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章节考点归纳(4.4)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章节考点归纳(44)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章节考点归纳(4.4)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章节考点归纳(4.4)第四章文化修养;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粹◇炎黄子孙。
炎指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是神农氏。
黄指黄帝,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号轩辕氏。
相传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统一了华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西北,周围古柏参天,庄严肃穆,当地政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
◇华夏民族。
华夏,中国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称。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以羌、夷、戎、狄、苗、蛮等氏族融合而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过历代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黄历。
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
相传为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又因为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也称皇历。
◇四时。
也称四季,是春、夏、秋、冬的总称。
我国自古以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第一天。
◇二十四节气。
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由政府命令推行。
干支纪年法自实行以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近代,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都是用干支纪年表示的。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具文化内涵、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为岁首,古人因此又称之为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今天所称的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春节从除夕开始,持续到元宵节。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人们为了感激过去的一年的收获,抒发对新一年的憧憬,营造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举国上下充满祥瑞之气。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知识点整理
老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知识点整理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 ——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开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开展。
(1) 素质教育以进步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施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开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开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 深化教育改革,为施行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详细目的: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构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
表达课程构造的平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 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底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施行过于强调承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才能、获取新知识的才能、分析^p 和解决问题的才能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才能。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开展、老师进步和改良教学理论的功能。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重点整理
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与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二、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完整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 1)让学生经历过程 (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 ( 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 教师职业道德 ............................................................................................................................. 4 (一)规范 ............................................................................................................................... 4 (二)人际关系处理 ............................................................................................................... 5
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
使用国家课程教材, 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 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
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培养开发课程、 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3、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汇总考试概述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全国性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是教育部门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量化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中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经之路。
该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综合素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考试内容之一。
综合素质考试综合素质考试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考试内容之一,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考试内容。
综合素质考试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部分,客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面对问题的能力和未来教育改革的思考能力等方面,主观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等方面。
综合素质考试重点1.熟悉教育改革政策考试要求考生掌握当前教育改革政策的最新动态,包括《义务教育法》、《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法》、《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方案》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考生要深入理解这些政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掌握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从而更好地进行教育。
3.学习思维方法和学科知识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各类学科的知识体系,并掌握相应的教学设计思路,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具备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方案,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教育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5.掌握教育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之一,包括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能够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带领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全面发展,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部门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之一,考生需要熟悉教育改革政策、掌握教育心理知识、学习思维方法和学科知识、具备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顺利通过此次考试。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大题必考点总结
【综合素质】大题高频考点一、必考:1、素质教育的内涵(教育观)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3、新课程下的教师观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章:职业理念重点掌握三观内容,教育观、教师观、学生现(选择、材料题必考)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材料分析题要点必须背! (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的总目标)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口诀: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5.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观:材料分析题要点必须背!! (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会学生知识"转向"转会学生学习"3."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材料分析题要点必须背!!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汇总(4)
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汇总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教学内容及改革教学组织形的概念、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演变历史: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集体/课堂教学)—分组教学—多样化教学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特殊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班级授课制及其优缺点:班级授课制又叫集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指把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优缺点,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由于过于强调集中、同步和标准,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大多采用分科教学,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容易肢解知识整体性,理论脱离实际。
(要求改革的原因)个别教学及其优缺点个别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一对二的方式轮流进行教学,在教师对某一学生施教时,其他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学习,包括预习、复习、练习或作业。
(最早采用)。
优点:教师教学的知识难易、内容方向、教学方式和教学进程因人而已,因内容不同而不同,很好地照顾了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缺点: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
只能适应古代农耕社会低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不能满足机器大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大规模需求。
分组教学及其优缺点分组教学:指学校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实质上属于集体教学,目的是为了使班级授课制更优化,解决其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
主要优缺点。
优点:较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重视学生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缺点:(1)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鉴别不一定科学,忽视学生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负面影响较大,快班或实验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慢班和普通班学生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3)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分组教学问题上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中和确保学生能受到恰当教育,情况一变就得重新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教育管理比较麻烦。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1.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的基本概念、内容、任务、原则等-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的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2.教育评价与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基本概念、原则与方法-学习评价的形式、效度和信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与实施-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与分析3.教育管理与领导:-学校管理的任务、原则与方法-教育领导的基本要素与流派-学校制度与组织的管理4.中学教育的特点与任务:-中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初中、高中的区别-中学教育与德育、学科教育的关系-师德师风与中学教育5.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基本概念、类型与结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方法6.学科教育:-学科的特点与目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学科教材的选择与使用7.学生健康与安全教育:-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网络安全与信息素养培养8.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与实施-教师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与适用9.教材研究与教学实践:-教材编写与选用的原则与方法-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教学实践的规划、操作与总结10.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作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与方法以上是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的一部分,考试内容还包括教师职业素养、教学设计与评价案例分析等。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多做题目和模拟试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归纳
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归纳一、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学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目的、任务和功能,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等。
课程与教学理论:涵盖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等相关理论。
教育法律法规:涉及教育法律、教育政策、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如《教育法》、《教师法》等。
二、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具备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包括板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等。
教学评价:能够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三、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科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能够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教育技术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拓宽教学视野。
四、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职业道德: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心理素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工作压力和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沟通与协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五、教育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实践: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实习、课题研究等,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学生发展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考生需要全面复习相关知识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引言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综合素质》部分旨在考查教师的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行为。
本总结旨在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理念1.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应用2.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职业行为的典型案例分析教师职业行为的自我修养3.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二部分:教师基本素养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学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教师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教育教学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设计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2. 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技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的案例分析3. 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教学评价的案例分析4. 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处理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教师职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2. 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和意义终身学习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终身学习的策略和方法3. 教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是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总结的学习和准备,考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综合素质》的考点,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学科,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理论。
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教师理解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和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与促进。
教师需要关注社会变革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5.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管理和决策等问题,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校组织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综合素质的内涵与培养1. 综合素质的内涵综合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具备的综合能力。
包括道德品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2. 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1. 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爱岗、敬业、守纪律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积极践行职业道德。
2. 中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学习和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四、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素质提升1. 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育教学研究、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多个方面。
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归纳
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归纳1. 引言1.1 概述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是一项评估中学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试。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中学教师已成为当今教育系统的迫切需求。
该考试旨在全面评判中学教师在学科知识掌握、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并倡导师德师风和了解教育心理知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进行详细归纳。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概述,包括定义和背景、考试范围和内容以及考试形式和命题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总结并整理重要的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要点,涵盖学科知识掌握要点、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要点以及评价与反思能力要点。
然后,我们将重点讲解师德师风与教育心理知识,包括师德师风内涵及要求、困难学生心理疏导技巧及应对策略要点以及高效班务管理方法与案例分析要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归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展望未来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撰写本文目的在于系统整理和总结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知识点,为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备考提供指导和参考。
通过全面归纳各个方面的考试内容,旨在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该考试,提升教育工作中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并推动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通过本文可使读者全面掌握该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并为未来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改革发展做出有益建议。
2. 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概述:2.1 定义和背景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是用来评估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试。
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评估,该考试对于担任中学教师职务的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场考试,教育部门可以了解到候选人在教学知识、教育心理、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而决定是否适合担任中学教师职位。
2.2 考试范围和内容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范围广泛,并且内容丰富多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科知识掌握方面,候选人需要熟悉自己所从事的学科领域,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知识点整理
中学教师综合素质考试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教育理论与教育心理学: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教育规律、教育规范等;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如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等。
2. 教育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教育法律法规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等;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的知识,如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师德师风建
设等。
3. 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教育经济的基本原理、教育经济的基本概念、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
4. 学科教学知识:包括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评价与成绩
评定等。
5.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教育信息技术: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教
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等。
6. 教育问题研究:包括教育问题的基本概念、教育问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等。
7. 教育改革与发展:包括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等。
以上只是对综合素质考试中学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具体考点可能会根据各地教师资格
证考试的要求有所不同。
建议参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指南和相关教材进行学习和复习。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师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一、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知识: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内容等。
2.主要的教育学派及其代表人物:自由教育学派、行为主义教育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教育人文主义派等。
3.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条例等。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1.知觉与注意:感觉、知觉、注意的定义、特点、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
2.记忆与思维:记忆的过程、遗忘规律、思维的类型与特点、创造性思维等。
3.学习与教学:学习的概念、类型、方法、条件、学习的规律和过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三、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知识:1.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的分类、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的关系等。
2.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等。
3.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育软件应用等。
四、教育与社会知识:1.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全球化与教育的挑战、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异等。
2.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家及其主要学说:孔子、庄子、罗素、居里夫人等。
3.现代教育与发展:新课程、素质教育、学校管理等。
五、教育评价与研究方法:1.教育评价基本概念与方法:评价的定义、评价的主要方法、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等。
2.教育研究方法与常用工具: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常用的研究工具和技术等。
3.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等。
以上只是《综合素质》部分的一些知识点,可能还有其他相关内容。
考生应在备考过程中,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加强对教育与社会发展及教育评价与研究方法等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柳色舒青,草木向荣,农人忙着春耕播种。清明节气的第一天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倾城而出,沐着春雨,前往郊外踏青扫墓。
◇端午节。中国古代的“卫生节”,又叫端阳,即农历五月初五。每到这一天,家家打扫庭院,门上悬挂艾枝、菖蒲,洒雄黄酒灭菌。同时,端午节还是我国最具爱国色彩的传统节日,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自沉汨罗江,楚国人民用竹筒装米,划船至江中投入水里,以祭奠屈原。
◇三字经。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1140字。
◇千字文。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5年)编成。全书收集了1000个字,编为四言韵文,基本没有重复的字。涉及自然、历史、社会、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为“二十四史”。全书总计3249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成为中国历史的代称。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华夏民族。华夏,中国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称。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初期,以羌、夷、戎、狄、苗、蛮等氏族融合而成了华夏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华夏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过历代的民族融合,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黄历。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相传为黄帝创制,故称为黄历;又因为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也称皇历。
◇古器乐。有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等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天下第一楼。即岳阳楼,坐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毗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风景如画。
◇古都。中国历史上有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西安古称长安,历史上秦、汉、唐等10个朝代曾在此建都,作为都城的时间达一千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在会试后的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殿试由皇帝或皇帝委派的重臣在殿上亲自主持,对会试录取者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殿试第一名称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金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金榜。
◇儒家。中国学术思想中尊奉孔孟的学说。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以立身行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提倡忠恕、中庸,宣扬德治、仁政,崇尚礼乐、仁义。孔子被奉为儒家创始人,并被封建统治者加以神圣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主流,统治中国思想界达2000年。但在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为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御史。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御史,掌文书及记事。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汉以后职衔有变化,官署叫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机关,明清改称都察院。
◇郎中。战国时宫廷近侍,秦置为官。隋唐以后,六部置郎中,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宋代称医生为郎中。
◇太守。战国时郡守的尊称,汉时为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此后州郡的建制多有变迁,从唐玄宗以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清代,太守是知州的别称。
◇尚书。起于战国。尚即执掌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汉以后地位逐渐提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宋代行政全归尚书省。明代设六部尚书,清代沿袭。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纂撰述的官职。唐置学士院,唐玄宗选有文才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有内相之称。北宋承唐制,相沿至明清。
◇四书五经。“四书”指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汉武帝时设立的《易》《书》《诗》《礼》《春秋》。“四书五经”保存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中不仅蕴涵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十三经。指十三部儒家经典。从汉代始,《诗》《书》《礼》《易》《春秋》列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到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称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京剧。中国传统国粹之一,代表了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其表演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唱、念、做、打四种。人物造型夸张,音乐节奏明快,舞台美术华丽,组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剧目丰富,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
◇南戏。中国最早的正式戏剧。诞生于北宋末年商业繁荣的温州地区,由街坊小唱发展而成,后流传到南方广大地区。演唱形式有独唱、合唱等,舞台气氛活跃、热烈。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司马。周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置大司马。后世成为兵部尚书的别称,兵部侍郎称少司马。
◇太尉。秦置。至汉代时为全国军政首脑,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后逐渐无实权。
◇科举。隋代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大小官吏,这是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历史性转变。隋朝开创的科举制,经过历代不断完善,成为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代至清代,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了20世纪初,科举制走入死胡同,于清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式学校和教育制度。
◇四时。也称四季,是春、夏、秋、冬的总称。我国自古以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第一天。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决定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是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皇亲贵戚以及功臣的最高封赐。
◇三公。古代辅助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吏,又称傅君、傅相。
◇三孤。位置卑于公,尊于卿,为三公的副职。
◇上卿。周代官制,最尊贵的诸侯称上卿。周宗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汉分为九卿,北魏置少卿,历代相沿,清代三品至五品卿为官僚虚衔,至清末废。
◇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节,又称为乞巧节。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传这天晚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中元节。中国古代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盂兰盆节。起源于佛教传说,一个叫目连的青年为了救地狱中的母亲,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为母亲求愿。中元节民间习俗放河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孟子教导弟子的名言。儒家主张治天下应当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正心修身做起,正人先正己,治国必须先治家,以平天下为最终理想。
◇天人合一。古代哲学思想。古人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的高度统一,表达了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地共存共生的思想境界。
◇四大名绣。我国刺绣工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绣品就精美绝伦。近年来,丝绸之路不断有精美的绣品出土。著名的织绣工艺品种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四川的蜀绣。
◇中秋节。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又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之夜,月亮圆满,月光皎洁柔和,亲朋好友于当夜相约,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月圆寓意团圆。从唐代起,嫦娥奔月的传说融人中秋赏月的习俗里,使节日富于浪漫色彩。
◇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后演化为老年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叫重九、九日。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章节考点归纳(4.4)
第四章 文化修养;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粹
◇炎黄子孙。炎指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是神农氏。黄指黄帝,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号轩辕氏。相传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统一了华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西北,周围古柏参天,庄严肃穆,当地政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公祭仪式。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之名源于西周的乡举。因为考试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闱,考场)。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桂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礼闱、春闱。会试第一名叫会元。
◇元宵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节始于汉代,唐代始赏花灯。民间有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等习俗。汤圆也叫元宵,是用糯米粉搓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汤圆品种丰富,以宁波汤圆最为有名。
◇社日。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又叫春社、秋社。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由政府命令推行。干支纪年法自实行以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一直延续到近代,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都是用干支纪年表示的。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具文化内涵、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为岁首,古人因此又称之为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今天所称的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春节从除夕开始,持续到元宵节。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人们为了感激过去的一年的收获,抒发对新一年的憧憬,营造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举国上下充满祥瑞之气。春节的庆祝活动多与农事有关。
◇茶文化。茶起源于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认为,品茶应该注重茶的意趣,他被尊为茶圣。
◇五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加上变宫、变徵,共七音。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种类及故事等。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特别是灶王爷),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祭拜祖先。腊八粥源于佛教的传说。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前奏曲。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岁除、逐除。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