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与理论阐释

合集下载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既是卓越的理论家,又是激进的政治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柯尔施的重新阐释,深刻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原则就是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理论,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强调社会变革,强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对权力、财产和阶级制度的根本颠覆。

柯尔施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只有经过革命,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这一观点对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延续革命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更应该是一种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更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柯尔施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的组织和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强调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于革命实践,才能够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一观点提醒着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探讨之中,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批判和革命的精神。

它要求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实现象,揭露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弊端,同时要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秩序。

议论文的阐释观点

议论文的阐释观点

议论文的阐释观点,分析道理一、温故知新:1、标准语段的五种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2、语段组成示例:知识就是力量。

(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

(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

(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

(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

(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

(结论句)3、三种语段的基本构成:1、并列型:观点句。

阐释句。

并列材料句一。

分析句一。

并列材料句二。

分析句二。

结论句2、正反型:观点句。

阐释句。

正面材料句。

分析句。

反面材料句。

分析句。

结论句。

3、归纳型:观点句。

阐释句。

材料句一。

材料句二。

材料句三。

材料句四。

结论句。

二、新课讲述:阐释观点,分析道理下面三个语段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说理的?文段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风,它应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飞翔的地方飞翔;自由不是放浪不羁的海涛,它应在龟裂之地飞扬,在汪洋之地遁形;自由不是肆无忌惮的野花,它应在阳光明媚中露脸,在电闪雷鸣中俯首。

文段2:“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

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

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己利人、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并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以求休养生息。

历史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倡导自然无为,倡导与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

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曾写下过名叫《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归纳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释了六家要旨和利害汉初道家思想广泛盛行,加之司马谈论就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与了道家最低的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

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扩散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就是最显著的振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通常都可以区分出来众多教派,道家不完全相同。

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记有道家著作37种,篇,他们大多写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综述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方学者对虚无主义的研究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西方学者对虚无主义的研究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西方学者对虚无主义的研究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是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重要学术研究领域之一。

它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体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学者对虚无主义的研究进行理论说明和概述,探讨其定义、历史背景、基本概念与核心特点,以及其在哲学领域中的发展和争议。

同时,还将介绍虚无主义研究方法与途径的转变,并探讨学者们对虚无主义进行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

最后,将调查虚无主义对现代社会价值观、个体生活态度和心理幸福感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展望未来虚无主义研究的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第1部分)概述了文章的目标和结构;接下来是虚无主义的理论说明(第2部分),包括定义和历史背景、基本概念与核心特点以及虚无主义在哲学领域的发展和争议;第三部分(西方学者对虚无主义的研究方法与途径)涵盖了传统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当代学者的新视角与研究路径,以及学者们对虚无主义进行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第四部分(虚无主义对现代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与解读)探讨了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与冲击、对个体生活态度和意义寻求的影响分析,以及社会心理层面上虚无主义表现与心理幸福感关系的探讨;最后是结论部分(第5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虚无主义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概述西方学者对虚无主义进行的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说明和学术观点梳理,深入剖析虚无主义对现代社会和个体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从多个维度考察这种思潮与当代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对虚无主义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希望能够揭示传统研究的局限性,并介绍当代学者采用的新视角和研究路径,以便更好地理解虚无主义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最后,通过对虚无主义对现代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引起的挑战和可能解读,以期加深人们对虚无主义及其潜在意义的理解,并为构建更加和谐、充实的社会与生活提供参考。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

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阐释
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理论提出了许多观点和解释。

这些理论主要集中
在生产要素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提高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

以下将逐一阐释这
些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的增加。

亚当·斯密认为,劳
动力、土地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

他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劳动力的生产效
率可以大幅度提高。

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本也可以增加生产力。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增
加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家强调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生产工具和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
产量。

通过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古典经
济学家认为,积累资本对经济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劳动力
的提高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为经济增长的解释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古典经济学的这些观点也逐渐被其他理论所取代,如新古典主
义经济学的人为资本和行为经济学的创新和创业等观点,这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经
济增长的理解。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三册)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梳理与理论阐释——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中下三册)

口 方 国根
综 观《 中国伦理思想史》, 具有如 下特点 : 其一 , 针对 问题 , 突破 难 点 , 紧围绕 封 建社会 的道 紧
德 伦 理 问 题展 开 系统 、 入 的 理 论 探 讨 , 出 了一 系列 极 深 提
伦理思想是 中国传统文化 中以儒家 为主 于的思 想体 系中的核心 内容 , 其思 想遗 产宏 富 , 中 国哲 学 史 、 想 在 思 史和文化史中 占据着极 为重要 的地 位。 自 2 0世纪 以来 ,
善, 由人民出版社 2 0 0 5年 1 2日重新 出版发行 。 为使每卷 的篇 幅更 加适 中、 理 , 为《中国伦理 思 合 改 想史 》 上中下三卷 , 共包括导论 和六 十五章 ,2 13万字 。作 者运 用马克思主 义 的历史 唯物 主义 和辩 证 法 的观点 、 方
本书中的“ 导论 ” 是全 书 的总纲 , 者开 门见 山地 阐 作
化伦理思想的过程 中, 撰写 出并 出版 了一批 有学 术见解 、 产生一定影响 的高水 平专 著。 由沈 善 洪 ( 曾任 杭 州 大学
校长 ) 王凤贤 ( 、 曾任浙江省社会科 学院院长 ) 经过 多年 的
酝酿和辛勤笔 耕 , 先撰 著 的《 国伦 理 学说 史》 上 下 率 中 (
卷 ) 就是其 中的一种 , , 由浙江人 民 出版社分 别于 18 9 5年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2期
No 2,0 6 . 20






20 0 6年 3月
M a .2 0 r .0 6
ZHEJ NG S A I OCI AL S ENCES CI
中国伦理思想 的历史梳理与理论 阐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法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法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法观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社会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在其基本原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矛盾学说以及实践论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法观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其规律性的,并通过对矛盾运动的认识揭示了这一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社会矛盾不断的产生和解决。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阶级矛盾产生、斗争和解决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人类社会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矛盾学说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突出了矛盾的重要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着的统一”,即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对立面构成的,这些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事物的发展过程。

矛盾学说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斗争性和发展性,指出了事物运动的内在规律。

三、实践论的要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中的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实际活动,通过实践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实现人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论强调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实践的发展也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十九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人们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改造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辩证法观点。

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这为辩证法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的应用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辩证法观点在解释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揭示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审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时,不得不其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通过定义、背景介绍、理论阐释、分析解读和结论,逐步展开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的动态性、关联性和两极性。

它强调课程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还主张课程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当时的教育界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课程理论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未来可能性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去中心化、去权威、去二元对立和去确定性。

它提倡在教学中消除中心,尊重多元观点的存在;否定权威,鼓励平等对话与批判性思维;否定二元对立,相互依存与非线性关系;否定确定性,重视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平等对话和多元参与,这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教育公平。

培养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加深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基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文化和意识形态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表现,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批判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无法脱离社会历史和社会阶级的制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往往是一种宣传和强化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也是遮盖和掩盖阶级矛盾的具体表现。

文化让人们相信那些不真实的社会美好,消解人们的阶级觉悟,使得被统治阶级更加顺从,不再造反。

2、文化要素不同步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要素不同步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普遍规律。

当社会或者群体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文化产生失衡,出现文化冲突和文化创新。

当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一些资本主义文化要素将被取代。

3、文化性质多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性质多样是文化发展的另外一种规律。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性质,而文化本身也可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文化性质多样性的批判,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体的思想系统,通常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阶级立场和利益倾向。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1、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性质和利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常常使用意识形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通过意识形态来欺骗和压迫被统治阶级。

威廉·莫里斯的文献译介与理论阐释研讨会综述

威廉·莫里斯的文献译介与理论阐释研讨会综述
交 往 ,结 合 莫 里 斯 装 饰 艺 术 作 品 “诗 画 结 合 ”的特 征 和 自 然 主 义 倾 向 等 ,探 讨 “前 拉 斐 尔 派 ”对其建 构美学身份、进行 美 学 实 践 、发展美学观点、呈现 美学伦理内涵的驱动作用。南京财经大学莫詹坤 博 士 从 后 现 代 语 境 考 察 莫 里 斯 ,探 讨 其 与 本 雅 明 、 霍 克 海 姆 、阿 多 诺 和 沃 霍 尔 等 后 现 代 理 论 家 对 话 的可能性,指 出 莫 里 斯 手 工 艺 术 思 (下 转 封 三 )
复 兴 的 语 境 中 ,思 考 莫 里 斯 如 何 将 理 想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的 设 想 糅 合 到 对 传 奇 “异 境 ”的 描 述 中 ,实现 对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批 判 ,并 考 察 其 传 奇 小 说 对 英 国 作 家 托 尔 金 (J.R.R. Tdkien ) 和 刘 易 斯 (C.S. Lewis) 的奇幻文学创作的影响。郑州大学张雯老 师 探 讨 了 长 诗 《希 望 的 朝 圣 者 》的 多 维 度 空 间 与 莫 里 斯 政 治 理 念 的 共 振 ,以“乡村”和 “城 市 ”的对 位 空 间 意 象 为 基 点 解 读 “朝 圣 ”这 一 空 间 移 动 线 索 上 的 多 维 空 间 及 其 内 涵 ,进 而 论 证 莫 里 斯 诗 歌 对政治理念的独特表达以及对英国诗歌田园传统 的突破。
的主题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装帧设计、艺术社 会 主 义 表 现 以 及 译 介 等 方 面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讨 ,多 角 度 、多 维 度 地 深 化 和 拓 展 了 莫 里 斯 创 作 的 主 题 研究。
郑州大学张莉教授主持的首场主旨发言为 “莫里斯文学作品的主题与艺术特色”专题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姚成贺副教授聚焦莫里斯三部小说 中的梦境、风景和装帧等“浪漫”元素与马克思主 义乌托邦精神的契合,分析了这种乌托邦精神与 人类实践和革命活动相结合的“具 体 性 ”。东北 师范大学朱海峰副教授还原了莫里斯对晚期维多 利 亚 时 代 帝 国 焦 虑 催 生 出 的 优 生 学 的 回 应 ,探讨 了当时社会围绕优生学展开的话语交锋对莫里斯 建构社会主义思想的作用以及该思想的历史进步 性与局限性。杭州师范大学王钤老师将莫里斯的 创作放在丨9 世纪七八十年 代 “传奇”(K(>mance)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

历史分期视阈下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一、历史分期的概念和意义历史分期是指把历史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特征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历史分期的标准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也可以是某一重大事件或革命的发生。

历史分期的目的在于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序地排列和分类,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脉络。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分期常常被用来进行历史的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历史分期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历史,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提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战略思考和理论观点。

历史分期也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历史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有助于推动历史学科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二、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随着历史发展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是在历史分期的基础上,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历史走向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对于历史使命和方向的共同探索和认识。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是对历史分期的延伸和深化,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历史演进的新认识和新观点。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中,我们既要关注历史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认知,又要尊重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存在,使历史成为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中,我们要注重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既要关注历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要注重历史的碎片性和微观性,以便更好地把握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本质特征。

三、现实意义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历史分期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意义重大,更是因为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对于指导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指导社会的和谐发展。

《荀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

《荀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

《荀子》语言哲学中的名称理论阐释戚金霞摘要:荀子主张名称形成是约定俗成的。

在他看来,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先天形成,也不是固定的,而是人们约定的结果。

人们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事物进行统类和区分,在荀子看来制名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徧举与偏举,由此事物的名称就可以分为别名、共名等。

在《荀子》文本中,“心有征知”表明了荀子对人类辨析事物及其名称分类的基本看法,既要靠感官感知,也要靠心灵体验。

感官和心灵是同一的,也是经验的,人们通过感官感知和心灵体验获得对名称的认知。

关键词:约定论;名称;语言与心灵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20)06-0087-11作者戚金霞,女,南开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天津300071)。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用西方的逻辑学理论(主要是传统逻辑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第二,除了中国古代的(主要是先秦时期的)文本中与逻辑有关的内容之外,把其与语言、论辩相关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范围之内"这样的研究不仅包括了逻辑学的内容,还包括了语义学、语用学的内容(即从语义学、语用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古代的文本)以及与语言(名)、论证(辩)相关的内容。

因为这样的研究超出了人们对“逻辑”一词的狭义理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有些学者把中国古代的名、辩学说叫作“名辩学”。

但“名辩学”是不是逻辑在学界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是从“名辩学”发端,所以应该把“名辩学”纳入逻辑史的研究范围之中。

随着西方逻辑理论的传入,中国的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用新的理论工具来尝试解释中国古代文本,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87-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法家思想,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就有多篇关于名辩学的内容,但是不同的学派之间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本文以战国末期的荀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其所涉及语言哲学中的名称问题,从而实现以语言哲学理论对荀子文本中语言的分析与思考。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

参考内容
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媒介文化理论独树一帜,对于我们理解媒 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伯明翰学派媒介文化理 论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
伯明翰学派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雷蒙德·威廉 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等。这个学派的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探究媒介、文化和社 会的相互作用。伯明翰学派媒介文化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媒介在塑造和理解文化 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首先,伯明翰学派媒介文化理论认为媒介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还是一种 社会实践和权力关系。媒介在确定和构建社会关系、结构和行为模式方面起着关 键作用。同时,媒介还反映和塑造着特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
其次,伯明翰学派媒介文化理论还强调了受众在媒介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 受众并非被动接受媒介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解读和再创造来理解和使用媒介内 容。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即信息从媒介到受众的单向流动。
4、莫利(David Morley)
莫利是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媒体和文化政治 经济学。他的著作《媒体地形学》探讨了媒体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媒体 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四、总结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经历了从兴 起、繁荣到全球影响的发展阶段。这一学派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论已经超越了国界, 成为全球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
第一部分:理论阐释
伯明翰学派的电视观以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为理论基础,其核心观点是强调 电视媒体在当代社会中的批判性解读和文化抵抗作用。该学派认为,电视媒体不 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在这种斗争中,电视观众通 过解码和批判性思考,能够认识并抵制主导意识形态的压迫,从而发挥其文化抵 抗的作用。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多维阐释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多维阐释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多维阐释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揭示了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和阐述了人民主体的观点,他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有多维度的阐释,主要包括人民的阶级属性、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意识形态对人民主体作用的影响等方面。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注人民的阶级属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马克思认识到,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与其阶级属性联系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分为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两个基本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对立。

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先锋队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秩序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把人民的阶级属性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强调了人民在社会变革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注意识形态对人民主体作用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在社会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工具,它通过制造意识形态的支配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操纵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使人民对自身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缺乏清醒的认识。

马克思认识到,人民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树立正确的阶级觉悟,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了意识形态对人民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人民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觉悟是解放人民的关键。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 阐释学

海德格尔阐释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阐释学(Hermeneutics)。

阐释学是海德格尔的一个重要学说,它探讨了人类对世界和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人们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解释的存在。

我们通过解释来理解世界和感知存在,并通过语言和符号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理解。

阐释学成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真相。

海德格尔认为,阐释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和教育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存在和世界的解释方式,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和现实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篇示例: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哲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著作中,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被认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阐释学是指对文本、符号和事物的理解和解释过程,通过分析和解释来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主要体现在他对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独特理解上。

他强调存在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世界中存在和生活。

海德格尔指出,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对自身存在的一种体验和领悟。

在他看来,存在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在体,而是一种根本性的关系,存在者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来建立自我和世界的联系。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还强调了对历史和传统的理解和解释。

他认为,人类存在和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和传承的过程,历史和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对历史的阐释和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对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一场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反思。

他的思想深刻启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哲学框架的新思路,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情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情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情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和观点,其中之一便是历史唯情主义观点。

本文将以概述的方式回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重点讨论历史唯情主义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代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理论,其中包含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原理。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基础,以及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马克思得出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和衰亡的必然性,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历史唯情主义观点的概述历史唯情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社会意识的变革驱动的。

历史唯情主义观点强调了社会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它认为人类的思想观念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历史唯情主义观点认为,社会意识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人类的意识活动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唯情主义观点的理论阐释1. 社会形态决定意识形态历史唯情主义观点认为,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对应的意识形态体系,而意识形态的变革又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演进。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的意识形态是奴隶制度的必然产物,而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主导。

2. 阶级斗争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历史唯情主义观点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意识形态的变革也在阶级斗争中逐步展开。

不同阶级拥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等手段争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地位。

历史唯情主义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才能实现社会历史的新飞跃。

3. 实践是意识变革的决定因素历史唯情主义观点强调了人类实践在意识形态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毛概相关内容

毛概相关内容

毛概相关内容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指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系统阐释和总结的理论课程。

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中,毛概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和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方法论。

这门课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

在学习毛概的过程中,我们将会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环境。

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社会的困境以及国内外种种矛盾和动荡。

这种情况下,思想家们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并思考如何解决国家和人民面临的问题。

毛泽东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开始了他的思想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以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认为,社会上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他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推翻剥削阶级统治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思想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依靠人民来推动社会变革。

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路径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1921年,毛泽东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开始了他的革命活动。

在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毛泽东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等。

这些实践路径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毛泽东思想也对全球范围内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重要理论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观点与理论阐释
1.为何西方人先富裕起来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
西方人早早地摆脱了饥饿与普遍贫困的社会束缚,实现了
相对富足的生活。

那么这个变化为什么首先是在西方发生,
为什么西欧人首先达到了这个水平?西方世纪的兴起的原
因何在?有人认为是人文启蒙的影响,是科学的进步和技
术的更新或是西方人对世界掠夺性的积累所致。

诺斯和托
马斯给出了他们不同寻常的答案: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
济增长的关键,长久高速的经济增长给西方人带来了富足
的生活。

2.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诺斯他们论证的起
点依然是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人是有理性的,在经
济理性的支配下,人们对于社会行动会采取成本和收益的
计算策略,只有当一种行动的预期收益大于先期投入的成
本时,人们才会继续这个行动。

同理,组织或者国家也是理性的,他们制定政策、建立制度的起点也是要核算成本与
收益的关系,当然,国家(政府组织)对成本一收益的核算
不仅仅局限在经济范围,它还包括政治的、社会的范畴。

3.何谓经济增长?诺斯和托马斯认为,真正的经济
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比人口的增长更快,并且是每个人
的收入增加。

这样的一个经济增长的定义,必须把直接要
—素投入的增长与个人收入增长区分开。

(1)生产要素,
像土地、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增加所导致的外延型增长不一
定使每一个人收入增长。

(2)每个人的收入增长源于三
个方面:一是人均要素实际数量的可能性增加;二是劳动
者素质的提高或者是技术的改进;三是组织改善了市场的
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的减少。

4.什么是有效率的组织?只有那些在制度上做出安
排以确立所有权,从而造成一种刺激,使得私人收益接近
社会收益率的组织才是有效率的。

有效率的组织必须面对
和加以解决的制度安排问题:一是如何在技术上和制度上
阻止“搭便车”问题,怎么才能强迫第三方承担他对交易
成本的份额问题。

二是对于任何个人和团体来说,如何保
证创造和实施所有权的费用不超过收益?解决上述两个问
题的关键是建立制度,鼓励与促进个人和团体发明创造,革新技术,降低费用,从而使得个人收益接近于社会收益。


些制度建制包括:建立股份公司、企业、专利法、奖金、汇
票制度、圈地、废奴运动和保险公司等。

这些制度被历史
证明确实是有效率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那么接下来的
问题就是谁来建立制度和实施制度的安排措施呢?国家和
政府就成为诺斯他们重点论述的方面。

5.政府在经济增长中有何作为?(1)解决制度建设
的费用问题。

有效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可以是由民间自发完
成,也可以是政府完成。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需要实
施费用。

除非创建新的制度安排所带来的私人收益可能高
于成本,否则,新的制度安排不会被提出。

私人组织在实
施有效产权的时候,很难克服适用范围小、强制性差、
“搭便车”等费用过高的问题,故而需要政府完成一些必
不可少的安排以便替代和完善自愿组织的制度安排。

(2)政府被认为是一个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
组织。

也即人们雇佣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

政府凭借公
共权威和军队等国家机器扩大对产权的保护范围和力度,
强制财富再分配,向所有收益者征税来解决“搭便车”困
境,从而减少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增长。

当然,诺斯他们
也明白地告诉世人,不是政府所有的行动都会促使经济增
长,有时政府也会出于各种原因阻碍有效率的所有权安排。

6.基本结论。

(1)如果产品增长比人口增长快,则
出现经济增长。

(2)在理性人假设下,如果所有权使
从事社会性活动成为合算的,所有权的创立、规定和实施是有代价的,在一定程度上受
技术和组织状况的影响。

(4)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
过交易费用时,这种有效的产权便会被以各种方式尝试着
建立起来。

(5)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和实施,因为
它对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出的成本。

(6)
政府的财政要求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阻碍产权保护和实施的
现象,所以不能保证政府一定会进行生产性的制度安排。

便会出现经济增长。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