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_马建章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生物多样性调查问卷篇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
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
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1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
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及实践探讨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及实践探讨作者:王冠群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5期摘要:由于生物多样性具备存在价值、选择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及巨大的无形资产,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人类生存的前提,由此可见,生物多样性对社会、人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及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实践我国属于生物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虽然在北半球排名第一位,但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却受到巨大的威胁,使得高等植物和动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就地保护可以最大成效节省物力、人力,使得动植物不需要使用新的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一)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地方部门存在的矛盾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区域的管理人员只能通过奖励方式提高工作人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变得极其被动,造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部门及人员职权有限[1],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员和机构针对有争议的资源没有真正的支配权利,例如:当地政府与同级机构之间的资源矛盾,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处于行政边缘区域或者行政较差区域更能体现地方部门之间的矛盾。
(二)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经费短缺任何保护事业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但是现阶段我国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区大部分处于贫苦、偏僻的地区,使得保护成本额度过高,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资金不充足、抵达不及时等情况[2],再加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员工资薪酬较低、素质良莠不齐,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差强人意,长此以往,就会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因为保护经费短缺、工作人员责任心欠缺等原因,将本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区域遭到大量的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区管理水平良莠不齐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使得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各地区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没有一个标准化保护规范,再加上各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也存在差异,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管理野生动物资源_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_马建章
管理野生动物资源———寻求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马建章① 程 鲲②①中国工程院院士,②讲师、博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哈尔滨150040关键词 野生动物管理 濒危动物 危害管理 人的管理 城市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是人类的责任。
本文讨论了野生动物的涵义及价值,简要回顾了野生动物管理的历史发展,通过对狩猎动物管理、濒危动物管理、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的管理、野生动物危害的管理、城市野生动物管理以及人的管理等当前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的阐述,指出各管理内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前 言人类是地球生物中最年轻的类群,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生活在200~300万年前。
动物却是地球早期的居民,最早的动物出现于6亿多年前。
人类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狩猎采集时代,茹毛饮血、采食野果为生,直到1万多年前农业开始兴起,才真正减少了对动物蛋白质的直接依赖。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从“食鸟兽之肉”、“衣其羽皮”等生存使用,到药用、器具等生活使用,再到大规模的生产、贸易利用,人类的物质生活离不开野生动物;从古人的岩画、舞蹈、诗歌等传统文化到如今的摄影、观鸟等娱乐活动,人类的精神生活也依赖于野生动物的存在。
然而,我们的野生动物资源却正面临威胁。
地球人口从1万年前的500万增长到现在的60多亿,人类种群扩张所带来的过度猎捕利用、生境丧失、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大大加剧了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下降,这一时期由人类导致的物种消亡被称作“第六次大灭绝”。
因此,在人与野生动物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人类自身担负着保护和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责任。
“管理”意为“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人类控制或干预措施。
”野生动物管理就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知识,控制野生动物种群和生境,协调动物和人类需求,以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科学与技术。
本文在简要回顾野生动物管理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讨论了当前野生动物管理的主要工作任务,希望能供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和管理者参考。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研究与实践案例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研究与实践案例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种类和它们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减少,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研究与实践案例。
一、重视保护区建设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各国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区建设。
比如,中国近年来在保护区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针对濒危物种,在各级保护区内开展种群监测、繁育研究、饲养放归等有效手段,积极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此外,保护区的建设也为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推进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是指通过资金、资源、技术、服务等手段,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补偿。
这是一种通过价值转化机制来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生态资源的有效手段。
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补偿体系建设,通过生态补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平衡。
三、实现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将生态学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中,通过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有许多生态农业项目的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仅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且可以修复和改良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四、推广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以生态环境为景点,以旅游为主要手段,并以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保为目标的旅游活动模式。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可以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五、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环境中,通过改造和优化城市的自然和人造环境,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实现城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绿化和植树造林,使用生态建材,推广低碳出行方式等,这些手段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实践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实践生物多样性是指指生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多种多样性。
它不仅包括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也包括生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重要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应尽的责任。
下面介绍一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和实践。
一、建立保护区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保护区是划定了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禁止或限制人类活动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自然公园等。
自然保护区一般由政府或具有相关资质的组织建立和管理。
它是划定了一定范围内的自然区域,对自然生态系统、文化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区域。
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是划定了一定范围内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而制定的专门管理规划和措施。
自然公园则是在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基础上,增加了观赏、游览等功能的综合性保护区。
二、恢复生态系统自然状态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很多地方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的威胁。
对这些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恢复自然状态的方法一般有三种:重建生态系统、生态再造和自然演变。
重建生态系统是通过外力干预,使一个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归自然状态。
例如,在森林砍伐后,通过人工种植树木和草草的手段,使该区域重新变为森林。
生态再造则是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出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的生态系统。
自然演变是通过放任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演变,让它们成为适应自身状况的自然状态。
三、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如生物控制、遗传资源保护、物种保护、生境恢复等。
其中,生物控制是通过控制入侵物种,维护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遗传资源保护是对物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保护;物种保护则是对濒危物种进行特定的保护措施,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境恢复则是通过改善或修复破坏的生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主要探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建议。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成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中国积极成立自然保护区,用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目前,全国已经成立了3178 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5.1%。
其中包括全球自然遗产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重要鸟类区等。
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为珍稀物种提供了一个稳定且相对自由的生长环境,大大提高了物种的存活率。
2.确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破坏,为此,中国已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野生动植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法》。
这些法律和法规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规范生态补偿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建立生态系统保护试点示范区随着生态破坏的加剧,中国政府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先后在三江源、长江源、黄河源等地区建立了生态系统保护试点示范区。
这些区域环境脆弱,物种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通过建立生态系统保护试点示范区,可以推动保护和恢复水土保持,修复濒危物种生境,提高生态安全等工作。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中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也直接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物种灭绝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中国局部地区还存在非法采伐、非法狩猎等问题。
为了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
如何在劳技课上融入德育教育
如何在劳技课上融入德育教育作者:曾丽萍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7年第02期摘要:现代教育以成绩为奋斗目标,以升学为办学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大量的考试机器被复制生产出来。
但作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劳技课上有效融入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注重学生的内在品质,才是对孩子未来生活与发展的负责。
关键词:劳技课;德育教育;全面发展;优秀品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46-01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网络、游戏、影视等娱乐项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生活环境很容易造成享乐注意的产生。
从而减少或失去了对劳技的重视,而在追求个性的潮流中,学生会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到的培养以及与人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样对于人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在劳技课上有效的融入德育教育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目前劳技课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否认当前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同样也培养了大批缺乏信念、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人。
他们无论是在学习或是生活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1、对劳技课重视度不够。
对劳技课重视度不够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学生,甚至教师而是或多或少也有轻视的态度。
首先劳技课对于学校来说不是必修课,其是非考试科目,并不计入平时成绩;但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劳技课却应当是必修课。
其锻炼了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进入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行列。
但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各科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升学的重要性,完全忽视了一个学生在道德、劳动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然而这些后者提到的能力对于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生活上的帮助远远超过了前者所说的学习成绩。
对于学生自身更会如此,学生将成绩看得比天高,“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心中,于他们来说,劳技课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占用了自己学习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精力。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与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消耗日益增加,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资源保护法》。
本文将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进行探讨,并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以期加强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的制定背景与意义1.1 制定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过度的经济发展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意识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保护工作。
1.2 法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资源保护法》是中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重要的法律法规之一。
它的出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规范了人们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为,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2.1 生物资源的保护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资源保护法》,生物资源包括陆地生物资源、水生生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这些资源的保护范围覆盖了各个领域,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稀有濒危物种的保护,还包括了非法采集、使用和买卖濒危物种等的行为。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以保证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包括:保护优先、公众参与、分类保护、区域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2.3 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为了实施生物资源的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制定濒危物种保护和管理计划、实行生物资源合同制度、加强对生物资源的管理和监管等。
三、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实践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和实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生存的环境和资源差异性的总和,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生物多样性严重受到了破坏,特别是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生态环境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实践措施。
一、政策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我国环保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荒漠化防治规划》等,这些法规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法化之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被誉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宪法”,该法规定了野生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等保护制度,明确了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具体规定了对生态系统损害行为处罚和弥补等多项措施。
另外,为了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和生态地理要素,我国还制定了“红线”制度,实施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二、实践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我国依法划定了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区域,共有3139个自然保护区和183个湿地公园。
这些保护区被认为是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涵盖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区域和物种。
同时,我国还大力开展了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建设,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和极具特色的生物群落,保持和改善生境,恢复生物版图,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新时代发展战略,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使之成为绿色发展的重点。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我国各地展开,以治理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旨在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内外兼修。
我国各大城市开始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规划和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城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多样性,这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导致了各种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不仅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也损害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物种的多样性。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实践。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1.维持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和影响,缺一不可。
例如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则通过食草和捕食控制了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分布。
若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这会进一步威胁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2.保护生物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够保护和保存地球上的基因库,使生命能够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和适应。
在面对气候变化、新病原体和其他逆境时,基因的多样性使得生命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对抗不利的环境。
3.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农业中,保护和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势,可以减轻人类对土地的压力,提高粮食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水平。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1.制定有效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政府应在生态保护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法律保障,并对不遵守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
此外,加强对于生态破坏的监管和管理,强制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切实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
例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调查,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与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并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经济支持。
3.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公众教育和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方法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
这些生物群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维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但在人类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正处于灭绝边缘。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讨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方法。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1.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常用手段之一。
其原理是通过将一定范围内自然环境封闭起来,独立于人类的干扰,让自然环境得到自我恢复和修复。
在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严禁人类进入、破坏,包括采伐木材、放牧等。
有些自然保护区还开设种子库,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和繁殖,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已经建立了超过20,000个自然保护区,占地近8百万平方千米。
2. 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是为了对自然界中濒临灭绝或者面临危险的物种进行保护和管理工作。
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开展巡逻和监测等工作。
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活动中需要广泛宣传科学理念,增强公众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提高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度。
3. 动物园和植物园的建设和管理动物园和植物园是公众能够接触到动植物文化多样性的展示场所。
不仅能够帮助公众了解、认知和研究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同时也为繁殖和保护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研究的平台。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1. 优先保护濒危物种一些动植物面临灭绝,它们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或因狩猎、砍伐、化学物质、气候变化等原因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并实施措施,比如对猎捕限制、禁止买卖保护物种等,从而遏制住它们数量的下降。
2. 促进可持续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是必要的,尤其当考虑到增长人口给资源使用带来的压力。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研究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然而,在人类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威胁着全球生物多样性。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此,人们开展了各种研究,以增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了解。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1.保护物种多样性(1)制定相关法律。
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采取了许多法律措施来保护物种多样性,如《生物多样性公约》。
(2)建立保护区。
建立保护区是保护物种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防止人类干扰和天然生态系统破坏的有效措施。
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
(3)加强监测和管理。
加强对一些易受威胁的物种如野生动物的监管,并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
2.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1)推进生态修复。
开展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法,如生态工程、土地整治、水土保持等。
可使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原貌,维护生物多样性。
(2)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发现并纠正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如重金属和化学物质污染,以确保环保主张被充分实施。
3.保护遗传多样性(1)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遗传学研究,探究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来源、演化、和表现,找到更多的保护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2)保护野生植物和动物的基因资源。
建立国家遗传资源公共技术平台,采用种质资源、基因组、转基因和生态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实现野生物种遗传资源的保护。
二、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1.生物多样性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Alpha多样性分析可以评估生态系统内不同种类的数量以及其在整个群体中的占比。
Beta多样性分析则可以评估在不同生态系统内物种和群落的差异。
Gamma多样性分析则可以评估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2.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科学家们还在进行各种研究。
如基因银行技术,利用细胞培养和种子保存技术,对重要濒危物种的遗传信息进行大规模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及实践案例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及实践案例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系统的核心特征之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策略并实施了各种实践案例。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1. 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例如,制定国家公园法律法规,确保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管理和保护。
2. 采取适当的土地使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使用规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将农业用地合理布局,保留一定比例的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
3. 促进可持续开发:可持续开发能够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
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生物多样性友好的农业和渔业实践等,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 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交流。
国际社会可以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分享经验和技术等方式,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1. 阿拉斯加州的保护区网络:阿拉斯加州拥有广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包括国家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覆盖了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保护了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阿拉斯加州政府和当地社区与科学家密切合作,通过建立保护区网络,实施有效的资源管理措施,从而保护了该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 荷兰的湿地修复计划:荷兰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但它通过采用湿地修复计划保护了许多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这些湿地包括沼泽、湿地和河流等,为众多的水禽和其他生物提供重要的栖息地。
荷兰政府通过修复湿地和改善水质,保护了这些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巴西的亚马逊保护计划: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野生动物学专家马建章的老虎情缘
野生动物学专家马建章的老虎情缘“研究一辈子东北虎,最希望在中俄两国之间开设跨国保护区和通道,让东北虎不用‘护照’和‘签证’,就能自由‘串门’,甚至‘跨国联姻’,这样才能让东北虎家族繁衍生息。
”今年82岁的中国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说。
与老虎相伴几十年,马建章是我国第一个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的院士。
他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老虎元素,东北虎照片、东北虎书籍、东北虎贴纸等,还有一幅色彩明丽的儿童画,他很是喜欢。
小时候,马建章生活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激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高中毕业后,马建章考入东北林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北林业大学。
1960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校任教,着手创办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
马建章发现,由于人居范围扩展,植被遭受破坏,野生东北虎数量越来越少,呈“孤岛状”分布。
“它们的栖息地中间有村屯、农田、公路、铁路,这些都是‘人工隔离带’,形成彼此分离的‘孤岛’,岛内的野生东北虎近亲繁殖,严重危及种族生存。
”这让马建章颇感焦虑。
“为了老虎,我们吃了不少苦。
”1984年,马建章曾乘坐小飞机,从延边飞到同江,每天六个小时,连续10天“上山找老虎”。
飞机低空低速飞行非常颠簸,他和同事不仅头上撞大包,还经常呕吐。
后来,无线电跟踪、红外线监测、DNA分析等新技术取得发展,可以更好监测东北虎种群数量变化和栖息地的变化,为老虎保护事业“插上翅膀”。
2022年,黑龙江成立了有关东北虎保护研究的院士工作站。
2022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立,东北虎的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
中俄两国也不断加强对东北虎、东北豹的跨国界保护。
马建章又长舒一口气:“东北虎更有娘家了。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马建章不由得读起这首小诗,憧憬一個人虎共生、绿色共享的美丽图景,这是年至耄耋的他仍在奋斗的事业。
生物八年级《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期末复习知识要点
生物八年级《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期末复习知识要点一、选择题1.我国各地已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
下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B.迁地保护濒危植物C.就地保护濒危生物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又叫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迁地保护是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故不属于自然保护区。
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注意理解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2.近年来,我市条子泥湿地多次发现世界极危物种勺嘴鹬,造成此种鸟类濒危的主要原因是()A.滥捕乱杀B.自然灾害C.外来物种入侵D.栖息地被破坏【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
【详解】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才能生存;若栖息环境被破坏,生物不能获得食物将无法生存。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当植物十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变成单一的农田后,生物种类会迅速减少,破坏了食物链,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一些生物不再适应环境,迁走或死亡,如鸟类和哺乳类大量减少。
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翟洪波
【期刊名称】《绿色中国》
【年(卷),期】2022()17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球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总结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成就,分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5条主要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能力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倡导全民行动,和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总页数】7页(P68-74)
【作者】翟洪波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太森林网络管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我国首座生物多样性馆──湖南省森林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走笔
2.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3.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点赞——全国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展开幕
4.开创地方立法先河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解析
5.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在京举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用类文本《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阅读练习及答案(贵州贵阳2021-2022学年高一下)
贵州省贵阳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节选自国务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材料二:自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以来,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18%。
2015 年后,我国先后启动三江源等 10 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约 22 万平方千米。
还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连通现有自然保护地,划定 35 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目前,中国 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 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都在不断增加。
同时,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形势,在国际社会制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20 项“爱知目标”当中,中国有 3 个目标进展超越了预期,13 个目标取得了关键性进展,4 个目标取得阶段性成绩,总体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中国的生态保护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而这种努力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要深入人心,化为人们每一个细微的文明行动,让每一种生物都在自然里获得自由生存的空间和权利。
(摘编自张田勘《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化为每一个文明行动》)材料三:在我国的水生生物天然宝库长江流域,有一种旗舰物种——长江江豚,因其嘴角上扬,自带微笑,被人们称为长江的“微笑天使”。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构建和谐生态环境——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构建和谐生态环境——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
宋文芳;钟春霞;吴浪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品牌》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国家对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非常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更加详细地了解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及其与生
态环境的关系等相关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我国野生动物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高等
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马建章院士。
马建章院士长期从事林业工程管理方面
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创建野生动物专业,50年来,培养学生近5000名,分布在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宋文芳;钟春霞;吴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气化”:古老技术重焕活力--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J], 胡利娟
2.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J], 孙志坚;尹宝存
3.科技为首都镌刻绿色名片--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马履一 [J], 铁铮
4.“马老”印象——访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 [J], 岳凤
5.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木材料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杰出的木材料学家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J], 聂尊誉;陈浩华;周洪英(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
研究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前言一般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分为“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两种方式,前者是主要措施,后者是补充措施。
普遍认为,生境的“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有力和最为高效的保护方法。
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中的物种个体、种群或群落,而且还维持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运动的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与进化过程以及物种与其环境间的生态学过程,并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度。
因此,就地保护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水平都是最充分、最有效的保护,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途径。
1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现状与评价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等5个类型,已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共433个,面积4703万公亩。
1.1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
中国地域辽阔,森林类型很多,分布很广,森林面积13370万公亩。
据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共分27大类460个类型,而森林生态系统就占了16大类,约185个类型。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开展最早,50年代和60年代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半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371处,面积1429万公亩;另建有森林生境野生动、植物物种类型自然保护区l80个,面积337.8万公亩。
两者面积合计1766.8万公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3.3%。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各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研究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荒漠面积约19200万公亩,占国土面积的30%左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多样性 2012, 20 (5): 551–558 Doi: 10.3724/SP.J.1003.2012.08118 Biodiversity Science http: //—————————————————— 收稿日期: 2012-05-22; 接受日期: 2012-08-07基金项目: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904012)、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201131, C201036) ∗通讯作者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jianzhangma@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马建章* 戎 可 程 鲲(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哈尔滨 150040)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面临着较大的生态衰退风险。
中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来自包括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落后、工业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
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就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和保护成就进行了回顾, 提出了未来应该着重加强的研究领域。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濒危物种管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
中国政府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规划, 不断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经过了由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阶段后,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受胁原因与响应机制、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评估、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和自然保护区立法等方面。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 自然保护区, 保护地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biodiversity in situ conservation in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Jianzhang Ma *, Ke Rong, Kun ChengCollege of Wildlife Resources, Northeast Forest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Abstract: Although China has a very rich biodiversity, it is also part of a region where biodiversity resources have declined rapidly.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in China include a large human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limate change, and exotic invasive species. In situ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is neede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a. We provide a summary of results of in situ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use these data to develop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focal ar-eas of in situ conservation research over the last 6 decades focused on biodiversity resource investigation, endangered species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e reserves. Large efforts including a series of protection action plans were implemen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improv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uture research on in situ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should focus on: (1) the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iodiversity; (2) identifying the major threats to the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3) being coupled with long-term monitoring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4) legisl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 biodiversity, in situ conservation, nature reserve, protected area地球正面临着新生代以来最大规模的物种集群灭绝(Myers & Knoll, 2001; Balmford et al., 2003), 其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Pereira et al., 201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生物圈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正遭受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的严重影响(Loreau et al., 2001; Hooper et al., 2005; Hector & Bagchi, 2007)。
自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结以来, “生物多样性”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 更在公众和各国政府间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普遍的关注(Rands et552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Science第20卷al., 2010)。
相对于具有应急意义的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 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对于保持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护研究也是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内容之一(Fazey et al., 2005)。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具有物种丰富、物种特有程度高和遗传资源丰富的特点(Xu et al., 1999; Huang, 2011)。
由于人口众多、发展模式单一落后、工业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刻不容缓(López- Pujol& Zhao, 2004; Liu& Diamond, 2005; López- Pujol et al., 2006; Sang et al., 2011)。
在通过迁地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同时, 如何加强就地保护以平衡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维持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肖笃宁等, 2002)。
本文是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领域开展的工作的简要回顾, 以期为广大研究者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帮助。
1就地保护研究成果国内“就地保护”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对《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及一些相关国际会议的介绍上(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1980; 王献溥, 1989)。
此后近30年来, 相关研究成果快速积累和发表(图1)。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摸清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料。
除了研究者各自独立完成的资源调查外,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了多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规模生物资源调查, 调查的对象涉及生态环境类型、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等各个方面。
在调查的基础上, 编辑出版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定期编辑出版《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编撰的《中国植物志》与《中国动物志》也陆续出版。
《中国植物志》80卷126册已于2004年全部完成, 《中国动物志》已经出版100卷。
与些同时,各省区也出版了大量的不同类型地图1中国就地保护研究成果的发表趋势。
A, 以“就地保护”作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的结果; B, 以“in situ conservation and China”作为关键词在谷歌学术进行主题检索结果; C, 以“自然保护区”作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的结果Fig. 1 Publishing trends of in situ conservation research in China. A, Retrieval result used “就地保护” as a keyword in the CNKI Database. B, Retrieval result used “in situ conservation” as a keyword in the Google Scholar. C, Retrieval result used “自然保护区” as a keyword in the CNKI Database第5期马建章等: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研究与实践 553方植物志、动物志。
目前已被记录和描述的高等植物物种超过30,000种, 脊椎动物达6,347种(Xu et al., 1999)。
全国各个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报告也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信息(苑虎等, 2009; 秦卫华等, 2012)。
这些数据为分析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Tang et al., 2006)、寻找保护空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Yip et al., 2004; 陈雅涵等, 2009), 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基础数据。
此外,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资源信息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建立了如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中国微生物与病毒主题数据库()、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资源数据库, 并提供网络开放检索。
在这一领域,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CBIS, )在整合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