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世界近代史PPT教学课件 第四讲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世界近代史PPT教学课件 第四讲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一)18世纪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19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和改革运动

(三)1848年欧洲革命
(四)19世纪50~70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


经济发展状况 政治制度的建立 法制和人权


1、工业 2、农业 3、商业和金融
1、工业
手工工场为主
{ 法国:发展不平衡
英国:分工精细
2、农业

年代末到70年代 范围:从欧美到亚 非,是一次真正具 有全球规模的革命 浪潮
工人阶级势力的崛起使资产阶级(主要是其中
的工业资产阶级集团)感到了威胁,导致他们 的革命性发生严重衰降 ——这主要是欧洲的情 况。 革命的形式多样化了:除了传统的暴力革命以 外,还出现了另外两个重要的、常常也是十分 有效的革命手段(或以资本主义方式改造社会 的手段),这就是由旧王朝领导进行的战争( 如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以及塞尔维亚的独立) 和自上而下的改革(如俄国的废除农奴制)。
第二,经过独立运动,建立了17个独立国家,基本上奠定了现代 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格局。
第三,独立后的各国颁布宪法,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用本国地 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代替了殖民者的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 有利条件。 第四,改变国际均势的格局,在欧洲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同时,西 半球开始形成一个以共和制为政体的政治体系。



▲路易·菲利普
路易· 菲利普宣誓效忠宪法 (1830.8.9)▶
1830年的欧洲
七月王朝后期(1840-
48)的政府首脑,法 国复辟王朝时期著名 历史学家之一 复辟王朝时期的历史 学家都是一些了不起 的自由主义思想家, 以梯也里、基佐、米 涅、梯也尔为代表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生产社 会化、资本社会化 和管理社会化都到 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更高程度,从 而为全社会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和共同 组织社会化生产准 备了充分的物质条 件和经济条件。
列宁说 :“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 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 阶,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 在这一级和叫作社会主义的 那一级之间,没有任何中间 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 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 段,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 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 趋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 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还有调节余地
资本主义私有制还能容纳社会化生产 力的发展。
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引入,使资本主 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业已成熟和完善。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加快,进一步扩展了资本主义国家 国际联合空间。
4、社会主义本身还是一个年轻的制度, 其产生、巩固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 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 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 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 势。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 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资本主义的资本 所有制形式,经历了从资本家的个人所有制, 到单个资本联合投资的股份资本,再到法人资 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资本所有制形式 的演变反映了资本社会化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讲-阿尔弗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第四讲-阿尔弗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经典著作
精彩语录
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世 界的历史是由宗教和经济的力量所形成的。
2. 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 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 部分。
3. 政治经济学,或称经济学,是对一般经济生活中的人类进行研究 的一门学问;它所考察的是个人行动和社会行动的一部分,是同安居 乐业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获得和利用最紧密相关的那一部分。如此看 来,经济学一方面是研究财富的学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 面,它是人类学的一部分。因为,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对人的特征产 生最多影响的,就是人的日常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物质资源。
消费可以被看作是负的生产。正如人所能生产的只是效用一样,人 所能消费的也只是效用而已。
我们可以对劳动下这样的定义: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 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 获得愉快为目的。如果我们必须重新开始的话,除了那种不能有助于 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不生产效用的劳动之外,我们最好将一切劳动都 看作是生产的。
价值的概念与财富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 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 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
经典著作
生产、消费、劳动、必需品
人类所能生产和消费的只是效用,而不是物质本身。
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 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生产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 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 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
但是,经济学却避免讨论有实际经验的人所不能忽视的许多政治问 题:所以,它是一种纯粹的和实用的科学,而不是一种科学和方法。 所以,用“经济学”这个有广泛意义的名词来说明它,比用“政治经 济学”这个意义较狭的名词更好。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第三讲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商品市场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 A.违背价值规律的现象 B.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C.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D.价值规律的内容 答案:B

第三讲 练习题



3、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B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是( )。 A.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B.依靠延长工作日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C.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D.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E.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答案: A



5 、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 A 工人工资的多少 B 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D 利润率的高低



6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 ) A 为了获得使用价值 B 创造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 需要 C 为了获得价值 D 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8 、资本主义工资是( A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 劳动的全部报酬

3、解答: m1′=(10×10×0.2-4)/4×100 % =400% m 2′=(8×50×0.2-10)/10×100% =700%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高了,即从400% 提高到700%。
竞赛:谁先谁后
价值规律的作用

P42
剩余价值论的内容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P122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P123 3、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 带来124 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P127

第四讲资本论

第四讲资本论
《资本论》选读
第 四 讲
第四篇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三篇:分析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
不仅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的特殊性,而且揭示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原理
第四篇:分析相 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
着重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引起 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内在 矛盾的加深。
由四章组成,第十章提供了全篇的理 论原则,即提供了相对剩余价值的概 念,它不仅是整个第四篇的起点,而 且为全篇提供理论基础。
超额m的竞争中实现的?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
对抗性?
3、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什么是相对剩价值?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4、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 成的关系。 5、如何理解相对剩余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
然产物,又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
个条件?
第二次作业
第1题 第4题
的前提;工作日长度 不变,而必要劳动时 间缩短,是研究相对 剩余价值的前提。
2、相对剩余 价值的定义
见113下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 如何理解相对m的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 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①劳动力的价值 随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而降低,这 是资本一般的必 然趋势,而不是 个别资本家的直 接目的。
见114中
②个别资本家受价 值规律和竞争规律 的支配追逐超额剩 余价值。(P115上)
③当全社会劳 动生产力普遍 提高时,超额m 消失,相对m形 成。(P115中、 116上)
三、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 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①相对m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 比,而….成反比。 (P116中)
②资本家提高劳动生 产力的目的不是为了 降低商品价值,而是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 价值。(P116中两句)

中国马克思主义课件第四讲

中国马克思主义课件第四讲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系统地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怎样从新是提出了怎样从新民义到社会民义到社会义过渡的理论,这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义理是对新民义理论的发展。

论的发展。

4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仅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时间: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半殖民地半新民主主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义社会社会6新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民双重性主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主义社资本主义不断缩小会过渡性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7•政治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经济上,是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居领导地位主要个体经济——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形式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过渡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从私人资本形式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10知识链接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国家直接国家资本主义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的经济。

何谓资本主义

何谓资本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义
第四讲 何谓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生产力高度发展,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 创造利润。 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 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四讲 何谓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 新航路开辟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结果是世界性的 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早期殖民活动 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 文艺复兴 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义
第四讲 何谓资本主义
(二)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义
第四讲 何谓资本主义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70年代前)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动荡与调整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义 第四讲 何谓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马克斯·韦伯:凡是利用企业方法以满足
人类团体所需要的产业之地方,即有资本主 义,而不管其需要的内容是什么。说得更具
体一点,一种理性的资本主义经营就是使用
资本核算制度的经营,换言之,也就是根据 近代簿记与收支平衡的结算方式来确定其收 益能力的一种经营。
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 借由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

04第四讲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04第四讲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04第四讲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成为商品⼊⼿。

劳动⼒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劳动者是⾃由⼈,劳动者⽊有劳动资料。

任何⼈购买商品的直接⽬的,都是为了取得它的使⽤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商品,同样是看中了劳动⼒商品的使⽤价值。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商品在使⽤价值上有⼀个很⼤的特点,就是它的使⽤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且这个新的价值⽐劳动⼒本⾝的价值更⼤。

正是由于这⼀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的劳动⼒⽽不是劳动。

劳动是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它本⾝并不是商品。

劳动⼒商品具有能创造⽐⾃⾝价值⼤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进⾏资本主义⽣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资的本质。

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是以货币⼯资形式⽀付的,⼯⼈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资,⼯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从现象上看,⼯资似乎是劳动的报酬,这是因为:劳动⼒买卖在市场上是等价交换关系;⼯资是在⼯⼈劳动后⽀付的,似乎是劳动换来的;⼯资额的多少是以劳动时间或产品数量作为计量标准的。

其实,这只是⼀种假象。

⼯资并不是劳动的价格或报酬。

因为,劳动只是劳动⼒商品的使⽤过程,它本⾝并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的商品是劳动⼒,⼯资的本质是劳动⼒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的价格,它体现的是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

发展经济学自考串讲

发展经济学自考串讲

发展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讲发展中国家和发展经济学[重点内容]一,发展中国家的定义二,发展中国家的的基本共同特征三,主要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传统发展概念四,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五,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概念六,发展经济学的几个发展阶段思考题: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相互联系又区别的关系。

2,区分两者关系的意义。

第二讲经济发展理论[重点内容]一,结构变动模型1,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2,发展模式二,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三,新增长理论1,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2,新增长理论四,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思考题:简述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的历史过程。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与华盛顿共识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质疑这说明了什么答案要点:1,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2,华盛顿共识的概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与其的关系3,为什么提出质疑4,说明了什么第三讲经济增长,贫困与收入分配[重点内容]一,规模分配1,高低收入比率2,洛伦茨曲线3,基尼系数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不平等状况1,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2,绝对贫困的范围和程度3,贫困人口的分布特点三,经济增长与贫困1,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2,贫困问题存在原因的探讨思考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是否一定要沿着库兹涅茨倒型曲线所描述的道路发展换言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否一定伴随着收入不平等的扩大答案要点:1,如何处理关系2,不一定第四讲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与经济发展[重点内容]一,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特点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不充分利用的几种形式三,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人口和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1,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和人口流动问题2,发展中国家的乡—城移民与经济发展3,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思考题:试述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的内容及其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上的政策含义。

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的生产过程

同时增大自身资本规模与社会资本规模 只增大自身规模,不增大社会资本规模 两种途径彼此相互促进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3、资本集中的杠杆——竞争和信用 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
竞争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 因为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大鱼吃小鱼,兼并合并不断出现。 信用是资本集中的重要杠杆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形式,包括商品买卖时的延期支付 与货币贷款。通过这些贷款融资,有效地促进集中。信用关系的发展, 使企业得以通过融资渠道实现个别资本的增大。
二、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剩余价值 资本化
实现 资本积累
扩大再生产
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二、相对过剩人口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界定
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 本的价值构成(C:V)。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 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它可用公式C:V来表示。
(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使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 素形态上实现量的增大。 (2)资本集中: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3)区别与联系
资本集聚 资本集中
通过自身剩余价值资本化的途径
受制于自身资本和剩余价值量规模 资本增大速度较慢
通过与其他资本的合并途径
是社会资本的重新组合,不受制于自身规模 资本增大非常迅速
相对过剩人口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社会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优胜劣汰; ——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

《政治经济学》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
非劳动时间。 流通时间,指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
售卖时间。
2020/4/9
《政治经济学》第四讲
27
第二节 资本周转
周转 时间
2020/4/9
生产 时间
劳动时间
自然力独立作用的时间
哪些因素影响?
流通 时间
购买阶段的时间 售卖阶段的时间
《政治经济学》第四讲
哪些因素影响?
28
第二节 资本周转
注意这里对资本循环研究的两个假定: ——研究的资本是产业资本的循环,也就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 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研究的资本是单个资本的循环,也就是单个资本家经营企业所 投入的资本的循环,不包括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2020/4/9
《政治经济学》第四讲
6
第一节 资本循环
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意味着资本的三种形态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和在 时间上继起。于是,产业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其形式可 以描述为:
(二)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 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含着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 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过程的周期性,或者说,包含 着 同一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或生产过程更新、重复的时间”。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共同点: ——二者都是研究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 ——二者都包括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2020/4/9
《政治经济学》第四讲
24
第二节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从对象看,资本循环主要是用货币资本来表现,而资本周转

高一 历史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单元复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高一 历史 必修二 第二单元 第四讲 单元复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梳理
开始形成
世十
殖 民 扩 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初步形成 形 成
纪 末 二 十 世


不断扩大
重点难点解析
二、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材料一 我们可以这么说,就是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工业革命
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当时就是英国一 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呢,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
单元复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讲师:乔老师
考点透视
必考点睛: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高考的长效热点。新航路的开辟促使各地文明开 始汇合交融,使人类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欧洲殖民活动伴随着新航 路的开辟而开始,殖民扩张具有“双重影响”,野蛮的殖民掠夺和建立海外商品市 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工业革命促使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拓展市场,抢 占原料产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活动 的整体化发展趋势;人类历史上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 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界九
市世
场 的 形 成
纪 末 二 十 世


不断扩大
材料二
典题剖析
例1(高考福建卷)
下图所示英国部分经济数据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括( B )
A.奴隶贸易的兴起 B.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 C.内燃机的应用 D.垄断组织的形成
产品平均年出口值 (百万镑)
年出港船舶吨位 百万吨
1841-1850 1851-1860 1861-1870
例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第四讲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四讲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杨永华作品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 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肯定服务性劳动 (第三产业)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 生产和创造价值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 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杨永华作品
如果这个皮鞋商不让工人工作6小时,而是12个小时,那 么皮鞋商要付出多少钱呢,而又得到多少钱呢? 投入: 原料20元+机器20元 +劳动力价值 6元 =46元
产出:
皮鞋的价值:
机器20元+原料20元+工人劳动12小时创造新价值12元
共52元。
资本发生了6元钱的增值。
杨永华作品
杨永华作品
启示二: 你的“宣传方案”是不是想卖多少钱就卖 多少钱?
一个商品的价值并不是由生产者本身决定, 而是由商品的市场决定。
杨永华作品
(二)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的关系: (1)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 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就能从事的劳动。 (2)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 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 劳动者所能从事的劳动。 (3) 复杂劳动表现为多量的简单劳动, 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多 量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杨永华作品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 (1)统一: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生产商 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对立: a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劳动的自 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 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b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的不同的;而生产 各种商品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 的差别。 C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他不是使用价值的唯 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并且是价值的唯 一源泉。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第四讲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十六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跨入了近代社会,而中国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却备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与西欧社会相比许多到西欧中世纪末期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在中国却早就出现了。

且不说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时期,其他如土地买卖出现在战国秦汉之际,促使中国的土地财产权很不稳定,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

迄于宋元明清,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出现了“一田二主”、“一田三主”的现象,有的连佃农也分享有部分的土地所有权,并在法律条文上有所规定。

再如中国的农民较早就有相对的离土自由,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流民之波,从北到南的大迁徙,促进了南方和周边地区的迅速开发。

即使是缺乏生产资料的佃农阶层,也并非完全被地主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有退佃、迁移的自由。

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也是劳役、实物与货币地租长期并存。

凡此种种现象,在西欧国家都是发生在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时,但在中国却“古已有之”。

但是,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地却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

从西欧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的离土自由、货币地租的出现以及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不仅要等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本身就是与封建庄园制度格格不入的,它们的出现,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着西欧中世纪封闭式的庄园封建社会。

反观中国的情况,这些不早熟的因素,不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而而是作为它的补充形态而出现的,这就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大大扩展了它的内涵结构,可以比较灵活从容地改变自己的表层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

当然,在中国农耕经济内部滋长的商品经济,同样具有较活跃的“革命”性质,对自然经济有着潜在的腐蚀瓦解作用,但是这种腐蚀瓦解作用成长到一定程度,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中国封建社会里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的相互转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第4讲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4讲新经济增长理论

索洛模型的推导: 已知: Y= L (Y/L) Y= K (Y/K)
(1) (2)
(1)、(2)两边对时间t 求导, 得: dY/dt = dL/dt ( Y/ L) + L d ( Y/ L) / dt (3) dY/dt = dk/dt ( Y/ K) + K d ( Y/ K) / dt (4) (3) 乘以a加上(4)乘以b , 得: (a + b) dY/dt = a dL/dt ( Y/ L) + a L d ( Y/ L) / dt +b dk/dt ( Y/ K) + b K d ( Y/ K) / dt (5)
丹尼森: 先把投入分解为总投入量和全要素生产率 两大类, 然后又把每一大类分解为若干推动经济 增长的子因素, 其中劳动、资本、土地等为总投 入量, 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营等为 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库兹涅茨: 根据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过程的实际资 料, 概括出人均产出与人口增长率较高、生产率 增长程度较高、经济中结构转变率较高、社会 结构现代化、世界一体化等经济增长特征因素, 并强调知识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认为它是 高增长率和经济社会结构迅速转变的源泉。
无论是前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的最基本模 型, 还是丹尼森等人的因素分析法, 都是把技术 进步作为外生因素, 因而并没有构建出技术变化 模型。 总之,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均衡、 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技术是外生的。因此,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 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 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动力。但是,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却没有对这种外生技术进 步产生的原因做出满意的解释。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假设有:
(1)不存在存货部门,且价格水平不变; (2)劳动力按不变的、由外部因素决定的速度n 增长,即dN/dt=n=常数; (3)社会的储蓄率不变,定义S为储蓄,s为储蓄 率,则S/Y=s=常数; (4)社会生产过程只使用劳动N和资本K两种生 产要素且二者只有一种可行的配合比例, 彼此不 能相互替代; (5)全社会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且既可用于个人 消费, 也可用作投资所需的生产资料; (6)规模收益不变; 不存在技术进步;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第4讲  《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三、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 这一章分析的是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 业是以分工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 义协作。一方面,它作为生产相对剩余 义协作。一方面,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价值的一种方法,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提高了 社会劳动生产力, 社会劳动生产力,并为过渡到机器大工 业准备了条件。 业准备了条件。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A.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B.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剩余 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是一致的。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C.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剥削 更多的剩余价值。 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这一章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中心是说 明相对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 1.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各个生产部门的关系 3.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与超额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
二协作二协作n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这一章分析的是简单协作而且是资本主义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简单协作即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空间为生产同种产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第四讲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相 讲授内容为《资本论》第一卷的第四篇“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前三章。中心是分析资本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应延长剩 家是怎样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余劳动时间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 强度两种方法。在第四篇中,主要考察资本家如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何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榨取相对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提要
第一节 资本与资本形成
第二节 私人储蓄与公司储蓄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财政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 第五节 外资、外援与外债
第一节 资本与资本形成
一、资本的概念 二、阐述资本重要作用的相关理论 三、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四、资本形成的过程 五、正确认识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收入分配状况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从现实来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差距有扩大的 倾向,这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收入分配长期不公平 必然会挫伤低收入者的生产积极性,怎样引导储蓄和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之较好地与激励机制的构建
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由此成 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 公司和非公司企业的储蓄
公司储蓄是指公司以留利形式沉淀下来的资金,由于 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完善,公司一般倾向于把保留 利润作为投资的主要来源,所以发展中国家公司的储 蓄率较高。
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建立现代化公司 较困难,所以,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一般较小,公司 储蓄占全部储蓄的比例不高。
储蓄的构成
税费收入 政府储蓄 国内储蓄 自愿储蓄
其他收入
家庭储蓄 公司储蓄 多边援助
储 蓄
国际援助 国际储蓄 国外投资
双边援助 直接投资 证券融资
债务性融资
第二节 家庭储蓄与公司储蓄
一、家庭储蓄
家庭储蓄指家庭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在其他条 件不变时,家庭收入越高,扣除消费后的剩余越多。
在理论分析中,一般关注与家庭储蓄相关的两个因素: 一是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家庭储蓄(消费)的关系,也就 是消费函数; 二是收入分配状况,从整个社会的分配来讨论对储蓄的 影响。
些仅靠劳动生活的普通工人比靠财产收入的资本家储
蓄倾向低的多。
S=SwL+ScP
此假设解释了收入比较高的家庭用于储蓄的部分比收
入比较低的家庭大的问题。
4)几种收入假说评价
三种收入假说都把收入当成储蓄的主要决定因素,但 实际上,储蓄的决定还取决于很多方面: 人口年龄结构
城乡人口比重
社会风俗和民族习惯 存储利率水平 收入分配状况
众多研究都表明
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资本利用效率提高是发展中 国家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 特别是经济发展(增长)的起步阶段。
四、正确认识资本的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是最大的,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刘易斯说:“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 社会由原先储蓄和投资还不到国民收入的4%—5%转变 为自愿的储蓄达到国民收人12%—15%以上这个过程。
2、收入分配状况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刘易斯和库兹 涅茨认为,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高收入阶层的消
费倾向低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即与低收入阶层
相比,高收入阶层的储蓄倾向较高。
因此,他们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适当扩大收入
差别,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收入有利于储蓄的增加和资 本形成,从而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讲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本章导论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资本 积累较少,而劳动力相对过剩。发展中国家的这
种现象使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特别重视资本对发展
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发
展经济学中的"唯资本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
化过程中,资本作为基本投入要素的确具有重要
作用。
低下,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
由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要实
现工业化,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由于生产函数是不可分的,从而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
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 出困境的。
这就要求投资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
设施,否则工业化会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
但由此进一步认为资本形成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中心问 题,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就把经济发展问题简 单化了。
四、正确认识资本的作用
首先,从实践来看,二次大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储
蓄率或投资率都超过了10%,有的甚至达到20%以上,
但并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起飞;有的经济增长率虽然也达 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有增长无发展,没有获得令人满意 的经济发展。 其次,一些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国家,由于长 期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了高投 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使发展中国家经
一、资本的概念
从经济运行意义上来说,把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凡
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都可称为
“资本”。
在现代经济学中,资本一般被区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
本和人力资本三种最基本的形式。
本节所指资本主要是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
生产其他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如机器设备、厂 房和其他建筑物,运输工具等,表明现有的生产能力。
资本形成的过程分为:实际储蓄数量的增加;有效的聚
集储蓄资金;进行投资,转化为物质资本三个阶段。
储蓄是资本最初的来源,本章所要考察的内容就是:
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自己的储蓄水平?
投资的顺利进行需要金融机构的完善,发展中国家如何
构建完善的融资渠道?
如果国内不能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足够的资本,通过外国
援助和国外投资会有什么前景?
济发展长期处于低效高耗状态的主要原因。
四、正确认识资本的作用
第三,片面强调资本积累,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本
存量的增长,而忽视资本的合理配置。资本配置不合理
造成大量的资本浪费,要维持经济运行的需要,又必须 投入大量的资本,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高资本积累率 成为经济运行低效率的补偿。 最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 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 成为长期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2)弗里德曼永久收入假说
假说认为,人们的消费和储蓄不是由暂时的收入水平决 定的,而是由永久收入相联系的。
永久收入是指由家庭所拥有和支配的各种动产、不动产 (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所带来的收入。 人们可以较准确估计不同时期永久收入水平的高低,从 而根据永久收入水平决定自己的消费和储蓄。 由于永久收入是一个长期稳定的量,所以人们的消费和 储蓄从长期看也是较稳定的。
二、阐述资本重要作用的理论
1、罗森斯坦一罗丹(P.N.R(Rosenstein-Rodan) 的大 推进理论。
2、纳克斯(Nurkse,R.)“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莱宾斯坦(H.Leibenstein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 论 4、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略)
1、大推进理论
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
1、各种私人储蓄理论
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S=a+sY
储 蓄 S
M O
收入
对绝对收入假说的认识
解释了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发展
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低,所以储蓄率也比较低,资本
形成率低,经济增长缓慢。 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并不严格,在同样收入水平 条件下,各国的储蓄率并不一样。 更确切的说法是,在一个国家内,收入水平较高是高 储蓄率从而高资本投资的前提。对低收入者来说,则 没有多余的钱用于储蓄。
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 诱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收入” 。 纳克斯循环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3、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一个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相互制约的低
水平均衡陷阱,当一个国家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的最低均
低水平均衡陷阱图示
增 长 率
收入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Y0 Y1
Y2
人均收入
三、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实证分析
1、麦迪逊的研究
麦迪逊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
效率和资本三大类。通过对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有 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是: 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而资本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
它之所以成为中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事实是
迅速的资本积累。” 真实如此吗?
四、正确认识资本的作用
资本投入之所以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 素,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基 础薄弱,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通常都是采用粗 放型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技术进步,而是 通过规模扩张和资源的投入来支撑。
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带来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将 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从而人口增长率上升,结果人均 收入水平并无提高。
要打破低收入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摆脱低水平均衡
陷阱,必须首先保证一次性足够高的投资以使国民收入 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
高,这个投资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
政府储蓄(公共储蓄)。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工
业化早期阶段,政府储蓄在资本形成方面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公共储蓄可占到国内总储蓄的50%以上。
“公共收入对于欠发达国家的重要性是怎么夸大
都不为过的,如果他们想要实现其加速经济发展
的愿望的话。”----卡多尔
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
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有三: 1. 税收收入 2. 非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收费和国有企业利润等 3. 债务收入:包括内债和外债
2)弗里德曼永久收入假说
公式:S=a+b1Yp+b2Yt
一般情况,b1较小,而b2较大,但小于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