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来自于勤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来自于勤奋
一学期一次的区科学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是我区科学大活动的任务之一,这次活动我们的领头人梅老师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有两位上了展示课,一节是区教学能手钱红上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节是新秀吴建伟老师上的<谁先迎来黎明>,二是说课评课,这是常规性的工作,三上学科基础活动情况介绍,四是关于中小学科学衔接问题,五是关于老师专业成长的话题。

梅老师要我谈谈关于老师专业成长的话题。

接到任务后很为难,因为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别人谈得很多了,谈什么,怎么谈呢?空对空有没有多大价值,再说大家肯定比我学得好,实的么,别人的事例我又不太了解。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用我自己的,从我的个人经历谈点想法,首先申明,用我自己的经历谈成长,不要产生错觉以为我很成长了。

只是些体会心得而己。

谈什么主题呢?我苦思冥想后,觉得老师要成长离不开“勤”,因此我打算从“勤”入手谈。

什么是专业成长呢?我个人认为不是评上什么什么称号,虽然那些是成长的显性反映,我觉得实在的内涵是:能独立而正确的把握教材,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游刃有余,有共同协作研究的能力,能胜任学科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观点是我杜撰的,我没有查阅其它一些资料。

我认为:人都在成长,有些成长得慢些,有些成长得快点,作为一个青年老师想快速成长,首先要有成长的期待,要有成长追求,这是成长的最关键的条件,没有这一追求,一切免谈。

在此基础上,我觉得可以从这“六勤”入手:勤读,勤行,勤问,勤思,勤写,勤研。

所以想围绕“勤”字来谈点自己有体会。

一、勤读
我以为读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现在社会,信息的增量可以用迅速来形容。

不读就会落伍。

再说,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无所不包,而我们不可能是博士,通晓所有,所以解决知识不足的唯一办法就是读书。

科学老师读那些方面的书呢?
我从自身的经验,觉得三类书是一定要读的,一是专业知识类的,一是教材,一是教参。

我95年开始教自然,我教六年级,六年级的自然主要是地理和历史,上册是中国的历史,下册是世界历史。

以前都是教语文的。

虽然师范读的是语文专业,也读过历史、地理,但我们读的地理,历史都是中国的,世界的读得很少,再说毕业后没有教这些学科,忘得也差不多了,而那一年又是自然统考的第一年。

为了解决知识不足的问题,我通读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还有涉读了<中国通史>等。

统考时,我的班里居然有12个100分。

平均分全区第一。

再后来我是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理面的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做实验什么的,我都很陌生的。

于是我买了<少儿百科全书一套>、<自然老师实验手册>等书,还向中学老师借教材来读。

后来居然在全区普实验收中对自然老师进行实难培训时,我还担任了实验的辅导任务,听的老师反应很好,我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做得还可以。

大要概是读的缘故。

第二个要读好教材,读正确教材。

教材是我们老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蓝本。

当然读好教材包括读好<标准>。

因为教学目标,要求是在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

如何读好教材,我写过不少随笔,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我的博客看看。

这儿就不展开了。

因为今天不是这个话题。

第三个是要读细教参。

教材对老师来说毕竟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我在上<设计一个保温杯>时就遇到了没有读好教参而带来的问题。

如<设计一个保温杯>的案例(博客里有)。

二、勤行。

行即实践。

我个人认为,一位科学老师必需要有这一思想。

像语文老师做下水文,数学老师对有些难题先要做做一样,科学老师对于实验,一些没接触的实验。

一定要亲自做一下。

在这方面我吃过好多亏的,因为自己不是理科出身。

如<一次失败的实验>测冰盐水的温度,理解水凝成冰要放出热量的事。

如<橡皮泥沉浮>橡皮泥放入水会化的事
如<小汽车>关于铁片太重,气球太小的事
如<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如<这个实验你做了吗>关于用水测量时间的事。

以上案例,我的博客里都有的。

三、勤问
勤问是获取有用信息为我所用,借用别人智慧为我所用的重用手段,是无本经营。

作为一个青年老师,更应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不必怕丑。

教学上前辈很多,同行中矫矫者很多,像吴建伟、仲明亮、王万良等,这些都是我们成长中不或缺的宝贵资源。

我这个人其它方面很胆小,也很怕丑的,但就是在教学上,在学术上是不怕的,而且还有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

问,使我知道了许多不知道的。

如<晶体世界>中,对于碱面的晶体是怎么样的?“半夜三更,午时三刻”是什么时候?白天月相的“上面”填什么?用嘴吹来蜡烛是阻断燃烧的什么条件等,我都不厌其烦的请教,虽然有些也不能得到明确的答复,但自己心中有底了,可以对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别人也不知道。


四、勤思
善思是智者,我可不是。

但作为一会老师就得学会善思。

把反思作为一种习惯。

不断反思自己走过的路,不断积累自己走过的脚印,会使自己的根基不断深厚的,反思是老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

我觉得自己能走到现在,重要的是得益于不断地反思。

我的反思,开始于98年,当时就是把一节课中自己认为精彩的环节记录下来,没有什么系统性的。

我记都是很及时的,一下课就记,连手都不洗。

我们的教导主任把我这一做法多次向老师们推荐。

后来开始做系统的有目的记录,如99年思考的主题是“学生的主动参与”问题,关注了一个学期,于是就有了第一篇论文,题目是<浅谈常识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获得了区二等奖。

2000年关注教材的处理,也写了一篇论文<常识学科开放性运用教材之我见>获得了市二等奖。

再比如说后来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写了篇<有效课堂节点>获得市一等奖。

我的很多随笔都是我关注研究问题的结果。

我的思考,涉及教材的比较多的,而且也很大胆,对教材会作一些调整,如<月相变化>我增加了模拟实验;<金属热胀冷缩吗>我增加了一个面积膨胀的实验。

<传热比赛>,我改变了实验,根据实际,一个一个做。

对六上的教材提出过自己的修改意见<关于六上科学的一点修改意见>
第二个多的是教学组织。

如<一课三案>是关于“学问逻辑与认知逻辑的统一问题”。

第三反思多的是实验如<这样改变实验不知对不对>在温度计上包湿布用扇子扇凉,让学生认识水的蒸发要吸收热量的问题。

反思精彩的,也反思失败的。

如<一次失败的实验>测冰盐水温度的事。

当然,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这堂课与昨天有所发展了吗?下半年比上半年发展了吗?今年比去年发展了吗?你的生命价值是增值了还是贬值了!等等。

我的论文,随笔,甚至课题都是平时思考的结果。

我的经验是,反思要逐步走向系统化,主题化,这样才能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五、勤写
写是一种积累的方式,记性再好,总有忘记的一天。

因此,我认为,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中离不开“写”。

写教学反思随笔,写教学经验总结,写研究论文。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朱永新教授的“保险公司”说,也是建立在老师能写反思的基础上的。

这也说明写反思对老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我们的写不要太功利,只为自己积累,只为自己的教学更精彩,只为自己不至于五年后还是原来的自己而写。

我从99年开始写论文,到现在已在各级各类的评比中,相关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19篇。

2006年下半年开始写博客,教学随笔已近600篇。

发到网上的有363篇,在探索博客里被评为了博客之星,获得了优秀博客二等奖,点击率16000多。

这次还评为秀洲区首届博客之星。

写贵在坚持。

有些青年老师怕写,说自己写出来的不成样。

其实这想法是有问题的,你写是为了什么?是为别人吗?还有的说,不会写,你不写怎么说不会写呢?
张刘祥局长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写是教不会的,你写了就知道怎么写了。


六、勤研
研究是摆脱教书匠的前提。

而我认为作为我们的一线老师的研究,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草根研究”最合适。

不要一提研究就想到课题,既要方案,又要论证,还要活动。

我们一线老师那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所以我提倡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方法呢,就是一学期一个重点,这在我区的教学常规管理中有的。

我从99年开始就是这样做的。

前面已经说过。

第一个关注的问题是:“常识课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一是常规管理的需要,二是受到特级教师钱金明老师的影响。

这种问题研究,寓于教学实践中,随时记录,及时反思,是真正的行动研究。

既节约,又实用。

我想作为一位青年老师,为了自己的每天增值,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为了自己的生命更靓亮,肯定希望自己能迅速成长,那么就记住这句话吧:“成长在于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