失
四、资产损失的申报
5、 国务院决定事项形成的资产损失的申报
企业
提供有关资料
国家税务总局 审核
通 知
相关税务机关
6、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 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 申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局所得税司拟文者解读新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2011年作者:何道成涂珍2009年4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对企业资产损失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政策进行了明确。

由于该文件是一个实体性文件,只解决了主要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标准、条件问题,没有涉及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程序、证据和管理方面的规定,因此,在损失具体认定过程中,税企双方经常出现争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2009]88号,以下简称88号文)。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情况,结合当前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又对88号文进行了修订、完善,发布了新的《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

作为《企业所得税法》和财税[2009]57号文的重要配套政策,25号公告内容十分丰富。

它不仅涉及税收征管制度,还涉及会计处理、法律政策及经济领域各项业务活动,因此,实践中不少财务人员觉得政策条款和问题难以准确把握。

实际上只要了解25号公告关于资产损失认定所蕴含的税收原理,对条款的理解,就会很容易。

一、税前扣除的原则(一)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其业务的发生和现金(货币)结算(收付)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即存在现金流动与经营活动的分离。

由此而产生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一个是以资产处置、转让过程中的现金收付与否作为资产损失确认的依据,称为收付实现制;另一个是以取得收款凭证或权利作为资产损失确认的依据,称为权责发生制。

显然,遵循不同的原则,在会计核算和税收计算中,会产生不同的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上述规定虽然仅强调企业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时扣除,而未直接指明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扣除,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九条进一步明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上述规定不仅适用于收入的确认和成本费用的税前扣除,同样适用于资产损失的税前扣除。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资产损失仅仅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税前扣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辅之于相关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合法性原则、确定性原则等进行具体判断和确认。

(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的资产损失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

这一原则除在《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已有明确规定外,25号公告再次加以强调。

根据25号公告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的精神,准予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其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而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法定条件的损失。

具体判断必须从损失发生的根源和性质方面进行分析,不能仅仅依据是否取得应税收入。

例如,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精神,与不征税收入相关的损失或成本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但与免税收入相关的损失或成本费用,税法没有特殊规定的,一般可以理解为准予在税前扣除。

再如,企业员工违规、违法操作而出现的损失,需界定是否属于个人行为造成的,如法院判定应由企业承担,则属于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损失。

然而,并不是所有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损失均可以在税前扣除,还需要按合法性等原则进行逐案判定。

(三)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要符合税法规定。

对于合法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必须符合税收实体法,也就是说,不管损失是否实际发生,或合理与否,如果是非法经营行为造成的,比如企业经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令禁止的业务而形成的损失,即便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可以作为会计损失,也不能在税前扣除;二是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必须符合税收程序法,比如,资产损失必须以会计处理为前置条件,同时还应完成申报程序,即按规定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方能在税前扣除;三是资产损失的证据材料必须合法,非法凭证、资料不得作为损失确定和扣除的依据。

(四)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指纳税人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必须能够提供证明,损失确属已经实际发生或者符合法定确认条件的、足够且适当的凭证。

任何不是实际发生的损失,除税法有明确规定外,一般不得在税前扣除。

(五)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指损失应符合一般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

判断资产损失是否合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产的处置、转让是否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二是资产处置、转让价格是否公允、公平;三是资产处置、转让过程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原则。

任何以免除、推迟、减少纳税义务为主要目的的资产损失,均应按合理性原则进行纳税调整。

(六)确定性原则确定性原则指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的金额必须是确定的,或有损失一般不得在税前扣除。

在实务操作中,确定性原则不可或缺。

在通常情况下,实际资产损失要求企业提供(申报)的证据材料能够充分、清晰地证明损失金额的计算是准确的。

但是,法定资产损失由于不是实际发生的,其损失金额是推理、估算出来的,因此,一方面要求企业提供(申报)的证据材料能够充分、清晰地证明损失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提供(申报)的证据材料能够证明损失金额的估算、推理过程完整、合理,且符合逻辑。

以上为资产损失税务处理应当遵循的六大原则。

这六大原则对于税务部门来说,不仅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和征管制度的依据,还是基层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的依据;对于企业来说,是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和向税务部门出具申报材料的依据;对于中介机构来说,是其收集、梳理、审查资产损失相关证据材料和编写中介报告的依据。

二、修订、补充和完善的主要内容25号公告对88号文的许多政策内容作了重大甚至颠覆性的修订、补充和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范围重新进行了定义88号文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范围上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且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资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定义使得税企双方就与免税收入相关的资产损失是否准予税前扣除经常产生争议;二是88号文以正列举的方式对企业部分资产损失项目税前扣除条件及所要提供的资料证明进行了明确,这种列举式的文体,无法做到穷尽,特别是企业资产损失涉及的项目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因此,疏漏在所难免。

比如,无形资产项目,88号文没有列举,导致一些地方税务机关认为该项损失不能在税前扣除。

针对上述问题,25号公告第二条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的资产,删除了“与取得应税收入有关的”的概念,同时在第五十条规定,凡本公告没有涉及的资产损失事项,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二)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的原则将资产损失分类为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25号公告首次引入实际资产损失和法定资产损失的概念,从而使准予在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有了科学、合理的分类。

如此分类既方便税务机关按资产损失项目类别建立不同管理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同时又有利于纳税人在申报扣除资产损失时政策清晰,操作简便、规范。

(三)将资产损失企业自行计算扣除制度和审批扣除制度统一为企业自行申报扣除制度25号公告规定,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

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近年来,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大幅裁减。

资产损失行政审批的取消,既是建立服务型政府、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又是税收征管体制的要求。

(四)将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统一起来,减少了税会之间的差异无论是实际资产损失还是法定资产损失,其税前扣除除了要依法进行申报外,还要进行会计处理,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换句话说,资产损失的会计处理是税前扣除的前置条件,不进行会计处理,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只有纳税申报和会计处理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方能在税前扣除。

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督促、引导企业将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年度与会计处理年度一致起来,从而减少税会之间差异。

另一方面是从会计信息披露角度考虑,会计关于资产损失确认的条件应当比税收宽松,如果会计上没有将其确认为损失,税收上就更不应当确认为损失。

(未完待续)(五)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年度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避免了企业在不同年度随意扣除资产损失现象为了避免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在不同年度随意扣除资产损失,调节不同年度利润,规避纳税义务,25号公告规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在其申报年度扣除。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资产损失未能在发生当年准确计算并按期扣除的原因很多。

有的因为计算错误,有的因为政策不熟悉,还有的因为没有及时申报或进行会计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以前年度未能扣除的资产损失如果在以后年度不能追补扣除,不仅损害了企业正当权益,而且也不符合税收法理,因此,《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前年度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2号)规定,企业因各种原因未能在损失发生年度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在以后年度追补确认至该项资产损失实际发生的年度扣除,不能改变损失发生的所属年度。

由于该文没有明确追补扣除期限,因此,各地税务部门掌握标准不一。

鉴于上述情况,25号公告第六条明确规定,只有实际资产损失才可以追补扣除,且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法定资产损失,只能在申报年度扣除,不存在追补扣除问题。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会计处理年度应理解为会计决算年度,纳税申报年度应理解为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年度,不能把向税务机关报送年度纳税申报表及资产损失申报材料的时点,理解为会计处理年度或纳税申报年度。

二是多缴税款的处理方式只能是抵扣追补确认当年的税款,而不能退税。

追补后发生亏损的处理方法,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多缴税款也只能在资产损失追补确认当年进行抵扣。

三是25号公告第六条规定了四种特殊情况,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追溯期: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的资产损失。

(六)实行清单和专项相结合的申报管理制度根据25号公告规定的精神,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