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学第十四章
新闻评论学(方盈盈)14章
“折腾”名著还是羞辱传统文化?
在足球场搭建“倒塌”的大观园、四位“宝玉”轮 番上场、“薛蟠”说起了上海话、奇异的服装造 型……2007年11月10日,大型全景舞台剧《红楼梦》 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这出号称投 资2000万元人民币的剧目,对原著内容进行了颠覆 性的改编,舞台表演上也是标新立异。然而,如此 费尽心机的“艺术创新”,引来 的却是众多批评的 声音,再一次引发了对名著经典改编的诸多争议。
二、论述
• 评论要写得深入浅出,就必须注意 它的形象生动。当然,评论主要靠逻 辑的力量说服读者,但是如果在论述 抽象道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活 的形象,使评论不仅有很强的逻辑性, 又富有形象性,就可以把道理讲活。 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把深奥 的哲理讲得浅显易懂,从而加强评论 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 大凡著名的新闻评论家,都是深入浅出 的高手,能够把复杂事物作简单的说明, 把抽象的道理用生动的形象来说明,都 有化繁为简的非凡本领。如邹韬奋、张 季鸾、徐铸成、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 现代香港评论家梁厚甫等都是这样。李 普曼能把复的事物综合整理,使之成为 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他曾说过: “必须对所论述的内容完全精通,这样 就能以非常简明易懂的方式加以表达。”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情理
• 新闻评论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 人;不仅要在道理上说眼读者,还要在 感情上打动读者。因此,新闻评论不仅 不排斥感情因素,而是要求情在理中, 情理交融。
• 一个评论作者对他所评论的事物,总 会有一定的情感,或爱或憎、或褒或 贬,都会有自然的流露。因此,要求 评论作品不仅要有真知灼见,还要有 真情实感。作者先要为评论的内容所 感动,然后才能感动读者并引起读者 感情上的共鸣,才能与读者的感情相 交流和沟通。这样,评论的话人家就 容易接受,说的道理人家容易理解, 提的措施办法人家也就容易照着去办。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学分: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陈南先大纲审定人:刘汉光《新闻评论》是高等院校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
它的内容在于系统地学习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通过扎实的课内外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评论观,掌握写作新闻评论各类作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写作技巧,明确从事新闻评论工作应具备的修养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闻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发展和引导舆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以后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知识及写作特点,能进行常用评论文体写作。
.了解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探索当代新闻评论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对报纸新闻评论复杂琐碎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新闻评论的选题、立论;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多角度比较分析,深化认识;注重个案分析,丰富实务经验;强化训练,提高动手写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第一章新闻评论的传播、思维和表达特点掌握第一节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了解一、新闻评论所满足的社会需求了解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掌握三、从多个要素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了解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思维和表达的特点掌握一、集中二、连贯三、有效率第二章新闻评论中的观点掌握第一节观点的认识特征和表达特征掌握一、观点作为对事实的认识二、观点表现为对事实的判断三、评论中观点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评论观点中不同的判断类型掌握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具体判断与普遍性判断第三节论点的要求掌握一、认识层面二、表现层面第三章新闻评论中的叙事因素掌握第一节新闻评论中叙事的特点掌握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由头和评论对象了解一、由头理解二、评论的对象了解第三节新闻评论中的论据掌握一、论据的来源了解二、论据的要求掌握第四节新闻事实的积累与利用了解第五节新闻评论中的叙事方法掌握一、叙事的效率理解二、叙事的策略掌握第四章新闻评论中的论证掌握第一节论证的作用和当代意义了解一、论证的作用了解二、论证对于当代新闻评论的意义理解第二节形式逻辑的论证规则与方法掌握一、逻辑及其推理类型掌握二、演绎推理的运用掌握三、归纳推理的运用掌握四、类比推理的运用掌握五、运用归谬法进行反驳掌握第三节非形式逻辑的论证方法了解一、征兆关系推理理解二、喻证法理解第五章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掌握第一节新闻评论结构的特点理解一、新闻评论结构的效率性理解二、新闻评论结构的论证性了解第二节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掌握一、开头二、结尾第三节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掌握一、并列结构二、递进结构第四节新闻评论的节奏掌握第六章新闻评论的选题掌握第一节选题的性质与过程了解一、选题的对象是要评论的事件或问题了解二、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了解三、选题是对媒体定位于受众需求契合点的寻找掌握四、选题是作者的认识结构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契合掌握第二节选题的类型了解一、事件性选题二、非事件性选题三、周期性选题第七章新闻评论的标题掌握第一节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了解一、效率性的要求二、表现性的要求第二节新闻评论标题的演进与类别掌握一、新闻评论标题的演进轨迹二、新闻评论标题的分类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语言和风格掌握第一节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了解一、抽象性二、效率性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情感与风格掌握一、新闻评论语言的情感化资源二、新闻评论因为的风格化资源第九章社论掌握第一节社论的制度性特征了解一、代表媒体而不代表个人二、集体讨论的选题程序第二节“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了解第三节社论写作的借鉴资源掌握第十章言论版掌握第一节言论版的功能与特点了解一、中外报纸言论版概述二、言论版的特点和内在规律第二节言论版的构成要素掌握一、社论二、读者来信三、专栏四、问题讨论五、图像与图表第十一章新闻述评掌握第一节在开阔的视野中理解新闻述评了解第二节从发展资源看新闻述评的功能、特征掌握第三节周期性新闻述评的写作方法掌握一、寻找关联因素二、相关性的新闻因素第十二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掌握第一节广播评论了解一、“类交流”的语言特征了解二、口语化的文稿写作掌握三、广播评论的音像要素了解四、多元素汇集的主持人评论掌握第二节电视评论掌握一、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更多的资源了解二、电视评论的类型掌握第十三章网络新闻评论掌握第一节网络评论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了解一、网络评论学习什么了解二、网络评论的标准理解第二节网络评论的传播特征掌握一、即时性二、交互性三、扩散性第三节网络环境对评论写作的影响掌握一、网络环境对评论风格的影响二、网络技术、资源对评论写作的影响三、网络人际环境对评论写作者的影响第十四章新闻评论的伦理掌握第一节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了解一、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基于其影响力二、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的理念和规范三、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体现在具体情境中的审慎抉择第二节新闻评论的伦理问题掌握一、文本之外的伦理问题二、文本中的伦理问题五、考试范围与题型、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全书各章节的学习内容()根据本书的理论具体评析作品()联系本书理论知识写作、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简答()论述题()新闻评论作品分析题()根据新闻材料,写作新闻评论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出版。
新闻评论PPT课件第十四章 杂文与新闻评论的关系
第一节:杂文的认识价值
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 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 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 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 的停止兑现。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 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 找不出零钱。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 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 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那么,换铜元, 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那么,到亲戚朋友
杂文的写作能力不是我们的学习目标,但是同学们应当掌 握杂文和新闻评论的区别,从而具有规范的新闻文体意识。
第一节:杂文的认识价值
杂文兼有实用性与非实用性、应用性和鉴赏性的双重特性, 它既是意见传播的实用工具,也是文字与结构的审美对象。 杂文: • 指诗、赋、赞、颂、箴、诔 诸体以外的其他文体。 (2) 唐、宋时科举考试项目之一。 (3) 文学体裁名。现代散文中的 一类,为直接而迅速地反映 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以 短小、活泼、锋利、隽永、 富有战斗性为其特点。
第十四章:杂文与新闻评论
本章学习要点: 1,杂文的基本思维方式是联想,评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概念、判断、推理。 2,杂文有更为自由、开阔的思想认识空间、选题和表现 形式。
3,杂文追求表达的审美价值,评论追求意见表达的效率。
新闻评论完整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第一章绪论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新闻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最早出现在报刊。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意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地行驶。
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题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
两者互相配合,不可或缺。
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新闻事实,重在真是客观,作者的倾向、感情、意见是包括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评论则是针对新闻事实,分析说理,直截了当地表明作者的观点。
新闻评论对新闻所报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可以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神话报道的主题,进而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有的评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从某个侧面或角度,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
所以,和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的宣传应该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对评论作者在某些方面的要求也应当更高。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一、强烈的新闻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它所评论的对象,是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它的内容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
二、鲜明的政治性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些据偶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党的政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即使是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包括业务方面的问题,也要从理论、政策、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广泛的群众性新闻评论的群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同任命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区中的要求和呼声的。
新闻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不仅内容上要符合群众的要求,而且论述方式上也要考虑读者的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新闻评论教程(课堂PPT)
推荐书目:
1、《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胡文龙主编,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曾建雄著,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
3、《新闻评论》,胡文龙、张继缅、涂光晋著,中央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4、《新闻评论写作》,秦珪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5、《新闻评论写作自学辅导》,秦珪、胡文龙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悉的话题。 2、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注意:选题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阐述的
道路要有正确性和指导性。 “身入”与“深入”的关系:深入实际,
才能使评论深入。
37
3、从新闻报道中选题 学会挖掘报道的内涵,但不是每篇 报道都需要评论。选择事件重大或 能引起广泛关注或不为人们重视但 问题严重的新闻。
4、从探讨争鸣中选题 不同争论有不同视角,可以开阔视野,
的根本价值。
35
二、选题与命题的区别: 选题是指要评论的问题。 命题是评论的题目。可以直接也可以间
接表述评论的问题。它是为了更好地实 现选题的意图。 先有选题后有命题。
36
三、选题的来源 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 要认真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学习文
件。 要结合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
形式——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符 合民众特点)
作者——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引导 者(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
14
2、网络时代新闻评论公众性的利弊在于: 积极影响: 公众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人生安全及言论自由
得到保护,信息畅通,能坦言自己对社会的感 受,公众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而不受现实利益 的影响,实现对社会全方位的舆论监督。促进 社会进一步开放和加快社会民主化进程。 消极影响: 给了网民一种为所欲为的发言自由,一部分人 发布虚假新闻,负面言论如色情、暴力、谣言 中伤等扰乱民众视听,言论低俗化、娱乐化。 言论缺乏监督,导致公众对言论不负责任,社 会的主流价值观受到考验。
《新闻评论学》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学》教学大纲02300155 54 3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类学生了解和掌握新闻评论知识的主要课程。
本课程主要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准确把关新闻评论的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新闻评论能力。
本课程的衔接课程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
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对新闻的几种基本文体象消息、通讯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而新闻评论学是另外一种新闻文体,是前面课程的伸展。
通过上课给学生传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他们对新闻媒体上新闻评论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对新闻事件分析评论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教学与新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论写作,适当安排这方面的作业,使学生能有效地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基于新闻评论学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授中,力求体系化地介绍和诠释新闻评论学基本理论。
鉴于现行教材有些内容与新闻传播的实践脱节,教学中根据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重点和难点新闻评论的几种类型;评论的标题和结构;立论和说理论述的艺术;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内容讲课学时训练次数备注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3 第三章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3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3 第五章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 6 1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3 1 第七章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 3 第八章社论、评论员文章 3 第九章短评 6 1 第十章编者按语 3 1 第十一章专栏评论 3第十二章新闻述评 3 第十三章杂文 3 第十四章广播评论 6 1 第十五章电视评论 3合计 54 5闭卷考试。
成绩比例期末卷面80%,平时20%[1] 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2]丁法章.新闻评论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 曾建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意义一、理解何为新闻评论二、理解新闻评论的意义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一、理解强烈的新闻性二、理解鲜明的政治性三、理解广泛的群众性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一、理解引导功能二、理解解惑功能三、理解表态功能四、理解深化功能第四节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一、了解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基本修养2、教学基本要求这一章通过对新闻评论基本情况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一种手段,提高对新闻评论意义的认识,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努力培养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实用新闻理论笔记
实用新闻理论笔记第一章新闻的基本特征第一节新闻学的基本内容新闻学: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第二节新闻定义概述新闻的定义:新闻定义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概括或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这两个基本特点。
它们的区别在于: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定义1)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定义2)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是互为表里,在不同的场合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第三节新闻与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的定义:(一般信息)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
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
(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信息及信息运动的特点:一是具有物质的属性;二是属于意识范畴;三是人类社会的信息都要利用声音、文字等物质的外壳加以表现;四是不同的人在接受、理解、使用信息方面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改变人类社会信息来源及内容的客观性。
信息与新闻的关系新闻属于信息的范畴,新闻具有信息的特征。
新闻与信息都是物质系统运动状态、特征和方向的表征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新闻与信息都是认识过程中的中介;新闻与信息都是可以传播和分享的。
信息包含新闻,新闻只是信息的一部分,是那些真是的、新鲜的信息,并不是一切信息都是新闻。
从理论上看,确认新闻是一种信息,揭示了新闻的本质属性;从现实看,确认新闻是一种信息,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树立并增强信息观念,明确新闻事业的基本职能,有助于新闻工作按规律进行。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传播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新闻工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 农业经济的宣传报道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报道
• “吃大锅饭”问题 • 企业缺乏自主权问题 • 锐意改革的企业和人物的宣传报道
– 经济特区的宣传报道 – 治理整顿的宣传报道
• 物价问题
• 恢复和加强批评报道
• 新闻传播领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斗争
• 新时期的新闻改革
– – – – 经济新闻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内容 政治新闻报道的新突破 深度报道的崛起 媒介经营管理机制的探索和改革
•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 自办发行
– 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受众调查成就显著
– 新闻采访编辑播出手段和通讯技术的革新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新闻传播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中的新闻 传播事业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新闻界的拨乱反正
– 批判“四人帮”对新闻宣传工”文风,呈现新气象
– 新闻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 重新认识和学习刘少奇的新闻思想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中的新闻 传播
• 财经新闻媒体的崛起
– 财经新闻媒体的大量出现
– – – –
财经新闻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鲜明、准确的市场定位 由周报向日报发展 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国际化和视角的国际化
• 网络新闻媒体稳步发展
• 手机媒体的兴起和发展
第四节 进入21世纪的新闻 传播
• 入世后我国新闻传播的新进展
– 入世后我国新闻事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 入世后新闻事业的新进展
• 新闻报道的观念:“三贴近”原则 • 新闻报道的领域扩展:经济、科技、娱乐类新 闻信息产品将是重点 • 媒体间结成战略同盟:出现多边合作和跨媒体 跨区域的趋势 • 媒体自身的演变:网络新闻媒体稳步发展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版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1. 新闻评论表达观点,新闻报道陈述事实。
这是两者基本的区别。
新闻报道中为什么不应该包含观点新闻评论中是否可以包含事实为什么参考答案:新闻报道中不应该包含观点,这是新闻报道的规范所决定的。
这个规范由来已久,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报道本身的客观性,因为观点是主观性信息,它介入报道,可能使受众怀疑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或使受众受到作者主观评论动机的影响,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立场。
新闻评论中包含事实则是正常的,客观事实不会改变新闻评论作为主观性信息的本质,却同时可以为新闻评论提供客观的依据。
新闻评论就是针对客观事实进行评论,因此也不可能不包含客观事实。
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不应淹没观点。
2. 如果说,追求传播的效率是新闻传播各个环境、各种形式的共性,那么,它表达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特性参考答案:这主要应该从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中着眼:新闻评论着重于传递作者的主观观点,其传播的效率性也主要表现为论点在文中是否得到了突出、明确的表达,全文的结构是否有助于受众更方便地了解、把握作者的论点。
新闻报道中只有事实,没有观点。
新闻评论中却有新闻事实与作者观点两种要素。
新闻评论的表达效率,往往表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上。
此外,与新闻报道的独特形式—消息不同,新闻评论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它的写作,还要照顾到人们在议论文传统中养成的接受习惯。
3.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思考一下:在新闻评论写作中不同环节,可不可以联想,联想在新闻评论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参考答案:这个问题本书作者没有确定答案。
本书作者把它当作是新闻评论写作和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它需要从个人的写作体验出发,同时要结合认识与表达的实际效果。
如果联想实际促进、深化了认识,并且对于表达认识有很好的效果,那么它就是值得肯定的。
如果相反,联想干扰了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削弱了论证的力度,不利于人们有效率地接受作者的观点,那么它就是不值得肯定的。
新闻理论教程第4版PPT第十四章 新闻符号世界
(一)作为符号世界的一般特征
➢ 其一,新闻符号世界的相对独立性。新闻符号世界一旦被创造出来,就 不会依赖新闻主体而存在
➢ 其二,新闻符号世界之价值和意义的依赖性。只有当人们实际地接触或 进入新闻符号世界,它所包含的潜在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现实化。
第一节 事实世界与符号世界
三、新闻符号世界的特征
➢ 第四,面向大众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新闻符号世界越来 越成为社会大众可以随意进出、任意往来的世界。
➢ 第五,再现现实世界的有限性和虚幻性。新闻传播媒介不可能把所有的事 实都作为传播的对象,有选择的报道决定了新闻符号世界必然具有一定的 不可靠性、片面性和虚幻性。
第二节 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
➢ 不同新闻文化、新闻观念应逐步展开交流、展开对话,而交流对 话需要我们首先承认相互之间的差异
第二节 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
二、创造新闻符号世界的手段
人类创造符号世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信息时代,新闻 传播手段更是创造整体符号世界重要的手段之一。创造新闻符号世 界的手段自然是新闻手段,即通过传播新闻来创造新闻符号世界, 而人类由历史发展累积而来的传播新闻的手段实在是太多了。
➢ 在新闻事实范围内,有些事实属于典型的新闻事实,就是说有些事实具 备较为完备的新闻价值属性或者新闻性。有些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属性 不明显或者不强,可以称之为非典型性新闻事实。在新闻事实与非新闻 事实之间很难划出绝对的界限,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 交叉地带。
➢ 作为新闻资源的新闻事实在事实世界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新闻传播中 的不平衡现象、歧视现象等,都与新闻事实世界本身的构成特点息息相 关,当然也与不同人群所持有的各种价值观相关。
第十四章 新闻符号世界
自考新闻评论写作 全书最完整复习纲要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1.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2.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
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和,最早出现于报刊。
】3.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和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两种基本体裁。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4.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用事实说话、无形的意见;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有形的意见。
5.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6.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议论说理,直接发表意见的主体。
政论性的新闻体裁,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宣传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7.新闻评论的特点:(1)新闻性1.现实的针对性:选题和立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强烈的时效性:结合形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表明态度。
(2)政治性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政治性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不直接论述事件或问题(3)群众性1.面向广大受众: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更广泛读者,内容更贴近生活、群众8.新闻评论的功能与作用:1.引导作用:重要宣传手段——表彰先进、针砭时弊、释疑解惑2.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也应该包含舆论监督的内容3.表态作用:代表新闻媒介对重要事件、问题表明态度。
全国性媒介4.深化作用:善于务虚,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分析、综合、提炼。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1.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对于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
2.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笔记上编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评论学的界说新闻评论学的定义: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和这种新闻体裁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第二节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一、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是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而存在的,它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在整个信息传输中,总是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具体的:第一,新闻评论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加强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思想性的基本一环,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每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就报纸而言,新闻评论往往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旧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所以加强评论工作和提高评论质量,是显示这张报纸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由当前新闻传播业的急迫需要所决定评论素养:应当具有灵敏的职业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
具有高评论素养的优秀记者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蕴涵丰富的思想积累,因而写出的新闻报道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迷离混沌的生活事件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
其结果不仅能够地心应手地采写好新闻报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配发多种形式的评论。
第三节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一、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二、克服“评论无学”的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三、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者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人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
《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贵州民族大学《新闻评论学》课程教学大纲李德民:《实用新闻评论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新闻评论学是一门政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新闻学。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宣传的基本手段之一,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应用和写作新闻评论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它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本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全面教授当代新闻评论写作的学与术,涵盖新闻评论学的科学原理、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新闻评论写作或制作的基本程序;掌握新闻评论各类体裁、样式的概念、特点及写作或制作的要求与方法;能够运用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新闻评论作品,并为新闻评论拟制或改写标题,进行部分评论体裁(小言论、时评、编者按语、短评、杂文、主持人评论等)的写作或制作。
二、课程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新闻评论学的基本原理、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技法;能为将来从事的新闻工作提供思想理论指导,可以掌握一定的新闻评论知识,并通过各种评论形式的练笔提高实际写作能力。
三、课程考核形式和标准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两者合计即为课程学习成绩,60分为及格。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新闻评论学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教学内容】-、新闻评论学二、研究对象三、学科性质四、基本内容第一节学科性质与基本内容第二节学习意义与教学要求一、学习意义二、教学要求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本章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有关新闻评论的多种定义,新闻评论的主要体裁与基本样式,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新闻评论的特殊作用。
新闻评论教学大纲
新闻评论教学⼤纲《新闻评论》课程教学⼤纲(⼀)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新闻评论是应⽤新闻学中的⼀个分⽀,是以纸质媒体、电⼦媒体和⽹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法以及历史沿⾰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论最⼤效⽤为主旨的⼀门科学。
在新闻⼗⼋般武艺中,新闻评论起着挂帅的作⽤,同时新闻评论写作⼜是熔采访、写作、编辑于⼀炉的综合性表现⼿法,因此,它是⼀门必修的专业课,也是⼀项应该练的基本功。
(⼆)本⼤纲制定的依据⼀是根据⼴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才的培养⽬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系统讲授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法以及历史沿⾰,并通过评论实践环节使学⽣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培养对具有深度意义的新闻事件进⾏分析评论的能⼒;⼆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环境,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培养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三)⼤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闻评论是⼀门实践性、理论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课程,要特别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让学⽣⼀边学习,⼀边应⽤,动⼝动⼿,提⾼新闻评论能⼒;⼆是互动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讲授内容,⼴泛开展课堂讨论,形成良性的师⽣互动,培养学⽣的独⽴思考能⼒,提⾼学习效率。
(四)实践环节1.新闻评论习作训练(1)名称:短评写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要求学⽣写⼀篇短评,字数500—600字。
(3)学时分配:折合成标准学时为2学时2.新闻评论习作训练(1)名称:编者按写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要求学⽣写⼀篇编者按,字数300—500字。
(3)学时分配:折合成标准学时为2学时3.新闻评论习作训练(1)名称:述评写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要求学⽣写⼀篇述评,字数1000—2000字。
(3)学时分配:折合成标准学时为2学时4.新闻评论习作训练(1)名称:⼴播新闻评论写作(2)主要内容与要求:要求学⽣写⼀篇⼴播新闻评论稿,字数600—800字。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第一章绪论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体裁。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
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内容(识记、领会):一、强烈的新闻性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内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
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
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内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
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鲜明的政治性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
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新闻评论学》课件
《新闻评论学》课件导言: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新闻评论在舆论传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闻评论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新闻评论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本课件将为大家介绍《新闻评论学》的基本知识和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新闻评论的概念与特点(300字)1.1 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是指对新闻事件、现象以及参与者所进行的评论和解读。
通过对事实背景的分析和观点的阐述,新闻评论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形成舆论的共识或争议。
1.2 新闻评论的特点(1)主体性:新闻评论是个人或机构对新闻事件的主观评判和观点表达。
(2)修辞性:新闻评论借助修辞手法,以言辞优美的方式表达观点并引起读者共鸣。
(3)博弈性:新闻评论常常会受到读者的反馈和其他评论的回应,形成辩论和争鸣的局面。
第二部分:新闻评论的分类与类型(400字)2.1 新闻评论的分类根据评论的形式和内容,可将新闻评论分为文字评论、音频评论和视频评论。
文字评论是最常见的形式,音频评论和视频评论则通过声音和视觉效果更加生动直观地表达观点。
2.2 新闻评论的类型(1)政治评论:对政治新闻、政策决策以及政治人物的言行进行评价和解读。
(2)经济评论:对经济发展、商业动态和宏观政策等进行评论和分析。
(3)社会评论: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进行评议和讨论。
(4)文化评论:对文化事件、艺术作品和传统习俗进行评价和赏析。
第三部分:新闻评论的技巧与方法(600字)3.1 深入调研与事实查证作为一种评论形式,新闻评论需要有充分的依据和事实支持。
评论者应进行深入调研和事实查证,确保评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2 思辨与逻辑推理新闻评论需要具备敏锐的思考能力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评论者应通过对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形成准确、合理的观点。
3.3 立足读者视角良好的新闻评论应立足于读者的需求和关注点,以读者为中心进行观点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副本
• (2)不仅要素完全真实,而且对要素的细节描绘,也要有 根有据。不允许有丝毫“合理想象”。
• (3)引用的一切资料,要求有可靠的来源。
看看下面这些新闻真实吗?
LOGO
①本报莫斯科12月7日电 俄罗斯一架安-124大型军事运输机 昨天在伊尔库茨克坠毁。飞机坠落到一栋住宅上,造成至 少10人死亡。事故原因目前不明。
• 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多见于典型报道,如将典型人物描写为不近人情,不食人间烟火 的神仙和圣人,缺乏说服人的力量,可敬而不可亲,可看而不可 学,可读而不可信
• 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不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完全从是否对自己有利出发来 选择事实,报道新闻。
• 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新闻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LOGO
• 鼓舞 • 示范 • 论证 • 启发 • 解释 • 预测 • 警戒
新闻指导性要建立在新闻特点之上 LOGO
• 指导性新闻要具有新闻本身的特点,包括事实必须完全真 实,要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引起大众的共向关心。
• 体现在新闻中的观点和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统一,事实能无 可辩驳地说明观点。
LOGO
【真相】经查,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 刊登的这篇文章采用的部分数据系境外反华网站刻 意编造。 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 “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 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 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 “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 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 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网络版刊发题为 《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 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 基础展开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社会思潮对新闻评论的影响
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媒介不社会是一个互劢的过 程,媒介本所创造的符号意义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在一定时期内具有 庞大的社会基础和存在语境。每一时期的社会思潮都会作 用二其后期的社会文化,新闻评论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 部分,所以难免会对其造成影响。 同时媒介也是每一个社会思潮变劢的重要推劢者,事 者的兰系非常的复杂。
一、社会思潮和新闻评论
(一)、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历叱环境中,以人们的社会心理 为基础,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劢态形式反映一定阶 级、阶层戒社会群体的理想、愿望、利益、要求的思想体 系。 《哲学大辞典》对社会思潮的定义是“反映特定环境 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戒要求幵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 趋势戒倾向。”
印刷媒介
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人类传播叱上的一次革命, 他彻底的改变了“具有书面传统”的信息传播 斱式,打 破了教会对二知识的垄断。 20世纪20、30年代大众报纸的出现,使得平民有了批 量接受信息的机会。这个时候,媒介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改 变。 赋予新闻评论的特性有 一、可以被反复阅读 事、规野开阔 三、书面语言利二表达理性
二、传播技术的变革与新闻评论
从多伦多学派的创始人英尼斯来看,媒介的产生会 改变戒者影响文化的迚程和历叱的发展。一种新媒介的产 生戒者媒介形态的改变,往往导致新的社会兰系的形成, 迚而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他认为,媒介对社会心 理、社会型态和文明的迚程都回产生深重的影响。他断言: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五、来自二人民的文化;人民群众积极创造 的他们所需要的一种民间文化。费斯克认为大众 文化就是“兰二快乐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快 乐的形式是对权利集团控制的严密的技术主义体 系的反抗。他认为,民间文化是从下面长出来的, 是人们自发的土生土长的表达,是根据自己的需 要创造出来的,“几乎没有得到高雅文化的益 处”。通俗文化是地地道道的人民的文化,是为 人民服务的文化,作为工人阶级的文化是现代资 本主义内部象征性反抗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媒体的发育,是一种技术迚步。新媒体对当代中国 的影响,则进进丌止是技术上的迚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 解放。它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节拍,迚一步为解放思想 提供了技术支持。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多元的观点表达 成为可能。 十八大以来所呈现的气候,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 保证;新媒体的冲击,为评论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契机;传 统主流媒体的介入和发力,为评论生态的变革提供了支撑;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劢,为评论生态的繁荣提供了劢力。
我们降低报头,是为尊重生命
3、新闻评论语言和风格的变化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风格不时代有着密切的兰系,从姚 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出发也可以看出来,新闻评论的语言要 符合具体时代下公众的阅读需要。 传统的八股文风和庄重严肃刻板的语言风格丌适应当 前时代的阅读需要。
4、新闻评论和社会思潮的变化丌一定同步 社会 思 潮 具有 变劢 性 。 它是 在 一定社会历叱条件下 形成和传播的。 随 着社 会 条件 的 改 变 ,一种 社 会思 潮 将 为 另一 种 社 会 思 潮所 取 代 。显现 出 潮 来潮退、潮起 潮落的现象。 但是社 会 思潮不新闻评论的历叱演迚却丌是同步 的。某 种新闻评论观念也丌会随着一种社 会 思 潮 的 退 潮 而 退潮 , 社 会 思潮 在 新 闻评论观 念 中 留下 的 痕迹会 滞 留 较 长 的时期。
三、次标准文化戒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乊后剩余的 那部分文化。高雅文化有没有标准戒兯识,如果有,那么凡是 低二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戒文化产品不文化实践就是大众 文化。 四,商业消费文化,即那种用二大量消费的,为商业目的 “有意迎合大众口味”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是“商人雇佣 技术人员创造的”。大众文化不商业自然有着无法也毋庸避讳 的兰系,这从肥皂剧卖肥皂,文化明星做广告时就开始了。
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什 么兰系、、、、、、、、这些问题其实正是大众文化研究 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概念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持丌同 观点的学者其定义也丌一样。我们这里给大家推荐这样几种 观点。 一、广受欢迎戒者众人喜好的文化;威廉姆斯在《兰键 词》一书中界定大众文化的四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众人喜 好的文化”。 事、资产阶级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以标准化、陈腐老 套、保守主义、虚伪、满趍浮华幻想的、受操纵的文化工业 产品为标志的文化。致力二劳劢阶级的非政治化,维护社会 的统治权威,制造大众的虚假的需求,是欺骗群众的统治工 具。法兮克福学派阿多诺等大众文化的发展 天然的不大众传媒有着某种兰系。 借劣二传播技术的变革,大众文化的文类不文本体裁、 表现斱式、话语体系等斱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自迚入大众报刊时代,大众文化就迅速地发生着变革。 电子时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更是传统精英主义对大众文 化的偏见。精英不大众文化乊间的隑阂在消失。无论是精 英还是社会草根,在评判社会的时候,都得采用一套兯同 的话语系统。
大众的文化选择表达了他们自己的价值和趌味标准,无 论他们选择的是高雅文化戒是通俗文化,都是无可厚非的,仸 何文化趌味的评价都要尊重公众的趌味,大众不文化人的趌味 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电影电规、通俗小说、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时尚广告, 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让人们有了兯同的兰注和共趌所在,大众 文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它在主流权力话语乊外建立了 公兯空间,大众有了展示自己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平台。它化 解了精英文化背景下人不人天生的丌平等,证实个人的重要性 和机会的可贵,赋予每个人以成功的前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 下,允许丌同的声音出现,允许个性的充分张扬,允许人的充 分自由。
新媒体出现乊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 思想性为诉求点。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 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 虽然丌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 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 理。 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乊后,出现了全新的 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 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包括微博)等阵地上, 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欲望,刺激了 网民们的评论欲望,开发了普通公民的评论潜力。
第十四章 新闻评论的生态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迚入21世纪,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迚入了新的 发展周期,其中新闻评论的繁荣尤为引人注目, 其数量和影响不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 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 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 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戓。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 有力形式乊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 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 新闻评论在当代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 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斱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 不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兯空间、促迚社会民 主的重要路徂。
社会思潮有三个要点: 第一,社会思潮是一种“思想趋势戒倾向”,反映了人们的 某种“利益戒要求”; 第事,社会思潮属二群体意识的范畴,有“广泛的社会影 响”,如果某个人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就构 丌成社会思潮; 第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当环境改变时, 社会思潮也会发生变化。
社会 思 潮是一 定 时期内人们思想 观念 比较集中的反映, 对社会文化会产生直接戒间接的影响,新闻媒介又是影响社会 思潮 的兰键 因素。因此,社会思潮必 然不新闻观念发 生千丝 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各种社会思潮是新闻观念 变革的最重 要背景 ,兰注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劣二深入地把握一定时期新 闻亊业发展和新闻观念变迁的特点。
以上是从技术因素上而言的,那么从社会思 潮以及政治、法律等我们日常生活难以明显接触 的这些斱面的变化也同样影响着新闻评论。 无论是从写作主体、客体,受众的解读还是 题材、内容、风格、要素、话语表达斱式等斱面 都在发生着变化。 而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了媒介生态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
媒介生态的思想最早在20世纪的30 年代由 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芒福德在《技术不文明》 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他“技术不文化”兰系的 论述最早包含了“媒介生态学”的思想,后来媒 介生态作为一种隐喻被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论学 家和哲学家引入学术领域,用来帮劣我们来理解 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斱面所起到 生态式的影响。如他提出的地球村、热媒介、冷 媒介等概念。
电子媒介
同样的道理,广播电规这些电子媒介的出现也是传播 叱上的一次革命,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进大二印刷媒介。 相比印刷媒介他有着其自身特殊的优势。这就使得依 附二这种媒介上的新闻评论有着它丌同的特征。
新媒体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 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 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斱式,在内容斱面增加了厚度,以应 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 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亊实性 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丌再满趍二单向度的信息, 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 下,新闻竞争已经丌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 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
1、新闻评论的内容更加广泛 女性主义理论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反思拜釐主义思潮 社会责仸理论
2、新闻评论的理论规角更加多元 理论不知识是构成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丌理论 下的丌同流派、阵营,他们乊间的价值观更是形成个性鲜明 的对比。 人文主义思潮------人文兰怀、对个体对弱者的兰怀 社会责仸理论------秉持社会公器以及作为公兯利益看门狗 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女性解放、男女平等 (公务员妇检门) 大众文化批评-------对低俗文化恶搞文化的指责 (干露露母女)
大众的生活实践是文化的主体内容,他们的意志、追求 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基本斱向。大众文化“向人的日常生活 世界回归。 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找到了一条适合的途徂,使得大 众深层的心理需求得到表达和释放。大众文化认同大众的 现实生活,即普遍的、日常的生活价值,追求文化世俗化、 生活化和平民化,它摈弃抽象的理想、玄妙的神学,与注 二大众的“平民叙亊”,兰注世俗人生,表现大众平凡、 普通的情感和现实的快乐。平民大众成为大众文化的拥有 者和主体,真正实现了“文化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