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路径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判读与机制解析
我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现状判读与机制解析胡嘉佩,高慧智,陈川摘要:在“梯度理论”的指引下,国家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构建起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并在2000年开始实施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政策,旨在对全国的产业发展格局进行优化调整。
本文在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整体判读的基础上,选择了食品制造及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化学制品、金属材料等6个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进行重点产业门类的转移分析。
研究发现,资源密集型产业正逐步西移,但劳动密集型仍高度集聚在东部地区的转移现象,且由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截留能力低,故并未能转化为中西部地区等迁入地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动力,目前的“产业转移”战略并未有效发挥调整国家经济格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关键字:产业转移梯度理论国家经济格局区域平衡1.引言西方国家的梯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引入中国,并开始应用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分析中。
在梯度理论的指引下,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七五”计划并明确了“东中西部差异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质的飞跃、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国家于2000年后又适时地陆续提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并开始实施“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政策思路,不仅以期实现“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远大部署,还成为了解决东部城市密集区发展问题、拉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进入“白热化”阶段,近年推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实现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城镇化”发展目标,中西部地区成为这一轮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平台与空间抓手,引起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对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特征、机制、政策等多方面的研究热点。
笔者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发现,当我们谈及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产、城、人”时,产业发展往往被视为实现健康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因此“东中西部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及其效应的检验应该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宏观背景与研究重点。
区际间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路径研究
项 目 到位资金 占 中, 一半以上。 00 月一 l 实际到位 2 1年1 1 月, 资金34. 17 亿元, 8 其中皖江示范区到位资金占全省的比重为 7. 浙、 沪的项目 1 %, 苏、 1 数占示范区新批项目 数的7 . 从 25 %; 行业结 构来看, 加工制造业项目, L 8 %。 些数字反 占t5 . 这 9 映, 不仅长三角地区向外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产业转移规
论是国际产业转移, 还是国内产业转移, 在空间上都表现出
明显的集群化路径 ( 朱华友, 0 8 。 2 0 ) 但是, 产业空间集聚与 承接路径的研究偏 少, 从区域视角研 究产业转移还处在理
模扩大, 而且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度也在提高。
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分为三种方式。 一是抱团式转 移。 一地 同类企业, 通过联合的方式 , 集体谈判与协商, 并 通过兴建产业园的方式, 实现向另一地集中转移, 称为抱团
企业与配套企业的产业关联性, 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 形成一个配套相对完整的经济群体。 =. 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的影响因素
后, 相关联 的企业会重新选择与此环境基础变迁相匹配的
战略 ( 王晓娟, 0 9) 这类转移多数发生在小规模的产业 20 。 集群中。 、 3 随着产品生产分工细化, 价值链的分解在产业链
论层次上的探讨与完善的阶段 ( 苏杨, 0 8 。 2 0 ) 产业集群转
移被看作是一个地 区的产业集群转移到另一个地区, 形成
一
群在地理上集 中、 关系密切的产业群体; 整体搬迁到另
地 区, 产业 的网络关 系保持 不变 。 这种 认识也导致 将承接
式转移。 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企业。 如联合利华
在2 0 年将上海的6 02 家工厂和广东的红茶工 整体迁入合 肥 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上海华
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战略
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战略作者:程翀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14期程翀摘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慢慢发生转移。
本文从东、中西部两方面分析了梯度转移形成的动因,进而为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对中西部接纳东部转移产业和促进自身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 产业转移动因对策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是表现出该产业是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动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更快一些。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开始面临资源匮乏、工资上涨、市场饱和、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等问题,一部分企业受市场机制的驱动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1、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
由于沿海地区和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从而使产业逐步走向衰退。
为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东部地区急需寻求在空间上的迁移和重组,从而发生衰退产业的撤退性和重组性的区间移动,即产业的区际转移。
2、开拓市场空间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
传统产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始向外迁移。
3、分工和区域协作的要求。
我国的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但是由于东部地区原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使得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已基本不复存在,迫切需要向低生产成本地区转移。
(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1、中西部地区有较廉价的劳动力。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化。
东_中_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
收稿日期:2007-05-02作者简介:彭连清(1975-),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区域转移趋向彭连清(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本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对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特征;产业转移趋向;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7)06-0029-03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但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产业和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持续集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趋加剧。
近年来,先后出现 民工荒 、 电荒 、 油荒 、 地荒 ,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加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显著加大。
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地区差距持续扩大,其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地区迁移,开始出现明显的产业区域转移趋向。
一、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
从人均GDP 看,1991年以来,除一些特殊年份外,每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的40%多一点,而西部只占东部30%多一点。
1985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1.96%、29.69%、18.35%,到2005年,差距进一步扩大,比重分别为59.52%、23.49%、16.99%。
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相联系,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十分明显。
论东西部产业转移(全文)
论东西部产业转移一、产业迁移的现状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缺以及RM币升值和外贸出口政策的变动,东部沿海地区正处于严峻的产业调整时期,这种调整包括就地转型升级和异地迁移,值得关注的是,沿海产业转移已不是零散的小规模进行,而是呈现“集群”迁移的势头。
早在几年前,遍布浙江的“块状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流动,启动了“块状经济”的跨省复制。
二、动因机制1.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推力(1)保持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要求。
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使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性产业为了保持、提升竞争优势而不得不寻求在空间上的迁移、重组。
(2)开拓市场空间的要求。
高新技术已日益成为东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其进展速度已大大超过西部地区。
此外,东部地区还充分利用发达GJ将部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向我国转移的大好时机,加大了进展重工业的力度。
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进展优化了东部的产业结构,那些传统产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比较利益也越来越低。
传统产业在市场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始向外迁移。
2.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移的拉力(1)西部地区有较廉价的劳动力。
由于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较低,加工制造业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工业的整体效益。
(2)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传统产业提供了二次创业的机会。
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其草原、森林和水利资源拥有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5%、42.2%和66%,而这些资源都是经济进展所不可或缺的。
三、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1.对转出区(东部)的影响(1)积极影响。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般来讲,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外转移的大部分是“边际产业”,也就是在本地区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
而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新兴的行业,如资本密集型产业。
②延长夕阳产业寿命。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因此,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下面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的一些介绍。
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为了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产业转移。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出资、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加强产业转移人才培养产业转移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因此需要加强产业转移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产业转移人才培训机制、设立产业转移专业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出资、企业赞助等方式,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业转移相关研究,培养更多的产业转移人才。
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转移,需要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
这种平台可以提供产业转移相关的信息、政策、技术等支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产业转移。
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搭建产业转移合作平台,促进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加强产业转移政策支持产业转移需要政策支持,因此需要加强产业转移政策支持。
可以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方式,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等方式,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好的政策保障。
总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需要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加强产业转移人才培养、建立产业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产业转移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基于湖北产业链整合的视角
展, 因而都在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 比环境 、 客商 、 抢 争项 目,
态势逼 人。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 , 产业转移机遇I 生很强 , 新一轮 国 会无限持续下去 。根据有关方面分析 , 国内东部地区这次大规 模的产业转移估计在 5年左右完成 。因此 , 各地区如何发挥 自 己的比较优势 , 选择 合适 的承接方式 , 引东部产业 的进入 , 吸 具 有十分重要 的意 义。
业通常 经历 了进 口 产品 、 口替代 、 新 进 产品出 口、 重新进 口四个 阶段并周期循环 。 该理论清晰地说明 了后进国家在承接产业转 移追赶 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7 4 《 当代经济}o1 1月 士) 2l 年1
系的经济活动集合 , 可以理解为一条产业链上的产业环 ; 而产
18 ; ce n ly ,9 0 ; 96 Di n ad Lod 19 )区际直接投 资转移模式 ( k 陈刚 , 20 ; 0 1 陈建军 ,0 2 、 发或生产外包转 移模式 ( 建军 ,0 2 2 0 )研 陈 20 ; 刘菁 、 任曙明 ,0 5 。 20 )
产业转 移对经济增长的拉 动效应非常明显 , 中西部地 区希 望借助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机 ,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的 实现
≈ 鬻 _
宏 观 经 济 潸
■■l ● 6 硝
【 要 】 本 文 从 产 业链 的 内 生性 出发 , 讨 了产 业 链 整 合 摘 探
与 产 业 转移 模 式 之 间 的逻 辑 联 系 , 并基 于 产 业链 整 合 视 角 , 结
2 基 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 、 式有 : 梯度 转移模式 ( 夏禹农 、 文浚 ,9 2 、 梯度转移 模式 冯 18 )逆 ( 郭凡生 ,9 5 、 1 8 )边际渗透转移 模式 ( 陈建军 、 叶炜宇 ,0 2 、 20 )垂
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之,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相关 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了解其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 政策措施,实现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转移,也包括 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合作。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现 状、动力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2.转型升级成为主流
未来,中国产业区域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质量水平。 政府将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产业 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同时,各地区将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 高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结论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政 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在转移过程中,企业需要面临人口、环境、 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未来,中国产业区域 转移将更加注重转型升级和质量水平提高,以实现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水平 的提升。
例如,在政策环境方面,应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在市 场约束方面,应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加 大科技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和产业的特点,应采取差异化的产业转移策略。例如, 对于资源型产业,应注重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平衡;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应注 重技术创新和政策环境的优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注重市场开拓和成本控 制的协调。此外,各地区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以推动 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评析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或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
产业转移是不同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聚集过程,一般表现为产业从低要素报酬率区域向高要素报酬率区域移、从低市场容量区域向高市场容量区域转移、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转移。
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为发达地区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且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其更多的劳动力由传统产业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并有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地区分工乃至国际分工。
目前,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而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区域之间发生了以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为载体的产业转移。
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引发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而资源分布不平衡,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条件。
其次,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也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背景条件。
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资源的不流动性和市场的割裂,使得在市场化改革以后,对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显得更为迫切。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企业产权改革,使得企业开始摆脱政府主管部门的控制,进而成为区域产业转移的主体。
再次,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供求关系和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是推动产业转移的真正动因。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如纺织品、普通服装和日用品等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结构变化影响下,普遍遭遇市场疲软、库存加大和效益滑坡的困难。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2019-10-152008年11⽉下旬,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融危机对我国重点产业发展影响”课题组对⼴东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为期6天的调研。
通过调研,对当前我国以珠三⾓为代表的东部地区产业发展困难现状和其原因有⼀些⽐较清晰的认识。
⼀、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增长速度放缓,关闭的企业数量众多⽽且关闭加速⼴东省2008年的产业增长速度⼀直呈现放缓态势,特别是进⼊2008年下半年以来,放缓进程加快。
8⽉份到11⽉份增长速度与2007年⽐较都在下降。
从单⽉看,8⽉份⽐上年同期下降了3.4个百分点,9⽉份下降了7.2个百分点,10⽉份下降了7.6个百分点,11⽉份下降了7.4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增长的下降程度在加速。
在产业增速放缓的同时,企业数量也众多⽽且关闭速度也在加快。
截⽌到2008年9⽉,⼴东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数)。
截⾄10⽉,已升为15661家,1个⽉就翻了⼀倍。
其中,东莞有714家企业外迁或者关停。
这些企业中绝⼤多数都是合同资⾦百万美元以下、⽤⼯⼈数⼀两百⼈的中⼩企业。
从⾏业分布看,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塑料、电⼦产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型、低技术、⾼耗能⾏业。
(⼆)出⼝导向型产业、国内需求型产业的增长(投资拉动型产业和消费推动型产业)都有不同程度降速相⽐2007年前11个⽉同期增速,2008年增长速度下降快的⾏业前10位为: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属冶炼及压延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化、办公⽤机械制造业、有⾊⾦属冶炼及压延加⼯业、通⽤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油加⼯、炼焦及核燃料加⼯业、⽊材加⼯及⽊、⽵、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这些⾏业从需求⾓度看也分别属于出⼝导向型⾏业、投资推动型⾏业和消费拉动型⾏业。
⼆、当前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出⼝型产业发展困难的原因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制了出⼝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出⼝顺差的不断扩⼤,国际上加强了对我国出⼝的限制,反补贴调查、反倾销调查、政府基于监控计划⾃主启动反倾销、对纺织等消费品实施安全召回等。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引言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高度发展和产业集聚已经导致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
本文将探索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意义和相关工作的成效。
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战略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相关措施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产业转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其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然而,随着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急剧增加,这些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产业转移的目标是通过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负担的转移。
这不仅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压力,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关工作的成效中国政府自2010年起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产业转移。
以下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工作成效:1. 制定政策和法规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产业转移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通过加大税收、信贷和用地政策的支持,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2. 建设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为了吸引企业转移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这包括建设工业园区、拓宽交通运输通道、提升能源供应等。
3. 支持中小企业和创新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转移,中国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
此外,还鼓励加大对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研发投入,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选择。
4. 培养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中国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建设。
这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力和技术水平。
5. 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需要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对接与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结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国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负担的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思考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产业转移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东部地区已经趋于饱和的产业和资源,必须转移到其他地区,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发展需求、政策引导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东部产业转移进行思考。
首先,东部地区需要产业转移来满足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产业和资源,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产业已经趋于饱和,无法再继续承载更多的发展要求。
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充裕,人口较少,空间广阔,正符合产业转移的发展需求。
通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可以有效利用资源,提高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策引导是推进东部产业转移的关键。
政府在实施产业转移政策时,应制定一系列措施,包括优惠税收、土地出让、贷款贴息等,鼓励企业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其吸引力,使得产业转移更有利可图。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促进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产业转移。
最后,东部产业转移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产业转移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东部地区由于资源有限,存在资源过度集中的问题,转移部分产业可以释放出资源供其他地区利用,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其次,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需求,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缓解了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
此外,产业转移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
然而,东部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技能匹配度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保护环境资源,确保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这一举措旨在将东部地区过剩的产能和资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内外需平衡发展,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脱贫致富。
具体来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拉动区域经济增长:通过吸引东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转移至中西部地区,促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这些转移产业的进入,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人民收入水平,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2.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让中西部地区有机会吸纳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种技术和管理的引进,使得承接地区的产业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3. 促进区域贫困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将目光投向了贫困地区,通过引进产业转移项目,激发了当地经济发展潜力,提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了脱贫致富。
总体来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是显
著的。
通过这一举措,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东部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当前,我国国内产业转移正处于高峰期。
据分析,到2021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亿元左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以下特征。
(一)区域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加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长三角的产业过去主要向苏北和安徽转移,现在扩大到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十五”以来,浙江许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佛山的陶瓷企业主要外迁到江西、湖南、四川、山东等地。
(二)产业转移内部化趋势明显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加审慎。
江苏、浙江等省纷纷加快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
如江苏通过采取财政支持、电费综合补贴、用地计划倾斜等措施,推行南北挂钩对口帮扶、共建开发区,大力促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
上海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源头,目前当地政府已表示产业转移不代表所有的生产环节和企业都转移出去。
珠三角企业也把转移重点放到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三)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如劳动力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源头,对外转移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钢材加工业等九大行业。
江苏、浙江转出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
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尤其是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转移趋势。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的产业转移是指西部和中部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到东部地区、甚至境外,以改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增加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目前,中国仍处于中等收入国家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存在。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推动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策略和手段。
然而,这一政策实施中也存在着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选题意义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其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国区际产业转移问题,有助于加深对全球产业链的理解和掌握,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促进国际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流程:探讨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比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对策。
2. 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意义,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产业转移所涉及的重要产业和公司进行深入分析,探究转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风险,同时深入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模式。
3. 研究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梳理和整理相关经济数据和政策规定,对比不同国家产业转移的情况,逐步建立理论框架,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产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寻找共性和差异。
四、预期成果1. 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发现和识别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3. 提出合理并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在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中发挥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引领作用。
4. 分析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模式,并探究是否适合中国情况。
5. 在挖掘相关领域知识的同时,也有借鉴产业转移研究领域经验的内容价值,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中国区际产业转移发展提供更多观察角度和发展思路。
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
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态势及对策建议张新芝;孔凡斌【摘要】东中西部之间区域产业转移近年较为活跃,厘清国内区域产业转移发展的态势,是当前产业转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我国东中西部28个省市地区1990-2013年间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区域工业产业比重、东中西部区域投资增长、制造业地区平均集中率三个指标的变化来观察国内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以2004-2008年为转折点,东部地区工业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制造业平均集中率的增幅趋于平缓,个别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各指标扭转了其逐年下降的趋势,大部分行业出现增幅现象,个别指标处于全面增长的趋势.虽然东部向中西部地区发生转移的数量和规模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现象暂时还没有明显数据表明已经发生.【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东中西部;区域产业转移;发展态势【作者】张新芝;孔凡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2;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一引言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的空间移动或迁移,它包括企业的实际迁移,也包括厂商向外地投资新建企业的迁移,还包括向外地分支机构增加投资力度的内部资金转移,甚至还包括发达地区原来从事某制造业的企业资金在原地向其他行业的投资[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日益趋紧的环境、资源和成本要素不断提高的约束,迫使这些产业向区域外转移。
中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对优越,通过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可以加快自身产业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间协调共同发展。
产业转移近十几年来一直都是热点问题,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参与研究。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_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源逐渐枯竭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 ,该地区资源依赖 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中众多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和发 展的巨大压力 ,因而无论是出于调整产业结构的需 要还是企业继续保持成本优势的需要 ,上述产业进 行转移已势在必行 [ 9, 18 - 19 ] 。
上述文献表明 :产业转移一般是按照“资源 、劳 动密集型产业 ϖ资本密集型产业 ϖ 技术密集型产 业 ”的顺序先后进行的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 产业转移也应遵循这样的规律 。
摘要 :本文主要对 1993年至 2006年期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 并探讨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的形成以及与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出现背离的原因 。 本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截止到 2006年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只发生了部分的相对产业转移 ,绝对产业转移的现 象尚未发生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还不显著 ;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过程中 ,出现了部分 技术密集型产业先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许多产业越过中部地区直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现象 。本文研究结 论的重要启示是 :同一国度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此在分析我国地区间 产业转移时不能机械照搬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 ,因而在 相当长一个时期内 ,试图通过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来实现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背 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困难的 。
1
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和资源禀赋差 异 ,因此 ,产业结构变化的雁阵模式完全可以在国内 各地区之间得到延续 。
毫无疑问 ,上述学者的主张大大地拓宽了人们 关于如何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以及解决我国当前 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之间矛盾的视野 。 但遗憾的是 ,上述学者的主张大都停留在规范分析 的层面上 ,还缺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 实证结果的分析和支持 。如果没有实证结果来支 持 ,上述主张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可能就会令人难 以信服 。
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浅析
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浅析产业转移、经济协调发展都是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步入高加工化阶段,需要寻求新的资源和市场支撑,客观上要求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经过多年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已得到很大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好转,正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初级阶段,也迫切要求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自由流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201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138102.79亿元,占全国的21.7%,其人均GDP为465582元;而同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为319300.87亿元,占全国的50.2%,其人均GDP为789401元。
这里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较低的梯度。
2014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643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1.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65440.5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7.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56226.5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0.7%。
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22417.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173470.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45.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82839.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3%。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随着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而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综合上述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东部地区。
二、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首先,西部地区的软环境限制了区际产业转移的速度。
新常态下的东西部产业结合探究
新常态下的东西部产业结合探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其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调整。
与此西部地区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亟需通过产业结合来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
东西部产业结合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拥有较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优质的基础设施。
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东部地区也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问题。
东部地区需要通过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合,转移一部分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和资源富集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等问题,导致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东部地区的产业结合,西部地区可以吸引东部地区的资本和技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可以将一部分非环境敏感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东部地区可以通过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推动东西部产业结合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加强相关的产业合作机制建设,促进东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新常态下的东西部产业结合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东部地区的资本和技术引入,西部地区可以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速度;而东部地区也可以通过与西部地区的产业结合,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东西部地区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 革开 放 以来 , 随 着 世界 范 围 内的产 业 大 伴
地 区经过 长期 高 速发 展 , 分 产业 开始 面 临 土地 部
潮 , 国东部 地 区凭 借 优 越 的地 理 区位 和 国家 政 我 策 倾斜 , 成功 承接 了来 自发达 国家 的产业 转移 , 率 先 实现 了 自身产业 结构 的调 整和 升级 。然而东 部
J n o 0 u e2 1
主持人 张秀 生教授 推介 : 革开放 以 来, 国东部 地 区凭借优 越 的地理 区位和 国家政 改 中 策倾斜 , 功承接 了来 自发 达 国家的产 业转 移 , 成 率先 实现 了产 业 结构 的调 整 、 升级 和 经 济 社 会发展 。《 改革 开放 以来我 国东部地 区产业发 展 与效益 评价 》 一文 , 针对 1 7 —2 0 9 8 0 8年
第 2 3卷 第 3期
21 0 0年 6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Wu a h n Unie st f c n lg ( o ilS inc i o ) v r i o y Te h o o y S ca ce e Ed t n i
Vo _ 3 No 3 l2 .
向外转 移的倾 向,O世 纪 9 2 0年 代 中后 期 以 来 , 业 区域 转 移 的速 度 和规 模 都 在 快 速提 产
升 。《 国 区 际产 业 转 移 背景 下 的 东部 地 区产 业 发 展 路 径 》 则 基 于 我 国 区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中 ,
背景 , 重点分 析 了我 国 东部 地 区在 产 业转 移 的 同 时 , 何 实现 产 业结 构 的合 理 化 和 高度 如 化, 促进 东部 地 区经济 的再 次腾 飞的 问题 。我 国 东部 地 区产 业 区域 转 移 的方 向 主要 是我 国 中西部地 区 , 积极 承接 产业 转移 , 是促进 中部地 区崛起 的重要途 径 。 中部 地 区承接 产 业
促 进 东 部 地 区经 济 的再 次 腾 飞 的发 展 路 径 。
关键词: 部地区 ; 业转移 ; 东 产 产业 发 展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5 文 献标 识 码 : D I 1 . 9 3 j i n 1 7 —4 7 2 1 . 3 0 5 F 6. A O : 0 3 6 /.s . 6 16 7 . 0 0 0 . 0 s
转 移 有 哪 些 优 势 ?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是 什 么? 应 该 如 何 更 好 地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中部 地 区
承接 产 业转移 的优 势分析 》 中部 地 区承接产 业转移 的现 状 、 和《 问题 和 对策 》 两篇 文章 回答 了这 些 问题 。武 汉市是 中部地 区的特 大城 市, 着承 接 产 业转 移 的独 特优 势 , 武 汉 市承 有 《 接 产 业转移 的现状 与评 价 》 武汉 市承接 产 业 转 移 的 总量 、 业 特征 、 资方 式 、 项规 从 产 投 单
区 域 经 济 发展 的研 究 ; 王 肇  ̄ ( 93 , , 北 省 定 兴 县 人 , 汉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博士 生 , 要 从 事 区域 经 济与 中 国区 域 经 济 发展 研 究 。 -1 6 一) 男 河 武 主
*基 金 项 目 : 汉 市企 业 横 向项 目 ( 0 — 2 8 3 ) 武 1 5 3 0 1
的 发展 重点 , 括 积 极 承 接 国 际 产业 转移 , 动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和 升 级 , 育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增 长 点 和 促 进 包 推 培 区域 内 产业 分 工 与合 作 等 等 。 旨在 分 析 我 国东 部 在 产 业 转 移 的 同 时 实 现 产 业 结 构 的合 理 化 和 高 度 化 ,
第 3期
张 秀 生 等 : 国 区 际 产业 转 移 背 景 下 的 东 部 地 区 产 业 发 展 路 径 中
・3 3 ・ 1
种 种原 因从 具 体 实 践 来 看 进 展 并 不 快 。2 O世 纪 9 0年代 中后期 以来 , 国东部 地 区产 业 区域 转 移 我 的速度 和规模 都 在 快 速 提 升 , 移 的方 向 主要 是 转 我 国中西部地 区 , 移 的对 象 主要 是 劳 动 密 集 型 转 产 业 。进入 2 世 纪 以后 , 国区际产 业转 移过 程 1 我 加 快 , 卷全 球 的经济危 机加 速 了这 一过 程 , 口 席 出
模 、 发 区发 展 、 府 行 为 等 六 个 方 面 对 武 汉 市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现 状 进 行 了 评 价 。 开 政
中 国 区际产 业 转移 背景 下 的东部
地 区产 业 发展 路 径 *
张 秀 生 , 肇 嘉 王
( 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北 武汉 407) 武 湖 3 0 2 摘 要 : 于 我 国区 际 产 业 转 移 的 背景 , 细 分 析 了 东 部 地 区 在 向 中西 部 进 行 产 业 转 移 的过 程 中 自身 产 业 基 详
东部 1 0省 ( ) 次 产 业 发 展 的 状 况 进 行 了 实证 分 析 , 过 多项 指 标 全 方 位 地 对 我 国 东部 市 三 通
地 区改革 开放 3 0余 年 来产 业发 展及 效益 进行 了分 析和 评 价 。 东部 地 区经过 长期 高速发
展 , 分 产 业 开 始 面 临 土 地 资 源 匮 乏 , 动 力 工 资 上 涨 和 市 场 趋 近 饱 和 等 问题 , 部 劳 出现 产 业
资 源匮乏 、 动力 工 资上 涨 和 市 场趋 近 饱 和等 问 劳 题, 出现 向 中西 部地 区产 业 转移 的倾 向。虽然 实
施 东部地 区产 业 战 略转 移 早 已经 提 出, 是 由 于 但
收 稿 日期 : 0 00 — 4 2 1—30 作 者 简 介 : 秀 生 ( 9 1 )男 , 张 1 5 一 , 山东 省 单 县 人 , 武汉 大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博 主要 从 事 中 国经 济 改 革 与 发 展 、 国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