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一生物 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阐明种群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综合性。

三、教学过程

【本节聚焦】

1.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特征的?

2.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在保护濒危物种、防治有害生物等方面有哪些应用?

【导入】问题探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越来越高,在秋冬时节则相反。讨论:

1.导致这些植物种群数量出现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

答: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

2.这些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对当地动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影响?

答:春夏时节,草木繁盛,植食性动物食物充足,出生率提高,死亡率降低;秋冬时节则相反;

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又会影响肉食性动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一.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

思考·讨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下表(详见课本13页)为某地人工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调查数据。

讨论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

答:阳光

讨论 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另外两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愿意 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生物学 问题。
04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实例,如细菌繁殖、昆虫爆发等,引起学 生的兴趣。
问题导入
提出“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等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
新课学习环节
概念讲解
学生认知能力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 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 逻辑方法,分析和解 决生物学问题。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 观察,发现生物学现 象和问题。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有浓 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
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加强数学模型的教学和训练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数学模型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模 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
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应更加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
实施个性化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和测试,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等。
处理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同 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1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 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 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等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1.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正文结合问题探讨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并尝试进行模型形式的转换;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揭示了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由于这项探究所需的时间较长,安排在第二课时完成。

2.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又集中在本节。因此,教材将如何建构数学模型放在突出的位置。本节内容还十分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掌握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机,养成学生关心生态科学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新人教版

高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材剖析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目变化》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种群数目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成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描绘、解说和展望种群数目的发展变化。成立数学模型关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目

特色和数目变化规律拥有重要意义。

课标对本课的详细内容标准是:试试成立数学模型解说种群的数目变化。鉴于学生的实

际状况,依据我对本节课浅陋的理解,现将教课目的确定以下:

1 、知识和技术目标:试试成立数学模型,并能用数学模型解说种群数目的变化。

2 、过程和方法目标:(1) 经过试试成立数学模型,培育学生透过现象揭露实质的洞察能力;

同时,经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育学生简洁、严实的思想质量。

(2)经过剖析问题→研究数学规律→解决实质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

法,让学生体验由详细到抽象的思想转变过程。

3、态度和感情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

而关于本节课的要点和难点,我以为是:

本节教课的要点:试试建构种群增加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说种群数目的变化。

本节教课的难点:建构种群增加的数学模型。

好,接下来给大家剖析一放学情:

二、学情剖析

生物必修 3 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对数学模型的观点其实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余内

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必定的认识,比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

所以,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头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露生物学规律的数学

模型。

三、教法学法

问题驱动教课法、外加多媒体协助教课、中间穿插情形教课等教课方法,在学法方面主

2021年生物说课稿合集七篇

2021年生物说课稿合集七篇

2021年生物说课稿合集七篇

生物说课稿篇1

一、教材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能力方面)。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来说初步具备了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自己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为数学问题,进而尝试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授课模式来完成所定的三维目标,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

设疑自探: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以预习题案为依据进行预习,总结自探提纲,教师归纳、总结自探提纲,并给有贡献的小组加分并鼓励,此节归纳自探提纲4点: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及其步骤?

【市级公开课】《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市级公开课】《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的第4章第2节的内容,在第1节课中已经介绍了种群的一些基本特征,而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与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的是种群的数量,在第2节中,就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了探讨。在整个模块中这节是能力要求很高的一节课: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某种生物种群数量改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群落乃至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因而为第3节群落的引出作了铺垫。本节最后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意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及正确的资源利用意识,因此,本节内容不仅在本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趋势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学习。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本节教学始终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对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和“S”型曲线的条件、曲线、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等进行讨论、质疑、分析、总结,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而且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识图解图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建立和解读数学模型等能力的培养,学会用数据和模型来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2.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能够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

掌握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

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兴趣,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观察到过哪些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2.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生死率、迁移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示范实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种群数量变化的示范实验。将一定数量的果蝇放入一个玻璃瓶中,观察并记录果蝇的繁殖情况和寿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4.讨论分析(1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确定果蝇的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5.概括规律(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如初期种群数量的急剧增加,后期趋于稳定等。

6.应用拓展(1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如疾病传播、食物链中的关系等。

7.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和应用拓展的答题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案 说课稿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所以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其次,建构主义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所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建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是本节课的重心。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内容,安排在《种群的特征》之后,使学生有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做为铺垫。其次,了解种群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基础。

内容上,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也是新课改新增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在讲述J型和S 型增长曲线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对K值的理解重视联系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

2.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物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数学模型的概念也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的其他内容的时候,学生已运用过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曲线图等。其次,通过必修1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实验的能力,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在认知上并不是非常困难。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2021-2022学年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2

2.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
竞争物种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
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N0λt 。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 (单位为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 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 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J”形增长;在 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增长。
2.实验步骤
一 种群增长曲线
重难归纳 1.种群呈“J”形增长的两种情形 (1)实验室条件下。 (2)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时。 2.λ是种群“J”形增长模型中有具体意义的参数,其生物学意 义: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种群;当λ=1时,种群数量 稳定,为稳定型种群;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为衰退型种群。
微训练 1.一个物种迁入条件适宜的某地后,下列有关其种群数量变 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先大致呈“S”形增长,后大致呈“J”形增长 B.先大致呈“J”形增长,后大致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相对稳定 D.K值是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A

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

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

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你们知道种群数

量是如何变化的吗?”“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呢?”通过

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学习新知识。

(1)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教师向学生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种群密度等因素。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数据,让

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教师向学生介绍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包括指数增长、对数增

长和S型增长等规律。通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规律的特

点和应用场景。

3. 拓展知识。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其他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和种群密度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比如环境因素、资源

竞争、捕食者等。

(2)生物多样性与种群数量变化。

教师向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通过案例

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

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4. 梳理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种群数量变化的

因素、规律以及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示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示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示范教案

镇定说课

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在外界各种环境因素的阻碍下发生各种变化。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实例来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形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还能够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最后文中分析了阻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专门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阻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维目标

1.把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阻碍。

5.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6.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某种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让学生学会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7.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比较两种增长曲线各自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使学生把握“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

8.通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明白得阻碍种群增长的因素和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优质课比赛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

特征》优质课比赛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1节围绕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来探讨种群数量的现状,并且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决定或影响种群数量将来的变化趋势。

第1节节标题为“种群的数量特征”,节标题与章引言紧密呼应。本节“问题探讨”同样与章引言紧密呼应,以章引言提到的东北豹种群数量现状作为情境素材,引导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体现了问题情境从章到节的贯通一致。情境下提出两道讨论题。

本节内容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大部分。在“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部分,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种群密度的概念、调查种群密度的必要性,然后重点介绍了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在介绍调查方法时,教材强调要根据不同调查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指出“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是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的介绍。

教材接下来依次探讨了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这几项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且有层次之分的。

二、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人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二)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本节内容强调种群作为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命系统,其个体有出生和死亡、迁人和迁出,而种群作为一个整体不间断地存在和延续着,这就丰富了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提升了生命的系统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一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本节课浅薄的理解,现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并能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

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

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3、态度和情感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而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是:

本节教学的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节教学的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好,接下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学情:

二、学情分析

生物必修3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

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三、教法学法

问题驱动教学法、外加多媒体辅助教学、中间穿插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并进行合作探究。

好接下来就结合教学流程给大家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流程为:1.视频导入,2.小组讨论,探索新知,3.同桌探究,争当科学家,4.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呈现一段蝗虫灾害的视频导入新课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借用课本中的问题探讨—理想环境下细菌的数量变化,因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数学和生物知识,这部分比较简单,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相关问题,教师给与订正,进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问题二: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问题三: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进而导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的增长规律,并试图在教学过程中,借用问题三让学生更开阔的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同时穿插数学模型的概念。

问题四:那么种群的增长曲线是如何探究出来的呢?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课堂活动一:同桌探究,争当科学家

接下来以每个同桌为单位,相互回忆总结规律的步骤,探究建立数学模型的一

般步骤,并请两名同学说出他们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与纠正补充,并提出“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也是这样的吗?”依然让同桌互相思考、讨论五分钟,最后,请几位同学扮演科学家的角色,根据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特点画出相应的曲线,并解释原因。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与鼓励表扬!对于不完善的答案,鼓励其同桌或同学给与补充!

进而导出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课堂活动二:总结归纳,合作探究

最后,用幻灯片展示出两种增长方式比较的表格,请各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合作探究,一起来完成。既起到了归纳作用,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然后加以练习巩固。

好,接下来是我对本节的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1.数学模型

2.“J”型增长曲线

3.“S”型增长曲线

a.特点

b.适用条件 a.特点 b.适用条件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反思:

六、设计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采用的是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小视频出发,穿插问题启迪、同桌讨论、模拟讲解等活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小组内合作探究,共同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导,体现了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学法设计注重了学情,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6994 9082 邂c39142

98E6 飦&21451 53CB 友28148 6DF4 淴31274 7A2A 稪QtD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