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君权强相权强

合集下载

论宋代相权的兴盛与衰弱(上)

论宋代相权的兴盛与衰弱(上)

由枢 章事” 左、 和“ 右仆射 ” 而被称为 宰相的那二、 三人所 力 , 密 使所 掌握 的军 权 一起 构 成 的完 整相 权 掌握 的权力 , 而是广义的相权 。从一般意义上说 , 就 宰 执 的辅政 权 。
— —
是宰相所掌握 的权 力 , 就是说 , 也 处于君主之下 、 百
开国伊始 , 宋政 权就在加 强中央集权 上大有作
掌握 的权力。这些权力在未分割 时本来是 由宰相一
— —
二府三司宰相制 。二府是 指中书和枢密院。宋
宰相议事 的地方 , 称中 书门下 , 简称“ 中书” 。中 职所掌握 的, 宋代虽然将其分割 , 但是被分解出来 的 初 , 但宋太祖 为 了削弱相 这部分权力在权力结构 中的地位并没有 改变 , 力 书本是执掌军政大权 的机构 , 权 的职能也没有改变 , 这就是说 , 部分权力还是掌握 权 , 这 便把军权从宰相手里分离 出去 , 将之转移到一个 在作为集团面 目出现 的宰执手里 , 而不是成 为皇权 新设立的机构—— 枢密院。于是枢密院与中书并列
维普资讯
20 年第 3 06 期 ( 总第 19 2 期)
广西社会科学
GI ANGXIS OCI CI AL S ENC ES
NO . 2 0 3. 0 6
( u l ie , C mua vl NO.2 ) t y 19
论宋代相权 的兴盛 与衰弱 ( ) 上
宋代相权的兴盛与衰弱现象作一对 比分析 。 不分班奏事 ”1 【 作为宋代宰辅行事 的基 本方式反应 J
了这样的事实。其实 , 代也把宰辅 理解 为一个集 宋
团, 宋人所编的《 宋宰辅编年录》 就将宰相、 参知政事 与枢密使 、 副一起 收录。基于这样 的认识 , 本文的相

南宋权相政治:超越皇权,却又受制于皇权

南宋权相政治:超越皇权,却又受制于皇权

南宋权相政治:超越皇权,却又受制于皇权宰相自设立起就是百官之首,为皇帝统领百官。

皇帝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而宰相则是皇帝所依赖的官僚集团的代表。

虽然相权来自于皇权,但是在明朝彻底废除丞相之前,相权和皇权的权力分割就是古代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权力关系就是一个零和游戏,皇权增大,相权必然缩小,反之亦然。

而皇帝如果想要独揽大权,则就要削减相权,而如果皇帝不想工作,只想享乐,那相权的权力必然扩大。

党相权的权力,超过了本来制度赋予宰相的权力,使得宰相的权力已经超出了皇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权相”!在两宋之际,大宋朝廷的权力格局最具特点的就是权相政治的出现。

权相政治这种政治格局的产生是源于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冲突,是君权与官僚体制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南宋时期,更是权相辈出。

秦桧是南宋初期的权相;韩侂胄在秦桧死后上台,也是他追封的岳飞,南宋皇家为了和金国求和而将其斩首;史弥远的专权26年,他的谥号和权相秦桧的相同,其寓意可想而知;贾似道专权时期,蒙古入侵,而贾似道的一系列施政手段,让本来就危如累卵的南宋,变得更加危险。

为何在南宋一朝权相频出呢?这与南宋的国家形势和皇家成员的衰微有着密切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秦桧南宋权相政治成因皇室衰微宋朝皇帝的身体状况很差,甚至有人怀疑宋朝的皇帝有遗传性的疾病。

这种情况导致了要么皇帝暴毙,要么皇帝出现精神问题,这就给权相上台有了可乘之机。

尤其是南宋一朝,皇族的精神疾病患者更是一代跟着一代。

宋光宗本来就是一个性格腼腆内向的人,在上位不久之后,久受到了刺激,《朝野遗记》中记载他常常“噤不知人,但张口呓言”,这种情况自然不能够正常的处理国家大事;宋宁宗,更是有着智力问题,史书说他是“不慧”;而宋度宗也是有着智力问题,只是知道沉湎于酒色。

宁宗时期问政于韩侂胄,度宗时期问政于贾似道,这就给了他们专权擅政的机会。

宋度宗像士大夫的沃土除了皇帝本身的问题之外,宋朝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也是权相频出的原因之一。

南宋权相政治

南宋权相政治

南宋权相政治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到宋朝皇权已经空前加强,但是北宋末年还是出现了像蔡京之类的权相,更甚者到了南宋,权相可谓是‚人才辈出‛,出现了如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

纵观整个南宋,仅孝宗朝没有出现权相,可以说,权相政治已经成为南宋政治的一个特点。

南宋权相当政的背景和原因非常复杂,本文主要从制度和非制度两方面来分析的。

从制度方面来说,北宋后期逐渐加强的相权到南宋得到进一步巩固,宰相兼枢密使在孝宗以后成为定制;与此同时,台谏制度也开始遭到破坏,这导致以台谏为首的监察系统对宰相的监作用也随之丧失。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宰相制度和台谏制度的变异为权相的出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此外,北宋晚期已经明显日坏的士风,经过秦桧当政时期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的摧残,使得士人价值趋向发生彻底改变,奔竞之风、政争之风、奢侈之风等风气愈演愈烈,并成为当时士人之间普遍性的现象。

如果说南宋宰相制度的变化和台谏制度的破坏给权相当政提供可以生存的土壤,那么此时的政治风气则是这块土壤里的肥料,它催生了像韩侂胄、史弥远以及贾似道等权相的产生。

南宋权相政治打破了北宋以来逐渐形成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权相的出现并没有危及到皇帝的地位,相反,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权相成为皇帝的‚代权人‛。

但是权相政治未必不是常态下的政治,它给南宋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伴随着权相日益发紫的权势,南宋王朝也走到了尽头。

关键词:南宋;权相;政治The research of the Powerful Primer M inisters’ Politic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eudal autocratic system,the imperial power had been strengthened unprecedentedly in Song Dynasty. But at the en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it still appeared a powerful prime minister,as CaiJing. And so more powerful prime ministers appeared,such as QinHui,HanTuozhou,ShiMiyuan,JiaSidao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out the whole Southern Song Dynasty,just the period of XiaoZong had not appeared. So,politics of powerful prime ministers had been turned into a trait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litics. The essay will analyze this phenomenon.The reasons and undergrounds of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being in the saddle were very complicated. I will analyze it from system and non-system. From the system,the primer ministers’ power of being strengthened in t he lat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d gotten further enhanced. The primer minister also being a senator had become a rule after XiaoZong. At the same time,TaiJian system had also been begun to break. The function of monitoring system of being controlled by TaiJian for primer ministers had been come down. In some way,the changes of primer ministers’ systemand TaiJian system had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appearing. And more,throughout the suppression of QinHui and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tyranny,the bad ethos in Northern Song made intellectual change their values’ trend. Competition ethos,political combating ethos,luxury ethos and other political ethos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in vogue. It became a common phenomenon. If the changes of Southern Song primer ministers and destruction of TaiJian system had provided conditions for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appearing,the political ethos was a Catalyst. It made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birth,such as HanTuozhou,ShiMiyuan,JiaSidao and so on.Powerful Primer M inisters’ Politics had broken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mperor and the literati reined the country together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appearance of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had not put the emperor endanger. The status of the emperor was very steady. The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were just the Deputies. But Politics of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was not a common politics. It brought so many damages. with the developed power of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Southern Song Dynasty had come to the end.Keywords: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werful Primer Ministers ; Politics目录绪论 (5)(一)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5)(二)学术史回顾 (7)(三)“权相”概念的界定 (11)一、各具特色的权相政治 (12)(一)颇具政治投机色彩的秦桧 (12)(二)拥有皇戚贵胄光环的韩侂胄 (16)(三)作为“实力派”代表的史弥远 (21)(四)别样风格的纨绔子弟——贾似道 (24)二、南宋权相政治出现的原因 (29)(一)宋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及宰相权力的扩大 (29)(二)宋代台谏制度的完善与破坏及台谏监察作用的丧失 (33)(三)绍兴和议后的政治风气及其影响 (36)三、权相政治对南宋朝的影响 (39)(一)权相政治对南宋政治风气的影响 (39)(二)权相政治对南宋政局的影响 (41)结语 (47)主要参考文献 (51)后记 (54)绪论(一)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宰相,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总揽全国政务的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官职称号。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

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

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一、谋议权。

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

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

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

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

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在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演进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两条主线。

专制主义的性质和官僚制度的特征共同决定了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可避免。

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又是趋势。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崩溃也是必然。

标签:皇权;相权;制衡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

宰相被看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然在不同的朝代,相的权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被削弱。

皇权作为君主生而有之的权力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在世袭制中,君主可能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却生而有帝王之权,由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不受约束的皇权所带来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皇权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皇权的有效运行需要官僚机器的支撑,皇权的合法性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肯定确认。

而且君主个人能力的有限性,皇权的至高无上性都需要另一种权力的辅佐制约。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是其重要一环,相权便是官僚制度的核心。

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

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

一、演变过程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发展变化中,不同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

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皇权主要包括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军事权、行政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丞相则具有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权力。

而自秦以前,便有类似丞相的官职出现。

“西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传说三公,即太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

到西周晚期,官僚机构的权力开始集中于一人,出现《周礼》中所说的天官冢宰这种百官之长的职位与人物,这已类似于秦汉时期的丞相”[1]。

宋朝的斗争与权力争夺

宋朝的斗争与权力争夺

宋朝的斗争与权力争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了各种斗争与权力的争夺。

在这个题目下,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宋朝的斗争与权力争夺的方方面面。

一、北宋与南宋的权力争夺宋朝由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组成,其中北宋是从960年到1127年,南宋则是在1127年到1279年间。

这两个时期的权力争夺是整个宋朝历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但其后几代皇帝的权力较为稳定。

然而,北宋后期,皇权逐渐衰落,宋孝宗对权臣岳飞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这引发了以岳飞为代表的抗金斗争,这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权力争夺。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宋高宗被迫南渡,南宋的统治者陷入了与外敌抗衡的困境中。

此时,内外交困的南宋帝国,权力的争夺也愈发复杂。

南宋政权对待忠诚的将领与官员的态度,往往成为衡量权力与斗争的重要标准。

二、士人与官僚的权力斗争在宋朝,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风气十分重视士人的文化素养,这也导致了士人与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

士人们在文化方面的聚焦使得他们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

一些有才华的士人经常通过书写文章或者公开抨击政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这样的行为往往引发了与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

官僚阶层在宋朝的权力往往是通过职位晋升来体现的。

在竞争激烈的官僚体制中,权力斗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为了谋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权力,官僚们在政治和人事斗争中奋力争夺,以期获得更多的权力和特权。

三、皇帝与宰相的权力博弈宋朝的皇帝和宰相之间的权力争夺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之初就特别注重皇帝的权威和控制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的力量逐渐被宰相所削弱,宰相在政治决策和对内外事务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也导致了宋朝一些宰相的权力过大,甚至超越了皇帝本身。

这种权力博弈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安石变法时期。

王安石作为宰相,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增加皇帝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士人的地位和官僚的势力。

然而,这一系列变法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导致了朝堂之上的激烈权力斗争。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探究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探究

却被罢相。平均每朝 7.4 名宰相,每朝皇帝 在位平均时间为 17.7 年,由此可见每两年到 三年内会更换一次宰相,换相频率较之前均 高,在此之前只有汉武帝频繁换相,其目的 还是出于限制宰相专断与权力,保证皇权 [2]。
二、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在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中,皇权与相 权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宋代, 政治制度异常复杂,这也就使其皇权与相权 的关系显得很微妙,对于孰强孰弱,长时间 以 来 一 直 争 论 不 休。 对 宋 代 皇 权 与 相 权 关 系的研究是史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焦点,自 1942 年钱穆先生发表《论宋代相权》一文 以来,已经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在这期间, 分别以 1985 年王瑞来之《论宋代相权》和 1994 年张邦炜之《论宋代的皇权与相权》发 表为分水岭,分和相权都得到加强 [3]。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此阶段以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论 宋代相权》最先探讨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其在文章开头便提到:“宋代政制號为沿袭 唐代,然多所,如宰相机关之减抑,亦其一 也”。宋代政治制度大体与唐代相同,但其 宰相制度有所变化。在这篇文章中,钱穆先 生率先提出相权削弱说:认为宋代相权因被 分割而大大削弱,皇权却相应地得以极大的 强化。宋朝设枢密使掌军政,“宰相不获预 闻兵事,是宰相之权已去其半”;设三司使 掌财政,“宰相之权,兵财之外,官人进贤, 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权,于此亦绌”;并让 台谏专门弹劾外朝官员,“宋则台谏渐混而 为一,乃专以绳外朝,非以谏内廷”。综合 理解便是以下九点:一为罢尚书、门下二省 长官宰相之任,减少宰相职数,以中书省长
一、宋代概况 自宋太祖赵匡胤陈桥事变后建立宋朝 (960 年—1279 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 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 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宋代 宰相任期虽无年限,但一般任职较短。宋代 共用 134 名宰相,在这 134 名宰相中,任期 累计在 120 个月(10 年)以上者 9 人,仅占 总数的 6.7%;终身任职宰相者 11 人,仅占 8.2%;任职时间平均不超过 42 个月(3.5 年), 其中最长者为王珪,任期为 105 个月,死后

宋代皇帝君权与皇权的较量与制衡

宋代皇帝君权与皇权的较量与制衡

宋代皇帝君权与皇权的较量与制衡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皇帝君权与皇权较量与制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极大的君权,但同时又需要应对来自皇权的制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代皇帝君权与皇权的较量与制衡。

一、官僚体制的限制在宋代,官僚体制发挥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宋代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设立了诸多各司其职的官职,使得君权不可专断行事。

官员们有责任监督皇帝的权力行使,如果皇帝的政策或命令与国家利益相违背,官员们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议,甚至阻止皇帝的行动。

这种制衡机制有效地限制了皇帝的专断权力,保障国家政权的稳定运行。

二、宰相的权威宋代的宰相作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重要官员,具有相当大的权威。

他们代表皇帝行使权力,对政务有着决策和推行的权力。

同时,宋代宰相也被要求遵循执政方针,不能私心向皇帝请赏。

皇帝对宰相的信任与否,决定着宰相在政治制衡中的地位。

如果宰相得到皇帝的信任,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帝的权力,维持君权与皇权的平衡。

三、封建制度的运作宋代的封建制度也是皇帝君权与皇权制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帝通过授予贵族爵位和土地来约束贵族地方势力。

贵族享有封地与封号,但同时也要服从皇帝的统治,出征征战。

这种封建制度使得君权与皇权的较量和制衡得以实现。

另外,封建制度也为皇帝争取地方贵族的支持提供了便利,增强了皇帝的君权。

四、法律制度的作用宋代的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法律是对国家统治权力的规范和限制,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宋代的法律法规相对完善,国家事务的处理需要根据法律程序进行。

皇帝虽然拥有权力,但也要遵守法律,不能胡乱行使权力。

一旦违反法律,皇帝的行为将受到制约和惩罚,维护了皇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五、士人的影响与制约宋代士人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他们以文化修养为基础,主张思想开明、政治清明。

士人们通过文化、科举以及文人联谊等方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

他们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的制衡作用,通过言论、记功以及争取政治改革等手段约束皇帝的权力。

南宋绍兴年间学术与皇权、相权之争

南宋绍兴年间学术与皇权、相权之争

变化 , 是跨 越世界 保 持恒定 。在专 名处 于模态 算词 可能 而
的辖 域 之 外 或 辖 域 之 内 。 没 有 改 变 整 个 语 句 的语 义 值 。 都 与 此 相 反 , 管 在 现 实 世 界 中摹 状 词 “ 焦 距 眼 镜 的 尽 双
在 一 个 可 能世 界 不 是 美 国 的首 任 邮政 局 长 。 和 A作 出 了 相 A 同 的 陈 述 . 一 事 实 可 以概 述 为 : 名 “ 杰 明 ・ 兰 克 林 ” 这 专 本 富
的语 义 值 并 没 有 随 着 被 赋 值 的 语 句 所 在 的 世 界 的 变 化 而
的几 人 或 许 多人 中 的一 人 而不 陷入 混 论 。”】 论 如 何 , [无 5 克 里 普 克关 于 专 名 的 历 史 因果 理 论 是 具 有 开创 性 意义 的 . 引入 了 可 能 世 界 这 一 概 念 . 可 能世 界 作 为 研 究 他 把
明・ 兰克林 。克里 普克认 为 , 富 在A的 情 况 之 下 如 果 我 们 改
长的世 界 。 A和 B 作 出 的 断 定 是 不 相 同 的 。 所 A所 表 达 的 是 一 个 特 定 的对 象 , 本 杰 明 ・ 兰 克林 可 能 不 是 首任 邮政 局 长 。 即 富
与此 相反 ,作 出的是 一个一 般性 的陈述 . 不是 特指 本杰 B 它
( 状 词 理 论 )解 释 了 我 们 如 何 能 够 谈 论 有 同 一 个 名 字 摹
南 宋 绍 兴 年 间 ②, 据 士 人 学 术 源 流 判 断 政 治 立 场 的 依 风气 , 学 术领 域进 一 步 向政 治领 域延 伸 , 成 为宋 高宗 由 并 限 制相 权 、 固其 皇权 的工 具 。 巩 ( ) 论 是 洛 学 还 是 新 学 人 士 , 以 学 术 渊 源 作 为 一 无 都

论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论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社会文化探析论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李健【摘要】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一直是史学研究的焦点。

对宋代宰执权力是大是小,皇权是否受到相权弱化的研究,将会对我们对宋朝政治制度的了解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皇权相权关于宋代的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 观点认为宋代的相权被大大地削弱,皇权得到了相应的加 强。

另一种意则完全相反,认为宋代更应是相权强化、皇 权反而象征化的朝代。

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从皇权与相权 相互对立角度论述的。

当然,我们在讨论宋代相权是强化 或衰弱的时候,如果以前朝作为比较对象的话,那无可置 疑,宋代的相权是呈现衰落态势的。

因为从突出个人领导 作用的三公制到集体领导下隋唐的三省制,集体领导制中 的每位宰相,权势肯定不如汉朝个人开府负责时期的宰相。

所以在讨论宋代相权时,是需要以建立在宰相集体领导制 的范围框架内的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至 于宋代是相权过度膨胀削弱了皇权还是皇权更加集中抑制 相权,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_、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与兴盛宋代相权强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帝王做出了“与士大夫 共治天下”的抉择。

宋代开国帝王赵匡胤,在总结反思前 朝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 国方针,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这种治 国方针,日后渐渐被固定成为“祖宗家法”,并为宋朝历任 皇帝所遵循,并和士大夫阶层达成共识,约定俗成。

宋朝皇 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前代历史的反思宋朝开国之前,中国历史上有着强盛繁荣、疆域辽阔 的唐朝,但是唐帝国后期陷人战火遍野、藩镇割据、四分 五裂的局面。

至五代十国,政权更迭更是频繁,武将跋扈、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宋太祖本人就是依靠兵变黄袍加身 代周建宋。

所以宋朝建国之初,为了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开始着力于解决武将擅权、拥兵自重的这种问题。

(二) 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对武将具有极大的忌惮警惕之心,于是采取一系列 措施予以防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文轻武”。

宋代的皇权与相权

宋代的皇权与相权

宋代的皇权和相权,究竟谁强谁弱?这个命题未必确切,解答者却大有人在。

至于答案,不外两种: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

[1]两种答案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对其基本论点,本人均不敢苟同。

照我看来,与前代相比,宋代的皇权和相权都有所加强。

这并非故作新奇之论,早在南宋时便有此一说。

如林駉认为宋代的情况是:“君上有大权,朝廷有公论”;[2]黄履翁肯定宋代“宰相之任重”,同时又断言“人主之权重”。

[3]皇权和相权,此强彼亦强,岂不自相矛盾?其史实依据又何在?这些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皇权相权相互依存宋代皇权强相权弱、相权强皇权弱两种说法截然相反,可是其出发点却惊人的一致,都立足于皇权与相权绝对对立,只能此强彼弱。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句俗语:“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

”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称为“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4]人们不禁要问:皇权与相权到底是什么关系?难道就不能此弱彼亦弱或此强彼亦强吗?从道理上说,皇权与相权只能此强彼弱,便很难讲通。

毋庸置疑,“宰相之任,所职甚重。

”[5]他们的职责是“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

”宰相虽然“执大政”,但无非是“佐天子”。

皇帝离不开宰相,原因在于“万几之烦,不可遍览”,只能“设官分职,委任责成。

”[6]皇帝和宰相尽管有主从之分,但毕竟相互依存,以致君相一体之说在封建时代颇为流行,封建士大夫总是把君相关系比喻为元首与股肱。

很清楚,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宰相仅有最高行政权,皇权和相权不是两种平行的权力,相权从属并服务于皇权,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依存。

虽然不可能无矛盾,但从总体上说应当是一致的。

难怪照不少封建士大夫看来,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模式应当是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皇权与相权都强。

如南宋人黄履翁在《古今源流至论》别集卷2《君权》中,阐述皇帝“揽权不必亲细务”时说:“以天下之责任大臣,以天下之平委台谏,以天下之论付士夫,则人主之权重矣。

分析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分析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之争在我们从小形成的观念中,古代社会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全中国皇帝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而且现在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都有一种排斥的心态。

因为在现在的人心里中国的传统政治就是皇权专治。

误以为满清的政治制度完全就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

于是清灭亡后人们对于满清政权的不满意,同时也造成了对中国全部历史传统文化的不满意。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这会导致国人对中国以往传统“权”的尊重和信心都没有了,而政治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东西。

所以从相权和皇权的斗争来说明明清时期根本不能代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

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传统政治。

在明清以前完全不是皇帝一个人决定一个国家。

细想一下,中国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怎么可能皇帝一个人处理的过来。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一样的。

都是宰相负责制。

汉朝的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就是宰相的正式名称。

丞相是政府的最高领导者,管理国家一切政府的事物。

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协助丞相处理国家大事。

其中御史大夫下有一个御史中丞。

这个官是驻扎在皇宫的,皇宫中的一切事物都归他管,而御史中丞又归御史大夫管,御史大夫又归丞相管,这样就相当于连皇室一切事都归丞相管。

从这个角度来看丞相管理一切事包括皇帝的家事。

其实这是从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那个时候是家天下,丞相相当于皇帝的家臣,当然也管家事。

所以这是制度发展还不完善的时候。

这就导致了相权过大,当遇到了比较强势而权力欲望大的皇帝时必然会发生矛盾。

比如西汉的汉武帝因为不能忍受权利受到节制。

而设立“中朝”也叫“内朝”。

这是相对与“外朝”而言的。

他们随侍在皇帝左右协助办公(很像明朝的内阁),让他们处理朝政,从而培植出一批立足于宫中、与以丞相为首的原有外朝分庭抗礼的内廷官员。

这些内朝官员多是皇帝的宠臣,能很好贯彻皇帝的旨意,不受到外朝大臣的制约。

而且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在保存传统相权稳固的同时,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宋朝政治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君权相对制:宋朝政治体制相对宽松,大臣、地方官员享有一定的权力和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皇权,形成了君权相对制。

2.科举制度:宋朝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不论出身贫富,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任官,打破了世族统治的局面,使社会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实行土地私有制:宋代土地私有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农工商阶层趋于分化,地主阶级逐渐形成,但农民的土地占有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4.强化体制建设: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建设,如创立保甲制度、完善御史台制度、设置东京开封府等。

5.文化繁荣:宋朝文化繁荣,出现了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一批杰出人物,如欧阳修、苏东坡、李时中、郭守敬等,宋代文学艺术、科技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在宋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具体表现如下: 1.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加强调中央集权。

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审批和颁布法律,控制财政和军队,以及对官员进行任命和考核。

此外,宋朝的皇帝还采用了“中枢体制”,将宰相的权力分散,使得宰相不再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从而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2.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加注重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宋朝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其法律条文更加详细、明确,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例如,宋朝建立了“审刑院”和“大理寺”,来保证司法公正和法律执行的权威性。

3.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加注重文化教育。

宋朝时期,文化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皇帝亲自倡导和推广文化教育。

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同时也鼓励民间办学,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4. 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更加注重外交和军事。

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因此宋朝也非常注重外交和军事的发展。

宋朝采用了“外交并举”的策略,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保护。

在军事方面,宋朝建立了“军队职业化”制度,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同时也加强了对武器和军事设施的建设。

总的来说,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央集权、法律和制度建设、文化教育以及外交和军事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焕力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关于宋代君相权关系,较为流行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宋朝是君权盛相权弱的时代,一是认为宋代是相权强盛的历史时期.每个观点都有支持其说的大量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两种观点常常针锋相对.这是因为各自的观点都在君相权的把握上把二者看作是彼强我弱,非此即彼的政治状态,故而形成观点的对立.本文在全面观察宋代的君相权关系以后得出结论:宋代的君权强与宋代的相权盛都是事实,然而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交织并存于宋代的政治生活中.形成这样的特殊的君相权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总页数】8页(P121-128)
【作者】焕力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
【相关文献】
1.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正确分析“君权与相权” [J], 廖良剑
2.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J], 牟霜霜
3.中国古代君权相权博弈制度论析 [J], 赵巨慧;赵巨兴
4.古代帝王调节君权与相权的艺术探要 [J], 张荣芳;赵可达
5.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 [J], 虞云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

宋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研究综述宋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中期,政治制度多次变革,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备受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宋代君主政治、官制变革、班禄制度等方面,综述宋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宋代君主政治作为封建皇族的一员,宋代皇帝在政治上拥有绝对权力,但同时也承担着作为祖宗的责任。

这种矛盾在宋代政治中得到了体现。

宋代皇帝以保持统治稳定为首要任务,因此加强君主权力得到了极大的照顾。

例如,制定《大宋律法》和推行毛诏,限制地方官吏的权利,确保了皇权的绝对性。

同时,细致的官吏管理也使得皇帝能够监督并控制地方,维护朝廷集权。

但是,宋朝的历史局势是复杂的。

对于类似国家重要事务的决策过程,皇室是不能单方面地作出决定的。

所以,在许多情况下,皇帝不得不与群臣共商国事,支持民众、抵抗外敌、促进文化繁荣等国家政策。

在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的年代,皇帝可以向宰相、皇亲等人转移一些权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务管理的压力。

官制变革宋代的官制改革,也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宋太祖制定衣冠制度,推行科举制度,以此改革考课制度,选拔人才。

此时,皇帝通过科举制度来唯才是举,削弱了皇族和宗室在班禄制度中的优势。

而在宋代中后期,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僵化,士人集团和内阁官员成为朝廷中的两股主要势力。

时至五代十国前期,暂时停用科举考试。

此时,在整个社会中,班禄制度的作用非常凸显。

此例子表明,班禄制度在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广泛的意义。

此外,班禄制度的设置也引起了不同政治派别的反应。

从结构上看,宋代中央政府的机构在两个阶段改革措施。

期间,唐宋政权在官制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政府的高效运作,还反映了宋代皇权与相权的复杂关系。

班禄制度宋代的班禄制度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班禄制度是在唐代形成,逐步完善,最终发展成为宋代特有的管理机制。

此制度是按照科举考试成绩和官职领导级别的不同,确定官员们的工资等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的 。开国伊始宋政权就在加强 中央集权上有大作为 ,其中强化皇权是其核心 。太 祖首先是对军权动手 ,把朝中大将的兵权尽收于己 。 同时也对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主要的形式就 是将相权予以分割 ,其结果是形成宋代执掌相权的 组织结构为二府三司宰相制 。二府是指中书和枢密 院 。宋初 ,宰相议事的地方 , 称中书门下 , 简称“中 书”。中书本是执掌军政大权的机构 ,但赵匡胤为了 削弱相权把军权从宰相手里分离出去将之转移到 一个新设立的机构枢密院 。于是枢密院与中书并列 为“二府”,其长官为枢密使与枢密副使 。枢密院与 中书分掌文武大权 ,各行其是 。它们相互间没有隶 属关系 ,地位平等 ,枢密使与宰相一样直接向皇帝禀
① ③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浙江书局本 ,卷一一四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 ,第 1022 页 。
②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浙江书局本 ,卷三六八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 ,第 3416 页 。
④ 《全宋文》第一册 ,卷七《, 宋太祖七》,巴蜀书社 ,1988 年 , 第 187 页 。
关键词 宋代 君权强 相权盛 以文治国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2005) 06 - 0121 - 08
宋代君相权关系是学界议论较多的话题 ,多年 来两种观点盛行 ,一是认为宋朝是君权盛相权弱的 时代 ,一是认为宋代是相权强盛的历史时期 。两种 观点常常针锋相对 ,原因在于各自的观点都在君相 权把握上把二者看作是彼强我弱 ,非此即彼的政治 状态 ,故而形成观点的对立 。但是 ,如果深入观察宋 代的君相权关系的话 ,感到上述的观点对宋代君相 权地位的把握尚不全面 ,我们可以对此问题作进一 步的认识 。
奏请旨 。宋代调整相权的另一举措是提高三司权力 以分割相权 。唐以来 ,设立三司使一职 ,让其总管四 方贡赋和国家财政 ,地位极高 ,仅次于宰相 ,号称计 相 。但是三司使从关系来讲还是隶属于宰相管辖 的 。宋初 ,三司脱离宰相的控制 ,总管财政 ,自成独 立的体系 ,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 。由此 ,宰相不预财 政 。宋代还设立考课院(后改为审官院) 来主管官员 的诠选 。由于这样的改变 ,所以钱穆认为 :“宋代军 事 ,财政 ,用人三权都有制肘 ,都分割了 ,这显见是相 权之低落”。①“制肘”是否就一定带来相权的低落 , 值得商榷 ,但是这种行为能够实施所反映出的宋代 君主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则是肯定的 。故黄仁宇言 “在行政方面 ,赵匡胤一心想要防止的情事大致已被 禁断”。②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焕 力
内容提要 关于宋代君相权关系 ,较为流行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宋朝是君权盛相权 弱的时代 ,一是认为宋代是相权强盛的历史时期 。每个观点都有支持其说的大量的历史 事实为依据 ,两种观点常常针锋相对 。这是因为各自的观点都在君相权的把握上把二者 看作是彼强我弱 ,非此即彼的政治状态 ,故而形成观点的对立 。本文在全面观察宋代的 君相权关系以后得出结论 :宋代的君权强与宋代的相权盛都是事实 ,然而二者并非对立 而是相互交织并存于宋代的政治生活中 。形成这样的特殊的君相权状态的根本原因在 于宋代所奉行的“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
② 黄仁宗《: 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 ,第 131 页 。
121
2005 年第 6 期
122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123
2005 年第 6 期
124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125
2005 年第 6 期
126
宋代君权强相权盛 127
2005 年第 6 期
了这样做是君主对相权示以颜色的一种权术运用 。 通过如此手段要达到的目的如知制诰李淑之所言 : “进者竞于纳忠 ,退者惧而修身”。① 也就是要让那 些为相者明白 ,不管他们如何权势显赫 ,皇帝的一纸 诏书就可将他的所有权力剥夺 。然而 ,往往在撤换 不久又让这些人重回相位 ,这说明君主对这些人虽 有担心又不乏信任 。应该说宋代君主对宰辅集团是 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即由于宋代宰相大多是由士大 夫出任 ,这种身份的人出任宰相与由贵族和武臣出 任宰相其心态和政治影响力都是不同的 。因为贵族 凭身份而得相 ,武臣因军功而登高 。这种出身者为 相为官会由于居功而自傲 ,身贵而骄横 ,甚至萌发野 心 。而士大夫是因何而获职任与权力呢 ? 全靠皇 帝 ,是君主在选择使用他们 ,没有君主他们就什么也 不是 ,士大夫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群体只能依 附皇权发挥他们的政治作用 。因此 ,宋代的相权对 君权的依赖程度远甚于其它时代 。所以尽管相权强 盛 ,但是它不会对君权构成威胁 ,不会有僭越的野 心 。因此 ,宋代君主相信士大夫阶层是可靠的 ,这个 判断使君主对宰辅确立了一个基本的信任度 ,从而 帝王可以让相权保持兴盛但却无尾大不掉之虞 。元
大量的政治现象反映出宋代君主权力之盛 。权 力的核心是什么 ? 是决策权 ,它是君权强盛的标志 。 从法理上讲 ,皇帝掌握决策权 ,对国家所有的政务做 出可否的决断 ,大臣的议政和施政 ,最终要汇总到皇 帝手中 ,听帝王一言而断 。宋代在此方面是突出的 。
①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 司 ,1990 年 ,第 73 页 。
初年 , 司马光推荐文彦博重新出任宰相 , 有人认 为文彦博有“震主之威”, 司马光辩护说 :“窃惟彦 博 , 一书生耳 。 ……非有兵权 、死党可畏惧也 。假 使为相 , 陛下一旦欲罢之 , 止烦召一学士 , 授以词 头 , 白麻既出 , 则一匹夫耳 , 何难制之 ?”。② 这句 话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 ,基于对宰辅集团的这个基 本判断 ,宋代的君主能够容许那些极具影响力的宰 相一而再 、再而三的登相位 ,甚至对于一些宰相久居 其位也能泰然 ,如赵普在相位十一年 “, 其任王旦十 二年 ,次者向敏中再相亦十年 。”③这样看来 ,君主在 猜疑宰辅的同时 ,更多的是需要信任宰相 ,是离不开 辅臣的 。君主固然不能以孤家寡人掌控万机 ,而且 , 如果在朝中没有一批富于政治才能与经验的能臣
宋代君相权关系呈现出双方皆盛的局面 ,并不 是说这种局面是一种对等的一成不变的状态 。也有 此强彼弱的起伏 ,如宋初的太祖 、太宗时期显然是君 权压倒相权的 ,而在南宋史弥远为相时则呈现出相 反的局面 ,但是此种局面不构成宋代君相权关系的 主流特征 。总的来看 ,宋代是一个君权强相权也盛 的时代 。君相权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相互制约又 相互促进的现象并非是宋代所独有的 ,应该说这在 历代君相权关系中都有表现 ,问题的关键在于 : 由 “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原则所带来君权强 相权也盛的局面 ,则是宋代所具有的特殊的政治现 象 。此为宋代君相权格局在整体上有别于其他朝代 的所在 。
⑤ (清) 潘永因《: 宋稗类钞》卷之一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5 年 ,第 1 页 。
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丙编 ,卷二 ,中华书局 ,1983 年 , 第 259 页 。
⑦ (宋) 江少虞 《: 宋朝事实类苑》卷三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1 年 ,第 24 页 。
128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历史系 责任编辑 :西 宾
支撑 ,那将会是怎样一种不堪的局面 ? 所以 ,在确信 相权不会对君权构成实质性威胁时 ,宋代君主就在 相当程度上采取了支持相权以有利于统治的政治 态度 。
宋太祖曾有誓曰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 者”。④“艺祖受命三年 ,密镌一碑 ……一云不得杀 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一云子孙有谕此誓者 ,天必殛 之”。⑤ 这样的理念就为相权巩固提供了政治保障 氛围 , 所以宋人也认为 :“余谓国初相权之重 ,自艺 祖鼎铛有耳之说始”⑥ 开国之初确立的治国理念 ,
以后的君王即使不是亦步亦趋 ,也大致不会离题太 远 。真宗就一再表明要遵循先朝的尚儒传统“: 朕每 念太祖 、太宗丕变衰俗 ,崇尚斯文 ,垂世教人 ……朕 谨遵圣训”。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质与 表现形式是君主与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一 起统治国家 ,其核心则是皇帝和宰相一起掌握朝政 大权 。由于采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原则 , 宋代君主就必须选择士大夫作为政治合作的对象 , 其对宰辅的倚赖度就大 。这就是有宋一代的客观政 治现实 。这个现实就使得宋代君主不得不容许相权 的强势存在 。可见 ,现实政治的需要使得君主既是 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在君相权关系处置上采取了维 护君主强权的前提下支持相权兴盛的态度 。这一切 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君主与士大夫共 治天下”的政治原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