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例简介.pdf
实验案例报告
实验案例报告
一、实验名称: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1. 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的生长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原理: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不同的光照强度会导致植物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形态变化。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光照强度,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探究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
1. 选择实验材料:选择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株;
2. 准备实验装置:设置不同光照强度的实验装置,分别为弱光、中光和强光;
3. 实验操作:将植物分别置于不同光照强度的实验装置中,保持其他环境条件一致;
4. 数据记录: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片数、生物量等;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的生长差异;
6. 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结论。
五、实验结果:
以下是实验数据记录表,记录了不同光照强度下植物的生长状况。
光照强度株高(cm)叶片数生物量(g)
弱光 12
中光 18
强光 22
六、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记录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株高、叶片数和生物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这说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控制光照强度是促进植物生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过强的光照强度可能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光照强度的范围,避免对植物造成不利影响。
实验研究实例
实验研究实例1. Frederiksen的行为问题-方案效果实验研究目的:评价行为问题-方案方法和参与组织重构的效果研究假设:实行行为问题-方案和参与组织重构可以使诊所的病人流失率、病人登记后候诊时间和两次病约的时间间隔降低。
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
实验过程及结果:1978年,Frederiksen发表了了一份组织研究报告。
这项应用研究试图评价行为问题-方案方法和参与组织重构的效果。
研究是在退伍军人管理局下属的一家诊所进行的。
这家诊所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病人流失、病人登记后候诊时间过长、以及两次病约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等等。
为了研究这些问题,Frederiksen选择了单组前后测实验设计。
测量的变量(因变量)包括观察到的新病人比例、病人流失率、两次病约的时间间隔等,组织重构(实验处理)是由专业人员运用行为问题-方案的方法设计的。
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变量的观测值显著降低:病人流失率由52%降至26%,病人登记后候诊时间由22天降为8天,两次病约的时间间隔由25天降至11天。
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实验处理是有效的。
实验结果分析:尽管研究结果确实表明后测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缺乏实验控制,使得研究结果难以解释。
首先,研究的目标是评价实验处理的结果。
尽管出现了期望的结果,但我们不能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运用组织重构以外的实验处理也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
第二,在实验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其他因素,而恰恰有可能是这些因素导致了观测到的结果。
第三,由于只在一个组织中进行了这一实验,因而,很难将这一结果推广到其他组织。
总之,这一研究结果对评价在组织中运用行为问题-方案方法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这种启示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实验需要在更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多个组织中重复进行,而且如果将这一实验处理与其他实验处理(例如运用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的组织重构)的结果进行对比,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
当然,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得出这些结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初一年级)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案例(初一年级)实验名称:测量纸杯中水的质量和体积实验目的:1. 了解质量和体积的概念。
2. 学会使用天平和容量瓶。
3. 掌握测量纸杯中水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实验材料:1. 纸杯2. 清水3. 天平4. 容量瓶5. 清洁毛巾实验步骤:1. 将纸杯放在天平上,记录下纸杯的质量数值,并标注为M1。
2. 用清洁毛巾擦干纸杯,确保杯子干燥。
3. 使用容量瓶或其他方式向纸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4. 将带有水的纸杯放到天平上,记录下纸杯和水的总质量数值,并标注为M2。
5.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水的质量,即M2减去M1的结果,记为M3。
6. 将纸杯倒掉多余的水,并确保纸杯内仅有一定的水。
7. 将带有少许水的纸杯放在天平上,记录下纸杯和水的总质量数值,并标注为M4。
8.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水的质量,即M4减去M1的结果,记为M5。
9. 将容量瓶放置在天平上,记录下其质量数值,并标注为M6。
10. 倒掉容量瓶中的水,用清洁毛巾擦干,确保干燥。
11. 使用容量瓶向纸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并记录下容量瓶和水的总质量数值,并标注为M7。
12. 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水的质量,即M7减去M6的结果,记为M8。
13. 倒掉容量瓶中的水,并记录下容量瓶的质量数值。
实验数据记录和计算:1. 纸杯的质量M1:2. 纸杯和水的总质量M2:3. 水的质量M3: (M2 - M1)4. 少许水的纸杯和水的总质量M4:5. 少许水的水的质量M5: (M4 - M1)6. 容量瓶的质量M6:7. 容量瓶和水的总质量M7:8. 容量瓶中水的质量M8: (M7 - M6)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的质量可以通过称重纸杯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纸杯的质量得到。
2. 在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称重纸杯和少量水的总质量减去纸杯的质量得到少量水的质量。
3. 容量瓶的质量可以通过称重容量瓶和容量瓶中水的总质量减去容量瓶的质量得到。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1. 导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小实验是一种极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2. 实验一:观察发霉的食物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容易发霉的食物,比如面包、水果等,然后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发霉的速度和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了解霉菌的生长条件和危害,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3. 实验二:水的三态变化将水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分别加热和冷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探讨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关系,培养他们对物质状态的认识和理解。
4. 实验三:植物生长实验准备一些植物种子和透明的容器,让幼儿亲自培育小植物。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到植物生长的奇妙过程,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5.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幼儿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活科学实验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重视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探索空间。
6.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幼儿园科学小实验是非常有益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通过生活科学实验,幼儿可以从实际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
我鼓励教师和家长多多关注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为幼儿创造更多的科学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结语在科学教育中,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科学小实验更是一次奇妙的探索之旅。
通过生活科学实验,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培养科学思维和素养。
典型实验教学案例简介
典型实验教学案例简介目录案例一、淋巴系统 (2)案例二、呼吸运动的调节与实验性急性呼吸衰竭 (5)案例三、消化系统疾病 (6)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与淋巴系统有关的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提高医学生对淋巴系统的认识水平,已显得非常重要。
学好淋巴系统解剖学,熟悉淋巴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结构,是认识淋巴系统疾病的基础。
然而,淋巴管细小、无色,标本上无法显示;解剖学实验课上,学生只能观察到淋巴结、胸导管等较大结构,而无法观察到淋巴管的分布情况,教学只能靠挂图或模型,效果欠佳。
本实验用自配的淋巴灌注液,在动物全麻醉状态下,进行活体淋巴管道灌注,使学生亲自观察到淋巴管和淋巴流向,从而填补以往的实验教学空白点。
同时,利用活体动物复习学过的内脏学和心血管系统的知识,了解生活状态下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生理活动等情况。
通过实验操作,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1.掌握羊解剖操作技术。
2.学习淋巴直接灌注技术。
3.掌握淋巴灌注的机理。
4.理解淋巴管道是静脉的辅助管道。
5.观察生活状态下羊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生理活动等情况。
二、实验材料实验动物:羊动物麻醉:酒精腹腔注射实验用品:手术刀柄、刀片、止血钳、剪刀、尖镊、注射器、纱布、绷带、碳素墨汁、器械盘、线绳等。
三、实验原理毛细淋巴管由很薄的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无基膜和周细胞。
内皮细胞外面有纤维细丝牵拉,使毛细淋巴管处于扩张状态。
因此,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较大,组织间隙内的大分子物质易于进入毛细淋巴管,继而进入淋巴管内。
利用自制的灌注液(有色)进行直接灌注加压,灌注液可以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然后进入淋巴管内,从而显示出淋巴管的走行及淋巴液的流向。
四、实验步骤及观察内容:1. 将麻醉后动物的四条腿用绷带固定在解剖台上,腹部向上。
将实验用品放在器械盘内备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初一年级)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初一年级)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仪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
- 纸张
- 铁丝
- 红色石蕊试剂
- 玻璃棒
- 磁力搅拌器
- 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
1. 将纸张撕碎成小片。
2. 用铁丝制作成一个简易的金属夹子。
3. 将纸张小片放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红色石蕊试剂。
4. 用玻璃棒搅拌试剂和纸张小片,直到试剂完全被吸收。
5. 将磁力搅拌器置入烧杯中,开启搅拌器,观察试剂的变化。
6. 使用显微镜观察试剂中的微观结构。
7. 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
观察到红色石蕊试剂与纸张小片发生了化学反应,试剂逐渐变为淡红色,并产生气泡。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试剂中出现了颗粒状结构。
五、实验讨论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显微镜下的结构,可以推测纸张中的纤维物质与石蕊试剂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气体。
红色石蕊试剂的颜色变淡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标志之一。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试剂溅到皮肤或眼睛。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试剂残留物。
3. 实验时要准确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多重基线设计实验实例
多重基线设计实验实例1. 简介多重基线设计(Multiple Baseline Design)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用于评估和验证特定干预措施对于目标行为的效果。
该设计方法通过在不同时间或不同个体上引入干预措施,以便对比观察到的行为变化是否与干预措施有关。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学习方法改进的多重基线设计实验实例。
该实验旨在评估一种新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目标是评估一种新的学习策略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通过引入这种学习策略,观察学生在应用该策略前后的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并判断该策略是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成绩。
3. 实验设计3.1 参与者本实验选择了三名年龄相近、性别相同、学习背景相似的大学生作为参与者。
3.2 基线测量在引入新的学习策略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基线测量。
每位参与者在没有应用任何特定学习策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份相同的学习任务,并记录下其学习成绩。
3.3 引入干预措施在基线测量完成后,我们引入了新的学习策略。
该学习策略包括一系列指导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旨在帮助参与者更有效地学习。
3.4 实验过程在引入新的学习策略后,每位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和进度开始应用该策略进行学习。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何时开始使用该策略,并在实验期间持续使用。
3.5 数据收集在实验期间,我们定期收集参与者的学习成绩数据。
每位参与者每周完成一次学习任务,并记录下其成绩。
3.6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的数据,我们将对比每位参与者在引入新的学习策略前后的成绩变化情况。
我们还将对比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成绩变化情况。
4. 结果与讨论4.1 参与者1参与者1在应用新的学习策略前,其学习成绩为80分。
在引入新的学习策略后,他的学习成绩逐渐提升,最终达到了90分。
4.2 参与者2参与者2在应用新的学习策略前,其学习成绩为75分。
在引入新的学习策略后,他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并最终达到了85分。
4.3 参与者3参与者3在应用新的学习策略前,其学习成绩为70分。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学习经验
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与学习经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总结科学实验的学习经验。
实验材料:1. 动力车2. 弹簧测力计3. 直尺4. 计时器5. 不同质量的金属块6. 光滑水平桌面实验步骤:1. 将动力车放置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并用直尺测量车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车上,另一端挂上不同质量的金属块。
3. 在弹簧测力计上读取相应的拉力,并记录下来。
4. 用计时器测量车在施加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果:拉力(N) 质量(kg) 加速度(m/s²)-------------------------------------1 0.1 1.02 0.2 2.03 0.3 3.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根据实验数据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当施加的拉力增加时,车的加速度也随之增加。
这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
学习经验:通过这次实验,我收获到了很多有关科学实验的学习经验,包括:1. 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对实验材料及仪器进行充分的准备。
确保所需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都符合实验要求,并对仪器进行校准和检查。
2. 实验设计: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设计合适的实验步骤,并保证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施加的拉力和测量车的加速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3. 数据记录与处理: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记录了不同拉力下的质量和加速度,并绘制了相应的实验结果曲线。
4. 结论与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验证实验目的是否达到。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并得出了拉力与加速度的正比关系。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不仅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有效性,还学到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小学科学实验有哪些经典案例
小学科学实验有哪些经典案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实验是帮助孩子们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小学科学实验案例。
一、溶解实验材料准备:盐、糖、沙子、水、杯子、搅拌棒。
实验步骤:1、在三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
2、向第一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盐,用搅拌棒搅拌,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
3、向第二个杯子中加入适量的糖,同样搅拌,观察糖的溶解情况。
4、向第三个杯子中加入沙子,搅拌后观察沙子是否溶解。
实验原理:盐和糖能在水中溶解,形成均匀的溶液,而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溶质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
二、浮力实验材料准备:水槽、水、塑料球、铁块、泡沫板。
实验步骤:1、将水槽装满水。
2、把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其漂浮状态。
3、把铁块放入水中,观察其下沉情况。
4、把泡沫板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在水面上。
实验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就会下沉。
三、种子发芽实验材料准备:几个相同的花盆、土壤、不同种类的种子(如绿豆、红豆、黄豆)、水。
实验步骤:1、在每个花盆中装入相同量的土壤。
2、在每个花盆中分别种下一种种子,深度相同。
3、给每个花盆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4、将花盆放在阳光充足且温度适宜的地方,每天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原理: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条件下会萌发,长出幼苗。
通过对比不同种子的发芽时间和生长情况,可以了解不同种子的特性。
四、电路实验材料准备:电池盒、电池、灯泡、开关、导线。
实验步骤:1、将电池安装在电池盒中。
2、用导线将电池盒、开关、灯泡依次连接起来。
3、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4、打开开关,更换灯泡的位置或电池的正负极,再次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实验原理: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电流通过电路使灯泡发光。
通过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可以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物理实验简单易做及原理
物理实验简单易做及原理
很多物理实验都是简单且容易操作的,其背后原理也非常有趣。
下面举几个例子:
1. 静电实验
只需一个气球和一些碎纸片,就能演示静电的产生和引力现象。
气球反复与头发、毛衣等摩擦,就会带正电荷。
同时纸屑带负电,两者相吸即可看到静电引力效应。
这种电荷转移现象即静电原理。
2. 浮力实验
准备一个透明杯子、水和一个鸡蛋。
先放入满杯水,再将鸡蛋轻轻放入。
鸡蛋就会下沉。
然后再给鸡蛋加盐,顿时鸡蛋就会浮起来。
这说明加盐增加了水的密度,提高了浮力,体现了浮力定律。
3. 简单摆锤
只需一根细绳和一个小重物,就能制作简单摆锤。
这种周期性摆动展示了单摆的运动规律,能观察到质量、长度等因素对周期的影响。
很多物理实验看似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奥的自然规律,通过动手实践能让我们亲身感受和体会这些原理,对学习物理知识有很大帮助。
实验报告的实例
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实验目的:1. 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培养正确使用滴定仪器的技能。
3. 通过实验,测定未知浓度的酸溶液或碱溶液的浓度。
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滴定仪、滴定管、锥形瓶、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台等。
2. 试剂:0.1 mol/L NaOH标准溶液、0.1 mol/L HCl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未知浓度HCl溶液、蒸馏水等。
实验原理: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通过滴定来确定酸或碱的浓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酚酞作为指示剂,酚酞在酸性溶液中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当酸碱完全中和时,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0.1 mol/L NaOH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3次。
b. 将未知浓度HCl溶液装入锥形瓶,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
c. 调整滴定仪,使滴定管尖嘴紧贴锥形瓶内壁。
2. 滴定过程:a. 慢慢滴加NaOH标准溶液至锥形瓶中,边滴加边振荡锥形瓶。
b. 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变化时,停止滴定。
3. 计算与数据处理:a. 记录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V1。
b. 根据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C1和体积V1,计算NaOH的物质的量n1。
c. 根据HCl和NaOH的中和反应方程式,计算HCl的物质的量n2。
d. 计算未知浓度HCl溶液的浓度C2。
实验结果:1. NaOH标准溶液体积V1:20.00 mL2. NaOH标准溶液浓度C1:0.1 mol/L3. 未知浓度HCl溶液浓度C2:0.125 mol/L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在读取滴定管体积时,应注意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避免因视线偏差导致读数误差。
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案例
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案例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案例一、背景介绍科学实验是中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因此,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题是“酸碱中和反应”。
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和反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物质:试管、试管夹、酸性溶液(如稀盐酸)、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指示剂。
2、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3、将酚酞指示剂滴入其中一个试管中,观察颜色变化。
4、使用试管夹将两个试管放在一起,轻轻摇晃,观察颜色变化。
5、重复以上步骤,改变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比例,观察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混合后,酚酞指示剂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2、当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比例相等时,酚酞指示剂的颜色会变成中性的粉红色。
3、当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的比例不相等时,酚酞指示剂的颜色会偏向于酸性或碱性。
五、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酸碱中和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能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此外,本次实验中使用的酚酞指示剂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指示剂,学生还能够了解到指示剂的作用和种类,拓展了科学知识面。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掌握了中和反应的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我们也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教育实验案例(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验目的1. 探索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某小学三年级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3. 实验周期为一个月。
五、实验内容1. 教材内容:选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
2. 合作学习策略:(1)分组:将实验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角色分配: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
(3)任务分配:每个小组成员负责阅读课文的不同部分,并做好笔记。
(4)讨论交流: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5)汇报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3. 传统教学模式:(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2)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教师总结课文要点。
六、实验过程1.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了解学生的初始水平。
2.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3.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了解学生的变化。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实验组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测试中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案例展示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案例展示一、背景介绍随着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科学实验课成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启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内容本次科学实验课的主题为“水的变化”。
实验内容包括三个小实验:1. 水的沸腾:在课堂上,老师将水放在热板上加热,当水开始沸腾时,老师向幼儿们解释水的状态变化。
2. 水的凝固:老师将水倒入冰箱里的小杯子中,等待几小时后,水变成了冰。
老师向幼儿们解释水的状态变化。
3. 水的蒸发:老师将水倒入一个小瓶子中,然后将瓶口盖上。
几个小时后,幼儿们发现瓶子里的水变少了,老师向幼儿们解释水的状态变化。
三、实验步骤1. 水的沸腾:老师将水倒入热板上,加热水至水开始沸腾,向幼儿们解释水的状态变化。
2. 水的凝固:老师将水倒入小杯子中,放进冰箱里,等待几小时后,水变成了冰,向幼儿们解释水的状态变化。
3. 水的蒸发:老师将水倒入小瓶子中,盖上瓶口,几小时后让幼儿们观察瓶子里的水量变化,向幼儿们解释水的状态变化。
四、实验材料1. 热板2. 水3. 小杯子4. 冰箱5. 小瓶子五、实验原理1. 水的沸腾:水在加热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升高,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增强,水的状态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2. 水的凝固:水在降温的过程中,由于温度降低,分子间距离缩小,分子运动减缓,水的状态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3. 水的蒸发:水在常温下,由于分子运动增强,水的分子从液态逐渐变为气态,也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幼儿们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七、实验结果幼儿们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对科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科学实验课的学习,幼儿们了解了水的三种状态,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幼儿们亲身体验科学,感受科学,这种学习方式既有趣又有用,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案例说明
幼儿园科学实验课案例说明
1. 主题:幼儿园科学实验课案例说明
2. 案例: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认识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我在本幼儿园开设了一门科学实验课。
下面是一次成功的科学实验课案例:
主题:小小化学家(幼儿园5-6岁班)
目的:让幼儿了解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安全操作规范。
实验器材:蒸馏水、自来水、盐、玻璃杯、滴管、勺子、一支笔和一张纸。
实验步骤:
1. 引入话题:老师向幼儿们询问,日常生活中他们用的水是哪种水?
2. 导入概念:老师简单讲述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并画图说明。
3. 开始实验:老师将两杯水倒入两个玻璃杯中,要求幼儿们通过观察和其他手段判断哪一杯是硬水,哪一杯是软水。
4. 思考分析:亲手体验和观察后,幼儿们对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硬水中含有大量的溶解盐类,而软水中则较少。
5. 泼漆游戏:孩子们开始上下一心,随意在纸上画画,老师叫停后再告诉他们,原来自来水中伫立的是氯离子,这种离子可以与钙离子结合,使得水质变硬,从而制造出的硬水不利于洗涤洁具和衣服,造成白色垃圾和环境污染,教育幼儿们爱护环境和珍惜资源。
6. 总结:让孩子们自问,做小小化学家不易,他们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好的实验呢?为什么班里没有人受伤?让孩子们不断回答,因为我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会规避风险,逐渐适应实验操作程序,认真对待实验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7. 实验小结:小小化学家实验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引起了家长的关注。
我们将继续推出更多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实验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
幼儿园生活科学实验室:简单实验教学案例
《幼儿园生活科学实验室:简单实验教学案例》1. 导言在幼儿园教学中,科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简单的实验,幼儿可以对科学知识有直观观察和体验,促进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建立一个生活科学实验室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简单实验教学案例,帮助您更好地为幼儿园生活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2. 实验一:水的颜色变化实验目的:观察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启发幼儿对颜色和混合的认识。
实验材料:几种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透明玻璃杯、水实验步骤:1. 将几种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滴入分别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中。
2. 观察颜色的变化和混合的过程。
实验效果:幼儿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颜色的变化和混合的过程,了解到不同颜色的混合会产生新的颜色,培养他们对颜色和混合的认识和观察力。
3. 实验二:沉浮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启发幼儿对物体密度的认识。
实验材料:几种不同密度的物体(如塑料球、螺丝、果实等)、透明玻璃杯、水实验步骤:1. 将不同密度的物体分别放入装有水的透明玻璃杯中。
2. 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
实验效果: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观察到不同密度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了解到不同物体的密度不同会导致它们在水中的表现不同,培养他们对物体密度的认识和观察力。
4. 实验三:风力驱动小车实验目的:利用风力驱动小车,观察风对物体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风力驱动小车装置、风扇实验步骤:1. 对小车进行简单组装,并固定在地面上。
2. 利用风扇对小车进行吹风。
3. 观察小车随风的运动情况。
实验效果: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到风对物体的影响,了解到风的作用力对物体有推动作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5. 总结与展望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科学实验室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的评台,有助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索。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案例
科学实验研究报告案例以下是一个关于动植物细胞的科学实验研究报告案例:实验题目:动植物细胞的观察与比较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与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实验材料:1. 洋葱片2. 鲜叶片3. 显微镜4. 盖玻片5. 碘酒6. 盐水实验步骤:1. 将洋葱切片和鲜叶片分别放在盖玻片上。
2. 用碘酒滴在洋葱片与鲜叶片上,以染色细胞核。
3. 用盐水轻轻冲洗盖玻片上的洋葱片与鲜叶片,以去除多余染色剂。
4. 将洋葱片与鲜叶片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5.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结构特点。
实验结果:洋葱细胞具有典型的细胞结构。
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细胞质内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细胞核呈圆形,内部包含染色质和核仁。
线粒体呈长条状,其内部有许多折叠的膜片。
叶绿体呈椭圆形,内部含有葉綠素。
内质网由许多膜片组成,形成细胞质中的通道系统。
鲜叶片细胞也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但与洋葱细胞相比,它们的细胞结构略有不同。
鲜叶片细胞中的细胞核也呈圆形,而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布较少,且形状不太规则。
鲜叶片细胞中的内质网形成的通道系统较为稀疏。
实验结论: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虽然动植物细胞存在一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和细胞质,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差异。
植物细胞中通常含有较多的叶绿体和线粒体,这是因为植物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而动物细胞则通常只需要进行细胞呼吸。
此外,由于动植物细胞的功能需求不同,它们的细胞结构也有所不同。
例如,植物细胞中的内质网形成的通道系统更为复杂,这是因为植物需要进行物质的转运和蛋白质的合成。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加深了对动植物细胞的了解,并明确了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科学实验报告范例及解析
科学实验报告范例及解析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X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分析其机制原理。
2. 实验材料- 10颗小麦种子- 盐溶液- 水- 10个- 光照设备- 温度计- 计时器3. 实验步骤1. 准备好10个,每个放入一颗小麦种子。
2. 在第1个中加入100ml的盐溶液。
第2个加入50ml的盐溶液,第3个加入25ml的盐溶液,以此类推。
3. 将第1至第9个中的小麦种子加入适量水,确保种子能够适当吸水。
4. 将所有放置在光照设备下,以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
5. 用温度计测量各中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6. 设置计时器,每天观察并记录小麦种子的生长情况。
4. 实验结果在实验进行的5天内观察到以下情况:- 第1个中的小麦种子几乎没有生长。
- 第2个中的小麦种子生长缓慢且根部出现枯萎现象。
- 第3个中的小麦种子生长正常,但比其他慢。
- 第4至第6个中的小麦种子生长良好,无明显异常。
- 第7至第9个中的小麦种子生长较快,叶片绿色饱满。
- 第10个中的小麦种子生长异常,叶片呈现黄色。
5.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盐溶液对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浓度越高,影响越大。
- 适量的盐溶液对小麦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类似于植物对矿物质的需求。
- 过量的盐溶液对小麦的生长产生毒性影响。
- 盐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
- 光照和温度对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影响,但本实验中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6. 实验讨论本实验仅从盐溶液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未考虑其他因素的干扰。
进一步研究可以包括对盐溶液浓度的优化、光照和温度对其影响的深入研究等。
7. 参考文献[1] Smith, J. et al. (2010). The effects of salt concentration on wheat seed germinatio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5(3), 123-130.[2] Brown, A. et al. (2012). Influence of light intensity and temperature on plant growth. Agricultural Science Review, 36(4), 567-572.。
实验报告例子
实验报告例子实验报告例子让声音可以看得见准备:一个空易拉罐、一个气球、一把剪刀、橡皮筋、绳子、胶水、手电筒、一个比指甲盖稍大些的镜片。
实验:1、剪去易拉罐的底和面,使它成为两头透亮的空筒。
剪去气球的颈部,并蒙在罐的一端。
抓住气球的边,再用橡皮圈把它紧紧绷住(像鼓面一样)。
2、把小镜片用胶水贴在紧绷的气球鼓面上,使镜面向外。
3、打开手电筒,照在镜子上,你会看到一个光点从镜面反射到墙上。
如果墙上的光点不够清晰,可以用一张硬白纸当屏幕。
4、把铁罐放在桌上,用书本等作支撑固定住,调整好手电、镜面与光点的合适角度。
你在铁罐的另一端大喊或唱歌,同时观看墙上的光点。
嗬,光点晃动起来,“跳上舞”了。
原理:声音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当你唱歌时,从你的肺里压出来的空气,使声带振动,产生压力波(也叫声波)。
这个声波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撞击到气球膜上,气球膜便随之振动,所以小镜子反射出来的光也跟着动。
拐弯的水流(一)需要准备的器材:一个椰树派对饮料罐内的塑料勺子、自来水。
(二)怎样操作实验:先打开自来水龙头把水流调节到最细小,再把一个椰树派对饮料罐内的塑料勺子放在衣服上反复摩擦几下,把摩擦后的塑料勺子放在水流旁边靠近水流。
(三)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似乎被塑料勺子拉了过来,拐了一下弯。
(四)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塑料勺子在衣服上摩擦时带上了电,所以水流被勺子吸引了过来,看起来就像拐了一下弯。
(五)怎样想到的:一次,我吃完椰树派对饮料罐内的饮料和果肉,没事就拿着罐子和勺子在水龙头下玩水,一不小心勺子掉在地上粘满了灰尘,我捡起来在衣服上把灰尘擦掉,准备拿勺子接水,当勺子靠近自来水时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勺子上好像有一股力把水流拉了过来。
于是我反复试验了几次都产生了同样和现象,我就设计了这个实验。
(六)需要注意的地方:勺子接近是水流,不是接触水流。
自己会变大的肥皂泡思考:不许碰肥皂泡,你能让“脆弱”的肥皂泡不断地自己变得越来越大吗?材料:剪刀、吸管、圆纸筒、盆子、肥皂水操作:1、准备一些浓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会轻易破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的实验教学简介
实验教学内容:肺炎
实验教学方法:
1.教师首先利用实验实物视频展台向学生讲解各种肺炎的大体病变;
2.教师利用显微镜通过视频网络系统向学生讲解各种肺炎的组织学
病变特点;
3.教师讲解过程中通过提问,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
思考能力和基础联系临床能力
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互动系统监控学生实验情况,利用麦克风及发送短信与学生建立教学互动,并通过该系统进行问题解答、指导示范。
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式不断更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①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课上通过观察大体和组织切片将理论课所讲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验证、巩固,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形态。
②病理结合临床—通过实验课上所观察到的各种人体病变,联系该病变所对应的临床表现,通过不断的提问,使学生们在实验课中进行主动思维,分析思考,综合归纳能力的锻炼,并且早地接触临床实践。
基本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各种人体疾病的大体标本、病变组织切片、电镜图片;观看尸体解剖、临床病讨论的电视录象;进行临床病例的分析讨论。
实验教学手段从较早期的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到通过多媒体
课件,投影仪教学到目前能通过实物和显微镜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网络互动系统的教学,教师可通过互动系统监控学生的实验情况,教师与学生可通过网络系统提问、解答及指导、示范,使实验教学课堂更为活跃,思维更为广阔,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
病理学系
RT-PCR扩增小鼠脾细胞ß-actin基因片段
一、实验简介
从小鼠脾细胞制备总RNA,然后利用逆转录(RT)方法得到cDNA,然后以cDNA为摸板,在含有dNTPS、引物和Tag DNA聚合物酶的体系中进行体外DNA复制(PCR)。
目的在于利用此技术在体外获得大量的ß-actin的基因片段,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实验改进之处
1.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综合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多学科的实验技能,通过此实验更能锻炼
医学生全面的动手能力。
2.本实验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理论上学习了中心法则,尤其逆转录对中心法则补充的意义,此理论对实践
的指导意义,以及PCR体外复制DNA是对复制理论的最好的延
伸。
由实践证实理论,由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的意义在学生头
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3.此实验是综合利用各学科、横向联系的实验。
如细胞生物
学,脾细胞多为淋巴细胞(含核),故此利用此细胞提取RNA,进行体外逆转录复制。
通过Tag的来源介绍让学生的思维更开
阔,展开想象力,让科学的思维飞起来。
4.此实验有一定的设计性,通过引导学生,让其找出合适的摸板。
从中了解原核基因与真核基因的不同(真核基因为断裂
基因),所以在获得和利用其核基因时应考虑到的因素。
5.锻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结果以及根据结果调整实验方案的能力。
PCR的结果很容易出现非特异性片段和弥散以及阳性污
染。
学生针对这些结果,可以利用已学的理论进行反应体系的
调整,如mg2+浓度、退火温度、延伸的实验等等。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休克病理生理学实验
休克是临床多种疾病及创伤常见的病理过程,休克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例如战伤休克发生率约占战伤的20~30%,死亡率约为30%左右,故休克为战争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休克的病理生理复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休克不尽人意。
近年来,虽然在休克发生的机制与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最初认为休克发病机理是由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故治疗的指导思想是在充分补液的基础上,常用血管收缩药,继而认为休克的关
键不在血压而在血流,其基本环节是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障碍,甚至出现微循环衰竭,因此休克治疗的重点是如何改善微循环,而不是使升高血压。
因此,基于微循环理论,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治疗休克的病人,在部分休克病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相当比例的休克病人治疗效果不理想。
可见,对休克发病机制及治疗仍有待深入研究。
结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针对目前休克的发病机制,我系开设失血性休克学生实验,从微循环低灌注和低血压入手首先让学生从感官上生动形象地了解休克病程中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结合实验中获得的结果以互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病理生理学变化的机制,逐步认识休克的本质,进一步巩固理论课教学内容(录像选取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休克不同时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的实验资料。
通过这一探索性、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加深对休克发病机制的认识;体会病理生理学理论与治疗实践的相互关系。
病理生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