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测试题1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小测试(附答案)

桃花源记小测试(附答案)

中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设计试卷随堂检测一课一练《桃花源记》一、读•书(11分)1、请你选择一个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用工整的楷书将其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落英缤纷、无人问津4个任选其一)2、补充原句,并根据提示填空。

(每空1分,共9分)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⑤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读•思(29分)3、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屋舍Shè俨然B、黄发垂髫tiáoC 、此中人语yǔ云 D、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4、下面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A、缘溪行(沿着,顺着)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人隔绝的地方)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D、无论魏晋(不管)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3分)A、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B、阡陌交通:田间小路是最主要的交通道路。

C、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D、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的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可改为:“外面百姓的不幸”)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是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写实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____)屋舍俨.然(____)阡陌..交通(____)黄发垂髫.(____)怡.然自乐(____)便要.还家(____)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名_____,字 _______,是著名的诗人,他的_____ 诗最为著名。

二、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 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9.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忘路之.远近C.处处志之. D.其反激之.力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桃花源记》必考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必考测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题小测答案11. A. 通风换气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缘:__顺(沿)______(2)俨然:____整齐的样子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1>渔人甚异之译文:_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__<2>林尽水源译文:_(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__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1) 活动(2) 穿戴(3) 心情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2003年海淀)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 D.)(2分)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 C.)(3分)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7.(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阡陌:田间小路(2)向:从前的、旧的8.(2分)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④)(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耕种的人)②见渔人,乃大惊(吃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种)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翻起)③既出,得其船(找到)④设酒杀鸡作食(吃的东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恩德)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吃的东西)9.(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桃花源记小测试完整版

桃花源记小测试完整版

桃花源记测试一、填空题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朝代)著名诗人2、根据文意在括号内填短语:发现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二、.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三、解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寻向所志: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武陵人捕鱼为业四、重点字解释渔人甚异之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便扶向路诣太守:欣然规往并怡然自乐五、重点句翻译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率妻子一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隔绝。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六、阅读理解 1、本文描写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句子是: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这里的原因是:3、本文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句子:4、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七、理解题。

1.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2.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八、划分节奏(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画两处)(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画两处)九、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释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测试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测试习题

《桃花源记》测试习题◆基础题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缘溪行()(2)欲穷其林()(3)阡陌交通()(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有许多成语出自本文,如“世外桃源”“怡然自乐(得)”等,你能再举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吗?(1)________(2)________3.读下文把主语补上。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能力题阅读,然后回答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和“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填在文中括号内。

2.用原文回答:(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4)“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本段的通假字:“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4.翻译最后一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6.联系作者的生平,谈一谈作者当时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

◆提升题1.陶渊明把现实社会与桃花源的社会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你能具体说一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答案和解析◆基础题1.(1)缘:沿着。

(2)穷:尽,走到头。

(3)交通:交错相通。

(4)妻子:妻子儿女。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标题】桃花源记练习题【正文】一、简答题1. 《桃花源记》是谁的作品?该作品属于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2.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3.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他的发现是否完全偶然?4. 故事中的主人公离开桃花源后,又回到了原来的村庄,向村民们描述了桃花源的情景,然而村民们并不相信他。

你认为这是为什么?5. 故事中的桃花源给人们什么启示?你对此有何感悟?二、阅读理解题请根据《桃花源记》中的内容回答如下问题:1.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何等美丽的地方?请描述一下你对桃花源的印象。

2. 故事中的桃花源到底是存在于现实中,还是仅仅是主人公的幻想?请列举几个理由进行论证。

3. 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么样发现桃花源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个发现?4. 《桃花源记》中出现的桃花源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正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发展有何启示?三、创作题请根据《桃花源记》的内核创作一个小故事,你可以选择延续故事的情节或以这个故事为背景进行创作,但要保持故事的连贯性。

小故事的主题可以是友情、团结、勇气等。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桃花源记》是唐代文人陶渊明的作品,属于唐代文学作品。

2.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胡渭的渔夫,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3. 故事中的主人公胡渭是迷路后偶然发现桃花源的。

虽然偶然性很大,但也可以说是因为他有勇气和好奇心才能够在茫茫山林中找到桃花源。

4. 故事中的主人公胡渭返回村庄后,向村民们详细描述了桃花源的情景,但由于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村民们对他的描述并不相信,认为他在编造故事。

5. 故事中的桃花源给人们的启示是现实社会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想境界,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追求真善美,或许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对我而言,桃花源更像是内心世界的一片净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阅读理解题1.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美丽如画的地方。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
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A. 曹雪芹
B. 施耐庵
C. 陶渊明
D. 黄宗羲
2.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A. 污染严重的城市
B. 高山深谷
C. 幽静清新的隐居处
D. 平原河滩
3. 故事开始的情节是描述:
A. 作者在山区探险
B. 一个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
C. 一个学者因为迷路来到桃花源
D. 村民不知道桃花源的存在
4. 桃花源中居民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 物质极度匮乏
B. 勤劳朴实,生活安定祥和
C. 懒散恶习,互相敌视
D. 富裕奢侈,过着奢华生活
5. 故事的主题是:
A.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C. 人类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D. 乡村生活的单调和乏味
二、判断题
1. 故事中桃花源居民对外界人来访表示欢迎。

()
2. 故事反应了当时社会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向往。

()
3. 桃花源记是一部充满冒险色彩的小说。

()
4. 故事中出现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地方,不存在于现实中。

()
5. 故事中描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
三、问答题
1. 你认为故事中的桃花源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
2. 你觉得故事中桃花源的居民为什么选择隐居在这个地方?
3. 你对故事中描述的乡村生活有何感想?
4. 如果你是桃花源的居民,你会选择留在那里还是返回现代社会?为什么?
请根据以上问题,写出详细的回答。

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

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初二下册语文《桃花源记》练习题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欧阳修C. 王之涣D. 杜甫2.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一个美丽的花园B. 一个神秘的山洞C. 一个幽静的村庄D. 一个陌生的城市3. 故事中的人物对桃花源的印象是什么?A. 他们觉得非常宜居B. 他们对这个地方并不感兴趣C. 他们觉得这个地方很冷清D. 他们觉得这个地方太美了4. 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选择留在桃花源不回去?A. 桃花源的生活条件更好B. 他们觉得桃花源是一片净土C. 他们觉得回去会受到惩罚D. 他们觉得桃花源比现实更真实5. 故事的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A. 人们都对桃花源怀有向往之情B. 故事中的人物最终选择了离开桃花源C. 故事中的人物在桃花源生活得很快乐D. 故事中的人物后来后悔了留在桃花源的决定二、填空题1. 故事中的桃花源里有__________。

2. 故事中的人物以什么方式发现了桃花源?他们是怎么进入的?3. 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觉得桃花源像“上古人间”?4. 故事中的人物发现桃花源已经有多久了?5. 故事中的人物在桃花源的生活是怎样的?三、简答题1. 描述一下故事中的桃花源的自然景观。

2. 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对待桃花源的动植物的?3. 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觉得桃花源是个人间仙境?4. 桃花源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四、写作题请你以《桃花源记》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故事,内容可以是你自己的灵感,也可以是故事的延续。

【题目】桃花源记【正文】拾仙山上,有一群和蔼可亲的仙人,他们日日修炼,过着宁静而安乐的生活。

他们从不问世事纷扰,只有在广漠的云彩间才能找到出口,而这里,就是人间仙境——桃花源。

桃花源,处处可见如画般的桃花,天地间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水边的青苔上,孔明灯似地飘荡着火红的蜻蜓,蜜蜂也忙碌地在花蕊间舞蹈,仿佛世界上只剩下它们。

河中的鱼儿穿梭其中,无忧地游弋,争先恐后地接近渔夫手中的食物。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选择题1.《桃花源记》是哪位先秦时期文学家的作品?A. 陶渊明B. 陈寿C. 曹操D. 爱因斯坦2.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隐蔽的何处?A. 山脚B. 山洞C. 山谷D. 不详3.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如何被发现的?A. 无意间迷路找到B. 被别人向导带入C. 意外发现D. 历时多年的寻找后发现4. 桃花源中的人们独立自己的生活,没有和外界有什么往来?A. 是B. 否5.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繁华的城市B. 人迹罕至的小村C. 世外桃源D. 世界名胜二、填空题6.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位于_________的地方。

7. 故事中的桃花源所在的山谷之中有清澈的溪水,泉眼不断涌出清甜的_________。

8.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和外界有什么往来,过着_________________。

9.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如何被发现的?人们迷路而至,并在此定居了下来。

10. 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田园生活,彼此邻里和睦,没有____________之事,生活无忧无虑。

三、简答题11. 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保护这个隐秘的所在,并防止外人发现的?12. 故事中的桃花源为何被认为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13.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存在,其后代又是如何保守这个秘密的?四、翻译题14. 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英文: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15. 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中文:The story of Taohuayuan is a popular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五、判断题16.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保持联系,经常有人往来的地方。

()17. 桃花源是仅存在于小说中的虚构之地,现实中不存在。

()18. 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家,创作并著名的《桃花源记》。

()19. 故事中的桃花源所在山谷之中有四季如春的景象。

()20. 故事中的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从未见过外界。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阅读题专项测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B.黄发..垂髫(黄发:指小孩)C.故人不独亲其亲(亲:指父母)D.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指作乱害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心乐之.B.其.中往来种作不独子其.子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货恶其弃于.地也骈死于.槽枥之间3.理解文义,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乙】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他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1.B 2.D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老人与孩子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题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题

《桃花源记》测试题一、文学常识:作者,字,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原籍江州浔阳柴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记,古代一种文体。

二、课文分析: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

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经过,描绘了情景,虚构了一个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发现;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

第三部分即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生字:豁()然俨()然垂髫()间()隔邑()人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阡陌:交通:.....5、豁然开朗6、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8、便要还家...9、咸来问讯10、遂与外人间隔.....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3、一一为具言所闻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6、诣太守说如此17、寻向所志18、欣然规往19、后遂无问津者20、怡然自乐五、翻译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03《桃花源记》自我检测-语文专项训练测试卷(解析版)

03《桃花源记》自我检测-语文专项训练测试卷(解析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自我检测03《桃花源记》1.(原创)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yuán()溪行(2)落英bīn()纷(3)huò()然开朗(4)屋舍yǎn()然(5)阡陌.交通()(6)黄发垂髫.()(7)遂与外人间.隔()(8)此中人语.云()(9)yì()太守【答案】(1)缘(2)缤(3)豁(4)俨(5)mò(6)tiáo(7)jiàn(8)yù(9)诣【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解答本题,给加点字注音要牢记汉语拼音的书写法则;根据拼音写汉字,要结合词语的意思来判断所要写的汉字。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缘:(2)复前.行,欲穷.其林前:穷:(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旷:俨然:(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5)见渔人,乃.大惊乃:(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7)咸.来问讯咸:(8)遂与外人间隔..间隔:(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10)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1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志:(12)欣然规.往规:(13)寻.病终寻:(14)后遂无问津.者津:【答案】(1)沿着,顺着(2)前,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穷,尽(3)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4)类(5)于是,就(6)同“邀”,邀请(7)全、都(8)隔绝、不通音讯(9)邀请(10)不值得,不必(11)扶,沿着、顺着;志,做记号(12)打算,计划(13)随即,不久(14)渡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3.(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从口入屋舍.俨然B.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C.其.中往来种作得.其船D.忘路之.远近山川之.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测试练习

《桃花源记》测试练习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①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良田无论B、绝境问津C、问讯间隔D、交通妻子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便要还家要:________________(2)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1)才通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便扶向路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5-9题。

初中语文第9课 桃花源记(练习)(1)

初中语文第9课 桃花源记(练习)(1)

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陶渊明基础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俨.然() 平旷.()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遂与外人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3)悉.如外人()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5)便要.还家()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7)皆叹惋..() (8)便扶向.路()()(9)及.郡下()(10)诣.太守()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B.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D.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其中往来..种作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魏晋..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5.填空。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他一名_____,字_____ , _____(朝代)著名诗人。

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生活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最能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相隔久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2·上海初二阶段测试)课内阅读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桃花源记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10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品味作品的语言,抓住富有表现力并彰显内在情韵的语言,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又震撼。

“芳草鲜美”中“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望之身心俱醉。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

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

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看似简单,意蕴却十分丰厚。

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

后半句“皆叹惋”只三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

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

渔人捕鱼发现了桃花源,进入后看到一派美丽祥和景象。

渔人做客其中,受到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

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已不见踪迹。

一、重点字词八年级(下)知识梳理故 事 复 述1. 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2.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__________今义:食物味道好(2)阡陌交通..古义:__________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无论..魏晋古义: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3.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原意为:记号,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F原意为:前面,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3)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原意为:惊异,诧异,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4. 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F______________①中.无杂树F______________(2)舍:①便舍.船F______________①屋舍.俨然F______________①同舍.生皆被绮绣F(《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①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①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______________(3)闻:①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①闻.之,欣然规往F______________①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______________①卒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4)作:①其中往来种作.F______________①设酒杀鸡作.食F______________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①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①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①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5)出:①不复出.焉F______________①皆出.酒食F______________①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__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①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①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6)遂:①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①遂.迷F______________(7)寻:①寻.向所志F______________①寻.病终______________5. 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______________(2)夹岸数.百步数F:______________(3)落英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英:______________缤纷:______________(4)复.前行,欲穷.其林复F:______________穷:______________(5)林尽水源.源:______________2018(6)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___(7)初极狭,才通..人才: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8)复.行数十步复F:_____________(9)豁然..开朗豁然:____________(10)屋舍俨然..俨然:____________(1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F:_____________属:_____________2019(12)阡陌..交通阡陌:____________(13)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14)黄发垂髫....黄发:____________垂髫:____________(15)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_(16)咸.来问讯咸:______________(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F:_____________(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______________2017(19)遂与外人间隔..间隔:____________间:_____________隔:_____________(20)皆叹惋..叹惋: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F:_____________2013延:_____________(22)此中人语.云语:______________(23)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_______足:_____________道F:____________(24)便扶向..路扶: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25)及.郡下及:______________(26)诣.太守诣:______________(27)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28)未果..,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 (29)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_______津:_____________6. 文言虚词①武陵人捕鱼为.业______________(1)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①忘路之.远近______________②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2)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④具答之.______________⑤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①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3)其②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__(4)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_(5)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①乃.大惊______________(6)乃②乃.不知有汉20182014______________(7)不复出焉.______________(8)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9)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____①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10)也②高尚士也.______________(11)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发髻.()(9)两鬓.()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D.xún()病终E.欣然ɡ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B.着:()()C.间:()()D.率:()()E.语:()()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同“讠志”,作标记B.标记C.意志(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断绝B.独一无二的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6)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7)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D.严厉的样子(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二、阅读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要:绝境:遂:惋: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A.应当B.适宜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新鲜B.少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B.却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B.可以用来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A.美丽而不庄重B.妖气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A.赞成B.同意C.和……一样(8)亭亭净植.A.植物B.栽种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填空。

(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选自《》。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

《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10.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12.解释下列词语(1)斯:(2)馨:(3)案牍:(4)劳形: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1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1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的节操和的情趣。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给下列字注音:蕃()濯()亵()鲜()18.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9.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A.省略句B.判断句C.被动句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可爱者甚蕃.(多)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③亭亭净植.(种植)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21.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22.《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牡丹”比喻“莲花”比喻看法:2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24.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咏莲的有,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5.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最喜爱的花:喜爱的原因:。

核舟记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二黍.许()罔.不()贻.余()箬.篷()糁.之()轩.敞()多髯.()衣褶.()弥.勒()倚.之()一楫.()椎髻.()篆.章()壬戌..()()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

因:象:(2)尝贻.余核舟一贻:(3)箬篷覆之.之:(4)雕栏相望焉.焉:(5)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矫:不属:(6)其船背稍夷.夷:(7)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了了:(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3.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4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尝贻.余核舟一。

(赠)B.启窗而.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思。

5.找出下列通假字,写出本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2)诎右臂支船通(3)左手倚一衡木通6.填空(1)《核舟记》选自清朝编著的《》,作者,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文。

(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左边的刻字出自,右边刻字出自。

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语句是。

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中轩敞者/为舱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8.对下面句子加点词观,雕栏相望.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