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与相权之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权与相权之争
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
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

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

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
一、谋议权。

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

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

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

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

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

这些盛世时期,基本是“贤君+良相”的模式,一直是皇权社会人们竭力赞美的范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同样,在皇权国家体制下,作为帝国行政的最高首脑,宰相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亚于专制的帝王。

因为“家天下”的体制,皇帝是世袭的,而宰相是历经重重考验才能当上宰相的,因此,贤明的宰相、强势的宰相的几率远远高于皇帝。

为了防止相权的泛滥,封建帝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来限制相权,如明初朱元璋干脆废除丞相制度,只设立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处。

清朝设立军机处、在鸦片战争后设立总理衙门都是为了限制相权的膨胀。

这种情况下,在皇帝能干的情况下基本可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

遇上皇帝昏庸,大臣软弱,就
造成国家纲纪腐败,人民生活痛苦,外族入侵等乱世。

如西晋“八王之乱”、北宋“靖康之变”、明朝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等等,很大程度上是君权泛滥,相权旁落所致。

无论君权和相权,在政治上还是属于“人治”,没有一套约束君权、相权的制度,中国的历史只能像碰运气一样,遇上贤君良相,就可以过上太平日子,遇上昏君庸相,就过暗无天日的日子。

封建的宗法制度影响深远,到现在尚未能清除,“人治”的阴影还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政治文化的流毒。

因此,只有彻底清楚专制思想,才能根除“人治”,使依法治国成为现实。

这是我观察中国历史上君权和相权之争的最大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