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民初东北军屯实边
第五章 清末民初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概况
![第五章 清末民初中国东北黑龙江流域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0389676e783e0912a2162aaf.png)
在农业上,出现了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出现了少数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又具有封建色彩的农牧垦殖公司。这些企业招徕垦民,贷予生产资料与资金并兼营商业与加工业,从事综合性商业开发活动。如1907年9月,广东新会县商人陈国圻召集股本十余万元,在汤原县境内报领大片官荒,使用火犁、耕割机器、收割车床等农业机械,并经营旅店、火磨、畜牧等业(见《东三省政略》卷11);开办农务公司的齐忠甲报领官荒19584垧,开办广信公司的付巨川报领垦殖荒地94951垧(以上见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1909年,吉林省东安厅成立富宁屯垦公司,承领官荒5000垧。该公司公股一半,商股一半,属于官商合办企业。该公司对所领荒地进行了垦殖、畜牧、造林、植桑等综合开发(见吉林行省档案)。
东北蒙地的全面开放始于1902年该年清廷宣布蒙地开禁,允许蒙地在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主持下设局丈放。6月,总理黑龙江扎赉特等部蒙古蒙务总局首先设立。到1908年,扎赉特旗已放出荒地499940垧;郭尔罗斯后旗丈放荒地632500垧;杜尔伯特旗丈放荒地386250垧在此基础上后来设立了安达厅。1903年科尔沁右翼前旗、后旗开始大规模出放蒙地。到1908年放荒总计不下百万垧。
俄国资本进入哈尔滨后,垄断资本随之出现,首先, 俄国在哈制粉企业,联合成立了“满洲面粉联合公司”,加入的制粉企业有松花江制粉公司、札兹琳斯基面粉公司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哈的俄国制粉企业共达18家,是当时中国及远东地区的制粉中心。俄国资本垄断了哈尔滨的制粉业后,又在哈设立了跨行业的企业主联合机构“哈尔滨交易会”,进一步垄断了哈尔滨的商品市场。一些贸易公司,贸易工会等纷纷成立,大有“一统”哈尔滨天下之势。
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
![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39f6111eff9aef8941e06ba.png)
定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因此,效益较好。
宋辽金元时期军屯 宋代屯田经历了一个不断主张和不断否定、不断建立和
不断解体的过程。相对宋代,同期的金军屯规模要大得多。依据辽、金特殊的军事制
度,军屯成为他们解决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元代屯田规模之大,分布地区之广,在
屯与国家的军费
保障有直接的联系。军费供应紧张,军屯发展就快,规模就大。以此来缓解供需矛盾
突出、官兵生活水平下降的问题,从而达到稳定军心,增强战斗力
的目的。
(二) 军屯的历史经验
·96 ·
古代军事·试论中国军屯发展的基本规律
1 、实行军屯是历代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 由于军屯关系到边防巩固、国家经
面积,增强了国家军事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构成了对敌的威慑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
作用。
2 、繁荣经济,稳定边疆 边疆历来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相对内地来说经济
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广泛实施军屯后,使内地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管理方
·95 ·
《军事历史研究》 2001 年第4 期
法得以传播和推广,从而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其一,开垦荒地,促
下不及唐代。自北魏以至北齐、北周时的军屯,又有新的进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这一时期军屯的特点:组织比较严密,曹魏军屯、民屯都有一套严密的管理机构;军屯
分为军队屯田和军户屯田。
隋唐时期军屯 隋唐时期,军屯有了较大发展,不仅建立了军队屯田的制度,
而且在中央和地方均设立了军屯的管理机构和官员。我国古代屯垦史上唐朝是仅次
11 万指战员就地屯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1955 年铁道兵9 个师的转业官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ecb3fa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5.png)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存在问题初探高强【摘要】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 Qing Government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the immigration polic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so as to be against the aggression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wrong policy guide,the corrupt officials,and many measures was not carried out for some reasons.These problems obstruc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y,and did not attain the full purpose.%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
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2)005【总页数】4页(P69-72)【关键词】清末民初;东北;移民实边【作者】高强【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宝鸡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自清朝初年以来,清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人烟稀少、满目荒凉,遂使沙皇俄国有机可乘,于19世纪中叶侵吞中国东北边疆大片领土,近代东北边疆危机由此而引发,之后,沙俄与后起的日本对我国东北边疆的侵略日甚一日,导致清政府实施以招民开垦边荒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作为应对之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继续推行这一政策。
中俄东北边疆问题
![中俄东北边疆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bd80b12a76e58fafab00329.png)
刘子杨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金城出版社,1988年),对近代以来边疆地区官制,以及负责海防事务同知以下官吏的变化作了较详尽概述。
徐学林《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则对更少为研究者问津的中华民国时期的地方行政设置和管理作了虽简略但颇为全面的介绍。
综论方面还有赵云田《近代我国边疆民族中央管理机构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1期),作者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的的逐步演进,国家*机构的陵替和调整的大背景出发,认为“晚清时期边疆民族中央管理机构最大变化,是理藩院改称理藩部”,名称的改变,其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理藩部对俄交涉职能的丧失,是俄国政府单方面愿望的实现,是清政府屈从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产物”。
文章还对北洋时期蒙藏事务局,以及它的后身蒙藏院,民国政府蒙藏委员会的设置、沿革、职掌进行了客观述评。
由于边疆地区情况各异,更多的研究是侧重于具体地区的具体变化。
东北地区。
赵云田《晚清东北军政管理机构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4期)对光绪年间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三将军体制的变化,直至最终废除军府制,建立行省的演变进程、原因和作用作了论述,认为:“清代东北边疆管理机构,通过晚清的官制改革,由三将军体制演变为建行省、设督抚,在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表现出了近代国家机构的特点,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由盛到衰,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
康沛竹《日俄战争后的清廷东北防务》(《近代史研究》1989年3期)认为,清政府面对边疆危机加剧,在东北地区采取了相应举措,以期缓解“龙兴之地”内外交困的危机局面,其举措有三:行政体制的变革——改建行省;移民实边政策的继续推行;整军经武以固边防。
文章还论述了这一时期主政东北的边吏赵尔巽、徐世昌、锡良、程德全、吴禄贞、宋小濂的政绩。
刘家磊《略论清季东北移民实边政策》(《清史研究》1991年2期),考察该政策由封禁到开放,由虚边到实边的发展过程。
「东北往事」(二)柳条边与“闯关东”,谈清朝的东北政策
![「东北往事」(二)柳条边与“闯关东”,谈清朝的东北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37513e6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e.png)
「东北往事」(二)柳条边与“闯关东”,谈清朝的东北政策清初时期-奖励招民开垦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用武力、怀柔、联姻等手段征服了东北的各族部落,定都新宾,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实行移民奖励政策,拨内陆各省人民来此开垦。
此后,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人,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安家屯垦,鞍山地区的绝大部分村屯都是顺治元年以后建立的。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凡移住之农民,每月供给食粮一斗,每顷垦地给种子六升,垦民每百人贷与耕牛二十头,其中食粮、种子于秋收后,如数归偿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
清朝柳条边示意图清朝中前期-继续奖励移民康熙帝在即位之后更是加大了对各地垦荒的力度不仅扩大了东北的垦殖范围 , 且要求各省荒地自康熙元年起五年内必须垦完。
给予出关至东北者更大的优待"暂免一切工役"。
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元年间人口的增长数字是非常明显的,这绝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而是移民迁入的表现。
并且随着迁入人口的增加土地开垦数目也在增加,充分的说明了清政府颁布的招垦令的正确性。
这样的人口快速增长一直持续到康熙二十年。
仅康熙二十年辽东新增30565丁,新增垦田为300483亩,吉林地区的人丁也有所增加,康熙五十年吉林人丁三万三千二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在康熙四十年之后,东北地区的农业已经达到连年丰收的水平,基至开始向关内出口粮米。
这是东北农业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雍正时期继续推行移民垦田的政策。
雍正四年,随着移民不断增加,清政府在吉林乌拉城设立永吉州(今吉林省吉林市),在宁古塔城(今黑龙江宁安)设立泰宁县,在伯都讷(今松原市宁江区)境内设立长宁县。
《清朝的边疆政策》课件
![《清朝的边疆政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dc1e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11.png)
对中国疆域形成的影响
巩固中国疆域
清朝通过平定边疆地区的 叛乱、拓展疆土等措施, 巩固了中国疆域的统一和 完整。
确定中国疆域范围
清朝在平定边疆地区的叛 乱后,通过设置行政机构 、划定边界等方式确定了 中国的疆域范围。
强化中国边疆安全
清朝重视边疆安全,采取 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 ,防范外敌入侵,保障了 中国疆域的安全。
01
当今的边疆政策应重视民族平等和团结,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
保护文化多样性与特色
02
当今的边疆政策应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鼓励边疆地区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
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03
当今的边疆政策应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
益。
THANKS
感谢观看
促进边疆地区农业发展
清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内地农民迁居边疆,开垦荒地,促进 了边疆地区的农业发展。
开发边疆资源
清朝重视边疆地区的资源开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矿藏、林场等资 源,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
加强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清朝通过互市、茶马贸易等方式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促 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对边疆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
01
03
强化民族认同
清朝的边疆政策注重维护 边疆民族的利益,尊重各 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了 民族认同的强化。
促进民族团结
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因俗 而治的政策,尊重各民族 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 促进了民族团结。
稳定边疆社会
清朝通过设置土司、头人 等地方官员,加强对边疆 社会的治理,维护了边疆 地区的稳定。
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西北边疆
总结词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812c24b2f46527d3250ce08d.png)
清末民初东北移民社会心态初探摘要:东北移民问题一直是社会史研究的一个热点。
近代晚清由于内忧外患不得不放弃百余年的封禁政策。
东北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荒地吸引着关内人民,从清代末期华北有大量的移民涌入东北,直至民国初期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本文旨在考察移民的社会心态,为移民文化研究提供心理素材。
关键词:清末民初移民心态一、民国初年的移民趋势1.主动移民是指移民者自主选择交通工具自觉自主地由远方而来。
这大多数都是因为移民者在当地由于战乱或者灾荒无法维持生计,故而选择迁徙到一个环境比较稳定适合生存的地方,晚清东北地区有许多城市被迫增开商埠,增强了东北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近代化的建设,这样对关内的人民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当年山东地区有一部分闯关东者,尤其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为了生计敢于拼搏,在东北地区寻找新的机会,不远万里来到了东北,期望重新获得土地。
2.被动移民是指中原的部分灾民受到慈善机构的救助,有组织有计划地被运送到东北躲避灾荒与祸乱,或者部分人被他人强迫来到了东北。
晚清时期尤其是在光绪年间,清政府放松了东北的移民政策,甚至在政策上鼓励农民开垦土地,这是由于沙俄与日本觊觎东三省,出于屯田实边的考虑才出此政策。
3.来自外国的移民定居东北,这些国家主要以俄国、朝鲜、日本为主。
日、俄为了确保各自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相继地制定了本国的移民计划,而朝鲜移民则是为了躲避日本的侵略,被迫就近躲避在东北。
二、东北移民的社会心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移民者都对东北产生了一定的期望,当然也有部分畏惧者。
他们都渴望来到东北以后能够过上想象中的生活,或者至少没有想象中那样差到极点。
但遗憾的是当他们来到东北以后,其境遇却使他们大失所望。
那里不仅是寒风凛冽,更有当地地主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双重剥削,有时还要受到当地土匪的欺凌。
因此,现实与愿望之间相差甚远。
由于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转变,这就势必导致有机械劳作传统的人们,在应对复杂社会变迁上心理准备不足。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
![清末新政期间东北边疆的政治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85edca6dd3383c4bb4cd241.png)
① ② ③ ④ ⑤
《 县志 卷1o 辽中 ) 9 ( 俄战记) 5 第8- 6 日 第1 , 5 8 页。 ( 光绪朝东华录) 册, 第5 总第55 一 35 32 55 页。
参阅( 清德宗实录) 58光绪三十二年四月癸卯。 卷 5,
( 复县公署档)参阅郭建平等: , ( 清末东三省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辽宁大学学报)98 18 年第4 期。
光 三 三 四 十 日徐 昌 上 《定 三 职 官 及 抚 事 纲 》 及 十 年 月 四 ,世 等 奏拟 东 省 司 制 督 办 要 折 以 绪
( 附东三省职司官制章程》 办事要纲折》 。《 提出: “ 拟于奉天、 吉林、 黑龙江三省, 每省各设行省
公 ,总 为 管巡 为 官 皆 各 堂 。 行 公 内 设 厅 一 承 厅 察 署 以 督 长 ,抚 次 ,如 部 官 于 省 署 分 二 , 曰 宣 , 承
中日 午战 以 日 俄国 紧了 我国 北的 活 。 俄战 , 北 争 后, 本、 加 对 东 侵略 动 在日 争中 东 遭到 甲
了空前的浩劫, 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日 俄战争以后, 本、 日 俄国又相互勾结, 分别在东北南 部和北部建立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了清政府对东北行使主权。光绪二十七
他们 议: 建 “ 拟请特设东 三省总督一员, 全权, 予以 举三省全 部应办之事, 委之, 悉以 除外交事件
关系重要者, 仍令与外务部咨商办理外, 其财政、 兵政及一切内治之事, 均令通筹总揽, 无所牵 制。就三省要地, 分建行署, 惮不专驻一省, 得以随时往来巡视。其总督之下, 应设奉天、 吉林、 黑龙江巡抚各一员, 专理三省民事、 吏事, 仍受督巨节制, 其权限应略视内地各省巡抚为轻, 不 得与督臣并行。凡有奏件, 均须由督臣领衔, 方许人告。所有三省用人行政, 悉听总督主
试论清末东北八旗体制的变化
![试论清末东北八旗体制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1d73d8bb4cf7ec4afed04e.png)
。
即旗 系 为 便 于 理 民 又 设 立 管 理 汉 民的 州 县 机 构 顺 治 十年 ( 1 6 5
4
强管 理 和 解 决 旗 民分 治 诸 问题 首 先 加 强 将军 权 力 削 减 盛京 五 部 府 尹 之 权
“ , , , 、 .
年 ) 以辽 东为 辽 阳 府 设 辽 阳 海城 二 县 十 四
,
、 、 。
,
、
,
他
年改 奉 天府 长 官 为 府 尹 下 设 经 历 教 授 训 导
、 、
、
不久 又
、
认 为 奉 省 积 弊 由 于 旗 民 不 和 推 其本 原 实 缘 大 吏 之 先 存意 见 将军 于 地 方 各 官 向不 兼 摄 遇 有 会 办 公 件 呼 应
。
设府 垂 治 中 通判 等掌 锦 县 辽 阳 海 城 盖 中 铁 岭 等
.
这 样 盛 京 五 部 奉天 府 尹
得丝 毫 千 预 啪
吉林 师 范 学院 学报
年 第
期
试论 清 末 东北 八 旗 体 制 的 变化
刁 书 仁
一 光 绪 初 年 奉省 官 制 改 革
清代 东 北 为 满 洲 发 祥 重 地 其统 治机 构 不 同 于 内地
各 省 实 行旗 民二 重 性 体 制 旗 制体 系
: , 。 ,
、
以后 大 量 汉 族 流 民 闯 入 东 北 旗 民 杂 处 界 地 不 清 旗 民分 属 于 各 不 相 属 的统 治机 构 在 处 理 旗 民 纠 纷 中经 常
。
奉 天 地 方 伏 莽 甚 多 缉 捕 巡 防 在 均 关 紧要 著 崇 实 星 速 前 往 署 任 将 地方 应 办 一 切 事 宜
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舆论述略
![民国初年东北移民实边舆论述略](https://img.taocdn.com/s3/m/31adb92e50e2524de4187ea2.png)
作者: 高强
作者机构: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宝鸡721013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116-12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0期
主题词: 民国初年;东北边疆危机;移民实边
摘要:民国初年,由于俄国与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进一步加剧。
面对严重的边患问题,民国政府继续实施清政府已经推行的移民实边政策。
政府官员、垦植组织及报刊杂志等也纷纷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强调东北边疆危机的严重程度以阐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就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展民初东北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释实施移民实边政策的必要性.呼吁加大政策的实施开讨论,形成了关于东北移民实边的舆论潮流,。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https://img.taocdn.com/s3/m/5163425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1.png)
05 边疆治理与民族团结
边疆治理的策略与实践
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
强化行政管辖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特点,制定相 应的治理政策,如对蒙古采取盟旗制度, 对西藏实施金瓶掣签制度等。
通过设立各种行政机构,如理藩院、驻藏 大臣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
军事防御
促进民族交融
在边疆地区部署重兵,修建防御工事,以 保障国家的安全。
02 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
满族与汉族的融合
满汉通婚
清朝政府鼓励满族和汉族之间的 通婚,以加强两个民族之间的联
系和融合。
文化交流
清朝政府推动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包括语言、服饰、风俗习 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政治一体化
清朝政府将满族和汉族纳入同一政 治体系,实行共同的法律和制度, 促进两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和发 展。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发展当 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外关系与国际地位
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与周边国家如俄罗斯、朝鲜、日本等保持友好往来,通过 互派使节、缔结条约等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对外开放与交流
实行开海禁、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吸引外国商人来华贸 易,同时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团出访外国,学习先进技术和 文化。
03 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儒家思想的影响
01
儒家思想在清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清朝文化和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清朝通过推崇儒家思想,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促进了社会秩
序的稳定。
儒家思想对清朝的政治、法律、哲学、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03
的影响,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字与文学的推广
清末西藏方志中的“备边”与“实边”
![清末西藏方志中的“备边”与“实边”](https://img.taocdn.com/s3/m/b51e431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f.png)
清末西藏方志中的“备边”与“实边”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它地处中国内陆,临近外藩。
自古以来,中国政府就非常注重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治理。
尤其在清朝末年,由于外藩势力的威胁,清政府更是加大了对西藏的控制力度,进行了一系列“备边”和“实边”的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的清朝历史和西藏地区的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备边”措施“备边”是指对边境地区进行军事和管理上的准备,旨在防范外来侵扰。
清朝末年,由于外藩势力的威胁,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治理,出台了一系列的“备边”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边防防御。
清政府在西藏地区驻有大量军队,分别驻扎在各个边境关隘和重要城市。
同时,还建设了城墙和堡垒,加强了边境关隘的防卫工事,并配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等现代武器装备。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藏地区的安全防御能力。
2、实行“边民田”政策。
为了增强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全感和稳定性,清政府在西藏边境地区实行了“边民田”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首先是在边境地区划定了一定范围的边民田。
然后,向边境地区的移民提供土地、种子、工具等生产资料,并鼓励他们开荒种田、养殖等经济活动。
这样,既增加了边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巩固了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3、完善边境管理制度。
为了方便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和监督,清政府在当时成立了边境将军、边境总督等机构,分别负责边境地区的管理和军事防御。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边防巡逻、边防关隘等公共设施,方便对边境地区的管理和防御。
以上这些“备边”措施的措施的出台,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和治理,也保障了西藏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实边”是指实际进逼边境并控制边疆地区,旨在彻底消除外来势力,确保边境安全和稳定。
清朝末年,“实边”措施的实施,是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方针。
1、实施“定边条约”。
为了确立西藏的疆界和从事对它的有效管辖,清政府与各影响西藏的外藩王朝,如尼泊尔、英国、俄国等一一签署了“定边条约”。
「东北往事」(一)200年柳条边见证大清兴衰
![「东北往事」(一)200年柳条边见证大清兴衰](https://img.taocdn.com/s3/m/f1d6e7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0d.png)
「东北往事」(一)200年柳条边见证大清兴衰柳条边是清王朝于17世纪后半期在东北兴建的堤防壕沟,因是在用土堆成的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植柳条,谓之“柳条边”,又名“条子边”,或盛京边墙。
柳条边始筑于1638年(皇太极崇德三年),完工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
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
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
柳条边柳条边分为东、西、北三段,清初时期,朝鲜人时常到宽甸等地采挖人参、山货等土特产,与当地居民经常发生纠纷。
为了保护清王朝的"龙兴重地" ,崇德三年(1638),皇太极下令修缮了凤凰城到碱厂一段边墙。
这是清初修边之始,东段柳条边。
顺治五年(1648),为划分蒙古游牧牧区和农耕界限,开始修筑西段的柳条边墙,边外为蒙古牧民的游牧区,边内为盛京辖区,包括盛京皇宫和清朝祖坟永陵。
在鼓励关内移民东北的政策下,不断增多的移民开始大规模开采被清政府视为"大清龙脉"的长白山。
康熙二十年(1681) ,为保护吉林长白山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又建了北段柳条边,并规定:在长白山禁地内捕蛤蜊、捉水獭、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
柳条边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露四尺。
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平原上。
此'人'字形的撇捺交点位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县北的威远堡镇。
从威远堡镇向北至吉林省吉林市北部的法特东亮子山,作为'人'字的一竖(为北段);从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构成'人'字的一撇(为西段);由威远堡向东南至海边,构成'人'字的一捺(为东段)。
东段和西段将整个辽河平原包括在内,全长近1000公里。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 “蒙匪”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9fdd6431b765ce050814ae.png)
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摘要清末民初活跃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地区的近千股马贼、“蒙匪”绺帮,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当时的地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了解这一时期这一地区马贼、“蒙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当时边疆地区的社会状况。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内容广泛。
但是从作为一种被社会所摒弃的社会势力的角度,将东北地区的马贼和内蒙古地区的“蒙匪”放在一块进行研究,在学术界尚属空白。
本文先从整体着手, 再重点分析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代表性的马贼、“蒙匪”势力,力图详尽展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马贼、“蒙匪”的情况,分析其性质和特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一时期的东北、内蒙古社会。
本文第一部分从马贼的概念和来源;马贼的大体分布;“蒙匪”概观;清政府对马贼、“蒙匪”的政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从总体上了解这一时期马贼、“蒙匪”的面貌,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由面到点,以日俄战争与东北马贼的关系为论述重点。
着重论述日俄战争中,日、俄帝国主义与马贼的关系,了解此时东北地区马贼的活动特点以及马贼作为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所参与的政治活动。
第三部分,以邻接东北的内蒙古地区的“蒙匪”为论述对象。
截取了两类性质不同的势力进行比较和论述,通过比较分析,以便更加深入的理解“蒙匪”的概念、“蒙匪”的活动特点。
从而了解“蒙匪”与马贼差异以及“蒙匪”作为一支特殊的社会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马贼 ;“蒙匪”;巴布扎布;陶克陶胡 1Abstract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thousands gangs ofmounted bandits and gangsters as an important social force existed in the NortheastChina and Inner Mongolia area, it ha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local society. Making astudy of those mounted gangsters will help us gain more detailed and moremeticulous knowledge of the social condition of that periodFrom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t could be perceived that the scholarshave adopted many different research angles toward this problem, which refer toextensive contents. As a social power that abandoned by the society, there has noresearch which putting the mounted gangsters and the Mongolian bandits togetherThis thesis grasps the problem as a whole at the beginning, then focus on the typicalmounted gangsters and the Mongolian bandit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InnerMongolia area respectively, the author tries to give the reader a whole view of thosesocial powers, its properti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as well, then the reader could have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InnerMongolian area during the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This paper spreads out exposition in the first part from four aspects: thedefinition and the resources of mounted gangst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ongolianbandits; the distribution of those mounted gangsters and the policy the Qinggovernment adopted towards the mounted gangsters, all of which can make readershave a whole, overall assurance to the mounted gangsters, to find out its historicalbackgroud and social foundation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turns the exposition from the plane to the point,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erialist countries Japan, Russia and themounted gangster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especially during the Japan-Russia WarThus, the 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ed gangster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mounted gangsters took part in as a special social force canbe understoodThe third part of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mounted gangsters of the Inner 2Mongolia area which adjoining the Northeast China.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forces with different properties, so as to helpthe reader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Mongolian bandi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unted gangsters andthe Mongolianbandit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the Mongolian bandits played as a special socialforceKey words: mounted gangst ers; “Mongolian bandits”; Babdjab; Taoketaohu3目录绪论1第1 章清末民初马贼、“蒙匪”势力的总体状况. 61.1 马贼的概念和来源 61.1.1 马贼的概念61.1.2 马贼的来源81.2 清末民初马贼的大体分布101.2.1 清末大股马贼分布概况 101.2.2 民国初年大股马贼大体分布121.3 “蒙匪”概观 241.4 清政府对马贼、“蒙匪”的政策26第2 章马贼的国际化:日俄战争与东北马贼302.1 日本组织的马贼. 302.1.1 桥口勇马与“东亚义勇军”302.1.2 守田利远与“满洲忠义军”322.1.3花田仲之助与“满洲义军”332.2 俄国的“花膀子队” 342.3 马贼在战争中的作用 35第 3 章性质不同的两种“蒙匪”:巴布扎布和陶克陶胡势力比较分析. 393.1 巴布扎布、陶克陶胡的活动 393.1.1 巴布扎布 393.1.2 陶克陶胡 413.2 巴布扎布与外国势力 433.3 陶克陶胡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44 13.4 巴布扎布与陶克陶胡势力性质比较 453.4.1 起事原因与目的 463.4.2 对人民的态度46结语 48参考文献50后记 54 2关于清末民初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马贼、“蒙匪”的几个问题绪论本论题讨论的东北地区是广义的东北区域,既包括狭义的东北三省,也包括邻接的内蒙古东部盟旗和热河(今河北承德地区)地区。
试论清末东北“新政”
![试论清末东北“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75eaa1f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d.png)
作者: 王建中[1];贾诚先[2]
作者机构: [1]黑龙江大学历史系;[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探索
页码: 135-139页
主题词: 东北地区;东北民族;咨议局;民族资产阶级;黑龙江省;资本主义性;清政府;徐世昌;东三省;锡良
摘要: 本文论述了清末东北“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客观作用。
作者认为:在当时屡遭帝国主义蹂躏的东北,进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外交和教育等方面的“新政”,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在东北历史上是空前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东北“新政”是自上而下实行的部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它一方面表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时,幻想以此来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不同程度地顺应了东北人民抵御日俄侵略者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
清末黑龙江沿边地带移民实边述评
![清末黑龙江沿边地带移民实边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1fea314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74.png)
清末黑龙江沿边地带移民实边述评
高强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在甲午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黑龙江移民实边政策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移民多集中于腹地,而瑷珲、兴东及呼伦贝尔等沿边地带则依然人烟稀少、荒凉如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清政府颁发上谕,正式宣布东北改制,在奉天、吉林与黑龙江建立行省制度。
东北改制之后,尤其在《黑龙江沿边招民垦荒章程》出台前后,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高强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论清末"移民实边"政策及对促进黑龙江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 [J], 贾延平
2.清末吉林沿边地带移民实边述论 [J], 高强
3.清末"移民实边"政策对黑龙江地区发展的作用 [J], 庄丽华
4.清末黑龙江沿边地带移民实边述评 [J], 高强
5.黑龙江沿边开放地带的精神文明建设 [J], 杨光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 民实边政策的实施力度 , 队屯垦 为政策 实施 方面 之一 。 军
民国取 代清廷 后 , 于东北边 患的进 一步加 剧 , 鉴 继续 推行移
端 。 日本在控 制朝 鲜之后 , 利用 中朝 边界 遗 留问 题借 题 发 挥, 并蓄意扩大事态 , 图将 图们江 以北 的大 片中 国领土划 企 人 已被其所控 制的朝鲜 范围之 内, 导致延 吉地 区祸患重 重 ,
《 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齐 (
21 0 1年 6月
M a 01 v2 1
Jun l f i hr nvri ( h& ScSi o ra o q a ie t P i o c) Q i U sy
试 论 清 末 民初 东北 军 屯 实边
高 强
( 宝鸡文理 学院 历 史 系, 陕西 宝鸡 7 1 1 ) 2 0 3
关键词 : 清末 民初 ; 东北; 民实边 ; 移 军队 屯垦 摘 要: 清末民初 , 由于俄 国与 日本 的肆 意侵略 , 导致 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 烈 。为 了化解迫在 眉睫 的边疆危机 , 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 民国政府均 以推行移 民实边作 为应对之 策, 中包括军 屯 实边 , 其 清政府 在吉林 、 黑龙 江曾 实施过 军队 屯垦, 民初 关于军 屯实边的呼声 亦此起彼伏 , 明军屯 实边作 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 受 说
甲午 战争 之后 , 中国因战争惨败彻底丧失 了东亚大 国的
地位 , 随着 国际地位 的进一步沉 沦 , 北边疆危 机也 E甚 一 东 l
日。 日本通过 甲午战争强行 中断 了中国与朝 鲜之 间密 切的 传统 关系后开始逐 渐侵 吞朝鲜半 岛 , 2 到 0世 纪初 期 日俄 战
政府在付 出重 大领 土代价之 后 , 始改 变治边 策略 , 东北 开 在
从清朝初年 以来 , 清政府 在东北 地 区实行封 禁政 策 , 致 使 东北边疆人烟稀少 、 目荒 凉 , 种“ 满 这 虚边 ” 政策 导致沙 皇 俄国有机可乘 , 1 世 纪中叶侵 吞我 国东北边疆 大片领土 , 于 9 并且不 以此为满足 , 对我国东北边疆安全造成威 胁。清 继续
务均有裨 益” ¨ 踟 建议得 到清 政府 的批 准 , 。 ¨ 遂于第 二年
除在吉林 实行 军屯外 , 移 民实边政 策的深 化 阶段 , 在 清 政府在黑龙 江蒙 地札 赉特 旗哈拉 火烧 一带 亦 实行 过军 屯 。
“ 调靖 边 营 兵 试 办 屯 垦 ” 但 三 年 之 后 又 “ 兵 , 地 给 , 撤 以 民” 。 军屯作为移 民实 边政策 的重要 组成部 分虽 然在 黑
当地“ 以兵开垦 , 既可为边荒 繁富之基 , 而寓兵 于农 , 可免 复
在边疆地 区实行军 队屯 垦, 在古代 就是一种经常采用 的 开发和巩 固边疆 的方 式 , 因此有其 可行性 , 政府在 东北 地 清 区尝试过这种 实边方式 , 主要在吉林和黑龙江实施 。
边备 空虚之患” ,
并为此 规划 了屯田的具体方 案 : 延 吉 “
重 视 。 但 由 于种 种 原 因 , 末 军 屯实 边 成 效 不 大 , 清 民初 军 屯 实 边 也 大 多 流 于舆 论 层 面 而 无 法得 到 贯彻 执 行 。 中 图 分 类 号 : 2 69 K 5 .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号 :08—23 ( 0 1 0 0 0 10 6 8 2 1 ) 3— 06—0 4
成为 吉林边患最 为严重 的地带 。为化解 延吉地 区 的严重 危
民实边 政策 , 同样将军屯作为捍卫东北边疆 安全 的重要手段
之 一 。 以下 就 此 问 题 发 表 管 见 。
一、清 末 东来自 军 屯及 其 结果 机, 光绪三十 四年 (9 8 , 10 ) 东三省 第一任 总督 徐世 昌建议 在
厅治西百数十里之三道湾 、 哈玛塘 一带 , 有荒地数千晌 , 山水
在移 民实边政策实施 的初期 阶段 , 吉林将军希元 于光绪
十二年 ( 86 奏请在 吉林珲 春副都 统辖 区 内之 战略要 地黑 18 ) 顶子地 区“ 调拨珲春防军一营 , 试办 屯垦” “ , 俾得 以兵养 兵 ,
成宜 , 土地肥沃 , 由每 营 中各分 兵半 哨 , 四百 名编 为 屯 田 共
军 , 于其 地试 办。 J 先 ” 4 田营于宣 统元 年 ( 9 9 开始 举 屯 10 )
办, “ 但 行之未几 , 田营复废 ” 其主要原 因在 于当地 “ 屯 , 僻处
穷边 , 与内地声 气隔绝 , 铁路未修 , 交通梗塞 , 民之 效 , 难 移 遂
骤 觇 ” [ 。4 j
既有 备御 之资 , 又省转输之费 ” 并推荐 由擅长筹 办垦务的李 , 金镛 “ 前往督率屯垦 , 冀得 由近及远 , 以固边 圉 , 实于垦务 、 防
来策边 事者 , 或主徙 民 , 主屯兵 , 或 顾徙 民则患 其费 多 , 屯兵
地 区实施移 民实边政策 。甲午 战争之后 , 逐渐崛起 的 日本 继 帝俄之后开始参 与对我 国东北 的掠夺 , 东北地 区遂处 于帝俄 与 日本两强 的夹缝之 中 , 边疆危机的加剧使清政府逐 渐加大
争之后实际上 已控制 了朝鲜 。吉林 延吉地 区位 于图们 江 以
北, 与朝鲜为邻 , 同治年 问 , 大量朝 鲜流 民越界 开垦 , 鲜李 朝 氏王朝不仅不及时将本 国流 民刷还 , 反称 朝民越 垦之地为其 固有领土 , 意在 边界问题上 混淆是 非 , 有 引发 了中朝边 界争
顶子地区未能推广下 去, 但希元 以兵 屯垦 、 捍卫 边疆 的建议 还足 非常正确的 。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1~ 4 3
光绪 三十四年 (98 , 10 ) 徐世 昌与黑 龙江巡 抚周 树模 奏请 在
黑龙 江实行军 屯 , 认为 “ 实边之 方 , 以辟地 聚 民为先 务 , 必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