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共26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第小题2分,共40分)【基础巩固】1.(原创)下图是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回乡祭祖图。
近年来,这类活动在我国日渐隆重。
追根溯源,在古代与此类活动有关的制度是( )A .井田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进攻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原创)观察下图,如果周王去世,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4.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适当的是(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 .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 .周天子和鲁伯禽各为一族,在宗法上毫无关系5.(原创)下图形象的反映了西周时期两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③前者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④前者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后者是属于上层建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7.(原创)假设你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丞相,当你与同时期的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时,在治国原则上的最大分歧是()A.“秦法”与“十二铜表法” B.“郡县制”与“元首制”C.“皇权至上”与“政事共商” D.“三公九卿”与“公民大会”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作者:张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以皇权与相权为代表的国家中枢权力之争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在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国家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皇权;相权;权力制衡一、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西汉初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
至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汉成帝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这使宰相权力削弱,皇权加强。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正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受到的制约较大,仅仅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此时的宰相拥有较大的权力来领导运作国家行政机关。
至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施行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为特征的集体宰相制度。
三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实现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此时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
为了制約宰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实质上也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相权遭受分割,皇权得到发展。
至元朝时期,实行中书省制后相权相较于宋来说又有所加强。
明朝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但由于废除宰相之后出现相位事务需要处理的空白,于是便出现了权力完全受制于皇权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无实权且十分不稳定。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至清代,从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一步步加强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阶段质量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 《孟子》一书中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C .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D .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2.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
”这说明军机处( )A .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 .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 .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 .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 . 秦朝B . 汉朝C . 唐朝D . 元朝4. 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
这表明秦代( )A . 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 . 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 . 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 . 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5.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 .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 .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 .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6.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 . 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B . 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C . “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D . 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7.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终稿)
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摘要一、君权与相权冲突的体制性根源在于君主专制制度下官僚制度的自主性。
二、君权与相权冲突的本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对利益的追求。
三、君权与相权是矛盾冲突的统一体。
四、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整体利益的实现。
关键词君权相权君主专制制度官僚组织利益影响正文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皇(王)权体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对恒长存在的矛盾。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君权与相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皇帝(王)作为最高权力的代表,也不可能一人全权处理全国的政务。
因此就出现了上佐帝王,下驭百官的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
而这样相权必然服从于君权。
另一方面,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是官僚组织的代表,有必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宰相及其代表的官僚组织并不等同于卷君权和君主专制。
因此君权和相权必然发生冲突。
其实,在先秦以前,君臣共同治理国家,君臣之间的地位差距并不会太大,君和相的关系也比较和谐。
甚至在西周出现“无君而不乱”的相权重君权轻的现象。
然而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之后,到清朝,君权一直在不断深化,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也在不断的加剧,直到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君和相的冲突达到极端,终至以宰相制度的废除而结局。
然而君权与相权的冲突的体制性根源在哪?本质又是什么呢?本文将着重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知道秦始皇创立了君主专制制度,而后来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并不断深化。
而正是在君主专制制度的政体下,君王也和作为官僚组织的代表宰相,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
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斗争正是加深君权和相权的体制性根源。
第一,君主专制政体的“家天下”的私性与官僚组织制度相冲突。
与其他政体相比,君主专制政体的本质规定性就在于,它公然赋予君主个人拥有至高无上、不受限制的绝对权力,并奉行“家天下”、“私天下”的原则,把国家权力视为私产,由君主一家一姓世袭私有。
儒家思想家朱熹批评汉高祖、唐太宗这两个堪称“最有作为”的皇帝,说他们也不过是“假仁借义以性其私”;吕留良更直斥“秦汉以后许多制度……本心却绝是一个自私自利,唯恐失却此家当”①,都说明在具有悠久宗法传统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私性”或“家天下”性质尤为突出。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
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
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一、谋议权。
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
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
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
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
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
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
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 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从史料中可看出在汉代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 (唐代)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 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 史料反映出唐代时宰相在最高决策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相权 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因宰相由一人变为多人而被分散,皇权有所加强。
对皇权作用 宰相制 内阁制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不 同
▲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的衙署和属官
3、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 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内阁的影响: 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 “内阁首辅” ≠“宰相”? 相同 地位 职权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 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中国古代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相权、皇权关系处理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政权的兴亡。
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得不说的问题。
皇权,顾名思义,由天子掌握,他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决策。
相权,由国家的宰相掌握,他拥有着国家的行政权,负责主要行政事物的处理,地位仅次于天子。
宰相制度起源很早,商朝的时候,伊尹是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和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汤死了以后,继续为相,辅佐了几代皇帝,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左右到皇帝的登基。
到了战国的时候,宰相制度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正式命名为丞相。
从此之后,皇帝与宰相相互依存,但也相互制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地消弱。
汉代时,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对于宰相心存戒备,宰相对于皇帝心存惧怕,二者不断磨合发展,试图寻找一种比较成熟,既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又有利于国家发展,安定的制度。
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相权,加强君权,在此期间二者似乎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唐太宗时期,内外朝的界限已经淡化,天子主政,开始进入了消弱相权的阶段。
唐太宗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则相权分散了,二则三者相互制约都统一向皇帝负责。
贞观年间的君相关系式少见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
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裁造成失误。
宋元时期,相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宰相的势力得到了扩大,这样也导致了皇权的不稳,产生内乱。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利,明太祖先是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并且三司都隶属于中央部门。
但是,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皇权与相权矛盾
皇
帝 亲自掌管
吏 户 部 部
礼 部
兵 刑 部 部
工 部
3、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 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4、内阁的影响: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但不可 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 ①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 ④特点: 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皇 帝 清朝中枢权力机构 内阁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9、(2010年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 D 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材料一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 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 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 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 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二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 (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 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 ;六曰出贷; 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 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 (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4)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古代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皇帝
有何特色?
太尉
军务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虚有其位)
• • • • •
三权分立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九卿
汉武帝: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
③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9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执行机构中书省制令决策门下省封驳审议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始付尚书省颁布执行1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2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揽利于加强皇权3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制约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相权的演变
• 【试题答案】C • 【试题分析】本题以皇权受制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现象,可知皇帝在 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 上正是皇权专制、君权至上的本质体现。故答案选C项。
(2014年高考真全国大纲卷,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 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 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2014年高考天津卷,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 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 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 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资料汇编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资料汇编刘华2015.9.9 中国古代政治史告诉我们,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题目,它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社会里,直到明初废相才使专制主义达到没有任何限制的地步,才使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达到尾声。
皇权专制主义与官僚政治并存的制度结构,必然会在制度安排上形成皇权专制与官僚行政的双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常识是,皇权居于权力的最高峰,是国家的唯一领袖,然而实际上的行政权力则掌握在官僚政治系统手中而不在皇帝手中。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官僚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官僚政治系统的核心是宰相,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处理全国的一切政务。
一方面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一方面又是宰相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扩张性决定了这种双权力中心的政治格局必然会产生权力与权力的争夺。
从整个历史的进程看,在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中,君权是一路高歌猛进,而相权并无什么招架之力,如前所述,中国式的皇权制度在理论上全是为君权开绿灯的,所谓“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另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有的土地和人口都是皇帝一人的私家财产,该怎么欺负你又有什么好说的!这是整个的政治文化背景使然。
先秦的孟子还发表过“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这样的看法,但就是亚圣这点可怜的呐喊到了朱元璋那里也给从儒家经典里删出去了。
所以,为臣的若要保持自己的一点尊严,似乎只有谋反和篡权一途:因为你要想安安生生地做你的丞相,似乎是不可能的。
像明朝的中兴之臣张居正,在世时权势熏天,甚至可以用眼睛瞪皇帝,但在死后也免不了遭到“反攻倒算”的下场,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灾难。
还有雍正手下的陕甘总督,先是年羹尧,后是岳忠琪,均为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但其结局却是前者被赐死,后者被判一个斩监候。
然而废除宰相严重违背了自秦以来这种官僚帝制的客观规律。
这种官僚帝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官僚体系与皇权之间的平衡,以及官僚体制的有效性。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
介绍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君权与相权的定义与界限进行了讨论,并举例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冲突案例。
接着,探讨了官僚组织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了官僚集团与君权争斗的局面,总结了官僚组织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以及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复杂性。
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结构和矛盾,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中国、君主专制、君权、相权、官僚组织、互动关系、官僚集团、冲突案例、影响、复杂性、未来研究、价值1. 引言1.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包括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绝对统治、官员任命由君主决定、政治制度呈现等级分明的等特征。
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掌握政治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君主在体制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统治者,尊崇为“至尊至贵之君”。
官员则是君主实现统治目标的执行者,负责具体治理事务,但其权力是君主授予和限制的,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宠信。
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官员则必须忠诚于君主,执行其旨意。
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和官僚体系的发展,直至近代。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决定了在此体制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长期存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力量较量时常发生。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还可以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精品PPT课件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 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B 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 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 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 核心。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 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 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 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 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 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 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朱元墇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B、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D 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 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 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 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 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 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 “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 朝和宋朝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 施的共同点是:
解析:A 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 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 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固有矛盾之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PPT课件
民间流传的故事折射出明朝怎样的政治形态?
5.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留下的遗产是四亿之众的人口,和强固的农业文明传统,一种 稳定的生活方式。庞大的低素质的人口,对于现代社会来说, 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中国:
政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自然经济占主导
对外——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中国逐步落伍世界
世界:
新航路开辟,世界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资本主义发展迅猛,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总统、内阁 (行政)
门下省
参、众两院 (立法)
最高法院 任命的大法官须经参议院批准 (司法)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违宪
4.宋朝的“二府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门 下
枢 密 使 (二府)
5.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朱元璋生前有两张主要画像流传至今,但形态各异。相传朱元 璋登基后,诏传天下丹青妙手,为自己画像。第一位被召的画 师,对坐在龙椅上威风凛凛的朱元璋,悉心描摹,画得惟妙惟 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 宽阔的下巴要比上颚长出好几分。大鼻子,粗眉毛,一对眼晴 鼓鼓的,放射出冷酷凶狠的光芒。朱看后,龙颜大怒,只听得: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2年2 2年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
A、对秦朝:
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②经济: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
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
③文化: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 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消极:
政治: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
外朝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九卿
3、监察体制:刺史制度
1】演变: ①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
常置。 ②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冀州、
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 州、并州、交趾、朔方),各置刺史一人。 2】评价: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对维护皇权、澄清 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 作用。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秦 思想 书同文(篆李斯、隶)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文化
北击匈奴、夺河套、修筑长城、筑直道
民族关系 南征百越,设三郡
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第23页,共49页。
——
二、西汉: 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
汉承秦制:继承秦朝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 、土地制度、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
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第15页,共49页。
④选官制度 军功授爵、皇帝任命
⑤监察制度
【1】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每郡设御史,任监 察之职,称监察御史。 【2】评价: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第16页,共49页。
(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摘要】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的冲突问题一直存在着。
本文从君权与相权的概念及关系入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冲突根源。
分析了官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君权与相权冲突对官僚组织的影响。
结合现实情况,总结了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展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君权与相权的冲突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运行机制,促进政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君权、相权、冲突、官僚组织、制度、互动关系、影响、现状、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政体长期存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同时官僚组织也起到了重要的制衡作用。
君权代表着君主个人的权力,相权代表着官僚组织的权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激烈的冲突。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君权与相权的概念及关系,以及官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我们还需要关注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互动关系,分析君权与相权冲突对官僚组织的影响。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下权力的运行逻辑,为当前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研究意义研究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意义重大。
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问题,对于探讨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是君主专制政体中权力运行的关键问题,揭示了君臣关系、官僚体系和政治权力分配等方面的机制和规律,对于研究君主专制政体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朝建立1.背景:元末爆发农民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市),国号大明。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1368年,明朝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加强君主专制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知识拓展】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①历史原因: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②前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集中;③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考点】宰相制度废除的影响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内阁制应运而生。
③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
④废除宰相后,由于没有法定辅臣,客观上有利于宦官乱政。
2.设内阁:明成祖(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发展过程:阶段内容奠基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形成明成祖设文渊阁大学士,充当秘书,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发展明宣宗时拥有“票拟权”全盛明神宗时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侵夺六部职权)(3)运作:(批红高于票拟)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特点:A.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是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名词解释】票拟:内阁学士将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进呈皇帝;批红: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渐渐旁落到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批。
【考点】正确认识明朝的内阁制度①内阁没有行政权: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人教版(2023年高一上册历史课时练习带参考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A. 废丞相,权分六部B. 六部代替皇帝批红C. 设内阁,票拟御旨D. 殿阁大学士的设置【答案】D【解析】依据“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可知,明代的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设司礼监以牵制,导致宦官乱权的现象,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废丞相,权分六部的信息,故A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可能票拟御旨,故C项错误。
选择题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A.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 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 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 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A项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明初朱元璋时废除丞相,皇帝直接处理全国政务,故B项错误;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故D项正确。
选择题若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雍正帝穿越到2014年畅谈政治。
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
”唐太宗说:“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我的独尊地位。
”明太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君主专制顶峰的梦想。
”你认为他们的言论与史实相符的有几位A. 1位B. 2位C. 3位D. 4位【答案】C【解析】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故明太祖的话与史实不符;秦始皇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的话符合史实;隋唐时期中央实现三省六部制,故唐太宗的话符合史实;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雍正的话符合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