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合集下载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 3、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助于土壤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第八章: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

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第一节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1、古代土壤的分类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

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

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制度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

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

,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

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概况环境土壤学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据沃洛布耶夫,1958)
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物质迁移的影响;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据Jenny, 1983)
耕作土壤层次: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土壤发生分类(soil genetic classification)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土壤类别(soil taxon) 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 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① 诊断层 用以识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② 诊断特性 用于分类依据的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的形态、物理、化学等性质。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以诊断层(diagnostic horizons)和诊断特性(diagnostic characteristics)为基础的系统化、定量化土壤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制,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系6级。
土壤的形成、类型与分布
4.1 土壤的形成4.2 土壤分类 4.3 我国土壤资源分布概况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 (weathering crust)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
在针叶林植被下的残落物富含单宁 和树脂类物质,经过真菌微生物的分解 后会产生一种强有机酸-富里酸,对土壤 矿物质起着极强的破坏作用。强酸性淋 溶作用条件下,土壤表层除石英外的其 他矿物均可被淋失或从土体中排出,从 而在残落物层的下部形成了强酸性的灰 白色土层即灰化层。
灰化层
11
(3)土壤粘化过程(clayification)
三、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级别
分类单元(七级) 土纲 12 亚纲 28 土类 61 基本分类单元 亚类 233
高级分类单元 (区域规划)
土属
土种 基本分类单元 亚种(变种)
中级级分类单元
基层分
土纲 亚纲








土类
棕 钙 土
亚类
棕钙土 淡棕钙土 草甸棕钙土 盐化棕钙土 碱化棕钙土 棕钙土性土
红土又称第四 纪红色粘土,多呈 现红色、红棕色, 质地粘重,养分少, 分布于我国南方。
脱硅富铝 化过程
四、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命名
土壤名称的来源(连续命名和分段(独立)命名) 土纲和亚纲:由土类名称概括而成,(湿暖)淋溶土 土类和亚类:习惯名称部分采用经提炼的土壤俗名(黄) 红壤,(淋溶)黑钙土,楼土,黑垆土 土属:亚类加属性,或土种提炼 氯化物滨海盐土,黄 褐土,粘盘黄褐土 土种和变种:群众名(+地名)死黄土、刚黄土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在土壤形成过 程中不断分解;而与此同时,次生矿物不断地生成,从而 形成了富含粘土矿物的粘重土层,这就是土壤的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主要包括: 残积粘化(residual clayification) 淋溶粘化(eluvial clayification)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

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八章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4. 形态特征、诊断依据和理化性质
(一)形态特征 (二)诊断依据 (三)理化性质
图8-27 变性土的剖面构型(据龚子同,2007)
第四节

过渡土纲系列
5. 主要土类
2 简育潮湿变性土 4 简育干润变性土 6 钙积湿润变性土
1 钙积潮湿变性土 3 钙积干润变性土 5 腐殖湿润变性土 7 简育湿润变性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19 世界干旱区和盐成土分布区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60;柯夫达补充,1973) 1-干旱区; 2-盐成土
第三节 盐成土纲
图8-20 中国盐成土分布示意图(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三节 盐成土纲

2. 成土条件
(一)气候(二)地形(三)水文地质
(四)母质(五)植被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二、荒漠土壤
第二节 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
一、草原土壤系列
图8-11 中国草原土壤分布示意图(据朱鹤健等,1992)
一、草原土壤系列

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土壤剖面分化清楚,具有明显的“两层性”,即腐殖质层和钙积 层(黑土除外);
(1)气候条件比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弱,土壤盐基物质丰富,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二、淋溶土土纲

5. 主要土类
⑴ 白浆土 ⑶ 褐土 ⑸ 黄褐土 ⑵ 棕壤 ⑷ 黄棕壤 ⑹ 黄壤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1. 地理分布
图8-6 中国富铁土纲分布示意图 (据龚子同等,2007)
第一节
森林土纲系列
三、富铁土土纲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绪论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

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重积母质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静水沉积母质淤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运积母质积⎪⎩⎪⎨⎧冰磧物红土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7、土壤形成因素:⎩⎨⎧人类生产活动间母质、生物、地形、时自然成土因素:气候、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

(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9、土壤发生层次:0层,枯落物层(L、F、H亚层)-A层,腐殖质层(A1、A2)-AB过渡层层-B层,淀积(B1、B2、B3)-BC过渡层-G层,潜育层-C层,母质层(CC\CS)-D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表土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的形成

土壤的形成

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环境保护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性
土壤可持续发展策略
• 保护和恢复土壤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
• 制定和实施土壤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壤资源管理
• 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壤保护水平
• 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保护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土壤可
• 岩石风化作用为土壤提供物质来源
• 土壤形成过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程度和速度
土壤形成的地质时间与空间分布
01
土壤形成的地质时间分布
• 土壤形成的时间尺度:从数百万年到数千年不等
• 土壤形成速度:受地质条件、气候和生物等因素影响
02
土壤形成的空间分布
• 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地质背景、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综
地形地貌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 地形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 地形地貌变化对土壤形成和发育产生长期影响
03
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土壤分类方法与标准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 了解土壤类型和性质,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
• 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土壤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 基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分类:如土壤发生学分类
地球表层物质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 岩石是土壤的主要来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矿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土壤肥力和质地有重要影响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 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矿物质和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
• 植物死亡后,有机质和矿物质又回归土壤,为土壤肥力提供来源
岩石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过程
CREATE TOGETHER

土壤教案完整版课件

土壤教案完整版课件

土壤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八章“土壤与环境”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土壤的生态功能。

重点章节为8.2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和8.3节“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生态功能,提高学生对土壤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土壤样品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成分、分类及生态功能。

教学重点: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土壤的生态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土壤样品、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土壤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土壤的概念与形成过程;(2)土壤的组成成分;(3)土壤的分类与分布;(4)土壤的生态功能。

3. 实践操作:(1)观察土壤样品,分析其组成成分;(2)运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生物;(3)根据土壤的特点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1)什么是土壤?土壤是如何形成的?(2)土壤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3)我国常见的土壤类型有哪些?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土壤的生态功能;(2)分析土壤样品,判断其类型。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生态功能;2. 土壤样品观察与分析方法;3. 我国常见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组成成分;(2)列举三种土壤类型,并说明其分布特点;(3)分析土壤的生态功能,谈谈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2. 答案:(1)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混合物,是生物、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产物。

土壤形成过程包括:成土母质的风化、有机质的积累、微生物的作用等。

第八章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第八章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 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根据过程中生物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1、原始成土过程
2、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 根据成土环境的差异分为6种类型。 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漠土有机质积聚过程
土壤盐化、土壤肥力减退、污染、土壤有机质减少、
表土丧失,或整个土体的毁失,或土地
被非农业占用。 土壤(地)退化:
指的是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动植物区系减少等。
三、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
三、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 2、农业土壤剖面 (1)覆盖层;A0 旱地土壤的层次构造: (2)淋溶层 A(腐殖质层、灰化层); 水田土壤的层次构造: (1)耕作层 A; (3)淀积层;B (1)耕作层 (淹育层)A (2)犁底层 P; (2)犁底层 P (4)母质层;C (3)心土层 B; (3)斑纹层(潴育层)W (5)基岩层 . D (4)青泥层 G (4)底土层 C.
草甸土有机质积聚过程 高寒草甸有机质积聚过程 草原土有机质积聚过程 林下有机质积聚过程 泥炭积聚过程
2、有机质积聚过程
3、粘化过程
残积粘化:土体内原生矿物,原地风化形成粘粒, 未经迁移,就地积累的粘化过程。
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 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淀积粘化:在湿润和半湿润的温暖地带,土体上层
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氧化还原交替条件下培肥的土壤过程称为水
耕熟化过程。
11、熟化过程
12、退化过程
是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利用不 质量降低表现在: 数量的减少表现为: 当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长条件恶 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方面的质量下降。 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如:土壤侵蚀、土壤板结、土地沙化、土壤酸碱化、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50页PPT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50页PPT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通 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通常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则是指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 育程度。
土壤形成的阶段性
Mohr和Van Baren曾把热带地区的土壤形成分为5 个阶段: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 熟化过程 退化过程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1、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 始成土过程。 根据过程中生物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南极洲基岩表面地衣着生与土壤的发生景观
第八章
土壤形成、分布、分类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又称 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 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 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 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
1、自然因素 (1)母质( parent material );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1、原始成土过程
2、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 根据成土环境的差异分为6种类型。 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漠土有机质积聚过程
草甸土有机质积聚过程 高寒草甸有机质积聚过程
草原土有机质积聚过程
林下有机质积聚过程 泥炭积聚过程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2、有机质积聚过程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中国气候分区 7.2 表
气候大区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极干旱 年干燥度 <1.0 1.0~1.6 1.6~3.5 3.5~16.0 >16.0
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 自然景观 森林 森林草原 草原 半荒漠 荒漠
上图为盐土景观
盐土的利用:农林牧综合发 展,耐盐作物,种稻改盐。
上图为盐土剖面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5、盐化、脱盐过程
6、碱化与脱碱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 性钠离子,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 壤胶体分散,使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5、盐化、脱盐过程
6、碱化与脱碱过程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 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
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
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
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 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 土壤中。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 脱碱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使土 性钠离子,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引起土 壤碱化层中钠离子及易溶性盐类减少,胶体的 壤胶体分散,使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钠饱和度降低的过程。
例如,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 半水成土(低级阶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五、地形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六、成土时间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3、粘化过程
4、钙积与脱钙过程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 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 移动积累的过程。碳酸钙淀积的形态有粉末状、 土壤中的碳酸钙转变为重碳酸钙从土体中淋失
假菌丝体、结核状或层状等。 的过程为脱钙过程。
脱钙-积钙
脱钙积钙 CaCO3(淀积) + CO2 + H2O = Ca(HCO3)2 Ca(HCO3)2形成引起脱钙,CaCO3形成导致积钙。
米,证实了温度效应。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拉曼(Ramann)的“风化因子”概念:
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二)温度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气候( climate ); (3)生物( biology ) 恰耶夫(Dokuchaev,1846-1903)通过
(4)地形( topographty );(5)时间( time ) 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 2、人为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创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为土壤发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5.时间
a.因增添新母质或因土壤侵蚀而局部母质裸 露,从而使土壤更新,b.排水开垦土地
a.养分从土壤和植被中加速迁移, 以致土壤退化,b.土壤居于固体 填充物和水下
赤红壤地带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后果
江西兴国县白砂岗
封山育林-江西兴国县
人类砍伐林木引起土壤侵蚀的景观
人类过度放牧引起土壤风蚀的景观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三、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中国植被与土壤
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 1)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 约为3.5×1010吨,相当于2.13×1017千卡的能量 2)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15米,高2~6米 的坚固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30吨/公顷!
人类影响成土因素的作用(据E.M.Bridges,1982)
有 利 效 果* 有 害 效 果*
1.母质
a.增加矿质肥料,b.增积贝壳和骨骼,c.局 部增积灰分,d.迁移过量物质如盐分,e.施 用泥灰,f.施用淤积物
a.动植物养分通过收获取走多于 回收,b.施用对动植物有毒的物 质,c.改变土壤组成足以抑制植 物生长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湿度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 2、湿度对土壤矿物质组成的影响 3、湿度影响矿物质的风化度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 花岗岩风化壳在广东可厚达30~40米,
二、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浙江一般在5~6米,而青海高原常不足1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据Bridges: World Soils)
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3)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为植物吸收利用
(2)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3)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4)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 有效度(如铁细菌能促进土壤中铁溶解移动)。
黑钙土钙积层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4、钙积与脱钙过程
5、盐化、脱盐过程
就是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的聚积过程。 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洗盐、 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
排除土体,这一过程称为脱盐过程。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 半湿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 降水量,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 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 可溶盐在土壤中的分布呈表聚型。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 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 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土壤是气候变化的记录者,气候的变化 往往在土壤性质中可以得到体现,所以我们 可以通过研究古土壤的性质,来追朔过去的 气候。 古土壤(Paleosol):非现代环境条件下形成 的土壤,具有埋藏或未被埋藏的表面
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二、主要的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按照物质迁移和转化的特征,
可分为四大类:
物质加入土体者;
物质迁出土体者; 物质在土体内迁移者; 物质在土体内转化者。
第二节 土壤形成和发育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积聚过程 富铝化过程 灰化过程
粘化过分曝晒,扩大冰冻, 迎风和紧实化等危害,b.土地形成 中改变外观,c.制作烟雾,d.清除 和烧毁有机覆被
a.移走动植物,b.通过燃烧、耕犁, 过度放牧、收获、加速氧化作用、 淋溶作用减少有机质含量,c.增加 或繁生致病有机体,d.增加放射性 物质
4.有机 体
a.引进和控制动植物的数量,b.运用有机体直接 或间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人粪尿,c.通 过翻犁疏松土壤以取得更多氧气,d.休闲,e.控 制熏烧消灭致病有机体
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
(一)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湿度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 2、湿度对土壤矿物质组成的影响
不同湿度区的土壤矿质养料含量比较 生物气候带 分析样品数 干旱带 湿草原带 湿润森林带 318 215 745 CaO 2.65 1.09 0.41 MgO 1.20 0.51 0.37 K2 O 0.71 0.43 0.37 P2 P5 0.21 0.18 0.16
(三)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1.寒温带 2.温带 3.暖温带 4.北亚热带 5.中亚热带 6.南亚热带 7.热带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 系,许多土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成中 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带性的概念 。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